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淡水鱼健康养殖技术》作者长期从事淡水鱼类的生产实践,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使图书更具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内容简介
淡水鱼养殖是广大农村传统的产业之一,也是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庭农场”丛书:淡水鱼健康养殖技术》内容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淡水鱼健康养殖的基础知识,包括水域环境、投入品管理、生产管理、养殖场建设等;第二部分介绍淡水鱼的主要养殖类型,包括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水库养鱼、稻田养鱼;第三部分则介绍重要鱼类的健康养殖技术,包括草鱼、罗非鱼、鲤、鲫、团头鲂、黑脊倒刺鲃、翘嘴红鲌、鲈、黄颡鱼、泥鳅等。
作者简介
黄洪贵,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已先后主持或参与二十多项科研项目,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三项,并分别主持完成地方标准的制定,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近三十篇学术论文,主编和参与编写有《福建淡水养殖》《淡水鱼养殖技术问答》和《水库渔业培训材料》等书。
目录
一、淡水鱼健康养殖基础知识
(一)健康养殖的水域环境
1.池塘
2.水库
(二)健康养殖投入品管理
1.苗种
2.饲料
3.肥料
4.渔药
5.化学品
(三)健康养殖生产管理
1.健康养殖一般管理技术
2.病害防治
3.人员管理
4.生产计划管理
5.设施、设备管理
6.质量管理与销售管理
(四)养殖场建设
1.场地环境
2.池塘条件
3.养殖场进、排水系统
4.道路、场地、建筑物等设施
5.配套设施
(五)生产设备
1.增氧设备
2.投饵设备
3.排灌机械
4.底质改良设备
5.水质检测设备
6.起捕设备、动力和运输设备
二、主要养殖类型
(一)池塘养殖
1.技术管理
2.混养
3.轮捕轮放
4.多级轮养
5.80:20养殖模式
6.放养模式
(二)网箱养鱼
1.网箱养鱼高产原理
2.网箱的设施结构
3.网箱的设置
4.鱼种放养
5.日常管理
(三)水库养鱼
1.库区清理与害鱼、杂鱼控制
2.拦鱼设施的建设
3.大中型水库粗放式养殖
4.库湾养鱼
5.小型水库养鱼
(四)稻田养鱼
1.养鱼稻田的生态环境特点
2.养鱼稻田的选择与建设
3.稻田养鱼的不同形式
4.稻田养鱼生产技术
三、重要鱼类健康养殖
(一)草鱼
1.生物学特性
2.池塘养殖
3.小型(山塘)水库养殖
4.网箱养殖
5.脆肉鲩养殖
6.免疫注射
(二)罗非鱼
1.主要良种和生物学特性
2.罗非鱼养殖技术
(三)鲤
1.主要良种与生物学特性
2.养殖技术
(四)鲫
1.主要良种与生物学特性
2.养殖技术
(五)团头鲂
1.生物学特性
2.养殖技术
(六)黑脊倒刺钯
1.生物学特性
2.养殖技术
(七)翘嘴红鲌
1.生物学特性
2.养殖技术
(八)鲈
1.生物学特性
2.养殖技术
(九)黄颡鱼
1.生物学特性
2.养殖技术
(十)泥鳅
1.生物学特性
2.养殖技术
附录1 渔业水质标准
附录2 饲料卫生标准
附录3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附录4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附录5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附录6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附录7 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家庭农场”丛书:淡水鱼健康养殖技术》:
沼气又称甲烷,是纤维素分解产生的,对淡水水生生物是否有直接的毒害作用还不是很清楚,它是在不良的环境下产生的,可作为不良环境的标志。
氨通常是在水中溶解氧不足时,由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或由氮化物经反硝化细菌还原生成,或来自于水生动物呼吸代谢的废物。分子氨易溶于水,对水生动物是极毒的,在水体中一部分离解成离子态铵,两者在水中可以互相转化,它们的数量取决于养殖水体pH值和水温。pH值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的比例越大,氨的生物毒性也越大。白天光合作用强烈进行时,水体的pH值和水温升高,分子氨比值也升高,而在强烈曝气或气提条件下,可以将部分氨气从水中排出而降低水中分子氨的浓度。过量的氨对大多数养殖动物有致命作用,在高密度精养池中,氨的浓度经常会达到抑制养殖动物生长的程度,甚至致死。因此,对于集约化池塘养殖,防止水体分子氨的升高,是水质管理的关键。
⑥酸碱度(pH值):水的酸碱度表示水体中氢离子的浓度,范围在0~14之间,酸碱度7的为中性,0~7的为酸性,7~14的为碱性。渔业水质标准要求淡水的pH值在6.5~8.5之间,而淡水池塘的pH值一般为7~9。
对养殖池塘而言,pH值受到自然环境和水中生物活动的影响,如建造池塘土壤的pH值、降落的酸雨、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和人工增氧等均可影响池水的pH值。对于养殖者而言,必须重点了解的是水生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白天由于以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主,消耗了池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池水pH值的升高;而晚上由于以生物的呼吸和有机物的分解为主,又会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微生物的厌氧呼吸会产生有机酸,从而降低池水的酸碱度。所以,池塘的酸碱度变化明显,不仅有昼夜变化,也有水层的垂直变化,其幅度与池水的缓冲能力有关。pH值日变幅大是高生产力的标志。
水的酸碱度对鱼类的生命活动有较大的影响。一般在酸性的条件下,可使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载氧能力_,造成缺氧症状,使鱼类的呼吸降低,活动减慢,摄食力减退,以致生长停顿;相反,水的碱性过强对鱼类的生长也不利,严重时甚至会引起死亡。从总体上说,一般养殖的淡水鱼类,能适应的酸碱度范围是6~9.5之间,超出这个范围便会妨害其生长,严重时会使鱼类的呼吸器官表面受伤而影响呼吸致死。淡水养殖水体的酸碱度以7~8.5(即中性偏碱)为好,既适合鱼类的生长、发育,也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
在积存大量腐殖质淤泥的池塘中,不仅会滋生病菌,而且过多有机物质的分解,会使水质变成酸性。因此,这类池塘应当除去过多的淤泥,再使用生石灰清塘,调整池水的酸碱度,以满足鱼类生长的要求。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应不定期地少量使用生石灰来提高池水的缓冲能力,降低酸碱度的变化幅度。如果酸碱度过高,应急时可施用氯化钙等来降低。
⑦硬度:水的硬度是指水中金属离子(如钙、镁、铝等)的浓度,常用毫摩尔/升或毫克碳酸钙/升来表示。其换算关系为:1毫摩尔/升-50.05毫克碳酸钙/升。对养殖池塘来说,池水的硬度主要是由钙、镁离子构成。由于池塘中酸碱度和二氧化碳等含量各不相同,池底土质特点不一,使池水硬度差异较大。在淡水养殖过程中,硬度要求在100~200毫克碳酸钙/升之间较适宜。如果池水硬度过低,酸碱度极易产生大幅度波动。增加硬度主要是采用施生石灰的方法,首先在养殖池塘清淤后,每亩(1/15公顷)用65~100千克消毒,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施用10~15千克/亩来增加硬度。如果池塘水体本身的硬度已较大,要慎用生石灰,以避免降低池水中有机磷的含量。此外,在有机物含量较低的池塘中,生石灰用量过多也会降低水体的肥力。
……
前言/序言
家庭农场丛书:淡水鱼健康养殖技术 引言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日益关注,“家庭农场”模式悄然兴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农业发展新力量。它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亲近自然、体验农耕乐趣的途径,更将优质、安全、新鲜的农产品带入千家万户。在这股浪潮中,淡水鱼养殖因其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广、易于管理等特点,成为了许多家庭农场主青睐的特色项目。 然而,淡水鱼的健康养殖并非易事。它涉及复杂的生物学原理、精细的水质管理、科学的病害防治以及高效的饲料投喂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养殖失败,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影响食品安全。因此,掌握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淡水鱼健康养殖技术,是每一位家庭农场主走向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本丛书旨在为广大家庭农场主提供一份详实、权威的淡水鱼健康养殖指南。我们深入研究了当前淡水鱼养殖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实践经验,结合家庭农场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提炼出一系列易于理解、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从鱼种选择、池塘建设、水质调控,到病害预防、饲料管理、收获上市,本书将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助您打造一个高效、健康、盈利的淡水鱼养殖系统。 第一篇:基础篇——认识你的淡水鱼和养殖环境 第一章:淡水鱼的生物学基础与选择 在踏上淡水鱼养殖之路前,充分了解您将要养殖的鱼类是至关重要的。本章将带领您走进淡水鱼的奇妙世界,深入剖析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包括: 鱼类的分类与生活习性: 了解不同淡水鱼的分类,例如鲤形目、鲇形目、鲈形目等,以及它们各自独特的栖息环境、食性(草食性、肉食性、杂食性)、繁殖方式、生长周期和对水温、溶氧等环境因子的需求。 常见淡水鱼的优缺点分析: 详细介绍市场上受欢迎且适合家庭农场养殖的淡水鱼品种,如草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罗非鱼、加州鲈鱼、黄颡鱼、鳜鱼等。我们将深入分析它们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抗病能力、市场价格、养殖难度以及潜在的经济效益,帮助您做出最适合您家庭农场资源和市场定位的选择。 鱼种的健康标准与选购技巧: 如何辨别健康、优质的鱼苗?本章将为您提供实用的选购指南,包括观察鱼苗的体型、活力、颜色、是否有外伤或寄生虫,以及如何选择信誉良好的繁育场和可靠的鱼苗供应商。了解健康的鱼苗是成功养殖的第一步。 家庭农场养殖的品种选择策略: 结合家庭农场的规模、技术水平、资金投入、市场需求等因素,提供科学的品种选择策略。例如,初学者可以选择抗病力强、易于管理的品种;追求高经济效益的农场主可以考虑市场价格较高的特种鱼类;注重生态养殖的农场则可以选择具有净化水体功能的鱼种。 第二章:适宜的养殖环境构建 养殖环境是淡水鱼健康生长的摇篮,其优劣直接关系到养殖成败。本章将聚焦于如何为您的淡水鱼打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养殖模式的选择与规划: 介绍目前主流的淡水鱼养殖模式,包括池塘养殖(土池、水泥池、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网箱养殖、稻鱼共作、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分析各种模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建设成本、管理难度以及环境效益,帮助您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最合适的养殖模式。 池塘/养殖设施的选址与建设: 选址原则: 考虑水源质量、水量、交通便利性、周边环境(避免污染源)、地势(有利于排水和排污)等因素。 池塘设计与建造: 讲解土池的挖掘、修整、防渗、排灌设施的建设;水泥池的尺寸、坡度、水深、通风设计;高密度养殖池的隔断、增氧设施安装等。 网箱/工厂化养殖设施的搭建: 介绍网箱材料的选择、固定方法;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构成(水泵、过滤、增氧、消毒设备)及其安装要点。 水源与水质的重要性: 强调水源的清洁和稳定是淡水鱼养殖的生命线。分析不同水源(地表水、地下水、雨水)的特点和潜在风险。 配套设施的建设: 讲解投饵区、蜕皮池(如需要)、病鱼隔离区、仓库、操作房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它们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 第二篇:核心技术篇——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第三章:水质的科学管理与调控 水质是淡水鱼养殖的“血液”,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健康和成活率。本章将深入探讨水质管理的方方面面: 关键水质指标及其影响: 详细讲解溶解氧(DO)、pH值、氨氮(NH3-N)、亚硝酸盐(NO2--N)、总氮、总磷、透明度、浊度、温度等水质指标的正常范围、检测方法及其对鱼类生长、呼吸、免疫力、疾病发生的影响。 水质恶化的原因分析: 探讨导致水质恶化的常见原因,如残饵、粪便堆积、鱼类密度过高、藻类过度繁殖或死亡、水体交换不足、水温剧烈变化等。 科学的水质调控技术: 增氧技术: 介绍叶轮式增氧机、射流式增氧机、鼓风式增氧机、曝气石、增氧剂(如过氧化钙、过碳酸钠)的使用方法、增氧时间和强度控制。 pH值调控: 如何通过施用石灰、小苏打等调节pH值,以及何时需要提高或降低pH值。 氨氮与亚硝酸盐的净化: 介绍生物净水技术(如利用有益菌、投放滤食性鱼类)、化学降解方法(如使用沸石、聚合硫酸铁)以及换水的重要性。 藻类调控: 如何通过施肥(如化肥、有机肥)培育适宜的藻类,控制藻类过度繁殖,以及藻类死亡后的应急处理。 换水策略: 根据养殖密度、水质状况、季节变化等因素,制定科学的换水计划,包括换水量、换水时机和换水方法。 水质监测与预警: 建立日常水质监测制度,学会观察水色、鱼的活动情况等,并掌握提前预警水质恶化的方法。 第四章:科学的饲料选择与投喂 “吃得好”是鱼类健康生长的根本。本章将为您揭示科学饲料管理的核心奥秘: 饲料的营养需求: 深入分析不同生长阶段(鱼苗、幼鱼、成鱼)和不同鱼种对蛋白质、脂肪、碳类、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量。 饲料的种类与选择: 配合饲料: 介绍商品配合饲料的等级(如鱼种料、成鱼料)、营养成分表解读、选择标准(品牌、信誉、配方)。 自配饲料: 介绍如何根据鱼种特性和当地资源,选择合适的原料(如鱼粉、豆粕、麦麸、玉米粉、蚕蛹、酵母等),并掌握简单的配方计算和制作方法。 活饵、冰鲜饵料的利用: 介绍蚯蚓、红虫、面包虫、小鱼、小虾等活饵和冰鲜饵料的优势与局限,以及在特定时期的应用。 科学的投喂原则与方法: 投喂量控制: 依据鱼的摄食量、水温、天气、鱼的生长情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投喂量。强调“少量多次,宁少勿多”的原则,避免浪费和污染水质。 投喂时间与频率: 根据鱼的活动规律,选择合适的投喂时间(如清晨、傍晚),并确定合适的投喂频率。 观察摄食情况: 学会通过观察鱼的摄食反应来判断饲料是否适口,以及鱼的健康状况。 投喂设备的应用: 介绍自动投饵机、人工投饵等不同投喂方式的优缺点。 饲料储存与管理: 讲解如何正确储存饲料,防止变质、霉变和营养流失。 第五章:病害的预防与防治 病害是淡水鱼养殖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本章将教您如何建立有效的病害防控体系: 常见淡水鱼病害的识别与诊断: 细菌性疾病: 介绍赤皮病、肠炎病、烂鳃病、竖鳞病、打印病等常见细菌性疾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及诊断方法。 病毒性疾病: 介绍鱼类疱疹病毒病、虹彩病毒病等常见病毒性疾病的危害和早期识别。 寄生虫病: 介绍指环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三代虫病等常见体表和鳃部寄生虫病的症状和诊断。 霉菌病: 介绍霉菌对鱼卵、鱼体和饲料的危害。 营养代谢性疾病: 介绍由于饲料不均衡导致的生长迟缓、畸形等问题。 病害预防是关键: 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理念。 健康鱼种引入: 从源头杜绝病原体。 优良的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稳定,提高鱼的抵抗力。 科学的饲料投喂: 保证营养均衡,避免因营养不良引起的免疫力下降。 合理的养殖密度: 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应激反应和病原传播。 定期消毒: 介绍鱼池、工具、网具等的定期消毒方法和常用消毒剂。 水体消毒: 介绍漂白粉、二氧化氯、季铵盐类消毒剂等在水体消毒中的应用。 鱼体保健: 介绍如何通过药浴、内服等方式提高鱼的抗病能力。 病害的治疗方法: 药物选择与使用: 介绍常用渔药的种类(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消毒剂等)、正确的使用剂量、用法、疗程以及药物残留的注意事项。 隔离治疗: 讲解病鱼隔离的重要性及隔离池的设置。 综合治疗方案: 强调联合治疗、对症治疗的重要性。 兽医指导: 鼓励在情况不明或病情严重时,及时咨询专业兽医。 病害流行期的应对策略: 加强监测: 密切关注鱼的活动情况和异常症状。 及时沟通: 与周边养殖户交流信息,共同应对。 应急预案: 提前制定病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第六章:鱼类生长管理与疾病监测 除了日常的水质和饲料管理,对鱼类生长的细致观察和监测,也是保障健康养殖的重要环节: 生长规律的把握: 了解不同鱼种在不同时期的生长速度、体型变化和饲料需求。 生长监测的方法: 定期测量: 介绍如何定期测量鱼的体长、体重,绘制生长曲线,评估生长速度。 观察体型与活动: 学会通过鱼的体型是否匀称、活动是否正常来判断生长状况。 食欲观察: 鱼的食欲是衡量其生长状态的重要指标。 疾病的早期信号识别: 关注鱼的摄食行为、活动能力、泳姿、呼吸方式、体表颜色、鳞片、鳍条、鳃、眼、粪便等细微变化。 建立健康档案: 记录每天的投喂量、水质数据、鱼的活动情况、用药记录等,形成详细的养殖档案,便于分析问题和总结经验。 第三篇:进阶篇——提升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高密度养殖与循环水养殖技术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和环保要求的提高,高密度养殖和循环水养殖正成为淡水鱼养殖的新趋势。本章将为您揭示这些先进技术的奥秘: 高密度养殖的原理与优势: 讲解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更高的养殖产量,以及其在节约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的优势。 高密度养殖的关键技术: 增氧与排污: 强调高效增氧设备和完善的排污系统的作用。 水质调控: 揭示在更高密度下,水质管理的重要性与挑战,以及相应的调控策略。 病害防控: 分析高密度养殖下病害传播的风险,以及更严格的消毒和免疫措施。 饲料管理: 如何在保证鱼类营养的同时,减少残饵对水质的影响。 循环水养殖系统详解: 系统构成: 详细介绍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的生物过滤、物理过滤、曝气、消毒、温控等关键设备。 工作原理: 讲解水体如何在系统中不断循环净化,为鱼类提供稳定、优质的养殖环境。 优势分析: 节约用水、减少排污、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易于控制水质等。 建设与维护: 介绍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选型、安装、调试、日常维护和常见故障排除。 家庭农场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根据家庭农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适宜的高密度或循环水养殖模式,实现效益最大化。 第八章:绿色生态养殖与病害绿色防治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本章将引导您走向更环保、更健康的养殖之路: 生态养殖理念: 强调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化学品的使用。 生物净水技术: 藻类生态调控: 通过合理施肥、投放食藻鱼类等方式,维持水体中藻类平衡,净化水体。 微生物调控: 介绍如何利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净化水质,抑制有害菌生长。 底栖生物的应用: 讲解底栖螺、虾等在清除残饵、污泥方面的作用。 轮捕轮放与间养套养: 介绍通过科学的捕捞、放养结合,以及在同一养殖水体中养殖不同鱼种或鱼虾套养,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病害风险。 稻鱼共作模式: 详细介绍稻鱼共作的原理、模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绿色病害防治: 中草药在渔业中的应用: 介绍一些常用的具有抗病、促生长、解毒作用的中草药及其使用方法。 益生菌的应用: 讲解如何通过内服外用益生菌,调节鱼体微生态,增强免疫力。 生物防治: 介绍利用某些微生物或生物制剂来防治病害。 物理防治: 如利用紫外线杀菌、臭氧消毒等。 减少抗生素使用: 强调通过改善养殖条件和提高免疫力来预防疾病,最大限度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第九章:养殖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 养殖最终是为了盈利。本章将为您提供一套实用的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方案: 养殖成本的核算与控制: 详细列举养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项成本(鱼种、饲料、水电、人工、药品、设备折旧等),并提供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 产量预测与效益分析: 如何根据养殖密度、生长速度、成活率等因素,科学预测养殖产量,并进行详细的效益分析。 市场调研与定位: 讲解如何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目标消费群体、市场需求、价格趋势,以及如何为您的产品进行市场定位。 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 强调生产优质、安全、健康的淡水鱼是赢得市场的关键。讲解如何通过绿色养殖、精细化管理打造优质产品,并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 销售渠道的拓展: 直销模式: 讲解如何通过农展会、社区团购、线上平台(如微信、抖音)、实体店等方式进行直销。 合作社模式: 介绍如何加入或组建养殖合作社,抱团销售,提高议价能力。 对接餐饮、超市: 讲解如何与餐饮企业、超市建立稳定的供货关系。 养殖风险管理: 探讨可能遇到的风险(如病害、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并提供相应的风险规避和应对措施。 附录 常见淡水鱼养殖病害图谱 常用渔药对照表 水质指标速查手册 养殖记录表范本 结语 “家庭农场丛书:淡水鱼健康养殖技术”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您在家庭农场养殖之路上的忠实伙伴。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您建立科学、高效、环保的淡水鱼养殖体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您的家庭农场带来丰收与希望。祝您养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