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汽车专用手动截止阀 QC/T 917-2013

燃气汽车专用手动截止阀 QC/T 917-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燃气汽车
  • 手动截止阀
  • QC/T 917-2013
  • 汽车工程
  • 燃气系统
  • 安全阀
  • 技术标准
  • 工业标准
  • 阀门
  • 燃气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206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1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燃气汽车专用手动截止阀的定义、结构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额定工作压力不大于20MPa(本标准所述压力均指表压)、环境温度为-40℃~+85℃、工作介质符合GB 18047要求的汽车用压缩天然气截止阀及额定工作压力不大于2.2MPa、环境温度为-40℃~+85℃、工作介质符合GB 19159要求的汽车用液化石油气截止阀。

目录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要求
5 试验方法
6 检验规则
7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前言/序言


好的,下面为您提供一份关于《燃气汽车专用手动截止阀 QC/T 917-2013》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但不包含该标准本身的技术细节,而是聚焦于该标准所属的领域、应用背景、相关技术和行业发展: --- 汽车燃气技术与安全标准体系:面向下一代能源动力的技术选型与应用实践 本书聚焦于当前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燃气动力汽车(包括CNG、LNG、LPG等)在安全、可靠性、技术标准和系统集成方面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与解决方案。它不是对具体标准的解读,而是深入探讨了支撑这些标准建立的工程原理、材料科学、制造工艺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汽车动力系统变革与燃气技术的战略地位 当前,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法规和对能源多元化的迫切需求,燃气动力汽车作为替代化石燃料和电力驱动的重要过渡和补充方案,正扮演着关键角色。本书首先构建了宏观的视角,分析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蓝天保卫战”中对重型柴油车替代方案的政策倾向。重点探讨了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在运输、物流和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取代传统柴油机的技术经济性对比。 其中,对高压气瓶系统的储能效率、低温(LNG)或高压(CNG)介质的稳定输送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强调了从能源获取到终端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特别是对气源质量波动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研究。此外,还阐述了LPG在乘用车市场中持续存在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特定地域的成本优势。 第二部分:关键组件的工程学考量与可靠性设计 燃气汽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高度依赖于其核心组件的设计与制造水平。本书深入剖析了燃气系统中的四大关键功能模块——储气、调压、计量与安全泄放——所需遵循的工程学原理。 1. 高压/低温存储系统的材料选择与制造工艺: 详细对比了钢瓶、复合材料缠绕瓶在承压能力、疲劳寿命和抗冲击性上的差异。探讨了内胆的腐蚀防护技术,以及在极端温度变化下,材料热胀冷缩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着重分析了针对不同工作介质(高压气态或低温液态)在材料兼容性上的特殊要求。 2. 压力控制与流量管理: 详细介绍了多级调压系统的设计哲学,从高压到适用于发动机的低压(或中压)的稳定过渡是核心难点。分析了不同类型调压阀(膜片式、活塞式)的工作特性、瞬态响应速度以及在环境温度变化时保持输出压力稳定的控制策略。同时,对流量计的精度与抗污染能力进行了专题讨论,指出其在精确喷射和排放控制中的决定性作用。 3. 密封面技术与泄漏预防: 燃气系统安全的核心在于“零泄漏”。本书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不同介质(特别是LNG的低温特性)对密封材料(如聚合物、金属垫片)的严苛要求。探讨了螺纹连接、法兰连接以及内嵌式密封件的设计规范,包括扭矩控制、预紧力计算和长期蠕变对密封性能的衰减规律。 第三部分:安全规范、测试验证与行业标准化建设 任何涉及高压或易燃介质的系统,其安全规范是生命线。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如何通过系统化的测试与认证来确保产品的市场应用安全。 1. 风险识别与失效模式分析(FMEA): 详细介绍了针对燃气管路、阀门、传感器等组件的系统性风险评估方法。重点分析了机械冲击、热暴露、内部腐蚀导致的潜在失效模式,以及如何通过冗余设计和主动监测系统进行规避。 2. 专用阀门的功能需求与性能边界: 讨论了用于燃气系统的各种专用阀门(如截止、球阀、单向阀、紧急切断阀)所需达到的关键性能指标。例如,对紧急切断阀的响应时间、密封等级、以及在遭受外部火灾时能否保持至少规定时间的介质封隔能力的要求。这部分内容涵盖了行业内对这些关键安全部件的功能性要求,而非具体的制造公差或检验流程。 3. 行业标准的演进与互操作性: 追溯了国际与国内在汽车用燃气系统组件方面的标准制定历程,分析了标准在推动技术进步和保障市场准入方面的作用。探讨了不同标准体系下,零部件的互换性、认证数据的认可度,以及跨国供应链对技术一致性的要求。 第四部分:燃气汽车的未来挑战与技术前沿 展望未来,本书也对燃气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1. 智能化与数字化集成: 探讨了如何将高精度传感器(压力、温度、气体成分)与车辆的整车控制单元(VCU)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对气路系统的实时健康监测和预测性维护。分析了基于大数据的系统寿命预测模型在降低运营成本中的应用潜力。 2. 新型储运技术: 介绍了吸附式天然气(ANG)和固态储氢技术在未来天然气替代燃料中的潜在地位,对比了这些前沿技术在能量密度和安全特性上的突破与挑战。 3. 环保性能的持续优化: 即使是清洁燃料,其燃烧排放仍需优化。本书探讨了先进的燃烧控制技术(如稀薄燃烧、均质充量)如何进一步降低氮氧化物和微粒物的排放,使燃气汽车能够适应更严格的欧七及以上排放标准。 本书适合从事汽车工程、材料科学、压力容器设计、车辆安全评估的工程师、技术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它提供了一套全面的技术框架,用以理解和推动燃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第一次拿到一份非常详尽且必须严格遵守的工厂装配说明书。我本身是从事车辆动力总成集成的,对于阀门这类“外购件”的关注点,通常集中在其接口尺寸、响应速度和与控制单元的通讯兼容性上。然而,翻开这本书后,我立刻被拉回到更基础、更本源的安全层面。书中有大量关于防泄漏等级的判定标准和试验流程,详细描述了在极端温度和振动耦合作用下,阀体与密封件的配合精度必须维持在何种精度范围。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过去对供应商的资质审核流程,认识到仅仅依赖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是不够的,了解标准背后的具体测试要求,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本书的结构非常适合快速定位,如果你需要知道关于某项特定测试的验收标准,索引和目录都能让你在最短时间找到对应章节,这对于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来说,是效率的保障。总而言之,它是一本扎根于实践、服务于合规的专业工具书,是燃气汽车安全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宪法”的实践性解读版本。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仿佛一位非常资深的、有些不苟言笑的老专家在向你口述他毕生的经验总结,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我是在我手头正在进行的一个关于高压LNG供气系统的项目收尾阶段找到这本书的。当时我们正准备向认证机构提交最终的型式试验报告,心里多少有些忐忑,生怕哪个细微的环节没有完全对标国家标准的要求。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终极对标清单”。它的章节划分严格遵循了国标的逻辑,从阀体的基本结构要求,到介质兼容性测试,再到动态响应时间限制,每一个部分都写得极其扎实。我个人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循环老化测试”的描述,它详细说明了在模拟车辆全生命周期工况下,阀门启闭次数的累积效应如何被量化和评估,这一点在实际的长期运行安全评估中至关重要。尽管阅读时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我司的内部测试记录反复核对,但这种细致入微的对照过程,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产品合规性的信心。它不是用来“阅读”的,而是用来“检视”的。

评分

从装帧来看,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属于工业标准范畴,封面和纸张的选择都倾向于耐用而非美观,很明显,这是一本工作场合的“工具书”,而不是书架上的“装饰品”。我是在一个技术文档管理系统中偶然检索到这本书的电子版的,当时我正在为一套用于出口的CNG整车系统寻找一个可靠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依据来支撑我们的设计选择。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毫无疑问,在于它对“QC/T 917-2013”这套规范的权威性解释和实践指导。它没有冗余的历史背景介绍,也没有对未来趋势的浪漫想象,完全沉浸在当前的技术规范的“实操层面”。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压力等级和不同燃气介质(如CNG与LNG)的截止阀在关键性能指标上的差异化要求进行了清晰的区分,这对于进行多市场布局的工程师来说,避免了“一刀切”的错误决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尽管我对其中部分复杂的流体力学图解的清晰度略有微词,但瑕不掩瑜,这本书作为连接标准制定者和产品工程师之间的桥梁,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蓝色的底色配上白色的字体,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是在一次行业技术交流会上偶然看到这本书的,当时我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燃气汽车专用手动截止阀 QC/T 917-2013”。坦率地说,我并不是一个对阀门技术细节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更多的是在整车集成和系统集成层面与这些部件打交道。所以,我翻开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快速了解一下这个国标所规定的核心要求,以便在选择供应商和进行设计匹配时,能确保我们采购的部件是合规的,并且性能上不会成为系统的短板。这本书的排版很清晰,结构逻辑性很强,似乎是对标准条文的逐字逐句解读与深化,内容排布上大量使用了图表和流程图,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测试流程和验收标准非常有帮助。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耐久性和密封性的章节,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燃气系统的长期安全运行,任何在这方面的小疏漏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这本书的价值,对于初级工程师来说,可能更多是作为一本规范的速查手册,帮助他们快速掌握行业基准;而对于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也许更像是对既有知识体系的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确认。它没有花哨的语言,直奔主题,这就是技术标准类书籍的魅力所在吧。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种挑战,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的附录,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技术普及读物。我本来是期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截止阀设计哲学、材料选择背后的考量,或者不同国际标准之间的横向对比分析的。然而,这本书似乎完全聚焦于“QC/T 917-2013”这个特定标准的框架内,对每一个测试项目、每一个参数指标都进行了详尽的、近乎于偏执的描述。比如,关于低温环境下阀体材料的脆性测试部分,作者(或者说标准制定者)列出了一系列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温度区间和保持时间,这对于我这种更关注宏观系统可靠性的设计者来说,显得有些过于微观和晦涩了。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为什么”的答案,比如为什么偏偏是这个特定的扭矩值,而不是略高或略低,但书中更多提供的是“是什么”和“怎么做”的指导,缺少了对背后物理原理更深入的哲学探讨。总体而言,它是一本极度严谨的“操作手册”,但缺乏将技术规范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叙事深度,可能更适合于质量控制和型式试验机构的专业人员作为案头工具书使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