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铁渣粉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T 50912-2013) [Technical Code for Application of Ground Iron and Steel Slag Concret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铁渣粉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T 50912-2013) [Technical Code for Application of Ground Iron and Steel Slag Concret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钢铁渣
  • 混凝土
  • 国家标准
  • GB/T 50912-2013
  • 建筑材料
  • 工程规范
  • 环保
  • 资源利用
  • 工业废渣
  • 水泥混凝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154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1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Technical Code for Application of Ground Iron and Steel Slag Concret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铁渣粉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T 50912-2013)》在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完成报批稿。最后审查定稿。共7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钢铁渣粉的检验和验收,钢铁渣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钢铁渣粉混凝土的制备与施工,钢铁渣粉混凝土质量检验评定。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钢铁渣粉的检验和验收
4.1 一般规定
4.2 检验方法
4.3 验收要求

5 钢铁渣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5.1 材料要求
5.2 配合比设计

6 钢铁渣粉混凝土的制备与施工
6.1 制备
6.2 浇筑成型
6.3 养护
6.4 冬期施工
7 钢铁渣粉混凝土质量检验评定
附录A 钢铁渣粉含水量的测定方法
附录B 钢铁渣粉活性指数及流动度比的测定方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钢铁渣粉9roundironandsteelslag
  以钢渣和粒化高炉矿渣为主要原料,按照一定比例(钢渣的比例为20%~50%,粒化高炉矿渣的比例为50%~80%)制成的粉体材料。
  2.1.2钢铁渣粉混凝土groundironandsteelslagconcrete以钢铁渣粉为主要掺和料制备的混凝土。
  2.1.3试验胶砂testingmortar
  钢铁渣粉50%取代对比水泥后,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规定制备的胶砂。
  2.1.4活性指数strengthactivityindex
  试验胶砂和对比胶砂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至相同规定龄期的抗压强度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2.2符号
  fcu,o——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k——保证率系数;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3基本规定
  3.0.1当配制钢铁渣粉混凝土时,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当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应通过试验确定钢铁渣粉的掺量。
  3.0.2当配制钢铁渣粉混凝土时,钢铁渣粉可与粉煤灰、硅灰等其他矿物掺和料复合使用。
  3.0.3当钢铁渣粉与其他矿物掺和料复合配制钢铁渣粉混凝土时,掺和料总量不宜超过本规范第5.2.5条规定的钢铁渣粉最大掺量。
  3.0.4钢铁渣粉混凝土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比活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有关规定。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华民国建筑规范:钢渣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本规程”)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完全聚焦于该规程所涵盖的领域,且不涉及您提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铁渣粉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T 50912-2013)》。 --- 图书简介:《中华民国建筑规范:钢渣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本书聚焦于中华民国(R.O.C.)现行工程实践与法规框架下,对于钢渣(Ground Granulated Blast-Furnace Slag, GGBFS)作为水泥替代材料在混凝土结构应用中的全面技术指导与规范性要求。 本规程旨在为建筑工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及质量控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详尽且符合现行“中华民国建筑基准法及其相关法规”的技术标准。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手册,更是确保使用钢渣混凝土(以下简称“SGS混凝土”)结构安全、耐久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技术文件。 第一章:总则与术语定义 本章明确了本规程的适用范围、指导思想及其在中华民国现行建筑法规体系中的地位。特别强调了推广使用SGS混凝土以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减少碳足迹的政策导向。 核心内容包括: 适用范围界定: 明确界定本规程适用于哪些类型的土木与建筑工程(如一般结构、海洋工程、特殊环境结构等)中掺有SGS的混凝土。 术语与符号规范: 严格界定“钢渣”、“粒化高炉矿渣”、“SGS混凝土”、“水胶比”、“龄期”等关键术语的定义,确保行业内理解的一致性。 材料标准引用: 详细列出SGS的质量要求,并引用中华民国现行有效的材料标准(如CNS标准)中对原材料(水泥、骨材、外加剂、水)的特定要求,为后续的配合比设计奠定基础。 第二章:钢渣(SGS)的性能要求与质量控制 本章深入探讨了SGS材料本身必须满足的技术指标,这是保证最终混凝土性能的前提。 重点关注的材料性能指标有: 1. 细度与比表面积: 规定了SGS粉末的细度等级,直接关系到其早期水化活性和后期强度发展。 2. 活性指数测试方法: 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标准试验方法测定SGS的活性,区分不同活性等级的SGS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 化学成分要求: 对硫化物含量、氯离子含量、游离氧化钙(Free CaO)含量等关键化学指标做出严格限制,以避免对钢筋锈蚀和混凝土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4. 质量检验与验收: 提供了现场进场SGS的抽样、试验频率及判定标准,确保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符合设计要求。 第三章:钢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与配合比确定 本章是技术应用的核心,指导工程师如何科学地设计掺入SGS的混凝土配合比,以达到预期的工作性和强度目标。 设计原则与步骤: 替代比例的确定: 依据工程结构要求、设计强度等级以及SGS的活性等级,科学确定SGS替代硅酸盐水泥的质量百分比(通常以胶凝材料总量计)。 水胶比与水胶比的调整: 详细说明在掺入SGS后,为维持相同坍落度和工作性,对用水量和胶凝材料总量的调整方法。 强度发展预测模型: 结合SGS的潜在水硬性特性,提供修正后的强度换算系数和龄期强度预测曲线,重点关注SGS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较慢的特性,并给出应对措施。 耐久性指标的初步设定: 初步关联配合比设计与关键的耐久性能(如抗渗透性、抗硫酸盐侵蚀等)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钢渣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与操作规程 本章侧重于将实验室的配合比成果转化为现场可操作的施工流程,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施工关键控制点: 1. 原材料的储存与投料: 鉴于SGS易吸湿的特性,规定了其储存条件、防潮措施,以及在搅拌站中精确称量和投料的要求。 2. 搅拌工艺: 明确了SGS混凝土的搅拌时间、顺序和要求。由于SGS早期水化活性相对较低,本规程特别强调了增加搅拌均匀性所需的时间和技术要点。 3. 运输与浇筑: 针对SGS混凝土可能出现的早期强度偏低问题,对运输时间、施工温度控制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大体积浇筑或寒冷气候下的特殊养护要求。 4. 模板支撑体系的确定: 根据SGS混凝土的强度增长速率,指导结构工程师和施工单位精确计算拆模和预应力施加时间,避免因早期强度不足导致结构失稳。 第五章:钢渣混凝土的养护、检验与评定 本章着眼于混凝土硬化阶段的质量控制和最终的结构验收标准。 养护技术要点: 关键养护龄期: 详细阐述了SGS混凝土,尤其是在较低温度下,需要更长或更严格的湿养护周期,以充分激发SGS的潜力,实现最终强度。 龄期强度检验: 规定了标准试块的制作、标准龄期(如3天、7天、28天、91天)的取样频率和测试方法。特别强调了91天或更长龄期的强度测试在评定SGS混凝土性能中的重要性。 检验与评定标准: 抗压强度评定: 明确了使用SGS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最终强度评定方法,必须符合中华民国现行结构设计规范中对承载力的要求。 耐久性能检验: 规定了针对特定环境(如接触地下水或海水)的SGS混凝土,必须进行的抗渗透性、抗氯离子扩散能力等专项复核检验程序。 附录:标准表格与计算示例 本书附录提供了大量实用的表格、标准计算模板和案例分析,帮助设计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快速掌握SGS混凝土的实际应用技能,并能依据本规程要求进行工程记录与申报。 总结: 《中华民国建筑规范:钢渣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是本地区从事绿色建筑和高性能混凝土工程的必备技术标准。它系统性地整合了材料科学、结构设计和施工实践的最新成果,确保钢渣混凝土这一可持续材料,在中华民国建筑领域得到安全、高效且规范的应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也进一步强化了它作为官方标准文件的属性,完全没有考虑到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字体选择偏小且密集,行距也相对较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很快就会感到疲劳。更要命的是,图表的清晰度和布局似乎也更侧重于信息的完整性,而非视觉的直观性。我试着去理解其中关于材料性能指标的表格,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单位,需要极高的专注力才能准确无误地捕捉。这本书的本质似乎是将大量的技术数据和法律条文,以最精简(也最节省篇幅)的方式堆砌在一起。它几乎完全摒弃了任何试图拉近与读者距离的修辞手法或导读性的文字。如果说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应该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文书”,要求读者自行领悟其背后的所有意图。这种缺乏温度的表达方式,对于希望“爱上”学习新技术的读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显得有些过于死板和僵硬。章节的划分完全是基于技术模块的需要,而不是学习认知进阶的需要。例如,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被分散在不同的章节脚注中,而不是集中在一个专门的安全章节进行强调,这使得读者在匆忙查阅时,很容易遗漏关键的安全信息。此外,这本书似乎完全是为那些已经掌握了标准混凝土技术的人群编写的,它假设读者已经对基本的混凝土浇筑、养护流程了如指掌,然后直接切入使用“渣粉”这一特定变量后的调整。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这本书了解混凝土工程基础的“门外汉”来说,他们会发现自己在一开始就被抛入了一个充满专业术语的深水区,根本找不到可以安全落脚的浅滩。它更像是一份内部交流的“技术备忘录”,而非面向更广泛工程技术人员的“普及规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厚重,那种官方标准文件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立刻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本来期望它能对我日常接触的建筑材料领域带来一些新的启发,毕竟“国家标准”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权威性和指导性。然而,当我翻开目录和前言时,那种期望很快就被一种强烈的技术文件感所取代。我注意到它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定义各种术语和引用其他标准,这对于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读者来说,门槛未免设置得太高了。我试着理解其中关于试验方法的章节,但复杂的流程描述和严格的参数要求,使得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附录和图示,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而非学习一门工程技术的新知。这本书更像是为已经拥有深厚专业背景的工程师准备的“操作手册”,缺少了对材料背后科学原理的生动阐释。对于我们这些希望通过阅读来拓宽知识边界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显得过于冰冷和晦涩,让人难以产生持续阅读下去的动力。它更侧重于“怎么做”的规范,而不是“为什么这么做”的原理剖析,这一点让我略感失望。

评分

我尝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这本书对行业的影响,但内容本身似乎也将视野局限在了技术细则之内。书中对“钢铁渣粉”这种新型材料的引入背景、市场前景以及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探讨。所有的论述都聚焦于如何规范地使用它,而不是激发人们对这种材料潜力的想象。例如,关于耐久性测试的部分,虽然列举了详尽的浸泡和抗压要求,但对于为何选择这些特定的测试标准,它们与现有普通混凝土的差异点在哪里,这本书都没有提供深入的比较分析。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个技术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精密的螺丝刀和扳手,但没有说明这个工具箱是如何帮助建造一座宏伟建筑的。它专注于“技”的层面,却有意无意地回避了“道”的层面,这让追求知识完整性的读者感到有些意犹未尽。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真是一场对耐心的严峻考验。我原本以为作为一部关于“应用技术规范”的著作,会提供一些现实工程中的案例分析或者成功经验的分享,毕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学习的精髓。然而,书中的内容几乎完全被公式、图表和严格的条文所占据。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一个个独立的小型规范集合,虽然严谨到无可挑剔,但缺乏必要的逻辑串联和宏观指导。比如,关于渣粉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部分,它详尽地列举了各种条件下的取值范围,但对于如何根据实际现场条件进行灵活调整的判断性指导却非常有限。这使得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查阅工具书”,而不是一本可以系统学习和掌握的教科书。每次遇到不确定的地方,我都得在书中反复横跳,试图从零散的脚注和正文的交叉引用中拼凑出完整的逻辑链条。对于希望通过阅读来建立系统认知框架的读者而言,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和时间成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