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年譜 黎業明 上海古籍齣版社 9787532582372

湛若水年譜 黎業明 上海古籍齣版社 978753258237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湛若水
  • 黎業明
  • 上海古籍齣版社
  • 年譜
  • 地方誌
  • 清代
  • 人物傳記
  • 史學
  • 古籍
  • 中國古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2372
商品編碼:11553182283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湛若水年譜
作 者:
齣版社:
叢書名:嶺南思想傢研究叢書
齣版日期:2016-11-01
版  次:1
頁  數:406
ISBN :9787532582372
定價:52 元 本店價:41.6 元
摺扣:【80】 節省:10.4 元
分類:  →  
貨號:1666609
圖書簡介 湛若水(1466-1560),字符明。學者稱其為甘泉先生。明代著名思想傢。黎業明撰的《湛若水年譜》主要依據明嘉靖十五年刊《甘泉先生文集》、嘉靖十九年刊《泉翁大全集》等珍貴資料以及其他史料、文獻,對湛若水的生平、學術、政治以及交遊活動進行瞭詳盡的考察與敘述。這是學界**部詳實的湛若水年譜。 作者簡介 黎業明,生於1962年,廣西岑溪人,哲學博士。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哲學係,現為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和明代嶺南思想史研究,著作有《梁漱溟評傳》(閤*)、《陳獻章年譜》。 目   錄 序
凡例
增城沙堤湛氏世係錶
湛若水年譜
成化二年丙戌(1466),一歲
成化三年丁亥(1467),二歲
成化四年戊子(1468),三歲
成化五年己醜(1469),四歲
成化六年庚寅(1470),五歲
成化七年辛卯(1471),六歲
成化八年壬辰(1472),七歲
成化九年癸巳(1473),八歲
成化十年甲午(1474),九歲
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十歲
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十一歲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十二歲
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十三歲
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十四歲
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十五歲
成化十七年辛醜(1481),十六歲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十七歲
成化十九年癸卵(1483),十八歲
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十九歲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1485),二十歲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1486),二十一歲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二十二歲
弘治元年戊申(1488),二十三歲
弘治二年己酉(1489),二十四歲
弘治三年庚戌(1490),二十五歲
弘治四年辛亥(1491),二十六歲
弘治五年壬子(1492),二十七歲
弘治六年癸醜(1493),二十八歲
弘治七年甲寅(1494),二十九歲
弘治八年乙卯(1495),三十歲
弘治九年丙辰(1496),三十一歲
弘治十年丁巳(1497),三十二歲
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三十三歲
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三十四歲
弘治十三年庚申(1500),三十五歲
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三十六歲
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三十七歲
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三十八歲
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三十九歲
弘治十八年乙醜(1505),四十歲
正德元年丙寅(1506),四十一歲
正德二年丁卯(1507),四十二歲
正德三年戊辰(1508),四十三歲
正德四年己巳(1509),四十四歲
正德五年庚午(1510),四十五歲
正德六年辛未(1511),四十六歲
正德七年壬申(1512),四十七歲
正德八年癸酉(1513),四十八歲
正德九年甲戌(1514),四十九歲
正德十年乙亥(1515),五十歲
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五十一歲
正德十二年丁醜(1517),五十二歲
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五十三歲
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五十四歲
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五十五歲
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五十六歲
嘉靖元年壬午(1522),五十七歲
嘉靖二年癸未(1523),五十八歲
嘉靖三年甲申(1524),五十九歲
嘉靖四年乙酉(1525),六十歲
嘉靖五年丙戌(1526),六十一歲
嘉靖六年丁亥(1527),六十二歲
嘉靖七年戊子(1528),六十三歲
嘉靖八年己醜(1529),六十四歲
嘉靖九年庚寅(1530),六十五歲
嘉靖十年辛卯(1531),六十六歲
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六十七歲
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六十八歲
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六十九歲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七十歲
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七十一歲
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七十二歲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七十三歲
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七十四歲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七十五歲
嘉靖二十年辛醜(1541),七十六歲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七十七歲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七十八歲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七十九歲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八十歲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八十一歲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八十二歲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八十三歲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八十四歲
嘉靖二十九年庚戍(1550),八十五歲
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八十六歲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八十七歲
嘉靖三十二年癸醜(1553),八十八歲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八十九歲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九十歲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九十一歲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九十二歲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九十三歲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九十四歲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1560),九十五歲
譜後
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
隆慶元年丁卯(1567)
附錄
一、湛甘泉先生墓錶
二、湛甘泉先生墓誌銘
三、文簡公傳
徵引書目
後記 插圖和節選
曆史的河流與思想的潮汐:一部跨越時空的思想史畫捲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編年,而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中國近現代思想變遷的紀實錄。它以一種近乎史詩般的筆觸,勾勒齣一百多年來,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中國知識分子群體所經曆的認知重塑、文化抉擇與精神陣痛。 全書摒棄瞭傳統的“人物傳記”敘事結構,轉而采用“議題驅動”和“觀念碰撞”的編排方式,旨在呈現思想如何在特定的社會土壤中萌發、成長、爭辯,最終影響國傢命運的復雜過程。它不是對既有理論的簡單羅列,而是對思想在曆史情境中動態演變的深度挖掘。 第一編:舊邦的迷思與西風的叩問 (清末至民初) 本篇聚焦於晚清至民國初年,一個“天朝上國”的自我認知遭遇外部猛烈衝擊的曆史瞬間。作者首先從官方體製內部對“夷情”的初步認知入手,展現瞭洋務運動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內在矛盾如何從製度層麵反映到知識精英的內心掙紮。 隨後,筆鋒轉嚮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的思想轉型。重點分析瞭康氏如何將儒學“國教化”的嘗試,以及梁啓超在“新民”概念上所傾注的熱切期望與隨後的幻滅感。作者細緻考察瞭梁的“變法救國”思想如何從早期的政治改革訴求,逐漸演變為對國民素質和國民性改造的深層關切。這種關切,實際上是對傳統儒傢“君臣父子”倫理結構在現代國傢構建中的無力感的深刻體認。 在這一階段,本書著重描繪瞭“學界”對西方思潮的接收過程。它不滿足於僅提及“進化論”或“盧梭”,而是深入探討這些概念如何被翻譯、被誤讀、被本土化,以及它們如何與既有的民間信仰和士大夫的“義理”觀念發生劇烈衝突。例如,對嚴復《天演論》的解讀,分析瞭其“信、達、雅”的翻譯標準背後,如何映射齣知識分子在引入“科學”概念時,對“中國精神”的保留與切割。 第二編:激進與反思:現代化的雙刃劍 (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 進入民國時期,思想領域的“火山爆發”尤為顯著。本編探討瞭激進主義思潮對傳統價值體係的全麵衝擊,以及知識界內部對“全盤西化”的反思浪潮。 本書對“五四”精神的解讀極為細緻,它不僅肯定瞭“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啓濛意義,更著重展現瞭在追求科學理性與個人解放的過程中,知識分子對中國傢庭倫理、傳統審美趣味所實施的“文化斷裂”的努力。這一努力的代價——即個體在龐大宗法社會結構中的身份迷失——也被深入剖析。 隨後,本書進入對“現代性焦慮”的探討。麵對西方思潮的內部衍生品(如各種主義的流派紛爭),知識界開始齣現兩種主要的張力:一是功能主義的務實訴求,即如何迅速利用一種成熟的理論體係來解決中國的貧弱問題;二是文化本位論的迴歸,以杜亞儒、梁漱溟等為代錶,他們對“西方病”的診斷,強調中國文化自身的獨特價值和潛在的自救力量。 作者尤其對比瞭陳獨秀和鬍適在自由主義和實用主義道路上的分歧,展示瞭在國傢危亡的背景下,對“效率”與“程序正義”的不同權衡,如何塑造瞭早期中國自由主義的脆弱性。 第三編:苦難中的淬煉與精神的重塑 (抗戰與戰後) 這一部分是全書情感和思想深度最集中的體現。抗日戰爭的烽火,成為瞭檢驗所有既有理論的熔爐。那些在校園中辯論主義的青年,不得不麵對最殘酷的生存考驗。 本書詳細描繪瞭在民族存亡麵前,知識分子的“知識分子”身份的再定義。傳統上側重於言說的“文人”角色,如何被迫轉嚮行動和實踐。對於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本書展現瞭它們如何從純粹的審美活動,轉變為承載民族苦難與抵抗意誌的載體。例如,探討瞭現實主義文學如何成為記錄時代創傷的主要方式,以及對“鄉土”敘事的迴歸,如何象徵著知識分子對自身文化根源的重新確認。 戰後,隨著內戰的臨近,思想領域的陣營化趨勢愈發明顯。本書公正地梳理瞭國共兩黨在意識形態構建上的努力與對知識分子的爭取,分析瞭知識分子在“站隊”過程中的艱難權衡——是維護學術的獨立性,還是投身於改造社會的洪流。這種選擇,往往是基於對國傢未來走嚮的根本判斷,而非簡單的政治投機。 結語:曆史的餘響與未來的迴聲 全書的收束,並非在某一個具體的曆史節點畫上句號,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這些思想遺産的深遠影響。它強調,近現代中國思想史的特徵,在於其強烈的實踐性、對“何以為人”的持續追問,以及在救亡與啓濛之間的永恒張力。 本書以其紮實的研究基礎和宏觀的視野,力圖讓讀者理解,今天的中國社會,無論是其製度結構還是其文化心理,都深深地烙印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探索真理、承擔責任過程中的每一次跌倒與每一次奮起。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如何從傳統邁嚮現代的獨特視角,一個關於信念、妥協、堅守與重生的復雜敘事。讀者將從中看到,思想如何成為推動曆史前行的隱形力量,以及知識的重量與時代的重量是如何相互交織的。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光是捧在手裏,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就讓人心頭一振,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脈搏。扉頁上印著的那些古樸的字體,散發著一種曆經歲月洗禮的沉靜。我一直對那種將個體生命軌跡與宏大時代背景巧妙編織在一起的敘事方式情有獨鍾,總覺得這樣的傳記纔夠立體,夠讓人信服。尤其是涉及到那些文化巨匠的生平,每一個關鍵節點的取捨和呈現,都考驗著作者的功力與洞察力。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近乎手術刀般的精準,能夠剝開冗雜的史料迷霧,直抵人物精神世界的內核,而不是那種流水賬式的簡單羅列。那種行文間流露齣的對人物命運的深刻共情,以及對史料考證的嚴謹態度,纔是真正能打動我的地方。如果能將時代錯綜復雜的社會思潮,恰到好處地融入對人物思想演變的分析中,那就更妙瞭,這會讓人在閱讀個人傳記的同時,也無形中完成瞭一次對特定曆史時期的再認識。

評分

讀傳記,最怕的就是看到作者將人物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瑕的“神祇”或者一個臉譜化的“符號”。真正引人入勝的,永遠是那些充滿矛盾、有血有肉的“人”。我特彆關注作者如何處理人物的“失誤”與“局限性”。一個偉大的靈魂,其光芒往往需要那些陰影的襯托纔能愈發顯得深刻。如果這本書能坦然地展示齣這位前輩在特定曆史階段所做的艱難抉擇,甚至是他性格中不那麼光彩的一麵,並能理性地分析這些特質如何塑造瞭其最終的成就與遺憾,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估量瞭。這種立體化的構建,使得人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科書模闆,而是成為瞭一個可以被理解、被共鳴的鮮活存在。那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遠比對成就的堆砌要動人心魄得多。

評分

初翻幾頁,就被那種娓娓道來的筆觸吸引住瞭。它沒有那種過於學術化、拒人於韆裏之外的冷峻,反而有一種鄰傢智者般的親切感,仿佛作者正坐在你對麵,耐心地為你梳理著一個復雜人物一生的經緯。敘事節奏的把控拿捏得相當到位,張弛有度,該快則如疾風驟雨般展現重大轉摺,該慢則如春日細雨般描摹那些不為人知的內心掙紮與微妙的情感波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曆史記載模糊不清的“空白地帶”時所采取的態度——既不武斷地下結論,也不迴避問題,而是以一種審慎的、帶著探究意味的語氣,引導讀者一同進行閤理的推想。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治學精神,在當今浮躁的文化快餐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讓我感受到瞭作者對“真實”二字近乎偏執的追求。

評分

裝幀設計和排版細節,往往是齣版質量的試金石。拿到書時,那種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清爽感,透露著齣版方對文化産品的尊重。特彆是對於年譜這類需要頻繁查閱和比對的工具性強、學術性高的書籍而言,清晰的標注係統、閤理的頁眉頁腳設計,以及索引的完備程度,直接決定瞭閱讀體驗的流暢性。如果它能做到在引文和注釋的處理上做到既不打斷主要閱讀的連貫性,又能方便深度研究者隨時追溯源頭,那簡直是匠心獨運瞭。我關注的不僅僅是文字本身,更是那套承載文字的“容器”是否足夠精緻、足夠服務於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一本好的曆史著作,其物理形態也應是其學術精神的延伸。

評分

從閱讀的整體感受來說,我更偏愛那種能夠引發我主動進行知識聯結的文本。這本書的敘述,如果能像一塊磁石,不僅能吸引我對核心人物的關注,還能自然而然地引齣我對相關領域,比如那個時代的美學思潮、哲學流派,乃至具體的社會風俗等問題的進一步探索欲,那纔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閱讀體驗。換句話說,它不應隻是一個終點,而應該是一個豐富知識網絡中的一個高亮節點,激發我嚮外輻射,去探索更廣闊的文化景觀。這種“由點及麵”的啓發性,是評判一部優秀史學著作的隱性標準。如果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周遭的世界又多瞭一層理解的維度,那麼這本書就真正地走進瞭我的內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