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 [Architecture Concepts: Red Is Not A Color]

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 [Architecture Concepts: Red Is Not A Colo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伯纳德·屈米 著,陈亚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概念
  • 色彩心理学
  • 红色
  • 建筑设计
  • 文化符号
  • 视觉传达
  • 空间感知
  • 设计理论
  • 艺术史
  • 建筑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360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7229
包装:软精装
外文名称:Architecture Concepts: Red Is Not A Colo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76
字数:114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伯纳德·屈米是闻名世界的建筑大师,他的建树同时体现在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两个方面,这一点从本书书名《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上可窥一二:首先,概念是屈米建筑理论的核心词汇,他给概念下了多方面的定义,其中*重要的是与空间、程序、运动、事件相关的概念,“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这是屈米在本书中反复申明的观点;其次,红色如同其他色彩一样在屈米的定义里不仅是一种颜色,它还是概念的载体,它是无数思维的源头,它强化甚至演变为某种概念。然而,无论它如何变幻,都如变奏曲服从主旋律一样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与概念实体化过程中的各种限制因素有关。

  人们一直将屈米视为前卫的先锋派建筑师,是形式的解构主义者。屈米的建筑理论确实与福柯、德里达等结构、解构主义大师的哲学思想深有渊源,本书中反复出现的“断层、空隙、叠置”等概念皆出自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一书,但屈米把福柯广义上的“知识”置换为建筑的“概念”。在一个后现代的理念——即地域性以及形式与社会使用价值的分离——正在消失的时代里,屈米从电影、绘画、文学和哲学等领域汲取营养,在建筑的边缘处发展了一种与空间有关的行为叙事学,让空间自发组织、引导有利的人体行为,在此,建筑不再仅仅关注形式的功能或功能的形式,从而大大增强了建筑的自由度。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屈米被冠以解构主义者一名,但他自己似乎仅仅将之视为玩笑话,他觉得那是人们对他的误读。他设计的结构、形式与布局,即便有时看起来相当震撼,必然是出于某些实际上的考虑。例如,在新卫城博物馆项目中,屈米将博物馆的顶层结构较之于中层和底层结构在方向上做了小幅度的旋转,人们以为这是解构主义的做法,然而事实却是:“由于下面两部分的朝向已由街道网格决定,为了使顶层帕特农展廊在方位上与对面的帕特农神庙保持平行,必须小幅度地改变顶层朝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三角墙雕塑如在原地一般沐浴在卫城的阳光下。此外,他设计的大屋顶结构、悬浮结构等无不与现实条件密切相关,是克服了种种限制因素后才缔造的概念与形式。在此意义上,不妨引德里达的一句名言,“解构世界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屈米的建筑概念无论多么富于挑战性,总是实际环境下的概念,是应用的概念,即可以在变化中加以实体化的概念。


内容简介

  《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一书附有大量插图,追溯了建筑大师伯纳德·屈米30多年来的建筑探索历程。从他早期受观念艺术启发而创作的《建筑宣言和广告》,到巴黎拉·维莱特公园、鲁昂和利摩日的大型音乐厅,再到近期公开的雅典卫城博物馆,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建筑和建筑创造的奇妙之旅。

  本书为一般读者和建筑专业人士而作,以作者的口吻叙述了当今的建筑形势,并穿插了许多重要理论著作的节选。

  本书的观点是,将建筑同“建筑物”区分开来的是建筑所体现的思想和概念,它探讨了如下建筑议题:空间和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的联系、运动向量、围层、程序和概念—形式的创新思想。


作者简介

  伯纳德·屈米,世界著名建筑评论家、设计师。他出生于瑞士,毕业于苏黎世科技大学,具有法国、瑞士以及美国国籍。在美法两国之间工作与居住,拥有美国与法国建筑师的执照,长期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他著名的设计项目包括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东京歌剧院、德国Karlsruhe-媒体传播中心以及哥伦比亚学生活动中心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6为什么是概念?

12致谢

A篇

空间事件运动

16摄影实录

38建筑宣言

1975―

42建筑广告

1976―1978

48关于空间的问题

1975

52输入/输出:乔伊斯的花园

1976―1977

60序列

论文,1981

66电影剧本

1978

74建筑的暴力元素

论文,1981

80曼哈顿手稿

1977―1981

106《曼哈顿手稿》的几个主题

论文,1981

112拉?维莱特公园

巴黎,法国

1982―1998

162抽象媒介和策略

论文,1987

168烟花

巴黎,法国

1992

176事件:转折点

论文,1991

177断层和事件

论文,2010

B篇

程序:并置/叠置

182摄影实录

192程序

论文,1981

交叉程序

论文,1994

程序和疏离

论文,1987

建筑的多元性

论文,2010

196程序的分解

东京歌剧院

东京,日本

1986

206超程序

法国国家图书馆

巴黎,法国

1989

214混搭风格的走廊,流动不居的形象

德国艺术与媒体中心(ZKM)

卡尔斯鲁厄,德国

1989

222组合

(选自“疯狂与可组合的”)

论文,1991

226桥梁?城市――

总体规划和交通枢纽工程

洛桑,瑞士

1988-2009

242线形城市

关西国际机场

大阪,日本

1988

250城市外缘

沙特尔商业园

沙特尔,法国

1991

258夹缝策略

LeFresnoy当代艺术中心

图尔昆,法国

1991-1997

274LeFresnoy建筑项目

论文,1999

280离经叛道

LernerHall学生中心,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纽约州

1994―1999

298离经叛道

论文,2001

300虚空间序列

现代艺术博物馆扩建工程

纽约,纽约州

1997

308零度建筑

建筑学校

巴黎/马恩河谷地区,法国

1994―1999

320奇特的引力场

建筑学校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

迈阿密,佛罗里达州

1999―2003

C篇

向量与围层

344摄影实录

356向量与围层

论文,2003

358红色向量

人行桥

永河畔拉罗什区,法国

2007―2010

368非物质的表征

玻璃影廊

格罗宁根,荷兰

1990

378城市玻璃房子

《时代》杂志委托的调研项目

1999

386围层间隙

鲁昂音乐厅和展览中心

鲁昂,法国

1998―2001

402概念和物质的再情境化

利摩日音乐厅

利摩日,法国

2003―2007

420吞噬细胞

卡内基科学中心扩建

匹兹堡,宾夕法尼亚州

2000

426时间工厂

江诗丹顿总部和制造中心

日内瓦,瑞士

2001―2004

442塑造和包装

洛桑艺术学校(ECAL)

洛桑/沃州,瑞士

2005―2007

454木构轮廓,玻璃围层

非洲艺术博物馆

纽约,纽约州

2000

464双围层

电子媒体表演艺术中心

特洛伊,纽约州

2001

474博物馆立面草图

现代艺术博物馆

圣保罗,巴西

2001

D篇

概念/背景/内容

488摄影实录

492概念/背景/内容

论文,2004

494背景的概念化

卫城博物馆

雅典,希腊

2001―2009

540栅格叠置

798工厂

北京,中国

2003―2004

552背景的自由形式

理查德?E?林德纳体育中心

辛辛那提大学,俄亥俄州

2001―2006

570法则――发生器

蓝色住宅塔楼

纽约,纽约州

2004―2007

586谁是背景的对象?

三塔式巴别塔

纽约城市工程

2002

E篇

概念―形式

602摄影实录

606概念―形式

论文,2010

612椭圆城市

美洲独立金融中心整体规划

圣多明各,多米尼加共和国

2005―

630重复,拓扑/类型

扎伊德国家博物馆

阿布扎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007

646媒体园区

阿布扎比媒体园区总体规划

阿布扎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008

660它不是一个沙丘

迪拜歌剧院

迪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005

670圆/方叠合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总体规划和博物馆

深圳,中国

2011

680延音

Carnal圆顶表演艺术中心

罗尔,瑞士

2009―

694阿莱西亚博物馆

阿莱西亚游客中心

阿莱西亚,法国

2002―

724无定形的过滤器

巴黎樊尚动物园改建工程

巴黎,法国

2009―

后记

741建筑概念

论文,2012

附录

752项目列表

756项目年表

766参考书目

767参考展览

768图片版权

775译后记


精彩书摘

  曼哈顿手稿

  1977—1981

  作为一系列不连续作品,曼哈顿手稿不同于迄今为止的大多数建筑图集,它们既不是真正的设计,也不是纯粹的幻想。取而代之的是,它们构成了一篇扩展的理论文本,记录建筑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点,它们采用图片式的组织结构,这些图片实体化了现实事件、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图表,后者框定了建筑的空间轮廓,表明建筑舞台布景内不同主人公的行动。早期的作品插图涉及文学和电影叙事,它们利用最一般的情节——谋杀,和通俗的叙事体裁——侦探故事。

  然而手稿的特定目的是记录那些远离了常规建筑表现的事物,即空间和其用途之间、背景和手稿之间、“类型”和“程序”之间的复杂联系。它们的内在目的与21世纪的城市,以及在城市普遍的功能、形式和社会价值中出现的断裂有关。因此,绘图利用了先前发展起来的三重符号法(空间、事件、运动),以便在解读城市建筑时引入时间和经验的概念。现实的三重“分裂”是同时再现的:由从示意图、平面图和图片中抽象出的建筑物所组成的物质的世界;从舞蹈、运动或活动图表中提取的运动的世界;源自新闻图片的事件的世界。这些不同层面的现实穿梭于四种建筑故事或情节中,它们被打破、重组,并服从新的组合或联合。

  手稿利用四种城市原型和特定的建筑再现方式——“公园”平面图,“街道”立面图,“塔楼”的三向投影图,“街区”的透视图。展开的事件序列将叙事引入建筑中,人们依据叙事来打破和操控这些蕴含特定观点和限制的传统。在这种抽象过程中,曼哈顿一直是某种特殊建筑现实的标志,提醒观看者被记录的事件并关注真实的行动,这些行动发生在一个复杂而现实的环境中。

  一本书可以成为一项理论工程、一场探索建筑空间和实体运动相遇“场所”的抽象努力吗?它能描述现实的建筑释义吗,即建筑和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你从一个扩展的、四重的、引申的故事开始,并将它命名为《曼哈顿手稿》。它关于四种城市原型——公园,街道,塔楼或摩天大楼,还有街区——它们在叙事中扮演角色,类似于电影的主人公。

  然而手稿关注的是建筑发生了什么而非故事发生了什么。第一部分以发生于纽约中央公园的一起凶杀案开始。传统的程式化的情节——一个孤独者偷偷接近并杀死了被害人,寻找捉住凶手的线索——同一座建筑物交织在一起,这座建筑物与行动的联系难解难分,并受其影响而产生变化。一种特殊的符号模式,即等边三角形原则,强调了寻找嫌犯和不断变化的建筑事件间的联系。图片展示行动;平面图揭示变化着的建筑外观;示意图指出主要人物的活动。

  ……


前言/序言

  为什么是概念?
  在世界文化史中,“建筑”一词通常与美丽非凡或气势磅礴的建筑物联系在一块。建筑常常仅被表征为形式的知识。然而可以证明建筑像数学、哲学或艺术一样,首先是一种知识的形式。它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激发有关人类自身生存世界的思想和概念。建筑帮我们理解那个世界,它同样也提出与功能和社交活动相关的问题,并给出答案。尽管如此,建筑的物质必然性决定它与哲学、数学或文学的根本差异。建筑就本质而言是概念或思想的实体化。
  建筑同样也表现或体现了美学教义或普遍真理。但是,它总是从一个麻烦(程序、场地、造价、背景、限制条件等)或一个问题(为什么、如何做、是什么)出发。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人们创立了建筑概念或思想。然后将这些概念或思想转化为物质空间,予以实现。
  《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一书通过多年来开展的工程项目来追溯建筑的研究历程。对建筑的热情以及对建筑教条的不满激励着本书的创作,它在信条或规范之外寻求建筑的普遍定义。这一过程离不开一个相当重要的观点:正如建筑有利于人们理解当今文化,主流文化观念也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建筑的本质。
  总体上,本书立足于建筑的边缘而非中心。在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之际,为了避免掉进它们的陷阱,我认为在建筑领域之外进行研究不失为一个虽矛盾却切实可行的选择。在这种远离了形式主义或功能主义信条的另类阐释中,电影、艺术、哲学、文学甚至政治学都成了与建筑研究相关的知识领域。
  用建筑师的视角——置换、借入,甚至误读——来审视其他创造领域,是一种颇有收效的研究方法,早期的《曼哈顿手稿》和拉·维莱特公园项目都采用了此法。那时,正统的建筑学派常将这种做法视为怪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巴塞罗那(随后成为建筑自主性思想的温床)的一次讲座中,听众激烈地抨击了我的观点,颇有韵律地大声喊道:“建筑就是建筑,艺术就是艺术,电影就是电影,戏剧就是戏剧,不能把它们混淆!”我把各种学科间的对话看作有益的结合——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将之应用到建筑领域,是一种鼓励并拓展不同思维方式的途径。正如建筑一直影响着其他知识领域(思考一下“结构”或“功能”的隐喻),其他知识领域也能扩大建筑的实践范围。我把这种对话称为“输入”和“输出”,意指不同思想间的交流和互动。但是很快建筑便显露出它自身的独特性:它同时体现着概念和概念的实体化,或概念和对概念的体验。用哲学术语概括就是,建筑同时是概念、知觉和情感——“被构思、被知觉和被经验的事物”。建筑不仅涉及建筑物的外观,还与建筑物对思维、知觉和社交空间的作用有关。
  结构
  本书有两个初衷:一是通过某一背景下的建筑方案的论证,将本书叙述呈现给广大读者;二是出版作者多年来的理论著述,包括一些近来或迄今为止尚未发表的论文。本书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空间事件运动”、“程序:并置/叠置”、“向量和围层”、“概念/背景/内容”、“概念—形式”。每部分由几个相互缠绕的“文本”组合而成,对应总体论述的某个特定阶段。尽管这些文本既可放在序列中也可拿出来单独解读,它们却是一个研究整体,关注建筑话语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同时具有个体性和非个体性或历史性的特征。
  你
  每一部分都展现了一个“内部”故事——叙述推动每个建筑方案发展的想法和事件。本书叙述大部分采用第二人称,仿佛和某个人或某些人在对话或讨论。这一策略源于文学,有多种含义。
  一方面,它在本书的自传性(或个人色彩)与个人叙事间拉开了距离,使语言具有客观性。(在这些情况下,在这些条件下,你,伯纳德·屈米,做了这件事。)另一方面,第二人称叙事可以在口语和普遍的抽象性间过渡转换(在这些情况下,你做了这件事;在那些条件下,有人做了那件事)。然而在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层面上,文本面向的是读者,读者是在这片建筑疆土上进行叙述/历险/旅行的主人公,在各种障碍和交叉处穿行,在众多不同的变体间做出选择。在此意义上,“你”的作用是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接触当今的某些建筑问题。所有人——不只是“人们”,而是“你”和“我”——都应关注的根本问题是,今天谁对建筑感兴趣,谁参与到建筑中。作为一项社会实践,建筑牵涉到每个人,本书记录了我们面对这些含义时的思路历程。
  伯纳德·屈米,2012



《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 第一章:颜色的感知与情感联结 颜色,远不止是我们肉眼所见的波长。它是一种强大的媒介,能够触动我们最深层的情感,唤起模糊的记忆,甚至塑造我们对环境的理解。而红色,作为光谱中最醒目、最激情的颜色,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与心理意义更是博大精深。本书《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便致力于深入探索这种色彩的丰富性,并将其在建筑领域的影响力进行细致的剖析。 红色,自古以来便与生命、能量、激情、危险、权力、爱情等概念紧密相连。在许多文化中,红色是喜庆和繁荣的象征,如中国的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红灯笼,穿上红色的衣裳,以期迎接好运。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也常常与爱情和浪漫联系在一起,一束鲜红的玫瑰,一段炙热的恋情,都离不开红色的点缀。然而,红色同样可以代表警示和危险,红绿灯的红色迫使我们停下脚步,而火灾的警示标志也离不开刺眼的红色。这种多重意义的并存,使得红色在人类情感光谱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其存在的意义远不止于遮风挡雨。它承载着功能、美学、历史、文化,以及居住者和使用者与之互动所产生的复杂情感。颜色,作为建筑视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极大地影响我们对空间的感知,以及我们在其中所体验到的氛围。而当红色——这种本身就极具力量的颜色——被引入建筑设计时,它所能产生的效果更是难以估量。 本书将从颜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剖析红色是如何影响人类的视觉系统和情绪反应的。我们会探讨红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如何在建筑语境中被解读和应用。例如,在东方建筑中,红色常常被用于庙宇、宫殿等重要建筑,以彰显其庄严、神圣和权威。而在现代建筑中,建筑师们也可能利用红色的视觉冲击力,来营造一种现代、前卫或充满活力的空间氛围。 我们还将研究红色与其他颜色的搭配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联想。红色与白色搭配,可以营造出干净、纯粹又充满活力的感觉;红色与黑色搭配,则可能带来一种戏剧性、神秘感或力量感。这些色彩组合的选择,都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空间给人的整体感受。 此外,本书还将涉及颜色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不同材质的红色,如砖石的温暖、金属的冷冽、涂料的光泽,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质感和视觉效果,从而为建筑带来丰富的层次感和独特性。对这些细节的关注,将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红色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力。 第二章:红色在建筑中的象征意义与文化解读 红色,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中,始终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色彩,更是一种符号,一种观念,一种情感的载体。在建筑领域,红色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并随着地域、时代和文化的变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解读。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红色的象征意义是高度文化导向的。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红色是至高无上的吉祥色。它代表着幸福、繁荣、喜庆、热情和生命力。因此,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红色常常出现在宫殿、庙宇、寺院等重要建筑的装饰中,例如红色的宫墙、红色的屋檐、红色的柱子,以及大量的红色剪纸和灯笼。这些红色的运用,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表达对神明的敬畏,对皇权的尊崇,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即使在现代的中国建筑中,我们也依然能看到红色在婚礼、节日等场合的广泛应用,它依然是传递喜悦和祝福的重要色彩。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的解读则更为复杂。它既可以是激情的象征,如恋人间炽热的爱意,也可以是危险的警示,如交通信号灯中的“停止”。它还可以代表权力、勇气和牺牲。在古代罗马,红色是贵族和军人的象征,象征着他们的尊贵和勇猛。在中世纪,红色也与教会的权力息息相关。在现代建筑中,这种多重意义的红色也会被建筑师们巧妙地运用。例如,在一些公共建筑或商业空间中,红色可以被用来营造一种充满活力、激励人心或者引人注目的氛围。同时,在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中,红色也可能被赋予牺牲和纪念的含义。 除了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时代变迁也会影响对红色的解读。例如,在工业革命之前,天然的红色染料稀少且昂贵,因此红色往往与财富和地位联系在一起。而在现代,合成染料的普及使得红色变得触手可及,建筑师们便有了更自由的发挥空间,可以大胆地尝试不同色调和质感的红色,并赋予其全新的现代意义。 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红色在建筑中的具体象征意义。我们将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红色建筑实例,例如中国的故宫,其红色的宫墙和屋顶所传达出的皇家威严与尊贵;印度的泰姬陵,其部分区域使用的红色石材所蕴含的爱情与神圣;以及一些现代建筑,如一些博物馆、艺术馆或商业综合体,它们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红色来吸引目光、营造氛围,并传达特定信息。 我们还将研究红色与宗教、政治、历史等宏大叙事之间的联系。例如,红色在某些革命运动中成为象征,如何在建筑空间中体现这种象征意义?红色又如何在不同国家的国旗和国徽中扮演重要角色,进而影响到与之相关的建筑设计?这些宏大的文化语境,将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红色在建筑中的多重维度。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建筑材料本身的色彩属性。红色天然存在于许多建筑材料中,如红砖、陶土、石材、木材等。这些天然的红色,带着土地的温度和岁月的痕迹,本身就具有一种原始而强大的生命力。建筑师们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固有的红色,来讲述建筑的故事,传递情感,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也是本书探讨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红色在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并非单一固定,而是随着历史、文化、地理以及建筑师的意图而不断演变和丰富。本书的目标,正是要揭示这种色彩的复杂性,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由红色构建的多维度的建筑世界。 第三章:红色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手法与心理效应 颜色,特别是红色,在建筑空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点缀,更是能够直接影响使用者心理状态、情绪感知以及空间体验的强大力量。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红色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手法及其心理效应时,会发现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红色本身的心理学效应。红色是一种高度活跃、刺激的颜色,它能够迅速吸引注意力,提高心率,并可能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兴奋、激情、温暖、力量,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焦虑或愤怒。这种强大的能量,使得红色成为建筑师们在设计中可以大胆运用的“强力剂”。 在建筑空间中,红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被呈现。其中最直接的便是墙体、地面或天花板的涂料。大面积的红色涂料能够迅速地改变空间的氛围。例如,一个以红色为主调的餐厅,可能会让人感到更加热情、浪漫,食欲也会随之增强。而在一个健身房或体育场馆,红色则能传递出活力、能量和竞争的氛围,激发运动者的热情。相反,如果在一个需要宁静和冥想的空间中使用大面积红色,则可能适得其反,造成压迫感和不安。 除了涂料,红色也常常通过建筑材料本身来体现。红砖,作为一种古老而经典的建筑材料,其天然的红色蕴含着温暖、朴实和历史的厚重感。用红砖砌筑的建筑,往往能给人一种坚固、可靠和温馨的感觉。同样,红色的木材、红色的石材,都能为空间增添独特的质感和色彩层次。建筑师们需要仔细考量不同红色材料的纹理、光泽和色调,以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 装饰性的红色元素,如红色的门、窗框、扶手、家具,甚至是灯具,也能在空间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能够为原本单调的空间注入活力,成为视觉焦点,并引导人们的视线。例如,一扇鲜红色的门,能够立刻吸引人们的注意,并暗示着门后可能是一个充满惊喜或热情的地方。 此外,灯光与红色的结合,能产生更为复杂而微妙的视觉效果。暖色调的灯光照射在红色的表面上,会放大其温暖和热情;而冷色调的灯光则可能赋予红色一种更为戏剧性或神秘的色彩。建筑师们可以通过精确控制灯光的色温和照射角度,来改变红色在空间中的感知,从而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红色在空间中的心理效应,与它的运用方式密切相关。 活力与能量: 大面积、明亮的红色能够激发兴奋感和活力,常用于需要积极氛围的场所,如娱乐场所、运动场馆。 温暖与舒适: 柔和、深沉的红色,如砖红色或陶土色,能够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适合用于居住空间或休闲场所。 激情与浪漫: 鲜艳、浓郁的红色,尤其是在特定情境下,能够唤起激情和浪漫的情感,如用于餐厅或卧室的装饰。 力量与权威: 深红或暗红,搭配简洁的线条和材质,能够传递出力量、权威和庄重感,常用于重要的公共建筑或办公空间。 警示与风险: 在某些特定语境下,如安全标志,红色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提醒人们注意危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红色的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过多的红色会造成视觉疲劳,甚至引发烦躁、焦虑的情绪。因此,建筑师在运用红色时,需要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精密的把握。他们需要考虑空间的整体功能、目标受众的心理预期,以及红色与其他颜色、材质、光线的协调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出红色的潜力,而不是让它成为空间的负担。 本书将通过分析大量的建筑案例,来深入探讨红色在不同功能空间中的表现手法,以及这些手法所产生的具体心理效应。我们将研究建筑师们是如何通过对红色色调、饱和度、明度以及其与其他色彩搭配的精妙运用,来引导观者的情绪,塑造空间氛围,并最终提升建筑的使用体验。这不仅仅是对色彩的运用,更是对人类情感和心理的深刻洞察。 第四章:红色的创新应用与未来趋势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设计理念的日新月异,红色在建筑中的应用也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和创新的趋势。建筑师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运用方式,而是积极探索红色在材料、结构、功能以及与科技结合等方面的无限可能。 在材料创新方面,除了传统的红砖和木材,建筑师们开始利用新型的红色材料来挑战人们的固有认知。例如,高性能的红色涂料,能够提供持久的色彩饱和度和特殊的质感,甚至可以具备自清洁或隔热的功能。红色金属面板,如经过特殊处理的铜或铝,能够随着光线的变化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为建筑带来现代感和未来感。甚至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开始探索使用红色陶瓷、红色玻璃纤维等材料,为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注入独特的视觉语言。 结构与红色的结合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例如,一些现代建筑大胆地采用红色的钢结构,将其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而非仅仅是支撑体。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强化建筑的力量感和工业美学,还能在空间内部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此外,一些建筑师还尝试将红色融入到混凝土材料中,通过调配颜料来实现不同色调的红色混凝土,从而在结构和色彩上实现一体化的设计。 在功能性应用方面,红色也展现出了新的潜力。例如,在一些需要心理疏导或治疗的建筑空间中,柔和的红色可以通过其温暖和舒缓的特性,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康复氛围。在一些需要引导人流或区分空间的场所,利用不同深浅和明度的红色,能够有效地起到指示和导向的作用。甚至在一些城市景观设计中,红色也被用来点缀城市景观,增加城市的活力和辨识度。 科技与红色的融合,也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例如,集成LED灯带的红色建筑材料,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场景,变换出不同的红色色调,从而赋予建筑动态的生命力。智能化的红色涂料,能够根据环境的温度或湿度,改变自身的颜色,从而起到节能或提示的作用。一些建筑师甚至开始探索利用生物材料或可再生材料来创造出具有自然红色的建筑构件,从而实现绿色和可持续的设计理念。 在未来趋势方面,我们可以预见红色在建筑中的应用将更加注重个体化的表达和情感的连接。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体验的日益重视,建筑师们将更加倾向于利用红色来传递特定的情感信息,创造出更具个性化和文化意义的空间。 叙事性红色: 红色将不仅仅是装饰,而成为建筑讲述故事的重要媒介。通过不同色调、质感的红色,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建筑将能够承载更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叙事。 体验式红色: 建筑师将更加关注红色如何影响人们的五感体验。除了视觉,他们还将考虑红色在触感、甚至听觉上的潜在关联,从而创造出更具沉浸感的空间。 可持续性红色: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未来对红色材料的选择将更加注重其可持续性。天然的红色材料、可回收的红色材料,以及能够实现节能功能的红色材料,将受到更多青睐。 智能化与交互性红色: 科技的发展将使得红色在建筑中的应用更加智能化和交互化。建筑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动态地调整其色彩表现,从而实现更高效和人性化的空间管理。 然而,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红色作为一种基本而强大的色彩,其核心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力量依然会得到保留。未来的建筑师们,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以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精妙的技艺,去发掘和运用红色的无限潜能,为人类创造出更多充满生命力、情感共鸣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空间。本书的最后一章,正是对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图景进行的一次展望,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去发现和体验建筑中“不只是一种颜色”的红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巧妙,它似乎故意绕开了建筑学教科书的常规路径,转而从更接近艺术评论和现象学的角度切入。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深厚,遣词造句充满了张力,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仿佛在欣赏一篇精心打磨的散文。特别是它探讨“非物质性”在建筑体验中的作用时,那种对氛围、感觉和瞬间感受的捕捉,着实让我印象深刻。它成功地将那些难以言喻的体验,转化成了可以被清晰讨论和分析的框架。虽然内容非常理论化,但行文却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没有丝毫的学究气。它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建筑大师,在黄昏时分,与你围炉夜饮,娓娓道来他毕生对建筑本质的体悟,那种亲切感和启发性是其他许多严肃著作所不具备的。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的书。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几乎每一个句子都蕴含着多重含义,初读时,可能更像是在品味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在获取具体的知识点。作者对于“边界”和“过渡”的讨论尤其精彩,他没有将建筑视为孤立的实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且流动的系统中进行考量。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场地、文脉以及功能相互作用的理解。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画出更漂亮的图纸,而是如何更深刻地“思考”建筑的意义。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结合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对比和反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更优质的问题。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望并不高,因为市场上关于“概念”的书籍很多,往往流于空泛。然而,这本书展现出了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它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采用的类比和隐喻系统构建得极其严密,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触摸。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普适性的哲学思考与具体的建筑实践进行了有机的缝合,没有让理论脱离实际。书中的某些论断,初读时可能略显尖锐,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后,会发现它直指问题的核心,迫使读者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设计工作中的不足和惰性。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创新”的肤浅追求,并指引我们回归到对建筑本体更深层次的敬畏与探索上去。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存在”与“意义”的哲学思辨,只不过载体是建筑。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时而像是沉静的冥想,时而又像是一场激烈的思想碰撞。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时间性”在建筑中如何被捕捉和留存的章节,那种对历史痕迹和未来可能性的交织描绘,让冰冷的结构瞬间充满了生命力。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教条,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思维工具,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对我而言,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挑战了既有的认知边界,让我意识到建筑远不止于功能性和技术性的结合,它更是文化、记忆和情感的载体。那些关于场所精神的论述,细腻而深刻,让人不禁反思,一座建筑如何才能真正地“属于”某一个地方,而不是突兀地闯入。

评分

这本关于建筑理念的书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以一种非常直观且引人深思的方式,探讨了建筑设计中的基础元素和核心思想。作者似乎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理论框架,而是试图从更本质的层面去解构“建筑”这个概念。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空间构成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诗意的描述,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光影在实体空间中的流动与变化。它没有给我那些枯燥的图解或晦涩的术语,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和理解建筑的全新视角,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那种对材料本质的探讨,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深度挖掘,都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接触过的那些著名的建筑作品,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美学判断上,而是深入到其背后的哲学意图之中。这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建筑思维的大门,非常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渴望突破瓶颈的设计师或学生。

评分

帮同事买的,说不错,正品

评分

理论书,制作精良,就是看起来好吃力,翻译的比较难懂

评分

理论书,制作精良,就是看起来好吃力,翻译的比较难懂

评分

Oooooooooo

评分

帮同事买的,说不错,正品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啊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啊好好好

评分

理论书,制作精良,就是看起来好吃力,翻译的比较难懂

评分

书是真真的好书,价格也不便宜,不过京东送货时最快的,送到的首外包装没问题,打开之后内部的书已经有些破旧和褶皱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