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學院十五規劃教材: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宏觀地著眼於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方法的探索,嘗試對一些規律性與共通性的教學理念進行闡述。它同時也是已齣版的《中國民間舞教材法》(潘誌濤主編)和與《北京舞蹈學院十五規劃教材: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同時齣版的《中國漢族民間舞教材》(趙鐵春、田露主編)及《中國少數民族民間舞教材》(韓萍、郭磊主編)的姊妹篇。以上三本教材側重於具體的動作、短句和組閤教材描述上。《北京舞蹈學院十五規劃教材: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提供的具體教學方式不僅是順利推行實施這三套教材的理論基礎,而且是實施其他教材的參照讀物。
《北京舞蹈學院十五規劃教材: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在注重經驗的同時更注重理論總結和學術探討。它將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上有所建樹的專傢、教授、教師的主要教學思想、教育理念歸納整理,編撰成冊。它是一本對具體教學有藉鑒價值和指導意義的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工具書。
潘誌濤,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間舞係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舞蹈傢協會教學學會委員,北京舞蹈傢協會理事.北京舞蹈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85年創辦全國藝術院校“桃李杯”舞蹈比賽.連續七年擔任主要策劃和組織者:創建中國民間舞學科及民間舞係.任首屆係主任:1994年由於突齣貢獻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5年藉聘到廣東舞蹈學校任校長,2000年申辦gj級重點中專列為入選學校。曾主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GJ重點教材、中國藝術教育大係·舞蹈捲《中國民間舞教材與教法》。獲GJ教委頒發的高等教育教學成果工等奬、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奬。
總序
前言
上編
第一章 教學方法綜述
第一節 教學法的本質
第二節 教學方法、手段與目的
第三節 教學方法的結構與層次
第四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的性質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目的決定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的本質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性質對教師角色的要求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的新視野
第二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的能力
第一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能力概念解析
一、教師的能力
二、舞蹈教師的能力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的能力
第二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的教育能力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的教育觀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的教育素養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的教育能力
第三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的教學能力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的教學原則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因材施教的能力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的語言錶達能力
四、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的糾正能力
第四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的教研能力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的自我完善能力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的創新能力
第三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設計
第一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設計概述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設計的概念分析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設計的理論特徵
第二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設計的實施準則
一、確定教學目標
二、設立教學內容
三、分析教學對象
四、製定教學策略
五、選擇教學媒體
六、組織教學實踐
七、進行教學評價
第三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設計的操作方案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規範教材的解讀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大綱的編寫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計劃的編寫
四、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案的編寫
第四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組織
第一節 授課形式
一、班級授課組織
二、個彆化教學組織
第二節 組織教學的一般方法和技藝
一、組織教學的意義和作用
二、組織教學的規律
三、組織教學的類型
第三節 課堂教學過程的組織
一、教學導課階段
二、教學展開階段
三、教學結課階段
第五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方法
第一節 教學方法概述
一、教學方法的概念
二、教學方法的意義
第二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方法體係
一、原理性教學方法
二、舞蹈教學方法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方法
第三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方法的選擇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方法的運用
第四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階段特點及方法
一、開法階段
二、訓練鞏固階段
三、能力提高階段
四、考試階段
第五節 訪談實錄紀要及課堂教學要點
一、訪談實錄紀要
二、課堂教學要點
下編
第六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設置
第一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的
含義與關係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含義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含義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與教學的關係
第二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開發模式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開發方法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開發宏觀目標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開發具體目標(人纔培養)
第三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設置內容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風格課
二、共通性專業基礎課程與相關補充課程設置
第七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田野作業
第一節 田野作業的概念及類型
一、田野作業概念解析
二、田野作業的類型
第二節 田野作業具體操作程序
一、田野作業的準備階段
二、田野作業的實施階段
三、田野作業的撰寫階段
第三節 田野作業方法
一、觀察法
二、訪談法
三、記錄法
第四節 田野作業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價值與意義
一、對學院派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的補充及對民族地域傳統舞蹈文化的承接
二、對學院派教材傳承過程中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誤讀的修正
三、動態形式背後深層文化寓意的挖掘
四、民族民間舞“實地”本質的迴歸
第八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編撰方法
第一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采集方法
一、從文獻、壁畫、雕塑、彩陶等記載曆史的媒介中建構(逝去的曆史活化)
二、從現存中國民族民間歌舞中收集整理
三、在民族、地域特定的生態場景中凝結升華
四、現有教材梳理、改造、細化
第二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整理方法
一、許淑嫫元素教學法
二、馬力學龍族動律
三、馬躍組閤編創
四、李瑞林、戰肅容個性組閤教學
第三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組閤編創方法
一、組閤概念
二、組閤種類
三、組閤編創方法
第九章 如何麵對現當代“學院派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承與發展
第一節 “變”與“不變”遭遇的睏惑
第二節 “變”與“不變”尺度的思考
一、對“變”與“不變”的理論認識
二、對“變”與“不變”的實踐認識
第三節 “變”與“不變”形式的探索
一、從中國哲學的視野認識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延伸
二、從創作態勢的分析來洞察當代轉換的形式
第四節 “學院派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宏觀定位
第五節 未來視野中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
附錄:
親曆揚伯翰——透視美國舞蹈教育概況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這部教材的裝幀設計實在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那淡雅的靛青色調,配上燙金的校徽和書名,透著一股沉靜而厚重的學術氣息。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紙張本身的質地,不是那種光滑得有些廉價的銅版紙,而是帶有細微紋理的啞光紙張,手感溫潤,這讓我在翻閱時也多瞭一份敬畏感。內頁的排版布局極為考究,字號適中,行距疏密有緻,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一些關鍵概念的釋義部分,采用瞭不同字重或插入小標題的方式進行強調,使得復雜的理論體係得以清晰地梳理。例如,它在介紹某個區域舞種的“動律特徵”時,會用一個小小的圖例輔助說明其能量的釋放軌跡,這比單純的文字描述要直觀得多。我特彆留意瞭目錄結構,它沒有采用那種機械的、按時間順序排列的方式,而是構建瞭一個從基礎原理到具體實踐的螺鏇上升體係,這種編排邏輯本身就體現瞭作者在教學法設計上的深厚功力。總而言之,從視覺和觸覺體驗上來說,這本教材的製作水準完全達到瞭專業院校教材應有的高度,讓人願意花時間去深入研讀,而不是僅僅當作工具書翻閱。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在材料搜集與整理方麵付齣的巨大心血,這本書的“信源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像市麵上一些拼湊的教材,內容零散且來源不明。通過文末的注釋和參考文獻列錶可以清晰地看到,很多核心的理論和案例都直接來源於作者早年深入田野考察的一手資料,甚至包括一些已經鮮為人知或瀕臨失傳的村寨舞蹈片段的文字記錄。這種“原汁原味”的呈現,為研究者提供瞭寶貴的原始數據。舉個例子,書中對某個特定少數民族服飾與舞蹈動作的對應關係分析,不僅展示瞭圖片,還引用瞭當地口述史學傢的訪談記錄作為佐證,這種嚴謹的求證態度,極大地增強瞭教材的說服力。可以說,這本書本身就是一部微型的、關於中國民族民間舞田野調查的範本,它教會我們如何帶著批判和尊重的眼光去接觸和記錄文化遺産。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和語言組織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和教學的親和力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作者的筆觸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讀起來有一種被引領者帶領進入一個廣闊而多彩的藝術世界的體驗,而不是被枯燥的規則所束縛。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具有強烈地域色彩和情感張力的舞蹈片段時,文字充滿瞭畫麵感和音樂性,讓人仿佛能聽到遠方的鼓點和蘆笙的悠揚。這種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功底,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顯得高深莫測的理論概念,變得平易近人瞭許多。例如,在總結某一章節時,作者會用一句充滿詩意的總結性話語收尾,既總結瞭本段內容,又引發瞭讀者對下一部分的期待,這種節奏感和情緒的引導,正是一個優秀教師所具備的特質。它讓我深刻理解到,好的教學法,首先需要好的“講述者”的視角。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理論深度感到由衷的摺服,它絕非泛泛而談的“動作模仿手冊”,而是真正深入到瞭中國民族民間舞“為什麼這樣跳”的核心哲學層麵。書中對“傳承”與“創新”之間微妙平衡的探討,尤其發人深省。作者沒有簡單地將民間舞視為博物館裏的靜態文物,而是將其置於當代文化語境中去考察其生命力。比如,在論述“集體舞編排”時,書中引用瞭多位宗師級的舞蹈傢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實踐案例進行對比分析,分析瞭他們在應對時代變遷時,如何巧妙地保留瞭地域文化的“根性”同時又注入瞭符閤當代審美的“新意”。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身體記憶與文化編碼”的章節,它將舞蹈動作與特定地域的勞作方式、祭祀禮儀、乃至婚喪嫁娶的風俗緊密地聯係起來,闡釋瞭為何這些動作在特定群體中能産生如此強大的共鳴。這種多學科交叉的視角,使得教學法本身也擁有瞭廣闊的學術視野,不再局限於純粹的技巧層麵,而是上升到瞭文化人類學的高度。
評分在實際應用層麵,這本書的實用性體現得淋灕盡緻,它真正解決瞭“教什麼”和“怎麼教”之間的巨大鴻溝。我尤其關注瞭其中關於“課堂管理與節奏控製”的章節,這對於一綫教師來說至關重要。書中詳細列舉瞭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基礎水平學員的教學進度建議,甚至細化到瞭“五分鍾熱身如何高效引入地域文化背景”的實操步驟。例如,在教授一個復雜的蘇南秧歌手絹技巧時,作者不僅描述瞭手腕轉動的具體角度,還提供瞭多種輔助性的口令語和意象引導,比如“想象手中握著一隻輕盈的蝴蝶,讓它在空中畫齣完美的橢圓”。這種細緻入微的教學指導,真正體現瞭“把復雜的原理用簡單的語言錶達齣來”的教學智慧。此外,書中對“教學評估”的建議也極具創新性,它提倡的不是單一的考試分數,而是一種多維度的考核體係,包括對學生“文化理解度”和“情感投入度”的定性觀察,這無疑是對傳統僵化評價方式的一種有力革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