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性与正当性

合法性与正当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 著,刘小枫 编,冯克利,李秋零,朱雁冰 译
图书标签:
  • 法学
  • 政治学
  • 伦理学
  • 社会科学
  • 法律哲学
  • 公共政策
  • 政治哲学
  • 正义论
  • 合法性
  • 正当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51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9465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施米特文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20世纪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集全新编订
  20世纪宪法学经典,揭示现代议会民主制的法理困境
  葬送魏玛宪政、为纳粹上台铺平道路的竟是自由主义法学?
  

内容简介

  《合法性与正当性》收入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三种:《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合法性与正当性》《从囹圄中获救:1945—1947年间的体验》;主题围绕施米特作为宪法学家的思考与命运。
  《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尖锐提出议会民主制的法理学和政治学困难,既立足于现实政治问题,又具有思想史视野。
  《合法性与正当性》为宪法学和政治学的经典文献,是施米特在魏玛宪政危机关头书写的法学名作,堪称挽救魏玛民国宪政的“绝望尝试”,明确主张对反魏玛宪法的政党(纳粹)实行党禁。然而战后,施米特却吊诡地被贴上“第三帝国桂冠法学家”的标签,1945年被盟军当局拘押近两年。
  其间,施米特写作六篇随笔,结集为《从囹圄中获救:1945—1947年间的体验》出版,篇幅虽小,但在施米特研究中征引率却很高,因为从中可以看到施米特因欧洲法学传统的彻底崩溃而深感无奈。


作者简介

  卡尔·施米特(CarlSchmitt,1888年7月11日-1985年4月7日),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
  施米特的写作生涯长达60余年,在20世纪诸多重大政治思想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20世纪的霍布斯”之称,其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学、神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决断论为著;并提出了许多公法学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实质法治国,及法律与主权的关系等。
  施米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威斯特伐里亚的一个小镇普勒腾贝格的天主教家庭,从小喜好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神学,曾就读于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与斯特拉斯堡大学。1910年完成博士论文《论罪责与罪责模式》,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施米特一边研究新康德主义法理学,一边写论瓦格纳的华彩文章。1916年以《国家的价值与个人的意义》(一文取得教授资格,并发表了一部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诗人多伯勒的长诗《北极光》的专著,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思想生涯。同年,与塞尔维亚女子帕芙拉·多萝蒂克结婚。
  1933年,施米特担任柏林大学教授,同年,出于诸多策略性的考量,加入纳粹党。“二战”后,施米特曾被冠以“第三帝国桂冠法学家”的称号。1933—1936年,施米特担任普鲁士政府成员,享有众多学术职位,包括著名的《德意志法学家报》主编。1936年后,施米特因其在纳粹执政前后态度之转变,及其入党甚晚的事实而渐受部份党政高层质疑,且受到党卫军机关报《黑衣军团》的攻击。战后被盟军逮捕并移送至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应讯,却未被起诉而获开释。施米特后因拒绝与西德政府“去纳粹化”政策妥协而被永久剥夺正式任教之权利。纵然如此,施米特仍持续著书立说,对西德公众舆论以及欧洲左、右翼知识精英发挥其影响力。施米特以96岁高龄逝世于慕尼黑,葬于故乡普勒腾贝格,墓碑上铭刻着施米特对自己的盖棺论定:“他通晓律法。”
  施米特与马克斯·韦伯曾有所来往,且深受其影响,部分地继承了韦伯对现代性批判的论题,其中一个明确的倾向就是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但称施米特为“反自由主义者”,则失之草率,有学者认为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是来自自由主义阵营内部的批判。
  
  冯克利,1955年生,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内公认一流水准的翻译家,自1990年代以来对于学术思想的传播有突破性的杰出贡献,在公共思想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思想史。著有《尤利西斯的自缚:政治思想笔记》;译著包括勒旁《乌合之众》,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经济、科学与政治》《自由主义》《科学的反革命》《哈耶克文选》,考德威尔《哈耶克评传》,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伯林《反潮流》,霍布斯《论公民》,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德沃金《至上的美德》,牛津大学《英美哲学概论》,布坎南《立宪经济学》,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等。
  
  李秋零,生于1957年,河南人,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黑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辽宁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神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专著及论文数十篇,译有30余部西方学术名著及数十篇论文,包括《康德著作全集》等。
  
  朱雁冰,德语教授,196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荣休教授,曾任1986—1992年度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和1992—1996年度高等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还是国际日耳曼学联合会(IVG)会员。1980年代在德国沃尔芬比特图书馆作儒家思想在德国的接受(至18世纪末)的专题研究,发表论文《耶稣会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中文)、《莱布尼茨与朱熹》(德文)、《赫尔德、歌德和席勒著作中的儒家思想》(德文)等九篇。译著涉猎哲学、基督教神学和文学等十几种,包括《圣言的倾听者》《基督教理论与现代》《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等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施米特乃“德国学界宪法和公法领域最重要的人”。
  ——阿伦特
  
  ★[施米特的论著]最具学识且最富洞见力。
  ——哈耶克
  
  ★施米特是在一个自由主义的世界上承担起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在此,我们是指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发生在自由主义的视界之内。他的非自由主义倾向依然受制于无法克服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
  ——列奥·施特劳斯
  
  ★施米特是“韦伯传统下伟大的社会哲学家”。
  ——雷蒙·阿隆
  
  ★施米特是“韦伯合法的儿子”。
  ——哈贝马斯
  
  ★施米特蒙受的是数世纪以来不为人们所承认的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的命运。
  ——赫尔穆特·舍尔斯基
  
  ★罗马失火时,弹琴固然要不得;然而,这个时候研究水力学理论却完全正当。施米特属于那种“研究水力学理论”的人,他是具有罕见信念的思想家……
  ——雨果·巴尔
  
  ★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现代性所作出的前沿性和总体性的攻击,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知识上的影响。由此带来的知识和理论上的碎片,不断地为欧洲以及欧洲以外的知识群体中的政治思想者所捡拾。事实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尚没有哪个思想家像施米特一样有如此多的来自不同领域的读者群。
  ——扬–维尔纳·米勒

  
  ★基于对魏玛共和国民主制度的分析,施米特全面思考了自由主义的理论局限,成为整个20世纪最重要、最精彩的自由主义批评家。
  我们可以把施米特看作是尼采以来西方“价值重估”、道德超越和通过颠覆和消解传统而不断自我肯定的总体方向上的最后一个重要路标。
  ——张旭东
  
  ★今天的知识界,从德国到欧美乃至中国,施米特的思想幽灵正在徘徊游荡,吸引了分属不同意识形态与知识谱系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当然,施米特在世的时候绝不是默默无闻的学者,但对学术思想界而言,他在最近二十年间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生前最为鼎盛的时期。如果在当代谈论西方思想,特别是政治哲学和法学,我们似乎逃不开施米特幽灵的纠缠。
  ——刘擎
  
  ★施米特的价值不在于他的答案,而在于他的问题,没有人能绕过去。左翼和右翼、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独裁者和“游击队员”,所有与他争辩的人都成了向他学习的弟子,无法绕过他那巨大的、悖论性的、危险的存在。在这张名单上,仅我们熟知的就有罗尔斯、哈贝马斯、福柯、德里达、德沃金,一直到齐泽克、阿甘本和哈特及内格利。
  ——严搏非
  
  ★施米特“如今甚至开始盖过韦伯的光芒”。
  ——《法兰克福汇报》

目录

编者说明(刘小枫)
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1923](冯克利译)
绪论:论议会制与民主制的抵牾[1926]
导言[1923]
一、民主制和议会制
二、议会制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专政
四、直接运用暴力的非理性学说
附录:论议会制的意识形态[1925](理查·托马)

合法性与正当性[1932](李秋零译)
引言:与其他国家类型(司法型国家、政府型国家和管理型国家)相对的
立法型国家的合法性制度
一、议会制立法型国家的合法性制度
二、魏玛宪法的三种特别立法者
结语
重印附言[1957]

从囹圄中获救——1945-1947年间的体验[1950](朱雁冰译)
与斯普兰格的交谈[1945年夏]
答曼海姆的广播讲话[1945/1946年冬]
浅说托克维尔的历史编纂[1946年夏]
两座坟茔[1946年8月25日]
从囹圄中获救[1946年夏]
牢房的智慧[1947年4月]
花甲之年咏[1948年7月11日]
人名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合法性与正当性》:
  施米特的危险大概在于,他过于强调事物的表相,没有总是意识到在为政治制度作理论辩护时必须存有戒心。譬如,支持建立或维持一种制度的人肯定不能经常说,他只是因为一种悲观的顺从才采取行动,或他维护某种事情完全是因为它罪恶较少。如果他想富有成效,他就必须积极地谈论问题,唤起乐观的幻觉,而且只要他还在战斗,那么,甚至他自己也会相信它们。如果这些幻觉后来被证明是欺人之谈,一种制度从长远看仍然不会因此而消失。
  施米特所说的“议会思想的相对理性主义”肯定已经“失去了一部分它的一目了然”。它甚至失去了全部的一目了然。凡是希望代表大会的ludicartacei及赋予它立法权作为选择政府标准的人,他们这样做是出于一些宪政主义和社会伦理的考虑、希望和服从,完全不同于基佐和伏萨德的观点。
  进一步说,工团主义的[阶级对立]神话理论和法西斯主义的[民族]神话理论,并不是那种一目了然性已经消失的“最强大的表达”。其最强大的表达是别的事情:在实践中,代表有意归属这样的党派,它能够首先让选举结果而非议会来决定最重要的国家政策;政治决策总是唯意志论而非理性的,这种理论观点已在思想史中得到普遍认可。从相信辩论迈向“决断论”的一步早已完成。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是,决策应当继续掌握在稳定的少数(威权主义国家,或极端地说专政制度)手里,还是应当掌握在不稳定、临时性的少数(党派国家)手里;或者,某些社会阶级——无论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是否应当受到排斥或给予优待(特权国家)。尚未证明欧洲面对如此两难选择:议会制抑或专政。如果议会制真的失败了并且无法自我革新,那么,除了议会制以外,民主制还有其他许多组织方式的可能性——虽然它肯定不是君主制,正如它肯定是共和制。但是,今天就此作出判断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在英国或法国也如此,遑论年轻的议会制尚在学步的德国。对非民主国家也不能这样说。当然,欧洲的宪政说不定有一天要面对惟一的选择:民主议会制抑或暴力专政。然而,说这是普遍现实,则我要斗胆否认,尽管存在着列宁、墨索里尼和普里莫-德里韦拉。
  (二)如果我拒绝施米特从思想角度看议会制已经死亡的论断,我仍然能够怀着更多的赞赏和认同说,它澄清了思想史中的一些关系和问题。
  我至少要对前两章表示赞同,尽管它们包含着许多尖锐的观察与教诲,譬如对“民主正当性的不言自明”和国联打算以民主为由干涉各国内部事务的评论。作者在第一章“民主制和议会制”中认为,民主的定义在一系列同一性(多数意志就是议会意志,议会意志就是人民意志,等等)中,已把自身摧残殆尽,但作者把民主的一种辩护混同于所有的辩护,这种辩护在文献中虽然最为突出,但很难说是欧洲民主化中最重要的因素。从“务实政治”(realpolitik)、民族主义、强权政治(与普遍兵役制的关系)和策略(迪斯累利、俾斯麦)的角度看,对民主化的社会政治论证,一直就比自由和平等的理想更为重要。我已经指出了第二章“议会制原理”的片面性。惟一还应当说明的是,施米特论证中的弱点,因其对基佐的意识形态同样博学而深刻的分析而变得瑕不掩瑜,他将其定位于相信制衡与和谐的自由主义思想界,定位于启蒙运动的哲学原理。
  ……
《星尘之歌:宇宙文明的起源与演化》 一部宏大叙事下的宇宙史诗,探索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的足迹与意义。 引言:在寂静中聆听回响 本书并非关于法律条文的枯燥分析,亦非对伦理困境的哲学辩证。它是一部横跨数十亿光年的编年史,追溯宇宙诞生之初的微小涟漪,直至高等智慧生命在星系间的繁盛与消亡。我们试图描摹的,是一个在物理法则与偶然性共同驱动下,不断自我构建又不断自我颠覆的宏伟图景。 《星尘之歌》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从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炽热海洋,到第一代恒星的点燃;从星系团的引力舞蹈,到宜居带行星上生命萌芽的奇迹。我们关注的焦点,是物质如何组织自身,从无序走向有序,并最终孕育出能够思考“我是谁”的意识。 第一部:太初之光与物质的序曲(138亿年前 – 40亿年前) 第一章:大爆炸的回声与结构形成 本章从宇宙大爆炸的瞬间开始,详细阐述暴胀理论、基本粒子(夸克、轻子)的形成,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所蕴含的早期宇宙信息。重点分析了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中的核心作用,解释了它们如何通过引力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星系和星系团的“宇宙网”。我们将审视早期宇宙中的“黑暗时代”,并聚焦于第一批恒星——第三星族星——的诞生,这些恒星的超新星爆发如何播撒了重元素,为后续的化学复杂性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元素工厂与行星摇篮 恒星的生命周期是宇宙化学演化的核心驱动力。本章深入核合成过程,从氢、氦到碳、氧,再到铁的生成。重点探讨了中子星合并(千新星)对金、铂等超重元素合成的贡献。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原行星盘——围绕年轻恒星旋转的气尘盘。通过对陨石和系外行星大气光谱的分析,我们重建了类地行星(如地球、开普勒-186f)形成初期的化学环境,探讨了水和有机分子在行星形成中的迁移路径。 第二部:生命的萌动与演化的梯度(40亿年前 – 5亿年前) 第三章:深渊中的火花:生命起源的化学路径 这是全书最引人入胜的篇章之一。我们摒弃了关于“单一奇迹”的叙事,转而探讨生命起源的多个可行模型:热液喷口理论、粘土催化理论,以及“RNA世界”假说。本章细致描绘了从简单有机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到能够自我复制的聚合物的跨越。我们详细分析了原始细胞膜的形成机制,以及新陈代谢网络如何在封闭系统中稳定下来。 第四章:光合作用的革命与大氧化事件 在生命演化的历程中,光合作用的出现是最大的技术飞跃。本章详述了原核生物如何掌握了利用太阳能的能力,尤其是蓝细菌的崛起。我们将重点分析“大氧化事件”(GOE)对早期地球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如甲烷气候的崩溃),同时也阐释了它如何为需氧生物的出现铺平了道路,极大地提高了生物能量利用效率。 第五章:复杂性的跃迁:真核生物与多细胞性的兴起 真核细胞的结构复杂性——拥有细胞核和线粒体——是生命演化中的另一个关键节点。本章阐述了内共生理论的证据,解释了线粒体和叶绿体如何被吞噬并形成了协同进化的关系。随后,我们探讨了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生命体过渡的驱动力,以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夕,复杂胚胎发育和生物形态多样性快速增加的生态学基础。 第三部:智慧的火种与星际的猜想(5亿年前 – 至今与未来) 第六章:意识的涌现与技术文明的诞生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中,神经系统的复杂化最终导向了自我意识的出现。本章考察了不同生物谱系中认知能力的发展路径,从头足类动物的解决问题能力到灵长类动物的社会性智慧。我们将聚焦于人类文明的独特轨迹:工具的使用、抽象思维的发展,以及对自然规律的系统性探索,即科学方法的诞生。技术文明的出现,标志着生物圈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造其行星环境。 第七章:文明的瓶颈与资源的耗尽 任何技术文明的发展都受制于其所处的行星资源和能量上限。本章探讨了卡尔达肖夫指数的局限性,以及文明在达到二级或三级文明前可能遭遇的“大过滤器”挑战。我们分析了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以及自我毁灭性技术(如核战争或失控的人工智能)对文明持续性的威胁。这并非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评论,而是对任何封闭系统中,增长必然遭遇边界的物理学必然性考察。 第八章:星辰间的低语与远方的回响 在全书的收尾部分,我们将视野投向宇宙的广阔性。我们重新审视德雷克方程,但侧重于对其中参数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约束。本章讨论了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系外行星的大气特征分析(如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的数据),以期寻找“技术特征”(Technosignatures)。我们推测了未来数百万年内,地球生命可能采取的几种出路:星际殖民、意识上传,或与环境的深度融合。 结语:永恒的运动与未知的疆域 《星尘之歌》最终揭示的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存在”状态。从夸克到星系团,从单细胞到思考的生命,一切都是物质和能量在时空中进行复杂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我们不是宇宙的终点,而是一个漫长演化链条上正在进行中的、或许是脆弱的环节。阅读本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在宏大宇宙剧本中所处的位置——一个由星尘构成的、短暂而又充满奇迹的观察点。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天体物理学、地质年代学、分子生物学和信息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叙事驱动: 采用时间线叙事手法,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融入引人入胜的宏大历史背景中。 数据导向: 引用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模拟结果,力求在推测性论述中保持严谨的科学基础。 无宗教或政治立场: 纯粹基于物质世界运行规律和已知的自然法则进行推演和构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合法性与正当性》这本书的理解程度并非那么深刻,因为它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并且运用了一些我不太熟悉的理论框架。但是,我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决定放慢阅读速度,反复咀嚼书中的内容。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逐渐领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并不是想让读者记住一套枯燥的理论,而是希望我们能够建立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种能够辨析事物“合法”与“正当”之间细微差别的能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引用的那些历史典故和哲学思想,它们为抽象的理论增添了生动的注脚,也让我看到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演变的。这本书,真的像一本“思想的启蒙者”,不断地激发我对现有认知进行挑战和更新。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充满智慧的迷宫里探索。作者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路径。我喜欢这种互动式的阅读方式,它迫使我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尤其是在关于“合法性”如何转化为“正当性”的章节,作者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时候,一个制度或一个行为,虽然符合法律规定,但却未必能赢得人们内心的认同。这本书深刻地剖析了这种张力,以及社会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弥合这种裂痕。我尝试着将书中的理论应用到我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中,发现它们竟然如此契合。这让我对社会运行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符合“正当性”的判断,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振奋的智识之旅。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极其严肃和深奥的哲学和社会学概念,用一种流畅且引人入胜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尤其被作者对于“合法性”与“正当性”之间动态关系的描绘所吸引。他没有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互动。书中提出的“共识的构建”、“权力的合法化”等观点,让我对社会治理有了更宏观和深刻的认识。我曾经以为“合法”就意味着“正当”,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简单化的认知。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社会稳定和进步,不仅在于制度的健全,更在于人们内心的认同和价值的契合。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智慧的书。

评分

老实说,我抱着一种非常挑剔的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我对这类主题的书籍已经接触过不少,很多时候都感觉内容有些空泛,或者只是对现有理论的重复。然而,《合法性与正当性》这本书却给了我惊喜。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清晰,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将复杂的概念分解得十分透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合法性”时,并没有止步于法律条文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共识和权力结构。而对于“正当性”的探讨,则更加引人入胜,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的对比,展现了“正当性”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曾经的某些想法和判断,发现很多时候自己对于“对错”的认知,可能并没有那么坚实。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得以审视自己内在的价值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非常沉静且有力量的感觉,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硬朗的字体,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光滑,阅读起来舒适度很高。我一直对一些关于社会运作的根本性问题很感兴趣,比如规则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我们认为某些行为是“对”的,而另一些却是“错”的。这本书的题目《合法性与正当性》正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疑惑。它不像那些读起来像学术论文一样晦涩难懂的书籍,从第一页开始就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思考的空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开篇时提出的几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们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一步步解开这些谜团。书中的案例选择也很别致,有些是我曾经在新闻中看到过的,但作者的解读角度却截然不同,让我对那些事件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很好

评分

正版图书~性价比还行

评分

非常好,翻译的也还不错,具有可读性~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比想象中要薄很多,这样子就好啃多了。

评分

这本书是写关于政治的

评分

施密特著作填坑

评分

非常好,618大促买了一堆书,够看几年的了

评分

好好好 还没有开始读 读后再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