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与土壤修复

丛枝菌根与土壤修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发园,林先贵 著
图书标签:
  • 丛枝菌根
  • 土壤修复
  • 菌根真菌
  • 植物修复
  • 土壤生态
  • 环境科学
  • 生物修复
  • 生态工程
  • 土壤健康
  • 植物营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234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68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丛枝菌根与土壤修复》系统总结了陆地生态系统中分布广泛的植物真菌共生体——丛枝菌根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总结丛枝菌根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专著。《丛枝菌根与土壤修复》共7章,全面介绍了丛枝菌根真菌的基础知识及研究方法,土壤修复技术及我国土壤修复研究概况,丛枝菌根对有机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放射性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丛枝菌根修复的强化措施等研究进展,对污染土壤的菌根修复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目录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丛枝菌根真菌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节 菌根概述
一、菌根的类型及特征
二、菌根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 AM真菌的结构
一、菌丝
二、丛枝
三、泡囊
四、孢子
五、辅助细胞
第三节 AM真菌的分类地位
一、AM真菌的分类简史
二、AM真菌的最新分类系统
第四节 AM真菌资源和分布
一、AM真菌资源
二、AM真菌的分布
三、AM真菌的宿主多样性
第五节 AM真菌的功能
一、AM真菌的营养功能
二、AM真菌在逆境生理中的作用
三、AM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六节 AM真菌的研究方法
一、样品采集
二、样品的处理和保存
三、菌根侵染率的测定方法
四、孢子的分离方法
五、孢子的清洗及表面消毒
六、AM真菌培养方法
七、菌剂的保藏方法
八、AM真菌的接种方法
九、菌丝密度的测定
十、菌丝酶活性的测定
十一、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测定

第二章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第一节 土壤污染概述
一、土壤污染的概念
二、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三、土壤污染的危害
四、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第二节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概述
一、物理修复
二、化学修复
三、生物修复
四、各种修复技术的优缺点
第三节 我国土壤修复研究概况

第三章 丛枝菌根对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
第一节 丛枝菌根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
一、多环芳烃概述
二、多环芳烃对丛枝菌根的影响
三、丛枝菌根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四、丛枝菌根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强化措施
第二节 丛枝菌根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一、石油污染概述
二、AM真菌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分布和侵染状况
三、丛枝菌根在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中的作用
四、丛枝菌根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强化措施
第三节 丛枝菌根对酞酸酯污染土壤的修复
一、酞酸酯概述
二、丛枝菌根对酞酸酯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三、丛枝菌根修复酞酸酯污染土壤的强化措施
第四节 丛枝菌根对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
一、农药概述
二、农药污染土壤中的AM真菌
三、农药污染对丛枝菌根的影响
四、丛枝菌根对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第五节 丛枝菌根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机制
一、AM真菌的直接作用
二、AM真菌的间接作用
三、小结

第四章 丛枝菌根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第一节 丛枝菌根与重金属污染
一、如何认识菌根修复
二、应用丛枝菌根进行植物修复的理论基础
三、丛枝菌根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四、小结
第二节 丛枝菌根对铜污染土壤的修复
一、AM真菌在铜污染土壤中的分布
二、铜污染条件下AM真菌的侵染情况
三、铜污染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生长和营养的改善作用
四、AM真菌对植物铜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
五、AM真菌影响植物生长和铜吸收的机制
第三节 丛枝菌根对锌污染土壤的修复
一、AM真菌在锌污染土壤中的分布
二、锌污染条件下AM真菌的侵染情况
三、锌污染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生长和营养的改善作用
四、AM真菌对植物锌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
五、AM真菌影响植物生长和锌吸收的机制
第四节 丛枝菌根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
一、AM真菌在镉污染土壤中的分布
二、镉污染条件下AM真菌的侵染情况
三、镉污染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生长和营养的改善作用
四、AM真菌对植物镉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
五、AM真菌影响植物生长和镉吸收的机制
第五节 丛枝菌根对砷污染土壤的修复
一、AM真菌在砷污染土壤中的分布
二、砷污染条件下AM真菌的侵染情况
三、砷污染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生长和营养的改善作用
四、AM真菌对植物砷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
五、AM真菌影响植物生长和砷吸收的机制
第六节 丛枝菌根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
一、AM真菌在铅污染土壤中的分布
二、铅污染条件下AM真菌的侵染情况
三、铅污染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生长和营养的改善作用
四、AM真菌对植物铅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
五、AM真菌影响植物生长和铅吸收的机制
第七节 丛枝菌根对铬、镍、硒、汞、锰等污染土壤的修复
一、AM真菌在铬、镍、硒、汞污染土壤中的分布和侵染情况
二、铬、镍、硒、汞污染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生长和营养的改善作用
三、AM真菌对植物铬、镍、硒、汞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
四、AM真菌影响植物生长和铬、镍、硒、汞吸收的机制
五、AM真菌对植物抵抗锰胁迫的作用
六、AM真菌对植物抵抗其他金属胁迫的作用
第八节 丛枝菌根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
一、AM真菌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的分布
二、重金属复合污染条件下AM真菌的侵染状况
三、重金属复合污染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生长和营养的改善作用
四、重金属复合污染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重金属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
五、重金属复合污染条件下AM真菌影响植物生长和重金属吸收的机制
第九节 丛枝菌根的耐铝(酸)性及其对铝污染土壤的修复
一、AM真菌的耐铝(酸)性
二、AM真菌在富铝(酸)性土壤中的分布和侵染状况
三、AM真菌对铝胁迫下(酸性土壤中)宿主植物的影响
四、AM真菌影响植物生长和耐铝(酸)性的机制
第十节 丛枝菌根对金属纳米颗粒污染土壤的修复
一、丛枝菌根对纳米氧化锌污染土壤的修复
二、丛枝菌根对纳米银污染土壤的修复

第五章 丛枝菌根对放射性污染土壤的修复
第一节 丛枝菌根对铀污染土壤的修复
一、AM真菌在铀污染土壤中的分布和侵染状况
二、铀污染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生长和营养的改善作用
三、AM真菌对植物铀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
四、AM真菌影响植物生长和铀吸收的机制
第二节 丛枝菌根对铯、锶污染土壤的修复
一、AM真菌在铯、锶污染土壤中的分布和侵染状况
二、铯、锶污染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生长和营养的改善作用
三、AM真菌对植物铯、锶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
四、AM真菌影响植物生长和铯、锶吸收的机制

第六章 丛枝菌根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强化措施
第一节 有益微生物的应用
一、土壤微生物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二、其他微生物在菌根植物修复中的作用
三、小结
第二节 化学调控剂的应用
一、化学螯合剂对AM真菌的影响
二、化学螯合剂和AM真菌对植物生长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三、化学螯合剂和AM真菌对植物重金属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
四、化学螯合剂和AM
真菌影响植物生长和重金属吸收的机制
五、小结
第三节 土壤动物的应用
一、污染条件下蚯蚓对AM真菌的影响
二、污染条件下蚯蚓和
AM真菌对植物生长和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
三、污染条件下蚯蚓和AM真菌对植物重金属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
四、污染条件下蚯蚓影响丛枝菌根和重金属吸收的机制
五、小结
第四节 施肥
一、磷肥
二、有机肥和有机废弃物
三、秸秆
四、小结

第七章 菌根修复技术的局限和展望
第一节 菌根修复技术存在的局限
一、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
二、菌根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
三、小结
第二节 菌根修复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展望
一、丛枝菌根吸收和转运重金属的分子机制
二、丛枝菌根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三、菌根植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制
四、AM真菌对超富集植物重金属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
五、基因工程技术在菌根修复中的应用
六、其他土壤生物在菌根修复中的复合作用
七、丛枝菌根与化学修复剂在植物修复中的复合作用
八、AM真菌对放射性污染的修复作用
九、AM真菌对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十、丛枝菌根植物修复的田间试验和现场试验研究
十一、新兴污染物的菌根修复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丛枝菌根与土壤修复》:
  第一章 丛枝菌根真菌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节 菌根概述
  一、菌根的类型及特征
  菌根、(mycorhiza)是指土壤真菌侵染植物营养根后所形成的共生体。“mycorhiza”一词最早是由德国植物病理学家 Frank在1885年提出的、(Frank,1885),由希腊文 m“ukes”(真菌,英文为、myco)和、rh“iza”(根)所合成的。植物界菌根侵染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自然界中大多数植物是菌根化植物。据统计,在已经调查的植物中,95%的植物是可以形成菌根的 (e,1987),甚至有学者指出:“自然界中没有纯的根,只有菌根。”Trapp菌根的类型可以根据解剖学特征或宿主植物特征进行划分。按照菌根在植物体内的着生部位和形态特征分为内生菌根、(endomycorhizas或 endotrophicmycorhizas)、外生菌根、(ectomycorhizas或 ectotrophicmycorhizas)和内外生菌根、(ectoendomycor-rhizas);按照宿主类型划分为兰科菌根、(orchidmycorhizas)、杜鹃花科菌根、(ericoid、mycorhizas)、水晶兰类菌根、(monotropoid mycorhizas)和浆果鹃类菌根、(arbutoid、mycorhizas)等。
  菌根主要是侵入植物根系的表皮和皮层部分,一般不侵入中柱。外生菌根最典型的特征是根内菌丝不侵入根细胞内,而在皮层细胞的间隙中形成密质的网状结构——哈氏网、(Harti-net),根外菌丝缠绕在幼根的外面形成一个菌套、(mantle)(图1-1)。内生图1-1、外生菌根与内生菌根示意图
  菌根不仅能够着生在根系皮层细胞间隙之中,而且还能够侵入皮层细胞内,与细胞原生质膜直接接触,进行信息和物质交换。丛枝菌根、兰科菌根和杜鹃花科菌根都属于内生菌根,其中丛枝菌根最典型的特征是形成特有的结构、——丛枝。内外生菌根是一类兼具内生菌根和外生菌根的主要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的菌根,其菌丝既可形成菌套和哈氏网结构,又能够进入皮层细胞内部形成形状各异的菌丝团。形成内外生菌根的植物主要有、(Blteua松科、(Pinaceae)、桦木属、水晶兰亚科Ahlttrcosaospy)、杜鹃花科的浆果鹃属和熊果属、(Monotropoideae)、鹿蹄草科、(Pyrolaceae)等木本和草本植物。通常将浆果鹃属和熊果属灌木上形成的菌根称为浆果鹃类菌根,把水晶兰科Abtruus植物上形成的菌根称为水晶兰类菌根。不同类型菌根的特征见表1-1。注:“-”和、“+”分别表示、“无”和、“有”;所有兰科植物在幼苗早期都不含叶绿素,大部分兰科植物在生长共生中期含叶绿素;真菌的结构都是按成熟期的特征来描述的;蓝细菌只与、(S-iheosonppiormsfirychü。lerandWolf,2005);本表根据、SmithandRead(2008)制作,有改动
  二、菌根研究的发展
  “菌根、”概念的提出,是人们开始对菌根进行科学研究的标志。
  1885年,Frank将、1885、~1950年,外生菌根的研究一直处于平稳进展阶段,在外生菌根生理、纯培养、生态和效应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起,外生菌根研究有了快速发展,在菌根分离鉴定、超微结构、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及应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展。
  早在1842年,N。-eli、(1842)就对丛枝菌根进行了描述,但是其绘图仅仅是、“像”丛枝菌根。对丛枝菌根真正开始研究并做出贡献的要算是法国的微生物学家、Dan-eard,他详细研究了杨树的丛枝菌根、(Dan-eard,1896),精细地绘制了杨树菌根的泡囊、丛枝及菌丝中的油滴等形态特征图,使人们对丛枝菌根有了初步的了解。Janse、(1897)观察并命名、“泡囊”、(vesicle)及其他菌根结构,包括后来被、-alaud、(1905)命名的、“丛枝”(arbuscule),“泡囊丛枝菌根”的名字得以确立。-alaud、(1905)还对疆南星型、(Arum)和重楼型、(Paris)两种类型的丛枝进行了区分。Jones、(1924)描述了附着孢、(appresorium)。但1885~1950年,丛枝菌根研究发展较为缓慢,陷入、“黑暗的中世纪”(Mose,1985)。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菌根研究方法的日益完善促进了丛枝菌根研究的发展,进入一个启蒙时代、laiumpMlaus、(Schenck,1985)。1953年,英国女菌根学家根系并获得侵染nanasa、(aA()、Firaar-Mose首次利用未消毒的孢子果接种到草莓、(Mose,1953)小麦、(maivumtesicuTirltscuenum。此后Mose(1956)利用表面消毒的孢子果在苹果)、多种草类、番茄、(neLicoerscoypt)和莴苣erde-e、(1961)创立了纯盆培养法。-“湿筛技术”从土壤中分离出丛枝菌根(n和NimancolsoivaLttacucasa)等植物的接种获得成功。Mosn(1963)应用线虫学家采用的、n(真菌的孢子。Nicolson和、-erdemanEdnoon-emoseae、(后来改为-smoseaelomu1968)首先描述了第1个种、)。Philips和、Hayman、(1970)利用、KOH脱色和曲利苯蓝arlin-1980)和、Tin对菌根根系进行染色,这种方法的确立,使得丛枝菌根在更多环境中被发现。Spker(1975)把划线交叉法用于测定菌根侵染,并在、-iovanneti和Mose(明确后被广泛接受。Mc-oni-le等(1990)将此方法进一步标准化。这些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丛枝菌根研究进程,相关研究内容更加广泛深入。1969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北美菌根会议(NACOM)。
  20世纪80年代以后,菌根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菌根研究非常活跃。1991年第一份菌根专业杂志izahrMcoy在荷兰出版。1926~1927年,Rayner最早撰写系列菌根著作,截至2008年,全世界出版菌根方面的专著达70余部,发表菌根研究论文的期刊在百种以上,仅2013年就有近1100余篇期刊论文发表、(根据ISI数据库统计)。1985年,、Schenck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建立了国际丛枝菌根菌种保藏中心、(INVAM),1990年移至西弗吉尼亚大学,由、Morton担任馆长。1993年,国际球囊菌库、(BE-)建立。北美菌根会议、(NACOM)在1969~1993年共召开9届,每3年1次;欧洲菌根会议1985年开始,每3年1次,到1996年共召开4次。为避免重复,把、NACOM、欧洲菌根会议和其他一些地方的菌根会议合并为国际菌根会议、(ICOM),并于1996年8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召开第一届,至今已召开7届、(表1-2)。表1-2、历届国际菌根会议序号ICOM1、ICOM2、ICOM3、ICOM4、ICOM5、ICOM6、ICOM7、ICOM8地点、美国加州、瑞典乌、澳大利亚、加拿大蒙、西班牙格、巴西贝洛、印度、美国弗拉格伯克利、普萨拉、阿德莱德、特利尔、拉纳达、奥里藏特、新德里、斯塔夫时间、1996年8月、1998年7月、2001年7月、2003年8月、2006年7月、2009年8月、2013年1月、2015年8月、4~9日、5~10日、8~13日、10~15日、23~27日、9~14日、6~11日、3~7日、Simon等、(1992)首次对、AM真菌18S核糖体基因进行分析,得到第一条、DNA序列。此后,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并促进了、AM真菌分类、鉴定、多样性、分子生态学和系统学等领域的发展。在分类学上、AM真菌被单独列出,成立了与担子菌、子囊菌和接合菌相并列的球囊菌门,大大提高了、AM真菌的分类地位。2013年,AM真菌R(即、-iceslidtomusnraraihilizoausreuarsp——erant)的基因组测序完成、(Tisetal ,2013),这势必对、AM真菌的相关研究产生积极作用。因此,菌根研究已成一门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生物科学。
  我国菌根研究起步较晚,1955年中国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所着手油松苗菌根接种试验,标志着我国菌根研究的开始,随后又处于20年的研究停滞状态,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菌根研究才悄然兴起。何新华等、(2012)根据论文发表数量,将中国菌根研究划分为3个不同阶段,初始零星第一阶段、(1980年)、缓慢恢复第二阶段、((1950~1981~1990年)与蓬勃发展第三阶段、1991年后至今)。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外生菌根对松属植物生长的影响方面,70年代末开始了丛枝菌根的研究。第二阶段主要对外生菌根和丛枝菌根的资源、效应进行了研究。第三阶段菌根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促生效应、生物修复、分子生物学等分支均快速发展,且丛枝菌根研究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目前国内已有多部菌根专著出版,每年发表的论文达数百篇。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刊物发表的英文论文也逐年增加。我国学者还成立了中国菌物学会菌根及内生真菌专业委员会,极大地促进了学术交流,截至2014年,国内菌根学术研讨会已经召开12届(表1-3)。
  ……

前言/序言


《土壤之歌:生命脉络的守护与再生》 这本书并非直接探讨“丛枝菌根与土壤修复”这一专业领域,而是从更宏观、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深入浅出地描绘了土壤的生命力、它与人类文明的千丝万缕联系,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土壤的守护者,而非掠夺者。它是一曲献给沉默却至关重要的土壤的赞歌,讲述着它的故事,揭示着它的困境,并呼唤着我们共同行动,去迎接一个更加繁荣、健康的未来。 第一部分:大地的心跳——土壤的生命密码 我们将从土壤最基本、最生动的层面切入。抛开复杂的科学术语,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片寻常的土地,用细腻的笔触去感受它。想象一下,你赤脚踩在松软的泥土上,那温润的触感,那独特的泥土气息,都在诉说着生命的奥秘。 土壤的构成:宇宙的馈赠,大地的杰作。 我们将追溯土壤的形成过程,从坚硬的岩石风化,到有机物的缓慢积累,展现这是一个漫长而精妙的宇宙级工程。从矿物质的细微颗粒,到腐殖质的黑色光泽,每一种成分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泥沙的混合体,更是地球生命循环的枢纽,是无数化学反应和生物活动的舞台。我们会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不同土壤质地(沙土、壤土、黏土)的独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水分、空气和养分的流通。 微观世界的奇迹:看不见的生命大军。 这本书的重点之一,便是揭示土壤深处那个充满活力、却鲜为人知的微观世界。我们将“遇见”那些微小的、却至关重要的居民: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线虫,以及数量庞大的节肢动物。它们是土壤的“清道夫”,是养分的“搬运工”,是土壤结构的“工程师”。我们会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介绍它们的工作:比如,它们如何分解枯枝落败,将它们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的养分;如何相互协作,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如何在病原体入侵时,充当第一道防线。我们会特别强调,这支看不见的生命大军,是土壤健康和活力的根本所在。 土壤的呼吸与脉动:动态的生态系统。 土壤并非静止的,它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这本书将展现土壤中的水分如何流动,空气如何交换,养分如何循环。我们会探讨土壤温度、湿度、pH值等因素如何影响着土壤生物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又如何反过来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就像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样,土壤中的物质和能量也在不断地流动和转化,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会用生动的比喻,比如“土壤的毛细血管”来形容根系的作用,以及“土壤的免疫系统”来比喻土壤微生物的防御机制。 第二部分:人类的足迹——与土壤的复杂关系 我们与土壤的关系,远比想象中来得更加紧密和复杂。我们的文明,从诞生之初,就与土地紧密相连。然而,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对土地的认识和对待方式,也悄然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农耕的起源与黄金时代:文明的基石。 回顾人类早期文明的兴起,农耕始终扮演着核心角色。我们将讲述早期人类如何从采集转向种植,如何学会与土地建立共生关系,如何发展出因地制宜的耕作智慧。那些流传至今的农耕谚语、节气划分,都蕴含着古人对土地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我们会描绘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农民们弯下腰,亲手播撒种子,土地则慷慨地回馈以丰收,这一切都像是大地与人类之间一场古老而美好的约定。 工业化浪潮下的变革:失衡的代价。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开始尝试“征服”自然,包括土壤。化学肥料、农药的广泛使用,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虽然在短期内提高了产量,但也为土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会深入探讨这些现代农业实践对土壤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土壤结构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有机质的流失,以及化学物质的残留。我们会用一些令人警醒的例子,来展示当土壤失去活力时,我们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城市化扩张与土地的隐痛:被遗忘的根基。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合体,正在不断蚕食着曾经的沃土。高楼林立,道路纵横,曾经肥沃的农田和生机勃勃的土地,被一层层水泥和沥青覆盖。我们会反思,当我们专注于建设和发展时,是否也忽视了脚下这片承载着我们生活的基础?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退化、生态隔离,以及被遗忘的乡村土地的空心化,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议题。 第三部分:守护的艺术——重拾与土地的和谐 幸运的是,我们并非只能任由土壤退化。无数的先辈和当代的探索者,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这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富有智慧的、能够实现土壤再生和可持续利用的实践,以及我们每个人可以为之付出的努力。 有机耕作的智慧:顺应自然的律动。 我们将介绍有机耕作的核心理念,强调如何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恢复和提升土壤的健康。这包括堆肥的艺术、绿肥的应用、轮作的科学,以及减少或完全避免化学品的使用。我们会用鲜活的案例,展现有机农场如何变得生机勃勃,土壤如何重新焕发活力,作物如何生长得更加健壮。这是一种“不扰动”的智慧,是与土地和谐相处的方式。 生态恢复的力量:重塑生命的绿洲。 面对被污染或破坏的土地,我们并非束手无策。这本书将展示一些令人鼓舞的生态恢复项目,比如湿地修复、荒漠化治理、矿山复垦等。我们会重点关注那些利用自然力量,而非强制干预的修复方法,强调多样性植物的种植、土壤微生物的激活,以及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这些案例将展现人类在与自然合作时,所能释放出的惊人力量。 家庭花园的奇迹:从微处着手。 即使是在自家的小小花园里,我们也能成为土壤的守护者。本书将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建议,比如制作家庭堆肥,选择对土壤友好的植物,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以及如何观察和理解自家土壤的健康状况。我们会鼓励读者,将自己的花园变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小型生态系统,从中体验到与土地连接的乐趣和意义。 食物的选择与消费:连接餐桌与土壤。 我们的食物选择,直接影响着土地的健康。我们会探讨“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鼓励读者选择那些来自可持续农业实践的食物,支持那些尊重土地的农民。购买本地、当季的农产品,减少食物浪费,都是为土壤健康贡献力量的有效方式。 公众意识的觉醒:土壤的代言人。 传播土壤保护的理念,提高公众的土壤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将呼吁读者,不仅仅是消费者,更是土壤的代言人,去关注土壤健康,去参与相关的讨论和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我们会强调,土壤并非一个遥远的概念,它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食物安全,乃至地球的未来息息相关。 结语:土壤的未来,人类的希望 《土壤之歌:生命脉络的守护与再生》不是一本枯燥的科学报告,而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它邀请你一同感受土壤的律动,理解它的需求,并激发你内心的责任感,去成为它忠实的守护者。土壤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根基,是地球母亲的脉络。当我们学会倾听土壤的低语,尊重它的法则,并用爱与智慧去滋养它时,我们不仅是在拯救一片土地,更是在为我们和后代的未来,播撒下最珍贵的希望。这本书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都能谱写出属于自己的“土壤之歌”,为大地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极具匠心,它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交响乐。开篇宏大,描绘了全球土壤健康危机的大背景,然后逐层深入到微观的细胞层面,探讨菌根形成的分子信号通路,最后又回归到宏观的农田和退化区域的修复实践。这种“收放自如”的叙事技巧,使得本书既能满足资深研究人员对细节的探究欲,也能让初学者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不同气候带和土壤类型下的修复策略的差异化探讨,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田野经验和理论功底,避免了“一刀切”的教条主义。语言的运用上,它既有学术论文的精准性,又兼具科普读物的可读性,例如它对“土壤呼吸作用”的生动比喻,让人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基于生态智慧的、可持续的、对土地负责任的修复哲学。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冲着“土壤修复”这四个字才拿起这本书的,毕竟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急需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这本书的魅力远超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撒药治病”式的修复理念上,而是从最底层的生物学逻辑入手,阐述了如何通过激活土壤自身的修复潜力来实现长效治理。书中对于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降解路径的梳理,逻辑性极强,每一步的论证都有坚实的实验数据支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生物修复效率的模型构建部分,它不仅展示了现有技术的局限性,还前瞻性地提出了如何通过基因编辑和菌株筛选来优化修复效果的思路,这无疑为行业未来指明了方向。叙述风格上,这本书保持了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但又不失人文关怀,作者的文字中流露出对土地深沉的热爱和对未来环境的责任感,读起来让人感到振奋,充满了解决问题的力量。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更像是一份需要耐心咀嚼和反复体会的深度报告。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科技进展的业余爱好者,我对于那些只停留在概念炒作的书籍深感厌倦。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作者没有回避技术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挑战,比如菌剂的田间稳定性和大规模应用的成本效益分析,这些现实问题被坦诚地摆在了桌面上,并给出了作者基于长期研究的审慎评估。我对其中关于菌根诱导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重塑作用的论述深感兴趣,这表明修复不仅仅是清除污染物,更是重建一个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文字风格上,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在娓娓道来,语言平实,却字字珠玑,没有故作高深的辞藻堆砌,一切都围绕着核心科学问题展开。它成功地将“看不见”的地下世界,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描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修复前沿阵地。

评分

老实说,市面上关于生态修复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陷入了理论的窠臼,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但《丛枝菌根与土壤修复》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叙事的节奏感和跨学科的视野。它不仅仅局限于微生物学本身,还巧妙地穿插了土壤物理化学、植物生理学乃至气候变化对菌根网络影响的讨论。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论述了在干旱和盐碱化胁迫下,如何利用特定菌根共生体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这个视角相当新颖且具有现实意义。作者在描述科学机制时,善于使用类比和对比的手法,将原本抽象的生物过程具象化,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特别欣赏它对“时间尺度”的强调,指出生物修复是一个渐进而非突变的过程,这为现实中实施修复工程提供了必要的心理预期和操作耐心。整本书读下来,给人一种扎实、可靠、充满未来感的感觉,它提供的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框架,而非单一的技术套路。

评分

这本新近出版的《丛枝菌根与土壤修复》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田园牧歌,只不过主角是那些肉眼不可见的真菌网络。我最初对“丛枝菌根”这个概念感到陌生,以为会充斥着晦涩的分子生物学术语,但作者的笔触极其生动,仿佛带领我们潜入了土壤深处,亲眼目睹了这些微小的生命体如何与植物根系建立起一场宏大的共生交易。书的开篇并没有急于介绍修复技术,而是花费大量篇幅描绘了健康土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特别是强调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核心地位。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土壤的漠视,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书中对特定几种主要作物与宿主菌根真菌互作的案例分析尤为精彩,那些详尽的图表和手绘插图,将复杂的物质交换过程变得直观易懂,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把握其精髓。它成功地将基础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前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既感到知识的厚重,又不失阅读的乐趣。对于关注可持续农业和生态恢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

评分

不错,学术书籍

评分

不错,学术书籍

评分

感觉书的纸张质量不怎么样,书表面不赶紧,感觉不像是新书,更像书书店里被人翻旧了的那种。

评分

感觉书的纸张质量不怎么样,书表面不赶紧,感觉不像是新书,更像书书店里被人翻旧了的那种。

评分

质量较好!

评分

不错,学术书籍

评分

不错,学术书籍

评分

感觉书的纸张质量不怎么样,书表面不赶紧,感觉不像是新书,更像书书店里被人翻旧了的那种。

评分

质量较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