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黑眼睛 IELTS 考試技能訓練教程》是北京語言大學齣國人員培訓部的教師積多年的IELTS 培訓教學經驗、對IELTS 考試進行細緻分析後編寫而成的。自1997 年首版齣版以來,《教程》以其內容豐富廣泛、練習形式多樣、編排科學實用、能恰到好處地把握考試的重點和中國考生的難點等特點,受到廣大IELTS 考生和培訓教師的好評,被公認為IELTS 考試輔導書之經典。 內容經典:曆經5次改版,熱銷17年,業內有口皆碑,成就無數高分考生。
內容簡介
《IELTS考試技能訓練教程》(被廣大讀者稱作“‘黑眼睛’雅思教程”)是為參加雅思考試的考生進行短期強化訓練而設計的。第5版《教程》分為5冊:聽力(上)、聽力(下)、口語、閱讀、寫作。閱讀分冊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IELTS閱讀技能訓練,按題型分為7個單元,共61項不同主題內容的訓練。每單元訓練之前提供簡明的題型介紹、題型分析、閱讀技能要求和答題要領。第二部分為7套模擬試題,幫你進行學前評估、學後檢測、考前演練。
作者簡介
陳衛東,教育部北京語言大學齣國留學人員培訓部主任。1982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留校任教至今。1986—1987年在英國愛丁堡大學Moray House教育學院學習,獲碩士學位。1991—1992年在英國 Manchester 大學教育係進修。自1987年留學迴國後,20多年來一直負責北京語言大學的雅思培訓,在雅思考試的閱讀題型研究、試題及教材編寫方麵做瞭大量開拓性工作,並擔任雅思閱讀和寫作培訓的主講教師,除《IELTS考試技能訓練教程·閱讀》外,還著有《IELTS應試指南》《IELTS雅思直快──寫作》等。
王冰欣,教育部北京語言大學齣國留學人員培訓部副主任,副教授。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獲英美文學碩士學位。1997年9月至1998年9月在愛丁堡大學Moray House教育學院進修,2002年7月至9月和2005年10月分彆在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擔任筆譯。著有多部雅思應試類教材及全國英語等級考試第五級(PETS 5)應試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Unit One Matching the Headings
Exercise 1 A Giant Step for Artificial Enzymes
Exercise 2 More Than Sympathy
Exercise 3 Energy from Biological Sources
Exercise 4 Sleeping Secrets
Exercise 5 It Never Rains
Exercise 6 Farmers Harvest the Wind
Exercise 7 Germs and Sickness in a Shrinking World
Exercise 8 On the Wing
Unit Two Cloze
Exercise 1 Standards of Measurement
Exercise 2 The Func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Exercise 3 The Properties of Systems in the Human Body
Exercise 4 Analysis and Synthesis
Exercise 5 The Properties of Elements, Compounds and Mixtures
Exercise 6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
Exercise 7 The Carbon Cycle
Exercise 8 Vitamins
Exercise 9 Thermostats
Exercise 10 Pressure
Exercise 11 Space and Distance
Exercise 12 The Theory of Emotion
Exercise 13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xercise 14 Attitude Functions
Exercise 15 Functions of Leadership
Unit Three Multiple Choice
Exercise 1 Are You a Machine of Many Parts?
Exercise 2 Making Allowances for Your Kids' Dollar Values
Exercise 3 The Lost City of De Mille Emerges from the Desert Sands of California
Exercise 4 Separate, but EQ
Unit Four Summarizing
Exercise 1 Adapting to Road Conditions
Exercise 2 Biogas: a Solution to Many Problems
Exercise 3 A 19th Century Killer Disease: Tuberculosis
Exercise 4 For Each Astronaut, a "Buddy"
Exercise 5 Management in Cyberspace
Exercise 6 Our Dying Seas
Exercise 7 Ethics and Archaeology
Unit Five YES/NO/NOT GIVEN
Exercise 1 The World of the Flat-footed Fly
Exercise 2 Energy, Fission and Fusion
Exercise 3 Will Britain Turn Its Back on Wave Power?
Exercise 4 Talk to Kids about Drugs? Parents Just Don't Do It
Exercise 5 A New Learning Tool
Exercise 6 111 Winds
Exercise 7 Stuffed
Exercise 8 Brain Drain
Exercise 9 Morphing Winglets Make for Greener Aircraft
Exercise 10 Transporter of Delight
Unit Six Scanning for Answers
Exercise 1Batteries Now Included
Exercise 2 A Light Bulb that Lasts
……
Unit Seven Integrated Exercises
Unit Eight Practice Tests
前言/序言
好的,下麵是一份關於不包含《黑眼睛·IELTS考試技能訓練教程:閱讀(第5版)》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描述另一本假設的、不同主題的圖書。 --- 書名: 現代建築設計原理與可持續發展實踐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 A] / [虛構作者姓名 B] 齣版日期: 2024年春季 頁數: 580頁 (含插圖與圖錶) 裝幀: 精裝 建議零售價: 188.00 元 圖書簡介: 《現代建築設計原理與可持續發展實踐》 是一部全麵深入探討當代建築設計理念、技術前沿與生態責任的權威專著。本書旨在為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城市規劃師以及相關專業學生提供一個跨越理論與實踐鴻溝的知識框架,重點聚焦於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實現設計美學、功能效率與環境可持續性的完美融閤。 本書的結構設計充分考慮瞭從基礎概念到復雜案例分析的邏輯遞進。全書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共計二十二個章節,內容詳實,圖文並茂,力求展現現代建築實踐的廣度和深度。 --- 第一部分:現代建築語境的重塑(約 90 頁) 本部分首先確立瞭理解當代建築的文化與技術基礎。 第一章:後工業時代的建築哲學:探討自20世紀中葉至今,建築思潮如何從功能主義嚮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乃至參數化設計演變。重點分析瞭技術進步(如BIM的普及)對設計師思維模式的根本性影響。 第二章:城市密度與公共空間敘事:分析高密度城市環境下的空間挑戰,研究如何通過創新的垂直綠化、空中連廊和多功能中庭設計,重新定義城市中的“公共性”與“社區感”。本章結閤瞭新加坡與東京的案例,闡釋瞭緊湊型城市設計中的人本尺度。 第三章:材料的迴歸與革新:深入剖析瞭傳統材料(如夯土、竹材)在現代技術加持下的復興,以及新型復閤材料(如自修復混凝土、透明木材)在結構和美學上的潛力。 --- 第二部分:可持續性設計的核心機製(約 120 頁) 這是本書的核心組成部分,詳細闡述瞭實現淨零能耗建築和生態友好的關鍵策略。 第四章:被動式設計策略的精細化應用:側重於氣候適應性設計。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優化建築朝嚮、圍護結構的氣密性、自然通風路徑(如文丘裏效應、煙囪效應)來實現建築能耗的大幅降低。案例分析集中在北歐的寒冷氣候與中東的熱帶沙漠氣候。 第五章:能源係統的集成與優化:從宏觀到微觀,講解瞭太陽能光伏(BIPV)、地熱交換係統、高效熱迴收通風係統(HRV/ERV)的最新發展。特彆關注建築能源管理係統(BEMS)如何通過大數據實時調控能源分配。 第六章:水資源循環與零排放藍圖:討論雨水收集、中水迴用係統的設計標準、規模計算與微生物處理技術。並介紹瞭“海綿城市”理念在單體建築層麵上的落地實施方案。 第七章:生命周期評估(LCA)與碳足跡計算:係統介紹瞭LCA的評估方法論,從材料的開采、運輸、施工、運營到最終拆除的全過程碳排放核算,為決策者提供量化的環境績效指標。 --- 第三部分:數字化工具與參數化建模(約 100 頁) 本部分聚焦於先進的計算設計方法如何賦能復雜的幾何形態與性能優化。 第八章:從CAD到BIM的深度協同:超越基礎的3D建模,深入探討瞭如何利用BIM平颱實現跨專業(結構、機電、幕牆)信息的無縫集成與衝突檢測,提升項目交付效率。 第九章:參數化設計與形態生成:詳解Grasshopper、Dynamo等視覺化編程工具在建築形態優化中的應用。通過迭代算法,探索結構效率最優或日照最大化的復雜麯麵設計。 第十章:性能驅動的幾何優化:結閤流體動力學(CFD)和能耗模擬軟件,展示如何將性能分析結果直接反饋給參數模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性能驅動設計”,而非事後的性能校驗。 --- 第四部分:先進結構與外圍護係統(約 110 頁) 本部分探討瞭支撐現代建築形態實現的技術骨架。 第十一章:輕量化與高強度結構新秀:詳細分析瞭拉伸結構、空間桁架結構(如張弦梁)在超大跨度項目中的應用,以及先進工程木材(CLT、Glulam)在多層和高層建築中的突破。 第十二章:智能幕牆與動態立麵:聚焦於響應氣候變化的外牆係統。包括自適應百葉窗、光敏變色玻璃(Electrochromic Glass)和動態通風呼吸式幕牆的設計細節與安裝挑戰。 第十三章:裝配式建築(MiC)的集成化挑戰:探討模塊化、預製化建造模式如何與定製化設計需求進行平衡,重點分析瞭構件連接節點的設計標準化與質量控製。 --- 第五部分:功能性空間設計前沿(約 90 頁) 本部分關注特定類型建築的特殊需求與創新解決方案。 第十四章:靈活適應性的教育建築:研究中小學和大學校園的設計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教學模式,強調模塊化教室和可轉換空間的應用。 第十五章:未來醫療建築的設計範式:探討在疫情後時代,醫療空間如何平衡高效流程、感染控製與患者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關注自然采光與空氣質量的提升。 第十六章:混閤功能與垂直社區:分析垂直城市綜閤體(如TOD項目)中,居住、商業、辦公功能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交通流綫和共享設施實現有機互聯。 --- 第六部分:倫理、法規與未來展望(約 80 頁) 第十七章:韌性城市與災害應對設計:探討建築在麵對極端氣候事件(地震、洪水、高溫)時的抗壓能力和快速恢復能力,包括冗餘係統和分散式基礎設施的規劃。 第十八章:無障礙環境的普適性設計:超越最低法規要求,探討如何通過設計實現真正的全齡友好和包容性環境,關注認知障礙群體的空間體驗。 第十九章:法規與標準:全球視野下的比較研究:對比中美歐在綠色建築標準(如LEED v5, BREEAM Outstanding, 中國綠色建築評價標準)中的核心差異與趨同點。 第二十章:建築的數字化孿生與運營維護:闡述如何通過“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技術,實現建築在全生命周期內的預測性維護和持續的性能優化。 第二十一章:建築師的角色轉型:討論在高度專業化和技術驅動的未來,建築師如何從純粹的“形式創造者”轉變為“係統整閤者”與“可持續性倡導者”。 第二十二章:總結與展望:對未來十年建築設計可能麵臨的顛覆性技術(如AI輔助設計、太空建築概念)進行前瞻性思考。 --- 目標讀者: 建築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 注冊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可持續發展顧問。 關注城市發展和綠色建築技術的高級管理人員。 本書特色: 案例驅動: 匯集瞭來自全球超過四十個前沿建築項目,配有詳細的剖麵圖、熱力圖和係統流程圖。 技術深度: 首次將參數化設計的前沿應用與嚴格的能源性能計算相結閤,提供可操作的工程參考。 跨學科視野: 強調環境科學、社會學與工程技術之間的交叉對話。 《現代建築設計原理與可持續發展實踐》 不僅是一本教材,更是對未來城市形態和人居環境負責任的思考指南,是每一位緻力於塑造可持續未來的專業人士案頭必備的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