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故事新编(套装上下册)

南北朝故事新编(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舒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故事
  • 南北朝
  • 历史小说
  • 历史传记
  • 中国历史
  • 架空历史
  • 文学
  • 套装
  • 通俗历史
  • 历史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12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32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0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北朝,上承两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事实上,南北两势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战争连绵不断,血腥故事史不绝书。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英雄辈出,才子云集,有“唱筹量沙”的名将檀道济,苍头公沈庆之,常胜将军柳元景,铁血将军宗越,以三百兵东下数郡之地的白衣吏吴喜,孤军闯钱溪、声名起鹊洲的张兴世……

作者简介

  马舒,(1924-2007),原名马远澍,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82 年在江苏省委《群众》杂志编辑部离休。离休后,马舒先生积极编写历史新书,自1984 年起至1992 年,先后编写出版了《西晋故事新编》、《东晋故事新编》、《南北朝故事新编》、《隋朝故事新编》等通俗历史读物约一百四十余万字,受到许多史学界行家的高度赞誉,并因此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生奖励)。

目录

上册
1从弃婴到皇帝
2虎牢之役
3营阳王
4赤诚之心
5“反为蝼蚁食”
6两攻统万城
7唱筹量沙
8山水进入诗坛
9一代天才的冤狱
10假飞龙围成都
11“坏汝万里长城”
12异母兄弟
13范晔之死
14元嘉之治
15《世说新语》
16姑臧无水草
17太平真君
18禁佛诏
19盖吴起义
20非常人做非常事
21悬瓠四十二天
22崔浩“国史”之狱
23先让一步
24血战陕城
25彭城下的舌战
26满酒坛的尿
27宗爱连杀二帝
28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29义师四起
30元凶的痴望
31“万人敌”
32攻心为上
33“龙性谁能驯”
34广陵浩劫
35俊逸鲍参军
36兄妹诗情
37鄱阳湖沉冤
38嗤笑种田佬
39铸钱的风波
40愿来世不生帝王家
41八旬老将之死
42竹林堂射鬼
43普天同叛
44平定东南五郡
45烧米三十万斛
46软硬兼施攻寿阳
47好了疮疤忘了痛
48彭城再败
49北魏占青、冀
50郎官二十七年
51太上皇帝
52二李和一范
53“赐死”
54呆子造反不成
55“四贵”
56不争气的发难
57“箭靶子”
58独木难支大厦
59太后烛中令
60宋齐禅代
61刘昶的复国梦
62狗儿和猪儿
63范缜的《神灭论》
64唐之起义
65老猿为何哀鸣
66苏小小传奇
67文明太后
68拓跋宏迁都洛阳
69败家子
70灰尽粉灭
71“其当有意”
72“日月在躯”
73孝文帝首次南征
74北魏改制
75大义灭亲杀太子
76二次南征
77“李生”气死“中书”
78熟饭给人吃
79焦尾琴
80握蛇骑虎
81令人长忆谢玄晖
82皇帝梦的破灭
83“作事不可在人后”
84难得枕上死
85鱼篓里的人头
86王肃轶事
87步步生莲花
88两空函定一州
89兵压汉口
90东昏侯的笙歌
下册
91齐亡梁兴
92蜀乱二年
93“钓鱼人”
94争夺义阳
95丘迟《与陈伯之书》
96不畏萧娘与吕姥
97元英钟离惨败
98可怜咸阳王
99一条“蠹虫”的死
100搬开拦路大石
101枉杀贤王
102“饥鹰侍中”
103“一代辞宗”
104江郎才尽
105科学巨匠祖冲之
106正月十三之夜
107于忠的沉浮
108浮山堰巨劫
109“只恨石崇未见我”
110北宫饥寒夜
111胡太后复政
112龙门石窟
113六镇大起义
114关陇起义
115叛离的统帅
116东昏侯的遗胎
117葛荣大闹河北
118河阴之变
119棍棒对绳索
120“千军万马避白袍”
121“神兽”
122孝庄帝亲手杀霸臣
123“哀风吹白杨”
124昭明太子
125刘勰和《文心雕龙》
126钟嵘与《诗品》
127满门才子
128山中宰相
129贺六浑起兵
130尔朱氏的覆灭
131宇文泰崛起
132魏分东西
133沙苑之战
134河桥之战
135苏尚书
136邙山两败俱伤
137高欢父子整肃吏治
138七万尸共一冢
139“风吹草低见牛羊”
140木兰从军
141没有加点的书信
142佛化治国
143菩萨皇帝
144拒人千里之外
145大能人阿六
146“北国无人物”
147吴老公薄心肠
148“待哺婴儿”
149坚持守城的副帅
150“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151梁武帝饿死台城
152不用大宝年号
153“狗脚朕”
154北齐代东魏
155“寿酒”
156“天亡我也”
157金饼银饼重于命
158焚书断剑
159没有任何戒备
160鸭块荷叶饭
161北周立国
162元魏三大奇书
163梁陈禅代和王琳
164痴癫天子
165死后的金眼睛
166“勿效前人”
167黄河上的椎冰
168“天遣我来”
169伊、霍之才
170“龙子”所为
171瞎“国宝”害贤相
172“本是彼物,任其取去”
173无愁天子
174更请君王猎一围
175“亡国之音不足听也”
176“庾信文章老更成”
177如此继承人
178“六朝遗事何处寻”

精彩书摘

  363年(东晋兴宁元年)的一天,在京口(今江苏镇江)荒凉的郊外,一个被遗弃的婴儿在嘶哑地啼哭着。好心肠的姨妈焦急地四处寻觅,闻声找到了他,又怜又喜地抱回家中喂养——他就是五十七年后成为南北朝宋国宋国为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国家,宋齐梁陈先后延续,均以南京为都城。开国皇帝的刘裕。
  刘裕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祖上迁居京口,曾祖、祖父、父亲和一些亲属当过侍御史、尚书郎、太守、县令等官,可以算得上出身官宦之家。但这个家庭在刘裕父亲手里逐渐败落。刘裕刚呱呱坠地,母亲就咽了气,父亲瞧瞧没法养活他,狠着心用破麻布包着丢在旷野里。若不是他的姨妈赶去捡回来,他的小命早完啦。刘裕长大后曾在新洲(今南京八卦洲)砍过芦苇,在丹阳种过田,也曾靠卖鞋糊口,之后投军有了战功,地位逐步升高。
  403年,东晋都督荆州诸军事桓玄篡权夺位,刘裕敢于率领二百七十二人在京口和广陵(今江苏扬州)发难,又带了徐、兖二州兵卒约一千七百余人,向建康建康,当时为东晋都城,今江苏南京。挺进,五天内就赶走了不得人心的桓玄。接着又指挥所属队伍转战各地,历时一年多,彻底消灭了桓家势力。
  410年,刘裕兴师北伐,攻下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平定南燕,收复大片国土。两三年后又派师远征,铲除了霸居巴蜀八年多的割据政权。
  416年,刘裕大军再攻长安,征服了在黄河上游称雄数十年的后秦王朝,这是更为鼓舞人心的伟大胜利。
  除了这些武功外,刘裕先后镇压了孙恩、卢循和徐道覆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支起义军曾经扫荡了江南八郡的富室豪门,几次兵临建康城下,威逼京师。刘裕的双手沾满了农民群众的鲜血。
  刘裕为东晋王朝建立了如此巨大的功绩,接受了相国、宋公的高位,僚属们在他的驻地彭城欢宴喜庆。
  宴会上,觥筹交错,起坐喧哗。人人赞扬刘裕武功卓绝,从晋立国以来无人可与之相比。一些文臣摇头晃脑,吟哦歌功颂德的诗句。刘裕心头痒痒的,跃跃欲试想酬答几句。
  刘裕从小没有念过什么书,粗识文字而已,掌握大权后却很喜欢在大庭广众下高谈阔论,众人对其言论莫不随声附和。 只有刚直不阿的御史中丞郑鲜之不买账,对其错误论点毫不留情地诘难和指责,直到刘裕理屈词穷才罢休。刘裕有时被逼得张口结舌下不了台,涨红了脸,又怒又羞。过后却平心静气地对人说:“我本来不学无术,特别在谈论经书方面根底浅薄,往往望文生义,有时还会胡说八道。诸位贤能大都能够宽容,只有郑鲜之不肯迁就,敢于直言不讳,真使人感动!”刘裕这种谦虚的态度,在封建统治者中是比较难得的。
  这次彭城大庆宴会上,刘裕回想起这些事情,脸上一阵发热,流露出尴尬之色。他身边的参军谢晦当即代写了一首诗,悄悄地念给他听。刘裕随手拿起笔来,刷刷地写出好大的字,两页纸上就只写了开头的两句:“先荡临淄秽,却清河洛尘。”人们都知道这是记叙他首先出师荡平南燕,而后又收复了广大的黄河、洛水地区。这两句诗好大的气魄,势盖山河,笔锋又是那么龙飞凤舞,使人叹绝。
  其实,刘裕原来写字就像蟹爬那么难看。他开始叱咤风云时,给他出谋划策的刘穆之劝说道:“写字虽然是小事,但你的批语远达四海,希望能好好练字,多注意一点。”刘裕不愿讲究字体,刘穆之又给他出了个主意:“你只要纵笔写出大字,一个字方圆一尺也无妨。这样的大字,就说那气势也够吓人!”从此,刘裕在每张纸上最多写六七个字,顶天立地。他愈写愈有兴趣,书法也渐有长进。
  酒宴后的第二年,刘裕晋爵为王,从彭城移镇寿阳(今安徽寿县)。他眼见受禅让的时机已经到了,但别人既不敢说也不敢想,刘裕更不便亲自启口。420年初,刘裕邀请僚属们赴宴,酒兴正浓时,他举杯对众人说:“现在我已近暮年,精力衰退,不能再居此高位,还是告老安度晚年吧!”臣僚们信以为真,都称颂他一柱擎天,无不竭力挽留。
  中书令傅亮在散宴回家的途中,边走边想刘裕过去打仗时战术千变万化,使敌人迷惑不解,再回味刘裕的话,茅塞顿开,悟出了其中的真意。他赶忙回头三步并成两步,紧叩宋王的宫门,刘裕出见,傅亮简单地说道:“小臣思考再三,要求暂且回建康去。”刘裕知道傅亮是和他想到一条路上了,当即点头同意。
  傅亮回到京师,日夜酝酿禅让大事。晋恭帝司马德文看了禅让诏书的稿本后说:“桓玄夺位时,晋的天下就完了,全靠刘裕支撑,又拖了十七年。我是心甘情愿禅让的。”
  420年六月初九刘裕进京,六月十四就由在朝的二百七十个文武官员劝进,正式接受禅让,坐上皇位。
  东晋历经一百零三年而亡,南北朝的宋国就此开始,刘裕就是宋武帝,年号永初。
  刘裕从布衣起家而建成丰功伟业,后人感慨较多,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刘裕小名)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一贯注意节俭,对财宝珍玩没有什么兴趣,也不迷恋女色。早在征秦前,宁州献上琥珀枕,光彩夺目,艳丽非凡,价值千金。刘裕一见很恼火,但听说琥珀可以治疗刀枪创伤,非常高兴,命令将枕捣成碎末,分送诸将,以备战时急需。平定后秦时,俘获了姚兴的侄女,刘裕曾加宠爱,甚至影响了处理公务。谢晦稍稍劝诫后,他立即将此女遣送出去。
  刘裕即位后,并不像一般封建帝王那样立即纵欲奢侈。财帛都存于国库之中,内宫没有什么摆设和私藏。公主出嫁,陪嫁的费用不超过二十万。有一次岭南地区(今大庾等五岭以南)奉献了一些贵重的细帛,据说每端一端约为八丈,即今27米左右。值数金。刘裕嫌它太劳民伤财,将细帛送回岭南,谴责了送礼的太守,并且规定今后不准再制作类似的细帛。刘裕常常穿上普通的木屐走出宫门逛逛,跟从者不过十几人。他的私室中,墙上挂的也只是葛布的灯笼和麻制的尘拂。
  东晋咸康二年王导执政时,曾发表一个《壬辰诏书》,规定对霸占山泽者要以强盗论处;巧取豪夺在丈帛以上者,就要杀头。但这个诏书等于一纸空文,山川湖泽都被贪官污吏以及豪族强占,百姓打柴捕鱼都被强制抽纳税收。刘裕掌权时,严令禁止这种做法,他的禁令持续数十年,百姓深为感恩。刘裕即位后听说长江中的荒洲上,有不少芦滩被官府封闭,不准砍伐,他就下诏准许百姓砍伐芦苇。
  刘裕素来不相信神鬼圣灵。他在显赫时,有些官员搜罗编造了不少吉兆,企图博得他的青睐,刘裕置若罔闻。当他拜官时,不巧遇到忌日,僚属们要求另择吉日,他却毫不动摇,照常举行仪式。
  刘宋开国伊始,确实有些新气象,可是这位宋武帝即位还不满两年,就因病去世,时年六十。皇太子刘义符继承皇位。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南北朝历史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不涉及“南北朝故事新编(套装上下册)”的具体情节,力求内容详实、文笔自然流畅: --- 《魏晋风骨:乱世中的士族与权力图景》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生态、社会思潮与文化变迁的宏大叙事。它以独特的视角,聚焦于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也最富争议的“乱世”,探究在王朝更迭、民族交融的剧烈动荡中,士族阶层如何塑造历史进程,以及思想的碰撞如何催生出影响后世千年的文化遗产。 第一部分:士族的崛起与权力结构的分化 魏晋南北朝,是权力真空与血缘政治相互交织的时代。本书将首先梳理东汉末年以来,察举制崩溃与地方豪强兴起的历史脉络,重点解析“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对魏晋政治的深远影响。 我们不只停留在制度层面,更深入探讨了“士”这一特定阶层的形成基础。他们是世袭的特权者,是文化和政治资源的垄断者。书中详细描绘了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顶级门阀的内部结构、婚姻策略及其在曹魏、西晋乃至南渡后的权力运作。通过对一系列关键人物的侧写——从司马懿如何巧妙利用玄学与清谈占据高位,到王导、谢安如何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读者将清晰地看到,士族如何通过相互间的联盟与倾轧,构建起一套超越皇权的“隐性政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书详述了西晋统一后,士族阶层在奢靡生活与政治腐败中走向衰落的内在机制。从八王之乱的权力滥用到“永嘉之祸”的国破家亡,权力结构是如何从中央集权逐渐瓦解,为后续长达近四百年的分裂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民族的迁徙与南北方域的张力 本书用相当篇幅来解读“五胡乱华”并非简单的蛮族入侵,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与民族大融合的开端。我们细致分析了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的更迭,考察了后赵、前秦、北魏等政权如何试图在汉地建立统治,以及他们所采取的文化适应与强制同化的政策。 其中,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全书的重中之重。我们探究了改革背后的政治动机、士族士人的复杂心态,以及鲜卑贵族内部对于“胡汉界限”的激烈争论。这种自上而下的文化重塑,不仅彻底改变了北方的社会面貌,也为隋唐盛世的统一奠定了多元化的文化基础。 与此同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与转型同样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南渡士族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文化典籍和管理经验,如何与长江中下游原有的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更具韧性和精致化的“衣冠文化”。书中对刘宋、南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兴衰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南朝政权内部,士族与皇权之间微妙的制衡与失衡。 第三部分:思想的激辩与审美的转向 魏晋南北朝被称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高峰期,也是艺术品味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时期。本书系统梳理了玄学(特别是老庄哲学)在士族阶层中的流行及其社会政治含义。我们分析了竹林七贤的“名教与自然”之争,以及何晏、王弼对《老子》的全新诠释,如何成为士人逃避残酷现实、维护自身精神独立的一种方式。 在文学艺术领域,本书着墨于“风骨”的诞生。从曹植、嵇康的诗歌中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到“永明体”对声律的极致追求,再到南朝山水诗派的兴起,我们看到了士人审美如何从汉代的雄浑转向对个体情感、自然景物的细腻体察。这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执着探索,塑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气质。 此外,佛教的传入、本土化与鼎盛,是理解这一时期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考察了庐山慧远、道安、鸠摩罗什等高僧对佛学经典的中国化改造,以及石窟造像艺术中,外来宗教如何与本土审美趣味完美融合的历程。 结语:历史的遗产 《魏晋风骨》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的历史图景,它超越了简单的朝代更替叙事,力求展示在剧烈的动荡中,社会如何自我调整、文化如何迭代创新。这一时期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分裂的疆域,更是对个人自由的深刻思考、对艺术形式的无尽探索,以及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高傲与清醒的“魏晋风骨”。 本书适合对中国通史、思想史、社会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以及希望深入理解魏晋风度如何影响后世文人精神世界的专业人士和普通爱好者。它是一部关于韧性、变迁与永恒精神追求的史诗。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对“新编”这个词抱有疑虑,生怕又是市面上那些为了追求猎奇而歪曲史实的“野史”。但阅读下来,我彻底放下了心。这套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对“士”这个群体的深度剖析。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达到了顶峰,士人的地位与影响力,无论在南方的魏晋风度中,还是在北方的入仕求功中,都至关重要。作者巧妙地将政治、军事与文化、哲学纠缠在一起,描绘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如何在乱世中努力维持自身价值,或者选择依附权力、最终被时代洪流裹挟的过程。读完后,我对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选择困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面对的不是简单的黑白抉择,而是无数灰色地带的权衡与妥协。这是一部既有历史深度,又富有人文关怀的佳作。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编排也十分用心,上下册的划分似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非简单的篇幅分割。上册更侧重于北方的战乱与民族融合的初期矛盾,笔触显得更为刚劲、叙事节奏也更紧凑,充满了刀光剑影的紧张感。而下册则明显放缓了节奏,开始聚焦于南朝内部的士族政治与文化繁荣的“幻象”,作者在这里展现了更为细腻的笔触,着重剖析了那些光鲜亮丽背后的腐朽与虚弱。尤其是关于南朝的文人雅士的群像描写,他们那些看似风雅实则逃避现实的行为,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后不禁感慨“兴亡之鉴,隔代皆同”。这种结构上的递进,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起承转合,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了南北朝这个“过渡时代”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新近出版的《南北朝故事新编》(上下册)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一场盛宴!我必须承认,我对那个特定时期的兴趣一直停留在教科书的框架内,了解的也无非是淝水之战、刘裕代宋这些关键节点。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下了苦功,他们没有满足于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角落。比如,书中对江南士族与北魏汉化过程中地方豪强关系的描绘,细腻得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政权更迭、文化碰撞的前沿。我尤其喜欢它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不再是扁平化的“忠臣”或“乱臣”,而是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无奈、挣扎与野心。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权力更迭中浮沉的小人物命运的关注,让冰冷的史料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情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暂停下来,去查阅一下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模糊的地理概念或特定制度的背景,这种主动学习的乐趣,是很多叙事平铺直 O 历史读物无法给予的。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跨越千年,去理解那个“五胡乱华”后,华夏文明如何在破碎中酝酿重生的复杂图景。

评分

我个人对历史地理和军事部署的细节比较关注,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堪称典范。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战役的胜负,而是将每一次交锋都放在了当时的后勤、气候乃至特定将领的性格背景下进行分析。例如,书中对长江防线的局部争夺战的描述,详尽地交代了漕运对前线补给的重要性,这使得读者能清晰地理解为何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隘口,会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料时显得非常谨慎和平衡,对于那些相互矛盾的记载,他没有简单地选择一方,而是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比较和推测,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喜欢在地图上比对行军路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细节信息量是相当可观的。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耳目一新”。以往阅读关于南北朝的著作,总感觉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萧瑟和悲凉感,仿佛一切都在倾颓。但这套《新编》在笔法上明显更具活力和现代视角,它没有刻意去渲染“五胡”的野蛮或汉人的高贵,而是将视角放在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如何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寻找共存之道上。书中对于佛教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分析得尤为透彻,特别是对石窟造像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意图和社会需求,提供了非常新颖的解读。我感觉作者很擅长运用一些侧面的细节来烘托大局,比如对一次宫廷宴饮的描写,就能清晰地勾勒出南北文化在饮食、礼仪上的渗透与冲突。行文流畅,文笔优美,但又绝不矫揉造作,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感,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非常适合那些对历史有一定基础,但又渴望获得更深层次理解的读者。

评分

书不错,值得购买,京东给力

评分

好书,京东服务也好。

评分

南北朝,上承两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事实上,南北两势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战争连绵不断,血腥故事史不绝书。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英雄辈出,才子云集,有“唱筹量沙”的名将檀道济,苍头公沈庆之,常胜将军柳元景,铁血将军宗越,以三百兵东下数郡之地的白衣吏吴喜,孤军闯钱溪、声名起鹊洲的张兴世……此书把复杂的南北朝历史写的如此的通俗易懂,没有一丝不必要的废话,非常的好!可以接到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一起读!

评分

谢谢,速度快,质量不错!

评分

历史方面的书 我收藏了不少

评分

质量挺好的,只是内容太多…一本厚书里全是字,密密麻麻的…

评分

白话历史故事

评分

今年书的价格太高了,就算参加活动也没便宜多少。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