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曆程:光明日報65年理論文章選萃(名傢薈萃、經典留存)

思想的曆程:光明日報65年理論文章選萃(名傢薈萃、經典留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嚮軍 編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光明日報
  • 理論文章
  • 文化
  • 曆史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改革開放
  • 意識形態
  • 名傢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光明日報齣版社
ISBN:9787511265791
版次:1
商品編碼:11510836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1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幾代知識分子的集體迴憶
  ◎ 作者均為學術名傢,都是如雷貫耳式的人物。
  ◎ 多數文章都曾影響深遠,為許多人所熟知。

內容簡介

   曆史上,光明日報曾多次立於時代潮流的前端,她曾替億萬中國人喊齣一個時代的強音:“實踐是檢查真理的標準”,又率先發起為吳晗、馬寅初、孫冶方等平反,將張誌新、遇羅剋等人物的事跡報道齣來並使之廣為人知。在曆次著名學術論爭中也站在前沿,如較早為曹操、武則天等曆史人物翻案。 本書從光明日報65年的內容中精選瞭極具代錶性、極有影響力的60多篇文章(30萬字),作者均為學術理論名傢,堪稱一部當代曆史的“觀念裏程碑”。

作者簡介

在光明日報創刊65周年到來的時候,光明日報社匯編瞭這套“光明日報65周年紀念文集”,嚮那些難忘的歲月緻敬,嚮光明日報報道過的成韆上萬的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賢達緻敬,嚮廣大的前輩報人和讀者朋友緻敬。

目錄

目錄

白壽彝:開展曆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馮友蘭:先秦道傢所謂道底物質性
吳晗:關於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一些問題
江天驥:形式邏輯的對象和意義
範文瀾:略談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
艾思奇:否定之否定規律簡論
周榖城:美的存在與進化
張世英:事物都是具體的
翦伯贊: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
鄧廣銘:也談關於嶽飛和趙構的一段資料
郭沫若:關於武則天的兩個問題
任繼愈:漢唐時期佛教哲學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周禮全:亞裏士多德關於推論的邏輯理論
周叔蓮:談談決定社會主義農業擴大再生産的因素問題
艾恒武、林青山:“一分為二”與“閤二而一”
肖前:辯證法就是認識論
本報特約評論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劉國光:略論用經濟辦法管理經濟
孫冶方:“韆規律,萬規律,價值規律第一條”
董輔礽:經濟科學必須在實踐中前進
劉大年:中國近代史研究從何處突破?
蘇雙碧、肖黎:關於曆史人物評價的幾個問題
田昌五:談亞細亞生産方式問題
馮定:為人民掌握精神武器作貢獻
寜可:中國封建社會的人口問題
陳先達:曆史不是蘇茲達爾城的蹩腳畫
邢賁思:繼承馬剋思哲學遺産 發揮哲學的指導作用
劉誌琴:關於文化史研究的初步設想
於光遠:建立和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學
厲以寜:改革的整體性和經濟研究的新課題
何茲全:我們需要包括中國史的世界史
吳於廑:研究世界曆史要重視橫嚮發展
劉詩白:社會主義所有製理論新探
馮天瑜:中國古文化的“土壤分析”
茅海建:史學危機與史學功能
蔣一葦:橫嚮經濟聯閤與經濟體製改革
吳敬璉:要為發展橫嚮經濟聯閤創造條件
周一良:我對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幾點看法
陳鼓應:關於莊子研究的幾個觀點
張岱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兩點看法
李德順:“價值”範疇的一般與特殊
馬洪:加強産權製度改革的研究
趙人偉:對當前收入分配不公問題的幾點看法
金衝及:中國近代的革命和改革
薛暮橋: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若乾理論問題
張豈之:關於先秦時期人文精神的幾個問題
李忠傑:旗幟問題至關緊要
龔育之:思想解放和新時期二十年
羅國傑:從“仁”到“為人民服務”
馬剋垚:時代呼喚第三世界史學的勃興
啓功:讀《論語》獻疑
費孝通:經濟全球化和中國“三級兩跳”中的文化思考
劉傢和:談史學的創新
黃楠森:馬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
林毅夫:技術創新、發展階段與戰略選擇
李捷:論從新民主主義嚮社會主義的轉變及其曆史意義
張奎良:辯證思維與和諧思維
李培林:在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張海鵬:走嚮民族復興的重要標誌
高尚全:隻有改革開放纔能發展中國
李文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曆史新起點
張卓元:從改革開放的實踐看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意義
蔔憲群:怎樣看待曆代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的關係
賀來:“劃界”與“越界”:哲學介入中國現實的基本方式 
葉小文:促進新的文明復興 構建新型大國關係
萬俊人:道德何以興國立人?
王偉光:用市場經濟的辦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精彩書摘

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
——從《赤壁之戰》說到曹操
翦伯贊

  
看瞭新編的《赤壁之戰》,想替曹操說幾句好話。
  替曹操說好話是很危險的,因為他是人所共知的奸臣。
  解放以前,魯迅曾經替曹操說瞭幾句好話。他說:“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誌演義》,更而想起戲颱上那一位花麵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但是魯迅也覺得要聲明一下,他說,他雖然“非常佩服曹操”,但他“不是曹操一黨”。
  最近,郭老也替曹操說瞭幾句好話。他說:“曹操對於民族的貢獻是應該作高度評價的,他應該被稱為一位民族英雄。當然郭老“也不是曹操一黨”,不過非常欽佩曹操而已。
  我也“不是曹操一黨”,但非常佩服曹操。在我看來,曹操不僅是三國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傢、軍事傢和詩人,並且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有數的傑齣人物。
  說曹操是三國時第一流的政治傢並不是因為他善於運用機會把自己提升到顯要的政治地位,而是說他一貫地把統一中國當作自己的政治使命,雖然他沒有完成統一的任務,但是他結束瞭漢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豪族混戰局麵,並且從中國的西北邊疆排除瞭遊牧種族的威脅,保衛瞭黃河平原的城市和農村,恢復瞭黃河南北的封建秩序,替後來的西晉統一,鋪平瞭道路。當然西晉的統一主要的是由於黃河流域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結果,但曹操的努力,也起瞭一定的作用。
  說他是三國時第一流的軍事傢,也不是說他曾經著過十幾萬字的兵書,善於紙上談兵,而是說他能夠運用當時豪族之間的矛盾,選擇適當的時機,去打擊他的敵人,使大大小小的豪族,一個跟著一個倒在他的麵前。
  曹操不是一個職業詩人,但說他是三國時第一流的詩人,我想他是當之無愧的。史載他“登高必賦”,又說他的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從現在保留下來的曹操的少數的詩篇,可以看齣他的詩,蒼涼雄健,纔氣縱橫,就是他的天纔的兒子曹植也是望塵莫及的。
  曹操不僅是一個天纔的詩人,而且是詩人最好的朋友。在他的周圍集閤瞭一些當代有名的詩人,文學傢,包括辱罵過他的祖宗的陳琳在內。由於曹操的提倡,所以在大動亂的建安年間,齣現瞭一個文學的繁榮時代。
  像這樣一個中國史上有數的傑齣人物,卻長期被當作奸臣,這是不公平的。我們應該替曹操摘去奸臣的帽子,替曹操恢復名譽。
  在否定曹操的過程中《三國誌演義》的作者可以說盡瞭文學的能事。《三國誌演義》簡直是曹操的謗書。《三國誌演義》的作者不是沒有看過陳壽的《三國誌》和裴鬆之的《三國誌注》,他看瞭,而且看得很仔細。他知道曹操並不如他所說的那樣壞,那樣愚蠢無能,但是為瞭宣傳封建正統主義的曆史觀,他就肆意地歪麯曆史,貶斥曹操。他不僅把三國的曆史寫成瞭滑稽劇,而且還讓後來的人把他寫的滑稽劇當作三國的曆史。應該說,《三國誌演義》的作者在對待曹操的問題上是發揮瞭他的強烈的政治性。
  在否定曹操的工作中,過去的戲劇傢也盡瞭他們的責任。為錶達時代的要求,過去的戲劇傢不僅把《三國誌演義》的觀點搬上瞭舞颱,讓劇中人物說著三國時代的言語,拿起三國時代的武器來守衛著自己的陛下,替自己的陛下打敗可能齣現在當代的曹操,而且在形像塑造中,發揮瞭他們的藝術天纔。曹操的臉譜就是一種傑齣的藝術創造。看瞭曹操的臉譜就令人聯想到用石灰粉刷過的牆壁。戲劇傢用這樣令人可憎的蒼白的顔色,錶示曹操的冷酷,再用墨筆在他臉上畫上幾條黑綫,錶明他的奸詐陰險。通過這樣的臉譜過去的戲劇傢把曹操從一般粉臉人物中區彆齣來,錶明曹操不僅是一個奸臣,而且是一個超級奸臣。
  過去的人把曹操當作奸臣,乃至當作超級的奸臣,是應該的,因為他們是帶著正統主義的有色眼鏡看曹操,在這種有色眼鏡中,曹操隻能是一個奸臣。
  所謂正統主義的曆史觀,是以皇帝為中心的曆史觀,任何對皇帝不夠忠誠,乃至不夠禮貌的人,都可以被指為奸臣,何況曹操可以發誓他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忘記覬覦那個他認為是“爐火”的寶座,雖然他自己說過:即使上帝要把天下交給他,他也隻做周文主,但是他的兒子曹丕卻做瞭周武王。而且這位三國時代的周文王也曾經自封丞相,自封魏王,自己批準自己使用僅僅次於皇帝使用的儀仗隊,甚至對漢獻帝還采取瞭粗暴的態度,他有的時候簡直忘記瞭“君臣之義”。這一切都暴露瞭曹操有“不遜之誌”,並不如他自己所說的是彆人“妄相忖度”。
  像這樣一個具有“不遜之誌”的野心傢,是不會有一個封建皇帝會喜歡他的。隻要提起曹操,皇帝們就會感到自己的皇冠有滾到地下的危險。為瞭保衛自己的皇冠,就必須動員文學藝術從自己的時代消滅曹操。而封建時代的文學傢、戲劇傢也很好地完成瞭他們的任務,他們在赤壁之戰的祝捷大會中,把英雄的稱號贈給瞭年青的周郎,而把那沒有燒死的曹操交給一位理想的先知者諸葛亮去看管。
  但是到瞭現在,我們不但消滅瞭封建皇帝,也消滅瞭封建皇帝依以建立的封建製社會,我們就不應該再保存以帝王為中心的正統主義曆史觀,而是要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曆史觀。站在人民的立場,曹操有沒有“不遜之誌”就不關重要,更不應因此就說曹操是一個奸臣。
  最近我們高興地從新編的“赤壁之戰”中看到曹操的臉色已經有瞭一點變化,在他那蒼白的臉上已經透齣瞭一點紅色,雖然透齣的紅色是很淡很淡的,但是戲劇傢敢於在曹操臉上塗上一點紅色,這就說明瞭曹操在舞颱上翻身已經有瞭一綫希望瞭。
  應該說對曹操的臉譜的修改,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大事。這件事不僅攸關曹操個人的名譽問題,而是從舞颱上消滅正統主義曆史觀的問題。因為搽在曹操臉上的白粉,不僅是用以錶示曹操個人的性格和品質,而是過去的戲劇傢在曹操臉上打下的封建正統主義的烙印。
  我想不會有人要求要用玫瑰的顔色塗在曹操臉上,因為曹操也有缺點,而且不少。最大的缺點,就是他打過黃巾。雖然他收編瞭黃巾,但這是他企圖利用農民的武裝來實現他自己的政治目的。但是曹操之被指為奸臣,並不是因為他打瞭黃巾,而是因為他“篡”漢。正因如此,我們纔替他打翻案。如果要讓曹操在舞颱上翻身,僅僅在曹操臉上塗上一點淡淡的紅色是不夠的,可不可以更大膽一些擦去他臉上的白粉。很明白,隻要曹操臉上還有白粉,隻要白粉還是奸臣或壞人的記號,就不能替曹操摘掉奸臣的帽子,不能替曹操恢復名譽。當然,擦去瞭白粉,不等於說就不可以在曹操臉上塗上其他的顔色,隻要不是為瞭錶明他是一個奸臣,我想塗上任何顔色都是可以的。
  除瞭對曹操的臉譜作瞭一些修改以外,新編的《赤壁之戰》有《橫槊賦詩》一幕,看來這一幕戲是對曹操的特寫。從這一幕的劇情看來,作者是想嚮觀眾介紹曹操不僅是一個幾十萬大軍的統帥,還是一個天纔的詩人。當然更主要的是暴露曹操在不戰而取得荊州以後的驕盈之氣,替他後來的失敗,準備理由。
  這一幕戲不僅有聲有色,還錶現瞭曹操在當時的思想活動,但我覺得場麵過於嚴肅,空氣太緊張,好像不是一種做詩的環境。對於過去的詩人來說,必須有小橋流水,再加上風花雪月,纔能做得齣詩來。當然對於曹操來說,主要的興趣至少在當時的興趣不是小橋流水和風花雪月,而是大江南北的土地。但引起他的詩興的還是星星、月亮和一隻烏鴉。
  當然誰也沒有參加過曹操的詩會,很可能曹操喜歡熱鬧,更有可能他因為勝利衝昏瞭頭腦,在一次盛大的宴會中就做起詩來。但是至少在作詩的時候殺瞭一個人是大煞風景的。
  在這齣戲中還有《蔣乾盜書》一幕,是對曹操的一個側麵描寫,在這一幕戲中,作者似乎沒有注意去恢復蔣乾的曆史真實性。照史籍所載,蔣乾是周瑜的同鄉老前輩,其為人也“有儀容,以纔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像這樣一位“獨步江淮之間”的名士,不可能像《三國誌演義》上所寫的在他的年青的同鄉麵前錶現齣那樣倉惶失措的樣子。蔣乾之所以弄得那樣狼狽不堪,不是因為彆的什麼原因,就是因為他不該替曹操當說客。
  在另一方麵,新編的《赤壁之戰》對於站在曹操對麵的人物,如魯肅、諸葛亮的舞颱形象,卻作瞭一些很好的修改。例如齣現在這齣戲中的魯肅,已經不是一個爛好人而是孫權部下主戰派的首領。齣現在這齣戲中的諸葛亮,雖然還帶有一些道士的神氣,但已經脫去瞭他在戲颱上常穿的八卦衣,隻有在祭東風的時候纔允許他穿瞭一次。還有對黃蓋的強調等等。這一切都使得這些曆史人物更接近於曆史的真實,而且顯齣瞭他們是怎樣滿懷信心地去迎擊他們共同的敵人。
  從整個戲劇的結構來看,作者不是把赤壁之戰簡單地描寫為曹操和孫權、劉備之間的敵對矛盾的決裂,而是通過周瑜與諸葛亮之間的勾心鬥角寫齣瞭孫權集團與劉備集團之間的矛盾,又通過以張昭為首的迎降派與以魯肅為首的主戰派之間的鬥爭,寫齣瞭孫權集團內部的矛盾。因此,我們從這齣戲中,可以看齣大矛盾中有小矛盾、小小矛盾。不論大矛盾也好,小矛盾、小小矛盾也好,都有一個發展的高潮。例如孫權集團內部的迎降派與主戰派之間的矛盾,到孫權拔劍斷案達到高潮,孫權和劉備之間的矛盾,到周瑜派人刺殺諸葛亮達到高潮。而孫權劉備和曹操之間的矛盾,則以火燒赤壁達到高潮。
  作者揭露瞭這些矛盾,也在戲劇的發展中解決瞭這些矛盾。但是對於矛盾的處理,也還有值得商量的地方。例如孫權集團內部迎降派與主戰派之間的矛盾,在新編的“赤壁之戰”中是錶現為武官主戰,文官主降,很容易令人把和戰的分歧看成文武的矛盾。根據周瑜傳所載“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懼。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鹹曰,……今日拒之,事更不順,……愚謂大計,不如迎之。”這裏所謂“議者”並沒有說都是文官,而且那些感到恐懼的“將士”,都是武官。關於迎降的事,孫權隻說過,“子布文錶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主張迎降。這裏所說的“諸人”不一定都是文官。實際上當時孫權部下,除瞭魯肅、周瑜、黃蓋等少數人以外,文臣也好,武臣也好,大多數都被曹操駭倒,主張迎降。
  孫權和劉備之間是有矛盾的,但是在赤壁之戰以前,他們之間的矛盾並不尖銳。孫權與劉備之間的矛盾的尖銳化是在赤壁之戰以後,而且是赤壁之戰的勝利引齣來的。因為赤壁之戰奪取瞭荊州,孫權、劉備都想把荊州據為己有,因此纔使矛盾尖銳化。新編的《赤壁之戰》對孫權和劉備之間的矛盾似乎太強調瞭,以至東風一到,周瑜就要殺掉諸葛亮,這樣就會令人感到在周瑜的眼中諸葛亮比曹操的十幾萬或幾十萬大軍更為可怕。諸葛亮本來是用以鎮壓曹操的,不能讓他駭倒迎擊曹操的統帥。而這位統帥也不應該過於性急,在和曹操決戰之前,就企圖殺死曹操最可怕的敵人,自己同盟軍的代錶。幸而諸葛亮會算卦,東風一到,他就逃跑瞭,否則這個仗怎樣打下去呢?
  至於曹操和孫權、劉備之間的矛盾,是赤壁之戰的主要矛盾。過去的戲劇傢,為瞭貶低曹操,總是把曹操說成一個很愚蠢的人,好像他帶著大批人馬,坐在船上,等著挨燒挨打。根據曆史的記載,曹操從小就很機警,又有權數。到瞭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已經是在政治和軍事活動中經過瞭嚴重考驗的人物,他不會那樣愚蠢,以至對敵人喪失起碼的警惕性。實際上對於曹操來說,戰爭就是他的詩歌,他不會在強渡長江的號角聲中,失掉節奏的。
  根據曆史的記載,周瑜、諸葛亮和黃蓋所能想到的火攻,曹操也不是沒有想到。“魏誌曹操傳”引“山陽公載記”所載曹操之言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嚮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吳誌周瑜傳”注文中載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寫給孫權的信中說:“赤壁之戰,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這些記載,可能是後人替曹操辯護,或者是曹操事後自解之辭,但不能說曹操對於有火攻的危險一點也不曾想到。如果不妨礙全劇的精神,新編的《赤壁之戰》是否可以把曹操的警惕性提高一些。
  新編的《赤壁之戰》提齣曹操的問題,也使很多三國人物更接近於曆史的真實,並且把這些人物貫串在各種矛盾鬥爭之中,顯齣瞭赤壁之戰的復雜性。這些都是成功的地方。但是如果曆史劇的任務,是要賦予這些曆史人物和事件以新的政治意義,使赤壁之戰這個曆史事件更好地為我們自己的時代服務,最好能夠暗示這個戰爭的性質和他所引起的曆史後果。
  我們知道,人們總是很高興地看到曹操的每一個失敗,而曹操提供齣來的這一類的資料又實在太少瞭,赤壁之戰曹操是輸瞭。因此在演齣《赤壁之戰》的時候,人們總是歡呼孫權和劉備的勝利。這種心理,主要的是仇恨曹操的反射。其實從本質上說來,孫權、劉備和曹操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同樣是地主階級武裝集團的首領,赤壁之戰就是這三個地主階級武裝集團之間爭奪霸權的戰爭,誰戰勝誰,都是地主階級的勝利。但是赤壁之戰對三國鼎立的局麵之形成,是帶有決定性的一個戰爭,隻有這一點和當時人民的命運是攸關的。人民不喜歡分裂,如果在赤壁之戰中曹操戰勝,其後果可能是中國的統一。但是這個戰爭是以曹操的失敗而結束。
  人們明知不管是誰的勝利都是地主階級的勝利,但仍然把曹操的失敗,當作自己的勝利,這不是為瞭彆的,就是因為曹操玩弄瞭一次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曹操是有點鴕鳥思想的,他以為把頭埋在沙漠裏,彆人就看不見他的身體。因此他總是抓住漢獻帝不放手,企圖躲在漢獻帝的背後完成做皇帝的一切準備,而在他宣布自己為中國皇帝的前一天,都沒有人知道。在這一點上曹操曾經藉重過漢獻帝,這是事實,但如果說他的天下是從姓劉的手裏“篡”過來的,那就有些不符閤事實。因為當曹操齣現在曆史舞颱上的時候,起義的農民軍已經粉碎瞭東漢王朝的天下,在這殘破的疆土上齣現的是大大小小的地主武裝集團的營壘。當時的漢獻帝除瞭保有一件襤褸的皇袍以外什麼也沒有瞭,像這樣一個皇帝還能從他手中‘篡’到什麼。曹操的天下,是自己打齣來的,不是從姓劉手裏接收過來的。假如曹操痛痛快快披上皇袍,誰能說他不是太祖高皇帝,就因為他把皇袍當作襯衣穿在裏麵,反而被人抹上瞭一臉白粉。退一步說,就算曹操的天下是“篡”的姓劉的,又犯瞭什麼法呢?難道在楚漢戰爭中宣布的“先入關者王之”的約言,對曹操也還有法律的效力?難道姓劉的應該永遠做中國的皇帝?
  如果說想做皇帝就是奸臣,那三國戲中的粉臉就太多瞭。當時大大小小的擁有武裝的豪族,那一個不想做皇帝,袁術就做過皇帝,袁紹也準備瞭刻玉璽的石頭。正像曹操所說的“設使國傢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實際上,孫權和劉備後來都做瞭皇帝,為什麼姓曹的想做皇帝就在臉上搽上瞭大白粉。
  是的,最後宣布漢朝的終結的是曹操的兒子曹丕。但是這個政權應該不應該結束呢?我說,應該結束,因為成韆成萬的農民到處起義暴動,就是為瞭結束這個政權。當然曹操父子並不是為瞭農民的利益而結束這個政權,但結束這個政權,在客觀上是符閤當時人民的願望的。因為當時人民所處的地位,正像馬剋思所說的步利丹驢子所處的地位,“它不是在兩包乾草之間,選擇那一包較好,而是在兩陣棒打之間,選擇那一陣打得更痛。”曹魏王朝對於農民來說,即使不是一包乾草,而是一陣棒打,但比起漢末那個宦官的政府,特彆是那使當時人民隨時有變成肉泥的豪族混戰,總是一陣較輕的棒打,而且按照曆史記載曹魏王朝曾經鎮壓豪族,給農民的犂牛,進行瞭一些恢復生産的措施,這對於當時農民來說可能還是一束乾草,雖然不是很好的乾草。
  曹操被封建正統主義者當作一個奸臣的典型,已經很久瞭。現在再把他當作一個奸臣,就不閤時宜瞭。新編的《赤壁之戰》,提齣瞭曹操的問題,如果不是我的誤會的話,作者似乎有意替曹操打翻案。作為一個觀眾,我以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因此我在重復一句,我們希望戲劇傢更大膽一些擦去曹操臉上的白粉,再塗上一點其他的顔色。
  當然擦去曹操臉上的白粉,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因為搽在曹操臉上的白粉,不是一般的白粉,它是一種觀念的體化物,是封建正統主義曆史觀在曆史劇中體現,如果不從思想上消滅封建正統主義的曆史觀,曹操臉上的白粉是擦不掉的。應該聲明一下,我不是說要從現存的所有的京劇中,消滅正統主義的觀點,如果這樣,就會替戲劇傢帶來很大的睏難,而且也沒有必要,因為這些京劇都是前人寫的,從曆史主義的觀點來說,這些戲劇傢在他們的作品中貫徹著正統主義的觀點,是很自然的。而且這些京劇都是我國古典的戲劇遺産,其中有很多具有高度的藝術水平。它們正像古典的文學作品一樣,至今還為廣大的人民所喜愛,因此還是應該以原來的內容與形式在舞颱上演齣。我隻是說我們在今天來改編京劇,是不是應該考慮清除正統主義的觀點。如果可以考慮的話,恢復曹操的名譽是一個最好的辦法。
(1959.02.19,3版)

前言/序言

編選前言

  適逢光明日報創刊65周年之際,我們從光明日報理論學術專刊、專欄曆年來刊發的文章中挑選部分篇章,編輯成冊,是為《思想的曆程——光明日報65年理論文章選萃》,以此作為社慶的祝賀與紀念。
  理論學術曆來是光明日報的傳統優勢和重要特色。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史學》《哲學研究》《科學社會主義》《學術》等理論學術專刊相繼創辦,並很快成為相關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園地。此後,各專刊在版名上時有變化,並在1998年整閤為《理論周刊》,其後周刊、專刊屢有分閤,至今周刊、專刊並存。但無論何種形式,學術追求和品位一脈相承,最終形成光明日報獨具特色的權威品牌和優勢專刊。
近年來,理論周刊、專刊陣容不斷擴大,學科領域不斷拓展,除瞭《政治》《史學》《經濟學》《學術》外,還先後創辦瞭《理論與實踐》《國傢社科基金》《黨史》《世界史》《核心價值》《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等專刊。自2003年起,光明日報又在一版開闢重點理論文章專欄“光明專論”,進一步豐富拓展瞭理論宣傳和學術報道的體係與方式。
  自創刊之日起,理論學術專刊就以傳承文明、創新理論、砥礪學問、服務社會為己任,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繁榮和學術創新等方麵發揮瞭應有的作用。因應著時代的變遷和學術發展趨嚮,周刊、專刊為讀者推齣一大批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在學界産生重大影響的精品力作。這些作品及時反映瞭當時學界熱點與前沿,引領學術潮流,有的甚至成為學術流派的奠基之作,凡做這一領域的學問,必繞不過此文。這是作品的價值,也是光明日報在讀者心目中的價值。因此,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光明日報理論學術專刊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縮影和窗口,映襯齣時代發展變革在中國學術思想上留下的印記和思考,從中我們能夠清晰地辨識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學術發展的軌跡。
60多年來,理論周刊、專刊也團結凝聚瞭一大批作者,彰顯齣光明日報作為知識分子精神傢園的巨大魅力。他們中既有名滿天下、學識宏富的名傢、大傢,也有初齣茅廬、敢闖敢拼的中青年學者。他們以自己對學術研究的巨大熱情和艱辛探索,撰寫齣代錶當時學術前沿的篇篇華章,成就瞭光明日報思想學術的品格、品味。
  光陰荏苒,韶光易逝。在編選本書的過程中,我們重新迴顧和梳理理論周刊、專刊的發展曆程,捧讀閃爍著智慧火花、蘊含著思想穿透力的佳作,一個個讓人肅然起敬的學界泰鬥,依然帶給我們人格的崇拜和思想的震撼。
  因此,選編這些文章是一項痛並快樂的工作。痛,源於篇幅所限,很多很好的文章,不得不在一次次割愛中忍痛刪減。雖然我們力爭綜閤考慮學術價值、思想創新、時代影響等因素,但是見仁見智,難免掛一漏萬;且所選亦可能並非作者最為得意之作。而同一問題、同一作者一般都隻能選其中一篇,這對於讀者瞭解該問題的來龍去脈及作者學術特徵亦非無礙。一時代有一時代之學術,學術與時代之關係曆來緊密而復雜,時代風雨總會以某種或隱或顯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思考與錶達,也隱含於學術命題的設立和學術話語的構建之中。本書所選文章的某些觀點、提法今天看來或許已非學術尖端,或有值得商榷之處,甚至是不盡妥當,但卻真實地反映瞭當時的時代背景、學術認知和思想脈動。因此,除明顯字詞錯誤外,我們未對文章作其他修改,以期能讓讀者從文中更加全麵、真實地瞭解學術發展脈絡,探究學者的心路曆程。
  這些記錄理論學術探索發展道路的厚實之作,也浸潤著光明日報幾代理論學術編輯的年華和心血。幾十年來,他們薪火相繼、兢兢業業,精心策劃每一個選題,編好每一篇稿件,與作者、讀者共同在這片園地精心培育齣絢麗的花朵。如今,許多編輯已經離開工作崗位,有的甚至已離開我們,但本書的麵世亦是對他們最好的敬謝與紀念。
  每一次迴首都是為瞭更好地齣發。本書的編選既讓我們油然生齣無限自豪感,亦感到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我們會秉承“理論前沿性、學術探索性”的辦刊宗旨,進一步將光明日報理論學術專刊辦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學術交流平颱,以理論性、學術性、前沿性、可讀性為原則,努力為讀者朋友提供精美、優良、高端、創新的理論學術成果和精神食糧。

  理論部
  2014年6月6日


思想的浪潮:中國社會轉型期理論探索的時代畫捲 在中國現代思想史的長河中,《光明日報》始終扮演著思想傳播與理論辯論的重要陣地。本書精選瞭《光明日報》創刊六十五年來,那些最具代錶性、最能引領時代潮流的理論文章,旨在勾勒齣中國社會在不同曆史時期,麵對重大挑戰與深刻變革時,思想界所進行的艱辛而輝煌的探索曆程。本書並非是對某一學科、某一理論的係統性梳理,而是通過一係列紮實的論述,呈現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在時代洪流中,以獨立的思考、深刻的洞察,迴應國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議題,構建中國特色的理論體係,並為國傢現代化進程貢獻智慧。 本書的選目,力求體現《光明日報》理論版塊的時代性和引領性。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到改革開放時期關於真理標準大討論的思想解放,再到新世紀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與發展,每一篇文章都凝聚著那個時代最鮮明的思想印記。它們共同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社會轉型期理論探索的時代畫捲,摺射齣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在思想文化領域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巨大成就。 一、 奠基與探索: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理論實踐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産黨麵臨著建立新國傢、發展新經濟、構建新社會的艱巨任務。在理論領域,如何將馬剋思列寜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閤,為國傢建設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是當時理論界最為迫切的問題。《光明日報》作為黨和國傢的重要宣傳陣地,積極承擔起這一使命。本書收錄的早期文章,便集中體現瞭這一時期的理論努力。 例如,關於社會主義改造的討論,涉及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這些文章不僅闡述瞭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更深入探討瞭改造的理論依據、實踐方式以及可能麵臨的挑戰。它們在指導實踐的同時,也為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本土化奠定瞭基礎。 同時,關於國傢建設的理論探討也成為這一時期理論文章的重點。如何建設一個獨立自主、繁榮富強的國傢?如何發展科學技術,實現工業化?這些宏大的命題,都在《光明日報》的版麵上得到瞭熱烈的討論。理論工作者們試圖從馬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汲取營養,結閤中國國情,提齣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傢發展戰略和政策建議。 這一時期的理論探索,雖然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其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為後續的理論發展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它們記錄瞭中國共産黨人在馬剋思主義指導下,如何將革命理想轉化為國傢建設的實踐藍圖,如何在摸索中前進,一步步邁嚮社會主義現代化。 二、 思想解放的春風:真理標準大討論與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的決策,是中國曆史進程中的一個劃時代轉摺點。而這場偉大的變革,在思想理論層麵,正是從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開始的。1978年,《光明日報》發錶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猶如一聲驚雷,震撼瞭整個中國社會,拉開瞭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序幕。 本書精選的關於真理標準大討論的文章,充分展現瞭這場討論的深刻性和廣泛性。這些文章堅持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批判瞭“兩個凡是”的教條主義,為重新確立黨的思想路綫,實現工作重心的轉移,打開瞭思想的閘門。它們不僅是一場純粹的理論辯論,更是對中國共産黨思想路綫的一次撥亂反正,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瞭重要的思想基礎。 緊隨其後,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理論探討也在《光明日報》上蓬勃展開。從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的轉變,無疑是對傳統經濟理論的巨大挑戰。本書收錄的這一時期文章,深入討論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所有製結構的改革、對外開放的必要性等議題。這些文章不僅為改革開放的政策製定提供瞭理論支持,也激發瞭全社會對經濟發展模式的深入思考。 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的理論改革也成為這一時期關注的焦點。如何發展符閤時代要求的教育體係,如何推動科技進步,如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這些問題都通過《光明日報》的理論版麵得到瞭廣泛而深入的討論。這些討論不僅推動瞭各領域的改革,也豐富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涵。 三、 理論創新的時代強音:新世紀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進入新世紀,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麵臨著更加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也進入瞭新的發展階段,需要不斷豐富和完善,以應對新的挑戰,指導新的實踐。《光明日報》作為理論宣傳的重鎮,繼續發揮著其引領作用。 本書選錄的新世紀以來的理論文章,充分體現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和深化的特點。例如,關於科學發展觀的闡釋,強調瞭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指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提齣瞭一係列具有原創性、標誌性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書自然也涵蓋瞭這一重要思想體係的各個方麵,包括新發展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等等。這些文章深入淺齣地闡釋瞭這些重大理論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展現瞭中國共産黨人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理解和堅定信念。 本書的選目,也關注到中國在世界舞颱上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因此,關於中國對外戰略、國際關係、全球治理等方麵的理論探討也有所體現。這些文章展現瞭中國共産黨人關於如何處理好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如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思考。 四、 名傢薈萃,經典留存:思想的傳承與激勵 “名傢薈萃”是本書的一大亮點。書中收錄的文章,齣自眾多在中國思想界、學術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者、理論傢之手。他們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思想的高度和學術的權威。這些文章,無論是早期的啓濛,中期的解放,還是近期的創新,都體現瞭作者們深厚的理論功底、敏銳的時代洞察力以及對國傢命運的深切關懷。 “經典留存”則意味著這些文章並非曇花一現,而是經受住瞭時間的檢驗,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它們不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寶貴的精神財富,為今天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瞭豐富的思想資源和深刻的啓示。閱讀這些文章,仿佛能與這些思想大傢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他們思想的火花,汲取他們的智慧力量。 總而言之,《思想的曆程:光明日報65年理論文章選萃》是一部係統性地梳理中國社會轉型期理論探索的著作。它以《光明日報》六十五年的理論文章為載體,全麵展現瞭中國思想界在不同曆史時期,為解決中國發展麵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所付齣的艱辛努力,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本書是理解中國現代思想史,把握中國共産黨執政理念,洞察中國社會發展脈絡的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對於廣大理論研究者、政策製定者以及對中國思想發展史感興趣的讀者,都具有重要的閱讀價值。它不僅記錄瞭“思想的曆程”,更激勵著我們在新的時代,繼續探索和創新,書寫屬於我們自己的思想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實操性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簡直是無價的。對於任何希望從事公共政策研究或者深入理解中國近幾十年社會文化變遷的研究者來說,它提供瞭一份不可替代的原始語料庫。我嘗試著將書中某些關鍵概念的提齣背景,與當時的重大政策文件進行對照閱讀,發現瞭很多以往被忽略的知識鏈條和思想淵源。這些理論文章不僅僅是學者的觀點輸齣,它們實際上成為瞭推動社會共識形成、指導政策製定的重要“思想基礎設施”。它教會我,要理解一個社會今天的運行邏輯,就必須迴到那些關鍵的理論論述發生之處,去重溫當時的語境和爭論焦點,否則,很多現象就會顯得孤立和難以理解。這是一本需要反復研讀、邊做筆記邊對照閱讀的工具書級彆的選集。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呈現,給我帶來瞭一種非常強烈的“時代剪影”感。它似乎不是想構建一個完美的、無懈可擊的理論體係,而是更傾嚮於提供一幅真實、有機的曆史切片。我注意到其中一些文章的論證風格,相當大膽和直率,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對真理追求的執著與銳氣。不像現在很多評論,為瞭追求平衡和所謂的“中立”,而變得麵麵俱到卻失之於無力。這些老一輩的思想傢們,敢於站在時代的潮頭,用清晰甚至略顯鋒利的筆觸去界定問題、闡述觀點,那種學術上的勇氣和擔當,是當下更需要去學習和體會的部分。它讓人明白,真正的理論力量,往往誕生於直麵挑戰、不迴避矛盾的思考之中。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追蹤一些特定曆史時期的思想脈絡演變,尤其關注那些伴隨著重大社會轉型期,在主流媒體上發錶的重要理論聲音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影響公眾認知的。這本書的選篇角度,恰恰抓住瞭這種時代跳動的脈搏。我特彆欣賞它那種既有宏大敘事,又不失微觀洞察的特點。很多理論文章在探討國傢層麵的大戰略時,其背後的邏輯推演和論證過程是極其嚴謹的,但同時,一些聚焦於具體社會現象的評論,又展現齣瞭極強的現實關懷和人文溫度。這種“俯仰皆可成文章”的姿態,使得整本書讀起來絲毫不會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老到的領航員,穿越一片思想的海洋,時而揚帆遠航,時而深入礁石群,觀察那些細微的浪花。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風格有一種沉穩而又不失典雅的氣質,初翻開時,那種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氣息,立刻就讓人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從排版上看,編輯顯然在細節上下瞭很大功夫,字體選擇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性,又透著一種莊重感。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讓人在接觸文字之前,就已經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産生瞭一種敬畏和期待。它不僅僅是一堆文字的集閤,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過的藝術品,值得放在書架上細細品味,時不時地拿齣來翻閱,感受那種跨越時間的對話感。封麵上那幾個燙金的字,在燈光下微微閃爍,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這些思想所經曆的漫長歲月與時代變遷,讓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這些“選萃”究竟蘊含著怎樣強大的思想力量,能被時間如此精心挑選和保留下來。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曆史愛好者,我發覺閱讀這些“名傢薈萃”的文章,最有趣的一點在於對比和反思。你能在同一本書裏,看到不同代際、不同背景的學者們,對同一個核心議題,是如何在不同曆史節點上給齣他們的解釋和方案的。比如,針對某種經濟模式的討論,你會發現早期的論述充滿瞭對未來無限的憧憬和理論構建的熱情;而到瞭後期,隨著實踐的檢驗,論調中則多瞭一份審慎和對現實復雜性的深刻理解。這種前後呼應、螺鏇上升的閱讀體驗,遠比單純閱讀一本新近的總結性著作來得更有啓發性。它迫使讀者必須建立起一個多維度的參照係,去理解知識的生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次辯論、修正和沉澱的結果。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