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年谱 黎业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2372

湛若水年谱 黎业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237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湛若水
  • 黎业明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年谱
  • 地方志
  • 清代
  • 人物传记
  • 史学
  • 古籍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2372
商品编码:1155318228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湛若水年谱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岭南思想家研究丛书
出版日期:2016-11-01
版  次:1
页  数:406
ISBN :9787532582372
定价:52 元 本店价:41.6 元
折扣:【80】 节省:10.4 元
分类:  →  
货号:1666609
图书简介 湛若水(1466-1560),字符明。学者称其为甘泉先生。明代著名思想家。黎业明撰的《湛若水年谱》主要依据明嘉靖十五年刊《甘泉先生文集》、嘉靖十九年刊《泉翁大全集》等珍贵资料以及其他史料、文献,对湛若水的生平、学术、政治以及交游活动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与叙述。这是学界**部详实的湛若水年谱。 作者简介 黎业明,生于1962年,广西岑溪人,哲学博士。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现为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和明代岭南思想史研究,著作有《梁漱溟评传》(合*)、《陈献章年谱》。 目   录 序
凡例
增城沙堤湛氏世系表
湛若水年谱
成化二年丙戌(1466),一岁
成化三年丁亥(1467),二岁
成化四年戊子(1468),三岁
成化五年己丑(1469),四岁
成化六年庚寅(1470),五岁
成化七年辛卯(1471),六岁
成化八年壬辰(1472),七岁
成化九年癸巳(1473),八岁
成化十年甲午(1474),九岁
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十岁
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十一岁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十二岁
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十三岁
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十四岁
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十五岁
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十六岁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十七岁
成化十九年癸卵(1483),十八岁
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十九岁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1485),二十岁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1486),二十一岁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二十二岁
弘治元年戊申(1488),二十三岁
弘治二年己酉(1489),二十四岁
弘治三年庚戌(1490),二十五岁
弘治四年辛亥(1491),二十六岁
弘治五年壬子(1492),二十七岁
弘治六年癸丑(1493),二十八岁
弘治七年甲寅(1494),二十九岁
弘治八年乙卯(1495),三十岁
弘治九年丙辰(1496),三十一岁
弘治十年丁巳(1497),三十二岁
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三十三岁
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三十四岁
弘治十三年庚申(1500),三十五岁
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三十六岁
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三十七岁
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三十八岁
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三十九岁
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四十岁
正德元年丙寅(1506),四十一岁
正德二年丁卯(1507),四十二岁
正德三年戊辰(1508),四十三岁
正德四年己巳(1509),四十四岁
正德五年庚午(1510),四十五岁
正德六年辛未(1511),四十六岁
正德七年壬申(1512),四十七岁
正德八年癸酉(1513),四十八岁
正德九年甲戌(1514),四十九岁
正德十年乙亥(1515),五十岁
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五十一岁
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五十二岁
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五十三岁
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五十四岁
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五十五岁
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五十六岁
嘉靖元年壬午(1522),五十七岁
嘉靖二年癸未(1523),五十八岁
嘉靖三年甲申(1524),五十九岁
嘉靖四年乙酉(1525),六十岁
嘉靖五年丙戌(1526),六十一岁
嘉靖六年丁亥(1527),六十二岁
嘉靖七年戊子(1528),六十三岁
嘉靖八年己丑(1529),六十四岁
嘉靖九年庚寅(1530),六十五岁
嘉靖十年辛卯(1531),六十六岁
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六十七岁
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六十八岁
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六十九岁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七十岁
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七十一岁
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七十二岁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七十三岁
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七十四岁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七十五岁
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七十六岁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七十七岁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七十八岁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七十九岁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八十岁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八十一岁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八十二岁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八十三岁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八十四岁
嘉靖二十九年庚戍(1550),八十五岁
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八十六岁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八十七岁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八十八岁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八十九岁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九十岁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九十一岁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九十二岁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九十三岁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九十四岁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1560),九十五岁
谱后
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
隆庆元年丁卯(1567)
附录
一、湛甘泉先生墓表
二、湛甘泉先生墓志铭
三、文简公传
征引书目
后记 插图和节选
历史的河流与思想的潮汐:一部跨越时空的思想史画卷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编年,而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的纪实录。它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勾勒出一百多年来,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认知重塑、文化抉择与精神阵痛。 全书摒弃了传统的“人物传记”叙事结构,转而采用“议题驱动”和“观念碰撞”的编排方式,旨在呈现思想如何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萌发、成长、争辩,最终影响国家命运的复杂过程。它不是对既有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对思想在历史情境中动态演变的深度挖掘。 第一编:旧邦的迷思与西风的叩问 (清末至民初) 本篇聚焦于晚清至民国初年,一个“天朝上国”的自我认知遭遇外部猛烈冲击的历史瞬间。作者首先从官方体制内部对“夷情”的初步认知入手,展现了洋务运动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在矛盾如何从制度层面反映到知识精英的内心挣扎。 随后,笔锋转向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思想转型。重点分析了康氏如何将儒学“国教化”的尝试,以及梁启超在“新民”概念上所倾注的热切期望与随后的幻灭感。作者细致考察了梁的“变法救国”思想如何从早期的政治改革诉求,逐渐演变为对国民素质和国民性改造的深层关切。这种关切,实际上是对传统儒家“君臣父子”伦理结构在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无力感的深刻体认。 在这一阶段,本书着重描绘了“学界”对西方思潮的接收过程。它不满足于仅提及“进化论”或“卢梭”,而是深入探讨这些概念如何被翻译、被误读、被本土化,以及它们如何与既有的民间信仰和士大夫的“义理”观念发生剧烈冲突。例如,对严复《天演论》的解读,分析了其“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背后,如何映射出知识分子在引入“科学”概念时,对“中国精神”的保留与切割。 第二编:激进与反思:现代化的双刃剑 (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 进入民国时期,思想领域的“火山爆发”尤为显著。本编探讨了激进主义思潮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全面冲击,以及知识界内部对“全盘西化”的反思浪潮。 本书对“五四”精神的解读极为细致,它不仅肯定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启蒙意义,更着重展现了在追求科学理性与个人解放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对中国家庭伦理、传统审美趣味所实施的“文化断裂”的努力。这一努力的代价——即个体在庞大宗法社会结构中的身份迷失——也被深入剖析。 随后,本书进入对“现代性焦虑”的探讨。面对西方思潮的内部衍生品(如各种主义的流派纷争),知识界开始出现两种主要的张力:一是功能主义的务实诉求,即如何迅速利用一种成熟的理论体系来解决中国的贫弱问题;二是文化本位论的回归,以杜亚儒、梁漱溟等为代表,他们对“西方病”的诊断,强调中国文化自身的独特价值和潜在的自救力量。 作者尤其对比了陈独秀和胡适在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道路上的分歧,展示了在国家危亡的背景下,对“效率”与“程序正义”的不同权衡,如何塑造了早期中国自由主义的脆弱性。 第三编:苦难中的淬炼与精神的重塑 (抗战与战后) 这一部分是全书情感和思想深度最集中的体现。抗日战争的烽火,成为了检验所有既有理论的熔炉。那些在校园中辩论主义的青年,不得不面对最残酷的生存考验。 本书详细描绘了在民族存亡面前,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身份的再定义。传统上侧重于言说的“文人”角色,如何被迫转向行动和实践。对于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本书展现了它们如何从纯粹的审美活动,转变为承载民族苦难与抵抗意志的载体。例如,探讨了现实主义文学如何成为记录时代创伤的主要方式,以及对“乡土”叙事的回归,如何象征着知识分子对自身文化根源的重新确认。 战后,随着内战的临近,思想领域的阵营化趋势愈发明显。本书公正地梳理了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构建上的努力与对知识分子的争取,分析了知识分子在“站队”过程中的艰难权衡——是维护学术的独立性,还是投身于改造社会的洪流。这种选择,往往是基于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根本判断,而非简单的政治投机。 结语:历史的余响与未来的回声 全书的收束,并非在某一个具体的历史节点画上句号,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这些思想遗产的深远影响。它强调,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特征,在于其强烈的实践性、对“何以为人”的持续追问,以及在救亡与启蒙之间的永恒张力。 本书以其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宏观的视野,力图让读者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无论是其制度结构还是其文化心理,都深深地烙印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探索真理、承担责任过程中的每一次跌倒与每一次奋起。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如何从传统迈向现代的独特视角,一个关于信念、妥协、坚守与重生的复杂叙事。读者将从中看到,思想如何成为推动历史前行的隐形力量,以及知识的重量与时代的重量是如何相互交织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是捧在手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头一振,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扉页上印着的那些古朴的字体,散发着一种历经岁月洗礼的沉静。我一直对那种将个体生命轨迹与宏大时代背景巧妙编织在一起的叙事方式情有独钟,总觉得这样的传记才够立体,够让人信服。尤其是涉及到那些文化巨匠的生平,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取舍和呈现,都考验着作者的功力与洞察力。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能够剥开冗杂的史料迷雾,直抵人物精神世界的内核,而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简单罗列。那种行文间流露出的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共情,以及对史料考证的严谨态度,才是真正能打动我的地方。如果能将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恰到好处地融入对人物思想演变的分析中,那就更妙了,这会让人在阅读个人传记的同时,也无形中完成了一次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再认识。

评分

从阅读的整体感受来说,我更偏爱那种能够引发我主动进行知识联结的文本。这本书的叙述,如果能像一块磁石,不仅能吸引我对核心人物的关注,还能自然而然地引出我对相关领域,比如那个时代的美学思潮、哲学流派,乃至具体的社会风俗等问题的进一步探索欲,那才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换句话说,它不应只是一个终点,而应该是一个丰富知识网络中的一个高亮节点,激发我向外辐射,去探索更广阔的文化景观。这种“由点及面”的启发性,是评判一部优秀史学著作的隐性标准。如果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遭的世界又多了一层理解的维度,那么这本书就真正地走进了我的内心。

评分

读传记,最怕的就是看到作者将人物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神祇”或者一个脸谱化的“符号”。真正引人入胜的,永远是那些充满矛盾、有血有肉的“人”。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人物的“失误”与“局限性”。一个伟大的灵魂,其光芒往往需要那些阴影的衬托才能愈发显得深刻。如果这本书能坦然地展示出这位前辈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做的艰难抉择,甚至是他性格中不那么光彩的一面,并能理性地分析这些特质如何塑造了其最终的成就与遗憾,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这种立体化的构建,使得人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科书模板,而是成为了一个可以被理解、被共鸣的鲜活存在。那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远比对成就的堆砌要动人心魄得多。

评分

初翻几页,就被那种娓娓道来的笔触吸引住了。它没有那种过于学术化、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峻,反而有一种邻家智者般的亲切感,仿佛作者正坐在你对面,耐心地为你梳理着一个复杂人物一生的经纬。叙事节奏的把控拿捏得相当到位,张弛有度,该快则如疾风骤雨般展现重大转折,该慢则如春日细雨般描摹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挣扎与微妙的情感波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记载模糊不清的“空白地带”时所采取的态度——既不武断地下结论,也不回避问题,而是以一种审慎的、带着探究意味的语气,引导读者一同进行合理的推想。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治学精神,在当今浮躁的文化快餐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真实”二字近乎偏执的追求。

评分

装帧设计和排版细节,往往是出版质量的试金石。拿到书时,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爽感,透露着出版方对文化产品的尊重。特别是对于年谱这类需要频繁查阅和比对的工具性强、学术性高的书籍而言,清晰的标注系统、合理的页眉页脚设计,以及索引的完备程度,直接决定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如果它能做到在引文和注释的处理上做到既不打断主要阅读的连贯性,又能方便深度研究者随时追溯源头,那简直是匠心独运了。我关注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那套承载文字的“容器”是否足够精致、足够服务于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一本好的历史著作,其物理形态也应是其学术精神的延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