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六讲

音乐六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欧梵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史
  • 音乐理论
  • 音乐欣赏
  • 古典音乐
  • 西方音乐
  • 音乐文化
  • 音乐教育
  • 艺术
  • 人文社科
  • 通俗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026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432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语言能够跨越种族、年龄、性别,使之共享同乐,恐怕非音乐莫属。而古典音乐绝对是所有音乐篇章中华丽、动人的一幕。咿咿呀呀的练习声静止,一流的乐师们端坐,射灯打下,指挥划下第1个手势,钢琴、提琴、铜管、鼓声接二连三响起,身处其中只能感受震撼与满足。作为一个乐迷,李教授这本书谈的是主观聆乐经验,不尽苟同,却获益良多。他从舒伯特谈到马勒,从阿巴多谈到苏博轩、从香港谈到维也纳……不仅谈已故的音乐巨人,也谈如今的交响乐团、新晋指挥,更谈及音乐与城市、文化艺术的交界,娓娓道来,如梦幻曲般舒缓、小夜曲般沉静,又回味悠长。本书作为李欧梵教授完整的聆乐全纪录,特别收录李欧梵教授指挥生涯的亲身经历,封面更由妻子李子玉女士特别绘制而成。更值得一提的书全书对所提音乐家皆有注释,即使不熟悉古典音乐的读者也可借此一窥古典音乐之容。

内容简介

  李欧梵教授将自己70年来的聆听古典音乐的经验分为六讲与读者分享。在书中与作者一同细品马勒、舒伯特、瓦格纳、贝多芬、李斯特的不朽巨篇;聆赏阿巴多、索尔蒂、托斯卡尼尼的指挥英姿。共乘音乐的飞毯,享世界圣殿级音乐盛宴;同驱文化之车感悟音乐的跨界魅力。诚如书中所言:“在这个动乱不堪的21世纪,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求精神的滋养,音乐于我的意义即在此。至于古典音乐的市场能坚持多久,我当然在所不顾。只要有古典音乐听,我就有足够的勇气活下去——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作者简介

  李欧梵,著名人文学者,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此后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荣誉博士。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著作包括《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中浪漫的一代》《中西文学的回想》《西湖的彼岸》《上海摩登》《狐狸洞话语》《世纪末呓语》《寻回香港文化》《都市漫游者》《清水湾畔的呓语》《我的哈佛岁月》《苍凉与世故》《又一城狂想曲》《交响》《人文六讲》等。

目录

第一讲 我的音乐缘分
第二讲 我心中的音乐巨人们
第三讲 指挥家与交响乐团
第四讲 青年音乐家
第五讲 城市与音乐
第六讲 音乐与文化

精彩书摘

  小序:一个乐迷的开场白
  这本小书,名曰《音乐六讲》,其实并非演讲,而是闲谈。本社编者有心把它编成像我的上一本书《人文六讲》的模式,把近年来我在香港报刊发表的乐评文章收集在一起,分成六个主题,让读者和音乐同好随便翻阅。也许各位可以想象一个"音乐沙龙",由我主持,把自己聆听古典音乐的经验,和大家分享。沙龙的性质本来就是民主的,不分等级或长幼次序,只要对音乐稍有"发烧"经验,甚或有点好奇,愿意听(看)我吹牛,也就够了。
  既然此次由我主讲,理当有一个开场白。如果我面对的是众乐迷和发烧友,我得事先声明:我属于前者,但不够资格作后者;我家的音响系统只不过中等,都是靠我的发烧友朋友帮忙购买的。至于我的乐迷资格,需要先做一番解释。
  "音痴"一生
  我曾多次说过,我对音乐完全出自兴趣,没有受过训练,如果有,那就是我幼年的家庭背景:父母和妹妹都是学音乐的,因此我反而被隔在门外。父亲曾说:一家四口,三个人学音乐足够了。然而,我想自己对音乐的热情,绝不低于任何专业人士,甚至犹有过之。作一个乐迷的好处就是我不必刻苦练习,只作欣赏,其乐趣当然穷。诚然,我的乐趣也是自幼培养出来的,本书中我特别选了旧作两篇:《爱之喜·爱之悲》和《听舒伯特》,再次收入集中,就是为了纪念父母亲意中留给我的缘分。不但我的前半生和音乐结了缘,而且后半生更是痴迷,几乎每天没有音乐就活不下去。也许,到了这个动乱不堪的二十一世纪,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求精神的滋养,音乐对我的意义更大了。
  因此,我发现自己的音乐文章(包括乐评)的背后都含有一种精神上的需求,换言之,我把聆听音乐的经验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我的生活价值又和我心目中的人文精神和广义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也许在此有必要再次(因为以前也曾提过)交代一下这些文章背后的个人思绪。
  我的专业是文学,而我的业余兴趣是音乐和电影,因此我时常不自觉地把三者联在一起。我曾写过一本文学改编电影的书,也许下一本应该写文学和音乐的关系,目前正在收集材料和灵感,本书也可算是一种准备的札记吧。内中不少文章,都在有意意之间,把文学和文化拉进来了。近来我阅读的有关音乐的外文书籍,印象最深的就是Alex Ross的《其他都是噪音:聆听20世纪》(The Rest Is Noise: Listening to the 20th Century),在《人文六讲》的第五讲:<音乐与文化>中已经介绍过了,也再次收入本书作为最后一篇。
  我认同此书作者的看法:20世纪西方的文化变革,可谓惊天动地,而音乐恰恰是20世纪文化最多采多姿的表现。譬如书中论到的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 , 做了七首交响曲,一首比一首短, 最后做不出来了,忧郁地躲在森林从中的家里,深居简出。另一边厢,勋伯格 在维也纳向传统权威挑战,尝试作调音乐,而马勒 虽然不同意这个年轻人的做法,但又爱他的才华,进退两难,最后发现妻子对他不忠,爱人竟然是后来鼎鼎大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把这三个作曲家连在一起,西贝柳斯保守,勋伯格激进,马勒夹在中间,为20世纪的现代文化织造了一个光辉灿烂的音乐光环。我也不自觉地随着他们,从古典的莫扎特和贝多芬走进20世纪。书中我最欣赏和崇敬的人物和作品,都与此相关。
  现代主义古典音乐传统
  最近我心血来潮,略略统计了一下我多年来收集的唱碟,如以作曲家来分的话,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唱碟虽多,还比不上马勒、勃拉姆斯 、布鲁克纳 、瓦格纳 、理查德·施特劳斯 、肖斯塔科维奇 、和德沃夏克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作品的唱碟特别多。马勒的唱碟高居榜首,本书讨论最多的也是他,除了个人偏爱,也可能因为他在我心目中最能代表这个世纪之交的音乐和文化情境吧。
  在这一段时期,欧洲文化产生了一个巨变,其艺术结晶就是"现代主义"(Modernism):文学、绘画、建筑到音乐,这个世纪之交可以说是一个转捩点: 就以古典音乐而言,18-19世纪的悠长传统受到挑战,瓦格纳的"总体艺术"歌剧首开其端,影响深远,到了20世纪头十年,勋伯格领导的"第二维也纳乐派"正式"叛变",采用十二音律法作曲。然而这一场音乐的革命和中国后来的五四文化运动稍有不同,它并非主张全盘扬弃传统,而是觉得传统已经走到尽头,所以必须从传统中作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也是故勋伯格一生都对勃拉姆斯保有一份尊敬,他流亡到洛杉矶教书的时候,所用的和声学教材还是勃拉姆斯!从一个普通乐迷的立场来说,这一场革命对我大有好处,因为它让我自觉:原来西方古典音乐至少有两个传统:古典和现代,而且时过境迁之后,互补互动。在交响乐的诠释中尤其可见端倪。
  指挥家全胜时代
  1850-1959 这一百年,在西方是一个交响乐大盛的时代,也是指挥家最出风头的时代。马勒就是一位指挥大师,它的继承人是尼基施 ,门格尔贝格 ,瓦尔特 ,富特文格勒 ,托斯卡尼尼 ,克伦佩勒 ,和斯托科夫斯基 , 稍后是卡拉扬 ,切利比达克 和小克莱伯 (他爸爸也是指挥家,但他更青出于蓝);我有幸在美国听到的莱纳 、奥曼迪 、索尔蒂 、和塞尔 ,和多拉蒂 ,都是来自这个德奥传统。当然也有"异数",如美国大师伯恩斯坦 , 但他的老师库塞维兹基 (当年是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总监)则属于法俄传统,还有一位在欧美皆受遵崇的皮埃尔·蒙都 , 他们与德奥指挥家在风格上稍有不同,但训练则是同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指挥家开始崛起,阿巴多 、穆蒂 和夏依 三位一脉相承。这三条系谱交融,也构成了我喜爱的交响乐唱碟中的"英雄本色"。最近阿巴多去世,享年八十岁,令我唏嘘不已,觉得这个传统快断了(有人说蒂勒曼 是德奥传统的传人,德国音乐的救星,我觉得言之尚早)。
  我在本书中有不少篇文章讨论到这些指挥家,或者有人会认为我太过偏袒"老指挥"(而演奏家中反而喜欢发掘新秀),也罢,可能和我的年龄与聆乐经验有关。虽然近年来年轻一代的指挥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出奇招,有时为了出头,不惜对作曲家的曲谱作"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处理。我每次为了好奇而买他们录制的新唱碟,但听多了,新奇的效果逐渐减低,还是老一代的可靠。常言"姜是老的辣",这种"辣味"我认为全在于对于乐谱本身的尊重,速度变化不大,也不故作惊人效果,而是在乐曲结构中营造音乐的本色。也许"辣味"的譬喻不当,应该说味道犹如"嚼橄榄",越嚼越有味儿。连我以前不大喜欢的卡拉扬,现在重听他的老唱片(如20世纪60年代录制的贝多芬交响乐全集,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录制的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音诗),又发现在音色华丽的表面背后深藏不少玄机和妙处,他对于乐句地处理尤为到家。
  新生代演奏家的崛起
  20世纪后半期是演奏家崛起的时代,小提琴的"太上皇"海菲兹 ,我幼年就听他的唱片,同时和父亲学习小提琴,如今"琴断"已久,也许是改学文学和历史的代价。另一位演奏大师,当然是钢琴家霍洛维茨 , 它和鲁宾斯坦 是我母亲最崇拜的钢琴家,我也随她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脑海中依稀想起小时候母亲说的童话故事:"有一天晚上,月光很好,贝多芬一个人在森林中散步,突然听到钢琴声,原来有一对年轻的兄妹在弹琴……"这个传说也不知从哪里来的?我幼时听了太多母亲的学生弹肖邦的练习曲,往往错音百出,至今不能忍受钢琴演奏家出错。然而,20世纪后期崛起的钢琴家技巧太过神奇了,朗朗和王羽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犹记得文化理论家萨义德(Edward Said, 他也是一位乐评家,钢琴技艺不凡)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演奏家的文章,以鬼才古尔德 演奏的巴赫为例,大意是:技术太过超人以后,也超越了常人的领域,此等人物往往在媒体吹捧之下,成了明星,所以古尔德要急流勇退,否则在众目睽睽之下,音乐的内涵反而被遗忘了。古尔德,活了不到六十岁就英年早逝,后继人。它也许是最后一位涵养深厚的钢琴家。新一代冒起的钢琴家,个个得奖数,但听来往往技术有余,深度不足,弹弹肖邦和拉赫曼尼诺夫 则可,但演奏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我听来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本书中提到的演奏家不算多,以华人为主,虽然音乐国界,但是华人在世界出人头地,我还是感到骄傲。我特别推崇傅聪,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演奏比别人有深度,也许得自他父亲傅雷先生的家教,加上他多年旅居英国所积累的经验吧。我有幸和他见过几面,几句闲谈,受益匪浅。年轻一代的歌唱家,我对沈阳的印象特别好,因为他孜孜不倦研究20世纪的中国艺术歌曲,这是一件吃力而不讨好的事。他为的是对中国的新音乐历史有所交代,一个男中音唱艺术歌曲,而不哗众取宠,真是十分难得,所以他每次来港演唱,我都会去捧场。为什么没有学者把文学和艺术歌曲合在一起研究?
  我的收藏
  20世纪后半叶也是一个动乱的时代,我在动乱中成长,音乐也成了我的精神食量。20世纪60年代到了美国留学以后,才发现幼时听的古典音乐早已成了"古典",在美国大众媒体影响下,甚至显得有点"古董",但我依然我行我素,除了常去各大城市的音乐厅实地欣赏外(我至今还是芝加哥和波士顿交响乐团的粉丝,因为我在这两个城市住的最久),也购买大量古典音乐唱片聆听。后来唱碟大兴,我又把黑胶唱片一股脑儿送给一位指挥家朋友,自己又逐渐"升级"改用唱碟,但买的大多还是原来黑胶再版的唱碟,奈何?将来是否又要再换血一次,把唱碟改成蓝光音碟(Blu-ray disc)?我不得而知,但蓝光影碟 (Blu-ray DVD)录制的歌剧和交响乐演奏,画面和音响确实更上一层楼。阿巴多和他的琉森节日乐团录制的蓝光影碟即是一例。我收藏的多声道音碟 (SACD)不算多,因为目前市面上的此种产品也不多。将来的趋势是否走向电脑互联网的下载?我等唱片和唱碟收藏家的命运又如何?我当然在所不顾。只要有古典音乐听,我就有足够的勇气活下去。"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说到这里,时间已过。我的"开场白"也该匆匆结束了。
  2014年9月21日于香港九龙塘
  ……

前言/序言


声音的奇妙旅程:探寻声学、历史与文化交织的音乐画卷 一部超越传统音乐史与理论的恢宏叙事,深入剖析声音的本质、人类文明对音乐的构建,以及技术变迁如何重塑我们的听觉体验。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部音乐教科书的既有框架,而是带领读者进行一场广阔而深邃的“声学考古”与“文化解码”。我们不局限于对既定曲目或音乐家的简单罗列,而是旨在探索“音乐是如何成为音乐的”这一核心命题。 --- 第一部分:声音的物理与哲思——世界如何被听见? 本部分将从最基础的物理学原理出发,却将目光投向哲学和感知层面,构建起人类理解声音的基础框架。 1. 振动的宇宙与耳蜗的奥秘: 我们将详细探讨声音的产生机制——空气、介质和频率的交互作用。这不仅包括声波在物理空间中的传播规律(如驻波、干涉、衍射),更深入解析了人耳的生物学奇迹:从耳廓收集声波,到鼓膜的微小震动,再到耳蜗内毛细胞如何将机械能转化为神经电信号。我们将对比不同物种的听觉范围,从而理解“可听频率”本身就是一种生物学和社会性的建构。 2. 泛音列的秘密与音高的建构: 纯音是抽象的,而音乐是复杂的。我们将深入分析傅里叶分析在音乐中的应用,揭示任何复杂音色(比如小提琴的温暖或铜管的锐利)都由基频和一系列泛音(谐波)构成。探讨古代文明(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如何从数学比例中发现了“和谐”的秘密,以及五度、八度等基础音程关系如何被内化为人类的听觉标准。 3. 空间声学与聆听的场所: 音乐的体验离不开环境。本章聚焦于室内反射、混响时间(RT60)以及早期反射声对音质判断的影响。我们将对比教堂的漫长混响、音乐厅的精密设计(如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声学设计理念),以及录音棚的消音处理,阐明“声音的形状”如何塑造了音乐的感知深度和情感张力。 --- 第二部分:文明的节拍——从口头传统到乐谱的发明 本部分追溯音乐符号系统的诞生及其对人类集体记忆和知识传承的革命性影响。 4. 史前的律动与仪式: 在文字和记谱法出现之前,音乐是生存、狩猎和精神交流的工具。我们将考察考古学中发现的骨笛、岩画中描绘的集体舞蹈场景,推测早期音乐的节奏结构和功能性——它如何服务于集体意识的凝聚?这部分重点分析了音乐在跨代际传播中依赖于记忆和即兴的挑战。 5. 记谱法的诞生与欧洲中世纪的变革: 详述从格里高利圣咏的纽姆(Neumes)记谱法,到圭多·达雷佐(Guido of Arezzo)引入四线谱的历史性飞跃。记谱法的意义在于它首次将易逝的听觉经验“固化”为可阅读的文本,使得音乐的复杂性得以累积,并为复调音乐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6. 东方的韵律体系与调式: 我们跳出西方音乐的中心视角,审视印度(如拉格Raga系统)和中国(如七声音阶与宫、商、角、徵、羽的哲学关联)的音乐理论。这些体系往往将音高与特定的情感、时间(一天中的时辰)甚至色彩联系起来,展示了记谱与理论系统在不同文化中如何服务于不同的宇宙观。 --- 第三部分:工业时代的回响——技术的介入与音乐的普及 技术的发展是音乐形态改变最直接的驱动力。本部分关注技术如何解构了音乐的“稀缺性”,并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 7. 机械的复制与唱片的魔力: 聚焦于爱迪生留声机、留声片(Shellac)的发明,及其对音乐消费的根本性冲击。音乐不再需要现场演奏即可被拥有和重播。我们将分析早期录音技术(如活塞式麦克风)对音质的局限性,以及这种局限如何催生了对“真实感”的早期追求。 8. 电声的革命:从真空管到合成器: 分析电子学在20世纪对音乐制作的颠覆。从早期磁带剪辑实验(Musique concrète),到穆格(Moog)合成器将波形生成完全电子化,音乐家首次获得了对音高、音色和时间进行无限制编辑的能力。这部分探讨了技术如何模糊了演奏家与作曲家之间的界限。 9. 数字化浪潮与比特化的聆听: 深入研究MIDI协议、数字采样技术(Sampling)以及MP3压缩算法对音乐的形态、版权和分发机制带来的剧变。探讨数字保真度(Hi-Fi)的追求与“信息丢失”之间的哲学矛盾,以及流媒体时代对音乐结构(如歌曲长度和听众注意力跨度)的隐性影响。 --- 第四部分:听觉景观的重塑——音乐、社会与身份 本部分探讨音乐作为文化载体,如何反映并塑造社会结构、身份认同和公共空间。 10. 音乐厅的礼仪与公共的构建: 探究音乐会观众行为的演变。从巴洛克时期观众可以自由交谈、走动,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对“静默”和“专注”的要求,音乐厅如何成为中产阶级身份展示和集体情感规范化的场所。 11. 蓝调的根源与文化的抗争: 追溯非裔美国人音乐(如灵歌、蓝调)的形成,分析其在特定历史和社会压力下,如何通过节奏的错位、即兴的表达和对特定音阶的使用,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抵抗与精神慰藉的载体。 12. 流行音乐的生产线与全球化传播: 分析20世纪中叶工业化流行音乐(Pop Music)的制造过程,从词曲作者、录音棚制作人到市场推广的完整链条。探讨音乐如何通过广播、电视和MTV等媒介,超越地理界限,在不同文化中被消费、挪用和重新诠释,最终形成全球性的听觉共享体验。 --- 结语:走向未来声景 本书最终将目光投向当下的沉浸式音频技术(如杜比全景声、HRTF空间音频)以及人工智能在作曲和母带处理中的角色。我们不再仅仅聆听“作品”,而是在“声景”中游走。通过这场跨越物理、历史、技术和文化的探索,我们希望读者能以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富好奇心的方式,重新审视——我们所珍视的“音乐”,究竟是何种复杂的、不断变动的存在。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音乐六讲》这本书的出现,对于像我这样,曾经对音乐抱有一种“远观而不可近玩焉”的态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觉得,音乐这东西,要么是天赋异禀者才能玩转的,要么就是需要极高的智商才能理解的。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这种顾虑。作者在书中展现了他对音乐深厚的造诣,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拥有一种罕见的化繁为简的能力。他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解剖师,将复杂的音乐结构,一层层地剥开,展示出其内在的逻辑和美感,但又丝毫没有破坏其原有的艺术生命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讲解不同调式给人的情感体验时,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说明,而是引用了大量具体的音乐片段,甚至配上了一些非常形象的描述,比如,某个小调给我一种“雨后初霁,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新”的感觉,而另一个大调则像是“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大地上,暖洋洋的”。这种感官上的联结,让我对抽象的音乐理论有了直观的感受。而且,作者在书中并非一味地强调理论,他会时不时地跳脱出来,与读者分享一些他自己对音乐的感悟,这些感悟充满了他个人的思考和体验,让整本书显得更加生动和真实。他甚至会谈到,在某些时刻,音乐是如何超越语言,直接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对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载体本身的强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音乐”,更是在讲“人”。

评分

拿到《音乐六讲》这本书,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简洁却又不失格调的装帧,给人一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预感。翻开书页,我的预感得到了印证。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按部就班、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而是将音乐的演变和理解,融入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类比之中。例如,在探讨和声的形成时,他没有从枯燥的音程关系开始,而是从古人如何模仿鸟鸣、流水声,以及如何在集体劳作中找到共同的声音频率讲起,让我瞬间感觉,原来和声并非是后人臆造的复杂体系,而是源于人类最原始的对声音和谐的追求。他对不同音乐时期风格的剖析,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他不是简单地概括某个时期的音乐特征,而是深入到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社会风貌,甚至是人们的衣食住行,来解释音乐是如何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独特的风格。例如,他谈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繁复和装饰性时,会联想到那个时期奢华的宫廷建筑和精致的服饰,让我觉得,音乐的风格,原来是那个时代整体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并非总是高高在上地进行理论灌输,他会时不时地分享一些他自己作为音乐爱好者,在聆听音乐时的真实感受和思考,这些片段充满了人情味,让我觉得,他在和我这位读者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这本书让我觉得,理解音乐,原来可以如此轻松而又深刻。

评分

这本《音乐六讲》的书脊和封面设计都透露着一股深沉的学术气息,我当时就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高人能将“音乐”这样充满感性与灵动的艺术,拆解成六个“讲”来剖析。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阅,扉页上没有华丽的题词,只有作者淡然的书写,像是与读者进行一场私下的对话,没有丝毫的炫技,也没有故作高深。我喜欢这种沉静的开场,它让我感觉,接下来的阅读将是一次回归本真的探索。翻开第一讲,就被作者的笔触所吸引,他没有直接进入那些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朴素的视角切入,比如,声音是如何在我们感知中形成的,节奏感最初是如何在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我仿佛看到了远古人类在篝火旁随着鼓点摇摆身体,或者是在劳作时哼唱出的简单旋律,这种将音乐的起源追溯到最基本的存在状态,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作者用大量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场景来阐释一些复杂的概念,比如,他把音程比作不同高度的呼唤,把和声比作不同色彩的交融,这些巧妙的比喻,瞬间化解了我对音乐理论的距离感,让我觉得,原来音乐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根植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甚至在一些看似枯燥的乐理介绍时,他也会穿插一些关于作曲家生活的小故事,或者某个乐曲创作时的趣闻轶事,这些点缀恰到好处,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也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音符和乐谱,而是看到了它们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

评分

第一次翻开《音乐六讲》,我以为自己会看到一本枯燥乏味的乐理教材,结果却被它深深吸引,仿佛掉进了一个充满惊喜的音乐宝藏。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不是那种堆砌专业术语的学者,而是善于用最朴素、最生动的语言,将最深奥的音乐原理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他谈论节奏的那一部分,他没有直接讲解节拍和拍号,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节奏入手,比如走路的步伐、心跳的规律、甚至是大自然的声音,都蕴含着节奏的奥秘。然后,他再巧妙地将这些生活化的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联系起来,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他在介绍乐器时,也做得非常出色,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乐器的名称和特点,而是会深入到每一种乐器的“灵魂”里,描述它们独特的音色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以及它们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比如,他形容铜管乐器演奏出的声音,是“如同黄昏时分,金色的阳光洒满山峦,浑厚而壮丽”,而木管乐器则像是“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带着一丝灵动”。这些充满画面感的描述,让我闭上眼睛就能感受到乐器的声音,并对它们产生了更加立体的认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每一讲都像是一个独立的音乐世界,但又彼此呼应,共同构建起一个宏大的音乐图景,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音乐的广阔天地里进行一场精彩绝伦的探索。

评分

当我决定拿起《音乐六讲》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看看有多少能听懂”的心态,毕竟我对古典音乐的了解仅限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对我来说就像是另一个星球的语言。然而,这本书的到来,彻底颠覆了我之前所有的预设。作者的写作风格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他没有使用任何生僻的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极为平和、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我去理解音乐的奥秘。他在描述乐器的特性时,仿佛能让你触摸到乐器的材质,听到它们在指尖下发出的细微共鸣,比如,他形容小提琴的弓弦摩擦时发出的声音,不是冷冰冰的物理现象,而是像“夜风拂过芦苇荡”般细腻而富有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他对不同音乐风格的解读,他不是简单地列举几个代表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风格背后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作曲家个人的人生经历。例如,在讲述浪漫主义音乐时,他没有停留在对旋律的赞美,而是详细分析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个性解放的渴望,以及这种情绪是如何渗透到音乐创作中的,让乐曲充满了激昂与澎湃。在谈到巴赫的赋格时,他没有用复杂的对位理论去解读,而是将其比作一个精密运作的城市,每一条声部都像是城市中的一条街道,有自己的方向和节奏,但最终又汇聚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让我逐步建立起对音乐发展的清晰脉络,也让我对那些曾经听起来“很美”但不知所以的乐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

写的很好! 很适合刚开始对交响乐感兴趣的人

评分

还沒开始看,等读完再评论

评分

李欧梵老先生文笔很好,而且童心不灭,读起来很有趣......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学习了。

评分

音乐爱好者的福音,感谢京东可以提供这么好的学习资料。

评分

对古典音乐的个人观点,书可以。

评分

熟悉下古典音乐,入入门。

评分

音乐爱好者的福音,感谢京东可以提供这么好的学习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