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巫到礼·释礼归仁

由巫到礼·释礼归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泽厚 著
图书标签:
  • 礼学
  • 传统文化
  • 儒家思想
  • 仁学
  • 道德修养
  • 文化研究
  • 中国哲学
  • 社会伦理
  • 行为规范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17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485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字数:1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由巫到礼·释礼归仁》由正文4篇、附录3篇构成,其中2014年新作3篇,是作者有关由巫到礼归仁为中华文化关键所在学术思想的文章结集。

作者简介

  李泽厚(1930-),美学家。长沙宁乡人。194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职,1978年起任研究员。1982-1983年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美学研究,是中国美学学会副理事长。近年主要在国外讲学,是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著有《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世纪新梦》等。

目录

前记说巫史传统(1999)巫君合一“巫”的特质由“巫”而“史”“德”与“礼”“仁”与“诚”道家及中国文化基本范畴“说巫史传统”补(2005)由巫到礼礼的特征: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天道与天主由巫到礼(2001、2014)行走中的神明“礼”的三特点历史使命感释礼归仁(2014)“有情宇宙观”“内在超越”?“性”与“情”,谁为“本”?“一个世界”周、孔取代孔、孟附录中华文化的源头符号(2005)初拟儒学深层结构说(1996)为什么说孔夫子加Kant(2014)

精彩书摘

  以前我也反复说过,孔门儒学既非西方的哲学,也非西方的宗教,却具二者功能。其关键就在于:它是以培育塑建人性情感为主题、为核心。所以,它不止有理智、认识的一面,而且更有情欲、信仰的一面。孔子以“仁”释“礼”,强调“礼”不止是语言、姿态、仪容等外在形式,而必须有内在心理情感作为基础。“礼云礼云,玉帛云乎战?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冈为当时“礼”制已完全沦为仪表形式,失去原有作为内在心理对应状态的畏、敬、忠、诚的情感与信仰,于是孑L老夫子才如此大声疾呼,大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要求追回原巫术礼仪所严厉要求的神圣的内心情感状态。但这一“追回”又并不是真正回到原始巫术礼仪的迷狂心理。因为时移世变,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之孔子所要“追回”的,是上古巫术礼仪中的敬、畏、忠、诚等真诚的情感素质及心理状态,即当年要求在神圣礼仪中所保持的神圣的内心状态。这种状态经孔子加以理性化,名之为“仁”。孑L子要求将“仁”落实在世俗的日常生活、行为、言语、姿态中。《论语》讲“仁”超过百次,每次都不同。“仁”并无概念规定,随具体情境、对象而参差出入。“仁”既远(“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既易(“有一日用力于仁者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又难(“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既单纯(“仁者爱人”)又复杂(“未知,焉得仁”等等);既不是某种特定的形态,非常灵活,又与各种心态、才能(如达、果、清等等)坚决区分,相当确定。它究竟是什么?似从无达诂。看来,它乃是以亲子情(孝慈)为主轴,辐射开来却具有神圣性质的爱的人际心理的概括总称。在这里,孔子一方面关上了巫术礼仪中原有的神秘之门(“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鬼,焉能事人”),另方面却强调巫术礼仪中敬、畏、忠、诚、庄、信等基本情感、心态而加以人文化、理性化,并放置在世俗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使这生活和关系本身具有神圣意义,从而对“礼”作出了伦理心理学的重新阐释。《礼记·哀公问》:“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能治礼,敬为大。……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孔子将上古巫术礼仪中的神圣情感心态,转化性地创造为世俗生存中具有神圣价值和崇高效用的人间情谊,即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情感,以之作为政治的根本。它既世俗又神圣,既平凡又崇高,“仁”因之成了人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这就是孑L子继周公之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如果说周公“制礼作乐”,完成了外在巫术礼仪理性化的最终过程,孑L子释“礼”归“仁”,则完成了内在巫术情感理性化的最终过程。他们两位的伟大历史地位即在于此。周孔并称,良有以也。巫术礼仪内外两方面的理性化,使中国没有出现西方科学与宗教、理性认知与情感信仰各自独立发展的局面场景。巫术礼仪理性化产生的是情理交融,合信仰、情感、直观、理知于一身的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形态。

前言/序言


穿越时空的文化回响:从原始信仰的野性呼唤到儒家仁爱的情感升华 我们的故事,从人类文明最古老的脉络中悄然展开。远古洪荒,大地之上,万物皆有灵。先民们仰望星辰,敬畏雷霆,将自然的力量视为不可抗拒的神秘存在。他们的生活,与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息息相关,每一个季节的更替,每一次风雨的洗礼,都牵动着他们最原始的生存本能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 在这个时代,“巫”并非一个单纯的职业,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沟通天地的桥梁。那些能够通晓天地语言,能够与神灵交流的个体,承担着部落生存的重任。他们主持祭祀,祈求丰收,驱逐瘟疫,安抚鬼魂。每一次焚香祷告,每一次舞蹈吟唱,都凝聚着先民们对生命的热切渴望和对死亡的深深恐惧。他们的仪式,粗犷而充满力量,带着一种野性的呼唤,试图与那不可见的力量建立联系,以求得庇护与指引。 巫术,作为一种原始信仰体系,渗透在人类早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模式。图腾崇拜,祖先祭祀,以及对自然现象的解释,都构成了这个时期独特的精神图谱。巫师们手中挥舞的法器,身上佩戴的饰物,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寄托着对未来的期盼。那些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虽然充满奇幻色彩,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先民们对自身、对世界、对生命的朴素理解。他们用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存的追求和对秩序的渴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智慧也在不断觉醒。当原始的恐惧与敬畏逐渐被理性所取代,当对外部力量的依赖开始转向对内在力量的探索,一种新的文化思潮便开始悄然萌发。当人类开始反思,开始审视自身,开始思考如何与他人建立更和谐、更长久的关系时,“礼”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礼”,并非冰冷的规章制度,而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它涵盖了从个人修养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教化。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复杂的社会交往,再到政治制度的建立,“礼”无处不在。它规定了人们的言行举止,教会了人们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承担责任,如何维护社会和谐。 “礼”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迈入了新的阶段。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更是一种内在的自觉。人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自然法则的支配,而是开始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社会秩序。在这个过程中,“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如同一个精密的齿轮,将个体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确保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礼”作为一种核心的文化理念,贯穿始终,并不断地被丰富和发展。 而我们故事的第三个关键词,“仁”,则将人类文明的升华推向了新的高度。如果说“礼”是构建社会秩序的理性框架,“仁”则是填充这个框架的温暖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连接。“仁”,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之一,它代表着爱,代表着同情,代表着对他人的关怀与理解。 “仁”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道德概念,它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日常行为中。一个“仁”者,会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会“爱人”,会“克己复礼”。它要求人们发自内心地去关怀他人,去体谅他人的难处,去承担起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仁”是超越血缘、超越阶级的,它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光辉。 当“巫”所代表的原始信仰,以其神秘与敬畏,为人类提供了最初的精神慰藉;当“礼”所构建的社会秩序,为人类带来了初步的稳定与规范;那么,“仁”则将人类的情感升华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境界,它让我们学会了爱与被爱,学会了理解与包容,学会了在人与人的互动中,找到最真挚的情感共鸣。 从“巫”的野性呼唤,到“礼”的理性规范,再到“仁”的情感升华,我们看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清晰脉络。这并非简单的演变,而是一个在继承中超越,在发展中升华的过程。原始的信仰,为“礼”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文化土壤;而“礼”的规范,又为“仁”的践行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场景。最终,“仁”的情感,使得“礼”不再冰冷,使得社会关系更加温情。 这个过程,如同河流的奔腾,汇聚着无数涓涓细流,最终注入浩瀚的海洋。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承载了无数先辈的智慧与情感。从部落时代的篝火旁,到宫廷殿宇的庄重仪式,再到寻常百姓家的温情对话,这三种文化元素,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我们的故事,正是要细致地描绘这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画卷。我们将深入探讨“巫”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体味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渴望。我们将剖析“礼”的起源与发展,理解它如何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最终,我们将聚焦于“仁”的内涵与实践,感受它如何成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情感基因,以及它如何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文化的深刻反思。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重拾那份“仁”的温度?我们又如何在坚守秩序的同时,保持人性的光辉? 这趟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将带我们去探寻人类文明最古老、最根本的驱动力,去感受那份从原始的敬畏到理性的规范,再到情感的升华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它将为我们揭示,是什么样的力量,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又是什么样的智慧,指引着我们走向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一场关于信仰、秩序与爱的深层探索,是一次对中华文明内核的深度挖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从开篇的巫术信仰切入,逐步过渡到周代礼乐文明的构建,整个逻辑链条非常清晰,让人读起来感到酣畅淋漓。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礼”的界定,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情感和道德的载体。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我们今天的社会规范,是否还能看到古老“礼”的影子?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文献佐证,展现了“礼”在维护社会稳定、规范人际关系中的核心作用。这种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到微观的个体行为的分析,使得全书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鲜活的细节。我感觉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为我们重建一套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底层逻辑。有时候读到一些令人深思的段落,我都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反复回味其中的意味,这本书的后劲真的很大,它能让你持续地思考很长时间。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阅读体验堪称一流。作者的语言风格沉稳而富有张力,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尤其是描述巫术盛行时期的那种神秘氛围,通过文字的描绘,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敬畏与不安并存的复杂情绪。随后转入礼乐文明的构建部分,文字又变得庄重典雅,将古代士人的那种温文尔雅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来审视“秩序”是如何从混沌中诞生的。巫术代表着个体对未知力量的臣服和恐惧,而“礼”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这种恐惧的有效管理和升华。这种对比和演变,被作者描绘得既生动又深刻,让我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了更具体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古朴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最近刚读完,感觉收获颇丰,尤其是在理解古代社会运作方式上,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作者的笔触细腻,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了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巫术时代,然后一步步见证社会秩序的建立和文明的演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性的梳理,更像是一次充满故事性的旅程。它细致地描绘了从原始的信仰崇拜到后来的礼仪规范,每一步的转变都充满了历史的必然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这些转变时所展现出的深度思考,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剖析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结构变化。读完之后,我对“礼”的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构建社会稳定和人际和谐的基石。这本书的叙述流畅自然,即便涉及到一些比较专业的历史概念,作者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让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社会史或者文化人类学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叙事的连贯性和主题的深度挖掘。它没有停留在对周代礼仪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礼仪背后的权力结构和伦理构建。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展示了社会如何通过制度化的“礼”来驯化个体的野性,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群体协作与和谐。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循序渐进的论证过程,每提出一个观点,都有充分的史料支撑,让人信服不已。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文明”和“教养”,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打磨,其中“礼”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细品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绝对值得珍藏在书架上。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觉得远超出了一个单纯的历史解读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规范如何塑造人性”的哲学思辨录。我特别欣赏作者没有将“巫”和“礼”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的继承与转化关系。巫术中的某些禁忌和仪式,是如何被“礼”所吸收和改造,成为维护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这种细腻的过渡和内在逻辑的挖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批判性思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我们今天所遵循的各种社会约定俗成,它们的起源是否也能追溯到类似的“仪式化”过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穿透表面的习俗,直达社会运作的核心机制。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骨相”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开启大门的钥匙。

评分

不错的商品。京东购物方便正品送货快,非常满意!

评分

很喜欢,活动时入手,觉得划算,坐等好好看

评分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评分

不错的商品

评分

总结

评分

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非常好的书,本来在图书馆借阅了,因为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也需要慢慢品读,所以又买了一本,书的品质也很精良

评分

非常好的经典之书,值得拥有,值得仔细阅读!

评分

这种以氏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组成方式、以长者为敬畏对象的崇拜系统,与古希腊以城邦为单位、以人格神为崇拜对象的模式区别开,据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包括个人-集体观在内的社会观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