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集注

楞伽经集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释正受 著,释普明 校
图书标签:
  • 佛教
  • 楞伽经
  • 大乘
  • 哲学
  • 印度哲学
  • 佛教哲学
  • 唯识
  • 瑜伽行派
  • 经典注疏
  • 佛教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15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032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佛门典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楞伽经》既好又全的注本。

内容简介

  《楞伽经》前后共四个译本,现存三种。宋代正受禅师以刘宋译本作主本,为此经撰写集注。凡遇经文简约晦涩处,采集北魏、李唐两种译本之长处附于其下,加简要注释,方便读者参考融会。又在义理阐释方面,参照宝臣《新说》、杨彦国《楞伽经纂》和《宗镜录》等中涉及此经者,取其精粹,陶铸文字,使经文脉络贯通。《楞伽经集注》可谓参研《楞伽经》的重要文献。

  此次整理,以《新续藏》本为底本,以《高丽藏》《碛砂藏》《嘉兴藏》《龙藏》《频伽藏》本及敦煌文献写本残卷等为参校本。

作者简介

  释正受,号雷菴,云门宗禅师,曾编著《嘉泰普灯录》,为禅宗著名的“五灯”之一。
  释普明,云门山佛学院法师。

目录

点校说明
集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集注题辞
大明洪武辛亥重刊楞伽经集注凡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集注卷第一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集注卷第二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集注卷第三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集注卷第四

前言/序言

  楞伽经之汉译本,先后共有四种,最早为北凉?昙无谶大师所译,大致在西元412-433年间,已佚失。现存三种译本如下:

  ⑴刘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简称「宋译」)

  ⑵北魏延昌二年(513),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简称「魏译」)

  ⑶大唐长安四年(704),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简称「唐译」)

  比较这三个译本:宋译本采用直译方式,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但因其「回文不尽,语顺西音」 ,文辞简古晦涩,颇不易读。魏译本则较为显白流畅,条理清晰,但间有「加字混文者泥于意,或致有错」 之处。唐译本的翻译,最初于圣历元年(698),实叉难陀三藏奉武则天之命重译,初稿译成后,未及润饰,即奉旨回西域去了。其后于长安二年(702),由精通楞伽之弥陀山三藏,及翻经沙门复礼、法藏大师等,在实叉译本的基础上,详究梵本,对前二译“取其所得,正其所失” ,历时二载乃成。故唐译本在义理上较前二译更为周备完善,文辞也更加练达,无疑是三译中之善本。实际上由于楞伽经自身义理的深邃,即使是唐译本,阅读起来也有相当难度。若能三个译本参照阅读,对理解经文无疑将是大有裨益。

  这三个译本中,宋译楞伽经则是早期禅宗「借教悟宗」的无上宝典。昔达摩大师传法给慧可大师后,并授予四卷楞伽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随着禅宗的发展,宋译本在弘传史上受到的重视也最大,流通也最为广泛。现在所提楞伽经一般皆指宋译本而言,魏唐二译则多做为辅助阅读。

  从达摩大师往后,至五祖弘忍大师始易以金刚经为印心之经典。六祖惠能大师又因金刚经悟道,往后更盛弘般若宗旨。楞伽经遂淡出南宗系统,而偏在北宗神秀一系内得到重视和传承 。由于时代的变更,北宗衰落后楞伽经逐渐为时人所淡忘。北宋仁宗庆历(1041)年间,张安道先生为滁州牧时,曾于一僧舍偶然发现一手抄本楞伽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细视笔画手迹宛然,悟为前身所书,展卷细读而大获所悟。张公晚年,因苏东坡来探访,乃付钱三十万请印施于江淮间。苏东坡更为序其事,并亲自手书,求善工刻版以广流通。楞伽经的弘传,又重新得到有识之士的认识和重视。

  赵宋之后,楞伽经之影响日渐扩大。明洪武十年(1377),朱元璋以楞伽等三经为治心法门,亲下圣谕:「令天下僧徒习通心经、金刚、楞伽三经,昼则讲说,夜则禅定。」 并下令诸郡禅教僧人,会集于天界禅寺,校雠三经古注以定其说,颁行天下以广传持。因此楞伽经在有明一代得到很广泛的弘传,留下的注疏也最为丰富。

  从清季以来,楞伽经之弘传又再度衰微。至民国年间,唯太虚大师楞伽经义记可观,今亦仅见成观法师楞伽经义贯等零星三两部而已。应该提及的是,目前由国外学术界校刊的楞伽经梵文本有两种:(1)日本学者南条文雄的梵文入楞伽经,出版于1923年;(2)印度学者维迪耶的妙法入楞伽经,出版于1963年(南条文雄本的修订本)。国内学者将汉译本参照梵本校勘的亦有两种:(1)民国二三十年支那内学院以宋译本为底本,参考南条文雄校刊梵本及魏唐二汉译本,进行详细的译校,而为藏要本(上海书店1991年6月影印版),对学术研究有一定价值。(2)近期黄宝生先生将维迪耶梵文本参照汉译本,进行详细的译校,于每一段梵文下,置现代汉语译文,附宋译、唐译文,并加注释,而成梵汉对勘入楞伽经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这是当前研究楞伽经又一重要的案头参考书。

  在当今知见林立的时代,重新重视和弘扬楞伽经,对建立佛法正见,融合佛教诸宗,特别是扶树达摩禅宗旨,丕振禅门宗风,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教法上,本经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为体。以自觉圣智观照一切法空离自性相,显示第一义自性清净心为宗旨。以摧伏外道邪见,破斥小乘偏执,匡显大乘为用。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门为教相。现将本经的主要内容及内在联系,略示如下: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五 法 相 名 妄想 正智 如如

  三自性 妄想自性 缘起自性 圆成实性

  八 识 计着藏识、意、意识及五识 转八识成四智

  二无我 计着实有人我、法我 证人法二无我智

  以上四门隐显不同,皆可相互融摄,开合无碍。以五法为例,依如来藏心为体,随染净缘开显凡圣心境而为五法,束五法则为三自性,三自性所依唯有八识,八识义立方显二无我。以二无我为例,依如来藏心所显凡圣心境为二无我空,依二无我空以立八识,束八识为三自性,开三性而为五法。于此四义或随观一门,即起信、生解、修行、证果,随其根性不同,而现有顿渐之别,凡圣区分不离人法二空,指其体性则唯清净一味。大乘性相之法不越于此四门,若开显法相,则立唯识宗旨;若辨其性空,则示中观之见;若当阳直指,则树佛祖心宗。

  本经的一大特点,即广辩佛法与外道知见的区别。按西域外道有九十五种之多,以六十二邪见为其根本。六十二见,又以有、无二见为根本。有无二见展开,则成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戏论。外道凡夫不知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如梦境、空花、水月、镜像离于有无等四句见,执着心外有实我实法若生若灭。或计五阴假合身中实有神我、作者等自在常住能为主宰,或计五阴身死归于断灭名为涅盘,或计冥谛、四大、时、方、空、梵天、大自在天等自在常住能与生死诸法作因,或计诸法无因生、无因灭。其所计着若因若缘、若有若无、若常若断、若生死若涅盘以及种种论说,以如来正智观察,则都无实义,皆不出相、名、妄想,我法二执。故佛于此经中,以二无我法对破外道种种邪见,令知趣向解脱正道!又,二乘人虽得人空,未得法空,计着诸法心外实有,非即自心所现相分;或计善恶无记、生死涅盘各有实性。故佛以法无我破之,令知趣向大乘无住处涅盘!

  关于楞伽经的古代注疏,现在有资料可询者,共有如下诸家:唐?法藏入楞伽经心玄义一卷,智严楞伽经注三卷(残),某尊宿楞伽经疏二卷(残);宋?寳臣注大乘入楞伽经十卷,杨彦国楞伽经纂四卷,正受楞伽经集注四卷,善月楞伽经通义六卷;明?宗泐、如圮楞伽经批注八卷,德清观楞伽经记八卷、楞伽补遗一卷,智旭楞伽经玄义一卷、楞伽经义疏九卷,曾凤仪楞伽经宗通八卷,通润楞伽经合辙八卷,广莫楞伽经参订疏八卷,焦竑楞伽经精解评林一卷,陆西星《楞伽要旨》四卷,普真贵楞伽科解十卷;清?净挺楞伽经心印一卷,函昰楞伽经心印八卷。以上列举楞伽经之疏注共十八家,除法藏、宝臣所依为唐译本外,其余皆依宋译本。

  关于雷庵禅师撰写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集注(简称集注)的前后因缘,俱载于其阁笔记中,此不再俱述。唯于集注的结构内容,不妨再添加几笔。禅师之注此经,以宋译四卷楞伽为主本,凡遇经文简约晦涩之处,则采集魏唐二译之长以附其下,或加简要的注释,以方便读者参考融会,贯通经义。义理阐释方面,则参照宝臣新说、杨彦国楞伽经纂、唐注古本及宗镜录中有涉此经者,采其精华而陶铸之,务使注释词理修畅,经文脉络前后贯通。稿成于宋庆元二年(1196),朝议大夫沈瀛为作序言,盛赞集注之精妙:「字字订前人之讹,句句说经意之尽,其文不晦僻,其义又坦明,使苏内翰复生而见之,亦欢喜赞叹不尽,而况余人乎?」集注的出现,无疑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楞伽经注疏中之精品,是参研四卷楞伽的一部重要工具书。

  明朝初年,保存在姑苏幻住庵之集注庆元刻版 ,不慎毁于一场火灾。洪武四年(1371),天界寺住持白庵金禅师,对庆元本未尽善处,进行调整和删增,使文辞更为畅达,并购文梓重新刊刻流通。即今卍新纂续藏经(简称新续藏)第17册所刊载本。一九九三年四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佛教名著丛刊,曾据新续藏本影印行世,并在出版说明中称赞此书「能集诸家之长而又要言不烦,于揭示楞伽奥义不遗余力」。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再次影印此书,以应需求。

  最后,略将这次校勘凡例说明如下:

  一、此次校勘正受禅师之楞伽经集注,以新续藏所刊载本为底本,查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未见其他同类参校本。此次校勘吸收了新续藏本中的校勘成果。经文校勘初期仅以大正藏、中华藏及龙藏本对勘。校勘后期,得到中山大学冯焕珍教授的帮助支持,贡献其所校勘的清?函昰楞伽经心印电子版本,此校勘本与高丽藏、碛砂藏、嘉兴藏、龙藏、频伽藏本及敦煌文献写本残卷进行了对勘,并吸收大正藏与中华藏本、民初藏要本及黄宝生梵汉对勘入楞伽经的校勘成果,颇俱学术参考价值。此次校勘,参照吸收了楞伽经心印与几部藏本的对勘成果,及大正藏与中华藏本的校勘成果,在此对冯老师深表谢意!需要说明的是,大正藏本的底本为高丽藏本,中华藏本的第一、二、四卷皆为高丽藏本,第三卷则为赵城金藏广胜寺本(简称广胜本)。大正藏本的对校本主要有四种:思溪藏(宋刻)、普宁藏(元刻)、嘉兴藏(明刻)、宫内(宫内省图书寮本)。中华藏本的对校本有六种:资福藏(在思溪藏的基础上增加资料)、碛砂藏、永乐南藏、嘉兴藏、龙藏及房山云居寺石经。校勘记中所引用到的藏经名称,不出上述几种。

  二、底本之正文与注释混排,不分章段,无句读。此次校勘,用现代标点符号重新标注。为照顾现代阅读习惯,对经文及注释给予适当的分段。

  三、底本所引用之经文或注疏,如「流支云」、「实叉云」、「新说云」、「杨云」,分别指代魏译入楞伽经、唐译大乘入楞伽经、宝臣注大乘入楞伽经、杨彦国楞伽经纂,因引用频繁,故不一一出注,唯于引文与原文有差异处,则予以注明。其他所引经论则一一加注出处。底本中的错别、脱漏、疑似字等则一一注明。

  四、底本不带随文的科判,章段脉络模糊,不便阅读。今为醒目之计,在此次校勘本中,按世尊与大慧菩萨问答内容之不同,分成若干个大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前空出一个行距,再标上㈠㈡㈢㈣等数序以作区分,使本书之内容整体上不至黏糊一块,以裨阅读及记识。

  五、为免繁冗,底本卷尾所附音释不再录入此校勘本中;经文中的对话一般不加引号。

  六、楞伽经文字简古,义理幽微,古之硕德皆苦楞伽经难读。今因云门祖庭整理云门宗丛书,令末学校勘云门宗第十世雷庵正受禅师楞伽经集注。借今电子大正藏及网络收集相关资料之便利,几度埋头苦读,爬梳剔抉,六度易稿,勉成今文。深感此经句读之大不易,又暗惭自身学业之太肤浅,这中间差谬势在难免,垦祈诸方禅讲大德,慈悲指示为盼!

  后学普明合十

  二○一二年十一月初一日


《楞伽经集注》—— 般若智慧的明镜,修行者的指南 《楞伽经集注》并非一本孤立的著作,它深刻地根植于浩瀚的佛教经典体系之中,尤其与大乘佛教最为核心的般若思想和唯识宗义紧密相连。要理解这部经集的价值与意义,我们首先需要将其置于佛教哲学乃至人类思想史的长河中进行审视。 一、 缘起与背景:智慧之火的燃点 佛教自诞生以来,其核心在于揭示生命的真相,指引众生从痛苦的轮回中解脱。历经数百年发展,从早期的阿含部经典,到中期的大乘佛教的兴起,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楞伽经》正是在大乘佛教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如来藏、空性、八识、三性等核心佛教概念。 然而,经典的深奥与凡夫的智慧之间,往往存在一道鸿沟。《楞伽经》以其精妙的论述和深邃的义理,自然也成为了一部需要深入解读的经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楞伽经集注》应运而生。它并非对《楞伽经》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集结历代高僧大德对《楞伽经》的深刻体悟、精辟阐释和系统梳理,旨在帮助后学者拨开迷雾,直达经义的精髓。 《集注》的出现,如同在智慧的星空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迷失在义理深海中的行者指明了方向。它继承了中国佛教优良的解经传统,将来自印度的佛法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相结合,使其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 二、 核心关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楞伽经集注》的核心关怀,与《楞伽经》本身一脉相承,那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不拘泥于文字的表象,而是致力于揭示经文背后所蕴含的实相。 1. 如来藏思想的阐释:《楞伽经》中“如来藏”的概念,是其一大特色。《集注》深入阐释了如来藏作为一切众生本具的清净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是成佛的根本。它解释了如来藏与烦恼的二元对立并非绝对,烦恼只是如来藏的暂时显现,通过修行可以回归自性。这种阐释,消弭了众生对“无我”的恐惧,指明了人人皆可成佛的希望。 2. 唯识宗义的弘扬:《楞伽经》对“心”、“识”的深入剖析,为后来的唯识宗奠定了基础。《集注》详细梳理了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特别是阿赖耶识作为万法种子的功能,以及染净依他等义理。通过对“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的阐释,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如何由心识所变现,从而破除对实有外境的执着。 3. 空性智慧的彰显:《楞伽经》虽以如来藏为特色,但其本质依然是大乘般若空性的体现。《集注》深刻阐发了“空”并非“断灭”,而是指诸法无自性、无实体的真实相。它解释了如何通过观照诸法实相,破除我执、法执,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空性智慧是《集注》中贯穿始终的核心,它指导修行者认识到一切现象的虚幻不实,从而放下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4. 修行方法的指导:《楞伽经集注》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释,更重要的是为修行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修行方法。它解读了《楞伽经》中关于禅定、观照、持咒等修行的重要论述,指导修行者如何通过实践来体悟经义。例如,对于如何安住心念,如何通过观照生灭诸法来体悟空性,如何通过持咒来净化身心等,都给予了详细的指引。 三、 结构与特色:多角度的智慧呈现 《楞伽经集注》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有价值的著作,离不开其精巧的结构和独特的特色。 1. 汇集诸家之说:《集注》通常并非一人之作,而是汇集了历代以来众多高僧大德对《楞伽经》的注解与阐释。这使得《集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经义,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它如同一个智慧的宝库,囊括了无数先德的智慧结晶。 2. 义理层层剖析:《集注》在解读经文时,往往采用层层剖析的方式,将深奥的义理化繁为简,使其易于理解。对于一些关键的名相和概念,会进行详细的辨析和解释,确保读者不会产生误解。这种精细的解读,对于初学者来说尤其重要。 3. 注重实践指导:《集注》在阐释理论的同时,始终不忘实践的重要性。它会引用《楞伽经》中相关的修行方法,并结合历代祖师的修行经验,为读者提供具体的修行指导。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得《集注》成为一部能够指导实际修行的重要著作。 4. 兼顾不同根性:《集注》在内容的选择和阐释的深度上,也会考虑到不同根性的修行者。对于初学者,可能侧重于基础概念的讲解;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修行者,则会深入探讨更精深的义理。这种兼顾不同根性的特点,使得《集注》能够广泛地服务于各类修行者。 四、 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 《楞伽经集注》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它作为《楞伽经》的重要解读文献,极大地促进了《楞伽经》在中国的传播和理解。 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影响:《楞伽经》及其集注,对中国佛教,特别是对唯识宗、禅宗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来藏思想与禅宗的“不二法门”、“直指人心”不谋而合;唯识宗对八识、三性的阐释,也为中国佛教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 对后世学者的启发:《集注》中的智慧,不仅为当时的修行者提供了指导,也为后世无数的佛教研究者和修行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历代学人对《集注》的研究和引用,充分证明了其思想的生命力。 五、 结语:智慧之光的永恒闪耀 《楞伽经集注》所汇集的智慧,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宗教经典的研究,更是关于生命、意识、实相等终极问题的深刻探讨。阅读《集注》,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佛教思想的宏伟图景。 它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对烦恼的深刻洞察,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对解脱的坚定指引。它鼓励我们向内看,去认识那个清净、光明、永恒的自性;它引导我们向外观,去理解那个由心识所变现的、空幻不实的现象界。 《楞伽经集注》是一面智慧的明镜,它映照出我们本具的佛性;它是一本修行者的指南,它指引我们走上解脱之道。无论你是初探佛教义理的求学者,还是已经在修行道路上前行的行者,《集注》都将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它如同一盏不灭的明灯,指引我们穿越迷雾,走向光明。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高明。它深知在探讨宏大主题时,如何巧妙地穿插一些更具人文关怀的故事片段或历史背景介绍,来缓解纯理论带来的枯燥感。有时候,它像一位耐心的老者,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而有时候,它又如同山洪暴发般,将密集的思想洪流倾泻而出,让人应接不暇。这种动静结合、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使得长篇的阅读过程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我感觉作者深谙读者的心智负荷曲线,知道何时需要放缓步伐,何时可以加速冲刺,让读者的心神始终被牢牢地系在书页之间,直到最后一章合上的那一刻,才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沉静的力量。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字迹清晰锐利,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特别欣赏封面设计上那种留白的处理,简单几笔勾勒出的意境,让人联想到书中那些深邃的哲思。拿到手的时候,我立刻翻阅了目录,排版布局十分合理,章节划分清晰,即便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也能很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深入研读。整体而言,从物理接触到视觉感受,这本书都体现出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当今的出版物中已属难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愿意反复摩挲、细细品味。

评分

阅读的体验绝对是出乎意料的流畅。我通常对学术性较强的书籍抱持着一种敬畏和审慎的态度,担心晦涩难懂的术语会成为阅读的巨大障碍。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它既保持了原典的严谨性,又通过精妙的翻译和注释,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出来。那些原本被认为难以企及的境界和逻辑推演,在作者的笔下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那些穿插其中的比喻和类引,它们像是黑暗中的火把,瞬间照亮了整个晦涩的角落,让我的理解从模糊走向清晰。可以说,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思维的桥梁,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而不是步履维艰的艰难跋涉。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限于它所记录的文字本身,更在于它所引发的内在对话与自我审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深入自我的探险。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某个段落前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其中的某个观点深深触动,开始反思自己平日里的认知框架和行为模式。这种“反刍”式的阅读过程,远比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要深刻得多。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和解构我们所处的现实。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似乎被某种看不见的秩序重新梳理了一遍,那些日常的烦恼和纠结,在宏大的叙事面前,逐渐显得微不足道起来。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净化,是现代生活节奏中极为珍贵的“慢下来”的契机。

评分

我必须称赞这本书在引证和注释上的考据功夫,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对于任何一本涉及深奥思想体系的著作来说,准确的文献溯源和审慎的校对是其生命线。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近乎完美。我特意比对了几个关键术语的译法,发现译者不仅尊重了传统译法,更在必要时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来支持其新的诠释角度,绝非随意改动。那些密集的脚注和尾注,像是一张严密的学术安全网,支撑着每一项论断,让人在吸收主文时,内心充满了十足的安全感和信赖感。这种对学术诚信的坚守,是衡量一部严肃读物是否值得信赖的核心标准,这本书无疑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的书

评分

《佛祖统纪》是南宋著名佛教史家、天台宗僧人志磐所撰的一部纪传体佛教通史。《佛祖统纪》把纪传体、编年体成功地融于一炉,还采用了宋代袁枢新创的纪事本末体这一修史法撰写《历代会要志》,将佛教的制度及历代兴废故实逐项详述,以补救纪传、编年二体的不足。志磐借着叙述佛教的历史巧妙地将佛教尤其是天台宗的教理寓于其中,为这部佛教史籍注入活的灵魂,形成至为全面系统的佛教史观。无论其组织规模的创制、修史体例的运用,还是佛教史观的自觉表达,《佛祖统纪》都堪称中国佛教史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佛教史巨著。

评分

志磐,號大石,南宋天台宗山家派僧人,籍貫、生卒年均不詳。據其自述,兒時從學於儒者袁機先生,在文、史學以及文章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礎。出家之後,精通天台教觀。嘗住四明(浙江余姚)福泉寺,弘宣教綱。志磐平日又留心僧傳,愛好鑽研,早有修僧史之志。除了《佛祖統紀》這部巨著之外,志磐還著有《宗門尊祖議》一篇(收於《佛祖統紀·名文光教志》),《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收於《卍續藏》第129冊)。以其著述的成就和影響而言,無論在中國佛教史上,還是在天台宗史上,志磐都遠稱不上是十分重要的人物。可是在中國佛教史學史上,志磐則以《佛祖統紀》奠定了其里程碑式的不朽地位,堪稱中國佛教史學的大成就者。

评分

《楚辞今注》是我国诗歌的起源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首屈一指的经典著作,是任何古典文学研究者、爱好者都不能不读的作品。两千年来,关于《楚辞》的注释可谓汗牛充栋,琳琅满目;但对当代人来说,一则难以将数以百计的注本一一读来,二则古人以文言所作注解,往往也已须“再注释”了。我社《楚辞今注》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重新作注,既取旧说之长,又采新说之精,颇能反映目前学术界楚辞研究的水平。其特点在于注释简明扼要,疏解融会贯通,符合当代读者阅读、研究的需要。

评分

非常好的书活动入手超值推荐。

评分

这本书经常300-100,有200-100可以300-200,上次没买深可惜。这次是代下。

评分

期待了很久的书,发货很快,中午十点半下单,下午三点就到了

评分

一般能当红牌的,都是那种能把男人勾引得神魂颠倒如痴如醉的女妖精。

评分

书很实用,有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