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研究史

金瓶梅研究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敢,著 著
图书标签:
  • 金瓶梅
  • 明代文学
  • 文学史
  • 性文化
  • 社会史
  • 文化研究
  • 版本研究
  • 红学
  • 古典小说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348534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157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吴敢,字预真,书房名病学斋、燕影堂、敏宝轩。男,1945年3月17日生,山东郓城人。196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2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徐州市文化局局长(1985年1月—1995年2月)、徐州教育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1995年2月—2003年5月)、原中国《金瓶梅》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89年6月一2003年6月)。现任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戏曲学会理事,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戏剧戏曲学研究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文艺学研究生导师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已出版《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年谱》《张竹坡与金瓶梅》《曲海说山录》《中国小说戏曲论学集》《(水浒传)导读》《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话说张竹坡》《吴敢(金瓶梅)研究精选集》等专著9部,主编《中国古代小说辞典》《古代戏曲论坛》《徐州文化博览》《金学丛书》等词典、论著数十部,发表各类论文百余篇。

目录

上编 金学概论
一、明清时期的《金瓶梅》研究
(一)抄本的点评
(二)词话本的序跋
(三)绣像本的评点
(四)张竹坡的评点
(五)文龙的评点
(六)其他引录
二、20世纪的《金瓶梅》研究
(一)1901—1923年
(二)1924—1949年
(三)1950—1963年
(四)1964—1978年
(五)1979—2000年
三、近年的《金瓶梅》研究
(一)21世纪初的彷徨
(二)对金学的质疑与辩证
(三)金学的中兴

中编 金学专题
一、成书年代
二、成书方式
三、作者
四、版本
五、张竹坡及其《金瓶梅》评点
六、源流
七、主旨
八、艺术
九、人物
十、语言
十一、文化
十二、文献

下编 金学学案
一、徐朔方
二、陈诏
三、宁宗一
四、傅憎享
五、卢兴基
六、蔡国梁
七、周中明
八、王汝梅
九、刘辉
十、蔡敦勇
十一、张远芬
十二、周钧韬
十三、鲁歌
十四、孔繁华
十五、冯子礼
十六、黄霖
十七、叶桂桐
十八、张鸿魁
十九、陈昌恒
二十、石钟扬
二十一、王平
二十二、李时人
二十三、赵兴勤
二十四、孟昭连
二十五、陈东有
二十六、孙秋克
二十七、卜键
二十八、何香久
二十九、许建平
三十、张进德
三十一、霍现俊
三十二、曾庆雨
三十三、黄强
三十四、杨国玉
三十五、潘承玉
三十六、谭楚子
三十七、梅节
三十八、孙述宇
三十九、洪涛
四十、魏子云
四十一、陈益源
四十二、胡衍南
四十三、李志宏
四十四、日下翠
四十五、荒木猛
四十六、铃木阳
四十七、崔溶澈
四十八、韩南
四十九、芮效卫
五十、浦安迪
五十一、陆大伟
五十二、胡令毅
五十三、雷威安
五十四、马努辛
五十五、李福清
附录一 《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序
附录二 《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后记
后记

精彩书摘

  《金瓶梅研究史》:
  (2)《金瓶梅》文献研究,日本在本阶段同样成绩斐然。泽田瑞穗一马当先,著有《关于(金瓶梅词话)所引的宝卷》(载1956年10月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5册)、《(金瓶梅)书目稿》(1959年5月油印)、《金瓶梅研究资料要览》(载1961年6月名古屋采华书林刊《天山系列丛书》第1卷)等,特别是后者,经过增修,于1981年10月1日由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出版,一时成为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该书遍搜1981年3月以前中日文献,资料丰瞻,排列有序,为资料汇编类开山之作。1963年5月《大安》第9卷第5号是《金瓶梅特集》专号,收有9篇论文:长泽规矩也《(金瓶梅词话)影印的经过》、上村幸次《论毛利本(金瓶梅词话)》、饭田吉郎《论大安本(金瓶梅词话)的价值》、太田辰夫《(金瓶梅词话)北京影印本评注》、鸟居久晴《(金瓶梅词话)年代记》、饭田吉郎《(金瓶梅)研究小史》、瓢仙外史《(金瓶梅)概要》、小野忍《(金瓶梅词话)译本后记》、奥野幸太郎《(金瓶梅)备忘录》,成为继《瓶外卮言》《金瓶梅·附录》之后又一部论文选集,集中展现了60年代日本研究《金瓶梅》的概况与成就。其中,饭田吉郎《(金瓶梅)研究小史》一文,虽然比较粗疏,却是金学史的鼻祖。
  ……
《金瓶梅》研究史: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百年回眸 《金瓶梅》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其文学价值、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对《金瓶梅》的研究,不仅是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以及文学研究方法变迁的生动折射。本书《金瓶梅研究史》旨在梳理和呈现自《金瓶梅》问世以来,乃至近百年来,学界对这部巨著的研究历程、主要成果、核心议题以及研究范式的演变。它并非对《金瓶梅》文本内容本身的解读,而是聚焦于“研究”这一行为,描绘出一幅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中,关于“金瓶梅”的学术图谱。 一、 启蒙与奠基:早期文献考证与价值初探 《金瓶梅》的出现,以其直面现实、揭露人性的深度,以及对市井生活细腻的描绘,在当时就引发了争议与关注。早期对《金瓶梅》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其版本、作者、成书年代等文献学层面。明末清初,由于其内容被认为“淫秽”,《金瓶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列为禁书,其研究也多流于民间,或在隐晦的书话、笔记中零星提及。 进入近代,随着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的重新审视,以及学术研究的专业化,《金瓶梅》的价值逐渐被重新发掘。早期研究者,如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便对《金瓶梅》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是中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对其现实主义的开创性地位给予了肯定。这一时期,研究的重心在于考证其作者身份(多围绕兰陵笑笑生)、版本流传(如万历本、崇祯本等)、成书背景以及其在小说史上的独特地位。学者们通过文献考据,力图还原《金瓶梅》的真实面貌,为其正名,并初步探讨其文学成就。 二、 价值重估与议题拓展:现实主义的典范与人性的深度挖掘 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学术研究的自由度和广度的增加,《金瓶梅》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研究者们不再仅仅停留在文献考据,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在社会文化层面的意义。 1. 现实主义的深度解读: 《金瓶梅》被广泛认为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其对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官场腐败、家庭伦理瓦解等现实问题的深刻揭示。作品中对市井生活的精细描摹,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对物质欲望的真实呈现,都被视为现实主义创作的典范。研究的重点包括: 经济生活描绘: 对小说中商品交易、借贷、财富积累与挥霍等经济活动的详细分析,揭示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社会生态展现: 对官场政治的黑暗、官商勾结、司法腐败、士农工商各阶层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矛盾的深入考察。 家庭内部的权力斗争与人际关系: 西门庆家庭内部围绕财产、权力、情感而展开的勾心斗角,展现了封建宗法制度下家庭关系的扭曲与异化。 2. 人性探索的深度与广度: 《金瓶梅》对人性的挖掘,尤其是对欲望、情欲、权力欲的描绘,一直是中国小说研究的“难点”与“热点”。研究者们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维度,探讨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欲望的本质与表现: 对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主要人物,以及众多次要人物身上展现的物质欲望、情欲、权欲、名利欲的分析。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些欲望如何驱动人物行为,如何导致人物的堕落与毁灭,以及这些欲望与当时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女性形象的复杂性: 潘金莲、李瓶儿、孙雪娥、孟玉楼、庞春梅等女性形象,在传统道德观的审视下,常被简单地归为“荡妇”、“淫妇”。然而,新的研究则更加深入地挖掘她们在男权社会下的生存困境、反抗姿态以及复杂的情感世界。她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其形象的复杂性展现了人性的多重维度。 道德与罪恶的界限模糊: 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常常游走在道德与罪恶的边缘,研究者们探讨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善恶的评判标准如何被颠覆,以及人性的幽暗面如何被赤裸裸地呈现。 3. 艺术成就的再认识: 《金瓶梅》在艺术上的成就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结构艺术: 对其多线索、多中心、网状结构的分析,以及情节设置的精妙之处。 语言艺术: 对其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风格,以及生动传神的刻画人物的语言运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人物塑造: 对其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写实性”人物塑造的技巧进行了深入分析。 叙事技巧: 对其“白描”手法、“留白”艺术、以及“旁观者”视角叙事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三、 研究范式的演变与跨学科视角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金瓶梅》的研究范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和跨学科的趋势。 1. 文学史的宏大叙事: 传统的研究将《金瓶梅》置于中国小说史的长河中,考察其在中国小说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前代作品(如《水浒传》)和后代作品(如《红楼梦》)的联系与区别。 2. 社会史与文化史的视角: 越来越多地将《金瓶梅》视为明代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研究者们利用小说中的细节,来考察明代的服饰、饮食、建筑、风俗、节日、宗教信仰、性观念、法律制度、商业活动、教育体系等等。从这个角度,小说本身成为了一种珍贵的史料。 3. 文本细读与符号学分析: 运用西方文论的视角,对小说文本进行精细解读,分析其中的象征意义、隐喻、反讽等,揭示文本深层的文化密码。 4. 比较文学的研究: 将《金瓶梅》与同时期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其普遍性与独特性,以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位置。 5. Gender Studies(性别研究): 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男性中心主义、性别权力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作品中潜藏的性别意识。 6. 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视角切入,将《金瓶梅》作为研究对象,来反观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心理、权力运作、经济模式等。 四、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金瓶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禁书”阴影与污名化: 尽管学界对其价值已普遍认可,但由于其内容在某些层面的敏感性,在一些大众传播领域,其“淫书”的印象依然存在,限制了其更广泛的传播与理解。 研究的碎片化: 跨学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但也可能导致研究的碎片化,缺乏宏观的整合与联系。 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文本的解读日益多元,如何在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内,呈现不同观点的碰撞与融合,是重要的课题。 展望未来,《金瓶梅》的研究仍将是充满活力的领域。随着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理论视角以及更多史料的出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对《金瓶梅》的研究将继续深化,不断拓展其意义空间,揭示更多隐藏在文本深处的奥秘,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地位更加巩固。本书《金瓶梅研究史》正是对这一不懈探索历程的记录与总结,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殿堂,领略学术的魅力,感受思想的碰撞。

用户评价

评分

《金瓶梅研究史》这本书,我真是等了很久了。一直以来,我对《金瓶梅》这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就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我知道它不仅仅是一部描写世俗生活的小说,里面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的探索。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接点明了它的主题——研究史。这意味着它会梳理历代学者对《金瓶梅》的解读、评价和研究成果。我特别期待它能解答一些我长久以来的疑问,比如,《金瓶梅》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看待的?不同学派对它的研究侧重点又有哪些不同?会不会有关于其作者身份、版本流传等方面的最新考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领略《金瓶梅》研究的波澜壮阔,了解那些为这部巨著付出心血的先贤们。如果它能详细介绍一些关键的研究者和他们的代表性观点,并对其进行一些辨析和评价,那就更好了。我非常看重研究史的严谨性,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和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对《金瓶梅》的研究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金瓶梅研究史》的时候,我还有点忐忑,毕竟“研究史”听起来就不是那么轻松易读的题材,我担心会是一本堆砌着枯燥文献和学术术语的工具书。但当我翻开第一页,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它没有直接抛出大段的理论,而是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金瓶梅》这部小说,其争议性和复杂性自不必说,从它问世以来,就从未停止过人们的讨论。这本书就像是在为我们呈现一场跨越数百年《金瓶梅》研究的“辩论赛”。我特别想知道,古人是如何看待这部小说的?他们是把它当作淫书禁毁,还是发现了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又或是将它与《水浒传》等其他经典小说进行比较研究?这本书肯定会详细梳理这些不同的声音,并且很可能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研究视角,比如从文学批评、社会史、民俗学、甚至哲学等多个角度进行的解读。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金瓶梅》是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下被不断重新解读和发掘的,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碰撞,是我非常看重的。

评分

我对于《金瓶梅研究史》这本书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源于对“研究方法”的好奇。我知道,《金瓶梅》是一部极其复杂和多义的小说,对它的解读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历代学者在研究《金瓶梅》时,是如何运用不同的方法论的。比如,是否有人偏重于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其叙事结构、语言艺术、人物心理;是否有人将其置于明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大背景下,进行历史考证和社会史研究;又或者,是否有人从民俗学、心理学、甚至符号学等新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我特别想知道,在各种研究方法中,哪些是比较主流的,哪些是比较新颖的,它们分别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又存在哪些局限性。如果这本书能够梳理出这些研究方法的演变,并对比不同方法在解读《金瓶梅》上的优劣,那将是对我非常有启发的。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建立起一种批判性的阅读思维,不仅仅是接受前人的结论,更能理解他们是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

评分

我对《金瓶梅研究史》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能否提供一个清晰的、有条理的框架,来帮助我理解《金瓶梅》研究的演变过程。我了解到,《金瓶梅》的研究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文学创作技巧、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到其所反映的明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甚至性观念等等。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对《金瓶梅》某个侧面的解读,但却缺乏一个宏观的视角。这本书如果能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按照不同的研究流派,来梳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那将非常有价值。比如,它是否会区分出早期的一些初步的、零散的研究,然后是明清时期的主流观点,再到近现代学者们在方法论和研究深度上的突破?我尤其希望它能对一些重要的研究者,例如王兆乾、高罗佩、刘心武(当然,刘心武的研究争议较大,但也是一种研究方向)等人的观点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他们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明白,为何《金瓶梅》的研究会呈现出如此多元的面貌,以及这些研究成果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推动了我们对这部小说的理解,那我就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金瓶梅研究史》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求知欲”的驱动,想了解《金瓶梅》这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禁书”,到底是如何被“解禁”并被纳入学术研究视野的。我听说过关于《金瓶梅》的一些争议,它被贴上“淫书”的标签,也曾被视为“世情小说”的典范。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金瓶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史,也就是它是如何在官方和民间之间流传,以及人们对其褒贬不一的原因,那将是一大亮点。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隐藏在“研究史”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例如,在不同朝代,因为社会思潮、政治环境的不同,对《金瓶梅》的解读和评价会有怎样的变化?是否存在一些重要的“转折点”,使得《金瓶梅》的研究从禁忌走向显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让我了解“研究史”本身也折射出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而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

评分

423活动这次券难抢,有好多想买的。

评分

一幅金学研究历程的全景式画卷。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京东聊吧的活动也很给力,下次有活动再来购买

评分

此书的重点在上编。

评分

京东在书籍方面总是那么给力

评分

非常好,非常喜欢,感谢京东

评分

(?????)?? ? 剪贴板君上线啦,复制的内容会自动保存在这里哦~

评分

物超所值的好版本

评分

开本很大无塑封,内容全面不过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