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时空间行为研究前沿》是国内第1本反映国内外时空间行为研究领域的前沿著作。全书共由三篇构成,上篇为“理论前沿”,展现了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概念、范式与方法论演进等内容;中篇为“方法前沿”,包括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分析方法与模型方法及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新尝试;下篇为“应用前沿”,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时空间行为研究与移动性规划等方面的新应用,展示了其解决城市现代病的有效应用。
  本书可供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居民行为等方向的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柴彦威(Chai Yanwei),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目录
   总序  
前言
上篇理论前沿
1 社会科学研究中不确定性地理背景问题的GIS方法  /002
2 近50年来国际交通研究与政策议程中的范式演进  /020
3 基于活动的交通出行需求模型及其规划应用进展  /041
4 时空关联视角下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几个思考  /056
5 信息时代的大数据应用与城市空间研究  /069
6 面向智慧出行的中国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  /081
7 居住环境与居民空间行为研究  /097
中篇方法前沿
8 人类移动模式的多尺度分析方法探索  /110
9 居住自选择在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关系中的作用  /122
10 基于大数据的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  /134
11 大数据时代的城市模型研究及其机遇  /142
12 出行中的时间利用: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比较研究  /153
13 公交时空可达性的计算与模拟方法  /167
14 通勤者路径熟悉程度对交通信息感知价值的影响研究  /185
15 叙述性偏好法及其在城市居住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197
下篇应用前沿
16 家的移动性:基于行动者关联理论的移动性规划  /216
17 未来移动性调查:新加坡智能手机出行调查经验  /235
18 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隔离研究:以爱沙尼亚为例  /251
19 出行成本空间分析与交通弱势群体问题的再研究  /260
20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居民交通需求与交通出行行为研究  /275
21 北京市居民交通拥堵体验的研究  /290
22 中国城市集中式职住分离的特征及其形成  /310
23 信息权力与智慧城市  /323
图表来源  /334
      前言/序言
     本书是在北京大学召开的“时空间行为与智慧出行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集,也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之课题“城市时空行为分析关键技术与智慧出行应用示范”(资助号:2012BAJ05B04)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国内外时空间行为研究中数据采集与分析手段等的不断革新,时空间行为研究日益呈现出研究数据的多源化、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研究对象的个体化、研究主题的应用化等新趋势。借着与现代信息技术及新型研究手段的密切结合,时空间行为研究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基础已经初步形成,在个人出行规划、智慧出行服务、智慧交通规划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同时,时空间行为研究也使城市规划从单纯的空间规划走向时空间规划,使城市社会管理更加智慧化与人性化,使面向城市居民的服务更加个性化,使居民的时空间行为更加高效、健康、智慧与环保。特别是在中国走向社会发展、面临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城市发展逐渐由经济发展导向转向社会发展导向,人们的生活质量、居民幸福感等社会建设成为焦点,城市交通出行需求管理的精细化、智慧化成为智能交通发展和智慧出行引导的重要措施。
  在此背景下,“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被立项,其中,“城市时空间行为分析关键技术与智慧出行应用示范”成为重要课题,其目标就是以面向智慧城市管理的智慧出行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示范为突破口,引导城市居民的智慧出行,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最终达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借鉴与结合城市规划学、时间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移动通信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前沿成果,2012年12月8日,北京大学联合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在北京大学守仁会议中心举办了“时空间行为与智慧出行国际研讨会”。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爱沙尼亚塔图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七十余名城市研究与城市规划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数据、方法与前沿及其在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建设中的应用”主题,分“时空行为与智慧出行”、“时空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最新进展”、“时空行为与交通规划管理”、“时空行为与城市空间”四个专场及“时空行为研究在城市居民智慧出行服务中的应用”的圆桌会议等形式,开展了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时空间行为与智慧出行国际研讨会”突出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前沿问题及其在智慧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会学者对新形势下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数据采集、方法创新与社会理论及规划理念的实践结合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我们将向与会学者征集的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最新成果,经整理、编撰后,成为国内第一本反映国内外时空间行为研究领域的前沿著作。在收录会议论文的基础上,我们又向国内外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知名学者和领军专家特别约稿,以求全面反映当前国际上时空间行为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的全貌。全书共收录关于时空间行为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的论文23篇,其中海外学者的论文9篇。本书共由3篇构成,上篇为“理论前沿”,从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概念、范式与方法论演进等方面对国内外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最新理论思考给予了集中展现;中篇为“方法前沿”,包括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分析方法与模型方法以及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最新尝试;下篇为“应用前沿”,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时空间行为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在移动性规划等方面的最新应用探索,展示了其解决城市病的有效作用。
  “理论前沿”部分包括7篇论文,其中前3篇是英文论文,由北京大学行为地理学研究小组的研究生翻译整理成中文。开篇是国际著名学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地理及地理信息科学系教授、《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AAAG)主编关美宝(Mei�睵oKwan)关于社会科学研究中地理背景的不确定性问题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方法的论文,是对人类空间行为研究中基本科学问题的宏大思考以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的引领性探索,由杜洋与肖作鹏翻译。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交通研究中心彼特·琼斯(PeterJones)教授关于国际交通研究与政策议程中的范式演进的论文是在北京大学学术讲座基础上整理的英文文章,全面深入地解读与评述了从基于车的范式到基于出行的范式、基于活动的范式、基于态度的范式、基于动态的范式四次研究范式的扩展过程,由肖作鹏翻译整理。国际知名交通行为研究专家、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教授哈利·蒂墨门斯(HarryTimmermans)与其研究助理索拉·拉索利(SooraRasouli)关于交通出行需求模型及其规划应用进展的英文论文也是在北京大学学术讲座基础上整理的,对活动分析法的模型演进及其特点、实践应用与存在的问题等给出了深入系统的说明,由孙道胜翻译。
  “理论前沿”部分其余的4篇中文论文由国内时空间行为研究领域的几位领军学者领衔完成。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周素红关于时空关联视角下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几个思考是其近年来的最新成果,对中国的时空间行为研究有很强的指导性;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甄峰等的信息时代大数据应用与城市空间研究,是其近年来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探索创新城市空间研究的最新反映;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柴彦威等面向智慧出行的中国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是对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有益探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等对居住环境与居民空间行为的研究则把时空间行为研究引向居住环境研究与建设之中。
  “方法前沿”部分包括8篇论文,主要是国内外学者在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上的探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刘瑜等对人类移动模式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很有新意;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休伯特·汉弗莱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曹新宇(JasonCao)深入分析了居住自选择在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关系中的作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马修军等指出了基于大数据的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的未来方向;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龙瀛陈述了大数据时代的城市模型研究及其机遇;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迪克·埃特玛(DickEttema)等人比较研究了不同交通方式下出行时间利用的异同,由毛子丹翻译;中山大学工学院智能交通研究中心讲师胡继华等介绍了公交时空可达性的计算与模拟方法;大连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刘锴等研究了通勤者路径熟悉程度对交通信息感知价值的影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德等实证探索了叙述性偏好法在城市居住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应用前沿”部分也包括8篇论文,其中前3篇是英文论文。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马丁·戴斯特(MartinDijst)等通过家的移动性研究来探索基于行动者关联理论的移动性规划,由赵莹翻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本·阿齐瓦·默西(MosheBen�睞kiva)的研究团队、以克里斯托弗·齐格拉斯(ChristopherZegras)副教授为核心的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与技术联盟未来城市移动性实验室介绍了新加坡智能手机出行调查的经验以及在未来移动性规划方面的思考,由吴逸思翻译;爱沙尼亚塔图大学地理学院教授雷恩·阿哈斯(ReinAhas)与比利时根特大学地理学院教授希瑞·西尔姆(SiiriSilm)等人介绍了爱沙尼亚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城市隔离研究,由桂晶晶翻译;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城市研究项目研究员李铁北对出行成本空间分析与交通弱势群体问题进行了再研究;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教授陆化普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居民交通需求与交通出行行为的关系;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教授王冬根团队研究了北京市居民交通拥堵体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天新团队研究了中国城市集中式职住分离的特征及其形成;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刘云刚团队从信息权利的视角评价了中国城市的竞争力。
  虽然本书由我负责总体策划、约稿与审稿及最终统稿,但我的研究团队自始至终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协助,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塔娜同学不仅承担了“时空间行为与智慧出行国际研讨会”的筹办与组织等领导工作,而且参与了本书策划、组织编写与翻译、后期校对等全过程,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博士生赵莹,硕士生肖作鹏、毛子丹、桂晶晶、陈梓烽、孙道胜、吴逸思、杜洋等承担了英文章节的翻译与校对工作,塔娜、张雪、马昕琳对全书进行了校对。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最后,我要感谢各位作者的大力支持!感谢关美宝教授在论文版权取得方面给予的帮助!感谢北京大学行为地理学研究小组所有人员的积极参与!特别感谢东南大学出版社徐步政老师与孙惠玉编辑给予的厚爱与支持!
  柴彦威
  2014年春于北京大学燕园    
				
 
				
				
					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时空间行为研究前沿  图书简介  《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时空间行为研究前沿》并非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理论或实践的百科全书,也不是一本罗列各类城市研究方法的工具书。它所探讨的,是一种更为精微、更为动态的视角,一种将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基本维度与人类行为深度交织,并以此为基础重塑城市理解与规划的全新思维模式。本书并不致力于提供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适性规划蓝图,而是专注于揭示在现代都市转型的大背景下,个体与群体在时空间中的复杂互动逻辑,以及如何从这些动态的行为模式中汲取洞察,驱动更具回应性、更人性化的城市规划实践。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时空间行为”。这并非简单地将行为置于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中进行观察,而是强调时间与空间的相互渗透、动态演化以及它们对行为的深刻塑造。城市并非静态的物质载体,而是一个由无数动态行为构成的生命体。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轨迹、活动模式、社交联系、经济交往,无不发生在特定时间点上的特定空间位置,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理解这些时空间行为的内在规律,才能真正把握城市的脉搏,洞察其潜藏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部分: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石与范式转换  本书的开篇,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我们首先要厘清“时空间行为”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术语,而是融合了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产物。我们将深入探讨地理学中的空间理论、社会学中的社会时间与日常生活理论、人类学中的实践理论,以及认知科学中的时间感知等相关理论,梳理它们如何共同支撑起对时空间行为的理解。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阐释从传统的静态空间分析向动态时空间行为分析的范式转换。过去,城市规划往往侧重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物质属性进行分析和设计,例如土地利用分区、交通网络布局、建筑密度控制等。然而,这种静态的视角往往忽略了城市中最活跃的元素——人,以及他们如何在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中塑造城市。本书强调,理解人们如何在一天、一周、甚至一生中,如何在通勤、消费、休闲、社交等不同活动之间分配他们的时空间资源,是理解城市功能、效率、公平性和活力的关键。  我们将审视那些促使这一范式转换的关键性理论突破,例如:     生命线分析(Life-course Analysis):不再将个体视为孤立的存在,而是理解其在生命周期中随着年龄、家庭结构、职业变化等因素,其时空间行为模式如何发生系统性的转变。    活动系统理论(Activity-Based Approach):将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视为基本的研究单位,而非简单的出行链。它关注人们为了完成特定活动(如购物、工作、就餐、娱乐)而进行的跨越时空的路径选择和资源配置。    时空间句法(Space-Time Syntax):借鉴句法学对于语言结构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量化城市空间和时间要素的相互关系,来分析和预测居民在城市中的行为可达性、互动可能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空间格局。    情境化行为分析(Contextualized Behavioral Analysis):强调行为并非发生在真空中,而是受到具体的时空间情境(如天气、节假日、社会事件、技术可用性)的深刻影响。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时空间行为研究如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如GPS、手机信令、社交媒体数据)相结合,催生出全新的数据驱动型研究方法,为我们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广度来捕捉和分析城市居民的时空间行为提供了可能。  第二部分:时空间行为在城市实践中的应用探索  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的指导。《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时空间行为研究前沿》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时空间行为研究如何在具体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这部分内容将不再局限于理论的阐述,而是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和前沿实践的探讨,展示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实际价值。  1. 精准的空间设计与资源配置:     通勤与出行模式优化: 通过对居民时空间出行数据的精细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出不同人群(如上班族、学生、老年人)的出行高峰时段、主要通勤廊道、交通工具偏好以及潜在的出行瓶颈。这有助于规划部门更有效地优化公共交通线路、调整交通信号灯配时、合理规划停车设施,甚至预测和应对突发的交通拥堵。例如,通过分析大量手机信令数据,可以绘制出城市居民一天内活动的时空间热力图,清晰地展示哪些区域在特定时间段内人流最为密集,从而为商业设施的选址、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以及城市夜间经济的激活提供科学依据。    公共空间的设计与活化: 传统公共空间的设计往往基于静态的物理形态,而忽略了人们在不同时间段内对空间使用的需求差异。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对人们在不同时间(白天、夜晚、工作日、周末、节假日)对广场、公园、街道等公共空间使用行为的观察,来设计更具吸引力、更富活力的公共空间。例如,一个在白天主要用于儿童玩耍的公园,在夜晚可能需要更充足的照明和更便捷的交通接驳,以满足年轻人的休闲需求。    土地利用与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需要理解现有土地利用模式与居民时空间行为之间的匹配度。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分析居民的活动模式,来识别出低效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并为城市更新提供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例如,如果发现某个区域的居民频繁跨越社区去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这可能意味着该区域的配套设施不足,需要进行适度的功能混合或商业补充。  2. 提升城市宜居性与公平性:     时间的可达性与公平性: 城市的可达性不仅体现在空间距离上,更体现在时间成本上。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量化不同人群(特别是低收入群体、老年人、残障人士)在时空间上的出行限制,来评估城市在时间公平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如优化社区交通接驳、设置更便利的无障碍设施、拓展夜间公共服务等。    社交网络与社区营造: 人的行为活动往往伴随着社交互动。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分析居民在时空间上的活动重叠度,来理解城市中的社交网络结构,识别社区的形成与维系机制,并为加强社区联系、促进邻里互动提供规划建议。例如,如果发现某个社区的居民在日常活动中有较高的时空间重叠,这可能为组织社区活动、建立邻里互助体系提供基础。    环境质量与居民健康: 居民在城市中的时空间行为与其所处的环境质量密切相关。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分析居民的活动轨迹与环境污染(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的暴露程度,来评估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并为优化城市环境质量、减少居民健康风险提供规划依据。例如,分析通勤者在不同交通方式下的空气污染物暴露量,可以指导交通政策的制定,鼓励更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  3. 应对城市挑战与创新规划模式:     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时空间错配: 快速的城市化可能导致居民的活动空间与服务可达性之间的时空间错配。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时空间行为分析,识别和预测这些错配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布局、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等。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驱动的规划: 本书将重点关注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如手机信令、传感器数据、社交媒体数据)来捕捉和分析城市居民的时空间行为,并将其应用于更精准、更动态的城市规划与管理。这包括构建实时的城市运行监测系统、开发预测性规划模型、实现个性化的城市服务等。    弹性城市与韧性规划: 在面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等突发事件时,城市如何快速恢复并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理解居民在危机情境下的时空间行为模式,来提升城市的韧性和弹性,例如规划更可靠的疏散路径、建立更高效的应急响应体系、设计更适应变化的城市空间等。  结论:未来的方向与展望  《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时空间行为研究前沿》最终将目光投向未来。本书并非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简单总结,而是意在激发学界和实践界对这一新兴领域更深入的探索。我们将展望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跨学科的深度融合: 进一步加强地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催生出更具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与理论。    技术应用的深化: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提升时空间行为数据的分析能力,并将其更有效地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决策与实施。    以人为本的伦理考量: 在利用大数据进行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同时,高度重视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以及技术应用的伦理问题,确保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从“解释”到“预测”与“干预”: 不仅要理解城市居民的时空间行为,更要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行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规划干预策略,从而塑造一个更宜居、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城市未来。  本书将是一本面向城市研究者、规划师、政策制定者以及对城市发展和人类行为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的重要参考。它将带领读者跨越传统的认知边界,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并启发我们共同思考如何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城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