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民俗万年历

传统礼仪民俗万年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作楫,王臻 著
图书标签:
  • 传统文化
  • 礼仪
  • 民俗
  • 万年历
  • 节日
  • 习俗
  • 黄历
  • 传统节日
  • 文化传承
  • 民间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00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38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传统礼仪民俗万年历》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礼仪民俗,包括诞生礼俗、成年礼俗、寿诞礼俗、婚嫁礼俗、家庭礼俗和丧葬礼俗,附2015-2050年日历。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行文严谨,对于人们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礼仪民俗文化之精华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诞生礼和成人礼一、“洗三”礼二、满月礼·百日礼(一)满月礼(二)百日礼三、抓周礼四、起名礼五、成人礼(一)男子成人礼——冠礼(二)女子成人礼——笄礼第二章寿庆礼俗一、过生日二、做寿(一)择吉龄祝寿1.“做九不做十”的民间择吉寿俗2.“寿关”礼俗(二)寿诞前的礼仪1.送寿帖2.暖寿礼3.祭神灵4.设置寿堂(三)行寿礼仪,拜寿择吉(四)摆寿宴(五)寿礼1.寿桃、寿糕——必不可少的寿礼2.寿庆礼品:荼食、水果、酒类3.茶礼香茗4.寿礼中的衣料5.寿烛6.寿屏7.寿幛8.寿联9.寿图(六)祈寿(七)贫寿穷办(八)男性与女性祝寿的称呼第三章婚姻礼俗一、议亲保亲二、婚姻六礼(一)纳采(二)问名1.自我合婚2.合婚婚龄择吉礼仪3.命馆合婚4.童婚习俗5.择婚禁忌(三)纳吉(四)纳征1.放大定2.纳征礼中的喜庆象征——羊和酒3.送嫁妆4.“添箱”与“攒妆”5.送妆6.订婚纳征禁忌(五)请期择良时1.择年、择季、择月、择日、择时2.五行择吉的由来(六)亲迎1.择吉日布置新房2.旧时的婚礼日程安排3.婚礼司仪4.搭棚、贴囍,准备迎娶5.“囍”的由来6.喜神的传说7.发轿、上轿、下轿三、人洞房四、拜见舅姑五、回门第四章家庭礼俗一、父子之礼——父慈子孝二、夫妻之礼——夫义妇从三、婆媳之礼——以孝为主四、兄弟之礼——兄仁弟悌五、闺媛之礼——男女有别六、言行之礼——尊老爱幼七、穿戴礼仪——整齐洁净第五章丧葬礼俗一、弥留之际——落炕·换床二、衣殓三、报丧、吊唁四、丧服穿戴礼仪五、人殓六、葬期与葬地的择吉七、哭丧八、接三与送三九、下葬十、“做七”附录2015—2050年择吉历

精彩书摘

  三、抓周礼抓周,又称“试周”“周啐”“试啐”。啐(zui,音最),是古代对婴儿满百日或周岁的称呼。有关抓周礼俗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在《红楼梦》第二回里,贾宝玉尚未出场,先通过古董商冷子兴的介绍,来了个奇特的亮相:“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与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因此不甚爱惜。”这就是《红楼梦》中贾政给儿子宝玉搞的抓周仪式,想以此来预测其性情、志趣或前途。此俗至今犹存。  抓周礼俗在南朝已普遍流行于江南一带了,有人根据民间流传的“三国外传”,将其起源时间向前推至三国时期。  相传,三国时吴主孙权称帝未久,太子孙登得病而亡,孙权只能在其他儿子中选太子。此时,有个叫景养的西湖布衣求见孙权,进言立嗣传位乃千秋万代大业,不仅要看皇子是否贤德,而且要看皇孙的天赋,并称自己有试别皇孙贤德的办法,孙权遂命景养择一吉日来试。是日,诸皇子各自将儿子抱进宫来,只见景养端出一个满置珠贝、象牙、犀角等物的盘子,让小皇孙们任意抓取。众小儿或抓翡翠,或取犀角。唯有孙和之子孙皓,一手抓过简册,一手抓过绶带。孙权大喜,遂册立孙和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各自交结大臣,明争暗斗,迫使孙权废黜孙和,另立孙亮为嗣。孙权死后,孙亮仅在位7年,便被政变推翻,改由孙休为帝。  孙休死后,大臣们均希望推举拥戴一位年纪稍长的皇子为帝,恰好选中20岁的孙皓,这时一些老臣回想起当年景养采用的选嗣方式,不由啧啧称奇。后来,这种考校儿孙未来的方式传人民间,由此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抓周即“试儿”习俗之礼。  也有人认为,抓周习俗的由来可以溯及先秦,其实是楚人崇神巫文化的产物。  抓周“试儿”的风俗礼仪,究竟从何而来,学者们的看法也各有不同。  有人认为这一风俗礼仪,源于原始先民的征兆观念。  原始先民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人世间的吉凶祸福在其发生之前都是有征兆的。这本是原始先民因无法解释和把握强大的自然力量与人类自身命运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求,最终表现为以抓周的愚昧方式来预测人的前途命运。又有人认为,抓周其实就是人的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它与“洗三”礼、满月礼、百日礼等一样,同属于传统的诞生礼仪,其宗旨都是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发达的祝吉。还有人认为,抓周并非社会性的风俗礼仪,只是一种在家庭内进行的俗信活动。它的信仰根源还是一种巫术观念,不过它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和期望,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家庭游戏性质,因此不同于迷信活动,只是一种颇具人伦意味、以合理育儿为信仰追求的风俗礼仪活动。  旧时,小孩周岁的抓周礼,并不讲排场,不搭棚办酒席,也不下帖请客,只是近亲们都自发地循例前来祝贺,小聚一番。  一般不送大礼,仅是给小孩买些糕点之类的食物或儿童玩具。凡与小孩初次见面的长辈们,都用一挂白线串起的钱币给小儿套在脖子上,谓之“挂线”。抓周的礼仪一般都在吃中午饭(长寿面)之前举行。首先在床(炕)前陈设大案或方桌,再摆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儒、释、道三教的经书,以及算盘、钱币、账册、印章、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等等。如果是女孩抓周,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等炊具和剪子、尺子、绣线、花样子等缝纫用具。一般穷苦人家,仅用一铜茶盘,内放私塾启蒙课本《三字经》或《千字文》、毛笔一支、算盘一个、烧饼油果一套,女孩加摆铲子、剪子、尺子各一把。抓周时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做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推测孩子的志趣、前途和长大后所从事的职业。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预示着长大以后官运亨通;如果小孩先抓了文具,则预示其长大以后好学,必能写出好文章;如果小孩先抓算盘,则预示其将来长大以后善于经商理财;如果女孩子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则预示其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如果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则预示其长大之后必有口福,善于“及时行乐”。  除了抓周,“试鞋”也是周岁的一种礼俗。一岁以内的孩子一般都是家长抱着的,很少下地。一岁以后开始学走路,学走路必须要穿鞋,于是,“试鞋”就成了小儿周岁的一种礼俗。孩子周岁试穿的第一双鞋,须是虎头鞋或猫头鞋,一般要用黄布精心制作,还要在虎头鞋或猫头鞋上缝制动物的眉、眼、耳、鼻、口,其形象要采用夸张的手法:眉毛要粗,眼睛要大,鼻子要短,口要张开,双耳长且斜竖。在虎头眉上正中绣一个“王”字,更显得虎气十足。民间百姓认为,虎乃百兽之王,孩子穿上虎头鞋可以壮胆辟邪,走路快,穿此鞋还有祝福孩子长命百岁之意。  抓周和“试鞋”的礼俗,至今在许多地方仍有流行,但不同的是,现在的年轻父母只是把这种礼仪当作一种游戏,为育儿增添喜庆气氛,提高趣味性。  ……

前言/序言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历史传统、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诸多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它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在社会实践中,礼仪往往首先表现为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习惯,然后逐渐成为人们共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进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  “礼”最初是指祭神的宗教仪式,后来扩展到人事,泛指古代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在祭祀、丧葬、相见、战争、婚嫁、宴乐等场合奉行的仪式规范。而这些仪式规范,并非民间风俗,而是以统治者或朝廷名义制定的,是古代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礼仪是天子权力的象征,《礼记·中庸》记载:“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孔子所称的“夏礼”“殷礼”和“周礼”就是夏、商、周三代由官方制定的礼仪,而且早在春秋之前就已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了。  西周时期,“礼”只是贵族社会的专利,是贵族绅士的标志(官俗),要具有“士”以上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学习礼仪、奉行礼仪、参加典礼等,所以古有“礼不下庶人”的说法。  春秋以后,传统的等级制度被打破,儒家开始以新系统总结古代的礼制,从周礼中总结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个名目,这也是我国最早的礼制。  吉礼,是指祭祀天地、祖宗的宗教礼仪,亦称祭礼,包括斋戒、祭品、礼品三部分。斋戒是指古人在参加吉礼之前要先做整洁身心的准备。“斋”是清心洁身,如沐浴更衣、凝神静虑(排除杂念);“戒”是禁欲去乐、不饮酒食辛、不与妻同房、停止娱乐活动等。祭品是指祭祀所用的供品,如五谷、蔬果、动物、酒等。礼器是指祭祀用的器具,包括:鼎、俎等食器,爵、尊等酒器,鼓、钟、磬、铙等乐器,还有各种玉器。  凶礼,指哀悯吊唁死亡、饥荒、战败、祸乱等天灾人祸的礼仪,分为荒、吊、袷(gui,音柜)、恤、丧五种。  荒礼是指遇到荒年饥饿或瘟疫流行时,帝王与王臣采取减膳、节约等措施,表示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吊礼是指他国或他人遭受火、旱、风、震等自然灾害后,帝王或王臣派遣使者前往慰问的礼仪。袷礼是指某国遭受敌国侵犯而城乡残破后,同盟诸侯等集财物给予援助的礼仪。恤礼是指邻国遇到寇乱后,帝王或诸侯派遣使者前去慰问,以示同情关怀的礼仪。丧礼是指对各种人物的死亡,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示不同程度的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  军礼,指军旅操演、征伐的礼仪。《周礼》所举有五种:①大师之礼,即出征之礼,用于征伐行动,以显王者之威。  “师”指军队,“大师”是指王者的军队。②大田之礼,是用于田猎活动即狩猎的礼仪。古代天子诸侯狩猎,不单是娱乐,而主要是以此形式来训练检阅武力,类似现代军事演习。③大均之礼,是用于户口普查和赋税调整时的礼仪。普查户口是为了保证兵源,赋税调整是为了保证财源。大均之礼就是为了防止各地征兵、征赋不均而采取的措施。  ④大役之礼,是用于修建城邑宫殿、水利时的仪式。  ⑤大封之礼,是用于诸侯之间封疆划界的仪式。此外,军礼还包括了亲征、遣将、受降、奏凯、献俘、阅兵、论功行赏等。  宾礼,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之间互相拜访时的礼仪,后代也指官员之间、士庶之间的相见礼。  嘉礼,是喜庆典礼,主要包括冠、婚、燕、飨、射等活动中的礼仪,也涵盖了后代的帝王登基、太后垂帘、帝王圣诞、立储册封、帝王巡狩等礼仪。其中,冠礼和婚礼是天子与庶人共有的礼仪,其他则是帝王独有的典礼或朝廷礼仪。冠礼是指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的成人礼仪。婚礼是指完成婚姻关系的过程及其礼仪。  “婚”字古代写为“昏”,娶妻之礼以黄昏为期,后加“女”字旁,改为“婚”。燕礼是指君臣燕饮(即“宴饮”)之礼,又称饮酒燕乐。燕礼分四等:一是宴请王事之劳的卿大夫,二是宴请四方来使,三是宴请归国的使臣,四是君王无事自饮。飨礼是指君王设酒宴以飨宾,其排场比燕饮要大(类似现代国宴),故称“大飨”,例如天子在宗庙大宴以飨诸侯。射礼是指射箭比赛的典礼,“大射”是指演习礼仪的盛大活动。  “五礼”应该属于传统礼仪中的“官俗”。在中华传统礼仪民俗中,有些是官俗民承,有些是民俗官用,总的来讲,是民俗与官俗合二为一,形成了中华传统礼仪民俗的完整体系。  在中华传统礼仪民俗中,礼仪包括了礼节、礼貌。一般情况下,它们被视为一体,但礼貌和礼节还是有区别的。  礼貌是指人际交往中,通过语言、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尊重,它表现了人的品德和修养。礼节是指人们在交往中相互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形成礼节。  更具体地讲,中华传统礼仪民俗的分类中,又包括了诞生礼俗、寿庆礼俗、婚姻礼俗、家庭礼俗、丧葬礼俗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理应将好的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传统礼仪民俗万年历》 并非是一本简单罗列日期与节日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华古老智慧与生活美学的窗户。本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千年传承的礼仪规范、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以及蕴含其中的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到日复一日的流转之中。 翻开此书,您会发现,每一个日期不仅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一个文化故事的起点。书中细致地讲解了春节的由来与习俗,从祭灶扫尘到拜年问候,从贴春联到守岁,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对新年的期盼与祝福,以及对家庭团圆的重视。元宵节的灯火璀璨,不仅仅是观灯赏月,更是关于猜灯谜、吃元宵,以及古时青年男女借此机会互相倾诉爱慕之情的浪漫传说。清明时节的踏青扫墓,则勾勒出中国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祖的深厚情感。端午的龙舟竞渡,粽叶飘香,寄托着人们对屈原的敬仰,以及祈求安康、驱除瘟疫的美好愿望。中秋的月圆人团圆,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中华民族最朴素也最深沉的家庭情怀。重阳节登高望远,敬老爱老,更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优良品德的生动体现。 然而,《传统礼仪民俗万年历》所涵盖的远不止这些广为人知的节日。它还深入挖掘了那些可能已被现代生活所淡忘,却依旧在中华文化肌理中脉动着的细微之处。书中对日常的衣、食、住、行中的礼仪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比如,如何正确地斟茶递水,如何待客之道,如何用餐时的座次安排,甚至是如何在不同场合下的言谈举止,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这些礼仪,并非是刻板的规矩,而是基于对人与人之间尊重、和谐关系的追求,是维护社会秩序、增进情感交流的润滑剂。 在“食”的篇章里,不仅仅介绍了各地特色美食的节令性,更重要的是,它讲述了围绕“食”所形成的诸多礼俗。比如,不同时节的饮食禁忌,家中长辈用餐时应有的尊重,逢年过节时特殊的供奉与分享方式,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以及对家庭成员的关爱。 在“住”的方面,本书也触及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智慧,以及与居住相关的节令性风俗,例如乔迁新居时的讲究,节气变化对居住环境的影响,以及与家居相关的辟邪纳福的习俗。 在“行”的礼仪上,书中讲解了古时出行中的谦让之道,访亲问友时的礼数,以及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在出行礼仪上的体现。 更进一步,《传统礼仪民俗万年历》将目光投向了人生中那些重要的“节点”——生命礼仪。从婴儿的满月、周岁,到成年礼、婚庆,再到丧葬的种种讲究,本书都给予了详尽的介绍。这些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遵循,更承载着家族的希望,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逝者的哀思。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婚俗差异,丧葬习俗的变迁,以及其中的文化意涵,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民族在面对生命中的重要时刻时,所表现出的敬畏与传承。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这些丰富的文化内容,以“万年历”的框架为载体,使其具有了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每一页的编排都经过精心设计,将当天的日期、农历信息、节气变化,与与之相关的礼仪、民俗、谚语、诗词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者可以随时翻阅,了解当日的文化意义,学习当季的礼仪规范,感受古人的生活智慧。例如,在某个节气到来时,书中会提示相应的养生之道,并附以古籍中的相关记载;在某个特殊的日子,它会讲述一段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或是一首描绘当时场景的古诗。 《传统礼仪民俗万年历》不仅仅是一本“读物”,它更是一本“用书”。它鼓励读者将书中的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与仪式感。通过学习和践行书中的礼仪民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应有的智慧与风度。它提醒我们,即使时代变迁,那些关乎尊重、和谐、感恩、团圆的普世价值,依然是构建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石。 可以说,本书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是一本流动的文化。它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旨在帮助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重新寻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和生活情趣,让传统礼仪与民俗,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长辈,我一直觉得现在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快被遗忘了。《传统礼仪民俗万年历》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它就像一本老祖宗留下来的生活指南,从年头到年尾,把一年里的重要日子和规矩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我平时也喜欢在家里摆个日历,但大多只是看看日期,很多背后的意思都不太清楚。这本书不一样,它把每个节日的由来、讲究,比如怎么祭祖,什么时候开市,都说得很明白。特别是一些关于待人接物的礼节,现在很多人都不太注意了,这本书里都写了,比如做客怎么坐,吃饭怎么动筷子,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做到了,就能体现出一个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年节”的章节,从除夕的团圆饭,到年初一的拜年,再到元宵节的灯会,把整个春节的流程都讲了,让我又回想起了小时候过年的热闹景象。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充实,而且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不是那种很深奥的学术文章,我这个年纪的人也能看懂,并且能从中找到共鸣。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传统礼仪民俗万年历》,是抱着一种“看个热闹”的心态。毕竟,万年历听起来就比较“老派”了,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陈旧习俗和晦涩典故的书。然而,事实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花了很多心思,让那些原本可能被遗忘的民俗变得鲜活有趣。它不仅仅是罗列日期,更像是串联起了一整年的生活画卷。书里对每个月份的民俗活动都有详细介绍,从春耕夏耘到秋收冬藏,从祭祀祖先到祈福纳祥,都写得绘声绘色。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冷门”节日的挖掘,那些我从未听说过的纪念日,竟然也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例如,关于“中元节”,书中不仅讲了祭祖的习俗,还提到了各地不同的鬼节传说,引人入胜。还有关于“七夕”,它不再仅仅是牛郎织女的传说,还穿插了古代女子乞巧的各种小故事,以及一些有趣的民俗活动,比如穿针、投针占卜等,让我感觉古人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情趣。书中对一些日常生活的礼仪,如待客之道、饮食礼仪等,也写得非常实用,而且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让我觉得这些规矩并不是束缚,而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好维护。这本书就像一个时光胶囊,让我得以窥见过去的生活片段,并从中汲取养分。

评分

这本书《传统礼仪民俗万年历》,对我来说,是一次意外的文化发现之旅。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但它所呈现的内容,远超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记录日期,更像是描绘了一幅流动的中华文化长卷。我被书中对各地不同民俗的细致描绘所打动,那些鲜活的画面,仿佛让我亲身经历了那些古老的仪式和庆祝活动。书中对“祭祀”的解读尤其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祭拜,更是古人与天地、与祖先沟通的一种方式,体现了敬畏和感恩的情怀。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年龄习俗”的章节,从呱呱坠地到古稀之年,每个重要的人生节点,都有相应的礼仪和祝福,这让生命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和意义。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让那些原本可能严肃的礼仪,变得更加亲切和生动。我从中了解了许多我从未接触过的传统风俗,比如一些地方的“嫁娶习俗”,或者“丧葬仪式”背后的讲究,都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处,去感受它的博大精深和生生不息。

评分

这本《传统礼仪民俗万年历》真是打开了我对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和礼仪知之甚少,总觉得它们离现代生活有些遥远。但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那些熟悉的节日背后,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仅是简单的日期标记,它详细解读了每个节日的起源、传说、习俗,甚至连不同地区在庆祝方式上的细微差异都一一呈现。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传统礼仪的讲解,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用生动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礼”的真正含义,以及它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发挥润滑剂的作用。比如,关于春节拜年,书中不仅写了拜年的顺序和禁忌,还提到了不同时代人们拜年的形式演变,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还有那些关于婚丧嫁娶、生日庆典的礼仪,虽然现在很多都简化了,但书中依然保留了它们最核心的意义,让我明白这些仪式并非繁文缛节,而是对生命过程的尊重和对情感的表达。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孝道”的章节,它没有空泛地强调,而是通过古代圣贤的故事和民间的具体做法,展现了孝敬父母的多样性,让我深思如何在现代社会践行这份珍贵的传统。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让我沉醉其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历史和民俗类的书籍,所以当看到《传统礼仪民俗万年历》时,我立刻被吸引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典雅,散发着一种古朴的气息,但翻开后,你会发现它的内容绝非老套。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一年中的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民俗活动和礼仪,都一一梳理清楚。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时令”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将日期与节日对应,更强调了不同季节的天气变化、农事活动以及古人根据这些变化所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例如,关于“冬至”,书中不仅介绍了吃饺子、吃汤圆的习俗,还深入解读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以及古人在这段时间如何“养生”,如何“思念亲人”。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与民俗相关的诗词、谚语和传说,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礼仪变得更加具象化、生活化。我对书中关于“岁时”的记录尤为着迷,它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完整的生命周期和时间观念,充满了智慧和哲学。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街市,感受着节日的氛围,聆听着古人的教诲。

评分

太好了

评分

太好了

评分

太好了

评分

太好了

评分

太好了

评分

太好了

评分

太好了

评分

太好了

评分

太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