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方法

設計的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加] Eric Karjaluoto 著,張霄軍,褚天霞 譯
圖書標籤:
  • 設計思維
  • 設計方法論
  • 用戶體驗
  • 創新
  • 問題解決
  • 創意
  • 設計原則
  • 實用指南
  • 設計流程
  • 人機交互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360762
版次:1
商品編碼:11549064
品牌:異步圖書
包裝:平裝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頁數:19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世界創意公司smashLAB設計總監多年經驗完全分享,幫助您少走彎路,受益匪淺!
  隻有堅持正確的設計方法和流程,纔能避免無盡的改稿,從而享受設計的樂趣!
  * 深入介紹正確的視覺傳達設計全流程中的每一個細節。
  * 幫助設計機構高效地完成每一個項目,讓客戶滿意,讓用戶受益。
  * 不僅局限於平麵設計,本書也適用於任何設計流程,包括Web設計、産品設計!
  * 世界創意公司設計總監多年經驗完全分享,幫助讀者少走彎路,受益匪淺!

內容簡介

  沒有靈感怎麼辦?這不應該阻礙你創作齣色的設計作品。設計並非運氣、靈感或者自說自話,它以嚮客戶交付閤理的、實用的作品為既定目標。《設計的方法》可以讓你學到在日常工作的基礎上如何創作高質量設計作品,以令客戶更加滿意。在《設計的方法》中介紹的設計方法來源於smashLAB設計公司的創意總監Eric Karjaluoto的成功實踐,為你提供瞭解決視覺傳達問題的切實可行的工作流程。

作者簡介

Eric K arjaluoto是創意公司smashLAB的創意總監和閤夥創始人,他曾為眾多世界知名公司提供解決策略,解決設計以及傳達方麵的難題。Eric曾著有《Speak Human:Outmarket the Big Guys by Getting Personal》一書,並常在博客erickarjaluoto.com上分享設計心得。

精彩書評

  “如果你想像老手一般探索並釋放設計的巨大潛能,本書就是我所知道的
  新的指南。”
  —— Brain Collins, COLLINS公司首席創意官
  
  “市麵上大多設計書籍僅追求作品展示。而本書旨在讓設計師學會如何閱讀以
  及思考。這本書內容充實,語言睿智,觀點大膽創新。在當今滿是浮華、膚淺知
  識的背景下,這本書挑戰陳舊觀念,讓人醍醐灌頂,耳目一新。”
  ——肖恩·亞當斯,adamsmorioka 公司閤夥人
  
  本書提供瞭平麵項目設計會用到的所有建議。它是任何一個設計學生或者自
  由設計師都值得一讀的書籍。
  ——大衛·艾雷,設計師,《LOGO 設計》作者
  
  本書是設計行業幾十年來渴求的書籍。它展示齣,設計師想做有意義的工作,
  這也是整本書的精華所在。在這個設計行為——甚至是設計行業都被商品化的時
  代,我非常期待這本書的齣版,並希望它影響深遠。”
  ——大衛·貝剋,RECOURSES 公司負責人
  
  “很明顯,我說的艾瑞剋都不喜歡。不過你還是應該買他這本精彩的書。無論
  你的動機和願望如何,他建議的那些有力且有用的方法都能讓你更加好。”
  ——斯蒂凡·布赫爾,設計師、插畫師、作傢,任職於344 DESIGN
  
  “在設計界中,人們越來越把名氣和設計能力混為一談。首先,艾瑞剋的書能
  把你拽迴設計本身;第二,把書中的思想完全落實在實際中,你可能就會齣名;
  如果你想專業地探索設計藝術的無限可能,這本書是你的好的選擇。”
  ——布萊恩·柯林斯,柯林斯公司首席創意總監
  
  
  “作為一名成功的設計師和設計評論者,艾瑞剋·卡紮羅托在本書中將這兩方
  麵的熱情相結閤。這本書睿智,風趣,視角尖銳;傳播及平
  麵設計方麵提供瞭縝密且實際的指導。這些方法即便不能獲得一緻認可,但卻能
  讓每個人有所收獲。”
  ——皮特·吉芬,《APPLIED ARTS》雜誌編輯
  
  “大傢都愛抱怨設計,教導設計師並探討如何設計齣更好的
  作品。艾瑞剋,謝謝你,給瞭我們這樣一本書,讓我們和有需要的人一起分享!”
  ——賽思·戈丁,《THE ICARUS DECEPTION》作者
  
  “艾瑞剋,我知道你那時隻有十歲,但是如果你在1984 年齣版你的書,我可
  能少走很多艱辛的彎路。這本書值得信賴,語言錶述清晰。你的確做得很好!”
  ——戴夫·梅森,MULTIPLE 公司總監,戰略總監
  
  “艾瑞剋認為這本書不是寫給所有人的。事實上,他錯瞭。這本書正是為地球
  上的每位設計師所寫。本書是值得肯定的,它可能會帶給我們經久不衰的在市場
  當中獲得成功的美好設計。如果你的作品曾經被客戶拒絕過(或者沒被拒絕過),
  你不妨看下這本書。”
  ——黛比·米爾曼,STERLING BRAND 公司設計總監

目錄

目 錄

第1章 創作誤區,撥雲見日 1
理解這些誤區 2
誤區一:設計是藝術的兄弟姐妹 2
誤區二:創意是存在的 3
誤區三:與眾不同即為好 4
誤區四:必須尋找靈感 5
誤區五:纔華非常重要 6
誤區六:設計是一種生活方式 7
誤區七:自我錶達很重要 8
誤區八:設計師比客戶聰慧 8
誤區九:設計師是受眾 9
誤區十:奬項的價值 10
誤區十一:創意人士不應被規則束縛 12
誤區的代價 12
接下來 13

第2章 針對目的,創造設計 14
功利主義追求 15
形式遵循功能 16
設計有用的作品 24
實現適用性 25
發現可能 27
設計處不在 28
接下來 29

第3章 全盤考慮,有條不紊 30
全盤考慮 31
設計變得淩亂 31
草率決定,自食苦果 34
切忌跟風 35
係統左右設計 38
你麵臨的諸多問題 40
確定設計係統中的關係 42
交互設計的藉鑒意義 44
組織信息 48
在係統中思考視覺問題 49
釋放自我 51
優秀設計離不開係統 52
接下來 52

第4章 設計方法,行之有效 53
呈現“設計方法” 54
“設計方法”的幾個階段 55
“設計方法”的由來 58
漏鬥方法 59
唯一概念方法(或設計方嚮) 60
“設計方法”的運用 62
在不同情境下的設計方法論 63
接下來 65

第5章 發現階段:溝通理解 66
發現即知識 67
進入陌生的領域 68
假設你是錯的 69
開始問問題 70
掌握基本信息 71
獲取第一手材料 72
安排與客戶和負責人的討論會 74
發現潛在的問題 75
瞭解受眾 76
采訪顧客和用戶 78
認識到人們說與做的差異 80
調研競爭對手 81
研究相似的公司機構 82
考察現狀 83
注重細節 84
始終尋找機遇 85
繼續翻石頭 86
接下來 87

第6章 規劃階段:選擇決定 88
設計即規劃 89
製定明智的計劃 90
設立目標和目的 91
決定策略 92
憑直覺行事 92
形成計劃 93
為交互做準備 94
開發用戶角色模型 95
情景、用戶故事和用例 97
畫個流程圖 99
規劃網站地圖 100
開發內容清單 102
創建綫框圖 103
明確內容策略 104
警惕影子計劃 105
挑戰自己的方案 106
提齣建議 107
精編創意簡報 108
準備文檔 110
讓設計項目一直嚮前推進 111
接下來 112

第7章 創意階段:勾勒想法 113
“噢,是的,這是一段快樂時光。” 114
創意難題 114
做一個有條理的設計師 116
開展創意工作的一些關鍵原則 117
考慮基調 118
如何産生想法 120
産生想法突破創意局限 121
編輯你的想法 127
記錄創意概念 127
創意評估 129
確保設計方嚮與樣式闆相匹配 130
培養閤作過程 132
獲得客戶的認可 133
接下來 135

第8章 應用階段:製作完善 136
創意方嚮指導創意實踐 137
迭代:一個改良完善的過程 137
創建原型 139
解決障礙 140
使用占位符和實際內容 141
確定DNA 142
嚮客戶展示設計原型 144
測試你的方法和原型 145
分析測試結果 147
不斷完善作品 148
讓設計成型 150
留意創意簡報 151
對細節持謹慎態度 152
準備檢查清單和追蹤問題 154
在項目完成之前發現錯誤 155
準備發貨 155
接下來 157

第9章 麵嚮客戶,彰顯創意 158
與客戶互動,邁嚮成功 159
不要中傷客戶 159
客戶的實際情況 160
良好的溝通(或許是過度的溝通) 161
參與決策者 162
定義角色 163
編輯工作 164
準備你的演示 165
跳過“驚險的”揭幕 167
如何做演示 168
避免客戶對創意作品提前做齣判斷 169
嚮大型機構演示創意作品 169
記錄規劃、想法和設計 170
接下來 172

第10章 創意實踐,井然有序 173
你是專業人士還是業餘愛好者? 174
職業設計師的一切要有序 174
定義流程製度 175
復製成功的流程 176
會議與商談 177
工作流程中的任務傳遞 179
按時“交齣作品” 190
達到精通 191

前言/序言


探尋光影的奧秘:攝影藝術的視覺敘事 圖書名稱:《光影的凝視:從原理到創意的攝影實踐指南》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設計流程或方法論的工具書,它完全聚焦於一門古老而常新的藝術形式——攝影。它是一部深入淺齣的視覺語言指南,旨在引導讀者從最基礎的光學原理齣發,逐步掌握運用光影、構圖與色彩來構建深刻敘事的能力。我們相信,優秀的攝影作品,是技術精準性與主觀情感錶達的完美結閤。 第一部分:光影的物理學與感知基礎 攝影的本質是捕捉光綫。本書開篇並不急於介紹設備參數,而是用清晰的語言闡述光的物理特性如何在感光元件上轉化為可記錄的影像。 一、光的形態與特性解析: 我們將詳細探討可見光譜、色溫(開爾文值)對畫麵情緒的影響,以及不同光源(自然光、人造光、混閤光)的質感差異。如何通過理解光的角度、硬度(光質)和柔和度,來塑造物體的體積感和空間深度,是本部分的核心內容。例如,側逆光如何創造戲劇性的輪廓,而正午的頂光又該如何規避或巧妙利用。 二、曝光三角:技術基石的精妙平衡: 深入解析光圈(控製景深與通光量)、快門速度(凝固瞬間或錶達動態)和感光度(ISO,對畫質純淨度的影響)三者之間的動態關係。我們提供詳盡的圖錶和實景案例,展示如何在極端光照條件下,通過調整這三個變量,實現對“正確曝光”的定義——這裏的正確,並非指中性灰的還原,而是指服務於創作者意圖的曝光選擇。 三、鏡頭語言的力量: 焦距的選擇是攝影師的“眼睛視角”。本書係統對比瞭廣角、標準和長焦鏡頭在空間透視感上的根本區彆。廣角如何誇大前景、收縮縱深,長焦如何壓縮空間、營造緊湊的背景虛化。此外,我們也探討瞭鏡頭畸變(如桶形或枕形)在特定題材(如建築攝影或人像特寫)中如何被視為一種風格化錶達。 第二部分:視覺構建:構圖的秩序與打破 成功的攝影作品需要引導觀眾的視綫。本部分將傳統構圖法則與現代審美趨勢相結閤,提供一套靈活的視覺組織框架。 一、經典構圖法則的深度剖析: 詳細介紹三分法、黃金分割、引導綫、框架構圖、對稱與平衡等經典理論。重點在於理解“為什麼”這些法則有效,它們如何與人腦對信息處理的習慣相契閤。我們通過大量的黑白照片範例,剝離色彩的乾擾,純粹分析綫條、形狀與空間關係。 二、負空間與留白的美學: 探討“空”在畫麵中的重要性。負空間(Negative Space)不僅是主體周圍的空白區域,更是平衡畫麵重量、提升主體呼吸感和營造極簡主義風格的關鍵元素。如何精確地計算和運用負空間,是衡量攝影師成熟度的重要標準。 三、視角與主體關係的確立: 強調“站位”的重要性。仰拍、俯拍、平視,以及低角度或高角度的微小變化如何徹底改變主體在畫麵中的權威性、脆弱性或疏離感。通過對比同一場景在不同視角下捕捉的差異,訓練讀者的空間想象力。 第三部分:敘事性攝影:情感的注入與主題的深化 技術是工具,情感和故事纔是攝影的靈魂。本部分轉嚮更深層次的藝術錶達。 一、人像攝影的瞬間捕捉與關係建立: 探討如何透過鏡頭與被攝者建立信任,捕捉“真實”的瞬間。不僅僅是布光與姿態,更關注眼神的交流、肢體的微小動作所蘊含的心理狀態。從環境人像到工作室肖像,分析不同場景下如何利用背景信息來豐富人物的背景故事。 二、紀實與街頭攝影的倫理與哲學: 深入討論抓拍的藝術——如何預判事件的發生,如何在混亂的場景中迅速鎖定決定性瞬間(Decisive Moment)。同時,嚴肅探討街頭攝影的邊界、尊重與介入的平衡,以及如何通過一係列照片而非單張照片來構建一個有力量的係列敘事。 三、環境與風景的沉浸式體驗: 風景攝影不再是明信片式的記錄。本書強調如何捕捉天氣、季節和特定時間(如魔幻時刻)所賦予環境的獨特“情緒”。學習如何運用長曝光來柔化水流、消弭人群,從而將自然元素轉化為超現實的視覺體驗。 第四部分:後期的雕琢:數字暗房的邏輯與審美 後期製作是現代攝影不可或缺的一環,它不是“修正錯誤”,而是對原始素材進行二次創作和風格定調。 一、非破壞性工作流程的構建: 詳細介紹RAW文件的優勢、色彩管理的基礎概念,以及建立高效、可追溯的數字工作流程。 二、影調、色彩與風格的統一: 重點講解色階麯綫(Curves)在精細控製亮部、中間調和暗部細節中的核心作用。探討如何通過調整白平衡、飽和度、HSL(色相、飽和度、明度)來定義畫麵的冷暖傾嚮和整體色調,實現從高對比度的電影感到柔和的復古色調的風格轉換。 三、精修中的剋製: 強調後期應服務於最初的創作意圖。討論在銳化、降噪、局部調整(如使用濛版和徑嚮濾鏡)時,如何避免過度處理,保持圖像的質感和真實感。 結語:持續的觀看與實踐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幫助讀者將“看”轉化為“觀察”,將“拍攝”轉化為“創作”。攝影的精進沒有終點,唯有不斷的實踐、自我批判與對視覺世界的持續好奇,纔能真正掌握光影的凝視之道。 目標讀者: 擁有入門級或中端單反/微單相機,掌握基本操作但渴望提升作品深度和藝術性的攝影愛好者;對光綫、色彩和視覺敘事有強烈求知欲的藝術學習者。 本書特點: 理論深度與實操性並重,強調創作意圖優先於設備參數堆砌,內容注重跨越數碼與傳統攝影的共通美學原則。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吸引人瞭,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穩而又富有現代感的氣息。封麵那種啞光的質感,配上簡潔的字體排版,讓人愛不釋手。我特意把它放在書架上最顯眼的位置,每次路過都會被它的顔值吸引。內容上,這本書似乎更側重於對某種特定領域的設計實踐的深度剖析,比如它可能詳盡地介紹瞭某個復雜項目的從概念到落地的完整流程,詳細到連每一個決策背後的邏輯推演都一絲不苟地呈現齣來。讀起來,你會感覺自己像是跟隨著一位經驗豐富的設計大師,親身走過瞭一個又一個充滿挑戰的項目現場,學習到的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操作,更多的是那種麵對未知、係統性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如果期待的是那種宏觀的、關於設計哲學或曆史演變的探討,這本書可能不會提供你想要的那種廣闊視野,它更像是聚焦於一個高倍顯微鏡下,對某個精細化流程的極緻打磨。它要求讀者有相當的專業基礎,纔能完全跟上作者那種環環相扣、步步為營的敘述節奏,但對於那些渴望在自己專業領域內尋求突破和精進的實踐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本可以反復研讀的寶典,書中的案例分析極具說服力,充滿瞭實戰的溫度。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具有個人色彩,帶著一種強烈的、不容置疑的作者腔調。閱讀過程中,我總能感受到一種自信甚至略帶傲慢的語氣,仿佛作者在說:“看,這就是我探索齣的唯一真理,你們隻需要照做即可。”這種強烈的個人烙印讓這本書顯得非常獨特,不像許多設計書籍那樣采取中立的教學口吻。它仿佛是一份作者的“行動宣言”,裏麵充滿瞭作者在職業生涯中踩過的無數坑和最終總結齣的“黃金法則”。這種敘事方式的優點是代入感極強,能讓人快速進入作者的心流,理解其決策的必然性;但缺點也很明顯,它可能限製瞭讀者的探索欲,讓人不自覺地傾嚮於模仿而非創新。書中引用的案例似乎都是作者親手操刀的“傑作”,對於其他可能存在的、同樣有效的替代方案,著墨不多。如果你喜歡被“權威”引導,這本書會是一個極好的選擇,但如果你更傾嚮於百傢爭鳴式的討論,可能會覺得有些意猶未盡。

評分

從排版和圖示上看,這本書的設計語言似乎與它所討論的主題存在一種微妙的“反差”。通常,一本關於方法的書,我們會期望看到簡潔、高效、功能至上的視覺呈現。然而,這本書的版式卻齣奇地采用瞭大量裝飾性極強、甚至略顯繁復的圖形元素,很多插圖看起來更像是早期的版畫或某種復古的建築草圖,這使得內容信息的快速提取變得相對睏難。我花瞭不少時間去辨認那些復雜的、帶有許多陰影和紋理的示意圖,感覺這在一定程度上乾擾瞭對核心概念的理解。這種視覺上的選擇,或許是作者試圖強調“方法背後蘊含的藝術性”或者“曆史的傳承性”,但從純粹的工具書角度來看,這種風格的選擇無疑增加瞭讀者的認知負荷。這本書似乎更看重營造一種特定的、沉浸式的“氛圍感”,而不是追求現代設計理論中推崇的那種一目瞭然的效率,這使得它在實用性和審美性之間走瞭一條非常有趣的、但也頗具爭議的路綫。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它非常“硬核”,那種硬是體現在對“如何做”的近乎偏執的關注上。我原以為會讀到一些關於創意激發或者用戶體驗心理學的精彩篇章,結果發現,重點完全放在瞭某個特定工具集或設計流程規範的標準化上。它詳細描述瞭如何利用一套特定的軟件框架去實現某個特定的功能目標,每一個步驟都寫得像操作手冊一樣精確,不容許任何模糊地帶。比如,它可能會用整整一章的內容來討論如何優化一個特定的數據結構在設計係統中的錶現,這種深度挖掘是非常罕見的。這種對細節的癡迷,讓它在可操作性上達到瞭極高的水平,如果你正好需要解決某個與書中流程高度相關的技術難題,這本書簡直就是及時的雨露。但是,對於那些追求“設計是什麼”的哲學思考,或者期待能從中找到啓發自己拓寬設計邊界的藝術性的讀者而言,這本書可能會顯得過於“技術化”和“工程化”瞭,缺乏那種能點燃激情的火花。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更像是在參加一場難度極高的學術研討會。它的論述方式非常嚴謹,充滿瞭大量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結構圖錶,仿佛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精心構建的理論模型。我花瞭大量的時間去消化那些復雜的概念和那些似乎永無止境的腳注,感覺作者對所討論的主題抱持著一種近乎苛刻的求證態度,任何一個觀點都力求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支撐。這本書似乎並不太在意讀者的閱讀舒適度,它更像是在構建一個知識的堡壘,要求讀者用同樣的嚴密性去攻剋它。我特彆欣賞它在邏輯推導上的清晰度,一旦你跨越瞭最初的門檻,後續的閱讀就會變得順暢許多,因為所有的論證都建立在前文的基礎上,形成瞭一個密不透風的知識網絡。然而,如果你是初學者,可能會被這種高強度的信息密度壓倒,感覺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沒有休息站的高山。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翻閱以獲取靈感的讀物,而是需要全身心投入,進行深度解碼的文本,但迴報是思維層次的顯著提升。

評分

挺好的啊,趕著用,京東就是快啊。

評分

好書 心得啊

評分

可讀性還是不錯的,值得學習

評分

好書,值得買

評分

指導性很強

評分

內容不錯,我所有的書都是在京東買的,隻因為快遞更快!

評分

望…

評分

還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物流給力,沒多久就到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