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腾堡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

谷腾堡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芮哲非 著,张志强 等 译,郭晶 校
图书标签:
  • 上海
  • 印刷史
  • 出版史
  • 资本主义
  • 近代中国
  • 谷腾堡
  • 中国近代经济史
  • 文化史
  • 商业史
  • 印刷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58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268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谷腾堡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对1876年至1937年间西方印刷技术取代中国雕版印刷术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的印刷文化和印刷商业向印刷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本书将印刷文化与图书史、社会史、技术史与商业史结合在一起,从技术的发展、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经历以及出版业的变迁角度,揭示了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该书认为,中国人有选择地采纳西方印刷技术并充分发展了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在中西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同样地,上海的资本主义印刷业之所以能在晚清民国年间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商业制度与行业组织的发展,尤其是那些与印刷和出版相关产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

  芮哲非(Christopher A. Reed),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史博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91—1993年上海社科院历史所访问学者。2004—2009年兼任《二十世纪中国》(Twentieth-Century China)主编。

  张志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

目录

致 谢 / 1
引 言 / 8
从雕版印刷到机器时代:印刷文化、印刷商业与印刷资本主义 / 9
谷腾堡在上海 / 18
上海书店街(文化街)的起源 / 23
本书的结构 / 28
一、谷腾堡的传人:把产业化的印刷技术带到中国 (1807—1930) / 30
金属、蒸汽和化学的时代;印刷方式、印刷机及印刷器材 / 32
凸版印刷 / 37
机械铸字 / 64
凸版插图 / 73
平版 ( 石版 ) 印刷 / 75
凹版印刷 / 81
印刷机 / 84
总结与结论 / 105
二、双面孔的先锋:上海石印商的黄金时代 (1876—1905) / 110
双面孔的先锋:上海的石印出版商 / 113
石印术传入上海 / 119
点石斋石印书局,它的市场及影响 / 127
同文书局、蜚英馆和其他石印出版商 / 138
结 论 / 147
三、 “黝黑的锻神之子” :锻造上海的印刷机器 (1895—1937) / 152
书籍和印刷的历史:重新定位问题 / 156
机器制造业对印刷业和出版业的重要性 / 159
印刷机制造厂的出现与成长 (1895—1913) / 161
领班(工头)资本家的全盛时期 (1914—1932) / 167
章锦林和他的明精机器厂 / 170
来自底层的观点:从前的学徒关于章锦林和明精机器厂的回忆 / 173
其他民族机器制造厂的影响 / 180
始于终点 / 182
结 论 / 183
四、 “四通八达” :上海新式出版界的商业、技术以及
组织创新(1876—1911) / 186
太平天国之后中国的社会与教育组织:帝制晚期上海出版界 / 188
西方技术及其对上海书商改组的影响 / 195
中国股份有限责任制公司:对上海出版商的影响 / 209
商务印书馆:促销“有用的”新式图书 / 214
结 论 / 225
五、 “三足鼎立”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1912—1937) / 228
民国时期上海的文化街 / 232
三足鼎立: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 / 238
陆费逵的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12—1937)/ 251
沈知方和世界书局有限公司(1921—1937)/ 268
结 论 / 283
结 论 / 287
文化街的过去和现在 / 288
技术的社会史 / 292
精英们对于文化街出版活动的批判 / 297
一个精英对文化街印刷活动的评论 / 300
附 录 / 308
索 引 / 343
译后记 / 369

精彩书摘

  1949 年 3 月,在西柏坡这个偏僻的乡村居住 10 个月后,毛泽东动身前往北京。他随身携带了四本书。其中的《史记》与《资治通鉴》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帝王、官僚和征服者研究。同时他还带了两本现代辞书,分别是《辞源》(商务印书馆 1915 年版)与《辞海》 (中华书局 1936—1937 年版)。前两种书是中国千年来印刷文化的杰出代表,一直被古今出版商翻印再版。而后两本书则标志着这两家现代工业化出版商对中国思想文化与政治的影响。与数十家上海的新型出版商一起,这两家公司塑造了现代中国的语言和思想。他们所使用的西式印刷与出版工艺往往能追溯到约翰 谷腾堡。毛泽东本人组织过印刷工人工会,他知道谷腾堡在 15 世纪的发明对现代印刷与出版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简单说来,谷腾堡革命包含了使用金属活字和印刷机以标准化复制文本的过程。在受到谷腾堡革命影响的社会里,这种工艺使得出版物能够被大量复制。同时,谷腾堡革命也改变了商业与社会关系。它带来了印刷作坊——一种早期的资本主义企业,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结构。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仍然在努力掌握谷腾堡革命的技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与谷腾堡革命所代表的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待研究。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学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 1860年之后的西方教会学校,以及 1895 年至 1949 年间中国的教育改革,或者是 1895年后西方政治哲学对中国的影响,很少有研究关注物质文化,尤其是或多或少作为思想文化变革动因的传播科技。本书试图通过研究以上海为中心的印刷业与出版业来纠正这种失衡。 20世纪以来,寻求富强和国际地位是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正是上海的出版业通过印刷品满足了他们对知识与信息的需求。
  本书研究了 1876 年至 1937 年间,上海社会史的中心部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影响。这些年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投资资本密集的西式印刷技术。现代印刷技术与出版文化从上海延伸开来,辐射全中国。这种从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从印刷商向出版商、从出版公司到政府资助和读者大众的这一连续性过程,为本书提供了框架。这种印刷与出版所形成的微型经济将机械化产业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相融合,并最终发展出公司体制、行业协会与版权保护制度。从雕版印刷向西方机械印刷的演进是本书着重分析的部分,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印刷文化和印刷商业向印刷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
  ……

《上海印刷业的百年光影:从手工坊到工业巨擘(1876-1937)》 引言 上海,这座曾被誉为“东方巴黎”的都市,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在这股现代化浪潮中,印刷业无疑是承载信息、传播思想、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从19世纪末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印刷业的中心,这六十余载的光阴,见证了中国印刷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扩张与成熟。本书《上海印刷业的百年光影:从手工坊到工业巨擘(1876-1937)》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探讨上海印刷业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从零散的手工坊,蜕变为拥有先进技术、庞大资本和广泛影响力的现代工业。 第一章:西方印刷术的登陆与早期传播(1876-1900) 1876年,是上海印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以英国人安德鲁·约翰斯顿(Andrew Johnston)创办的《字林西报》印刷厂为代表,一系列西方印刷机构开始在中国最开放的港口城市扎根。这些机构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活字印刷技术、机械设备,更带来了全新的印刷理念和管理模式。早期的西方印刷厂,主要服务于在华外国人和一部分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国精英,出版英文报刊、书籍、广告等。它们的技术优势显而易见,例如,使用金属活字、油性油墨以及更为精密的印刷机,使得印刷品的质量和效率远超当时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 然而,西方印刷术的传入并非一蹴而就。初期,由于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中国本土印刷业的保守性,新技术的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但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中国社会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渴望,印刷术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一些有远见的中国商人,如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张元济、陆费逵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历史机遇。他们开始与西方印刷技术和设备进行接触,并积极学习和引进。 在此阶段,民族资本家也开始涉足印刷业。他们看到了印刷品在信息传播、教育普及、商业推广等方面巨大的潜力,并试图通过引进西方技术来提升中国印刷业的竞争力。尽管初期资本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也相对落后,但这些星星之火,预示着中国印刷资本主义的勃兴。 第二章:民族印刷资本的崛起与本土化探索(1901-1919) 进入20世纪,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教育事业的兴起,对印刷品的需求量呈现爆炸式增长。教科书、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学术著作等,都在印刷业的推动下得以广泛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知识的普及和思想的解放。 在这一背景下,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为代表的民族印刷企业,在上海迅速崛起,成为中国近代印刷业的主力军。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上不断革新,引进更先进的印刷设备,如轮转印刷机、自动排版机等,还在经营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它们开始建立规模化的印刷工厂,实行统一的生产管理,并积极拓展销售网络,将印刷品推向全国乃至海外市场。 商务印书馆的成功,是这一时期民族印刷资本崛起的典型代表。它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印刷学校,培养了大批印刷技术人才;它出版的《辞源》、《中华大字典》等工具书,以及大量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对中国知识界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书局则以其在古籍整理和出版方面的卓越贡献,赢得了广泛赞誉。 与此同时,上海的印刷业也涌现出大量的中小型印刷企业。它们虽然规模较小,但在特定领域,如商业印刷、广告印刷、名片印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企业往往更加灵活,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上海印刷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这一时期,上海的印刷业还开始了更为深入的本土化探索。在印刷内容上,除了引进西方书籍,民族企业也开始大量出版反映中国社会现实、传播民族思想的作品。在印刷技术上,虽然仍然依赖西方设备,但中国工匠们也在不断学习和改进,逐渐掌握了核心技术。 第三章:上海印刷业的黄金时代与工业化进程(1920-1937)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是上海印刷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上海已经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印刷中心,其印刷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地,赢得了“远东印刷业的灯塔”之美誉。 工业化进程在这一时期尤为显著。上海涌现出一批拥有先进设备、庞大厂房和雄厚资本的大型印刷联合企业。例如,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建立的规模宏大的印刷厂,拥有数百台印刷机,数千名员工,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已与当时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印刷企业相媲美。轮转印刷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报纸、杂志的印刷速度和产量。而自动排版、自动装订等新技术的引入,则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 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印刷品的多样化和精美化。彩色印刷、铜版纸印刷、凹版印刷等技术的成熟,使得印刷品的视觉效果大大增强,为广告、画册、艺术品复制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上海的印刷业开始涉足书籍、报纸、杂志、宣传品、包装材料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资本的集中和竞争的加剧,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大型印刷企业之间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争夺客户、技术和人才。同时,一些印刷企业也开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合,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强的议价能力。例如,一些印刷企业向上游延伸,自己投资生产纸张、油墨,向下游拓展,建立自己的发行和零售渠道。 上海印刷业的繁荣,也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本和技术。一些国际知名的印刷公司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或与中国企业合资办厂,带来了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这种国际化的合作,在促进上海印刷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第四章:文化、经济与社会的多重交织 上海印刷业的发展,并非孤立的经济现象,而是与中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在文化层面,印刷业是现代文化传播的载体。大量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学通过印刷品得以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印刷品始终是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上海作为新思潮的汇聚地,其印刷业更是成为传播进步思想的摇篮。 在经济层面,印刷业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造纸业、油墨业、机械制造业等。同时,印刷品在商业活动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广告、海报、包装等印刷品的普及,推动了近代商业的发展。 在社会层面,印刷业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随着教育的普及,受过教育的民众数量增加,对印刷品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为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印刷业的工人阶级也逐渐形成,他们在争取自身权益的过程中,也成为了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 从1876年西方印刷技术传入上海,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上海的印刷业走过了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它从最初的蹒跚起步,到逐渐掌握先进技术,再到最终成为远东印刷业的翘楚,书写了一部中国印刷资本主义发展的壮丽史诗。这一时期的上海印刷业,不仅是技术革新与产业扩张的典范,更是近代中国文化、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缩影。它们所积累的经验、所创造的财富、所传播的思想,至今仍对中国印刷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书《上海印刷业的百年光影:从手工坊到工业巨擘(1876-1937)》正是希望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入梳理和细致分析,为读者呈现一幅完整而生动的近代上海印刷业发展图景,从中汲取智慧,启迪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扎实,它成功地将全球性的技术传播规律与中国特定的区域性特征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比较研究上所下的功夫,那些对欧美印刷技术发展路径的简要回顾与对上海这一特定场域的深度分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凸显了中国在引进和适应西方工业模式时所遭遇的独特性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关于资本运作的分析部分,作者没有满足于描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探讨了家族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政府规制在塑造市场格局中的复杂互动关系。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行业史范畴,上升到了对全球化早期阶段,非西方国家工业化路径选择的深刻反思层面,极具启发性。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代中国文化史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全新的观察视角。我们习惯于从文学、政治、外交等主流角度去审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但这本书却将聚光灯聚焦在了“印刷资本业”这个相对冷门的领域。然而,正是通过对印刷产业的深入剖析,我才深刻体会到,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成本,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现代中国的知识阶层、商业模式乃至社会动员能力。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有力,每一处引用的数据和史料都仿佛是精心挑选的砝码,支撑起了关于“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复杂性。这种自下而上的历史解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近代转型期社会肌理的认知,它揭示了技术基础设施对于社会变革的根本性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相当高明,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时间线索单一的线性叙述方式,而是采取了一种多维度的、交织式的历史建构。作者似乎深谙如何驾驭复杂的历史材料,将技术革新、商业竞争、外来资本渗透以及本土力量崛起这几股强大的暗流,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又充满张力的社会图景。读到那些关于合资企业内部权力斗争的描述时,我的心弦不由得被牵动,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机遇与陷阱的商业战场。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的笔调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叙事的张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绪,深入探究印刷业背后的社会经济逻辑。这种行文的平衡感,是许多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令人敬畏的,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作者在处理早期档案资料时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细致入微,令人肃然起敬。阅读过程中,不时会被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所震撼——比如某个外国商行如何利用专利壁垒来排挤本土竞争者,或者早期印刷工人对于新机械操作的抵触与学习过程。这些细节的堆砌,最终汇聚成对那个时代商业生态的全景式还原。虽然某些段落的专业性很强,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其深意,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它拒绝提供廉价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亲历历史构建的过程,最终让读者对近代中国工业资本的形成有了更具层次感和批判性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纸张的质感,油墨的色泽,都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气息。特别是书中的插图和图表,选取得极为考究,不仅清晰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技术细节,更将那种初入现代化的躁动与张力,透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地传达出来。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嗅到旧式印刷车间里油墨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味,感受到那个时代工匠们对“印刷”这一媒介的敬畏与执着。作者在细节的处理上极其到位,即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侧面材料,也被梳理得井井有条,为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这种对实体媒介的尊重,使得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让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重新体会到纸质阅读的慢节奏与深层次的连接感。

评分

了解印刷和中国的一个好角度。

评分

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之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他开始了《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已基本完成。司马迁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后。

评分

了解印刷和中国的一个好角度。

评分

大汉王朝继承五帝的遗风,接续三代中断的大业。因周朝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焚毁《诗》、《书》,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而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1]

评分

“印刷资本主义”(或者叫“印刷现代性”)在中国呈现出种种不同于原语境下的特殊面貌,是书中非常有意思的部分。

评分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空间叙事研究》既全面研究了传统的以文字写成的文学文本的空间叙事问题。也深入考察了本身就被理论家们称之为“空间艺术”的图像的空间叙事问题(跨媒介),还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历史叙事领域(跨学科),对历史叙事的空间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龙迪勇本人的学术修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书、读过的书是相当多的,而他的理论修养和文学史、艺术史方面的学识在同行中也经常被传为美谈),也是他能够在如此宽阔的锋面上游刃有余的条件:只有把这个似乎形而下的问题哲学化、抽象化,才有可能潜到别人未敢到达的根源涌发的大海深处。还不错。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先后就学于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叙事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在《文艺理论研究》、《思想战线》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等选刊转载。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不错。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先后就学于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叙事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在《文艺理论研究》、《思想战线》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等选刊转载。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还可以。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先后就学于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叙事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在《文艺理论研究》、《思想战线》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等选刊转载。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

不错不错非常好

评分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空间叙事研究》既全面研究了传统的以文字写成的文学文本的空间叙事问题。也深入考察了本身就被理论家们称之为“空间艺术”的图像的空间叙事问题(跨媒介),还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历史叙事领域(跨学科),对历史叙事的空间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龙迪勇本人的学术修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书、读过的书是相当多的,而他的理论修养和文学史、艺术史方面的学识在同行中也经常被传为美谈),也是他能够在如此宽阔的锋面上游刃有余的条件:只有把这个似乎形而下的问题哲学化、抽象化,才有可能潜到别人未敢到达的根源涌发的大海深处。还不错。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先后就学于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叙事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在《文艺理论研究》、《思想战线》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等选刊转载。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不错。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先后就学于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叙事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在《文艺理论研究》、《思想战线》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等选刊转载。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还可以。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先后就学于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叙事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在《文艺理论研究》、《思想战线》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等选刊转载。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

挺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