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被媒體譽為“第1行走記者”的唐榮堯先生將記者的敏銳和務實、學者的嚴謹、文學傢的詩意三者結閤,采用人類學調查的方式和曆史文化散文的筆法,追尋韆年間伊斯蘭文明落地中國之路,深度探尋中國穆斯林的精神世界。488座城市,12679座清真寺,4376本圖書文獻,4883名阿訇,260學者專傢……作者在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草原之路、唐蕃古道、濱海環綫、大河之路上徒步10萬裏考察伊斯蘭文明的中國之旅。
“伊斯蘭文明的中國之旅”叢書共五本:
《月光下的微笑》:帕米爾高原的瓦罕走廊、天山以南的塔裏木盆地、敦煌大戈壁、河西走廊、黃土高原等傳統絲綢之路的伊斯蘭文明在中國的傳播、演變……
《北緯40—45度:青草間的信仰》:從新疆天山以北的塔城草原、伊犁綠洲,北疆的阿勒泰草原、阿勒泰山西麓到東天山的巴裏坤草原,內濛古和新疆、甘肅、濛古國交界的八百裏無人區的黑戈壁、阿拉善高地、烏蘭察布草原、锡林格勒草原、呼倫貝爾草原到大興安嶺腳下的整個北方草原帶上的伊斯蘭文明傳播與演變之路……
《大河倒影》:從黃河上遊青海境內的撒拉族、東鄉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生活區開始,順河而下,完成甘肅臨夏境內黃河邊積石山縣的保安族、迴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地區的伊斯蘭文明順河演變考察,進入甘肅境內的蘭州、寜夏境內的吳忠、內濛古境內的阿拉善地區,考察信仰伊斯蘭教的濛古族以及河南境內黃河邊信仰伊斯蘭教的迴民和曆史上信仰伊斯蘭教的猶太人,同時考察山東境內信仰伊斯蘭教的濟南、東營等地。從杭州開始,順著當年大運河的開鑿方嚮北上,途經揚州、德州、天津、通縣、北京等城市,完成大運河兩邊的城市生活區內的中國伊斯蘭文明之旅考察。從四川李莊開始,順長江而下,直抵上海,完成長江邊的伊斯蘭文明之旅考察。以上三個方麵,體現黃河、長江、大運河三條水係邊的伊斯蘭文明。
《青藏的屋簷下》:從新疆和青海、甘肅北部交界的阿爾金山開始,沿著祁連山西麓而行,途經西寜,甘肅卓尼,四川阿壩、甘孜州的康定;從雲南的昆明到大理、麗江到香格裏拉的茶馬古道;沿著傳統的唐蕃古道抵達青海玉樹,沿著傳統的京藏公路,從西寜到拉薩日喀則、阿裏地區,完成這條綫上的穆斯林生活考察。
《蔚藍色的背影》:從海南省的三亞起步,途經廣州、泉州、上海、青島到大連,記錄海邊的穆斯林生活。
作者簡介
唐榮堯,具有獨立精神的人文地理寫作者。多年來,曾徒步走過18個省區,探究西夏王朝的來龍去脈和西夏後裔去嚮;從黃河源頭徒步到入海口,梳理黃河文明;沿著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茶馬古道、中國大陸海岸綫等綫路探尋“伊斯蘭文明的中國之旅”。被諸多媒體譽為“中國第一行走記者”,曾獲“中國人文地理寫作傑齣貢獻奬”,入圍2013年“中國當代徐霞客”評選。
迄今齣版個人詩集《騰格裏之南的幻象》,人文寫作專著《王朝湮滅——為西夏帝國叫魂》《王族的背影》、《西夏帝國傳奇》《消失的帝國:西夏》《寜夏之書》《大河遠上》《青海之書》《中國的新天府》《文字背後的美麗》《秘域》《青海湖》,新史學專著《西夏史》等。曾擔任20集大型人文曆史紀錄片《中國迴族》總撰稿、中央電視颱大型史詩紀錄片《西夏》的總撰稿與編劇。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伊斯蘭文明的中國之旅——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唐榮堯在不依靠任何資助的情況下,用學術的理性結閤田野調查的方法,獨立完成這個話題的調查、研究和抒寫,展現瞭一個宏大的文明場景,其間的艱難和睏苦,是我們所無法想象的。
——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
★在世界文明的曆程中,伊斯蘭文化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尤其是在當今世界,種族間的交流與對話將為世界和平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毫無疑問,唐榮堯先生的“伊斯蘭文明的中國之旅”叢書將成為這場對話中重要的參與者與貢獻者。
——師永剛《鳳凰周刊》雜誌社主編
★唐榮堯與很多寫作者不同的是,他不是坐在傢裏埋頭寫東西,他用靈魂帶著身體在大地上寫詩。這麼多年,他孤身一人行走在罕有人跡的人文探尋之途中,用執著與艱辛,倔強和孤獨築構瞭屬於他的文化孤旅和文學之城。
——瀋浩波著名作傢、齣版人
★唐榮堯是一位冒險傢,他孤身一人,一次次地叩響伊斯蘭文明的大門。他的執著和真誠,感動瞭數以萬計的穆斯林,他們嚮他真誠地講述自己民族的故事,他也真誠地傾聽,忠實地記錄,他用理性的思考和充滿情感的筆墨書寫著中國大地上穆斯林的故事。
——李栓科《中國國傢地理》雜誌社社長
★唐榮堯先生秉持著對文明傳承研究的獨立精神,采用田野調查的方式探訪瞭許多城市和清真寺,與眾多阿訇深談,取得瞭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他的“伊斯蘭文明之旅”無疑將成為中國伊斯蘭文化研究領域一個積極的探索。
——婁曉琪《文明》雜誌社社長
目錄
第一章 瓦罕走廊,伊斯蘭入華
第二章 塔吉剋,世界屋脊上的雄鷹
第三章 祖國“西極”,詩意的生活與信仰
第四章 散發在“帕米爾高原紐扣”上的智慧之光
第五章 新疆邊境,穆斯林的愛國情結
第六章 麻紮,埋著的曆史和智慧
第七章 喀什,中亞的“文明之胃”
第八章 花香深處,兩個穆斯林王妃齣場
第九章 尋找木卡姆,又見木卡姆
第十章 東乾,信仰伊斯蘭教的特殊族群
第十一章 桑皮紙上傳承的民間工藝
第十二章 一個維吾爾族老人半個世紀的影響
第十三章 從喀喇昆侖山而來的玉石之路
第十四章 頭頂的風情與拜毯上的信仰
第十五章 沙漠中的三副陌生麵孔
第十六章 毛驢背上,信仰花開
第十七章 巴紮,馱在驢背上的市場
第十八章 吐魯番,葡萄架下的詩與經
第十九章 穿越哈密,聖者的背影
第二十章 祁連山北端,戈壁灘上的一彎新月
第二十一章 河西走廊,伊斯蘭來華的東方大通道
第二十二章 黃土深處的信仰之薪
第二十三章 噦哩,隨成吉思汗而來的“迴迴彆種”
第二十四章 長安的敞懷,攬月入抱
參考書目
後記
前言/序言
月光下的微笑:一段跨越時空的對話 “伊斯蘭文明的中國之旅”叢書,如同一扇緩緩推開的古老門扉,引領我們踏上一段跨越韆年、融匯東西的文化探索之旅。而《月光下的微笑》作為這套叢書的璀璨一頁,並非簡單地勾勒一段物質的遷徙或地理的跨越,它更是一次心靈深處的對話,一次文明在碰撞與交融中綻放的細膩描摹,一場在曆史長河中,不同文化如何以各自獨特的方式,綻放齣相似的溫暖與光輝的靜默觀察。 這並非一本單純的史書,也不是枯燥的學術論著。它邀請讀者,以一種詩意而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去審視伊斯蘭文明與中國這片古老土地相遇的那些微妙瞬間。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溫度,他/她沒有選擇宏大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被歲月衝刷卻依舊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細節。這些細節,或許是絲綢之路上偶然休憩的駝隊,或許是某個靜謐夜晚,異域旅人眼中閃爍的故鄉月光,又或許是古老市集上,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在交易的嘈雜中,偶然投射齣的一個善意微笑。 《月光下的微笑》試圖捕捉的,正是這種在看似遙遠的文化隔閡之下,湧動著的共同人性。它講述的,是如何在具體的曆史場景中,伊斯蘭的智慧、藝術、哲學,與中國的儒傢思想、道傢精神、佛教禪意,展開瞭一場無聲卻深刻的交流。這種交流,並非徵服與被徵服,而是相互的吸引、藉鑒與融閤。它展現瞭,當不同的文明之光照耀在同一片土地上時,所激蕩齣的火花,以及最終沉澱下來的,那份超越瞭時代與地域的理解與尊重。 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對“微笑”這一意象的精妙運用。月光,象徵著永恒、寜靜與普遍,它照耀著大地,也照耀著人心。而“微笑”,則是人類最直接、最純粹的情感錶達,它能跨越語言的障礙,傳遞善意與溫暖。作者將這兩者巧妙地結閤,意在揭示,無論來自何方,無論秉持何種信仰,在麵對生命中的美好與挑戰時,人類共通的情感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如何以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姿態,在曆史的長捲中留下印記。 在《月光下的微笑》中,你會看到: 絲綢之路上的人文圖景: 遠不止是貨物的交換,更是思想、技藝與生活方式的傳遞。作者將帶領讀者穿越塵土飛揚的古道,去感受那些背負著傢國情懷與商業夢想的旅人們,如何在異域的星空下,思念故鄉,也如何被異域的風土人情所吸引。他們或許在長安的坊市中,驚嘆於中國精湛的絲綢與陶瓷工藝;或許在撒馬爾罕的清真寺中,感受伊斯蘭建築的宏偉與莊嚴,並與中國的建築師探討結構與美學的奧秘。這些場景,都彌漫著一種溫和的交融氣息,如同月光灑在不同顔色的石頭上,摺射齣和諧的光彩。 哲學與藝術的對話: 伊斯蘭世界的幾何圖形藝術、阿拉伯文的書法藝術,與中國的水墨丹青、園林藝術,在曆史的長河中,是否存在著精神上的共鳴?作者將深入探討,伊斯蘭獨特的抽象藝術觀念,如何在接觸到中國繪畫中對自然的細膩描摹與寫意精神後,産生怎樣的新的可能性。同樣,中國哲學中“天人閤一”的境界,是否也在某些伊斯蘭思想傢對宇宙和諧的探索中,找到某種隱秘的呼應?這些都是跨越文化屏障的智慧閃光,如同月光下,不同植物投下的影子,在地麵上交織成一幅幅彆樣的畫捲。 宗教與世俗的交織: 當伊斯蘭的信仰者踏上中國的土地,他們的宗教習俗、生活禮儀,如何與中國本土的文化土壤相互影響?作者不會迴避宗教的嚴肅性,但更著重於展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信仰如何成為一種內化的力量,影響著個體的行為與觀念,同時也如何在與中國社會互動中,呈現齣地域的特色與包容性。例如,清真寺的建築風格,在融入中國傳統建築元素後所呈現齣的獨特韻味;或是在飲食習慣上的相互影響,都為我們展示瞭文化融閤的生動樣本。 美食與風物的敘事: 飲食是文化最直觀的載體之一。《月光下的微笑》會烹飪齣一道道充滿文化韻味的故事。從鬍椒、香料的遠道而來,到它們在中國菜肴中的巧妙運用;從中國的茶文化,如何為遠方的旅人帶去慰藉,到不同地域的食材如何在交流中煥發齣新的生命力。這些充滿煙火氣的描繪,讓讀者仿佛置身於古老的市集,聞到異域香料的芬芳,品嘗到東西方食材碰撞齣的獨特滋味。 民間傳說的溫情: 除瞭宏大的曆史敘事,作者還將目光聚焦於那些流傳在民間的故事與傳說。這些故事,或許是關於一位伊斯蘭商人,在中國娶妻生子,將異域的文化融入中國的生活;或許是一位中國文人,被伊斯蘭的典籍所吸引,並從中汲取靈感,創作齣具有東方韻味的詩篇。這些個體化的敘事,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它們是文明交融最真實的寫照,如同月光下,村莊裏傳來的孩童的笑聲,純粹而動人。 《月光下的微笑》所要講述的,絕非簡單的曆史事件堆砌,而是一種對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它試圖說明,真正的文明交流,並非是單嚮的輸入與輸齣,而是一種雙嚮奔赴,一種在相互理解與尊重的基石上,共同創造的過程。當來自遠方的月光,灑在中國的大地上,它並非改變瞭這片土地的顔色,而是與本土的陽光、星辰,共同構成瞭更加豐富而迷人的夜空。 在這本書裏,你不會讀到對任何文化的批判或褒揚,隻有一份對人類共同文明遺産的敬畏,以及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地以“微笑”傳遞善意、溝通心靈的普通人的深深緻意。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將冰冷的史料轉化為有溫度的故事,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鮮活的場景,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即便在遙遠的年代,即便語言不通、信仰各異,人類之間依然可以通過眼神、可以通過行為,傳遞那份最真摯的、如同月光般溫柔而堅定的“微笑”。 《月光下的微笑》,是“伊斯蘭文明的中國之旅”叢書中,一首關於和諧、理解與永恒人文精神的動人詩篇。它邀請每一位讀者,在靜謐的月光下,迴望曆史,傾聽來自不同文明的低語,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穿越國界的、共同的人性之光。這是一次心靈的遠足,一次關於“為何我們能相互微笑”的深刻追問,也是對人類文明多元共生美好未來的期許。它提醒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那份最簡單、最美好的“微笑”,永遠是連接心靈的橋梁,是文明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