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方机械滚翻保护结构实验室试验和性能要求(GB/T 17922-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方机械滚翻保护结构实验室试验和性能要求(GB/T 17922-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土方机械
  • 滚翻保护结构
  • 实验室试验
  • 性能要求
  • 国家标准
  • GB/T 17922-2014
  • 工程机械
  • 安全标准
  • 结构设计
  • 试验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0661492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85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
字数: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方机械滚翻保护结构实验室试验和性能要求(GB/T 17922-2014)》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7922—1999《土方机械翻车保护结构试验室试验和性能要求》。本标准与GB/T17922—1999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改为“土方机械滚翻保护结构实验室试验和性能要求”;  ——修改了部分术语的定义,删除了和增加了相关术语(见第3章,1999年版的第3章);  ——对成形构件ROPS和曲面构件ROPS的长度L和宽度w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见第4章);  ——增加了“曲面和成形RC)PS构件示例”的图3和“单柱ROPS示例”的图4;  ——表1中对“刚性车架自卸车——ROPS和自卸车车厢的组合”增加了具体的“力和能量公式”见表1,1999年版的表1);  ——修改了单柱或双柱的ROPS侧向加载LAP的位置(见6.2.3,1999年版的6.2.3);  ——修改了多于双柱的ROPS侧向加载LAP的位置(见6.2.4,1999年版的6.2.4);  ——表2增加了一20℃时吸收功的要求;  ——将图17中DLV上部结构绕SIP点转动的角度由15°修改为16°(见图17,1999年版的图15);  ——附录A“ROPS试验报告”中增加了“加载试验的力一变形曲线”和“试件照片”项的要求。

内页插图

目录

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符号5 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6 试验加载程序7 温度和材料8 验收标准9 ROPS的标记10 报告结果附录A(规范性附录)ROPS试验报告附录B(资料性附录)设计变更、物理试验和变更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现代工程测量技术与应用 书名:现代工程测量技术与应用 作者: (此处省略具体作者信息,以突出内容) 出版社: (此处省略具体出版社信息,以突出内容) --- 内容概述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先进技术及在各类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全书紧密结合当前工程实践的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前沿,旨在为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城市规划及地质勘察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本既具理论深度又具实用指导价值的参考教材。 本书内容涵盖了工程测量学的核心知识体系,从基础的测量学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高精度的现代测量技术,并重点阐述了这些技术在复杂工程项目中的实施流程、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方法。 第一部分:工程测量基础理论与技术 本部分主要回顾和巩固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为后续高级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 测量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详细阐述了测量的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的来源、性质及其评定方法。重点讲解了平差理论,包括间接平差、附合导线和闭合导线平差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如何运用最小二乘原理进行数据的最优估计和精度评定,强调了数据可靠性在工程决策中的重要性。 2. 地球参考系与坐标系统: 深入探讨了大地测量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包括大地坐标、地理坐标和平面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详细介绍了国家高程基准的建立与维护,以及工程现场坐标系统的布设、加密和转换方法,特别是局部坐标系在大型工程中的精确构建与应用。 3. 常用测量仪器与操作规程: 详尽介绍了现代工程测量中广泛使用的仪器,如高精度电子经纬仪、全站仪、数字水准仪等。对仪器的结构原理、操作流程、精度校核和日常维护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特别强调了如何根据工程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和施测方法,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二部分:现代高精度测量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工程测量领域最前沿、应用最广泛的高精度、自动化测量技术。 4.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 全面介绍了GPS、北斗(BDS) 等 GNSS 系统的基本原理、信号接收与处理过程。重点讲解了静态测量、快速静态测量、动态实时定位(RTK/PPP) 技术在工程放样、控制网建立和形变监测中的具体应用。书中包含了详细的作业流程规范和数据后处理软件的使用指导。 5. 激光扫描与三维建模技术: 阐述了地面激光雷达(TLS) 的工作原理、数据采集模式及其在复杂对象(如桥梁、隧道、工业设施)的快速三维信息获取中的优势。详细介绍了点云数据的配准、滤波、分类处理技术,以及如何将点云数据转化为BIM/CIM 模型,实现数字孪生工程。 6. 数字摄影测量与无人机(UAV)测量: 深入探讨了无人机倾斜摄影和航空摄影测量的原理,包括像控点布设、航线规划、空中三角测量等关键环节。书中提供了从数据采集到正射影像(DOM)、数字表面模型(DS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 生成的全流程技术指南,特别关注其在地形测绘、施工进度监控和竣工验收中的高效应用。 第三部分:工程应用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将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具体的工程场景,强调了测量在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关键作用。 7. 线路工程(公路/铁路)测量: 详细阐述了线路勘测、定线、中线恢复、平纵面设计图的施工放样技术。包括超高、缓和曲线、竖曲线的计算与放样流程,以及对路基、路面结构层的横向和纵向高程控制的精度要求与检测方法。 8. 构筑物及地下工程测量: 针对大型桥梁、超高层建筑和隧道工程,重点介绍了精密垂直度测量、大跨度结构变形监测技术。在地下工程部分,详细讲解了隧道贯通测量、辅助测量、辅助导向系统的应用,以及对隧道收敛、沉降的长期监测技术方案。 9. 变形监测与安全评估: 阐述了结构健康监测(SHM)中的测量技术,包括应变、位移、倾斜等参数的实时或定期监测。书中介绍了沉降监测、边坡稳定性监测的传感器选型、数据采集网络构建和预警阈值设定,强调了测量数据在风险评估和工程安全保障中的决策支持作用。 10. 测量信息集成与项目管理: 探讨了如何将不同来源的测量数据(GNSS、激光扫描、传统测量)进行空间信息集成,并与BIM/GIS平台进行对接。最后,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测量工作的计划制定、资源配置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以实现高效、低成本的工程实施。 本书特色 实践导向性强: 理论阐述紧密结合工程实例,大量采用实际工程案例和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说明。 技术前沿性高: 重点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测量、实时定位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深度应用。 系统性与全面性: 覆盖了从基础到高级,从平面控制到三维建模的完整知识体系。 图表丰富: 包含大量专业的流程图、计算示意图和工程实景照片,便于理解复杂技术流程。 通过系统学习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有效指导和解决各类复杂工程项目中的空间定位、精度控制和信息管理难题。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更像是“判官”而非“导师”。它不是来教你如何“设计”一个更好的保护结构,而是告诉你,你设计出来的东西,必须通过哪些严苛的“拷问”才能被市场和法规所接受。每一条性能要求,都对应着一套必须执行的测试流程。我翻看其中关于结构变形极限和疲劳寿命测试的部分,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标准制定者试图用科学的方式,将潜在的灾难风险锁定在一个可控的区间内。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创造性的灵感,而在于提供一个坚实的、不可逾越的“底线”。对于从事机械制造和质量控制的工程师而言,它就是一本必须时刻放在手边的“宪法”,每一次结构优化或部件更换,都得回头对照这本书,检查是否符合最新的、最严格的检验标准。它带来的不是知识上的愉悦,而是责任上的压迫感,一种对工程伦理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用“令人敬畏”来形容可能也不为过。我随便翻到一章,里面详尽描述了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应变测量方法,以及数据采集的频率要求,这细节简直到了毫米级甚至微秒级的级别。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那些宏观层面的操作者来说,这些技术细节可能平时接触不到,但这本书明确告诉你,要达到这个标准,必须在实验室里完成如此精密的控制和记录。它带来的震撼感不是知识的启发,而是对工程精度要求的警醒。它告诉你,在安全这件事上,是容不得一丝马虎的,每一个参数的微小变动,背后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结构强度和人员安全。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对“零误差”的极致追求,这跟我在阅读一些偏理论性的工程书籍时感受到的那种“概念阐释”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更像是直接站在了生产和检测的最前沿,面对的是冷冰冰的、不可妥协的物理法则和质量要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用了一种哑光的材质,拿在手里感觉质感还不错,那种略微粗粝的触感,让人觉得这是一本“正经”的技术规范书。油墨的印刷清晰度很高,字体排版也显得非常专业和严谨,符合国家标准一贯的风格。不过,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工作需要,光看这个封面和标题,我可能会直接把它放回书架上,毕竟“土方机械滚翻保护结构实验室试验和性能要求”这种主题,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简直就是天书。我个人更偏爱那种故事性强、或者知识点浅显易懂的书籍,这本书显然不属于那一类。我期待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能被内容所吸引,但这本,更像是一本需要我带着明确目的去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当然,从侧面也反映出它在行业内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毕竟是国家标准,那种严肃性是骨子里透出来的,让人不敢轻易马虎对待。我注意到,内页纸张的选择也比较厚实,估计是为了方便在施工现场或者实验室里频繁翻阅而不易损坏吧,这点设计上倒是很贴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克制”二字概括最为恰当。通篇几乎看不到任何感情色彩的渲染,所有的句子都是陈述句,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充满了专业术语和规范用语。比如对试验设备要求的描述,它不会说“我们需要一个非常好的加载装置”,而是精确地列出加载点的几何尺寸、力的作用点精度、以及加载机的刚度系数等。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是绝对的准确性,杜绝了任何歧义的可能,在标准制定上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对于一个习惯了在阅读中寻找作者“声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个极其专业的机器人进行无感情的指令播报。我猜想,编写者一定是行业内的顶尖专家,他们用最节省笔墨的方式,把最核心、最难啃的干货都塞了进去,中间没有任何多余的“润色”或“解释”,这是一种纯粹的、服务于工程实践的写作范式。

评分

我花了点时间大致浏览了一下目录结构,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系统性太强了”。它没有那种引人入胜的序言或者引子,直接就进入了术语定义和试验方法的核心区域。我本来还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土方机械安全演变的历史背景介绍,或者一些国际上关于ROPS(滚翻保护结构)发展的趋势分析,但似乎这些内容都被极度精简了,一切都围绕着“如何测”和“达到什么标准”来展开。这使得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瞬间拔高,需要读者本身对机械工程和相关的力学原理有相当的扎实基础,否则光是理解那些复杂的试验步骤和计算公式,就得耗费大量的精力去消化。感觉就像是在直接啃硬骨头,每啃一口都得使出吃奶的劲。我个人比较擅长的是快速抓住事物的核心逻辑,但这本书的逻辑是层层递进的、细致到每一个参数的,这种精细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虽然保证了标准的严密性,但牺牲了一定的可读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