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158-2014):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扰动分级 [Ionospheric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Disturbance Classific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158-2014):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扰动分级 [Ionospheric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Disturbance Classific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电离层
  • TEC
  • 空间天气
  • 标准
  • GB/T 31158-2014
  • 扰动
  • 分级
  • 地球物理
  • 无线电传播
  • 导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50661503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610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Ionospheric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Disturbance Classific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
字数:8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158-2014):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扰动分级》规定了单台站电离层电子总含量( TEC)扰动的分级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158-2014):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扰动分级》适用于对电离层扰动的监测等业务。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空间天气监测与预警技术:从理论到实践》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空间天气监测、数据处理、模型构建与预警技术的前沿进展与工程应用,聚焦于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的空间天气信息服务体系。 本书内容涵盖了自太阳发射的能量和粒子流向地球空间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各种物理现象,重点剖析了这些现象对地面基础设施、航天器系统乃至人类健康构成的潜在风险。全书结构严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力求为从事空间天气研究、监测、预报以及空间系统可靠性工程的专业人员提供一份详尽的技术参考与指导。 第一部分:空间天气基础物理与驱动机制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空间天气事件的基础。首先,详细阐述了太阳活动的基础理论,包括太阳磁场动力学、太阳黑子、耀斑(Solar Flares, SFs)和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s)的形成机制及其能量释放过程。特别关注了CMEs的速度、几何结构及其在行星际空间中的演化模型。 随后,深入探讨了行星际介质(Interplanetary Medium, IPM)的特性,包括太阳风的加速机制、等离子体参数(如粒子密度、速度、温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关键的磁场参数——行星际磁场(IMF)的结构与演变。着重分析了IMF的南向磁场分量(Bz)如何耦合地球磁层,触发主要的磁暴事件。 第三部分聚焦于地球磁层、电离层与热层(Thermosphere)的响应。磁层动力学部分详细介绍了磁重联(Magnetic Reconnection)过程在磁层边界和尾部电流片中的作用,及其如何将太阳风能量注入地球系统。电离层部分,本书超越了对单一参数的描述,深入探讨了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时空变化规律、电离层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如梯度漂移不稳定性)的激发条件,以及电离层电场的传播与感应效应。此外,还涵盖了高层大气(热层和外逸层)的动力学响应,包括中性风的变化、密度扰动及其对卫星轨道拖曳的影响。 第二部分:空间天气监测技术与数据处理 本部分全面介绍了当前用于监测空间天气的关键地面和空间观测系统,并详细阐述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用科学信息的处理流程。 地面监测网络: 详细介绍了全球分布的磁力仪网络(如SuperMAG、GICENet)的数据采集、时间同步与基线校正技术,以及用于监测电离层延迟和振荡的全球连续运行GPS/GLONASS/北斗(GNSS)参考站网络。书中对多站数据融合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以获取更广空间范围内的场量信息。 卫星观测平台: 系统性地回顾了关键的地球同步轨道(GEO)、中地球轨道(MEO)和近地轨道(LEO)空间天气任务。重点分析了用于测量太阳风和IMF的拉格朗日点(L1)平台(如DSCOVR, ACE)的仪器原理、定标方法及其数据在空间天气预报中的时效性优势。对于电离层、磁层等离子体密度的在轨测量仪器,如粒子计数器和质谱仪,也进行了详细的结构和测量偏差分析。 数据处理与校准: 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观测数据链中的关键挑战。包括: 1. 遥感反演技术: 针对从遥感数据反演等离子体参数(如电子密度剖面)时的非唯一性问题,提出了基于贝叶斯框架和数据同化方法的改进策略。 2. 数据质量控制(QC): 阐述了自动异常值剔除、仪器漂移补偿和系统误差去除的标准操作流程(SOPs)。 3. 时间和空间重采样: 讨论了处理不同采样率数据时,如何通过插值和外推技术实现数据在统一时空网格下的融合与比较。 第三部分:空间天气效应建模与影响评估 本部分着重于理解和量化空间天气事件对工程系统的实际影响,是连接基础科学与工程应用的核心桥梁。 磁暴效应建模: 详细讲解了地磁感应电流(Geomagnetically Induced Currents, GICs)的物理模型。从电导率模型(基于地壳和地幔电导率的区域模型)的建立,到求解欧拉-赫尔姆霍兹方程组,计算地表感应电场。书中特别分析了GICs对电力系统变压器、输油/气管道腐蚀及铁路信号系统的耦合机制与风险评估指标。 电离层对通信和导航的影响: 深入分析了电离层湍流和总电子含量快速变化对高频(HF)通信链路的衰落和跳频(Skip)现象的影响。在导航定位方面,本书详细讨论了电离层延迟误差的校正方法。除了传统的Klobuchar模型,重点介绍了基于区域电离层模型(如IRI模型)和实时观测数据同化(Data Assimilation)的快速动态修正算法,旨在将导航定位(如GNSS精密单点定位, PPP)的电离层残余误差降至厘米级。 航天器环境风险评估: 针对LEO和GEO航天器,系统评估了三大主要威胁: 1. 辐射环境: 分析了内辐射带(电子和质子)的动态变化,以及如何使用NASA AE8/AP8模型或更先进的CREME96模型来评估单粒子效应(SEE)和总剂量效应(TID)。 2. 表面充电与内部充电: 讨论了高能电子注入和较低能等离子体充电机制,并阐述了航天器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特性在充电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3. 大气拖曳: 利用高分辨率热层密度模型(如DTM系列或Jacchia模型)结合CME和地磁活动指标,计算航天器轨道高度和姿态的变化,为轨道维持策略提供输入。 第四部分:空间天气预报与预警系统工程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将前述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预警产品。 预报方法学: 详细比较了不同预报范式的优劣,包括基于物理模型的(如耦合的全球电离层模型)和基于机器学习(ML/AI)的统计模型。对于统计模型,本书侧重于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如ARIMA、LSTM及其在预测太阳风参数和地磁指数(如Dst, Ap)方面的应用案例研究。讨论了如何评估预报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UQ)。 预警系统架构: 介绍了现代空间天气预警中心(如NOAA SWPC, ESA SSA)的典型架构。这包括数据获取层、数据融合与处理层、模型计算层、预报产品生成层和用户服务接口层。强调了系统的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和低延迟处理(Low Latency Processing)的重要性。 决策支持与信息发布: 探讨了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数据转化为面向不同用户的、可操作的预警信息。例如,为电力行业提供GIC的概率预警地图;为航空业提供极地航线辐射剂量预报;以及为GNSS用户提供电离层扰动影响等级报告。本书强调了预警信息中风险等级的标准化定义与透明度。 结论: 本书总结了当前空间天气预报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在短临预报(Nowcasting)和中长期预报(Forecasting)的精度瓶颈。展望了下一代空间天气观测系统(如L5观测平台)和数据同化技术在突破现有局限中的潜力。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空间物理、大气科学、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及电力系统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员以及空间天气业务部门的工程师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我可能不是它的直接用户。我很好奇,当一个实际的电离层事件发生时,一线的工作人员是如何快速地查阅和应用这本书中的分级表格和判定流程的。这种标准化的过程,必然要求输入的数据(如TEC的变化率、持续时间等)必须是高度可靠和标准化的测量结果。我猜想,这本书的背后,一定有一套支撑其制定的测量仪器和数据处理流程。如果读者没有这些配套的工具和背景知识,那么这本书很可能就变成了一本“好看却用不起来”的摆设。因此,它更像是一个产业生态中的核心节点,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这种由国家标准所构建起来的技术壁垒和行业共识,着实令人敬佩,它代表着国家在特定高科技领域对精确性和可控性的追求。

评分

天哪,拿到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158-2014):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扰动分级》,我真是既兴奋又有点摸不着头脑。首先,光是书名就够硬核的了,那种带着标准号和具体技术名词的压迫感,一下子就能让人感受到这份文件的严肃性。我原本是想找点关于空间天气对日常通信影响的科普读物,结果一头扎进了这个专业领域的“红宝书”里。这本书的排版和格式,是那种典型的国家标准风格,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丝不苟,每一个图表、每一个定义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才最终确定的。虽然我还没完全啃完,但光是浏览目录,就能想象到里面对TEC扰动的分类体系是多么精细和有条理。我猜想,对于那些在卫星导航、短波通信领域工作的工程师或者科研人员来说,这简直是案头必备的“武功秘籍”,是他们统一语言、进行精确工作的基础。对我这样的外行来说,这更像是一扇通往高深科学殿堂的门,虽然门槛高,但里面的世界肯定充满了严谨的逻辑和精确的量化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深远影响或许在于它对未来技术的指引性。虽然它是一份2014年的标准,但它所确立的分类框架,很可能已经内嵌在了后续的卫星系统设计和地面监测算法之中。当我想到,每一次GPS信号的微小延迟、每一次跨洋短波通信的中断,其背后的分析和报告都可能参照了类似这样的分级体系时,我才真正理解了这份文件的分量。它不是在描述世界是什么样的,而是在规定世界(至少是技术应用层面)应该如何被理解和应对。对于一个非专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在看似无形的电离层中,人类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如此严密、如此量化的管理和分类体系,用以应对来自太阳的无情挑战。它提醒我,现代科技的稳健运行,背后是无数像这样严谨、不为人知的国家标准在默默支撑着。

评分

说实话,我这本书的预期是能稍微了解一下电离层这个“神秘面纱”下的动态变化,但读完前几页的引言和范围界定,我就明白我可能高估了自己的基础知识储备。这本书显然是面向已经熟悉电离层物理学基本概念的专业人士编写的。它的语言风格是高度凝练和客观的,完全没有采用任何文学性的描述或者类比来帮助理解复杂的物理现象。对我来说,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每一步都需要仔细推敲,生怕漏掉一个下标或者一个特定的物理条件。我能想象,对于那些需要利用这些标准来设计容错系统或者进行空间环境预警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它不仅仅是信息的集合,它本身就是规范本身,任何基于TEC扰动的决策,理论上都应该以此标准为依据。这种“标准即权威”的特质,是其他任何科普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非常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这大概是国家标准系列的通病,也是一种品质的体现吧。我翻阅了一下其中的章节结构,感觉它不像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小册子,更像是一本需要配合其他资料才能深入理解的工具书。这种专业性带来的直接感受就是,信息的密度极高,每一个术语的出现都代表着背后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测量方法。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扰动分级”的部分,心里暗自琢磨着,他们是如何确定不同等级扰动之间的界限的?这种分级的标准背后,一定是经过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分析和模型验证的。这本书存在的价值,我想并不在于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在于为整个行业提供一个统一的、可执行的、具备法律效力的技术框架。它像是一把度量衡,确保了无论谁在讨论“中等”或“严重”的电离层扰动时,大家理解的是同一个概念,这在跨部门协作和国际交流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