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受歡迎的期權經典必讀書 
  每一位期權交易員都不能錯過納坦恩伯格的著作和培訓
      內容簡介
     自20世紀80年代末本書第1版齣版以來,《期權波動率與定價》已經成為全球活躍期權交易者最廣泛閱讀的書籍。由於對期權定價原理清楚的解釋及對交易策略深入的分析,本書成為有抱負的期權交易者的必讀書目。 
  新版《期權波動率與定價》對內容進行瞭更新,以反映期權市場中産品和交易策略的最新發展與趨勢。本書涵蓋瞭與期權相關的所有方麵,包括定價模型、波動率考量、初級與高級交易策略、風險管理技術等,文字風格清晰易懂,為成功的期權交易的核心理念提供瞭務實的解釋。 
  本版新增內容主要包括: 
  擴展股票期權相關內容; 
  股指期貨和股指期權的交易策略; 
  對波動率更廣泛、更深入的討論; 
  關於波動率傾斜的分析; 
  利用期權構建跨市場價差。 
  依賴於作為專業交易員的經驗,作者謝爾登??納坦恩伯格考察瞭期權交易的理論與現實。他介紹瞭期權理論基礎,並演示如何將這些理論用於識彆獲利的交易機會。他介紹瞭大量的交易策略,闡述瞭如何根據交易員的市場觀點與風險容忍度選擇最閤適的策略。 
  用非專業的語言,作者嚮讀者介紹瞭概率的基本法則,以及如何利用基於這些法則的期權定價模型計算得到期權的理論價值。以此為基礎,讀者可以瞭解到模型如何幫助交易員在各種市場條件下構建交易策略,以及在市場條件發生變化後,持倉可能發生的變化及應采取的行動。 
  與本書實務期權交易策略相匹配,作者特彆強調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每種交易策略的風險與收益都被充分分析。作者討論瞭如何利用delta、gamma、theta、vega等指標測度風險,以及這些指標如何隨市場條件變化而變化。期權交易被呈現為一個動態而非靜態的過程。 
  《期權波動率與定價》這次的新增內容保證瞭本書能繼續作為期權業內最流行的培訓材料之一,依然是期權專傢的最愛。     
作者簡介
     謝爾登·納坦恩伯格,從1982年開始他的交易生涯,開始是作為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個股期權的獨立做市商。從1985年開始,他涉足商品期權的交易,並作為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獨立交易池交易員。 
  做交易的同時,納坦恩伯格先生還成為一名活躍的培訓師。這一領域內,他在全球各主要交易所(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德國期貨期權交易所、悉尼期貨交易所、新加坡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等)舉辦瞭多次培訓會,他還為世界範圍內的許多專業交易公司舉辦瞭大量的內部培訓。     
精彩書評
     ★關於期權理論與實務最全麵的成果……所有對金融風險及資産管理行業內成長最快的領域(期權)感興趣的人的必讀書。
  ——傑剋·山德納(Jack Sandner)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董事會主席  ★與其他同類書相比,納坦恩伯格的《期權波動率與定價》闡述瞭波動率分析的微妙之處,使交易員受益更多。新版必將拓展並強化他的貢獻。
  ——加裏 L. 甘斯梯紐(Gary L. Gastineau)華寶(S.G. Warburg)公司高級副總裁 全球股權衍生品研發總監  ★納坦恩伯格在期權理論與實務方麵齣類拔萃。新版《期權波動率與定價》更證明瞭他在這些領域內的溝通與教育能力。這本書是嚴肅期權交易者的必讀。 
 ——帕特裏剋 J. 卡塔尼亞 (Patrick J. Catania)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 市場與産品開發部高級副總裁  ★終於有一本書填補瞭空白……很長時間內齣現的最好的一本。波動率——很多作者常常忽視的市場因素,終於得到應有的充分論述。
  ——《期貨》雜誌 Futures  ★納坦恩伯格完成瞭一項令人敬佩的工作,他關注到瞭波動率及相應的概率與風險。書寫的很棒!
  ——亞曆山大·埃爾德 (Alexander Elder) 《期貨期權世界》(Futures and Options World)     目錄
   總序
第1版前言
新版前言
第1章 期權術語
1.1 閤約規範
1.2 執行與指派
1.3 市場誠信
1.4 保證金要求
1.5 結算流程
第2章 基礎策略
2.1 簡單的買入、賣齣策略
2.2 風險/收益特徵
2.3 組閤策略
2.4 構建到期損益圖
第3章 理論定價模型導論
3.1 期望收益
3.2 理論價值
3.3 關於模型
3.4 一種簡單的方法
3.5 執行價格
3.6 到期時間
3.7 標的閤約價格
3.8 利率水平
3.9 股利
3.10 波動率
第4章 波動率
4.1 隨機遊走和正態分布
4.2 均值和標準差
4.3 標的資産價格作為分布的均值
4.4 波動率是作為標準差
4.5 對數正態分布
4.6 每日和每周的標準差
4.7 波動率和觀測到的價格變化
4.8 關於利率産品
4.9 波動率的種類
第5章 利用期權的理論價值
第6章 期權價值與變化的市場條件
6.1 DELTA
6.2 GAMMA
6.3 THETA
6.4 VEGA或KAPPA
6.5 RHO
6.6 總結
第7章 價差導論
7.1 什麼是價差
7.2 為什麼使用價差
7.3 作為風險管理工具的價差
第8章 波動率價差
8.1 反套利價差
8.2 比例垂直價差
8.3 跨式期權
8.4 寬跨式期權
8.5 蝶式期權
8.6 時間價差
8.7 利率變化和股利變化的影響
8.8 對角價差
8.9 其他變形
8.10 價差敏感度指標
8.11 選擇閤適的交易策略
8.12 調整
8.13 價差指令輸入
第9章 風險因素
9.1 選擇最好的價差
9.2 現實的考慮
9.3 誤差幅度有多大
9.4 股利和利息
9.5 什麼是好的價差
9.6 調整
9.7 投資風格問題
9.8 流動性
第10章 牛市價差與熊市價差
10.1 裸頭寸
10.2 牛、熊比例價差
10.3 牛、熊蝶式期權與牛、熊時間價差
10.4 垂直價差
第11章 期 權 套 利
11.1 閤成頭寸
11.2 轉換套利與反轉套利
11.3 套利風險
11.4 盒式套利
11.5 捲筒式套利
11.6 在波動率價差中應用閤成頭寸
11.7 不利用理論價值進行交易
第12章 美式期權的提前執行
12.1 期貨期權
12.2 股票期權
12.3 提前執行對交易策略的影響
第13章 利用期權閤約套保
13.1 保護性看漲期權和保護性看跌期權
13.2 持保立權
13.3 籬式期權
13.4 復雜套保策略
13.5 投資組閤保險
第14章 再論波動率
14.1 波動率的特徵
14.2 波動率預測
14.3 一種實用的方法
14.4 關於隱含波動率的思考
第15章 股指期貨與指數期權
15.1 什麼是指數
15.2 指數的計算
15.3 復製指數
15.4 股指期貨
15.5 指數套利
15.6 指數期權
15.7 指數市場的偏差
第16章 市場間價差
16.1 市場間對衝
16.2 波動率關係
16.3 市場間波動率價差
16.4 基於價格差異的期權
第17章 頭寸分析
17.1 一些簡單的例子
17.2 為頭寸做圖
17.3 復雜頭寸
17.4 期貨期權頭寸
第18章 模型與真實世界
18.1 無摩擦市場假設
18.2 期權存續期內利率不變假設
18.3 期權存續期內波動率不變假設
18.4 連續交易假設
18.5 波動率與標的閤約價格大小無關假設
18.6 偏態與峰態
18.7 波動率傾斜
18.8 最後的思考
附錄A 期權術語錶與相關專有名詞
附錄B 期權定價的數學原理
附錄C 波動率價差的特徵
附錄D 什麼是正確的交易策略
附錄E 閤成與套利關係
附錄F 推薦讀物
譯後記
      精彩書摘
     4.2均值和標準差 
  假設我們想在期權理論定價模型中使用正態分布麯綫。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一種方法來嚮模型描述分布的特徵。既然模型是基於數理方法的,那麼我們需要用數學的方法來描述正態分布麯綫,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數據輸入模型。 
  幸運的是,正態分布麯綫可以僅用兩個變量來完全描述,它們是均值(mean)和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如果我們知道分布是正態分布,也知道這兩個變量的取值,我們就知道瞭分布的所有特徵。 
  從正態分布圖形的角度,我們可以把均值理解為分布麯綫峰值所在的位置,把標準差理解為麯綫嚮左右兩邊展開的速度。如果分布麯綫如圖4—4所示那樣迅速嚮兩邊展開,說明具有較高的標準差;如果分布麯綫如圖4—3那樣緩慢嚮兩邊展開,說明具有較低的標準差。 
  均值是價格齣現結果的平均數,因此是許多交易者熟悉的概念,而交易者可能對標準差並不是非常熟悉。事實上,成功交易期權並不需要知道這些變量是如何計算的(對於那些感興趣的讀者,可參考附錄B中更詳細的討論)。對於一個期權交易者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解釋這些數字,尤其是均值和標準差在描述價格波動中的重要意義。 
  讓我們迴到圖4.2,考慮底部0~15號槽。我們已闡述瞭這些數字可以代錶每拋擲15次硬幣中頭朝上的次數。另外,它們也可以代錶小球無數次穿過迷宮後嚮右滑落到不同槽中的次數。第一個槽取值為0說明所有到達那裏的小球在遇到釘子的時候都朝左方掉落。最後一個槽取值為15說明所有到達那裏的小球在遇到釘子的時候都朝右方掉落。 
  假設我們知道圖4.2中的均值和標準差分彆是7.50和3.00。這告訴我們該分布的哪些信息?(實際的均值和標準差分彆是75l和299,詳細的計算過程詳見附錄B。此處為瞭錶述簡單我們近似為7.50和3.00。)均值告訴我們平均結果。如果我們把所有結果相加並除以發生的次數,結果就是7.50。從各個槽的角度來看,平均結果很可能落在7號槽和8號槽(當然這不是實際的概率。然而,我們在第3章中已論述到,平均結果不必是任意一次結果的實際概率)。      
前言/序言
     ◆ 新版 ◆ 
  1986年,當我第一次與Probus齣版社討論齣版一本適用於專業投資者的期權書籍時,還存在著這類書籍是否有足夠市場需求的顧慮。畢竟那時候不知道有多少專業期權交易者。齣乎所有人意料(當然最終是令人滿意的結果),書齣版後不但大量專業交易者購買此書,很多非專業交易者也對本書非常感興趣。 
  這次的新修訂版本並未改變第1版的初衷,新增內容仍以嚴肅期權交易者作為目標讀者。雖然這些內容也會引起非專業交易者的興趣,但隻有那些生計全靠充分理解期權的專業交易者纔會花大量時間去掌握這些知識。 
  新版中,作者嘗試吸收交易者們對第1版內容的評論和建議。以下是重要的新增內容。 
  擴展股票期權相關內容——在寫本書第1版時,作者寫作的重點還是商品期權。這樣做主要是齣於圖書銷量的考慮。那時已經有幾本關於股票期權的書籍瞭,但缺少商品期權類書籍。然而,由於第1版齣版後銷量很好,根據很多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裏朋友的建議,我覺得需要對股票期權給予同樣的重視。 
  增加關於波動率的論述——由於波動率的重要性,在新版中新增瞭一章關於波動率特徵的詳細討論。 
  新增股指期貨和指數期權章節——這類市場越來越重要,並且它們之間關聯性很強,所有期權類書籍都要討論到。僅僅一章並不能涉及指數市場的方方麵麵,本書重點論述指數市場與傳統期權市場間存在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對交易策略的影響。 
  新增市場間價差章節——很多復雜的交易策略都涉及利用基於不同標的市場的期權閤約進行套利。本書討論瞭類似標的閤約市場間的關係,並介紹瞭當這種關係失衡時交易者可以構建的價差。 
  對波動率傾斜(volatility skew)的更詳細討論——這可能是我被問到的最多的內容,即同一標的閤約的不同執行價格期權閤約會對應不同的隱含波動率。新版中對這一現象展開討論,並嚮交易者提供處理這一問題的幾種備選方法。 
  新版還刪掉瞭兩個附錄。 
  軟件介紹——新的期權軟件不斷湧現,像第1版那樣列舉齣軟件供應商和軟件産品名稱的做法似乎不切實際。我也不可能對備選軟件的方方麵麵都熟悉,而且如果列錶中漏掉瞭優秀軟件産品的供應商,這對他們也不公平。交易者選擇軟件最好的方法是與其他交易者交流或閱讀業內期刊的介紹,從而確定適閤自己的期權估值軟件。 
  曆史波動率——寫作第1版時,我擔心交易新手可能不能拿到波動率數據,所以書後給齣瞭幾個期貨閤約的曆史波動率圖錶。然而,現在幾乎所有交易者都能拿到曆史波動率數據,因此實時更新的曆史波動率數據在新版中沒有列齣。 
  就像第1版那樣,作者不期望成為一名理論學者,本書也不期望成為一本期權理論領域的專著。期權理論隻是實現終極目標的一種方法,最終要服務於市場中的期權交易實踐。本書中的任何理論,都盡量用非技術化的語言來講解。更詳細的期權定價理論介紹,讀者可以參考附錄F中所列舉的相關書籍。 
  本書作者也無意於幫讀者做齣投資決策或告訴讀者如何進行交易。期權市場上的成功交易有多種方法。不管交易者自身有怎樣的投資風格,如果不能熟悉與精通必備工具的特性與使用方法,幾乎不可能獲得期權交易的成功。本書中,作者嘗試解釋都有哪些工具、這些工具如何發揮作用、交易者使用工具的各種方法等,使工具更能適應於交易者的個人需要與交易風格。在這個過程中,作者盡量避免使作者的喜好與看法影響到讀者。 
  某種意義上,本版和第1版中很多內容如期權理論、交易策略、風險管理因素等,對於經驗豐富的交易者而言都是非常熟悉的。作者的目標是將這些內容進行整閤,並以閤理有序的、易於理解的方式嚮讀者展現,希望能為有抱負的期權交易者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 
  本書不是我一個人努力的結果,要感謝那些閱讀本書並提齣評論與建議的交易者,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將難以論述期權的所有重要方麵。還要感謝Probus齣版公司的編輯們,他們對本書的齣版工作展現瞭分外的耐心,對他們錶示感激。 
  謝爾登·納坦恩伯格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金融市場微觀結構實證分析與模型構建》的圖書簡介,重點在於描述其核心內容、目標讀者以及對相關領域可能産生的貢獻,同時確保內容詳細、專業,並避免任何錶明是人工智能生成的跡象。  ---   圖書簡介:《金融市場微觀結構實證分析與模型構建》  內容提要:  在現代金融體係中,金融市場的微觀結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深刻影響著交易成本、市場效率、價格發現機製以及最終的資産定價。本書《金融市場微觀結構實證分析與模型構建》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高度實證化的視角,解析復雜交易環境中訂單簿的動態、流動性的測量、交易策略的優化,以及不同市場機製設計對交易行為的塑造。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彌閤理論模型與真實市場數據之間的鴻溝。我們不滿足於停留在描述性的分析層麵,而是緻力於通過嚴謹的計量經濟學方法和高頻交易數據,對微觀市場現象進行量化建模與檢驗。全書結構圍繞“數據、理論、實證”三位一體展開,確保每一項理論探討都有堅實的實證證據支撐,而每一個實證分析都建立在清晰的理論框架之上。  第一部分:基礎與工具箱  本書的開篇部分奠定瞭理解現代市場微觀結構所需的理論基礎與分析工具。我們首先界定瞭市場微觀結構的核心概念,包括交易場所的類型(如交易所、暗池、做市商係統),並詳細介紹瞭當前主流的訂單驅動(Order-Driven)和詢價驅動(Quote-Driven)係統的運作機製。  隨後,重點介紹瞭處理高頻數據的關鍵技術。這部分涵蓋瞭數據清洗、時間同步、價格離散化、以及從原始數據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論,例如如何構造不同頻率的加權平均價格(VWAP、TWAP)及其在效率評估中的作用。此外,我們深入探討瞭用於衡量市場流動性的關鍵指標:有效價差(Effective Spread)、訂單簿不平衡度(Order Book Imbalance, OBI)的構建與解釋,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指標來識彆潛在的流動性陷阱。  第二部分:流動性與交易成本的計量經濟學分析  本部分是本書的實證核心。我們運用前沿的計量經濟學工具,對市場流動性的動態變化進行量化分析。  1. 流動性衝擊與持續性研究: 通過嚮量自迴歸(VAR)模型和格蘭傑因果檢驗,我們實證檢驗瞭大型交易指令(如算法交易的批量訂單)如何衝擊訂單簿的深度和寬度,並分析瞭這種衝擊的持續時間及其對後續價格波動的傳導機製。我們尤其關注瞭“恐慌性拋售”與“流動性枯竭”事件下的訂單簿動力學,並構建瞭基於自適應模型的流動性預警指標。  2. 交易成本分解與歸因: 交易成本不再被視為單一的“價差”概念。本書細緻地將總交易成本分解為可觀測量(如靜態買賣價差)和不可觀測量(如市場衝擊成本和機會成本)。我們采用半參數模型來估計不可觀測的市場衝擊成本,這對於評估大型機構投資者的交易執行效率至關重要。研究發現,不同市場時段內(如開盤、收盤或新聞發布後),衝擊成本的結構性差異顯著。  3. 市場微觀結構對風險溢價的影響: 書中通過麵闆數據迴歸分析,探討瞭市場結構特徵(如做市商的密度、限價掛單的集中度)如何影響資産的預期超額收益(即風險溢價)。結論錶明,在微觀結構更“擁擠”或流動性更易被操縱的市場中,投資者可能要求更高的風險補償。  第三部分:模型構建與機製設計  這一部分側重於將實證發現轉化為可操作的模型,並探討監管和機製設計對市場行為的影響。  1. 訂單流的預測模型: 我們超越傳統的隨機遊走假設,利用高階的馬爾可夫過程和深度學習(如LSTM網絡)來建模訂單到達率和執行概率。這些模型旨在預測短期的價格方嚮,並為算法交易的決策提供概率支持。書中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利用訂單簿的深度和斜率信息來增強短期價格預測的準確性。  2. 最優執行算法的理論與應用: 基於第二部分對衝擊成本的精確估計,本書推導並實證檢驗瞭適應性最優執行算法(Adaptive Optimal Execution Algorithms)。這些算法不再是簡單的跟蹤VWAP或TWAP,而是根據實時的市場反饋(如當前訂單簿的稀疏程度和對手方的活躍度)動態調整下單速度和規模,以最小化預期的市場衝擊成本。  3. 市場監管的微觀結構影響: 我們通過比較引入新的監管規則(如交易限速、最小報價尺寸)前後的市場數據,進行準自然實驗分析。研究評估瞭這些乾預措施對延遲(Latency)、價格發現效率以及市場公平性的實際影響,為政策製定者提供瞭基於證據的參考。  目標讀者:  本書麵嚮對金融工程、量化金融、資産管理和金融監管領域有深入研究需求的專業人士。具體包括:   量化研究員與基金經理: 尋求構建和優化高頻交易策略、低延遲執行係統以及復雜套利模型的專業人士。  金融工程與金融數學博士生/研究生: 需要掌握前沿計量工具來應對真實市場數據挑戰的研究人員。  風險管理與閤規專傢: 希望深入理解市場流動性風險、交易衝擊風險來源的從業人員。  金融監管機構與交易所的技術部門: 需要評估現有交易機製效率並設計未來市場基礎設施的決策者。  本書的特點在於其高度的實證導嚮和對復雜現代金融工具的嫻熟運用,確保讀者在掌握理論的同時,能夠直接將知識轉化為嚴謹的實證分析能力和尖端的交易技術。通過本書,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價格”是如何在微觀層麵被“交易”所創造和定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