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谈教育

张伯苓谈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伯苓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教育史
  • 张伯苓
  • 近代教育
  • 教育思想
  • 民国教育
  • 天津南开
  • 教育家
  • 南开学校
  • 教育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0810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23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家谈教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张伯苓谈教育》是一套较大规模的中国现代教育家文论选集,首批收录了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十位教育家,他们是:蔡元培、张伯苓、夏丏尊、陆费逵、任鸿隽、梅贻琦、陶行知、胡适、舒新城、傅斯年。《名家谈教育》的出版旨在向当代中国读者提供一套能够全面反映中国现代教育理论、思潮和实践的教育理论文献。同时,为了使读者能够完整地了解这些教育家的学术思想和人生轨迹,每种图书中的后部分兼顾收录了这些教育家其他方面的重要文章,其中的很多文章发表之初,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目录

三育并进而不偏废
南开的教育宗旨及方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
吾之救国药
“诚”为一切道德事业之本源
欲强中国,端赖新少年
旧中国之新希望与旧南开之新责任
诸生乃中国真正之砥柱
中国教育之两大需要
访美感言
教育着重个人的长进,更须着重社会的进步
办学校须有宗旨
在南开乐贤会上的演说
暑假中学生之作业
中国之希望纯在人才之多寡
在南开女中新校舍奠基仪式上的演说
改造南开
奋斗即是生活的方法
熏陶人格是根本
教学生行
师生合作
关于社会调查的目的和组织
除去师生间的隔阂
生在这个世界,不奋斗不竞争是不能生存的
能务实,不尚空谈
在南开新学期开学典礼上的演说
东北事件与吾人应持之态度
要成有知识的完人,非求学不能作到
每个人都尽一点责任
爱国
去东北之感想
作事之法
南开大学成立之动机
增进物质文明
交友之道
运动会的缘起和发展
欲改革国家,必先改革个人
从小处作起
要挽救民族之危亡,只有团结
中国人第一个劣根性是“敷衍”
公、诚、努力
结婚四十年
在武汉南开校友公宴会上的演说
我们要振作起来
武汉之行
南开学校四十年之回顾
世界、中国、南开

精彩书摘

  《张伯苓谈教育》:
  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我校运动会今已毕矣。余今日即藉此题讲演,因此事近且亲切,当较讲数千年前之经传为有意味也。
  德智体三育之中,我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欧美之道德多高尚,公德与私德并重。我国人素重私德而于公德则多疏忽,近则于公德亦渐知讲求矣。欧美人之知识发达,学术皆按科学之理得来。我国人固望尘莫及,然其学术发达之年代尚不为久,我国人竭力追之,犹可及也。至体魄,则勿论欧美,与日本人较,已相差远矣!去岁,袁观澜先生观天津联合运动会,甚以为善。在教育部中竭力提倡课外运动,良以中国人之身体软弱以读书人为甚,往昔之宽袍大袖者皆读书人也。
  今日学校生徒,若非提倡运动,其软弱亦犹昔耳。
  我校运动会取普及主义。近两年来改计分法,上场人甚多,而成绩亦美。今年有数门之成绩尚较去岁华北运动会为优者,可见竞争之效也。
  此次运动会,有新学生数人进步甚速,而旧学生反有失败者,此因其自满与不自满之故耳。凡人做事切忌自满。自满者,做事不成功之兆也。汝等不可自满,生存一日,即应求一日之进步。
  竞争时,或因好胜之心过大,而不免有不正当之举动,此最宜切戒者也。即使用不正当之法,幸能胜人,而于道德已有碍矣。大凡有真才能者,必不肯用不正当之法以求胜人,如郭毓彬赛跑,纯阵其双足之力制胜。唐人咏虢国夫人诗云:“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貌美者,不藉修饰也。某女校禁止学生修饰,某生不从,修饰甚力,问之则日:“吾貌陋,非修饰不足以掩丑也。”然不自知愈修饰愈见其丑也。运动者而求以不正当之法胜人,必其自无才能,亦彼女生之类也。
  有几班跃高,好择竿之弯者而用之,日以前某班即如此也。噫!是何言欤?在校见他人用弯竿,己遂效之,而不问用弯竿之正当否也,则他日出学校入社会人皆用弯竿,尚能望其独用直竿也乎?日人用弯竿,而我用直竿我岂非傻哉?日:然。欲成事者,须带有三分傻气。人惟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不问事之当否,而人为亦为,滔滔者皆是也。汝等若亦知此得处之道,则可出校入今之社会矣。见他人用弯竿,而己遂效之,此种事所谓引诱也,当力绝之。且夫用弯竿之易于多得分数,不难明也。虽小儿亦皆知之。汝用弯竿,人岂遂谓汝智乎!亦缺三分傻气已耳。
  凡欺人者,即幸能欺其所欺之人,亦必失信于其旁观者,自损名誉,难逃人眼。若二人合谋欺一人者,其后必自相争,虽一时巧弄谲诈,使人莫我知,终亦未有不声闻于外者。林肯有云:“虚诈可欺少数人而不能欺全世界;可欺人于一时,而不能欺人于永久。”其言信然。虚诈之事,一旦发露,人将群起而攻之,可不惧哉!人思至此而犹不急退自返者,是在知识为不足,在道德为软弱也。
  人人具好争心。教育家善导之,使趋于正,则所争无往而非善也。苟一不慎,而稍事放任,则所争易出规矩之外。本校开运动会时,备班皆力争第一,宜也。然二十余班,不能皆得第一,终必有失败者。失败之后,尤须加意练习,毋得因是沮丧也。西人有言:为赢易,为输难。输非难也,输而能不自馁,不尤人斯难耳。凡成事者,中途必受折磨,须胜过此种阻力,不因失败而灰心,而后始有成功之一日。此种精神,为中国少年人所最要者,汝等共勉之。
  ……
《张伯苓谈教育》:一本拨开教育迷雾的智慧之书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的价值与方向,常常是令人深思的议题。我们追逐着最新的教育理念,焦虑着孩子的未来,却也时常感到迷茫。这时,一本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教育经典,便显得尤为珍贵。《张伯苓谈教育》正是这样一本振聋发聩的著作,它并非堆砌冰冷的理论,而是饱含一位教育巨匠深沉的爱与洞见,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本源与真谛,指引着一条通往更具生命力和智慧的教育之路。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集,更非某个时代教育政策的刻板解读。相反,它以一种恳切、真挚、充满人生智慧的口吻,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张伯苓先生在百年教育实践中淬炼出的深刻思考。他以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足迹——创办南开系列学校,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才——为我们提供了最生动、最有力的例证。本书正是借由张伯苓先生所留下的言论、文章、演讲,以及他教育思想的核心精髓,构建起一个系统而又充满活力的教育理念图谱。 教育的根本:塑造人格,服务国家 张伯苓先生谈教育,首要强调的便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他认为,教育绝非仅仅传授知识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塑造一个健全、完整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塑造,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公德心”与“爱国心”。在那个国家危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张伯苓先生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归根结底在于其国民的素质。因此,他所倡导的教育,是“为国育才”的教育。 他反复强调,学生应当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发展融入到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中。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是贯穿本书始终的灵魂。他教导学生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地认识世界,更要胸怀天下,将所学知识与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相结合。这种超越个体利益的广阔胸怀,是现代教育所亟需回归的价值。 “德育为本,智育为辅”的理念 在张伯苓先生的教育哲学中,“德育”始终被置于核心地位,而“智育”则是其有力的支撑和延伸。他并非轻视知识的重要性,但他更清楚地认识到,没有高尚品德的知识,可能成为破坏性的力量。因此,他主张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制度约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实、守信、勤奋、勇敢、善良等优良品质。 他认为,一个有知识但无品德的人,可能成为社会的蛀虫;而一个品德高尚但缺乏知识的人,则可能难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两者缺一不可,但德育的基石作用,绝不容忽视。这种“德育为本,智育为辅”的辩证统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在追求学业成绩的同时,如何平衡品德培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严而有爱,严而有理”的教育方法 谈及教育方法,张伯苓先生并非以冷酷严苛著称,而是以其“严而有爱,严而有理”的独特风格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他认为,真正的严厉,是源于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是希望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有用之才。这种严厉,并非简单的惩罚与责备,而是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深刻理解,带着关怀与引导。 他强调,教育者应当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要懂得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学生的困惑,在严格的要求下,给予学生温暖的支持与鼓励。他反对“溺爱”,更反对“棍棒教育”,而是倡导一种基于尊重与理解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感受到管教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被爱与被信任。这种有温度的教育方法,对于缓解当下师生关系中的一些紧张与疏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实践精神 张伯苓先生的教育思想,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深植根于生动的教育实践。他坚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意味着,教育并非局限于课堂之内,更应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乃至整个社会之中。他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去体验、去观察、去实践。 他提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体育锻炼、社会调查、劳动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他鼓励学生接触社会,了解民情,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对于打破当前教育的“应试”窠臼,培养具有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所倡导的,是一种让学生真正“活起来”的教育。 “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教育视野 张伯苓先生在《张伯苓谈教育》中所展现的,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深刻理解,更是对现代教育的远见卓识。他认识到,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他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他强调,教育者也需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这种开放、进取的教育视野,对于当下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如何不断超越自我,张伯苓先生的智慧,依然闪耀着光芒。 跨越时空的教育智慧 《张伯苓谈教育》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而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它以一位教育家的毕生心血,为我们描绘了教育的初心与方向。阅读此书,我们仿佛与张伯苓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那深沉的爱国情怀,那对学生成长的殷切期盼,那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本书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超越了具体的时代背景,触及了教育的本质——如何培养一个有德行、有智慧、有担当的公民,如何让教育真正成为点亮个体生命、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教育的“效率”与“成果”时,切勿忘记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对于每一位关心教育的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每一位渴望成长的学生而言,《张伯苓谈教育》都将是一盏指引前行的明灯。它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但会赋予你思考的力量;它不会直接告诉你成功的秘诀,但会告诉你成功的基因。它将引领你拨开教育的迷雾,看见教育最本真的模样,找到属于自己教育之路的答案。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在教育探索之路上前行者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首先感觉到的就是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底蕴,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我猜想,作者定是一位对中国近代教育史有着深刻洞察的学者,他能将那些零散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串联成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图景。从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来看,它绝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教育是如何承载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阐述教育家们的思想脉络,以及他们面对时代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与智慧。这种深入历史肌理的著作,往往能给人带来超越知识层面的精神洗礼,让人在阅读中反思当下的教育现状,从而获得新的启示。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力作,它散发出的那种学者的严谨和对教育事业的深沉关怀,是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想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工具箱”。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对历史先贤思想的梳理和剖析,让你自己去建构一套应对现代教育挑战的思维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视角,它既不盲从西方,也不抱残守缺,而是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去探寻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教育道路。在信息爆炸、教育焦虑日益加剧的今天,这种回归本源、寻求内在平衡的探讨,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思考,如果把书中的某些理念放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重新审视,会产生怎样新的火花?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优秀教育理论著作的魅力所在——它永不过时,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持续地向未来提问。

评分

从行文结构来看,这本书的逻辑推演非常严密,层次感极强,仿佛作者搭建了一个精密的学术迷宫,引导读者层层深入,每揭开一层,都有新的发现和豁然开朗之感。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和他人观点时的审慎态度,他总是在呈现不同观点后,给出自己独到的总结和评价,这种平衡感和客观性,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这绝不是一本轻飘飘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思考,甚至需要时不时地翻回去重读某一段落,以确保完全理解了作者的论证链条。正是这种对智力上的挑战与满足,让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极高。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不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严谨的引导,激发读者自身去探索和发现教育的真谛。这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反复咀嚼的学术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了得,读起来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流畅感,尽管主题可能涉及到较为严肃的教育哲学和社会变迁,但作者的叙事方式却充满了人情味和画面感。我能想象到,作者在梳理史料和人物访谈时,是如何巧妙地避开学术腔调的生硬,转而采用一种更接近于故事讲述的笔法。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便是对教育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内容深深吸引。更难得的是,那种对教育本质的探寻,始终贯穿始终,没有因为追求文采而偏离核心关怀。每次读到一些精彩的论断,我都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琢磨其中的深意,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阐述他的教育观。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愉悦且富有启发性的,它将严肃的学术思考融入了日常的阅读节奏之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学有所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也给我留下了极佳的印象。在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能看到一本如此注重细节的书籍,实在是一种享受。书本的重量拿在手里恰到好处,油墨的散发着淡淡的书卷气,内文的排版疏密有致,字体大小也十分适宜长时间阅读,这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和读者的尊重。优质的物理载体,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人愿意放下电子屏幕,捧起这本书,在安静的午后,享受文字带来的宁静。这种对书籍“物性”的关注,本身就折射出一种对教育的敬畏——教育是慢工细活,需要沉淀和打磨,而一本精良的书籍,正是这种慢哲学的最好体现。相信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次顶级的阅读体验,这无疑是收藏和研读的佳品。

评分

虽然发货迟了,但是发货了速度快

评分

虽然发货迟了,但是发货了速度快

评分

感觉不是很好。不过物流特快

评分

虽然发货迟了,但是发货了速度快

评分

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

评分

给力

评分

很好

评分

教育大家的深刻认识和思想,但中间有缺页;联系换货后,京东服务很好,迅速发货,连残书也赠给我了,谢谢了。

评分

老校长的话多久都让人敬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