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驱逐舰全史 1959-2014

美国驱逐舰全史 1959-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坤,张恩东,董玮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驱逐舰
  • 海军舰艇
  • 军事历史
  • 现代舰艇
  • 驱逐舰
  • 美国海军
  • 舰船
  • 军事科技
  • 冷战
  • 现代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85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43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指文·武器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章骞倾情作序,波兰绘图大师利皮斯基和中国海军史研究会资深专家顾伟欣联袂绘制数幅超大拉页线图!上千张舰船照片和大量彩绘线图,厘清百年美国驱逐舰发展历史、设计过程、舰名沿革、武器配置等,资料详实,考证深入,*具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作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海上强国,美国的驱逐舰从二战时期便开始引导世界的潮流。其设计思想在战后对整个欧洲甚至日本等远东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美国驱逐舰数量众多,本书是少有的“逐舰”列举介绍美国驱逐舰的专著。本书力争将美国从“班布里奇”级到近期的“朱姆沃尔特”级的每一艘曾经服役过的驱逐舰进行列举,并着重介绍其中一些知名的战役、装备、人物等。本书当为如今国内读者系统了解美国驱逐舰的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钱坤,男,1983年出生于古城南京。儿时在家翻读《解放军画报》而对军事展开浓厚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擅长二战后至今的各国军事技术装备和军事学术理论发展,对军事装备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将其放在整个体系中加以探讨,颇有独到的见解。

  张恩东,男,1986年生,毕业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自幼喜好军事历史题材作品,尤其是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1997年在中国驻德大使馆受到当时在德国访问的傅全有总参谋长的赞赏。大学时着迷于风帆战舰的油画,于2006年开始研究西洋帆船史。目前在杂志上发表过多篇关于风帆战舰的文章。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弹和核时代的来临 冷战前期的美国驱逐舰 1959-1970
“法拉古特”级
“莱希”级驱逐领舰
“贝尔纳普”级驱逐领舰
“查尔斯·亚当斯”级
“特拉克斯顿”级
“加利福尼亚”级
“弗吉尼亚”级
驱逐舰还是巡洋舰——美国海军驱逐舰与巡洋舰的新划分标准与军舰舷号的变更

第二章 冷战高潮的对抗 冷战中期的美国驱逐舰 1970-1985
“斯普鲁恩斯”级
“基德”级
美国海军雷达命名规范
战后美国海军驱逐舰舰载防空导弹的发展

第三章 走向未来 冷战后期及冷战后的美国驱逐舰1986-2014
“阿利·伯克”级
海军上将阿利·伯克
“宙斯盾”系统
“科尔”号事件
“钟云”号导弹驱逐舰
“朱姆沃尔特” 级


精彩书摘

  “朱姆沃尔特”级(Zumwalt class)
  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在和平时期对于美国在世界各大洋存在的制海权的威胁急剧降低,但是地区性冲突却与日剧增。冷战时期所预期的大舰队之间的决战并没有出现,几十年来美国海军执行的任务中除了护航和拦截之外最多的就是掩护登陆部队了。任务的改变也使得因美国海军的战略方针从冷战的大洋海战,逐渐演变成对陆地上的武力投送,以应付纷纷扰扰的地区性冲突。为此在90年代初美国海军还针对登陆作战出台了“超地平线”战术。
  1992年9月,美国海军颁布“由海向陆”(From the Sea)的战略白皮书,这份白皮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保持海军的前沿存在,之所以要保持所谓的前沿存在是因为美军认为苏联解体以后,地区潜在冲突会升级成威胁美国的事件,美国海军积极应对新形势,从准备对海作战转型到准备对陆作战。为了应对这种新威胁必须加强对沿岸目标投送武力的能力、控制沿海以及内陆通往海洋战略要道、建立新时代海上远征部队(Naval ExpeditionaryForces)与陆军和空军联合作战等等,大幅修改了冷战时代在大洋上反潜与争夺制海权的政策。这样的做法给海军继续保留数量庞大的舰队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海军去游说国会的一项重要理论基础。这也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舰艇数量并没有显著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后在19 9 2年10月,美国海军进一步提出“21世纪驱逐舰技术研究”,其概念随后被纳入到美国海军新一代水面作战舰艇框架之中,即“21世纪水面作战”(Surface Combatant of 21th Centry,SC-21.该计划是一个庞大的水面舰艇家族,并不单指“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1994年9月,美国海军提出“前沿——由海向陆”(Forward-from the Sea,FFTS),首度将近岸作战、支援对地攻击纳入海军主要任务之一,具体要求舰队能对深入陆地100海里(185公里)的地面部队实施支援(这个距离成为日后AGS先进舰炮系统的射程依据)。这也是当时新驱逐舰确立的唯一指标。
  其实现在所说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和2000年时候所说的DDG-21“朱姆沃尔特”号根本不是一回事儿,现在的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来源于DD(X)计划;克林顿时代宣布的DDG-21“朱姆沃尔特”号则来源于DDG-21计划,这两个计划间有一定的传承性,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船。所以有些资料说1998年的时候该舰的主要技术指标就已经确定,而这个方案只是所谓DDG-21舰的设计方案。美国海军于1998年6月18日宣布参与厂商组成两个造舰团队提出方案进行竞争。可是2001年11月该舰被国会事实上砍掉以后美国海军将这个项目改名为DD(X)计划。所以说其实DD(X)计划类似SC-21计划的升级版。
  ……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美国著名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马汉在其关于“海权论”的著作中曾经明确提出过,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一个国家能否成长为伟大国家,与她对海洋的掌控和利用密切相关。几千年来,中国人对陆地的痴迷远远超过对海洋的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农耕文明的天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人一直奉行与世无争的哲学思维的结果。尽管郑和下西洋宣示了天朝上国的皇恩浩荡,但是很快中国还是面对浩瀚大洋关闭了自己的大门,拱手放弃了对海洋的主权。于是,一次又一次,中国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等等先后从海上向这个自诩为世界正中的国家发起攻击。在受尽欺侮之后,中国人终于慢慢意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尤其是海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从晚清开始,尽管受到国力所限,但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海防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到今天,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海洋文化和海防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在南海、东海、钓鱼岛等这些时时触动国人神经的问题尚待时日解决的环境下,可以预料与海洋有关的军事话题将持续获得国人的关注。
  维护国家的海洋主权,毫无疑问最重要的力量莫过于海军。放眼全球,以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等为代表的海军强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国家的海军,现在或者曾经叱咤风云,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海军强国就是世界强国。作为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军舰艇又是维护海洋主权最有力的工具。而这些国家的海军舰艇,又是体现人类科技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一面镜子。研究主要海军强国的军舰,既可以全面了解世界海军历史发展,也可以为中国的海军装备建设提供经验。这就是指文号角工作室的“指文武器系列?世界舰艇”图书大系出版的初衷。
  我们力争将这套大系打造成为“高大上”的一套读物。这主要体现在:
  一、全面。这套图书大系,力图梳理世界主要海军强国主力舰艇的全部发展历史,囊括了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艇、鱼雷舰艇、潜艇等主要舰种,预计将出版40本以上。每本书都对相关内容进行极致而深入的介绍,每艘舰艇几乎都会涉及,每段历史也都尽量不错过。
  二、通俗。我们不做学术性的专著,我们更不做地摊读物。我们瞄准的是具备一定海军常识的读者。所以我们不会长篇累牍地讲解某种军舰的技术特性,也不会只罗列一些数据。我们根据普通读者的兴趣点,会将一些枯燥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我们更会在书中穿插介绍一些颇有意思甚至带有一点八卦色彩的话题。
  三、实用。这套书系完全可以成为工具书,读者可以在其中查到所有舰艇的简单数据,也可以看到几乎每艘舰艇的图片。一书在手,相信读者能够对某国某种舰艇的发展产生清晰的印象,而不再人云亦云或稀里糊涂。
  四、精美。得益于指文图书多年来的出版经验,此套大系排版设计极为精美,堪称国内同类图书的佼佼者。这不是王婆卖瓜,这是实事求是。书中大量线图和大幅照片,可以让读者大饱眼福,甚至拍案叫绝。
  自从指文号角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关注有质量的军事历史话题。先后出版了华文世界唯一制服徽章收藏文化读物“号角文集”及“单兵装备”系列丛书。“世界舰艇”大系将是我们奉献给读者的另外一套诚意之作。这套大系应该填补了华文读物的一项空白,相信能够获得读者的认可,也希望能够为中国的海洋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丛书主编:唐思
  2014年8月于深圳祥怡阁
  序
  驱逐舰,美国海上力量的脊梁
  2013年10月28日,一艘形状独特的巨大军舰在美国巴斯铁工造船厂下水,这艘满载排水量高达14797吨的舰艇便是美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朱姆沃尔特”号。若无意外,该舰将于明年加入美国海军的行列,而成为美国海军在冷战结束以后所奉行的“由海向陆”作战思想的重要核心力量。这也意味着驱逐舰这种总是为他人进行护航的舰艇成为被人护航的角色。
  1894年,英国为了打破法国的集中运用雷击舰艇的所谓“少壮学派”战术,研制出一种被称为“鱼雷艇歼击舰(Torpedo boat destroyer)”的新型舰艇。以后这个称呼也被简化为Destroyer,当时中国将其翻译为“鱼雷猎舰”,而日本则将其翻译为“驱逐舰”,结果后者却反而成了该舰种的习惯称呼。而且,当时的驱逐舰事实上就是那种雷击舰艇的放大版,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驱逐舰的诞生,使得以往的雷击舰艇失去了存在意义,被“驱逐”出了海军舰艇家族而已。
  美国最早的驱逐舰虽说是从1898年开始建造的,但是,其源流则可以追溯得更早,南北战争期间北军库欣上尉就率艇用杆雷击沉了南军的装甲舰。而后历经各种试验舰艇,在1890年,以库欣为名的雷击舰第一号在美国海军服役。自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步英国的后尘,用驱逐舰之名,将雷击舰逐出了作战序列。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的驱逐舰数量仅为52艘,还远远不能和海军强国相比,但是,一旦加入了战争,其驱逐舰便成为最早的援英战力,横穿大西洋,被誉为“五月花的回归”。美国驱逐舰的投入使得英国开始有余力组织护航船队,将英国的海上交通从崩溃的边缘解救出来。美国为此延缓了大舰建造计划,全力投入轻型舰艇的建造,其平甲板驱逐舰猛然建造了273艘之多,充分展示了美国强有力的工业实力。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驱逐舰还是得到了成批生产,仅战时就建造了381艘之多,其中设计卓越的“弗莱彻”级更是达到了175艘这个峰值。而且,还在美国参战之前,其驱逐舰就在护航行动中被击沉,整个战争期间美国驱逐舰的勇敢战功不胜枚举。
  到了战后,美国的驱逐舰事实上出现了分化,其中大型的被称为驱逐领舰,战后美国的巡洋舰事实上都属于这一范畴,而通常的驱逐舰则以反潜作为其主要任务,其最终型“斯普鲁恩斯”级的舰体,又发展出了宙斯盾巡洋舰“提康德罗加”级。从这个意义看,战后美国海军的主要水面舰体都流淌着驱逐舰的血脉。
  虽然象征着美国海上力量的拳头的,或许是“大白舰队”,或许是超级航空母舰,又或许是弹道导弹核潜艇,但是,默默地支撑起这支海上力量的脊梁,则当推曾经被戏称为“铁皮罐”的驱逐舰。她们依托于美国强大的工业以及管理能力,以一种让世人惊愕的数量大量生产,曾经活跃于保卫护航船队的最前线,宛如猎犬一般与敌方的艨艟巨舰短兵相接。而后则逐渐凝聚起高科技,化作了名副其实的电子堡垒而纵横于冷战和反恐战争的前列。如今,新的宙斯盾驱逐舰各类型的建造数量又将接近百舰,成为今后美国水面舰艇的主体。而“朱姆沃尔特”号的出现,又将美国驱逐舰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原本处于主力舰屏障的舰艇终于也成为了舰队的核心。然而,这也许意味着驱逐舰这个概念,甚至于整个舰艇分类的概念要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使得我们应该对于今后美国驱逐舰的发展加以关注。
  和变化多端的美国其他舰艇的命名不一样,美国驱逐舰的命名始终是以美国海军的名将英杰为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恰恰符合了美国海上力量的脊梁这一性格与精神。
  从诞生到如今,美国驱逐舰数量已经超过了千艘,这在世界上所有的海军中也未曾有过。对于这千艘舰艇加以概览,其困难和工作量有多少可想而知,但是,江泓、钱坤与张恩东等先生能够挑起这副担子,图文并茂地完成写作可谓难能可贵。借此本人致以由衷的敬意。
  章骞
  2014年8月31日
  前言
  驱逐舰(Destroyer)是一种多用途舰艇,其从19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拥有了超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从诞生之日起,驱逐舰从一种专门对付鱼雷艇的小型辅助舰艇一步步发展成为今天各国海军中最重要的水面作战舰艇。今天的驱逐舰已经成为海上多面手,现代化的驱逐舰上安装了防空、反潜、对海对岸武器,既能在舰队中承担常见的防空、反潜护航任务,又能独自执行对岸远程攻击任务,还能够进行巡逻、侦察、封锁和救援等多种任务,多用途的驱逐舰具有极强的综合作战能力。
  美国驱逐舰作为当代多用途驱逐舰的代表,汇集了众多高新技术于一身,已经成为今天驱逐舰设计和使用的风向标。不过,即便是最强大的武器也有由弱到强、逐步进化的过程,美国驱逐舰当然也不例外。从最早仅仅装有几门火炮和几枚鱼雷的大型鱼雷艇到今天有相控阵雷达、多种用途导弹、舰载直升机的大型军舰,美国驱逐舰拥有自身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美国驱逐舰全史》分为三册,以时间为顺序,以级别为主干,以大量数据、史料和图片为基础,全面介绍了美国驱逐舰的发展历史。作为国内第一套全面介绍美国驱逐舰的书籍,书中不仅宏观地对每一个级别驱逐舰进行总体概括,对每一艘曾经服役于美国海军的驱逐舰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涉及。除了对驱逐舰本身的叙述,书中还加入了许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力求让本书更全面、更丰富、更具历史感。
  本书的相关数据资料来源于美国海军官方网站、各国档案馆已公开的文档以及关于美国驱逐舰的专业著作。关于每艘军舰的相关参数参考了美国海军档案和制造商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难免会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读者指正。
  在《美国驱逐舰全史》的成书过程中,我们有幸请到了来自波兰的斯拉维克·利皮斯基先生和中国海军史研究会的顾伟欣先生为本书绘制美国驱逐舰的精细线图,两位画家精湛的技术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令人钦佩,精美的线图更是为本书增色不少。
  最后要感谢海军史专家章骞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作序,能够得到专家的肯定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鼓励和肯定。
  作者
  2014年8月


钢铁巨兽的时代变迁:美国驱逐舰的辉煌与革新(1959-2014) 从冷战的剑拔弩张到全球反恐的严峻挑战,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海军的驱逐舰舰队始终是其维护全球战略利益、投射力量的关键支柱。这批钢铁巨兽,它们不仅仅是海上移动的军事平台,更是技术革新、战术演变以及国家意志的具象体现。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索1959年至2014年间,美国驱逐舰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程,揭示它们如何从冷战时期的核威慑前沿,一步步演进为现代海战的“多面手”,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安全格局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第一章:冷战的烽火与核阴影下的守护者(1959-1970年代) 1959年,世界仍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之下,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白热化。在此背景下,美国海军的驱逐舰力量正经历一次重要的转型。本章将聚焦于这一时期涌现的代表性驱逐舰型号,例如“查尔斯·F·亚当斯”级(Charles F. Adams class)驱逐舰。它们的设计理念,深受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历史事件的影响,强调区域防空能力,并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如“鞑靼人”(Tartar)和“响尾蛇”(Sea Sparrow)。这些舰艇不仅是舰队防空网络的基石,更是执行反潜作战和反舰作战的重要力量。 我们将详细解析“查尔斯·F·亚当斯”级驱逐舰的艇体设计、动力系统、武器配置以及传感器能力。它们的出现,标志着美国驱逐舰开始摆脱传统舰炮的局限,向着导弹化、信息化迈进。同时,本章还将探讨同期其他重要型号,例如“马汉”级(Mahan class)驱逐舰,它们在特定海域的部署和任务,如何体现了美国海军的全球存在战略。 冷战时期,核威慑是双方博弈的焦点。“核动力驱逐舰”的概念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浮现,虽然最终并未大规模装备,但其技术探索和概念设计,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章将回顾这些前瞻性的尝试,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和战略考量。 第二章:从战术升级到技术革新:导弹驱逐舰的黄金时代(1970年代-1980年代) 进入1970年代,虽然冷战仍在继续,但全球安全形势开始出现新的变化。美国海军的驱逐舰设计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技术革新和战术升级的黄金时代。本章将重点剖析“斯普鲁恩斯”级(Spruance class)驱逐舰的诞生及其深远影响。作为第一代大规模建造的先进导弹驱逐舰,“斯普鲁恩斯”级在设计上进行了革命性的突破,采用了全新的全燃气轮机动力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航速和机动性,并降低了维护成本。 更重要的是,“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AN/SQQ-23“鲍伊”声纳系统和MK-32鱼雷发射管,使其成为强大的反潜作战平台。同时,它也能够搭载“标准”系列防空导弹和“鱼叉”反舰导弹,具备了全面的攻防能力。本章将深入剖析“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模块化设计理念,以及它如何为后续驱逐舰的设计提供了范例。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基德”级(Kidd class)驱逐舰,它们是“斯普鲁恩斯”级的改进型,专门为应对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的威胁而设计,加强了防空能力,并装备了8枚“标准”防空导弹,使其在区域防空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火控系统、电子战设备以及传感器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本章将回顾这些关键技术的演进,以及它们如何被整合到驱逐舰的设计中,从而提升了驱逐舰的作战效能。 第三章:技术飞跃与信息化战争的先驱:宙斯盾系统的崛起(1980年代-1990年代) 1980年代,美国海军迎来了另一场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宙斯盾”作战系统(Aegis Combat System)的出现。本章将围绕“阿利·伯克”级(Arleigh Burke class)驱逐舰展开,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装备“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 “宙斯盾”系统集成了先进的SPY-1相控阵雷达、MK-99火控系统以及标准系列导弹,实现了对空中、水面和水下目标的早期预警、目标跟踪和交战能力。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海战的作战模式,赋予了驱逐舰前所未有的区域防空能力,使其能够为整个航母战斗群提供坚实的保护。 我们将详细解析“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艇体结构、燃气轮机动力系统,以及其标志性的SPY-1雷达阵列。本章将重点探讨“宙斯盾”系统的工作原理、其在实战中的应用,例如在海湾战争等冲突中的表现。 同时,本章也将回顾同期其他重要的驱逐舰型号,如“提康德罗加”级(Ticonderoga class)巡洋舰(尽管严格意义上是巡洋舰,但其设计理念和部分能力与驱逐舰高度重叠,且在某些方面承担了比驱逐舰更多的角色),它们同样装备了“宙斯盾”系统,共同构筑了美国海军强大的水面作战力量。 信息化战争的萌芽,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显现。驱逐舰上的传感器和通信系统日益集成化,为实现网络化作战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后冷战时代的挑战与多任务能力的拓展(1990年代末-2000年代) 冷战结束后,全球安全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大规模海战的风险降低,但区域冲突、非对称战争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等任务日益增多。美国海军的驱逐舰也开始朝着更强的多任务能力方向发展。 本章将继续聚焦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随着其不断改进和升级,例如Block I、Block II和Block III批次的推出,它们在武器系统、传感器能力以及信息化作战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我们将探讨其在执行反恐战争、维护地区稳定以及参与联合军事行动中的作用。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不仅拥有强大的区域防空能力,更具备了垂直发射系统(VLS),能够搭载“战斧”巡航导弹,具备了远程对陆精确打击能力。同时,它们也继续保留了出色的反潜和反舰作战能力。 此外,本章还将分析新一代驱逐舰的设计理念,例如“朱姆沃尔特”级(Zumwalt class)驱逐舰的出现。虽然其大规模装备的计划有所调整,但“朱姆沃尔特”级在隐身设计、先进传感器以及自动化程度等方面的探索,代表了未来海军舰艇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将剖析其独特的船型设计、创新的火炮系统以及先进的指挥控制系统,思考其对未来海军作战的潜在影响。 第五章:全球存在与未来展望:21世纪初的美国驱逐舰(2000年代-2014年) 进入21世纪,恐怖主义的威胁以及地区冲突的复杂性,使得美国海军在全球范围内的存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驱逐舰作为一支灵活且强大的力量,在这一时期承担了更多样化的任务。 本章将深入探讨“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在参与全球反恐战争中的具体行动,例如在中东地区执行巡逻、反导任务以及为陆上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我们将分析其在特种作战、海上拦截以及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中的表现。 同时,本章还将关注驱逐舰的现代化改进计划,包括传感器升级、武器系统更新以及网络化作战能力的提升。例如,对“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宙斯盾”Baseline 9的升级,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弹道导弹威胁,并与其他作战平台进行更高效的信息共享。 展望未来,本章还将简要探讨美国海军对下一代驱逐舰的设想,以及可能的技术发展方向,例如无人系统整合、高超音速武器应用以及更先进的能源系统。1959年至2014年,是美国驱逐舰从冷战时期的核威慑前沿,逐渐演变成今天集多种能力于一身的现代化作战平台的重要时期。它们见证了技术的飞跃,经历了战略的转型,并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钢铁印记。这本书,正是对这一伟大征程的全面记录与深度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在翻开《美国驱逐舰全史 1959-2014》之前,我对美国驱逐舰的认知,顶多停留在一些模糊的印象里。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舰船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美国海军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将每一代驱逐舰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都进行了详尽而引人入胜的描述。我仿佛能够看到,从冷战时期那些庞大的核动力驱逐舰,到如今更加精悍、信息化的高科技战舰,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演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战略格局。书中对“萨姆森”级驱逐舰(假定书中会提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早期或特殊意义的驱逐舰型号,即便它不是标准分类)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早期驱逐舰设计的一些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在舰炮时代所展现出的强大火力。而对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深入剖析,则让我理解了信息化战争时代,驱逐舰是如何成为海军力量的中坚,它们拥有的先进雷达、导弹和指挥控制系统,是如何让它们成为战场上的“多面手”。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巨大,但由于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让我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美国海军驱逐舰世界的全新认知!虽然我一直对海军装备颇感兴趣,但《美国驱逐舰全史 1959-2014》将这个概念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罗列型号和技术参数,更像是跟随历史的车轮,一步步见证了驱逐舰这个兵种如何从冷战时期的核恐吓主力,演变为如今信息化、网络化战场上的多用途平台。从早期设计理念的演变,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技术革新,再到每一款驱逐舰在实际作战、巡航任务中的具体表现,作者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舰船设计理念背后战略考量的分析,这让我明白,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个设计细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着当时美国海军的战略需求和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比如,书中对“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详细描述,不仅仅是介绍了它的数量和舰炮,更是深入探讨了它为何会在冷战后期被大量建造,以及它在反潜作战和编队防空方面的独特贡献。还有那些关于“伯克”级驱逐舰的故事,它们是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又如何在现代海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内容都让我如同置身其中,亲历了这些钢铁巨兽的诞生与辉煌。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过程中,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历史的敬畏,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扎实的考据和深刻的洞察。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体验,绝对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我原本以为,《美国驱逐舰全史 1959-2014》会是一本堆砌着枯燥数据和图纸的“大百科”,没想到它却是一部充满故事和洞察力的军事史诗。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而是将每一款驱逐舰都放置在当时的战略背景和技术发展脉络中进行解读。这让我明白,每一艘驱逐舰的设计和建造,都是对当时美国海军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直接回应。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虽然严格来说是巡洋舰,但其作为驱逐舰发展的重要参照和协同作战的伙伴,书中也涵盖了与驱逐舰的互动)设计的详细分析,它如何突破了传统的设计理念,将宙斯盾系统集成到如此庞大的平台,以及它在导弹防御和舰队防空方面所取得的革命性成就。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战略思维上的革新。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海军工程师和战略家们一起,在战争与和平的边缘,不断探索和定义着海上力量的未来。

评分

作为一名对军事史略有研究的读者,我不得不说,《美国驱逐舰全史 1959-2014》提供的视角是极其宝贵的。它并非简单地以时间线串联起驱逐舰的发展,而是巧妙地将技术、战略、政治以及战争实践融为一体。作者的笔触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海军史学家,将复杂的军事概念剥茧抽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战后美国海军战略调整对驱逐舰设计影响的论述。比如,从单纯的舰队防空,到兼顾反潜、对陆打击,再到如今的区域防空和多维态势感知能力,驱逐舰的功能性演变是美国海军整体战略演进的缩影。书中对每一代驱逐舰的剖析都非常细致,不仅涵盖了性能参数,更深入分析了其设计哲学、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在不同作战环境下的表现。例如,书中对“法兰德斯”级驱逐舰的介绍,不仅展示了其在那个时代的先进性,还揭示了冷战期间东西方海军军备竞赛的激烈程度,以及美国如何不断寻求技术优势。对于那些对军事装备感兴趣但又被技术细节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能让你在欣赏精美舰船的同时,也能理解其背后深刻的军事意义。

评分

我之前对驱逐舰的了解,可能仅限于电视上那些宏伟的画面和一些模糊的舰艇名称。然而,在阅读《美国驱逐舰全史 1959-2014》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拉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美国驱逐舰全史 1959-2014》这本书,真的将我对驱逐舰的认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让我看到了这些钢铁巨兽不仅仅是冰冷的武器,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是国家战略的执行者。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不像我以前读过的那些枯燥的技术手册。他会讲述一些关于舰船设计背后的小故事,或者是在特定历史事件中,某型驱逐舰发挥了怎样的关键作用。比如,书中对“基林”级驱逐舰及其改进型的详细阐述,让我看到了在二战后,美国海军是如何在保持强大作战能力的同时,不断进行现代化升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我还可以想象,在某个历史时刻,这些舰艇是如何在茫茫大海上执行任务,如何与其他舰艇协同作战,如何抵御敌方的攻击。整本书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舰船的威严感,让我对“驱逐舰”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介绍详细,值得收藏的好书,活动期间价格便宜,不错。

评分

200-100活动时败的,性价比较高,图书的内容还不错,图片也还行。适合一般性收藏。

评分

该好好过一会滚滚滚v不回家吧v该喝喝

评分

内容比较简略,只能算是入门级读物吧。

评分

很不错的书,物超所值

评分

这套军舰全史做资料手册是相当棒的,图片、线图清晰明了,数据介绍也叫全面,这本如果全彩印刷就更好了。

评分

很不错的书,物超所值

评分

指文驱逐舰,美国系列我认为这本是全套美国驱逐舰史三本当中最差的一本。从装帧,插页线图,内容等来看,比较一般。毕竟写现役装备,有很多掣肘的地方,对装备的参数,使用方法,作战等都有很多待补充的地方。并且受制于成书时间,对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和阿里伯克II型驱逐舰参数的介绍缺乏更新。总体来说,值得一买,值得一看。

评分

钱坤,男,1983年出生于古城南京。儿时在家翻读《解放军画报》而对军事展开浓厚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擅长二战后至今的各国军事技术装备和军事学术理论发展,对军事装备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将其放在整个体系中加以探讨,颇有独到的见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