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有诗意:宗白华美学精选集(彩插典藏本)

人生自有诗意:宗白华美学精选集(彩插典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宗白华 著
图书标签:
  • 宗白华
  • 美学
  • 人生哲理
  • 诗意
  • 文化
  • 艺术
  • 经典
  • 彩插
  • 典藏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24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829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些美学文章,诸如“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美从何处寻”“中国艺术三境界”“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怎样使我们生活丰富?”等篇目,分为“美学散步”“艺术漫谈”“美话人生”三个章节,涉及美学原理、中国艺术、西方美学等众多类别,是学习美学与艺术的必读书籍。此外,书后收录宗先生六首著名诗篇,以此缅怀这位饱含诗意与深情的美学大家。全书精插中外艺术名作近40幅,全彩印刷,旨在将美的启迪与视觉盛宴完美融合于一体。

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年—1986年),原名宗之櫆,字伯华。江苏常熟人,祖籍浙江义乌。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史教授,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他是把中国体验美学推向了高峰的新道家代表人物。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样一种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从早年到暮岁,宗先生独特地一直保持了下来,并构成了宗先生这些美学篇章中的鲜明特色。

  ——李泽厚


  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刘小枫


目录

第一章 美学散步

美从何处寻?

漫话中国美学

美学与艺术略谈

美学与趣味性

艺术形式美二题

略论文艺与象征

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

技术与艺术——在复旦大学文史地学会上的演讲

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第二章 艺术漫谈 

中国艺术三境界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中西戏剧比较及其他

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

关于山水诗画的点滴感想

戏曲在文艺上的地位

徐悲鸿与中国绘画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

歌德之人生启示

哲学与艺术———古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

文艺复兴的美学思想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黑格尔的美学和普遍人性

第三章 美话人生

我和艺术

学者的态度和精神

说人生观

新人生观问题的我见

怎样使我们生活丰富?

“实验主义”与“科学的生活”

青年烦闷的解救法

读书与自助的研究

附录:宗白华诗六首


精彩书摘

美从何处寻?


啊,诗从何处寻?

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流云》小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越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你就会像一面镜子,像托尔斯泰那样,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人们会感谢你的。

那么,你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了吗?我说,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经常碰到情欲的波涛,思想的矛盾,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只有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把它形象化了,表现在文艺里,或是你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你的欢乐表现在舞蹈的形象里,或把你的忧郁歌咏在有节奏的诗歌里,甚至于在你的平日的行动里,语言里,一句话说来,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地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除此以外,恐怕不容易吧!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人生的,社会的,自然的),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你的意志只能主使你的眼睛去看她,或不去看她,而不能改变她。你能训练你的眼睛深一层地去认识她,却不能动摇她。古希腊伟大的艺术不因中古时代的晦暗而减少它的光辉)。

宋朝某尼虽然似乎悟道,然而她的觉悟不够深,不够高,她不能发现整个宇宙已经盎然有春意,假使梅花枝上已经春满十分了。她在踏遍陇头云时是苦闷的,失望的。她把自己关在狭窄的心的圈子里了。只在自己的心里去找寻美的踪迹是不够的,是大有问题的。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在寻找美的踪迹。他的书法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不仅是大宇宙,小小的事物也不可忽视。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仅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作“移人之情”或“移我情”。琴曲《伯牙水仙操》的序上说:


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赍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没,山林窅冥,群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操而作歌云:“繄洞庭兮流斯护,舟楫逝兮仙不还,移形素兮蓬莱山,歍钦伤宫仙不还。”


伯牙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的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握到音乐的创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创造。这个“移情说”比起德国美学家栗卜斯的“情感移入论”似乎还要深刻些,因为它说出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是“移情”的基础呀!并且“移易”和“移入”是不同的。

这里所理解的“移情”应当是我们审美的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也构成审美的消极条件。女子郭六芳有一首诗《舟还长沙》说得好:


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到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溶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在这里是那夕照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造成了距离,同时它的线纹的节奏也更能把帘外的花叶纳进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显出生命的华美,就像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

这节奏,这旋律,这和谐等等,它们离不开生命的表现,它们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内容,有表现、有丰富意义的具体形象。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所以诗人艾里略说:“一个造出新节奏来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性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又说:“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或节奏,而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并不仅是如此这般的一种格式或图形,而是一种恰是如此思想感情的方式”,而具有着理想的形式的诗是“如此这般的诗,以致我们看不见所谓诗,而但注意着诗所指示的东西”(《诗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这里就是“美”,就是美感所受的具体对象。它是通过美感来摄取的美,而不是美感的主观的心理活动自身。就像物质的内部结构和规律是抽象思维所摄取的,但自身却不是抽象思维而是具体事物。所以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但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的。创造“美”也是如此。捷克诗人里尔克在他的《柏列格的随笔》里一段话精深微妙,梁宗岱曾把它译出,介绍如下:


……一个人早年作的诗是这般乏意义,我们应该毕生期待和采集,如果可能,还要悠长的一生;然后,到晚年,或者可以写出十行好诗。因为诗并不像大家所想象,徒是情感(这是我们很早就有了的),而是经验。单要写一句诗,我们得要观察过许多城许多人许多物,得要认识走兽,得要感到鸟儿怎样飞翔和知道小花清晨舒展的姿势。得要能够回忆许多远路和僻境,意外的邂逅,眼光望它接近的分离,神秘还未启明的童年,和容易生气的父母,当他给你一件礼物而你不明白的时候(因为那原是为别一人设的欢喜)和离奇变幻的小孩子的病,和在一间静穆而紧闭的房里度过的日子,海滨的清晨和海的自身,和那与星斗齐飞的高声呼号的夜间的旅行——而单是这些犹未足,还要享受过许多夜不同的狂欢,听过妇人产时的呻吟,和坠地便瞑目的婴儿轻微的哭声,还要曾经坐在临终人的床头和死者的身边,在那打开的、外边的声音一阵阵拥进来的房里。可是单有记忆犹未足,还要能够忘记它们,当它们太拥挤的时候,还要有很大的忍耐去期待它们回来。因为回忆本身还不是这个,必要等到它们变成我们的血液、眼色和姿势了,等到它们没有了名字而且不能别于我们自己了,那么,然后可以希望在极难得的顷刻,在它们当中伸出一句诗的头一个字来。


这里是大诗人里尔克在许许多多的事物里、经验里,去踪迹诗,去发现美,多么艰辛的劳动呀!他说:诗不徒是感情,而是经验。现在我们也就转过方向,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作“移我情”,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作“移世界”。

“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

我们上面所引长沙女子郭六芳诗中说过“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这是心理距离构成审美的条件。但是“十二珠帘夕照红”,却构成这幅美的形象的客观的积极的因素。夕照、月明、灯光、帘幕、薄纱、轻雾,人人知道是助成美的出现的有力的因素,现代的照相术和舞台布景知道这个而尽量利用着。中国古人曾经唤作“移世界”。

明朝文人张大复在他的《梅花草堂笔谈》里记述着:


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屋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今夜严叔向,置酒破山僧舍,起步庭中,幽华可爱,旦视之,酱盎纷然,瓦石布地而已。戏书此以信茂齐之话,时十月十六日.万历丙年三十四年也。


月亮真是一个大艺术家,转瞬之间替我们移易了世界,美的形象,涌现在眼前。但是第二天早晨起来看,瓦石布地而已。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说:美是不存在的。我却要更进一步推论说,瓦石也只是无色无形的原子或电磁波,而这个也只是思想的假设,我们能抓住的只是一堆抽象数学方程式而已。究竟什么是真实的存在?所以我们要回转头来说,我们现实生活里直接经验到,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丰富多彩的,有声有色有形有相的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世界,这是我们生活和创造的园地。所以马克思很欣赏近代唯物论的第一个创始者培根的著作里所说的物质以其感觉的诗意的光辉向着整个的人微笑(见《神圣家族》),而不满意霍布士的唯物论里“感觉失去了它的光辉而变为几何学家的抽象感觉,唯物论变成了厌世论”。在这里物的感性的质、光、色、声、热等不是物质所固有的了,光、色、声中的美更成了主观的东西,于是世界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机械的死的过程。恩格斯也主张我们的思想要像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这多彩的世界。美是存在着的!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它和真和善是人类社会努力的目标,是哲学探索和建立的对象。

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它的力量大极了,它也可以倾国倾城。古希腊大诗人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歌咏希腊联军围攻特罗亚九年,为的是夺回美人海伦,而海伦的美叫他们感到九年的辛劳和牺牲不是白费的。现在引述这一段名句:


特罗亚长老们也一样的高踞城雉,

当他们看见了海伦在城垣上出现,

老人们便轻轻低语,彼此交谈机密:

“怪不得特罗亚人和坚胫甲阿开人

为了这个女人这么久忍受苦难呢,

她看来活像一个青春长住的女神。

可是,尽管她多美,也让她乘船去吧,

别留这里给我们子子孙孙作祸根。”

引自缪朗山译《伊利亚特》


荷马不用浓丽的词藻来描绘海伦的容貌,而从她的巨大的惨酷的影响和力量轻轻地点出她的倾国倾城的美。这是他的艺术高超处,也是后人所赞叹不已的。

我们寻到美了吗?我说,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的无限的丰富内含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现;千百年来的诗人艺术家已经发现了不少,保藏在他们的作品里,干百年后的世界仍会有新的表现。“每一个造出新节奏来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性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



原载《新建设》1957年第6期



人生自有诗意:宗白华美学精选集(彩插典藏本) 一、 宗白华:东方美学的深邃回响 宗白华先生,这位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巨擘,以其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在中国乃至世界美学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是探索美、阐释美、传播美的过程;他的思想,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学人,也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美学传统提供了宝贵的钥匙。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并非空洞的理论建构,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的沃土之中。他从老庄的“道法自然”中体悟宇宙的生生不息,从儒家的“天人合一”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佛教的“空灵”境界中探求精神的超越。他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西方现代美学思潮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中国气派的东方美学体系。 他的美学研究,跨越了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宏大的视野和深邃的智慧。他曾言:“艺术的意义,在使我们‘看’到宇宙的本来面目。” 这句话道出了他美学探索的核心——通过艺术,去发现和体悟生命与宇宙的真谛。他认为,真正的美,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更是精神的升华,是生命与宇宙深度契合的体验。 二、 选集精粹:诗意人生,智慧光芒 《人生自有诗意:宗白华美学精选集(彩插典藏本)》汇聚了宗白华先生一生中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美学论著。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其学术成果,而是精心选取了那些最能体现其美学思想精髓、最具思想深度和文学美感的篇章,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宗白华。 本书的编选,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核心思想的展现: 选取宗白华先生关于“生命境界”、“意境”、“神韵”、“天人合一”、“宇宙意识”等核心美学概念的经典论述,展现其美学思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跨学科的视野: 涵盖了宗白华先生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哲学思考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现其广博的学养和跨学科的洞察力。 文学的感染力: 宗白华先生的文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美感,本书精选了他的散文、书信、讲稿等,力求展现其语言的魅力,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思想的温度。 时代的印记: 选取那些能够反映宗白华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美学问题的思考,展现其思想的演进与发展,以及他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贡献。 三、 经典篇章赏析: 本书精选了宗白华先生的诸多经典篇章,以下将对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以期管中窥豹,感受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博大精深。 《美学散步》: 这是宗白华先生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也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著作中,他以散文的笔触,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次关于美的漫游。他谈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留白”,认为那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哲学境界的体现;他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认为那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高峰。他以平实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将抽象的美学概念,化为读者触手可及的感受,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美在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论中国诗画》: 在这篇充满洞见的文章中,宗白华先生深入剖析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认为,中国诗歌的“诗眼”与中国绘画的“皴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捕捉事物神韵、传达作者心境的关键。他从“气韵生动”的中国画品评标准出发,阐释了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笔墨中,展现无限的意境。他强调了“诗画同源”的观点,认为两者都源于对自然生命力的体悟和对人生情感的表达。 《中国艺术精神》: 这篇被誉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绝唱”的文章,是宗白华先生对中国艺术核心价值的深刻提炼。他认为,中国艺术的精神在于“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在于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从书法、绘画、园林等艺术形式中,提炼出“留白”、“空灵”、“意象”等中国艺术的独特美学特征,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思考和审美情趣。 《论怀素的草书》: 宗白华先生对书法的研究,同样具有独到之处。他并非从技法层面进行分析,而是从书法所传达的精神气质入手。他认为,怀素的狂草,不仅仅是笔墨的挥洒,更是作者生命激情、宇宙意识的奔涌。他以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描绘了怀素草书“势如飞龙,力拔山河”的动态美,展现了书法艺术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哲学与美》: 在这部分内容中,宗白华先生将美学置于更广阔的哲学视野下进行考察。他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形式、美的价值等根本性问题,并将其与人生哲学、宇宙观念紧密联系起来。他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而美学则是关于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两者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维度。 四、 彩插典藏:视觉与思想的双重盛宴 《人生自有诗意:宗白华美学精选集(彩插典藏本)》在内容上精益求精,在形式上更是力求完美。本书特别收录了大量精美的彩插,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图文点缀,而是与宗白华先生的文字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艺术品原作: 选取的插图多为中国古代绘画、书法、园林建筑等经典艺术品的高清复刻。这些艺术品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意蕴,通过彩插的形式呈现,能够直观地辅助读者理解宗白华先生的论述。例如,在解读“留白”时,配以具体的中国山水画作品,读者便能切身感受到“虚实相生”的妙处。 意境的再现: 许多插图精心选取了能够体现宗白华先生所描绘的“意境”的画面。无论是烟波浩渺的山水,还是孤寂清幽的竹林,都力图在视觉上还原文字所传达的那种超然脱俗、宁静致远的审美感受。 哲思的视觉化: 某些插图则具有象征意义,用视觉语言辅助解读宗白华先生的哲学思考。例如,描绘宇宙星辰的画面,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其“宇宙意识”的宏大视角;描绘花鸟虫鱼的精美细节,则可能暗含着“道法自然”的生命哲理。 典藏的价值: 采用高品质的印刷和装帧,让本书成为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精美的彩插不仅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也为本书增添了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五、 谁适合阅读这本书? 《人生自有诗意:宗白华美学精选集(彩插典藏本)》适合以下读者: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是了解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绝佳入门读物,通过宗白华先生的解读,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热爱文学、艺术的读者: 无论是古典诗词、书画艺术,还是中国古典哲学,本书都将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深刻的理解。 寻求人生智慧与精神启迪的读者: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与人生哲学、生命境界紧密相连,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希望提升审美素养的读者: 阅读本书,不仅能学习美学理论,更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人: 本书是研究宗白华美学思想、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结语: 《人生自有诗意:宗白华美学精选集(彩插典藏本)》是一本集思想性、艺术性、收藏性于一体的杰作。它不仅是对宗白华先生伟大美学思想的致敬,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翻开这本书,您将踏上一段诗意的旅程,与宗白华先生一起,在美的世界里,探寻人生的真谛,感受生命的诗意。 这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一次对中国传统美学最深沉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玄妙的审美概念的阐释,清晰而又富有启发性。以往我总觉得‘意境’、‘神韵’这类词汇太过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但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分析,我开始对中国古典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巧妙地将哲学思辨与具体的艺术实例相结合,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当他谈及留白的重要性时,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那些被过度填满的角落,并开始思考如何为自己的生活和思维留出呼吸的空间。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这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集,更像是一本实践指南,指导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山水画、听古典音乐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能够捕捉到更多以往忽略的微妙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相当精妙,时而如高山流水般一泻千里,充满激情与思辨的张力;时而又如清晨薄雾,缓慢、宁静,引人深思。这种韵律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变化和惊喜,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作者在处理一些宏大主题时,能够保持一种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叙述方式,避免了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精选的典故和恰当的比喻,将复杂的思想层次一一铺陈开来。我特别留意了某些长句的构造,那些句法结构复杂却又逻辑严密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古典文学的韵味,这无疑是对语言驾驭能力的一种极致展现。阅读时,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像是在聆听一场精心编排的演讲,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转折和强调。这种对文本节奏的敏感度,足见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深厚功力。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哲思和美感的迷宫,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出口和更深邃的风景。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得令人咋舌,他总能用最朴素的词汇,描绘出最复杂的情感和最深远的意境。我尤其欣赏他在探讨事物本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他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引导读者去‘感受’世界,去体会‘气韵生动’的内涵。那些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思考,像是涓涓细流,缓缓地渗入心田,洗涤掉日常的喧嚣与浮躁。每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习惯性地停下来,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构建作者所描绘的那个世界。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的,它迫使你慢下来,去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感知方式。这本书不是那种一口气就能读完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需要我们带着敬畏之心,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

评分

这本精装本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爱不释手,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细致入微的工艺。纸张的质感非常出色,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搭配上细腻的文字排版,使得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那些彩插,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印刷的精度也无可挑剔,仿佛可以直接触摸到艺术家的笔触。装订方面,线装的形式不仅美观,而且翻阅起来非常顺畅,可以平铺展开,这对于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幅图像和每一段文字都极为重要。外壳采用了布面材质,触感温润,摸上去有一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韵味。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实体呈现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格调。我甚至会花些时间去研究一下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细节,那种匠心独运的考量,着实让人佩服。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超乎我最初对一本“美学选集”的期待。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在面对现代生活时的种种困惑与迷失。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似乎对“美”的感知变得越来越肤浅和功利,而这本书却在提醒我们,真正的美,是需要时间去沉淀、去体悟的内在力量。它引导我重新审视“生活本身就是艺术”的理念,鼓励我以更具诗意和敬畏之心去对待每一件微小的事情。这种精神层面的滋养是持续性的,即使合上书本,书中的智慧依然在我的潜意识中发酵、生长。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悄无声息地重塑了我观察和体验世界的方式,让我对“活出深度”有了更清晰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很不错,包装很完整

评分

好书一定要收藏,一定要好好看!

评分

我想这是现在的我们都需要的一种内心平静去感受。

评分

给小孩写作文用正好,印刷质量一般。

评分

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评分

所以选择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这本《此生有美自芳华:朱光潜美学精选集》,出于一个比较俗的理由:美。裸背线装的装帧带来了舒适的阅读感受,简洁的封面与繁花似锦的腰封相映成趣。这是吸引我选择本书的最初动力。“国民必读美学入门经典,收录40幅中外艺术名作”的腰封简明扼要地概述了被封面遮掩的内里,让人意欲翻阅而后快。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买来看一看,推荐购买。

评分

太好了,超级喜欢!么么哒!宗白华老师,真正美学家!

评分

所以选择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这本《此生有美自芳华:朱光潜美学精选集》,出于一个比较俗的理由:美。裸背线装的装帧带来了舒适的阅读感受,简洁的封面与繁花似锦的腰封相映成趣。这是吸引我选择本书的最初动力。“国民必读美学入门经典,收录40幅中外艺术名作”的腰封简明扼要地概述了被封面遮掩的内里,让人意欲翻阅而后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