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宏观地着眼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探索,尝试对一些规律性与共通性的教学理念进行阐述。它同时也是已出版的《中国民间舞教材法》(潘志涛主编)和与《北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同时出版的《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赵铁春、田露主编)及《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材》(韩萍、郭磊主编)的姊妹篇。以上三本教材侧重于具体的动作、短句和组合教材描述上。《北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提供的具体教学方式不仅是顺利推行实施这三套教材的理论基础,而且是实施其他教材的参照读物。
《北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在注重经验的同时更注重理论总结和学术探讨。它将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上有所建树的专家、教授、教师的主要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归纳整理,编撰成册。它是一本对具体教学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工具书。
潘志涛,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教学学会委员,北京舞蹈家协会理事.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创办全国艺术院校“桃李杯”舞蹈比赛.连续七年担任主要策划和组织者:创建中国民间舞学科及民间舞系.任首届系主任:1994年由于突出贡献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借聘到广东舞蹈学校任校长,2000年申办gj级重点中专列为入选学校。曾主编普通高等教育“九·五”GJ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舞蹈卷《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获GJ教委颁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工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总序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教学方法综述
第一节 教学法的本质
第二节 教学方法、手段与目的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结构与层次
第四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的性质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目的决定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的本质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性质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的新视野
第二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能力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能力概念解析
一、教师的能力
二、舞蹈教师的能力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能力
第二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教育能力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教育观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教育素养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教育能力
第三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教学原则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纠正能力
第四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教研能力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自我完善能力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创新能力
第三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设计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设计概述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设计的概念分析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设计的理论特征
第二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设计的实施准则
一、确定教学目标
二、设立教学内容
三、分析教学对象
四、制定教学策略
五、选择教学媒体
六、组织教学实践
七、进行教学评价
第三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设计的操作方案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规范教材的解读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的编写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计划的编写
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案的编写
第四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织
第一节 授课形式
一、班级授课组织
二、个别化教学组织
第二节 组织教学的一般方法和技艺
一、组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二、组织教学的规律
三、组织教学的类型
第三节 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
一、教学导课阶段
二、教学展开阶段
三、教学结课阶段
第五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体系
一、原理性教学方法
二、舞蹈教学方法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
第三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选择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运用
第四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阶段特点及方法
一、开法阶段
二、训练巩固阶段
三、能力提高阶段
四、考试阶段
第五节 访谈实录纪要及课堂教学要点
一、访谈实录纪要
二、课堂教学要点
下编
第六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设置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的
含义与关系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含义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含义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开发模式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开发方法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开发宏观目标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开发具体目标(人才培养)
第三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设置内容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风格课
二、共通性专业基础课程与相关补充课程设置
第七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田野作业
第一节 田野作业的概念及类型
一、田野作业概念解析
二、田野作业的类型
第二节 田野作业具体操作程序
一、田野作业的准备阶段
二、田野作业的实施阶段
三、田野作业的撰写阶段
第三节 田野作业方法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记录法
第四节 田野作业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对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的补充及对民族地域传统舞蹈文化的承接
二、对学院派教材传承过程中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误读的修正
三、动态形式背后深层文化寓意的挖掘
四、民族民间舞“实地”本质的回归
第八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编撰方法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采集方法
一、从文献、壁画、雕塑、彩陶等记载历史的媒介中建构(逝去的历史活化)
二、从现存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中收集整理
三、在民族、地域特定的生态场景中凝结升华
四、现有教材梳理、改造、细化
第二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整理方法
一、许淑嫫元素教学法
二、马力学龙族动律
三、马跃组合编创
四、李瑞林、战肃容个性组合教学
第三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编创方法
一、组合概念
二、组合种类
三、组合编创方法
第九章 如何面对现当代“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变”与“不变”遭遇的困惑
第二节 “变”与“不变”尺度的思考
一、对“变”与“不变”的理论认识
二、对“变”与“不变”的实践认识
第三节 “变”与“不变”形式的探索
一、从中国哲学的视野认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伸
二、从创作态势的分析来洞察当代转换的形式
第四节 “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宏观定位
第五节 未来视野中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
附录:
亲历扬伯翰——透视美国舞蹈教育概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我对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感到由衷的折服,它绝非泛泛而谈的“动作模仿手册”,而是真正深入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什么这样跳”的核心哲学层面。书中对“传承”与“创新”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民间舞视为博物馆里的静态文物,而是将其置于当代文化语境中去考察其生命力。比如,在论述“集体舞编排”时,书中引用了多位宗师级的舞蹈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了他们在应对时代变迁时,如何巧妙地保留了地域文化的“根性”同时又注入了符合当代审美的“新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身体记忆与文化编码”的章节,它将舞蹈动作与特定地域的劳作方式、祭祀礼仪、乃至婚丧嫁娶的风俗紧密地联系起来,阐释了为何这些动作在特定群体中能产生如此强大的共鸣。这种多学科交叉的视角,使得教学法本身也拥有了广阔的学术视野,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技巧层面,而是上升到了文化人类学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组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教学的亲和力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的笔触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读起来有一种被引领者带领进入一个广阔而多彩的艺术世界的体验,而不是被枯燥的规则所束缚。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具有强烈地域色彩和情感张力的舞蹈片段时,文字充满了画面感和音乐性,让人仿佛能听到远方的鼓点和芦笙的悠扬。这种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功底,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高深莫测的理论概念,变得平易近人了许多。例如,在总结某一章节时,作者会用一句充满诗意的总结性话语收尾,既总结了本段内容,又引发了读者对下一部分的期待,这种节奏感和情绪的引导,正是一个优秀教师所具备的特质。它让我深刻理解到,好的教学法,首先需要好的“讲述者”的视角。
评分在实际应用层面,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它真正解决了“教什么”和“怎么教”之间的巨大鸿沟。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课堂管理与节奏控制”的章节,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书中详细列举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水平学员的教学进度建议,甚至细化到了“五分钟热身如何高效引入地域文化背景”的实操步骤。例如,在教授一个复杂的苏南秧歌手绢技巧时,作者不仅描述了手腕转动的具体角度,还提供了多种辅助性的口令语和意象引导,比如“想象手中握着一只轻盈的蝴蝶,让它在空中画出完美的椭圆”。这种细致入微的教学指导,真正体现了“把复杂的原理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教学智慧。此外,书中对“教学评估”的建议也极具创新性,它提倡的不是单一的考试分数,而是一种多维度的考核体系,包括对学生“文化理解度”和“情感投入度”的定性观察,这无疑是对传统僵化评价方式的一种有力革新。
评分这部教材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淡雅的靛青色调,配上烫金的校徽和书名,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本身的质地,不是那种光滑得有些廉价的铜版纸,而是带有细微纹理的哑光纸张,手感温润,这让我在翻阅时也多了一份敬畏感。内页的排版布局极为考究,字号适中,行距疏密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释义部分,采用了不同字重或插入小标题的方式进行强调,使得复杂的理论体系得以清晰地梳理。例如,它在介绍某个区域舞种的“动律特征”时,会用一个小小的图例辅助说明其能量的释放轨迹,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结构,它没有采用那种机械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方式,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基础原理到具体实践的螺旋上升体系,这种编排逻辑本身就体现了作者在教学法设计上的深厚功力。总而言之,从视觉和触觉体验上来说,这本教材的制作水准完全达到了专业院校教材应有的高度,让人愿意花时间去深入研读,而不是仅仅当作工具书翻阅。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在材料搜集与整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心血,这本书的“信源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像市面上一些拼凑的教材,内容零散且来源不明。通过文末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列表可以清晰地看到,很多核心的理论和案例都直接来源于作者早年深入田野考察的一手资料,甚至包括一些已经鲜为人知或濒临失传的村寨舞蹈片段的文字记录。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数据。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特定少数民族服饰与舞蹈动作的对应关系分析,不仅展示了图片,还引用了当地口述史学家的访谈记录作为佐证,这种严谨的求证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说服力。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微型的、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田野调查的范本,它教会我们如何带着批判和尊重的眼光去接触和记录文化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