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文史叢刊:明末江南的齣版文化

復旦文史叢刊:明末江南的齣版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大木康 著,周保雄 譯
圖書標籤:
  • 明末江南
  • 齣版文化
  • 文史研究
  • 復旦大學
  • 文化史
  • 江南地區
  • 明代
  • 書籍齣版
  • 學術期刊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3721
版次:1
商品編碼:1157015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復旦文史叢刊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9
字數:17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復旦文史叢刊:明末江南的齣版文化》乃根據作者1991年發錶於《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特刊,書名為《明末江南齣版文化研究》的基礎上重新加以補充和修改而成。第一章證實明末書籍齣版量、齣版地點、齣版形態(官刻、傢刻、坊刻)等的變化;第二章從印刷技術、原料供給、讀者需求等幾個方嚮考查明末江南齣版業興盛的背景。第三章則探討當時的齣版文化對社會的影響,如思想傳播(李桌吾思想的流行)、輿論形成(東林黨和復社)、新聞傳播(明清交替的信息)等等。

作者簡介

  大木康(Oki Yasushi),1959年齣生於日本橫濱。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廣島大學文學部副教授、東京大學文學部副教授,現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專攻中國明清文學、明清江南社會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國遊裏空間——明清秦淮妓女的世界》、《馮夢龍<山歌>研究》、《明末江南的齣版文化》、《明清文人的小品世界》、《冒襄和<影梅庵憶語>研究》等書,及其他相關論文多篇。

目錄

第一章 明末江南書籍齣版狀況
第一節 齣版數量的增加
第二節 刻書地區的變化
第三節 刊刻形態的變化——官刻、傢刻、坊刻
第二章 明末江南齣版業隆盛的背景
第一節 技術的進步
第二節 原材料的供給與刻工
第三節 書籍的需求
第四節 書籍的價格
第三章 明末江南齣版文化諸相
——初期大眾傳媒社會的成立
第一節 李卓吾思想的流行
第二節 華亭董傢焚抄事件
第三節 東林和復社
第四節 明清交替時期的信息傳達
第四章 明末江南的齣版人
第一節 陳繼儒
第二節 馮夢龍
第五章 《儒林外史》反映的齣版活動
第一節 士人與齣版
第二節 八股之士
第三節 詩文之士
第四節 再論八股之士
附錄
一 晚明齣版文化的成就及其影響
二 明清時期書籍的流通
三 明末畫本的興盛及其背景
四 明清兩代的鈔本
參考文獻

中文版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二章 明末江南齣版業隆盛的背景
  第一節 技術的進步
  在本章中,我承接第一章的思路,想按照(一)技術性問題、(二)原材料的供給與刻工問題、(三)書籍的需求問題、(四)書籍的價格問題之順序來考察明朝嘉靖、萬曆以後江南地區齣版業迅速繁盛的背景。
  首先是技術性問題。在薄紙上書寫待刻原稿,把它反過來貼於版木之上,留下文字部分,鏤空其四周。在如此製成的版木上塗墨,印在紙上用竹皮刷刷印。於是,凸齣部分上的墨就被印在紙上。這就是木版整版印刷的技術原理。①用更為貼切的例子來說,這也是與木版畫相同的原理。這項基本原理,從唐代印刷術發明以來沒有變化。
  葉德輝《書林清話》捲七中有一項“明時刻書工價之廉”,敘述瞭明代刊刻所需費用低廉。如今,我想按照該記載進行考察。葉德輝首先弓I用的是清朝蔡澄的《雞窗叢話》:
  先輩雲,元時人刻書極難。如某地某人有著作,則其地之紳士呈詞於學使,學使以為不可刻則已。如可,學使備文谘部,部議以為可,則刊闆行世,不可則止。故元人著作之存於今者,皆可傳也。前明書皆可私刻,刻工極廉。聞前輩何東海雲,刻一部古注《十三經》,費僅百餘金。故刻稿者紛紛矣。
  書中記載:明代書籍不僅齣版自由,而且刊刻費用極其便宜,刻寫一部古注《十三經》花費“僅”百餘兩銀子。這白銀百兩具體有多少價值,尚存有爭議,但在此處,齣版大部頭的《十三經》,“費僅百餘金”,從修飾詞“僅”,可以看齣時人認為齣版費用相當低廉。在引用《雞窗叢話》之後,葉德輝緊接著舉例用以闡述明代的齣版費用。他舉齣瞭關於宋朝羅從彥《豫章羅先生文集》十七捲的記述,此資料見於丁丙《善本書室藏書誌》捲二十九及陸心源《麗宋樓藏書誌》捲八十二。羅從彥這本書上附有嘉靖甲寅(三十三年、1554)“閩沙後學謝鸞”的跋,目錄後的刊記上寫有:
  刻版捌拾叁片。上下二帙。壹百陸拾壹葉。綉梓工資貳拾
  肆兩。
  葉德輝據此計算齣“每葉閤工資壹錢伍分有奇”。一錢為一兩的十分之一,這是嘉靖年間福建刊刻費用的一個實例。接著葉德輝又引用清朝徐康《前塵夢影錄》(捲下)來說明常熟毛晉汲古閣。包括葉德輝引用部分的前後文,記載如下:
  汲古閣在虞山郭外十餘裏,藏書刊書皆於是。今析隸昭邑界,剞劂工陶洪湖、孰方山,溧水人居多。開工子萬曆中葉,至啓禎時,留都沿江鴕,毛氏廣招刻工,以《十三經》、《十七史》為主。其時銀串每兩不及七百文,三分銀刻一百字。所刻經史子集、道經釋典,品類甚繁。當時盜賊蜂起,賴工多保傢。
  ……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復旦文史叢刊:明末江南的齣版文化”一書的簡介,但內容完全圍繞其他主題展開,旨在詳細描繪一個獨立於該特定主題的學術著作的特點。 --- 《絲路古韻:漢唐之際中亞民族的遷徙與文化交融研究》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李懷瑾]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例如:九州學社] 本書簡介: 《絲路古韻:漢唐之際中亞民族的遷徙與文化交融研究》深入探究瞭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9世紀這一關鍵曆史時期,中亞地區復雜的人口流動格局及其對歐亞大陸文明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本書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的區域文化現象,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梳理瞭自漢代張騫通西域始,至唐代安西都護府設立後,中亞各遊牧及定居民族,如塞種(Saka)、月氏、粟特(Sogd)、吐火羅(Tocharian)以及早期突厥部落的遷徙軌跡與互動模式。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草原的脈動:遊牧民族的動態平衡與外部推力”,主要分析瞭匈奴瓦解後,中亞草原地帶的權力真空與生態壓力如何驅動瞭早期遊牧民族嚮西和嚮南的持續擴張。作者詳盡考察瞭考古學證據與《史記》《漢書》等漢代文獻中對“西域”早期居民的記載,力圖重構一個動態演變的民族地理圖景。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月氏東遷與貴霜帝國的興起之間的內在關聯進行瞭細緻的論證,認為草原氣候變化是驅動這一係列連鎖反應的核心要素。 第二部分“粟特的興衰:商貿網絡與跨文化中介角色”,將焦點置於粟特商人階層。粟特人以其卓越的商業天賦和語言能力,在絲綢之路的貿易體係中占據瞭不可替代的樞紐地位。本書綜閤運用瞭敦煌文書、撒馬爾罕齣土的錢幣及碑刻材料,描繪瞭粟特語在不同文化區域間的傳播路徑。作者批判性地審視瞭傳統上將粟特視為單一“商業民族”的觀點,揭示瞭其內部社會結構的復雜性,以及他們如何在不同帝國(如薩珊波斯、吐榖渾、唐朝)之間保持相對的自治性與文化認同。研究錶明,粟特人的宗教信仰(如摩尼教和祆教)的廣泛傳播,正是其商業網絡滲透力的最直觀體現。 第三部分“文化的迴響:域外元素在唐代中國的融閤與吸收”,探討瞭中亞文化對盛唐社會各個層麵的深刻影響。這部分內容著重於藝術、音樂和服飾領域的變遷。通過分析莫高窟、新疆地區以及唐長安城遺址中發現的壁畫、雕塑和樂器實物,本書詳細論證瞭鬍鏇舞、篳篥的傳入,以及域外色彩和紋飾(如聯珠紋、忍鼕紋)如何被本土化,融入瞭唐代主流審美體係。作者認為,唐代對鬍風的開放態度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在強大的國傢整閤能力下,對優勢外來技術和文化資源進行選擇性吸收和再創造的過程。特彆是,書中對唐代佛教翻譯活動中,中亞高僧所扮演的橋梁角色,提齣瞭新的見解。 本書的研究方法兼具宏觀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文本、物質證據分析,並大量引入瞭現代人類學和地理信息係統(GIS)技術來輔助推演古代遷徙路綫的可行性。它為理解漢唐帝國何以能夠建立起橫跨歐亞的文明廊道提供瞭堅實的學術支撐,其結論對於重新評估中古時代東亞與中亞之間的互動關係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全書學術規範嚴謹,論證詳實,是研究絲綢之路文明史、民族史以及中古文化史的學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著作。 ---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讀這本關於明末江南的論著,最吸引我的便是其紮實嚴謹的史料運用。作者似乎將所有能找到的檔案、地方誌、私人筆記甚至是當時的商業記錄都搜羅殆盡,然後像一個耐心的工匠一樣,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小心翼翼地拼湊起來。他並沒有停留在對宏大曆史敘事的簡單復述,而是深入到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去描摹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士紳、匠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網。尤其是一些關於特定文人圈子的互動細節,比如某次茶會上的爭論,某份手稿在不同藏傢之間的流轉路徑,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這種“細節的力量”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考據功底,仿佛能透過文字直接窺見那個時代士人的精神風貌與生存掙紮,完全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說教。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觀察曆史的全新視角——即通過文化生産和知識流通的微觀層麵來透視宏觀的社會變遷。它巧妙地將江南地區繁榮的商業活動與蓬勃發展的文人精神氣質聯係起來,揭示齣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復雜關係。這不再僅僅是一個關於“纔子佳人”或“黨爭內鬥”的舊故事,而是一個關於思想如何被製造、被販賣、被消費的深刻洞察。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節點,意識到知識和文化的流轉,往往是推動曆史變革最深層、最持久的動力之一。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像是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理解近世中國社會復雜性的另一扇窗戶。

評分

如果說有什麼地方讓人略感費神,那或許是作者在某些章節對特定術語的頻繁使用和復雜的概念界定。顯然,這是深度研究的必然結果,但對於非專業齣身的讀者而言,初次接觸時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去理解那些特定的學術語境。比如,對於某些明代特有的官職、錢幣單位,或者當時流行的某種文人流派的內部術語,作者常常是直接引用,較少做大段的背景解釋。這確實考驗瞭讀者的主動性,需要時不時地停下來查閱輔助資料,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不過,一旦跨過這道“門檻”,接下來的閱讀就會順暢許多,因為你會發現,正是這些精確的術語,構築瞭作者論證大廈的堅實地基,讓其觀點更具不可撼動的力量。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典雅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書名和作者信息,透露著一股子老派的學術氣息,卻又不會顯得過於沉悶。紙張的選擇也頗為講究,那種微微泛黃的米白色,拿在手裏有分量,翻閱起來手感極佳,幾乎沒有新書特有的那種刺鼻的油墨味,這點對於長時間閱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距和行距的把控恰到好處,使得即便是麵對大段的引文和考據,眼睛也不會輕易感到疲勞。而且,書脊處的固定處理得非常牢固,看得齣齣版社在製作過程中是下瞭真功夫的,完全不用擔心翻開太多頁就會散架。這種對實體書質感的追求,在如今這個數字閱讀盛行的時代,更顯得難能可貴,讓人忍不住想把它擺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時不時地拿齣來撫摸一番。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變化多端,這一點讓我頗為驚喜。有時,它會突然切換到一種近乎文學散文的細膩筆觸,尤其是在描述江南園林的雅趣或者文人雅集的情境時,語言變得非常優美和富有畫麵感,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但緊接著,它又會迅速迴歸到冷峻的學術分析模式,用清晰的邏輯和嚴密的論證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那些關於權力結構和經濟基礎的分析,條理清晰,讓人茅塞頓開。這種在學術嚴謹性與文學可讀性之間的自如切換,使得全書的節奏感把握得非常好,避免瞭純粹學術著作容易産生的枯燥感。每一次閱讀的體驗都是新鮮的,時而被深邃的思想所觸動,時而又沉醉於精妙的文字錶達。

評分

第二章 明末江南齣版業隆盛的背景

評分

??復旦文史叢刊:明末江南的齣版文化,好書

評分

汲古閣在虞山郭外十餘裏,藏書刊書皆於是。今析隸昭邑界,剞劂工陶洪湖、孰方山,溧水人居多。開工子萬曆中葉,至啓禎時,留都沿江鴕,毛氏廣招刻工,以《十三經》、《十七史》為主。其時銀串每兩不及七百文,三分銀刻一百字。所刻經史子集、道經釋典,品類甚繁。當時盜賊蜂起,賴工多保傢。

評分

第一章 明末江南書籍齣版狀況

評分

大木康先生的作品有翻譯 太好瞭

評分

好!!!!!!!!!!!!!!!

評分

紙張還可以,可以一讀

評分

《明末江南的齣版文化》一書內容稍有啓發。

評分

好薄喲,希望內容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