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院

我们的老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复兴 著
图书标签:
  • 怀旧
  • 家庭
  • 成长
  • 亲情
  • 乡村
  • 童年
  • 记忆
  • 老屋
  • 生活
  • 温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161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6120
品牌:新经典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书写纸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座三进的四合院,位于京城繁华的前门大街附近,曾是粤东会馆,后来成了平民居住的大杂院。院里的居民之间,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在这些浸透着作家生命记忆的故事中,人心和人性赤裸裸地相见,如电光石火,令人深深震撼。童年记忆,对每一位作家来说,都是他个人的富矿。这是一部情感沉郁的书,是一部哲思深蕴的书,也是一部可见作家心魂的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家肖复兴说,《我们的老院》是他一直想写的一本书,也是他的一部重要的书。本书虽篇篇皆为凡人小事,却告诉了我们朴素的真理,真实的善恶。这是一代人的历史记忆,一代人的心灵史。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7年度中国好书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7年1-2月“中国好书”

《光明日报》2017年2月光明书榜

新浪好书榜-2017年2月文学榜

书香重庆2016年12月新书推荐榜

2017世界读书日《北京青年报》青阅读编辑部邀请15家名社联合推荐的15本好书

凤凰江苏人气书榜【2017年第二周】

全国20家文艺类图书出版单位:文艺联合书单(2017年第2期)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度好书


内容简介

《我们的老院》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的散文作品集。这部作品是这位饱经岁月沧桑、历尽世事浮沉的作家,在追忆逝去的青春往事时留下的又一缕人生况味。老院,老北京普通百姓生活的场所,也是这座古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重要的一方舞台。这里铭刻了历史的变迁,这里有专属于一个社会群体的故事与传奇。它就像是一座民俗风情浓郁的博物馆,烙下了各种平凡人的平凡印记。在作品中,作者以朴实平和的文字,讲述着自己童年的无忧时光与青少年时代的阵痛与迷茫,同时也纪录下了那些发生在院子里的喜怒哀乐、苦痛与忧伤。我们也得以在这个微小的生活空间中,窥见一个时代普通国人的生存风貌。如今,老院的逐渐消失引发了老北京人一种强烈的文化焦虑感,这是整座城市历史的失忆。而这部作品,正是肖复兴先生以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对伴随几代人一起生活成长的老院进行的一次有力度、有温度的历史书写,它为人们留下了一段仅属于这座城市的心曲。

作者简介

肖复兴,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在北大荒插队六年,在大中小学任教十年。曾先后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一百余部。曾获全国、北京及上海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多种。近著有《肖复兴文集》十卷等多种。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们大院里,住着各色人等。尤其是老一辈人,表面波澜不惊,却身世如乱云,人生似飘蓬,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从童年时光里那些老人欲说还休遮遮掩掩的神神秘秘,到非常岁月里几乎所有家庭都被无情地撕开一道口子,让很多神神秘秘的往事变成了触目惊心的现实。这些活生生的人与事,一直处于沉睡状态,人到晚年时,蓦然惊醒,变成我写作的财富,有了《我们的老院》这本书。

——著名作家、《我们的老院》作者肖复兴


本书讲述了北京城里一座百年老宅院中所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故事,记录了一代人的历史记忆。70年的生命体悟流淌笔下,情感沉郁,哲思蕴籍,呈现出文学的美感与历史的厚重感。

——“2017中国好书”《我们的老院》颁奖词


时光是这部作品的隐形的主角。作者踏访故地,大院即将拆掉,到处空空荡荡,一家人当年居住的三间东房仍然还在,房前百年的老槐树也仍然投下斑驳的树影,但过不了很久它们都将湮灭不再。因此,在对许多具体的人事的描绘之上,在引发产生某种隶属于社会、政治和文化范畴的思考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深邃渺远的感慨——关于时光和生命,关于憧憬和梦想,生长和衰亡,追求和幻灭。肖复兴的作品一向以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和清明的理性见长,这些未必是他的主要寄托,但阅读者有权利做出自己的理解。一种惘惘依依之情,贯穿和缭绕其间,仿佛当年大院中飘荡弥漫的阵阵花香。这样的况味,来自于哲学和诗性的融汇。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彭程


我们的老院,从书名看,说的是居所,是器物,其实写的是人,是生养忧欢起落于此的老院人的故事,是这些寻常百姓的人性的微光。这也是这本书特别打动人的地方。作者在十月文艺出版的上一本书《蓝调城南》,着眼于城市改造中北京南城(主要是宣南一带)的变迁,很多来自作者第一手的田野调查,具有特别珍贵的史料价值。这本《我们的老院》的老院是粤东会馆,是作者从小生活、长大的地方,书中所记的形形色色老院人,正是他的街坊邻居,他书写留存的是他的记忆,是老院人的生活,老北京人的生活,其实,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他自己的生活。在北京传统文化日渐式微,老北京人的古道遗风渐行渐远的当下,这样有温度,有人情的文字值得珍惜。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韩敬群


目录

泥斑马

油棉袄

裱糊匠

花布和苹果

表叔和阿婆

花露水

鼻烟壶

老倭瓜花

煎饼果子

无花果

刀螂腿阿玉

三棵老枣树

大提琴手

凤冠霞帔

白桑葚,紫桑葚

何氏两家春

盖碗茶

罗宋帽

毕业歌

水房前的指甲草

商家三女

六指兄弟

跑堂的老宋和他的两个女儿

老钟和他的爬墙虎

小手表的鸽子

迟桂花

最后的孩子王

丁家的秘密

捉奸记

丁香结

忆秦娥

槐花祭

虞美人

母亲

父亲

精彩书摘

前言:我们的老院小考

我们的老院,叫粤东会馆。那是一座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会馆,坐落在北京城前门楼子东侧一条叫作西打磨厂的老街上。清光绪《京师坊巷志稿》一书中,记录那时在这条明朝就有的老街上,有粤东、临汾、宁浦、江西、应山、潮郡六大会馆,粤东会馆名列第一。到了北平和平解放之时,这条老街上的六大会馆,仅存粤东和临汾两座。从落生到去北大荒插队,我在粤东会馆里生活了二十一年。

我们大院里,住着各色人等。尤其是老一辈人,表面波澜不惊,却身世如乱云,人生似飘蓬,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从童年时光里那些老人欲说还休遮遮掩掩的神神秘秘,到“文化大革命”中几乎所有家庭都被无情地撕开一道口子,让很多神神秘秘的往事变成了触目惊心的现实。这些活生生的人与事,一直处于沉睡状态,人到晚年时,蓦然惊醒,变成我写作的财富,有了《我们的老院》这本书。

纳博科夫曾经说过:“任何事物都建立在过去和现实的完美结合中,天才的灵感还得加上第三种成分:那就是过去。”过去的作用,对于文学创作就是这样巨大。在时间的作用下,过去有了间离的效果;在想象的作用下,过去成为写作的酵母。于是,人生不仅是人生,还可以是文学;不仅可以让我们回忆,还可以让我们品味。杜诗云:“自古皆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便是让我品味我们的人生、品味我们的老院的路标和路径之一,自古如此。

因此,我们的老院,写的是粤东会馆,已经不完全是粤东会馆。那里写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曾经生龙活虎真实地生活在过去的年月里,却也生活在我今天的想象里和重新的构造里。为了更加真实,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对号入座,那些人物,我进行了张冠李戴,甚至偷梁换柱,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可以说,我今天笔下的我们的老院,是地理意义上的粤东会馆,是历史意义上的粤东会馆,也是文学意义上的粤东会馆。它是为粤东会馆写传,也是为我们的老院写意。它属于那条已经被破坏被腰斩或者叫作被改造更新的老街,更属于我们,属于我自己。

正如纳博科夫所说的过去对于现实的重要作用,要想真正走进我们的老院,重新梳理一下粤东会馆历史的空间和地理的肌理,也许还是很有必要的。

据我所知,在北京城,以广东或广东各地方名字命名的会馆有很多,比如新会、蒲阳、潮州、惠州、肇庆等会馆,真正被称之为粤东会馆的,自有会馆以来,只有三家。

先说第一家和第三家。第一家建的最早,第三家建的最晚。

第一家在广渠门内。据我的同学王仁兴1984年考证,这第一家粤东会馆开始叫作岭南会馆,是旅京的广东同乡在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建的。北京第一家会馆,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由当时一位在史局任职的官员首议兴创,在菜市口建的安徽会馆,也就是说,第一家粤东会馆比它只晚了六年,当数北京最早的一拨会馆,历史很悠久了。

当年蓟辽督师袁崇焕在广渠门激战后金军,不料背后让人捅了一刀,崇祯皇帝偏偏听信了小人谤言,袁崇焕被诬陷而在菜市口凌迟处死,其骸骨最早就是广东乡亲偷偷埋在粤东会馆里的。以后袁崇焕祠(现仍在)是在粤东会馆附近建的,那是清朝的事了。袁崇焕无疑给最早的粤东会馆抹上了最光彩也最神奇的一笔。可惜,这座最早的粤东会馆,明末的时候就已经毁掉了。

第三家粤东会馆是在南横街的东北角,它建成于清末。依然是广东同乡出资,买下康熙年间大学士王崇简父子的怡院一角,占地六亩,比最早的粤东会馆大出几倍。显然,广东人越来越有钱,在朝廷里越来越有势力。而且,那时的广东人如现在的北京人一样格外关心政治。戊戌时期,保学会就是在这里成立,变法的风云人物康、梁等人都曾经出入这里。民国元年,孙中山来京时的欢迎会,也是在这里召开的。他们都是广东人。想那时,出入这里的都不是庸常之辈,个个心怀百忧,志在千里,且吟王粲,不赋渊明。可以说,那是三座粤东会馆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这种辉煌,一直延续到北平解放之后。上个世纪90年代,为开通菜市口南北大道,南横街以西被拆了一片,占据南横街东北角的粤东会馆首当其冲。当时,很多有识之士曾经提出手下留情,希望能够保住粤东会馆。其实,只要让新修的大道稍稍拐一个弯,就能将这座老会馆保下了。但是,老会馆没有新大道值钱,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短浅。

2004年,我曾经专门去那里寻访旧址,那时候,还能看到一点粤东会馆残留的影子。因为它大门外的一株老树还在,而它的邻院虽然破败,却也还在,依然可以让我想象一点它的前生前世。前不久,我又去了那里一趟,却连这点想象都没有了,新建的楼房,挤压得南横街接续往西缩,一直快到粉坊琉璃街了。想当年,拆这座粤东会馆的时候,是将梁柱等建筑材料都按编号拆下的,政府曾经允诺以后将粤东会馆和连同拆掉的前面不远处珍稀的过街楼,一并异地重建。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异地重建的事,无人再提,人们的记性真有点儿撂爪儿就忘,这座最为辉煌的粤东会馆也就如此风流云散。

下面再来重点说第二家粤东会馆。之所以重点说它,是因为这就是我们的老院呀。

这座粤东会馆建于明末清初,老门牌是西打磨厂179号,新门牌90号。当时,广东同乡嫌广渠门那里的面积小,而且偏僻,交通不方便,出资迁到西打磨厂,紧靠皇城,占地两亩,盖了这个新粤东会馆。想那时的广东人和现在一样,能折腾,起码是赚了钱,要不怎么能够置办第二房产?新建时将粤东会馆曾经一度易名为嘉会会馆,后又改了回来,足见对粤东会馆的钟情。我住的时候,会馆肯定是清末民初时翻修的了,不过基本格局未有大的改变。据说,清光绪年间,广东人陈伯陶写过一副怀念袁崇焕的对联:粤峤星辰钟故里,蓟门风雨引灵旗。专门送到粤东会馆保存,可惜,我问过老人,谁也没有看到。

它是一个三进三出的大四合院,街旁的高台阶上,两大扇黑漆木门,两侧各有一扇旁门,虽然破败,但基本保留着当年的风范。大门内足有五六米长的宽敞过廊,我们叫它大门道。过廊里西侧有一大间房子,有门无窗,是当年的门房。东侧有一块贴在墙上的黑板,是抹在墙上的水泥,再刷上一层黑漆,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产物。当时,在上面写着最高指示——毛泽东的语录。有意思的是,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好多年之后重访大院的时候,不仅它还健在,而且,上面用粉笔书写的语录也还健在。有趣的是,那语录正是当年我写上去的。小二十年过去了,喧嚣不再,笔迹犹新。

过廊外是宽阔的青砖铺就的甬道。其东边一侧,有一个自成一统的小跨院,小跨院里,一排三间倒座房,两间西房,两间南房,想应该是当年乡里一些赶马车的下人住的地方。西侧是一片凹下一截儿却很开阔的沙土地,是用来停放马车,让马匹休息蹭蹭痒打打滚的场所。最早的时候,那里曾有一棵垂杨柳树。我小时候,那里还是可以踢球的操场,可见足够的宽敞。方砖甬道,高于东西两侧,甬道的下面挖了一个一人多深的大坑,上铺一块大木板,下面藏有全院的自来水表,捉迷藏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常常藏进去,就像电影《地道战》一样,谁也找不着了。

然后,看到的才是真正的第一道院门,中间是有盖瓦的墙檐和牌坊式的门柱组成的院门,按照老四合院的规矩,它应该叫二道门,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它的两边是骑着金钱瓦的院墙。迈过院门前后几级台阶,迎面是一座影壁,影壁东边是一片空地,西边是一座石碑,写着好多人捐资重修粤东会馆的名单和缘由。再往里走,是以坐北朝南正房为中心的三座套院,与大门和影壁对照,中心稍稍偏西一些。除第一座院(我们叫它前院)有了前面的二道门,不再设门之外,其余两座院即中院和后院,各有朝东的一扇木院门,一为方形门,一为月亮门。

这两座院内,中院种有三株老枣树,后院有东西两块花圃和一架葡萄架,后院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很窄,我们称之为夹道,里面种着两棵桑葚树。这是我们的老院里最好的房子,后院幽静,仅住两户人家,还是亲戚。中院最大,不仅有东西厢房,还有和前院正房背背相靠一排三大间的倒座房。

前院那三间正房,最早是房东住,他是广东人,是不是最早粤东会馆主人的后裔,我就不清楚了。大院已经多次易主,他应该是大院最后一任的房东了,后来院子交了公,归房管局管理修缮,他们一家依然住在这里。应该说,房子不如中院和后院的正房,我不知道为什么房东自己住。相比较,前院显得要局促一些,因为没有院门,正对着影壁,但是,前面的空间还是不小的。它有宽敞的走廊和高台阶,左右两侧各种有一棵丁香。小时候,我们常从家里拿出床单或被单,挂在两棵树之间,成为我们演戏舞台上的幕布,舞台就在房东房前的高台阶上。房东家人很少,人很和善,不管我们,任我们在那里连唱带跳地折腾。

我小时候,大院的西厢房已经没有了,这是很奇怪的事情,不大符合这样三进三出四合院的建筑格局。正规的大四合院,三座院落自成一统,三座院落的外面,是应该有东西两侧的厢房的,更讲究一些的,还会有环形的游手走廊连接。粤东会馆纵使没有那样的讲究,起码不会没有西厢房的。我怀疑紧邻我们老院的西边的大院,以前会不会就是它的西厢房。因为西边这座大院,非常狭窄,两侧的房子也都很窄小,中间的走道,痩得仅能走一个人。会不会是依托我们老院的西厢房,改造而成了现在的样子。当然,这只是我的揣测,没有一点儿依据。

我们的老院的东厢房,非常齐整,我小时候,一溜儿东厢房,足有十五间之多。这一条从前院直通后院的过道,笔直而悠长。我家就住在东厢房最里面的三间。据说,那三间房子,曾经是主人家的厨房。那时候,整座大院就一家人住,厨房显得宽敞气派。我家刚搬来时,最里面的一间还有残存的灶台,拆除灶台时,我爸发现埋在灶台下面的几块长条形的金闪闪的金属,以为是金条呢,喜出望外地拿到银行一验,空欢喜一场,不过是黄铜而已,是当年为祭祀灶王爷图个吉利的把戏。读中学的时候,每天上学放学时走进走出我们大院,经过这条长长的甬道,要走老半天;那时候常有一个女同学到我家来玩,一路各家窗户里扫射出来的目光,纷纷落在身上,越发觉得心重路长。

我家房子的南端,是全院的公共厕所。厕所只有两个蹲坑,但外面有一条过道,很宽阔,显示出当年的气派来。过道足有四五米长,最前面有一扇木门,里面带插销,谁进去谁就把插销插上。我们孩子中常常有嘎小子,在每天早上厕所最忙的时候,跑进去占据了位置,故意不出来,让那些敲着木门的大爷们干着急没辙。我们管这个游戏叫作“憋老头儿”,是我们童年最能够找到乐子的游戏。厕所过道的那一面涂成青灰色的墙,是我家的南山墙,成了我们孩子的黑板报,大家在“憋老头儿”的时候,用粉笔或石块往上面信笔涂鸦。通常是画一个长着几根头发的人头,或是一个探出脑袋的乌龟,然后在旁边歪歪扭扭地写上几个大字:某某某大坏蛋,或某某某喜欢谁谁谁之类。写了擦,擦了写,一拨拨新起的小孩们前赴后继。

读高一那一年,学习淘粪工人时传祥,我还背着挺沉的木粪桶,跟着时传祥一起到我们大院的厕所里淘过粪。

厕所过道的东头,有一个很小的夹道,对着我家的后墙,那里堆放着杂物和碎砖乱瓦,越堆越高,从那里可以很轻巧地就爬上房顶。站在房顶上,前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甚至再远处的西山,都能够一眼看得见。国庆节夜晚燃放礼花的大炮,也能够依稀望得见。国庆节的晚上,我们早早地坐在房顶鱼鳞瓦的上面,静静地等待着突然的一声炮响,五彩缤纷的焰火腾空而起。在下一次礼花腾空之前的空隙中,弥漫在蒙蒙烟雾的夜空中,会有白色的降落伞像一个个白色的小精灵向我们飘来,那是礼花中的一部分。国庆节的时候,常常会有东南风,因此,那小小白色的降落伞,总能够缓慢地向我们飘来,飘过我们的房顶的时候,我们只要一伸手就能够把它们够下来。当然,也会有调皮的孩子用竹竿捷足先登把它们够了下来,惹得大家一通大呼小叫和下面大人的一通责骂之后,只好等待着下一次礼花的腾空而起。

十一年前,2005年,我回粤东会馆特意看它时,竟然看见当年立在影壁旁的那块石碑,垫在老街坊盖的小厨房的下面,露出一小截花岗石,像是千年乌龟探出的头。

六年前,2010年,却只剩下了粤东会馆的大门。我走进大门,只到原来的二道门的地方,就被围栏给挡住了,童年和少年的记忆一起也被挡在里面了,里面已经完全被拆得一片凋零。

前不久,我又去了一趟,围栏没有了,前面建起一座红漆大门,紧挨着老院的那扇已经斑驳沧桑的黑木门,仿佛让历史和现实故意做对比似的,那么触目惊心地不谐调。这在过去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因为红漆大门只能是官府人家的宅院。自以为是的现实,就是这样粗暴地改写历史旧貌。

透过门缝,望着簇新却空无一人的院子愣神的时候,从东跨院里走出来一位妇女叫我的名字,一看是老街坊。她告诉我,除了东跨院三户人家没有搬走,其余全部拆干净了,院子里都盖起了灰瓦红柱的新房。我遗憾地对她说这回看不成了。她把我请进她家,顺手把紧靠后窗的床铺的褥子掀开,又搬来一把椅子,放到后窗外,让我踩着床铺跳窗而进,一睹大院新颜。

我从这个小小的后窗跳了进去。空荡荡的院子,空荡荡的房子,过去历史曾经发生的一切,仿佛都已经不存在。我打开虚掩的房门,走进我原来住的那三间东房里,簇新的砖瓦、簇新的玻璃窗、水泥地,夕阳正透进来,将房前那棵老槐树斑驳的枝影打在地上。一切的景象仿佛不真实似的,像是置身在戏台上那样恍惚。不知它以后的用场,也不知以后要住什么人。

如果说第一座粤东会馆没有了,是历史的原因;后两座粤东会馆,却完全是这些年在我们的手上毁掉的。三家粤东会馆,四百多年历史,就这样如水长逝。

站在静悄悄、空荡荡的院子里,地理和历史的空间,只有依托记忆、依托想象、依托文字,依稀还在,现实的空间已经面目皆非。我想起了我们的老院,想起了那些我曾经熟悉的已经过世的前辈和与我一样依然在世的人们,想起那些让我怀念让我心痛让我惋惜让我愤怒的种种人物。在人物与老院共生的漫长岁月的沧桑变化与动静对比中,重想杜诗:“自古皆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意味深长,不觉无言。

2016年3月9日写毕于布卢明顿细雨中


《远山的回响》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追寻、关于守望,也关于失落的故事。它没有壮丽的史诗,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却在寻常巷陌、山野溪流间,勾勒出一幅幅细致入微的生活画卷,在细微之处触碰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故事的主人公,林溪,一位在繁华都市里打拼多年的青年,被一份突如其来的电报打断了生活的节奏。那是他素未谋面、 apenas 听闻其名的远房姑婆留下的遗嘱,以及一份藏着古老秘密的地图。地图指向一个早已被时光遗忘的山村,一个只有在模糊的家族传说中才存在的,名为“云溪村”的地方。 怀揣着一份对未知的好奇,以及一丝对家族根源的探究,林溪踏上了这趟旅程。山路崎岖,车行缓慢,窗外的景致从钢筋水泥的丛林,渐渐过渡到层层叠叠的翠绿,再到云雾缭绕的峰峦。每向前一步,他都感觉自己离那个熟悉的世界越来越远,离那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越来越近。 抵达云溪村的那一天,恰逢一场细雨。村庄静谧,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老旧的木屋、青石板铺就的小径、依稀可见的炊烟,一切都显得那么古老而淳朴。村子里的人们,淳朴而热情,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忧伤,仿佛藏着许多不愿提起的故事。 林溪按照遗嘱的指示,找到了姑婆留下的老屋。那是一栋坐落在村子边缘,被野藤缠绕的木质建筑。推开吱呀作响的门,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混杂着草药和岁月沉淀的味道。屋子里的一切都仿佛凝固在了姑婆离世的那一刻,陈旧的家具,泛黄的书籍,还有角落里积满灰尘的织布机。 在姑婆留下的遗物中,林溪找到了一本厚重的日记。日记的纸张已然泛黄,字迹娟秀却带着一丝沧桑。日记记录的,是姑婆年轻时的生活,是那个时代云溪村的景象,更是她与一位名为“云”的青年之间,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云”,并非寻常的村民,他是一位隐居在山中的青年,才华横溢,却又沉默寡言。他热爱自然,精通草药,也懂一些古老的乐器。姑婆在日记里,将他描绘成如山间清泉般纯净,如夜空繁星般深邃的男子。他们的相遇,是在一个充满野花的山坡上,在那之后,他们便形影不离,一同在山林间采药,一同在月下听风。 然而,好景不长。日记中,一段关于“失落的传说”的记载,让林溪的心提了起来。原来,云溪村曾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关于一种能治愈百病的神秘草药,它生长在村子最深处的绝壁之上,只有拥有纯净之心的人才能寻得。姑婆和云,都曾怀揣着这个传说,希望能够找到草药,造福村民。 但传说终究只是传说,现实却残酷得多。日记中,笔锋一转,写到了村庄的变故。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席卷而来,夺走了许多生命,包括云。姑婆在日记里,字字泣血地描述了失去挚爱的痛苦,以及她对未能找到那株传说中的草药的深深遗憾。她曾试图独自前往绝壁寻找,但因路途艰险,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随着日记的阅读,林溪逐渐了解到,姑婆的余生,都寄托在对云的思念,以及对那株传说草药的追寻上。她倾尽所有,收集了关于草药的所有零散信息,绘制了更详细的地图,甚至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她晚年的生活,虽然孤寂,却从未放弃过希望。 林溪手中的地图,正是姑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根据日记中的线索,反复推敲绘制而成。地图上标记的,并非直接的草药位置,而是一些充满隐喻的地点,需要结合姑婆的日记,以及村里流传的一些古老歌谣,才能 decipher 出来。 林溪的心情愈发沉重。他意识到,自己来到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份遗嘱,更是为了解开一段被时光尘封的往事,去完成姑婆和云未竟的心愿。 他开始在村子里探访。老人们虽然行动不便,但他们还记得姑婆,记得她年轻时的模样,也记得她曾经对“治愈之花”的执着。他们口中流传的古老歌谣,歌词古朴,却似乎指向着某种特定的方向,暗示着某种特定的时节。 在一位年迈的老奶奶的帮助下,林溪终于 decipher 了地图上的第一个关键点——一个位于山腰的,名为“月牙泉”的地方。据说,只有在月圆之夜,泉水才会显露出奇特的光芒。 那个月圆之夜,林溪独自一人,带着姑婆留下的地图和日记,来到了月牙泉。泉水在皎洁的月光下,果然泛起了一层淡淡的银光,而泉边一块刻着模糊符号的石头,正是日记中提及的“引路石”。 顺着引路石的指示,林溪开始了更加艰险的跋涉。他翻越陡峭的山岭,穿过迷雾弥漫的森林,沿着被野草几乎掩盖的小径前行。途中,他险些迷失方向,险些被落石击中,但每一次,他都能在最关键的时刻,从日记或村里老人的话语中,找到新的线索。 他发现了隐藏在岩缝中的古老洞穴,洞穴深处,他找到了一处被岁月侵蚀的石刻,上面描绘着某种草药的形态。他发现了被瀑布遮掩的山洞,洞内,他找到了一件刻有熟悉花纹的木梳,这花纹,在姑婆的日记中,曾被描绘成是云亲手为她制作的定情信物。 随着探索的深入,林溪渐渐明白,这株传说中的草药,并非某种具体的植物,而是生长在极端环境下的一种,集天地灵气于一身的,能够激发人体自愈潜力的特殊菌类。它的生长条件极为苛刻,对环境的要求极高。 最终,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和顿悟之后,林溪终于抵达了地图上标记的最后一个地点——一个隐藏在绝壁之上的,狭窄的石台。在那里,在稀薄的空气和凛冽的山风中,他看到了一株,散发着微弱光芒的,奇异的菌类。它并没有惊艳的色彩,也没有夺目的形态,但它却蕴含着一种,令人心安的力量。 当林溪小心翼翼地采下它时,他脑海中闪过了姑婆和云的容颜。他明白,这株草药,或许无法治愈所有的疾病,但它承载的是一份希望,一份不屈的生命力,以及一份永不熄灭的爱。 回到村庄,林溪将草药的故事,以及姑婆和云的爱情,告诉了村里的人们。村民们被这份深情所感动,他们重新审视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也对未来燃起了新的希望。 《远山的回响》并非一个关于奇迹拯救世界的故事,它更像是一曲关于人性、关于爱、关于坚守的赞歌。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偏僻的角落,也可能隐藏着最真挚的情感;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希望也从未真正熄灭。林溪的故事,是一个与过去和解,与未来对话的故事,是他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参与者,一个守护者。而那远山的低语,将永远在他心中,回响着,激励着他,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们的老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夏日午后,坐在老家的大树下,听着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慢慢展开的一段往事。作者的文笔洗练而富有诗意,不事雕琢,却能将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情味”的刻画,那些朴实无华的邻里乡亲,互相的关心与体谅,构成了老院最温暖的底色。它不是那种强制你“感受”什么的书,而是让你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去体会那种久违的淳朴和美好。书中对“失去”的描写,也并非是绝望的悲伤,而是一种淡淡的怅惘,一种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生活继续前行的理解。作者的叙事结构也很巧妙,看似散漫,实则暗藏着一条清晰的情感脉络,将所有的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平淡,但越品越有味道,越能体会到其中的醇厚与甘甜。它让我意识到,在追求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精神的滋养,而这份滋养,往往就藏在那些最朴素、最真挚的生活细节里。

评分

《我们的老院》这本书,让我有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精准,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并将它们放大,呈现给读者。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时间”的描绘,它不是线性流逝的,而是充满了迂回和停顿,就像老院子里那棵爬满藤蔓的老树,见证着四季的更迭,也承载着无数的记忆。书中的故事,看似是琐碎的日常,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隐藏着不平凡的意义。我喜欢作者对“变化”的处理,既不回避时代的进步,也不过分渲染怀旧的伤感,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展现了老院在时代洪流中的变迁,以及人们如何适应并与之共存。书中一些充满画面感的场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仿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它不是那种需要费力去解读的“大部头”,但它的力量却恰恰在于那种不动声色的渗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它的情感所打动,被它的思考所启迪。

评分

这本《我们的老院》真是一股清流,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能读到这样一本能让人沉静下来的书,实属不易。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润的光泽,仿佛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宝石,每一句都散发着质朴的光芒。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老院”的描绘,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细节,更是那些隐藏在院落深处的记忆和情感。它不像某些怀旧作品那样空泛地抒情,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场景,将读者带入那个年代。我仿佛能闻到院子里晾晒的草药香,听到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聊的声音,感受到孩子们在阳光下追逐嬉戏的欢声笑语。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那些被现代人忽略的琐碎,在他的笔下却成了最动人的风景。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回到了一个久违的故乡,一种温暖而踏实的感觉油然而生。它让我反思,在不断追求“新”和“快”的同时,是否也丢掉了生活中那些最本真的美好?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根”的渴望,对那份纯粹情感的眷恋。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书,而是会留在心底,时常翻阅,品味其中的滋味。

评分

初拿到《我们的老院》,我本以为会是一本老套的怀旧小说,充满了陈词滥调的抒情。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抓住了我。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描绘得极富张力和感染力。书中的人物塑造尤其成功,每一个角色都立体而饱满,仿佛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有着真实的情感和各自的烦恼与喜悦。我特别喜欢主人公与邻居之间那种淳朴而真挚的互动,没有尔虞我诈,只有互帮互助,让人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连接方式。书中对“老院”的描绘,也并非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呈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它象征着一种归属感,一种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让你心安的港湾。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时代氛围,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亲身经历那些故事。这本书的节奏张弛有度,既有令人捧腹的幽默,也有催人泪下的感动,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情绪跌宕起伏,却又感到无比的舒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意义,以及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却又无比珍贵的亲情和友情。

评分

我必须要说,《我们的老院》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精神的盛宴。作者的语言充满了智慧和力量,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精雕细琢,却又不失自然的韵味。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于“成长”的描绘,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着摸索、试探和偶尔的跌倒。那些关于童年、少年时期的记忆,被作者描绘得如此真实,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书中的“老院”,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承载着情感、记忆和成长的容器。它见证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也滋养了他们的人生。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极尽考究,从一草一木,到一件旧物,都充满了故事。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老朋友聊天,他娓娓道来,让你感到亲切而温暖。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但它却能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你重新审视生活中的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宝藏。

评分

图书质量好发货速度快!

评分

老师指定的暑假读物,想买平装本轻便些,最终只在自营区找到精装的。

评分

"偷窥"下北京的古老生活

评分

看了央视的介绍才买的书,应该很好看

评分

挺好,非常好,不错,很喜欢

评分

质量很好,正版品质下次还会来买

评分

满200减100买的,还用了满200减80的劵,只用了130元就买了十几本书,很划算~

评分

正品图书,感觉很好。

评分

上初中时就非常喜欢肖复兴老师的作品,看过好多,现在再买来读读,也给四年级的闺女读,刚收到书,闺女看了几页,表示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