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生活史(1949-1978)

个人生活史(1949-197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光耀,戴建兵 编
图书标签:
  • 个人回忆
  • 自传
  • 历史
  • 社会生活
  • 时代变迁
  • 个人经历
  • 中国近现代史
  • 成长
  • 家庭
  • 生活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1200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974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2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个人生活史(1949-1978)》内容简介: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能反映一个时代、社会的本质和变迁的真相,不是那个时代、社会中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更不是所谓历史规律的逻辑推演,而是作为社会主体的平民百姓的观念、日常生活和行为选择的细节变化。个人生活史注重微观历史和细节还原,聚焦一个个普通民众的生活实态,就人论事、就事说理,真实地反映出普通人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历程,这有助于发现被宏观历史忽略或无法收纳的底层“无言的群体”,厘清被意识形态化和“革命阶段化”所遮蔽的中国社会真实的发展过程。

目录

个人生活史:当代中国史研究的重要增长点
耕牛、国家与民俗:合作化运动中的“吃牯臓”研究
从《溥仪日记》看溥仪的公民生活
不离不弃还是劳燕分飞——右派配偶的痛苦抉择
“他给整个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挽回了荣誉” ——顾准先生百年冥诞祭
革命洪流中的平凡生活——以江西小三线建设工人
伏如山544封家书为中心的初探
“圣徒”心态
个人自传、自我检讨与建国初期的柳无垢
本能与理性:革命时空中一名普通工人的个人生活史
日常与非常:一个苏州评话艺人的1949
20世纪50年代地方民主党派代表人物研究:以夏佩白
为个案的考察
朱永嘉口述
中国知识分子的逍遥与坚守——以《无罪流放:66位知识分子五·七干校告白》为中心的研究
人性的抗争与湮灭——以郭小川对“丁、陈事件”的检讨为中心的研究
“空军子弟学校”社群探究
能否实现中国史的《奶酪与蛆虫》?——从河北省昌黎县一个农民的视角来看阶级政策

精彩书摘

  《个人生活史(1949-1978)》:
  如果用所耗资金可买山地犁380余部,可使这些村寨所有农户每户得到2部,按增产5%算,将要增加15万斤谷子。若做成棉衣(按一身表一丈五布,里一丈四计,合12.4元一套)可买625套,可供每人一套。同时算一户的账,每户要耗费150元左右,买成棉衣,可买12套,潘冬保(原任乡长)耗费169元左右,全年收成都不够,若把牛卖了买成米可供全家5口人吃一年半。解放前榕江县高排田东有一户贫农由于“吃牯臓”,没有耕牛以后导致几年贫困,生活困难。直到“土改”时才分了牛,如果将牛吃掉,贫困将长期存在。因为仅吃牛就得150元(四人一头计算),另外还需要30担谷子和120斤大米,加总后一户就得耗费3170余斤谷子(油盐不计)。这样一年打的谷子还不够,第二年就没有办法生活。高排的牯臓头(贫农)喂的牯臓牛死了(价值120元),为了“吃牯臓”,他拿三条黄牛换一条牯臓牛,结果生活十分困难。通过进行对比和算账教育逐渐引导小农的理性思维。
  第三,保持对“吃牯臓”的政治性压力。
  伴随着对“吃牯臓”的治理,黔南地区还开展了反对富农思想的运动,而对富农思想的界定则相当泛化,中共都匀地委认为:“一般可以粮食统购统销、生产互助合作、服从国家计划方面为主,可联系到与党和政府关系、工农联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镇反、与地富联系、不干工作、不交党费、想退党、不买国家建设公债……等方面。总之,凡是牵涉富农思想有关方面,都可以联系实际加以检查批判和提高,从各方面堵塞富农思想的引诱和侵袭。”
  ……

前言/序言


《岁月留痕:风雨兼程的人生回响(1949-1978)》 这是一部以个人视角,深刻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1949-1978)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下,普通个体生命轨迹与宏大时代变迁交织的宏大叙事。本书并非宏观的政治经济史,也不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全面梳理,而是聚焦于一位普通中国人,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里,如何经历、感受、思考并最终塑造自己的人生。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个人成长、家庭变迁、情感波折、理想追求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融汇成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 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纪元的开启。对于本书的叙述者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更意味着他(她)人生的全新起点。本书将细致描绘,在那个充满激情与变革的年代,普通人如何从旧社会中走来,又如何融入新的社会肌体。从对新生活的初步认知,到对国家建设的热情参与,再到在集体主义浪潮中的身份定位,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时代的印记。 童年与少年:新生的土壤与启蒙的种子(1949-1950年代) 本书将从叙述者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视角展开,描绘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场景。可能是在简朴的家庭环境中,感受着父辈对新中国的憧憬;可能是在学校里,接受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学习着新知识,被《东方红》等歌曲所激励,被英雄模范事迹所感染。这个时期,国家的百废待兴,社会秩序的重建,以及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都将在个人的日常生活细节中有所体现。孩童眼中的世界,充满着新奇与朦胧,他们对革命的理解,对领袖的崇敬,对未来的憧憬,都将被原汁原味地呈现。 青年时代:理想的燃烧与现实的考验(1950年代末-1960年代) 随着叙述者步入青年时代,他们将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本书将深入探讨,在那个强调集体主义、奋斗精神的年代,年轻人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无论是投身于工农业生产,还是参与到科技教育事业,亦或是响应号召奔赴边疆,每一个选择都承载着时代的重托。在这个阶段,书中会穿插描写青年人之间纯真的友谊,萌动的爱情,以及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凭借着一股股不服输的劲头,克服困难,实现人生价值。 然而,时代并非一帆风顺。本书不会回避那个时期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境。比如,在集体生活的严格要求下,个体的情感和需求如何被安放?在理想主义的驱动下,是否会经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对于这些,本书将以一种平和而真实的态度去审视,展现那个时代年轻人特有的迷茫、坚持与成长。 中年时期:风雨飘摇中的坚守与反思(1960年代末-1970年代) “文化大革命”无疑是这一时期最醒目的历史烙印,本书将以亲历者的视角,深刻描绘这一历史事件对个体生命造成的巨大冲击。叙述者将如何在这个政治运动的漩涡中自处?家庭关系、朋友情谊是否会受到影响?个人的信仰、价值观又将经历怎样的动摇与重塑?本书将不回避那些痛苦的经历,那些令人不安的时刻,以及那些在沉默中承受的委屈。 然而,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本书将着重展现,在那个特殊年代,个体如何在困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通过微小的行动传递温暖,如何坚守内心的良知与道德底线。同时,叙述者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为未来的道路积蓄力量。 走向改革:新希望的曙光与时代的转折(1970年代末)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本书的叙述将在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点上,为读者展现出新的希望。在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之后,叙述者将如何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对于那些被压抑的个体生命,改革开放带来了怎样的机遇?本书将以一种积极而充满憧憬的笔调,描绘出个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调整心态,重新出发,为自己的生活创造新的可能。 细腻的生活质感与情感的真实流露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情感的真实描绘。 浓缩的乡愁与城市记忆: 无论是在淳朴的乡村,还是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叙述者的生活都将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本书将细腻地描绘出那个年代的城乡风貌,比如,农村的四季耕作,邻里间的淳朴情谊;城市里的大街小巷,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那些曾经充满活力的工厂和商店。这些场景将成为读者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羁绊: 家庭是叙述者人生最重要的港湾。本书将深入刻画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兄弟姐妹之间的扶持,以及在时代变迁中,家庭成员各自的命运。从一顿饭,一次谈话,一个眼神,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在艰难岁月中,家庭给予的温暖与力量。 爱情的萌动与岁月的沉淀: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本书将以真挚的情感,描绘叙述者在不同人生阶段遇到的爱情,从初恋的青涩懵懂,到婚姻的相濡以沫,再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爱情如何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经历考验,并最终沉淀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友谊的真挚与人生的相遇: 在人生的旅途中,朋友是不可或缺的同行者。本书将生动地展现,在那个集体生活占主导的年代,友情是如何建立,如何维系,以及在人生的高潮与低谷,朋友给予的理解、支持与鼓励。这些珍贵的友谊,也将成为本书重要的情感线索。 内心的独白与精神的求索: 除了外部的经历,本书更注重对叙述者内心世界的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忧虑、那些难以启齿的伤痛、那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那些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问,都将以真诚的笔触展现出来。叙述者在时代变迁中的自我认知,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以及在信仰与迷茫之间的挣扎,都将成为本书深刻而动人的篇章。 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 《岁月留痕:风雨兼程的人生回响(1949-1978)》并非仅仅是一部流水账式的个人回忆录,它更是一面折射时代变迁的镜子,一个触摸历史温度的载体,一次对普通人坚韧生命力的礼赞。 历史的温度: 作者以其独有的视角,将那些曾经的宏大叙事,转化为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读者将不再是从教科书中学习历史,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亲身感受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体验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这种“温度”来自于真实的生活细节,来自于人物的情感共鸣,来自于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温情回望。 人性的光辉: 在任何时代,无论遭遇何种境遇,人性中总有闪光点。本书将毫不避讳地展现那个时代人们所经历的艰难与困苦,但更重要的是,它将展现出在这些挑战面前,普通人所展现出的坚韧、乐观、善良、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将成为本书最动人的部分。 传承与启示: 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过去,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维度。它让我们理解父辈的经历,体会他们所走过的道路,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本书是了解中国现代史的生动教材,是感受时代变迁、理解人生价值的启迪之书。它鼓励我们珍视当下,不忘来路,并在个人的生命旅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岁月留痕:风雨兼程的人生回响(1949-1978)》是一部充满人间烟火气,饱含真挚情感,又不失历史厚度的作品。它邀请读者一同穿越时空,走进一个普通人的生命,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体味人生百味,共同回响那些已逝去,却永不褪色的岁月之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语言风格上,作者的文字功力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兼具了学者般的精准和文学家的灵动。它的句子结构变化多端,时而长句铺陈,如水银泻地般将事件的脉络层层展开;时而又用短句斩钉截铁,给予读者强烈的冲击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沉重的主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它不是廉价的煽情,而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让读者在面对历史的沉重时,依然能感受到人性光辉的微弱但坚韧的存在。这种文字的力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年代记录,变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读起来丝毫没有负担,反而有一种被引导至深处的心灵触动。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在于它对“时间感”的重塑。我们习惯于用宏大的时间轴来理解历史,但这本书却将我们拉回到了那个被拉长、被压缩的“当下”。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一种时空的错位感,似乎自己正站在某个旧式居所的窗前,看着外面的人们以一种我已然陌生的方式生活、劳作和期盼。作者通过对日常仪式的详尽描述,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可触摸、可呼吸的年代氛围。这种对“生活节奏”的捕捉,比任何官方记录都更有效地传递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心理结构。它让人明白,历史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无数个被认真度过的、具有独特纹理的“今天”所累积而成的。

评分

从纯粹的史料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令人称奇的广度和深度。它似乎穿梭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地域之间,没有局限于某一固定视角的描述。我注意到,作者对于那些边缘人物的声音——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往往被忽略的个体——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尊重。这种多维度的信息采集和整合,使得整个历史图景显得立体且充满张力。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事实的罗列,更重要的是对事实背后的逻辑和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生存智慧”的探究。每当我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某个阶段的普遍性规律时,作者总能用一个全新的、充满例证的案例来打破我的固有认知,强迫我重新审视那些既定的历史框架,这份学术上的严谨与思辨的活跃,着实令人敬佩。

评分

初读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妙,它不像某些严肃的纪实文学那样咄咄逼人,反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于散文诗般的、缓慢而深沉的推进方式。那种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摹,细腻得让人不禁停下来反复咀嚼。比如对一次家庭聚餐的描写,看似平常,却巧妙地嵌入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某种微妙的权力关系或集体情绪的暗流涌动。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克制自己,不急于抛出宏大的结论,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通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人经验的碎片,去自行拼凑和理解那个复杂时期的侧面图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代入感和历史的温度,让人不觉得是在“读”历史,而更像是“经历”一段被精心保存下来的记忆片段。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油墨质感和纸张的微黄,仿佛一穿越回了那个特定的年代。内页的排版也颇为讲究,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长篇的叙述读起来一点也不觉拥挤。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一些历史文献片段时所采用的那种细致的字体处理,能让人立刻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与真实感。装帧不仅仅是保护内容,它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铺陈,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设定了一个沉静而又略带探寻的基调。随便翻开任何一页,都能嗅到一种被精心打磨过的“旧时光”的味道,这对于想要沉浸式体验特定历史时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对书中内容的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相信作者在考据和呈现上必然是下了苦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