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代國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文庫(第三輯)·語言的意義:語義學與語用學導論(第三版)》不想提供一個關於語言的意義的統一理論,隻想帶領讀者瀏覽語義現象的各個方麵,使讀者在掩捲之際能感覺自己親曆瞭一個真實的語義世界。《當代國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文庫(第三輯)·語言的意義:語義學與語用學導論(第三版)》涉及麵很廣。從邏輯意義到語用意義,從詞匯意義到語法意義,從形式研究到功能研究,從傳統觀念到認知思路,凡是跟意義有關的,幾乎沒有不涉及的。     
作者簡介
     剋魯斯(Alan Cruse),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語言學高級講師,講授過語義學、語用學、心理語言學等課程,2001年退休,齣版語言學專著數部,包括《詞匯語義學》、《語言的意義-語義學與語用學導論》、《詞匯學國際手冊:詞和詞匯的本質和結構》和《認知語言學》。     
內頁插圖
          目錄
   Typographic conventions
From the preface to the first edition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Preface to the third edition
Part 1 Fundamental Notions
1 Introduction
2 Logic and meaning
3 Concepts and meaning
Part 2 Words and Meanings
4 Lexical units
5 Contextual variability of word meaning
6 Paradigmatic relations of inclusion and identity
7 Paradigmatic relations of exclusion and opposition
8 Lexical hierarchies
9 Syntagmatic semantic relations
10 Describing lexical senses i: dimensions and structures
11 Describing lexical senses 2: approaches to the specification of word meaning
12 Extensions of meaning
Part 3 Grammatical Meaning
13 Grammatical meaning; nouns and noun phrases
14 Argument structure
15 Verbs and adjectives
16 Prepositions
17 Derivationalaffixes
Part 4 Pragmatics
18 Speech acts
19 Reference and deixis
20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Epilogue
Answers to questions
References
Author index
Subject index    
				
 
				
				
					《語言的意義:語義學與語用學導論(第三版)》  一個引人入勝的語言學探索之旅  語言,作為人類思想和情感溝通的基石,其背後蘊藏著何種精妙的機製?我們如何理解詞語、句子乃至更復雜的語篇所傳遞的豐富意義?《語言的意義:語義學與語用學導論(第三版)》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引人入勝的語言學探索之旅,深入剖析語言意義的兩個核心維度:語義學和語用學。本書不僅是當代國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文庫(第三輯)中的重要一員,更是該領域內一部公認的經典之作,以其清晰的論述、嚴謹的分析和豐富的實例,為讀者構建起一座通往理解語言意義的橋梁。  第一部分:語義學的基石——意義的內在結構  本書的開篇,首先聚焦於語義學,即語言意義的內在結構。作者精心梳理瞭語義學發展的脈絡,從傳統的意義理論齣發,逐步引入現代語義學中的各種重要概念和分析方法。     詞匯意義的探索: 詞匯是語言的細胞,承載著最基礎的意義單位。本書深入探討瞭詞匯意義的構成,包括詞義的定義、詞義的變遷、詞義之間的關係(如同義、反義、上下位關係等)。讀者將瞭解到,一個詞的意義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其他詞匯在語義場中相互關聯,共同構成詞匯係統的豐富圖景。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詞義的“原型理論”進行瞭詳盡的闡釋,揭示瞭我們在理解詞義時,並非依賴於一套僵化的定義,而是傾嚮於參照典型的、最具代錶性的例子。例如,在談論“鳥”時,我們腦海中最先浮現的可能是麻雀、鴿子等,而不是企鵝或鴕鳥,這便是原型效應的體現。    句子意義的構建: 句子是意義錶達的基本單位。本書詳細闡述瞭句子意義的構成要素,包括句法結構對意義的影響、量詞、否定、情態等語法範疇如何塑造句子的整體意義。讀者將學習到如何通過分析句子的結構來理解其邏輯關係和推理過程,例如,理解“所有的學生都通過瞭考試”和“一些學生通過瞭考試”之間的邏輯差異,以及否定詞“不”如何改變句子的真值。    意義的理論模型: 為瞭更係統地理解語言意義,本書還介紹瞭多種重要的語義學理論模型。從早期的“指稱理論”和“概念理論”,到更具影響力的“真值條件語義學”,本書一一進行瞭深入剖析。特彆是對真值條件語義學的介紹,將引導讀者理解語言意義與世界事實之間的聯係,即一個句子的意義在於它所描述的條件,若這些條件滿足,則句子為真。此外,本書也觸及瞭“組閤性原則”,解釋瞭句子的意義如何由其組成部分的意義以及組閤方式決定。  第二部分:語用學的視角——意義的動態生成  如果說語義學側重於語言意義的內在、靜態的結構,那麼語用學則將目光投嚮瞭語言在實際使用中的動態意義。本書的第二部分,正是緻力於揭示語用學如何解釋“言外之意”以及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背景。     語境的力量: 語用學的核心在於語境。本書深刻闡釋瞭語境對於理解語言意義的決定性作用。語境包括語言上下文、社會文化背景、說話者和聽話者的共同知識、以及物理環境等。讀者將瞭解到,同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下,其意義可能會發生截然不同的變化。例如,“今天天氣真好!”這句話,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裏可能隻是一個簡單的陳述,而在暴雨傾盆時,則可能帶有諷刺或無奈的意味。    會話含義與閤作原則: 格萊斯提齣的“閤作原則”和“會話含義”是語用學中的兩大基石。本書對其進行瞭詳盡的闡釋。閤作原則強調在交流中,參與者應遵循“數量”、“質量”、“關聯”和“方式”四項準則,以確保信息的有效傳遞。然而,有時為瞭達到特定溝通目的,說話者可能會“違反”這些準則,從而産生“會話含義”,即言外之意。本書通過大量的實例,生動地展示瞭如何通過識彆準則的“違反”來推斷說話者的真實意圖。例如,當被問及“你覺得我這條裙子怎麼樣?”而對方迴答“你的發型很特彆”時,我們通常能推斷齣對方並不喜歡這條裙子,因為對方避開瞭直接的評價,似乎不符閤“關聯”準則。    言語行為理論: 奧斯汀和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為我們理解語言的實踐性功能提供瞭有力工具。本書介紹瞭言語行為的分類,包括陳述性言語行為(如陳述事實)、指令性言語行為(如請求、命令)、承諾性言語行為(如承諾、保證)等。讀者將瞭解到,我們說話不僅僅是在傳遞信息,更是在“做事情”。例如,一句“我保證明天會把書還給你”,不僅是在陳述一個事實,更是在進行一個承諾。    語用推理與預設: 語用推理是語用學中另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本書探討瞭語用推理是如何幫助我們填補語義空缺,理解隱含信息的。同時,作者也介紹瞭“語用預設”,即說話者在發言時,默認聽話者已經知道或同意的某些信息。例如,說“張三不再抽煙瞭”時,就預設瞭“張三過去抽煙”。  第三部分:語義學與語用學的交匯——意義的整體圖景  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並未將語義學和語用學割裂開來,而是強調兩者之間的緊密聯係和相互補充。     意義的統一性: 作者認為,語言意義的完整理解,必須同時考慮語義的內在結構和語用的動態生成。語義為語用提供瞭基礎,而語用則為語義賦予瞭實際的生命力。例如,一個詞的字麵意義(語義)是理解其在特定語境下的引申意義(語用)的前提。    跨學科的視角: 本書在探討語言意義時,也融入瞭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現瞭語言學研究的跨學科趨勢。這使得讀者能夠從更廣闊的視角來審視語言的本質。  麵嚮廣泛的讀者群體  《語言的意義:語義學與語用學導論(第三版)》的語言清晰流暢,論述深入淺齣,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在作者的引導下,逐步掌握語言意義的核心理論。本書不僅是語言學專業學生和研究者的重要參考書,對於心理學、社會學、哲學、傳播學等相關領域的學者,以及對語言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都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通過閱讀本書,您將不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日常交流的奧秘,更能提升自身的語言思維能力和溝通效率,從而以更敏銳的視角觀察和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  本書的齣版,不僅為“當代國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文庫(第三輯)”增添瞭重量級的文獻,更以其權威性和前瞻性,引領著語言意義研究的最新方嚮。它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細細品味的著作,每一次閱讀,都可能帶來新的啓發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