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

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浩,鄭黎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学
  • 健康
  • 养生
  • 疾病
  • 诊疗
  • 中医药
  • 传统医学
  • 医术
  • 思维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橡實文化
ISBN:9789866362705
商品编码:16058892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02-01
页数:413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張圖,學會內視自己的身體!學中醫不難,關鍵在於平衡!作者余浩以一個醫病指南針,釐清人體陰陽五行運作的蹺蹺板關係,讓你掌握五臟六腑變化的關鍵點,找出疾病的源頭。一個醫病指南針,能讓疾病無所遁逃!中醫通過醫病指南針,也就是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能直觀人體五臟的關係、五行的互動以及陰陽的轉換。當指南針上的兩輪轉動是順暢平衡的,人的臟腑、氣血自然都健康;當兩輪運轉一旦卡住了,人就會生病。所謂擒賊先擒王,中醫找到了輪子卡住的地方,就找到了生病的真正原因,因此,想治療疾病就要修復被卡住的輪子,讓它恢復正常轉動就行了。
  作者余浩自幼受曾祖父啟蒙,有著傳統中醫成長歷程,他經由對傳統醫典及歷代醫家的學習、歸納和自己的臨床實踐,以一個醫病指南針(即「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釐清人體臟腑陰陽升降氣機對流的蹺蹺板關係,找出疾病的源頭。
  同時,透過此圖層層剖析中醫醫理、藥方、治法、中藥等理論,將人體生理病理化繁為簡,讓中醫入門者提綱挈領,不走彎路;對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望洋興嘆,進而喪失學習信心者,建立從「一」的層面來辨證論治,從根本上把握住中醫的脈搏。《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共有12條治病思路,涵蓋中醫最基本的觀念,以及對中藥、組方、病機、治法的分析與辨證論治,讓你知其然,同時知其所以然。此外,提供18種常見疾病和醫案51例,讓你對中醫治病思路更具穿透力。

目录

圖序 醫病的道理藏在陰陽裡
推薦序 陰陽辨證,道破千古不傳之祕/陳永昌
台灣版序 廣結天下中醫愛好人
前言 從生活中感受中醫
第1課 陰陽是中醫的大根本
古人從天地入手,從陰陽特性、陰陽轉換入手,對陰陽進行具體描述,讓我們從天地之陰陽,看到人身之陰陽。從自然界的陰陽特性「動與靜」、「升與降」、「生與長」、「殺與藏」、「化氣與成形」推演出人體內陰陽的「寒」與「熱」、「生清」與「生濁」及陰陽顛倒後疾病的形成……。
醫病不懂陰陽,如同盲人摸象
從大自然運轉到人體運作,都在陰陽中
《內經》陰陽辨證,皆是醫病口訣
第2課 五行是中醫的大框架
如果說陰陽是基石,那麼五行則是基石上的五根柱子,它們豎立起來,支持著中醫龐大的理論體系,我們透過這五根柱子向上看,就會看到中醫這棵大樹是如何的枝繁葉茂。
五行是中醫分析身體的架構
醫生怎麼想?運用五行掌握治病先機
第3課 每個中醫心裡都有一張醫病指南針
「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反映的是人體臟腑、陰陽、氣血之間的關係。在隨後的課程裡,我們將圍繞這個圖來談中藥、談藥方、談病機、談治法、談醫理、談臨床,這張圖將是我們學習中醫之旅的指南針!
人體的氣血運行就是陰陽的運動過程
人體內陰陽對流的實況
醫病指南針──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
第4課 每一味藥都來自大自然,用對了最重要!
當我們真正深入瞭解中藥,真正走進「藥」的天地,就會發現,我們身邊許多東西,信手拈來都是藥材。只要我們用對了,就能化腐朽為神奇。
什麼是好藥
要先瞭解藥性,才能用對藥
肝臟疾病用藥的特性
心臟疾病用藥的特性
胃疾病用藥的特性
膽疾病用藥的特性
小腸疾病用藥的特性
腎臟疾病用藥的特性
脾疾病用藥的特性
肺臟疾病用藥的特性
三焦疾病用藥的特性
膀胱疾病用藥的特性
吃進去的藥如何送達該去的臟腑?
中藥古籍裡的用藥精髓
第5課 看病開方就像用兵布陣──從22帖常見藥方看治病思路
中醫給人看病開方,就像炒一個菜。在學校學習中藥,學習了每味藥物的功效,就好比告訴你鹽是鹹的,糖是甜的,辣椒是辣的,花椒是麻的。前面一課講中藥,就好比告訴你,炒麻辣豆腐需要放鹽、辣椒、花椒等;但這些之間是什麼比例,如何配合運用,炒出來才好吃,就是中醫的「方」了。
藥方1:二至丸
藥方2:二妙散
藥方3:澤瀉湯
藥方4:六味地黃湯
藥方5:烏梅丸
藥方6:逍遙丸
藥方7:小柴胡湯
藥方8:瓜蔞薤白白酒湯
藥方9:炙甘草湯
藥方10:丹參檳榔飲
藥方11:小半夏湯
藥方12:半夏瀉心湯
藥方13:大承氣湯
藥方14:溫膽湯
藥方15:四逆散
藥方16:附子理中丸
藥方17:麥門冬湯
藥方18:麻黃湯
藥方19:桂枝湯
藥方20:葛根湯
藥方21:桔梗枳殼湯
藥方22:枳朮湯
第6課 中醫斷病也有一套精密儀器──切、望、聞、問四診的精妙診斷
切診雖然不能代替其他三診,但切診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之八綱辨證,不明切脈是無法體會其間的妙處的………用一句話來概括脈診的重要性:脈診,就是中醫師手中的「人體透視儀」!
切脈當明部位所主
切脈當明切之何物
切脈需練習基本功
脈象之首脈——鬱脈
切脈如捉賊
常見脈象描述
八綱脈的理解
切脈如撫琴
正常脈象的理解
一些特定的脈象(源自《脈經》)
脈象的描述
望形體/望姿態/望面/望嘴唇/望指甲/望手紋/望舌/望頭髮
聞聲音/聞氣味
問診
第7課 如何看病機,斷病源──教你看懂25條病機的道理
許多醫生一輩子按教科書來開方,效果平平常常,認為中醫就這麼回事,給病人解釋時,就一句話:中藥起效慢,慢慢來。事實上中藥起效並不慢,慢是因為沒有深刻認識到病機。
病機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機2: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病機3: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病機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病機5: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火)
病機6: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病機7: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病機8: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病機9: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病機10: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病機11:諸熱瞀瘈,皆屬於火(心)
病機12: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病機13: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病機14:諸逆沖上,皆屬於火
病機15: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病機16: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病機17: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病機18: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病機19: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病機20:諸竅乾澀,乾咳少痰,皮毛不潤,皆屬於燥
病機21:諸病濕熱,皆陽失於升
病機22:諸腑氣逆,皆氣失於降
病機23:諸症對立,陰陽錯雜,皆失於和
病機24:諸痰怪病,皆屬於脾腎
病機25:諸脈不通,痛如針刺,皆屬於瘀
第8課 掌握治病八法,才能守固出奇──汗、吐、下、消、和、清、溫、補
這一課就好比是熟悉旅行的交通工具,旅行中如果遇到江河,我們得乘船;遇到小道,我們要騎單車;遇到高速公路,那我們得開車……。
治法的運用在於守正出奇
治病八法
第9課 看不見本質,就掌握不了醫理──醫病指南針一分析,便能一目了然
《醫問》,是想在醫學林海之中描繪出一條學習中醫的道路,便於同行及中醫愛好者行走,我也就算是個修路的人;同時也是想闡述中醫之道,借「道」釋「醫」。
用藥劑量大小的問題
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的意義
內傷病的治療
外感病的傳變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10課 臨床18例──18種常見疾病的治病道理
藥物是雙刃劍,治病就是糾偏,就是折其病勢,短期可以,長期必傷臟腑,或傷陰,或傷陽……能明白此理,則就不會做一個魯莽的醫生,就會感受到「醫術」是一種「藝術」!
臨床治療1:風流眼
臨床治療2:藥物是雙刃劍
臨床治療3:五液失調
臨床治療4:胃病
臨床治療5:牙痛
臨床治療6:口臭
臨床治療7:咽炎及食道炎
臨床治療8:膽囊炎
臨床治療9:小腸相關疾病
臨床治療10:疳積
臨床治療11:肩背部疼痛
臨床治療12:便秘
臨床治療13:痔瘡
臨床治療14:肝臟疏泄失常與腎結石的形成
臨床治療15:性功能減退
臨床治療16:小兒腹瀉
臨床治療17:哮喘
臨床治療18:皮膚病的治療
第11課 醫案51例──51個疑難病例如何藥到病除
看醫案就好似看一場電影,一場戰爭片,電影中敵我雙方所處地勢如何?雙方兵力如何?我方是如何排兵布陣的?運用了哪些戰術?最終如何形成敵退我勝的結局?
醫案1:重感冒
醫案2:迎風流淚
醫案3:球結膜下出血
醫案4:腸痙攣
醫案5:痱子
醫案6:鼻癢
醫案7:清晨腰痛
醫案8:嬰幼兒腹瀉
醫案9:腰肌勞損
醫案10:乳腺增生症
醫案11:閉經
醫案12:痛經
醫案13:崩漏
醫案14:卵巢囊腫
醫案15:產後缺乳
醫案16:漏脂性脫髮
醫案17:白癜風
醫案18:脂肪瘤
醫案19:瘙癢
醫案20:黃褐斑(氣血虧虛)
醫案21:黃褐斑(腎斑)
醫案22:日曬瘡
醫案23:丹毒
醫案24:慢性濕疹
醫案25:頸椎病
醫案26:肩背痛
醫案27:肩周炎
醫案28:口腔潰瘍
醫案29:疤痕
醫案30:慢性鼻炎
醫案31:慢性膀胱炎
醫案32:面癱
醫案33:左胸發熱
醫案34:糖尿病
醫案35:頭大面赤
醫案36:發熱
醫案37:足跟痛
醫案38:乏力
醫案39:紅螞蟻咬傷
醫案40:性功能減退
醫案41:頑固性呃逆
醫案42:小兒營養不良
醫案43:失音
醫案44:頸汗證
醫案45:水腫
醫案46:肺實脾虛氣陷證
醫案47:心悸
醫案48:放療性肺炎
醫案49:頑固性失眠
醫案50:右胸疼痛
醫案51:撞傷岔氣
第12課 學習中醫的精神──實踐與堅持
不要擔心一次付出的力量不夠,也不要擔心路還很遠,只要方向堅定,目標不變,再大的難題也是可以解決的。
結語:課後的提醒

前言/序言


探寻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方寸之间: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透视》 导言: 在当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的变迁,人们对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传统中医药学,这一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独特医学体系,以其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正重新焕发出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本书《方寸之间: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透视》并非简单地罗列药方或介绍某类疾病的治疗方法,而是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深入、系统了解中医药核心思想与实际应用图景的知识框架。我们将深入剖析中医药学的哲学基础、理论基石,并探讨其在当代临床实践中的创新与挑战,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立体、科学的中医药认知体系。 第一部分:中医药哲学的渊源与基石 中医药学的精髓,首先体现在其深厚的哲学底蕴上。本部分将追溯中医药理论的源头,探讨其如何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融入医学实践。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顺应四时,调和阴阳 我们将详细阐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无不与自然界的气候、季节、地域息息相关。书中将分析“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何指导人体的养生策略。重点探讨“阴阳”这一对基本矛盾范畴,如何贯穿于人体的结构、功能、病理变化及治疗原则之中。例如,如何从脉象、舌象的阴阳属性判断病势的进退,以及如何在方剂配伍中实现阴阳的动态平衡。 二、五行学说的结构解析与动态平衡 五行(金、木、水、火、土)不仅是描述物质属性的符号,更是阐释脏腑之间、脏腑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动态模型。本书将超越简单的“相生相克”表述,深入挖掘五行学说在人体系统功能定位上的精妙之处。我们将解析“肝属木,心属火”等对应关系如何指导我们理解疾病的传变规律,例如,肝气郁结如何影响脾胃运化,即“木郁乘土”的病理机制。 三、气、血、津液: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本章将详述“气”的多种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并结合现代生理学概念,尝试搭建理解中医学“气虚”、“气滞”的桥梁。同时,深入辨析血与津液在营养物质输布和体液调节中的作用,以及“气血不和”所导致的复杂病症。 第二部分: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与方法论 中医药学区别于其他医学体系的核心标志在于其“辨证论治”的独特方法。这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诊疗模式。 一、四诊合参:信息的采集与重构 本书将系统梳理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的具体操作与理论内涵。 望诊: 重点解析“望神”——观察精神状态的根本性意义,以及“望色”、“望形体”、“望舌”在诊断中的信息价值。舌象的形态、颜色、苔质变化,是如何反映体内脏腑寒热虚实的具体证据。 闻诊: 探讨听声音(如呼吸、咳嗽、言语)与嗅气味(如口臭、分泌物异味)在中医判断中的地位,尤其是在评估病邪的轻重与性质方面的作用。 问诊: 强调病史采集的系统性,从主诉到细致入微的“十问歌”——涉及睡眠、饮食、二便、情志等方面,如何帮助医生构建患者的整体健康画像。 切诊: 详述脉象的奥秘,不仅停留在浮沉迟数,更深入解析八部脉象(如洪大、濡弱、弦紧)所代表的病理状态及其临床意义。 二、八纲辨证:确立病位、病性、病势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是中医辨证的基础框架。本章将阐明如何通过四诊所获信息,准确判断疾病处于哪个层面(表证、里证)、性质如何(寒证、热证)以及机体正气状态(虚证、实证)。特别解析“虚实夹杂”的复杂情况,以及在临床中如何灵活运用八纲指导立法。 三、脏腑辨证:疾病的定位与机制分析 本书将以脏腑为纲,详细论述心、肝、脾、肺、肾五脏(及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常见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影响。例如,深入剖析“脾主运化”的功能失调如何引发湿困、痰生,并进而影响其他脏腑的协同运作。 第三部分:方剂学与中药配伍的艺术 中药的组合并非简单的药材堆砌,而是遵循君臣佐使原则的精密艺术。 一、方剂的君臣佐使原则 本部分解析复方配伍的核心逻辑。阐述“君药”的主导作用,“臣药”的协同或辅助作用,“佐药”的矫正或制约作用,以及“使药”的引经或调和作用。通过具体的经典方剂案例,展示这种结构化配伍如何实现高效而低毒的治疗效果。 二、治法与方剂的对应关系 中药方剂的立法,必须遵循特定的治法,如解表、清热、泻下、补益、固涩等。我们将分类介绍各类治法的核心思路、代表方剂及其使用禁忌。例如,解表剂中如何区分风寒、风热的用药倾向,以及补益药中峻补与平和补的区别。 三、中药药性的深入理解:四气五味与归经 除了药材的单味功效外,更需要理解其“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如何决定其作用方向。重点解析“归经”理论,即药物作用于哪个经络或脏腑,从而实现“专病专治”的精准性。 第四部分:中医药在现代健康维护中的角色 中医药并非止步于古代,其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的适应性。 一、治未病:现代健康管理的前瞻性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精髓之一,包含了预防疾病(防萌于未然)、制止疾病发展(防变于已然)以及恢复健康(祛病强身)三个层次。本书将探讨如何将中医的体质辨识、情志调摄等理念,应用于现代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和慢性病的早期管理。 二、经典方剂的现代化研究视角 我们将讨论现代药理学研究如何从分子层面印证传统中药的某些功效,例如,分析某些复方对免疫系统调节、抗炎反应的具体影响,以期建立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的对话渠道。 三、针灸与推拿的力学与经络基础 简要介绍针灸和推拿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于腧穴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刺激特定点位来调和经络气血,达到疏通经络、调和脏腑的目的。 结语: 《方寸之间: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透视》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和广阔的实践视野。通过对中医药学核心思维模式的深度解析,我们期望读者能够超越对“偏方”、“秘诀”的片面认知,真正领悟这一古老医学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科学性,从而更好地利用其智慧指导自身的健康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健康生活方式有着极高追求的人,平时喜欢阅读各种健康类书籍,从营养学到运动科学,几乎涉猎颇广。最近,我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中医,感觉它蕴含着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当我在书店里看到《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这本书时,它的书名瞬间吸引了我。“醫問”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和求知的意味,而“12條思路”则暗示了一种结构清晰、系统性的方法论,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介绍一些中医的养生秘诀,更能让我理解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所依据的深层逻辑和思维模式。我期待它能够解释清楚,中医是如何通过观察、问诊、切脉等方式来“望闻问切”的,以及这些信息如何被中医的思维体系所解读,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中的“12条思路”是否能够涵盖中医在认识人体、理解疾病、制定疗法等各个方面的核心思想,并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仅是学习治病的方法,更是学习一种更深层次的健康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接触了一些关于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知识后,我开始思考,不同的医学体系是如何看待同一个问题的。西医的逻辑清晰,基于实证,但有时也会让我觉得对身体的理解不够全面。而中医,虽然历史悠久,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常常让我感到望而生畏。然而,当我看到《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眼前一亮。书名里的“醫問”,就传递出一种主动探索、刨根问底的精神,而“12條思路”更是暗示着一种条理分明的分析框架。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医内在逻辑的窗户。我希望它能解答我的一些疑惑,比如中医是如何从表象看到内在的病机?不同的疾病,中医会遵循怎样的思考路径来制定治疗方案?这本书中的“12条思路”是否能够概括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要义,并且用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解读,例如,它会不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这些思路是如何应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理解中医疾病观和治疗观的思维模型,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体会中医的博大精深,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养生技巧上。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中医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它神秘兮兮的,像是一门古老的,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学问。每次生病,我还是更倾向于西医,起效快,明明白白。但是,我身边的一些长辈,他们一生推崇中医,身体倒也硬朗。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对中医的认知太片面了?尤其是当我在网上偶然看到这本书的推荐,《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书名就带着一股探究的劲儿,不是那种陈旧的说教,而是带着“问”和“思路”这样的词语,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总觉得,如果能有一种方式,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医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去记那些药方和功效,那该多好。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建立起一个对中医基本原理的框架,让我知道中医在看待一个人的健康问题时,会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去找出病根。我尤其好奇,这本书中的“12条思路”到底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是否能让我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治病”这个概念,不再仅仅是消除症状,而是深入到身体的本质。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走进中医的世界,让我不再感到陌生和困惑,而是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评分

说实话,我对中医一直抱有一种既好奇又有点难以捉摸的态度。有时候看着家人用中医调理身体,效果似乎不错,但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却总是云里雾里。感觉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这些概念对我来说太抽象了,难以与实际的疾病治疗联系起来。所以,当我在书架上看到《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可能是一本能让我弄明白中医是怎么回事的书”。书名里的“思路”二字,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觉得它不是那种板着脸讲理论的书,而是更侧重于解释中医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比较接地气、易于理解的方式,来阐释中医在看待疾病时的一些基本原则,比如为什么中医会关注“气”、“血”、“津液”,这些概念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更期待它能告诉我,中医是怎么从这些概念出发,去分析一个人的身体状况,然后找出最适合的治疗方向。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摆脱那种“听医生说”的被动状态,而是能自己对中医的治疗思路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的健康观念。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一看到就让人觉得很有力量,“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我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一直对中医有着莫名的好感,但说实话,很多时候看中医,就感觉像是在雾里探路,医生说一些我们听不太懂的理论,然后开出一些方子,我们按时服用,身体好了也就过去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逻辑让中医能“治病”,而不是仅仅“治标”。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它就像一道光,吸引了我。我翻开目录,看到“12條思路”这样的字眼,感觉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更像是一次深入浅出的探索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12条思路究竟能为我揭示中医怎样的奥秘。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中医是如何看待疾病的产生的,为什么同样是感冒,有的人会咳嗽,有的人会流鼻涕,而中医又是如何根据这些细微的差别来制定治疗方案的。我更期待它能帮助我认识到,中医的治疗不仅仅是开几副药,更是对身体整体的调理和对生命能量的平衡。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开始阅读,开启这段关于中医智慧的探索。

评分

可读性很强,很不错的书。

评分

内容丰富

评分

可读性很强,很不错的书。

评分

繁体竖排横排书,内容不错,值得学习。对个人而言书价高些,自觉值得购买。

评分

屯书屯书还没看

评分

内容丰富,价格相对于其他家很低。

评分

可读性很强,很不错的书。

评分

收到的书有破损,感觉像是旧书,不太满意了,希望商家以诚信为本!

评分

屯书屯书还没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