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评论》及其时代

《满洲评论》及其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祝力新 著,尚侠 编
图书标签:
  • 满洲
  • 历史
  • 近代史
  • 东北
  • 社会文化
  • 政治
  • 评论
  • 时代研究
  • 区域研究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92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822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满洲评论>及其时代》首先着眼《满洲评论》创刊经历,论述了刊物两大灵魂人物橘朴与小山贞知的生平和刊物之间的密切关联,从殖民文化移植的角度,求证了刊物诞生初期的思想源泉。其次,以《满洲评论》的自身构成为核心,通过对时事评论栏目的分期研究,考证了刊物编撰人员的变迁历程,梳理了杂志在各时期的关注重点与主张。同时对刊物特辑进行了总体的归类、整理和分析研究,并附有《满洲评论》大事纪年及与之关联的伪满大事纪,以用作全书的比照。

作者简介

  祝力新,女,1982年生,黑龙江鸡西人。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讲师,日语语言文学博士。发表了《评日刊〈满洲评论〉》、《〈满洲评论〉创刊前后—时事与文学的初衷》、《〈满洲评论〉中的“满青联”与“协和会”》、《〈满洲评论〉与伪满报刊史》等多篇论文。

目录

序章 《满洲评论》的历史认知价值
第一章 《满洲评论》风波
第一节 《满洲评论》的创刊
一、办刊方针与期刊立场
二、征稿基准与杂志倾向
三、对其他介质的取舍
第二节 龙溪书舍事件始末
一、战后出版界的一个异常
二、杂志翻印的隐形效应
三、事件始末及历史内涵
四、对伪满研究的启迪
第三节 满洲评论社事件
一、小泉吉雄手记
二、日本史学界的对峙
三、史实何在的迷茫

第二章 满洲评论社的同人们
第一节 主编橘朴的“满洲”模式
一、在华的主要文化轨迹
二、早期的中国研究实绩
三、主编刊物与“方向转换”
四、葬身“满洲”的夙愿
第二节 法人代表小山贞知
一、生平与时代及个性因素
二、关于刊物的话语权
三、战后的人生之路
第三节 文艺专栏编辑大内隆雄
一、个人的文学追求与风格
二、文艺栏目的声响与色彩
三、日本人作家的文坛定位问题
第四节 佐藤大四郎与合作社运动
一、新重农主义”的建树
二、合作社运动的实践者
三、一个左翼文化人的归宿

第三章 《满洲评论》的现时解读
第一节 《满洲评论》的坐标系
一、发行情况与两个基准
二、期刊及其周边关系
三、不同发展时期及认定准则
第二节 核心内容的重点剖析
一、焦点话题类别
二、总体侧重与主张
三、时期梳理与关注
第三节 特辑号与例行期刊
一、特辑号的杂志史定位
二、特辑号样式与分类
三、特辑号的内容解析
第四节 出版物的相关语境
一、从《宣传手册》到《丛书》的嬗变
二、体系外的满洲评论社出版物
三、满洲评论社的出版发行机能

第四章 《满洲评论》侧写
第一节 对“满青联”与“协和会”的宣传
一、殖民教化的个案
二、满青联”时期的文字遗存
三、改组过程中的互动态势
第二节 《满洲评论》的国际视野
一、近代殖民主义的原生态
二、世界性目光的个性方式
三、两种关注与一个落脚点
第三节 《满洲评论》记述下的“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一、文学的“国境纠纷”
二、大会实况与历史原貌
三、期刊的新闻反思与暗讽
四、“流浪的昭和文学”
第四节 《满洲评论》诺门罕系列报道
一、事件”还是“战争”?
二、舆论操纵与日本史学界的反思
三、报道的核心与边缘内容
第五节 《在满日系共产主义运动》与《满洲评论》
一、关东军宪兵队的机密文件
二、同人体制与编辑委员会
三、《满洲评论》的共产主义倾向解读
赘语:时代与杂志性格
参考文献
后记
《满洲评论》及其时代:一部历史的注脚与时代的缩影 引言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一个动荡不安,却又孕育着无数变革的时代正悄然展开。《满洲评论》——一本诞生于东北大地、活跃于风云变幻之际的刊物,它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一面折射时代变迁的镜子,一段被历史洪流裹挟的记忆。本书,旨在深入挖掘《满洲评论》的来龙去脉,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力求呈现那个时代的声音,以及这份刊物在其中扮演的独特角色。 第一章:巨变的东北,萌生的声音 二十世纪初的东北,早已不是昔日边陲之地。沙俄、日本等列强的势力渗透,使得这片土地成为国际角力场,也孕育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松动,新的思想思潮涌动,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思考日益加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满洲评论》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一种思想的孵化器,一个知识分子聚集的平台。 本章将首先勾勒出二十世纪初东北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图景,分析列强瓜分东北的现实,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动荡与民众的普遍情绪。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满洲评论》创刊的时代必然性,分析其诞生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基因。同时,也会初步介绍刊物的创办者、早期编辑及主要撰稿人群体,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个时期东北地区涌现的各种进步思潮,以及《满洲评论》如何在其间扮演一个集合、讨论、传播的角色,为读者呈现一个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东北。 第二章:《满洲评论》的版图:内容与风貌 《满洲评论》的内容之丰富,足以构成一座小型知识宝库。它不仅仅局限于时政新闻的报道,更广泛地触及当时的社会文化、学术思潮、经济发展、甚至是生活百态。本章将对《满洲评论》的核心内容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时政评论与国家关怀: 《满洲评论》对当时的政治局势,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政治走向,有着高度的关注。它可能关注沙俄、日本的侵略活动,讨论中国如何应对;可能探讨国内政治变革的进程,以及对东北发展的影响。我们将分析刊物在其中所持的立场,以及其评论的深度与广度。 社会变革的脉动: 晚清末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满洲评论》是否关注教育改革、妇女解放、新式法律的建立等社会议题?它对这些变革持何种态度?我们试图通过刊物的内容,窥探那个时代社会肌体的跳动。 文化思潮的激荡: 西方思想的涌入,传统的文化观念受到挑战。刊物是否刊载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文章?它如何看待新旧文化的碰撞?是否存在对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讨论?本章将深入分析《满洲评论》在文化思潮传播中的作用。 经济建设的呼唤: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开发与建设成为当时的重要议题。《满洲评论》是否关注东北的经济发展,如铁路建设、工业投资、农业改良等?它对这些经济活动提出了怎样的建议和展望? 知识分子的声音: 刊物无疑是知识分子发声的重要平台。我们将分析《满洲评论》刊登的文章,了解其中知识分子的思考角度、论证方式,以及他们对国家未来的期许与忧虑。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细致分析,《满洲评论》的整体风貌和其在时代中的定位将逐渐清晰。我们将力求呈现刊物在文字风格、版面设置、读者群体等方面的特点,使其形象更加鲜活。 第三章:时代的折射:《满洲评论》与历史交汇 《满洲评论》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与所处时代的紧密联系。本章将聚焦于《满洲评论》在特定历史事件和时代潮流中的具体表现,展现其如何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东北的特殊地位与《满洲评论》的视角: 东北地区在二十世纪初的特殊国际地位,使其成为各国势力角逐的焦点。我们将分析《满洲评论》如何看待和报道这一局面,它是否为民族自强鼓呼?它对列强在中国东北的行为持何种立场? 革命浪潮的冲击与回响: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满洲评论》是否受到了革命思潮的影响?它对革命持支持、观望还是反对的态度?我们试图通过刊物的内容,捕捉革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和反响。 新文化运动的前奏或余波: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满洲评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新文化运动的到来,或者在其中扮演了某种连接的角色?我们将在刊物的内容中寻找蛛丝马迹。 地方性与全国性的张力: 作为一本地方性刊物,《满洲评论》如何处理地方事务与全国性大局之间的关系?它是否关注东北的区域性问题,又如何将其置于国家整体发展的视野下? 本章将通过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例如某次重要会议、某项政策的颁布、某个社会运动的兴起,来展现《满洲评论》在其中的报道、评论和影响。我们将力求展现刊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历史的土壤,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第四章:《满洲评论》的遗产:历史的回响与研究价值 任何一份曾经存在过的刊物,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历史遗产。《满洲评论》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份珍贵文献,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本章将对《满洲评论》的整体遗产进行总结和评估。 历史研究的原始资料: 《满洲评论》无疑为研究二十世纪初东北地区乃至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我们将强调其作为史料的独特价值,例如,它能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舆论、思想观念、知识分子的活动提供第一手信息。 文化传播的载体: 刊物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将分析《满洲评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它是否为推广新式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传播进步思想做出了贡献? 思想史研究的窗口: 通过对《满洲评论》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国家前途,如何回应时代挑战的。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思想史的演变脉络。 区域史研究的参照: 对于研究东北地区的区域史,《满洲评论》更是不可或缺的文献。它能够为我们展现当地的具体情况,以及当地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未竟的探索与未来的方向: 尽管我们已经对《满洲评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历史的研究总是有无限可能的。本章也将指出《满洲评论》研究中可能存在的空白和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例如,对特定作者的深入挖掘、对刊物传播途径的考证、与其他同类刊物的比较研究等。 结语 《满洲评论》及其时代,是一段厚重的历史篇章。通过对其内容的细致梳理和时代背景的深入挖掘,我们希望能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生动的历史画卷。这份刊物,不仅是历史事件的旁观者,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参与者和记录者。它留下的声音,至今仍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本书旨在打开这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以及《满洲评论》在其中留下的独特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批判性的视角上。作者似乎秉持着一种“去神圣化”的立场,冷静地剖析了诸多被光环笼罩的历史现象背后的真实驱动力。它不是在为谁辩护,也不是在无端地指责,而是在力求还原一个更加立体、甚至略显粗粝的真实图景。在论证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出乎意料的对照和反思,比如将某个看似孤立的区域事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格局下进行审视,从而揭示出隐藏的因果链条。这种摆脱既有框架的勇气,使得全书充满了思想的火花,时常能引发读者进行深度自我诘问: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是否只是片面或被过滤过的版本?这种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温和颠覆,是衡量一部优秀史著的重要标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时间感”的构建能力。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法,能够让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进程,在读者的脑海中被压缩、拉伸,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流动感。他擅长捕捉那种不易察觉的“时代情绪”——那种在风暴来临前的微妙躁动,或是变革完成后的疲惫与新生。这不是靠抽象的概念堆砌出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描摹,比如一个普通家庭的餐桌变迁,或是一条街道的命名由来等,来侧面烘托出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向。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表,而成为一幕幕有血有肉的生活剧,让人在沉浸其中时,对历史的厚重感有了更直观的体会,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出版界的一股清流。封面设计简洁却富有深意,内页的字号选择和行距设置,都充分考虑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这在学术性较强的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细节。更值得称赞的是,其附带的图表和地图绘制得极为清晰专业,这些视觉辅助工具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与正文论述紧密结合、互相印证的关键部分。每幅图表都经过精心设计,直观地呈现了复杂的统计数据或地理变迁,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整体性考量,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载体的尊重,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高质量的物质呈现,算得上是一次愉悦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邂逅。

评分

读完这部作品,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叙事节奏上的高超掌控力。篇章的起承转合,如同精妙的交响乐,时而激昂,时而沉静,绝不拖沓。在处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政治博弈时,作者的笔触显得尤为老练。他没有简单地将角色标签化,而是赋予了他们多层次的动机与挣扎,使得那些历史人物鲜活得仿佛触手可及。那种在关键历史节点上,对不同派系之间微妙力量平衡的捕捉,堪称一绝。它不光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共鸣,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代入那个时代的氛围,体会到决策者们在重压之下的抉择与权衡。这种将历史事件“剧场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即便是对相关领域知识储备不多的普通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情节张力所吸引,持续追读下去。

评分

这本史学著作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对宏大历史叙事的细腻解构。作者并未满足于仅仅罗列事件和人物,而是深入挖掘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肌理的微妙变化。例如,在论及区域经济结构转型时,那种将宏观政策与微观个体命运交织描绘的手法,极具感染力。我尤其欣赏其对文献资料的审慎态度,那种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穿针引线,最终构建出一个逻辑严密、证据确凿的论证体系的过程,让人真切感受到历史学研究的严谨与深度。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智力探险,带领读者去探寻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定论的旧有观念。这种探索的勇气和扎实的学识基础,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剥洋葱般层层递进,每一次揭开新的篇章,都伴随着对历史理解的深化与拓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