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的文化需要更多人去了解。
2、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协副主席、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大家陈忠实讲述文化的力量。
3、《白鹿原》作者陈忠实最新作品。
4、随书赠送作家陈忠实亲笔签名精美书签。
《悲欢离合总关情:陈忠实说文化》稿是作家陈忠实讲述文化力量的文学作品。本书稿讲述了文化的意义、陕西文化的特点以及异域文化特点,从故乡走出来的人所带有的关中文化气息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力,通过读这些字里行间饱含作者深刻感情的文字,传达给读者关于文化这个中国人血脉里就存在的力量,在当代的意义。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文化大家讲述文化的力量。
陈忠实,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协名誉主席。1942年生于西安市灞桥区,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是其成名之作,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作品《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
对话陈忠实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道”高端学术论坛对话陈忠实
漕渠三月三
为城墙洗唾
粘面的滑稽
遥远的猜想
孔雀飞何处
乡谚一例
也说乡土情结
两个蒲城人
关于一条河的记忆和想象
半坡猜想
娲氏庄杏黄
足球与城市
麦饭
搅团
背离共性,自成风景
民间关中
尴尬
关于饥饿
互相拥挤志在天空
惹眼的《秦之声》
生命的审视和哲思
对话陈忠实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道”高端学术论坛对话陈忠实
漕渠三月三
为城墙洗唾
粘面的滑稽
遥远的猜想
孔雀飞何处
乡谚一例
也说乡土情结
两个蒲城人
关于一条河的记忆和想象
半坡猜想
娲氏庄杏黄
足球与城市
麦饭
搅团
背离共性,自成风景
民间关中
尴尬
关于饥饿
互相拥挤志在天空
惹眼的《秦之声》
生命的审视和哲思
乡谚一例
关中乡村和中国南方北方的乡村一样,流传着许多谚语俗话民谣。因为历史文化地方风情尤其是方言的差异,这些乡谚也有差异。然而更多的是内蕴上的类同,相同的意思各有各的方言表述形式。关中是一个历史文化沉淀尤为丰厚的地区,即使乡间也是文化和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乡谚等特别丰富。
我生在乡间长在乡间工作在乡间,自打能解知人言,便接受这类民间文学的灌输,只是不太留意,也不太在乎。原因在于“崇洋迷古”,以为中国的外国的书籍上的东西才是知识,民间谚语一类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近年间也不知何种因素驱使,竟想到许多谚语是很了不起的大智慧大学问,乃至大哲理。在庞杂的谚语词汇里,有讽时喻世的,有乡风民俗的,有天光地貌气象变幻的,农耕时令和农耕技巧的,几乎无所不包。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概括生活现象社会现象极富哲理的谚语。因为不是专指一时一事,也就不因时迁事变而消匿:在一定意义上归结出生活的某些规律,因而一代一代传遗,经久不衰。
仅举一例。也是最通俗易明的一例。“狗狂一滩屎,人狂没好事。”乡间的狗是吃屎的,常为得到一堆屎而疯狂。隐喻到人却是反意,疯狂是没有好结果的,乃至死。“屎”与“死”在关中方言里为谐音。小时候玩到颠狂状态,母亲就会掷出这句话警告。话音未落,我已经从楼梯上摔下来了,或者是疯跑到折不住身栽到深沟里去了。然仍不长记性,也不在乎这粗俗的谚语。我后来读到一句流行欧洲的谚语,“上帝想让谁灭亡,先使其疯狂。”甚为惊喜,欧洲民间和关于民间以谚语方式归结出来的生活哲理社会事象,竟如出一辙。
希特勒为一滩“屎”,何其疯狂乃尔!结局是“畏罪自杀”在地堡里。东条英机何等狂妄何等不可一世,结局是被吊死在国际法庭的绞索上。林彪江青之流横行“文化大革命”,疯狂到无以复加的形态,结局也够惨了。萨达姆被美国士兵从乡村地窖里拖出来时的那副模样,我一眼就看出眼神里丧失了原有的“独气”和“横气”。这两种气色几十年来充盈着萨达姆的眼睛,直到他疯狂地出兵占领科威特,成为一个转折或灭亡前的先兆。
我又怀疑欧洲谚语了。上帝原本是个善的形象,不应也不会故意驱使某个人先疯狂再灭亡的。这条谚语用在上帝头上有失敬意。倒是关中民闻的谚语更科学更经得住推敲,它把人群里的疯狂分子比喻为狗,把疯狂分子的反科学反生活规律的行为,比喻为疯狗的行为,似乎更恰切更得当也更具可视性。
也说乡土情结
今年夏天,我随中国作家采风团从重庆乘游轮抵达湖北秭归,再转车到武汉,饱览长江两岸雄奇秀美的山光水色,畅美舒悦;沿途全迁或半迁的几座新县城一派新貌,今人叹为观止,流连不想离去。然而,每到一市一县,各家媒体采访的诸多问题里有一个问题却是共同的,即那些移民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你如何看待。有的摆出移民男女挟老携幼举家迁移登上船头泪眼回望家园的照片,有的举例说,迁到上海崇明岛已经住上三层小楼的移民,仍然难以化释怀乡之情,甚至说:“我住到楼上离土地太远了。”我毫不迟疑地回答,我不敢怀疑这些图片和语言细节的真实性,但却不敢附和这种太过渲染的文人情怀。忍了忍,没有用矫情一词。
我的论据首先是我眼见的事实。沿着长江旅行的四天三夜里,两岸多为雄奇高耸的山峰和起伏无边的丘陵,在七八十度的陡坡上,散落着移民扔下的低矮残破的茅草房,一台一台窄小的如同划痕均匀梯田。即使毫无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恐怕也会想到在这种既破坏植被亦不适宜人类生存的险恶环境里,把这些数以百万计的山民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更好一点的地方去,于长江生态有利,于这些固守大山的山民更是一次历史性的告别,子子孙孙都因此而改变命运了。对于照片土登船离去时回顾茅屋的一双双泪眼,我用另例来打趣,一批一批在中国生活和工作都很不错的人,移居到欧美,临别时在机场与家人分手时也难抑一眶热泪,然而并不能改变他们铁定的去意。至于已经住上三层楼房还要抱怨“离土地太远”的崇明岛那位移民,渲染这种太过矫情的话,还有什么意思呢!
一百多万祖祖辈辈困顿在长江两岸崇山峻岭里的贫苦农民,做梦也想不到会有机会迁出大山,定居在诸如崇明岛等较为优越的环境里,应该是沾了三峡工程的光。且不说各级政府的经济补助,不看这种改变子孙命运的历史性告别的本意,却以图片、文字渲染故土难离的泪眼,我把其称为“文人情怀”。
从人的本性上来说,总是寻求能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总是从恶劣的环境趋向相对优越的环境。落后的贫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较差的国家的子民,争相移居发达和文明的国家,是延续许多世纪的一个世界性现象,至今依然,离愁和分手的眼泪从来也没有阻挡这种流向。在中国,常常听别人说关中人抱着一碗干面不离家,乡土情结最重了,因而保守,因而僵化,因而不图创新,甚至因而成为陕西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说,在中国范围内。恐怕再没有哪个地域的人比上海人恋乡情结更重了。本质的原因,在近代中国,上海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首站,工作环境和生活水准高于优于其它各地,上海人离开上海走到中国任何地方,都是与优越的生存环境背向而行,未必纯粹是对故土的一份热恋情结。让我做出这种判断的一个事实是,在近年移民日本和欧美的中国人中,上海人占的比例尤大。为什么上海人移居西北和移居日本表现出对故土差别悬殊的怀恋情结呢。我依此而怀疑文人情怀中渲染的那个情结的可靠性;也怀疑关于人们对故地乡土的那份普遍存在的恋情,真的会成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性。
在关于陕西或西安人的话题的讨论中,常见一些浮于表面缺乏鉴证而又十分具体的结论,甚至裹上了流行的新鲜名词。使我常常感到某种不敢踏实倚靠的滑溜,以及不着痛处多属哗众而于事无补的空洞。想来也可释然,这种现象,其实不光发生在关于陕西人或西安人的讨论中,长江沿岸许多县市关于当地人的讨论中也有类似情况,辟如文人情怀趋使下对移民泪眼的热闹渲染,却无心关注移民们开始鼓胀的腰包和明亮的楼房里已经获得的舒悦。
……
《悲欢离合总关情:陈忠实说文化》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中国人的精神地图”。陈忠实先生没有刻意去阐述什么宏大的理论,而是通过他对生活、对人物、对历史的点滴感悟,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肌理。他笔下的语言,既有黄土地的厚重,又有小人物的温情,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却又在不经意间被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传承”的理解。他认为,文化并非是静止的,而是不断流淌,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这种传承,既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启迪。书中,他谈论到一些传统习俗的消逝,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但更多的是对新生事物的审视和思考。这种既怀旧又前瞻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一个文化大家应有的胸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段历史,所遭遇的每一次变迁,都在以某种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文化,塑造着我们作为个体的存在。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自我认知过程。
评分读罢《悲欢离合总关情:陈忠实说文化》,我仿佛走过了一条充满人生况味的精神长河。陈忠实先生以其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底,描绘了他眼中的文化景象,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实的鲜活。这本书不是简单的文化研究,更像是他对自己一生思考的梳理,是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他谈论到“离合”的时候,我深有体会。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相遇与别离的过程,而每一次的离合,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这种情感的交织,文化的碰撞,正是他笔下人物命运的写照,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他对于“情”的解读,既包含了亲情、友情,也包含了对土地、对民族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穿透力,是他作品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陈忠实先生的文学成就,他的文字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他洞察人性的智慧,是他对时代脉搏的把握。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他一起,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地品味人生的悲欢离合。
评分《悲欢离合总关情:陈忠实说文化》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传统的文学评论那样,拘泥于具体的作品分析,而是更侧重于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文化与时代、个体与历史之间的联系。陈忠实先生在这本书中,没有高谈阔论,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接地气的方式,将他对文化的理解娓娓道出。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他并不是在“说”文化,而是在“活”文化。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流淌着时代的血脉。他谈论到“集体记忆”的时候,让我感触颇深。那些被时间冲刷淡忘的片段,在他的文字中重新焕发了生命,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陈忠实的文学思想,更是一次关于中国当下文化基因的探索。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与过去千丝万缕的联系。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对话,他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智慧,都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悲欢离合总关情:陈忠实说文化》,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陈忠实先生以其独有的视角,将他对文化、对人生、对历史的理解,融入到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原以为会读到许多关于他创作技巧的分析,但事实远超我的预期。他更像是在与我们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分享他对这个世界的洞察。书中关于“根”的论述,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他谈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关于“根”的渴望,那个根,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精神的归宿。这种对“根”的追寻,贯穿了他一生以及他所塑造的无数人物。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他那颗对故土深沉而浓烈的情感,这种情感,也正是他作品能够打动无数读者的重要原因。他对于社会变迁的观察,也并非是冷冰冰的叙述,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充满了对人性的拷问。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鲜活的存在,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基因。
评分读完这本《悲欢离合总关情:陈忠实说文化》,内心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虽然书名看似直白,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却远不止于此。我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陈忠实个人创作历程的梳理,或是对某个特定文化现象的剖析,然而,它更像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将陈忠实这位文学巨匠的思考,以及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娓娓道来。书中,他用他那标志性的、饱含乡土气息却又饱含哲理的语言,时而如老友般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智者般发人深省。我尤其喜欢他谈论到“人情”的部分,那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情感交流,更是渗透在社会肌理中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塑造了个体,也决定了时代的走向。这种对“人情”的解读,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对当下社会的精准把握,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回味,不断反思。书中涉及的诸多文化符号,如陕北的黄土地、窑洞里的故事,都仿佛化作了鲜活的画面,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陈忠实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能够穿透时空的魔力,让你在阅读中,与他一同经历,一同感受。
评分赞
评分赞
评分赞
评分赞
评分赞
评分赞
评分赞
评分赞
评分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