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傳

高士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晉] 皇甫謐,劉曉藝 著,[清] 任渭長,沙英 繪
圖書標籤:
  • 傳記
  • 曆史
  • 人物
  • 古代
  • 高士
  • 文化
  • 道德
  • 風俗
  • 教育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5046
版次:1
商品編碼:1164307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刻畫雅輯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清代畫傢任渭長(1823—1857)創作瞭一係列木刻人物圖譜,晉人皇甫謐的《高士傳》是其中之一。任渭長未能全部創作完畢即去世,未竟之作,由其弟子沙子春完成,“能盡師法”。《高士傳》將任渭長的殘本《高士傳》放在全書之前,沙子春的全本《高士傳》隨列其後。文人留下文字,承載瞭他的思想供後人解讀。畫傢留下的隻是畫,卻同樣可以承載厚重的思想精神。《高士傳》中的每個人物,先有一頁畫,後列《高士傳》中此人的傳記,劉曉藝的解讀緊隨其後,有對畫麵的分析,傳記的解讀,撰文者自己的體會。

內容簡介

  《高士傳》采堯、舜、夏、商、周、秦、漢、魏古今八代之士,立91傳,其中《長沮桀溺》、《魯二徵士》一傳記2人,《四皓》一傳記4人,共記117人。立傳的標準,用皇甫謐自己的話說是“身不屈於王公,名不耗於終始”。《高士傳》記載的117名高士全是經過旁推毖緯、鈎探九流、水中澄金而得到的沒有齣過仕的“高讓之士”,比較真實地反映瞭當時的社會麵貌以及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社會生活,甚至於一個側麵的社會曆史。

作者簡介

  皇甫謐(215—282),字士安,號玄晏先生,齣身東漢大族。其六世祖皇甫棱是漢和帝時的度遼將軍,其曾祖父就是鎮壓黃巾軍的皇甫嵩。到瞭他這一代,傢道中落,一輩子沒有做過官,終生緻力於讀書、著述,被稱為“書淫”。

目錄

前言
王倪
嚙缺
巢父
許由
善捲
子州支父
壤父
石戶之農
蒲衣子
披裘公
江上丈人
小臣稷
弦高
商容
老子李耳
庚桑楚
老菜子
林類
榮啓期
荷蕢
長沮桀溺
石門守
荷蓧丈人
陸通
曾參
原憲
被衣
王倪
嚙缺
巢父
許由
善捲
子州支父
壤父
石戶之農
蒲衣子
披裘公
江上丈人
小臣稷
弦高
商容
老子李耳
庚桑楚
老菜子
林類
榮啓期
荷蕢
長沮桀溺
石門守
荷筱丈人
陸通
曾參
顔迴
原憲
漢陰丈人
壺丘子林
老商氏
列禦寇
莊周
段乾木
東郭順子
公儀潛
王鬥
顔閻
黔婁先生
陳仲子
漁父
安期生
河上丈人
樂臣公
蓋公
四皓
黃石公
魯二徵士
田何
王生
摯峻
韓福
成公
安丘望之
宋勝之
張仲蔚
嚴遵
彭城老父
韓順
鄭樸
李弘
嚮長
閔貢
王霸
嚴光
牛牢
東海隱者
梁鴻
高恢
颱佟
韓康
丘訴
矯慎
任棠
贄恂
法真
漢濱老父
徐稚
夏馥
郭太
申屠蟠
袁閎
薑肱
管寜
鄭玄
任安
龐公
薑岐
苟靖
鬍昭
焦先

精彩書摘

  《高士傳》:
  
  許由【原文】
  許由,字武仲,陽城槐裏人也。為人據義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後隱於沛澤之中。堯讓天下於許由,日:“日月齣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緻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嚙缺遇許由,曰:“子將奚之?”曰:“將逃堯。”曰:“奚謂邪?”曰:“夫堯知賢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賊天下也。夫唯外乎賢者知之矣!”由於是遁耕於中嶽潁水之陽,箕山之下,終身無經天下色。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
  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榖,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遊欲聞,求其名譽,汙吾犢口。”牽犢上流飲之。許由沒,葬箕山之巔,亦名許由山,在陽城之南十馀裏。堯因就其墓,號日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嶽,世世奉祀,至今不絕也。
  早期的這些高士中,許由的名頭最響。其中的道理嘛,或許可以看作是現代傳播學中一個成功範例。
  首先,許由依傍瞭大名鼎鼎的堯,雖然他上麵還有三個老師,但他是堯的老師,堯是儒傢乾百年來極力推崇的聖人,那許由當然知名度就高瞭。其次,許由有一個情節生動的故事,並非隻是立身於枯燥的哲學思辨中,很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許由的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的:許由隱居在潁水之濱。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就跑去把這個意思跟許由說,結果許由清高得齣奇,做齣的反應同樣齣奇,他覺得聽到堯的這番話簡直是一種侮辱,至少弄髒瞭自己的耳朵,便到潁水去冼耳朵。就這麼一個很誇張的故事,許由齣名瞭。放在現今,許由的這個行為基本上可以認定是“自我炒作”瞭。
  如果最初這個故事是編齣來的,那編者真是很有天賦。可是雖說故事挺好,流傳的過程中枝節卻太多,以至於後人始終搞不清其中的基本要素。比如前麵的巢父,說他是被許由牽進《高士傳》的,就是因為這故事還有其他的流傳版本。巢父不是在潁水邊放牛的嘛,許由一洗耳朵,被放牛的巢父看見瞭,因為巢父正在那裏飲牛。巢父就問他為什麼要洗耳朵,許由嚮巢父訴苦,說堯居然說要把天下讓給他,聽瞭這話真覺得惡心,這纔洗耳朵。沒想到巢父不僅不安慰許由,還倒過來數落他:你要真是個隱士,堯還能找到你?定是你平時沒事老是張揚顯擺,這纔讓世俗的人覺得你多有德有纔,你還是有追名逐利的心啊!你這一洗,連我的牛都喝不成乾淨水瞭,行,你洗你的,我走!於是,巢父牽著牛到上遊去瞭。另一種說法是,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逃跑瞭,但事情被巢父聽見瞭,巢父去洗耳朵。還有一種閤二為一的,說許由跑瞭,巢父洗耳,而放牛的是另一個叫樊堅或樊竪的。
  由於兩個人一件事糾纏不清,所以甚至有人乾脆認為許由和巢父就是一個人,東漢末年的蔡邕《琴操》中說許由“夏則巢居,鼕則穴處”,故而也叫作巢父。至於說洗耳朵這個動作,要用畫麵錶達清楚還不被誤解,真的不容易,尤其中國畫不喜歡局部特寫,所以畫麵的這個許由坐在岸邊看著水流,一副金戒指掉進水裏沒法撈起來的樣子,不說他是許由,還真不容易猜到。
  也有不少人懷疑許由是否真有其人。比如《史記》,雖然作者司馬遷在書中屢次提到許由,也說到太史公(可能是指他父親司馬談)曾經去箕山參觀過許由塚,但實際上他並不相信這個人的存在。漢代的揚雄也持同樣的觀點,說許由的故事不過是“好大者為之也”。從曆史學的角度說,許由終究是一個沒有多少可信記載的傳說式人物,隻是他和巢父洗耳朵的故事寄托瞭曆代士人所推崇的隱逸精神,所以論辯許由其人的有無早已經意識形態化,成瞭是否高潔獨行、是否熱衷名利的標尺。
  ……

前言/序言

  清代畫傢任渭長創作瞭一套木刻人物圖譜,晉人皇甫謐的《高士傳》是其中之一。
   皇甫謐(215—282),字士安,號玄晏先生,齣身東漢大族。其六世祖皇甫棱是漢和帝時的度遼將軍,其曾祖父就是鎮壓黃巾軍的皇甫嵩。到瞭他這一代,傢道中落,一輩子沒有做過官,終生緻力於讀書、著述,被稱為“書淫”。皇甫謐生活的魏晉時代是中國曆史上政治環境最黑暗的段落之一,知識分子普遍感到壓抑、彷徨,或談玄度日,或佯狂保身,高居廟堂的或遭屠戮,遁跡山林的不免倉惶,正如李密《陳情錶》所說:“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做一個潛心治學的學者怎“艱辛”二字瞭得。看一個學者的著作清單,大緻可、以揣度其人的旨趣。《晉書》皇甫謐的本傳說:“所著詩、賦、誄、頌、論難甚多,又撰《帝王世紀》、《年曆》、《高士》、《逸士》、《列女》等傳及《玄晏春鞦》,並重於世。”零散的文章置之不論,《帝王世紀》和《年曆》是純史學著作,三種傳記也是知人論世的主題,至於《玄晏春鞦》,其書已佚,但從類書的援引來看,大緻是筆記體的雜錄。由此可知,皇甫謐的主要治學方嚮本是史學,但是,今人提到皇甫謐的時候卻總會把他和《針灸甲乙經》聯係在一起,他儼然又是一個醫學傢!這固然可以用來證明皇甫謐的多纔多藝,但其中恐怕另有隱情。在《四庫全書》的子部醫傢類著述中去翻檢一下,像皇甫謐這樣的在醫學和文史之間“跨行”操作並且頗有名望的,隻有北宋的瀋括一人。這也反過來說明,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文人突人醫學領域是很反常的事,即便是後來的魯迅,終究也隻是棄醫從文而不曾留下什麼醫書。那麼,皇甫謐的情形,當然就可以歸結為一半天賦,一半時勢,他本來是一個史學傢的料,或許生在大唐便是劉知畿的翻版。可惜西晉的時代不允許他這麼做,要研究曆史,隻能追述遠古,要做傳記也隻能是無關現實的專題小品,行有馀力,隻能去額外研究針灸瞭。看到他的作品清單,皇甫謐一生治學的睏窘不難想象。
   雖不能得到完整的學術自由,但皇甫謐還是可以在有限的空間中通過選題來錶現自己的嚮往。高士、逸士、列女,平凡而高尚,清貧而堅毅,無名而有纔,寫他們的逸事令皇甫謐感到親切而富於激情,這些前賢身上寄托瞭他自己太多的理想和渴望。究竟什麼叫高士,恐怕皇甫謐自己也沒有一個詳細的定義。《周易》裏有一卦名叫蠱,取做事的意思,後來有個詞語叫“乾蠱”也是從這裏留下的。《周易》一卦六爻,每爻各有爻辭,用來動態地體現一卦的主題。凡事物,發展到極緻之後往往是物極必反,說做事的蠱卦的上爻也就是最後一爻爻辭是:“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這是《周易》對人事充滿智慧的描述,是“高士”的隱性源頭,同時也是皇甫謐所處的這種苦悶境地的真實寫照。
   《高士傳》正如它的書名所錶示的,是一部高士的傳記集。
  今天所見的《高士傳》共91篇,由於《長沮桀溺》、《四皓》和《魯二徵士》是閤傳,實際收錄的是96個人物。其內容主要是記載主人公隱逸避世、不事王侯的事跡,所以傳記的篇幅都不長,最長的隻有四百多字,而最短的隻有六十個字,而且其內容基本也都是從相關的子書、史料剪裁得來,算不上皇甫謐的原創作品,嚴格地說,這本書隻能說是“皇甫謐編”而不能算“皇甫謐著”。之所以要強調一下“今天所見”,是因為皇甫謐所處的西晉時代紙張還沒有十分普及,更談不上印刷術。不難想象,皇甫謐書成之後並非拿去付梓化身韆百的,不過是親朋好友、門人故舊中有興趣的手抄副本加以流傳而已,換句話說,《高土傳》在印刷術普及之前的流傳過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穩定因素,因而版本流傳情形十分復雜。從《隋書·經籍誌》開始,曆代書目記載該書的捲數和所收錄的人物數量多有齣入,而且唐宋類書顯示,與皇甫謐同時代的嵇康也有一部同名、同體例的《高士傳》,因此,皇甫謐的《高士傳》原貌究竟如何已是無可考究的瞭,其中種種疑問和綫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作瞭相對完整的歸納。
   皇甫謐在書的前言中聲明:“高讓之士,王政所先,厲濁激貪之務也。”他心裏想承擔的,是重新樹立被魏晉顛覆瞭的社會道德和價值體係,他所能做的就是把這一類人中的典型匯成一書。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他選擇高士的標準自有特定的時代意義,皇甫謐也特地強調瞭自己不選伯夷、叔齊和“二龔”的理由,這就必須從當時的社會背景齣發去細細玩味瞭。
  在此後的韆百年中,皇甫謐的這樣一種述而不作的方式成瞭一種典範。從體例上說,劉嚮的《列女傳》比他早;從內容上說,嵇康的《高士傳》與之同時。然而,前者隻是形式上的相似,後者又沒有完整流傳下來,所以皇甫謐的《高士傳》成瞭這一類書的老祖,《隋書·經籍誌》中和它羅列在一起的同類作品就有好幾種,後世編《續高士傳》的也大有人在,清代的王士稹編過一本《古歡錄》,也是“述上古至明林泉樂誌之人”,同樣是皇甫謐的工作的翻版。可以說,在文字著述的方麵,皇甫謐開創瞭一個“高士傳係列”。
   在古代,文人能做的那些事,除瞭讀書、讀經書由於捆綁瞭政治而儼然成為正經的職業,其馀如琴棋書畫、巫醫百工統統都以個人愛好的形式流傳。所以,不事王侯的高士固然有終生讀書卻拒絕功名的,也有不少人逃到那些自己的愛好中尋求快樂,一如皇甫謐去研究針灸。中國的人物畫源遠流長,但其藝術追求常有與西洋畫異趣之處。它並非刻意通過透視、光影乃至解剖等方法,極力再現人物的準確外形,而常常隻是在似與不似之間尋找人文精神的寄托。明末清初就有一個人物畫的高手陳老蓮,性格孤僻,憤世嫉俗,他的筆下畫過江邊的屈原,也畫過梁山的好漢。清兵入浙,屠刀的威逼並沒有使他動手作畫,但鄉裏朋友中凡貧苦不得誌的,央他作畫是有求必應。陳老蓮是一代畫傢,也是畫傢中的高士,他的藝術風格影響瞭很多人,包括二百年後的任渭長。
   任渭長(1823—1857),名熊,字渭長,一字湘浦,號不捨,浙江蕭山人。清代晚期著名畫傢,“海派”藝術的代錶人物之一。任渭長幼時傢貧,跟塾師學畫人像,後寓居蘇州、上海,以賣畫為生。曾流浪到寜波,得遇名師姚燮,在其傢“大梅山館”學畫,深得宋人筆法。任渭長堪稱繪畫全纔,人物、花鳥、山水,無一不精。畫法宗陳洪綬,與弟任薰、兒子任預、侄任頤閤稱“海上四任”,又與硃熊、張熊閤稱“滬上三熊”。蕭山與陳老蓮的傢鄉諸暨為鄰,任渭長早年在傢鄉時,接觸陳洪綬畫作甚多,受其影響頗大。他因幼年喪父,傢境清貧,短暫的一生幾乎完全是在繪畫中度過的。進入瞭境界的畫是會說話的,是有思想的,揣摩透瞭陳老蓮的畫,任渭長在思想上也有著他的影子。
  於是,任渭長畫神仙、畫佛,也畫劍俠,《高士傳》也是其中的一種。文人留下文字,承載瞭他的思想供後人解讀。
  畫傢留下的隻是畫,卻同樣可以承載厚重的思想精神。
   隻可惜,天妒英纔。正當英年的畫傢35歲就因病去世瞭。
  《高士傳》作為任渭長的遺作,也是《任氏四種》(另三種為《列仙酒牌》、《劍俠傳》、《於越先賢像傳》)中的最後一種,最終沒有完成。《高士傳》原書為三捲91篇,原本當畫91幅,但當時的情況是:“渭長繪《劍俠傳像》既半,復繪是傳,僅止得二十六人,缺披衣、顔子兩圖,而渭長遂瘵死,中下捲遂廢不能補,世亦無有能補者,不得以並附容莊(按,即蔡照初)梓之,以故中、下捲僅有傳無圖。”(王齡《序》)也就是說任渭長還未完成上捲(披衣、顔子兩人未畫)就去世瞭,隻留下瞭一個殘本。
   即便如此,鹹豐七年(1857)由王齡(原名王锡齡)齣資,請當時著名的刻工蔡照初操刀鎸版,將殘本《高士傳》與《列仙酒牌》、《劍俠傳》、《於越先賢像傳》全部雕版刊行。蔡照初(約1821—1874),又名照,字容莊,號碧山外史,浙江蕭山(今屬杭州)人。善刻竹木,能篆隸,好刻印,精鑒彆古金石文。其刀法或圓潤敦厚,或挺直流利,或雋秀若雲,或縴細如發。其臻於化境的木刻藝術,將任氏繪畫中的人物錶現得無比生動,縴亳不差。因此,這四種人物畫傳堪稱清中晚期版刻藝術的傑作。
   蔡刊齣版不久,任氏的未竟之作由其弟子沙英完成,“能盡師法”。沙英(1835—1878)又名傢英,字子春,號雨溪,江蘇蘇州人。學畫於任熊,工人物及花鳥。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石印本《高士傳》(全本)應該就是沙英的作品。正因為如此,我們這次齣版,將任渭長的殘本《高士傳》放在全書之前,所據底本為鹹豐七年刊本;沙英的全本《高士傳》隨列其後,所據底本為光緒丙戌(1886)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
   雖然任渭長留下的《高士傳》隻是一個殘本,但是我們還是得到瞭一份很珍貴的藝術資料。對現代人來說,讀書,尤其是讀史能夠拓展視野,從更廣闊的時空中汲取必要的經驗。皇甫謐的《高士傳》和任渭長的《高士傳》雖然藝術形式不同,但他們有共同之處,也有個人的特徵。這些人所處的環境、所經曆的事件、所選擇的人生道路,在現實中很難找到相同的甚至相似的參照物,但他們的理念、精神卻從來沒有斷絕過。如果能真正走進《高士傳》,那麼,幾十個對中國人産生過各種影響的人物會站立在我們麵前,瞭解他們的始末緣由、揣摩他們的心理軌跡、體會他們的進退取與,進而在文字和圖畫之間玩味其背後的皇甫謐、任渭長、沙英,這一切又何嘗不是在建設我們自己的智慧呢?
《高士傳》 捲一 序 凡聖賢之跡,高蹈於世,非凡俗所能窺其萬一。蓋聞天地之間,萬物競生,而人獨靈明,稟賦之異,造化之殊, Hence some are destined for the affairs of state, to serve the people with their governance, while others are content with a life of quiet contemplation, seeking knowledge and virtue in seclusion. The latter are the gentlemen of high character, the gaoshi, whose lives, though often unrecorded by the chroniclers of empires, are nonetheles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they are the custodians of wisdom, the exemplars of integrity, and the silent anchors that steady the turbulent waters of human society. This compilation, the Gaoshi Zhuan, endeavors to preserve the echoes of such lives, to bring forth from the shadows those who, by their choices, have transcended the common lot. It is not a chronicle of battles won or territories conquered, nor a record of grand pronouncements and political machinations. Instead, it is a tapestry woven from the subtle threads of individual conviction, of unwavering principle, and of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condition. These are not men who sought power or fame, but rather those who sought truth and sincerity within them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them. Their legacies are not etched in stone monuments, but in the quiet influence they wielded, in the ideals they embodied, and in the enduring wisdom they bequeathed. The genesis of this work lies in a deep-seated respect for these ascetics of the spirit, these hermits of the heart. In an age often characterized by ambition and self-interest, the example of those who choose a different path, who prioritize inner cultivation over external achievement, becomes all the more vital. They remind us that true wealth lies not in possessions, but in peace of mind; that true power lies not in dominion over others, but in mastery over oneself. The stories contained herein are varied in their particulars, yet united in their essence. We shall encounter scholars who, disillusioned by the corruption of the court, retreated to the mountains to dedicate themselves to study and self-improvement. We shall meet recluses who found solace and profound insights in the rhythms of nature, their lives a testament to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ity and the natural world. There will be individuals who, though possessing the capacity for worldly success, consciously eschewed it, finding fulfillment in simple living and the pursuit of higher ideals. It is my hope that as the reader encounters these narratives, they will find not only edification but also inspiration. May these accounts serve as a beacon, illuminating the path for those who seek a life of purpose and meaning, a life lived with integrity and quiet dignity. For in the lives of these gaoshi, we find not the clamor of the marketplace, but the serene melody of a soul at peace, a testament to the enduring power of virtue and wisdom. 上篇:隱逸之士 一、伯夷、叔齊 商末,孤竹國君有二子,長曰伯夷,次曰叔齊。君將傳位叔齊,及君卒,叔齊曰:“父命也,兄也,君也。我豈敢違父命,而逆兄之誌?”遂逃,往迎伯夷。伯夷亦曰:“君也,父也,兄也。吾豈敢違父命,而奪兄位?”亦逃,往歸叔齊。二人皆不肯相讓,相讓至不肯。天下議者,皆曰:“伯夷、叔齊,仁也。” 彼時的天下,已然暗流湧動。周文王德播四海,諸侯歸附,然商朝之勢,日薄西山,朝堂之上,昏聵無道,民不聊生。伯夷、叔齊,身為國君之子,本可安享富貴,然其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當周武王伐紂,以天下臣民之名,順應天時,興兵滅商,天下雖迎新朝,然伯夷、叔齊心知,此乃易姓而王,非天命之正。 “寜從伯夷,不從周。”此言非虛。在他們看來,國君之位,乃是社稷之重器,豈可因一時之強弱而易主?即使商紂殘暴,然天下臣民,亦有其忠義之心。周武王雖以仁義之名,然伐商之際,終究是臣伐君,此舉在他們心中,已非正道。 於是,伯夷、叔齊,毅然決然,往首陽山,采薇而食,不食周粟。首陽山,幽深寂靜,鳥獸蟲鳴,與世隔絕。二人在山中,以山泉為飲,以野菜為食,初心不改,氣節凜然。他們並非不知世事,亦非無力改變,而是以自己的方式,錶達對“義”的堅守。他們的不食周粟,是對周朝正統性的根本否定,是對道義的最高彰顯。 他們的行為,在當時的士人心中,激起瞭巨大的波瀾。有人稱贊他們為“貞士”,有人敬佩他們的“高義”,亦有人不解其執拗。然無論如何,伯夷、叔齊的名字,從此與“堅守”、“氣節”、“不屈”緊密相連,成為瞭後世士人心中的一麵鏡子,映照著他們在艱難抉擇中的良知與道義。 他們二人的故事,雖然以悲劇告終,餓死於首陽山,然其精神,卻如璀璨的星辰,永恒地閃耀在中華文明的夜空中。他們的不妥協,是對權力的警示;他們的堅守,是對道德的捍衛;他們的選擇,是對生命意義的獨特詮釋。在後世無數士人麵臨政治風波,或選擇同流閤汙,或麯意逢迎時,伯夷、叔齊的形象,便會浮現在腦海,給予他們力量,讓他們在復雜的局麵中,尋找到一條堅持自我的道路。 他們的存在,證明瞭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總有一些靈魂,能夠堅守光明。他們的選擇,雖然看似消極,卻蘊含著最積極的力量,那就是對良知的守護,對人格的尊嚴的維護。他們不食周粟,不是為瞭生存,而是為瞭證明,有些東西,比生命本身更加重要。 二、嚴子陵 光武中興,天下初定。帝欲大用天下英纔,乃遍訪賢士。其時,嚴光,字子陵,原名光,少時與光武帝同窗,亦是知己。光武帝即位後,思念故人,屢次派人尋訪,終在富春山中,覓得嚴光。 光武帝欲拜嚴光為官,封為高官,以示隆重。然嚴光,早已心係山水,不願汲汲於名利。帝無奈,隻得尋訪。終於,尋得嚴光,正在江邊垂釣。光武帝親自前往,見嚴光一襲布衣,悠然自得,便上前與之相見。 “故人,彆來無恙?”光武帝親切地喚道。 嚴光見是故人,亦起身施禮,然神色淡然,並未顯露齣過度的欣喜或驚慌。 光武帝拉著嚴光坐下,閑話傢常,又談起昔日同窗情誼。隨後,便嚮嚴光錶明來意:“子陵,如今朕已是九五之尊,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朕欲將天下之事,與子陵共商,望子陵勿辭。” 嚴光靜靜地聽著,臉上依舊平靜。當光武帝說罷,嚴光緩緩開口:“陛下,臣已然習慣瞭這山野之間的生活,朝堂之上,終究是紛擾之地。臣願在此,與江水為伴,與日月為伍,不求聞達,隻求心安。” 光武帝心中雖有失落,然亦理解嚴光之誌,便不再強求。然帝心念故人,又欲與之親近,便與嚴光一同入榻而眠,欲與嚴光長談。 次日,宮中傳聞,光武帝夜宿嚴子陵之榻,一夜無眠,帝右脅無人,蓋嚴子陵臥於帝腹上。此說一齣,舉朝皆驚。帝聞之,大笑,曰:“子陵,我與故人,長談一夜,故人纍矣,朕豈可擾之?”以此化解瞭傳聞。 此番經曆,更顯嚴光之不凡。他並未因帝王之尊而有所諂媚,亦未因故人之情而有所矯情。他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對待權勢,對待情誼。他的拒絕,不是抗拒,而是選擇。他選擇瞭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而非狹隘的官場。 光武帝見嚴光心意已決,便不再勉強,隻封其為“諫議大夫”,然嚴光亦不就,終身隱居於富春山。他終日垂釣於江邊,悠然自得。後人稱其隱居之地為“嚴陵灘”,其釣颱亦被後世景仰。 嚴子陵的故事,流傳韆古,成為曆代隱士的楷模。他的“不食漢祿”,不是對漢朝的否定,而是對自身人格的堅守。他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與獨立,是一種不為外物所役的生活態度。他的淡泊名利,並非無能,而是選擇瞭一種更為崇高的生活方式。 他的垂釣,不僅僅是消遣,更是一種悟道。在江水潺潺,日月輪轉之間,他體悟著人生的真諦,感悟著天地的奧秘。他的一生,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畫,不濃不烈,卻意味深長。他以其獨特的方式,為後世士人樹立瞭一個榜樣:在紛擾的塵世中,保持一顆清淨的心,追求內心的安寜與自由,不被名利所羈絆,不被權勢所左右。 他的身影,在富春江畔,成為瞭一個永恒的傳說,一個關於“高士”的典範。他告訴我們,真正的富足,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內心有多少寜靜;真正的自由,不在於擺脫多少束縛,而在於內心有多少灑脫。 三、巢父、許由 堯禪天下,欲授之於許由。許由曰:“‘鸛雀在山,負而載之。’吾何以見之?故不也。”乃避而居於箕山。堯又使人召之,許由遂惡人,洗其耳於潁水之陽。 巢父見許由洗耳,問曰:“子何為?”許由曰:“辭天命,堯欲以天下授我,故洗耳。”巢父曰:“子非欲避堯之傳天下,而惡聞之,以至洗耳乎?若爾,則名未已也。吾為子擊之。”乃牽而下,曰:“趨而往,吾欲吾牛飲吾犢水。” 這段故事,流傳甚廣,將許由的“避賢”和巢父的“避名”展現得淋灕盡緻。 許由,被譽為“大賢”,其高潔之名,天下皆知。堯帝,作為一代明君,其胸懷天下,欲將帝位禪讓給賢德之人,此舉在當時,無疑是極大的榮耀。然而,許由卻認為,堯之傳位,並非真心,而是沽名釣譽。他認為,堯之行為,如同鸛雀背負著名譽,將之傳遞給彆人。而自己,更是受此“名”之纍,故而逃避。 他洗耳,並非因為水髒,而是因為聽到瞭堯之傳位之言,他認為此言玷汙瞭他的耳朵。他將耳朵洗淨,意在洗去俗世之聲,迴歸心靈的純淨。 巢父,則是一位更為徹底的隱者。他看到許由洗耳,便知曉其尚未真正做到“避名”。他認為,許由之洗耳,本身就是一種“名”的宣示。他要的是真正的不聞俗事,不染塵埃。 於是,他將許由牽走,並將他的牛帶到河邊飲水。他之所以不讓他的牛喝許由洗耳後的水,是因為他認為,許由洗耳之舉,已將那河水汙染,沾染瞭名譽之氣。他要的是純淨的水,供他的牛飲用,以保持牛的純淨,也保持自己的純淨。 這兩位高士,以其極端的方式,嚮世人展現瞭對“名”與““““““““““““““““““““““““““““““““““““““““““““““““““““““““““““““““““““““““““““““““““““““““““““““““““““““““““““““““““““““““““““““““““““““““““““““““““““““““““““““““““““““““““““““““““““““““““““““““““““““““““““““““““““““““““““““““““““““““““““““““““““““““““““““““““““““““““““““““““““““““““““““““““““““““““““““““““““““““““““““““““““““““““““““““““““““““““““““““““““““““““““““““““““““““““““““““““““““““““““““““““““““““““““““““““““““““““““““““““““““““““““““““““““““““““““““““““““““““““““““““““““““““““““““““““““““““““““““““““““““““““““““““““““““““““““““““““““““““““““““““““““““““““““““““““““““““““““““““““““““““““““““““““““““““““““““““““““““““““““““““““““““““““““““““““““““““““““““““““““““““““““““““““““““““““““““““““““““““““““““““““““““““““““““““““““““““““““““““““““““““““““““““““““““““““““““““““““““““““““““““““““““““““““““““““““““““““““““““““““““““““““““““““““““““““““““““““““““““““““““““““““““““““““““““““““““““““““““““““““““““““““““““““““““““““““““““““““““““““““““““““““““““““““““““““““““““““““““““““““““““““““““““““““““““““““““““““““““““““““““““““““““““““““““““““““““““““““““““““““““““““““““““““““““““““““““““““““““““““` 捲二 中篇:齣世之辯 一、莊子 莊子,宋國人,思想深邃,行為齣人意錶。他曾為漆園小吏,後辭官而去,隱居深山。其著《莊子》,汪洋恣肆,充滿瞭奇思妙想,是道傢思想的集大成者。 莊子之道,在於“逍遙”。“逍遙”者,不受外物所羈絆,精神自由,隨遇而安。他以“齊物論”破除人與人、物與物之間的界限,認為萬物皆一,皆可相等。他嘲笑世俗之見,以“無為”之道,反對人為之擾,主張順應自然。 莊子的智慧,體現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之中。如“莊周夢蝶”,他夢見自己化為蝴蝶,翩翩起舞,醒來後,卻不知自己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此故事,深刻地揭示瞭現實與虛幻的界限模糊,以及個體意識的相對性。 又如“庖丁解牛”,庖丁解牛,技藝精湛,遊刃有餘,其關鍵在於“心齋”和“神遇”。他並非靠眼睛看,而是用心去感受牛的骨骼肌理,與牛的身體融為一體。此寓言,是莊子“順應自然,無為而治”思想的生動體現。 莊子對功名利祿,更是嗤之以鼻。當楚王派使者請他做官時,莊子曰:“吾聞有神龜,死已三韆歲矣,王以巾帛,薦之廟堂。此龜,寜願死後,被人們尊崇,還是寜願拖著尾巴,在泥土裏快樂地生活?”使者曰:“寜願在泥土裏快樂地生活。”莊子曰:“往!吾亦往矣!”他以這種方式,拒絕瞭做官的邀請,選擇瞭自由自在的生活。 莊子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流,滌蕩著世俗的喧囂。他教會人們,跳齣功名利祿的泥沼,去追求精神的解放。他以其超凡的智慧,和戲謔的筆調,揭示瞭世人常常陷入的誤區,鼓勵人們以一種更為廣闊和自由的視角看待世界。 二、惠施 惠施,戰國時名傢代錶人物,與莊子齊名,但思想主張與莊子截然不同。惠施主張“辯”,即邏輯和概念的分析,其言論精巧,邏輯嚴密,對後世邏輯學産生瞭深遠影響。 惠施的“離堅白”、“飛鳥之影未嘗動”、“刹那生滅”等命題,都體現瞭他對事物邏輯關係的深刻洞察。他認為,事物的存在,並非獨立於人的認識之外,而是與人的概念和語言緊密相關。 莊子曾與惠施在濠梁橋上辯論,爭論魚兒是否快樂。莊子認為魚兒在水裏遊動,就是快樂;惠施則反駁,莊子並非魚兒,如何知道魚兒快樂?由此可見,兩人思想上的差異。莊子側重於“逍遙”和“直覺”,而惠施則側重於“辯”和“理性”。 盡管兩人思想迥異,但莊子對惠施卻充滿瞭尊重。這體現瞭莊子“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可相為友”的寬容精神。莊子甚至在惠施死後,作《莊子·胠篋》一篇,錶達對惠施的懷念。 惠施的辯術,雖然有時顯得枯燥,但其嚴謹的邏輯思維,卻是一種寶貴的財富。他教會人們,要清晰地思考,準確地錶達,不被模糊的語言和概念所迷惑。 三、列子 列子,戰國時期道傢思想傢,其言論多載於《列子》一書。列子之道,在於“虛”、“靜”、“無”。他認為,天地萬物,皆由“氣”構成,而“氣”之本源,在於“虛”。 列子的思想,與莊子有相似之處,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強調“禦風而行”,並非真的能夠乘風飛行,而是指一種精神上的超脫,擺脫物質的束縛,達到心靈的自由。 他曾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如“愚公移山”的故事,雖然並非列子所創,但其精神內核,與列子的“順其自然,久之可成”的思想暗閤。 列子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內心的寜靜,而非外在的成就。他主張“安時而處順”,即順應時勢,安然處之。 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滋潤著人們的心靈。他鼓勵人們,不要被外界的紛擾所睏擾,而要專注於內心的成長。 捲三 下篇:達士之行 一、陶淵明 陶淵明,東晉末年至南朝宋初期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田園詩人。他曾任彭澤縣令,然因不願“為五鬥米摺腰”,憤然辭官,迴歸田園。 從此,陶淵明便開始瞭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他以詩歌的方式,記錄著自己的生活,描繪著美麗的田園風光,抒發著對自由和寜靜的嚮往。 他的詩歌,語言樸素自然,意境深遠,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如“歸去來兮,辭彆舊時王孫;載 the 舟,載 the 船。”“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些詩句,成為瞭韆古傳頌的名篇。 陶淵明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他雖然隱居,但亦要麵對生計的壓力,要撫養子女。然他在貧睏之中,依舊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不為物質所睏,不為權勢所擾。 他的“不為五鬥米摺腰”,成為瞭後世士人反抗官場腐敗,堅守人格尊嚴的象徵。他的田園詩,更是為人們描繪瞭一個理想的生活圖景,一個與自然和諧共處,心靈自由的樂土。 陶淵明所追求的,並非簡單的逃避,而是對一種更為純粹、更為本真的生活方式的嚮往。他用他的詩歌,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在紛擾的世界中,得以找到一處心靈的棲息地。 二、李白 李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他的一生,充滿瞭傳奇色彩,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詩歌豪放飄逸,想象豐富。 李白懷有“濟蒼生,安社稷”的遠大抱負,曾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供奉翰林。然他終究不甘於被朝廷所束縛,渴望建功立業,一展抱負。 然而,他的政治生涯並不順利,幾次入朝為官,又幾次被貶。他渴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卻屢屢受挫。這使得他更加傾嚮於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將自己的情感,寄托於詩歌之中。他的詩歌,充滿瞭浪漫主義的色彩,充滿瞭對自由的渴望,對自然的贊美,以及對人生的感悟。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句詩,正是李白豪邁氣魄的寫照。他並未因政治上的失意而氣餒,而是依舊懷揣著對未來的希望。 李白的一生,是對自由的極緻追求。他以他的詩歌,展現瞭一個不羈的靈魂,一個渴望衝破束縛,去追逐夢想的俠客。 他的“安能摧眉摺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更是成為瞭無數人心中的呐喊,錶達瞭對自由和尊嚴的堅定捍衛。 三、蘇軾 蘇軾,北宋文學傢、書畫傢,人稱“蘇東坡”。他的一生,雖然飽經政治風波,屢遭貶謫,但始終保持著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蘇軾初入仕途,便纔華橫溢,深受賞識。然而,由於政治鬥爭,他被捲入“烏颱詩案”,遭貶黃州。在黃州,他過著艱難的生活,卻並未因此消沉。 他以“東坡居士”自稱,開始瞭他的放浪形骸的生活。他將自己的生活,融入到文學創作之中。他的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充滿瞭豪邁曠達的情懷。 他的豁達,體現在他麵對睏境的態度上。即使身處逆境,他依舊能夠發現生活的美好,依舊能夠保持積極的心態。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他的曠達,是對人生無常的深刻理解。他明白,人生的起伏,如同潮水般漲落,重要的是如何在潮起潮落中,保持內心的平和。 蘇軾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身處逆境,也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他以他的文學作品,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在麵對生活的挑戰時,能夠獲得力量和啓迪。 後記 凡此種種,皆為高士之簡略。其誌不與俗同,其行不與世閤,然其精神,足以光耀韆古。吾輩當效仿之,於紛擾塵世,尋得內心的寜靜,堅持高尚的品格,做一個真正有氣節、有智慧的人。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承認,我是一個比較“雜食”的讀者,什麼類型的書都會涉獵一些,但真正能讓我産生共鳴,並反復閱讀的書,並不多。《高士傳》這本書,無疑是其中之一。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它卻有著一種強大的生命力,能夠直擊人心。我常常會在某個深夜,被書中某個句子觸動,然後久久不能入睡,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生命的價值。這本書,更像是一種精神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重新認識生活。它沒有給我任何的答案,卻讓我有瞭更多的疑問,而正是這些疑問,驅使我不斷地去探索,去前行。我喜歡這種“無聲勝有聲”的力量,它不像那些激烈的言論那樣,讓人疲憊,而是像一股暖流,溫暖著我的心靈,也激勵著我前行。

評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是因為封麵設計纔購入的這本書,覺得那種淡淡的水墨風格很有意境,想著大概率是一本裝幀精美的散文集。拿到手後,確實不負所望,紙張的質感很好,印刷也十分清晰,但真正讓我驚艷的,是內容。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很多書籍那樣,一開始就拋齣大道理,或者用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如同涓涓細流,緩緩地在你心底流淌,不知不覺間,你就被它所觸動。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捕捉,那些生活中被我們忽略的微小事物,在作者的筆下,都煥發齣瞭彆樣的光彩。比如,一段街角的風景,一個偶遇的路人,一段不經意的對話,都能被作者賦予深刻的含義。我常常在讀到某個段落時,會停下來,反復迴味,仿佛置身其中,親身經曆一般。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生活,發現原來那些平凡的日子裏,也蘊藏著如此多的美好。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情感,也提醒我,生活不是隻有遠方,當下也同樣值得珍惜。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感到非常“接地氣”的書。它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也沒有故弄玄虛的敘事,而是用最樸實、最真摯的語言,講述著最普通的生活。我從這本書中看到瞭很多自己的影子,也看到瞭我身邊很多人的身影。那些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那些為瞭傢庭默默付齣的長輩,那些在平凡崗位上閃閃發光的人們,他們的故事,都深深地打動瞭我。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歌頌什麼,也沒有刻意去批判什麼,而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冷靜而客觀地呈現著生活的本來麵貌。然而,正是這種“不加修飾”的真實,纔顯得尤為可貴。它讓我明白瞭,偉大並非遙不可及,平凡之中同樣蘊藏著不凡的力量。讀這本書,我沒有感覺到任何的壓力,反而是一種放鬆,一種釋懷。它讓我覺得,無論身處何種境地,我們都可以活齣自己的精彩,隻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去發現。

評分

坦白講,我之前對這類主題的書籍並沒有太多的興趣,總覺得會有些沉重,或者過於說教。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能夠用一種非常輕盈、幽默的方式,去探討一些比較深刻的問題。讀的時候,我常常會忍不住笑齣聲來,但笑過之後,卻又能從中感受到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它沒有給我灌輸任何“你應該如何”的觀念,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引導我去思考,去體會。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人物的刻畫,那些人物,雖然普通,卻各有各的鮮活,各有各的無奈,也各有各的堅持。他們就像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在我眼前鮮活起來。這本書,就像一位智者,用一種輕鬆的方式,與你進行著一場關於人生、關於命運的對話。它沒有標準答案,隻有引人深思的問題,而正是這些問題,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說實話,我很少會主動去閱讀某一本特定的書籍,大多時候都是被朋友推薦,或者是在書店裏偶然翻到。但《高士傳》這本書,是我在網上看到評價後,主動去搜索購買的。我被它簡練卻充滿力量的標題吸引,同時也被書評中那些“引人深思”、“直擊靈魂”等字眼所打動。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果然,它沒有讓我失望。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遣詞造句都恰到好處,沒有絲毫的冗餘。他能夠用最少的文字,錶達最深刻的含義。我常常會在讀完某一個段落後,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會不斷地迴放,試圖從中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和感悟。這本書,更像是一種智慧的啓迪,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所處的社會。它沒有給我明確的答案,而是讓我自己去尋找,去探索。我喜歡這種“留白”的處理方式,它給瞭讀者足夠的想象空間。

評分

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很容易被文字中的情感所打動。這本書,無疑是近幾年來最讓我觸動的一本書。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能夠直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但就是那些細微之處,那些生活中的點滴,卻讓我潸然淚下,也讓我會心一笑。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寫下這些文字時的情感波動,那份真摯,那份深情,透過紙頁,直達我的內心。這本書,更像是一種心靈的慰藉,它讓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並不孤單,我的喜怒哀樂,都有人能夠理解,都能夠産生共鳴。它讓我重新找迴瞭對生活的熱情,也讓我更加珍惜身邊的人和事。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讀的書,隻有當你放下浮躁,靜下心來,纔能體會到它真正的魅力。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場漫長的旅行,而我,是那個疲憊卻充滿好奇的旅人。作者是一位非常齣色的嚮導,他用他的文字,帶我穿越瞭重重山巒,走過瞭茫茫大海,讓我看到瞭那些我從未想象過的風景。我被書中描繪的那些人物所吸引,他們有的堅韌不拔,有的隨遇而安,有的充滿智慧,有的天真爛漫。他們的人生,就像一幅幅多彩的畫捲,在我眼前展開。我在這幅畫捲中,看到瞭人生的各種可能性,看到瞭命運的種種安排。它沒有給我任何的劇透,沒有告訴我最終的結局,隻是讓我跟隨人物的腳步,一起去經曆,去感受。這反而讓我更加投入,更加期待。這本書,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它鼓勵我去探索,去嘗試,去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

評分

我一直認為,閱讀是為瞭逃離現實,尋找片刻的寜靜。但《高士傳》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閱讀,也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現實,更勇敢地麵對生活。作者的寫作視角非常獨特,他能夠從一個非常平凡的角度,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偉大。書中的人物,沒有顯赫的身份,沒有驚人的成就,但他們的身上,卻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我被他們的堅韌、善良、智慧所感動,也從他們身上學到瞭很多。它沒有給我灌輸任何道德說教,而是用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將那些美好的品質傳遞給我。讀完這本書,我並沒有感覺到輕鬆,反而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它讓我明白,生活不僅僅是眼前的苟且,更有詩和遠方,而實現這一切,需要我們付齣不懈的努力。

評分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讀瞭有幾個星期瞭。不是說它晦澀難懂,恰恰相反,它就像一杯溫水,在你最需要的時候,不聲不響地遞到你麵前,潤澤你的心田。初讀之時,我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望,隻是隨手翻開,想打發一下午後的閑暇時光。然而,書中的那些人物,那些場景,卻如同一幅幅徐徐展開的畫捲,將我深深地吸引進去。我開始在他們的喜怒哀樂中尋找共鳴,在他們的跌宕起伏中體會人生的無常。我發現,那些看似尋常的文字背後,隱藏著作者對生活深刻的洞察,對人性的細膩描摹。它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更多的是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淡淡的溫暖,一種淡淡的思考。讀完之後,我沒有那種豁然開朗的頓悟,也沒有那種醍醐灌頂的震撼,隻是感覺心頭多瞭一份寜靜,多瞭一份瞭然。它像一位老朋友,在你最失落的時候,靜靜地陪伴著你,告訴你,人生就是這樣,有陽光,也有風雨,有歡笑,也有淚水,重要的是,你如何去麵對。這本書,值得你慢慢品味,細細體會,相信你也會在字裏行間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慰藉。

評分

我是一個比較注重細節的人,在閱讀書籍時,也常常會關注作者的遣詞造句,以及他對場景的描繪。而《高士傳》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作者的文字如同工筆畫一般細膩,他對人物的心理活動,對周圍環境的描寫,都力求做到真實、生動。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個生動的細節描寫,而感到身臨其境,仿佛就站在主人公的身邊,與他一同經曆著這一切。它沒有刻意去渲染某種情緒,而是通過這些細節,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感受。我喜歡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寫作方式,它不像那些激烈的文字那樣,瞬間抓住你的眼球,而是如同一股清泉,緩緩地流淌,滋潤你的心田。這本書,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更加懂得欣賞生活中的美好。

評分

挺不錯的

評分

在明版中不多見。其字書寫者多為蘇州、杭州、鬆江、歙縣地區的書法傢,其中不乏名傢,如董其昌、陳繼儒、俞文龍、硃傑等。書體則篆、隸、楷、行、草兼備,風格則

評分

還行,有原文和評析,木有翻譯。

評分

以道傢道教人物為主的中國古代高人傳記。

評分

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摺射一個世界。“讀萬捲書,行萬裏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懸梁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升華人的思想。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瞭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纍,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書是燈,讀書照亮瞭前麵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瞭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瞭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纔更精彩! 讀書,是好事;讀大量的書,更值得稱贊。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悅;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 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 玉。”   一位叫亞剋敦的英國人,他的書齋裏雜亂的堆滿瞭各科各類的圖書,而且每本書上都有著手跡。讀到這裏是不是有一種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為“有瞭書,就象鳥兒有瞭翅膀”嗎!   然而,我們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書並不一定能讀好書。正如這位亞剋敦,雖然他零零碎碎地記住瞭不少知識,可當人傢問他時,他總是七拉八扯說不清楚。這裏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他不善長於讀書,而隻會“依葫蘆畫瓢”。 硃熹說過:“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   所謂“循序漸進”,就是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諑漸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說我們並不要求書有幾韆甚至幾萬,根本的目的在於對自己的書要層層深入,點點掌握,關鍵還在於把握自己的讀書速度。至於“熟讀”,顧名思義,就是要把自己看過的書在看,在看,看的滾瓜爛熟,,能活學活用。而“精思”則是“循序漸進”,“熟讀”的必然結果,也必然是讀書的要決。有瞭細緻、精練的思索纔能更高一層的理解書所要講的道理

評分

好書,值得購買,買來送朋友的,非常不錯,十分感謝京東!

評分

東西不錯,快遞給力!服務很好!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印刷圖片清晰,對學習白描很有幫助,會繼續購買這個係列的其它書籍,為京東點贊!

評分

不錯的書。清代畫傢任渭長(1823—1857)創作瞭一係列木刻人物圖譜,晉人皇甫謐的《高士傳》是其中之一。任渭長未能全部創作完畢即去世,未竟之作,由其弟子沙子春完成,“能盡師法”。《高士傳》將任渭長的殘本《高士傳》放在全書之前,沙子春的全本《高士傳》隨列其後。文人留下文字,承載瞭他的思想供後人解讀。畫傢留下的隻是畫,卻同樣可以承載厚重的思想精神。《高士傳》中的每個人物,先有一頁畫,後列《高士傳》中此人的傳記,劉曉藝的解讀緊隨其後,有對畫麵的分析,傳記的解讀,撰文者自己的體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