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冶炼厂节能设计规范 GB 50919-2013

有色金属冶炼厂节能设计规范 GB 50919-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有色金属冶炼
  • 节能设计
  • 规范
  • GB50919-2013
  • 工业建筑
  • 冶金行业
  • 节能技术
  • 设计标准
  • 建筑工程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167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12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批准《有色金属冶炼厂节能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919-2013,自2014年5月1日起实施

目录

1.总则
2.术语
3.重有色金属冶炼
4.轻金属冶炼
5.稀有金属冶炼
6.有色冶金炉窑
7.电力
8.公用设施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有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冶金工业节能技术与实践 本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探讨冶金工业,特别是黑色金属和部分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中节能技术与实践的专业著作。全书紧密围绕国家对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战略要求,聚焦于钢铁、铜、铝等主要金属冶炼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特点、关键节能环节以及前沿技术的应用,旨在为行业工程师、设计人员、管理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实用且具有前瞻性的设计、运行与优化指南。 第一部分:冶金工业能耗结构与节能基础 本书伊始,详细剖析了现代冶金工业的能源消耗结构。在钢铁冶炼方面,重点阐述了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电炉炼钢过程中的热能和电能消耗热点,包括原料预处理(烧结、球团)、冶炼过程中的炉渣控制、炉气回收利用等环节的能耗占比。对于有色金属,则侧重于电解过程(如铝电解的“单耗”)、火法冶炼(如镍、铅、锌的熔炼和吹炼)中的热损失与电能效率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书系统梳理了冶金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强调了系统集成优化、能量梯级利用以及能源计量与分析在节能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内容涵盖了热力学基础在冶金过程中的应用、㶲分析(Exergy Analysis)在识别系统能效瓶颈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建立科学的能耗基准和对标体系。 第二部分:黑色金属冶炼过程的深度节能设计 钢铁冶金篇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力求覆盖从铁到钢的完整流程。 1. 烧结与球团工序: 深入探讨了混合料制备过程中的水分控制对烧结质量和能耗的影响。详细介绍了余热回收技术,包括烟气余热用于干燥原料或预热鼓风的先进工艺。特别关注了对烧结机风箱温度的精确控制和利用末段烟气进行二次燃烧助燃的研究。 2. 高炉炼铁: 详尽论述了提高高炉风温和利用富氧顶吹技术在降低煤粉喷吹量和燃料消耗方面的潜力。对高炉炉顶煤气的回收、净化、增压及综合利用(如用于发电、替代天然气或作为化工原料)进行了详尽的工程案例分析。书中还包括了对炉渣冷却、出铁过程中的热量散失控制措施。 3. 炼钢工序: 针对转炉和电炉,重点阐述了氧气利用效率的提升和炉渣成分的优化以减少二次加热需求。对电炉炼钢中的电极控制、炉衬材料选择对电能消耗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量化分析。此外,对钢水精炼过程中的加热需求与能量管理进行了专项讨论。 4. 轧钢与连铸: 虽然不直接属于冶炼范畴,但作为高耗能环节,本书对其进行了整合论述。内容包括连铸过程中的热量保持、水冷系统优化以及轧钢过程中加热炉的蓄热式燃烧技术和余热锅炉的应用。 第三部分:有色金属冶炼的能效提升 本书针对有色金属的复杂性,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其特有的节能技术。 1. 铜冶炼: 重点分析了闪速、富氧顶吹等先进熔炼工艺的能耗特点。详细介绍了烟气余热回收系统(HRSG)的设计与运行优化,如何将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转化为高压蒸汽用于自备电厂发电,实现能源自给。对吹炼过程中的热平衡控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2. 铝冶炼: 铝的电解过程是电力消耗的“大户”。书中着重分析了降低“电解质单耗”的技术途径,包括新型预焙阳极的改进、熔剂的精确配比控制、阴极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电压和电流控制系统来减少电能损耗。同时,介绍了熔铸环节中的保温和热处理能效提升方案。 3. 铅锌冶炼: 侧重于火法与湿法工艺的结合。在火法方面,详细阐述了焙烧炉(如回转窑、流化床)的烟气余热回收和对挥发性物质(如砷、硫)处理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回收。在湿法浸出和电积过程中,对溶液循环的泵送能耗和电积槽的电流密度优化进行了探讨。 第四部分:通用节能技术与智能化管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跨行业通用的节能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 1. 余热/废热回收与梯级利用: 这是一个跨越所有冶炼环节的核心章节。它不仅介绍了传统的高温余热回收,还深入讲解了低品位废热(如冷却水、低温烟气)的梯级利用技术,包括吸收式制冷、朗肯循环(ORC)发电等技术在冶炼厂区的适用性研究。 2. 工业气体回收与利用: 冶炼过程产生大量的富含CO、H2的工业尾气(如转炉气、高炉气)。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气体的净化、分级存储、热值提升以及在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中的高效利用方案。 3. 智能化节能与过程控制: 强调了数字化、信息化在实现精细化节能管理中的作用。内容包括: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能耗预测模型建立;实时过程控制(APC)在优化燃烧、控制炉温和负荷分配中的应用;以及建立能源管理系统(EMS)以实现全厂能源流的可视化和优化调度。 4. 工业余热/废渣的综合利用: 探讨了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炉渣(如转炉渣、高炉矿渣)作为建材、道路材料的深度开发,这不仅减少了废弃物填埋,也间接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利用。 全书结构严谨,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配有大量流程图、能耗分析图表和典型工程案例,是冶金行业实现绿色制造、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关于热力学循环和传热效率优化的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经典范例展示区。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余热回收系统的详细论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方案,而是深入到每一种方案的适用边界条件和经济性权衡的细致分析中。比如,对于高炉炉顶气的深度回收,书中不仅给出了具体的换热器选型参数范围,还详细讨论了工况波动对回收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进行动态补偿。那些流程图的绘制精细到了每一个阀门和监测点的标识,让人感觉自己可以直接拿着这本书去现场指导安装。特别是对不同温度梯度下的能量梯级利用的阐述,那种将能量流视为一种可以被系统规划和优化的“金融资产”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启发了我对现有生产流程的审视角度。这本书成功地将深奥的物理化学原理,通过工程实践的语言进行了转化,使得那些原本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提升的具体措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冒险,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富有层次感,那种深邃的蓝与跳跃的橙色交织在一起,仿佛预示着某种工业力量与精密科学的完美结合。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被它那种厚重而坚实的质感所吸引,仿佛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规范,而是一块经过千锤百炼的金属样本。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为考究,字体选择既有传统规范的严谨性,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大段的文字中间穿插着精美的图表和流程示意图,这些图示的线条流畅而精确,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逻辑。装帧工艺的处理也相当到位,书脊的固定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查阅的参考资料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层面上就展现出一种对“规范”二字的极致追求,让人在阅读专业内容之前,就对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导手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造的工艺品,展示了设计者对细节的极致把控,这种对品质的坚持,是真正优秀的工业设计所应具备的素养。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仔细研读这本书的绪论部分,那种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工程师深入到一个历史悠久却又不断革新的行业核心。绪论部分并没有采用枯燥的法律条文式的陈述,而是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调,描绘了现代金属冶炼行业在能效优化上面临的时代背景与技术挑战。它巧妙地将宏观的能源战略与微观的设备选型联系起来,让我对“节能”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这不仅仅是节约成本,更是一种对地球资源的尊重和对未来生产力的负责。书中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也非常到位,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设计思路的演变,清晰地勾勒出技术进步的轨迹,让人不禁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先驱者心生敬佩。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设计原则时,总能穿插一些引人深思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往往不是成功的范本,而是那些因循守旧而付出了沉重代价的教训,这种以反面教材警示后人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规范的可读性和警示意义。读完绪论,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对整个行业一次深度的、富有哲理性的入门考察。

评分

这本书在技术规范的表述上,保持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有无可辩驳的权威性,又不失对未来技术发展的包容性。在阐述那些已经被证明是行业标准的成熟技术时,它的语言简洁、措辞坚决,给出了明确的执行红线;然而,在涉及新兴的、尚在发展中的低碳或零碳冶炼技术时,它的表述则变得更为审慎和前瞻性,使用了“建议采用”、“应进行可行性论证”等措辞,为技术人员留出了必要的创新和实验空间。这使得这本书既能作为当前生产的“铁律”,又能作为未来研发的“灯塔”。此外,书后附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大量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索引以及常用计算公式的速查表,这些辅助材料的实用性极高,大大提高了查阅效率,真正做到了将一本规范打造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工具箱。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该怎么做”,更是在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未来可以怎样做得更好”,这种引导式的学习体验,是任何一本僵硬的技术手册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上,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的线性堆砌知识点,而是遵循了冶炼工艺的实际操作顺序来组织内容的。从原料预处理阶段的能耗控制,到主反应过程的精确温度管理,再到最终产品的冷却与储存环节的优化,每一个环节都被赋予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全流程能效地图”的构建方式,极大地便利了工程师在进行项目评估和改造时的工作。比如,在讨论电解铝的阴极材料优化时,书中不仅提到了电流效率的提升,还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材料对整厂变电系统负荷平衡的影响,体现了跨专业的综合考量能力。阅读体验上,作者习惯于在关键的技术节点处设置“设计要点聚焦”的小栏目,用加粗或斜体的文字进行提炼总结,这对于需要快速提取核心信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省去了反复翻阅的麻烦。这种为读者着想的编排设计,充分体现了编写团队对工程实践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规范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