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语言学入门丛书:语用学(英文)

牛津语言学入门丛书:语用学(英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尤尔 著
图书标签:
  • 语用学
  • 语言学
  • 牛津大学出版社
  • 英语语言学
  • 语言哲学
  • 交际语言学
  • 语义学
  • 话语分析
  • 语言与社会
  • 认知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97878104679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11389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0-03-01
页数:13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出版于1996年,是一部介绍语用学研究最新发展的导论性著作。作者G?尤尔(George Yule)原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语言学教授,现定居夏威夷,继续坚持学术创作。 本书的主体(概述)部分分为九章。

目录

1 Definitions and background
Syntax,semantics,and pragmatics
Regularity
the pragmatics wastebasket
2 Deixis and distance
Person deixis
Spatial deixis
Temporal deixis
Deixis and grammar
3 Reference and inference
Referential and attributive uses
Names and referents
The role of co-text
Anaphoric reference
4 Presupposition and entailment
Presupposition
Types of presupposition
The projeciton problem
Ordered entailments
5 Cooperation and implicature
语用学:理解语言的实际运用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基石,其魅力远不止于词汇的组合和语法的规则。当我们说“请你把门关上”时,听者理解的不仅仅是一个动作的请求,还可能包含“我有点冷”、“你挡住风了”或“我希望你尊重我的空间”等更深层的含义。这些隐藏在字面意义之下的意图,正是语用学所关注的核心。语用学,这门探索语言在实际使用情境中意义的学科,为我们揭示了语言互动中那些微妙而至关重要的层面。 一、 语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语用学(Pragmatics)与句法学(Syntax)和语义学(Semantics)共同构成了语言学的基础。句法学关注词语如何组合成合乎语法的句子,语义学则研究词语和句子的字面意义。而语用学则将目光投向了语言使用者的意图、语境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意义的产生和理解。 语境(Context):语用学认为,脱离语境谈论语言意义是片面的。语境是多维度的,它包括: 物理语境(Physical Context):即语言发生时的客观环境,如地点、时间、参与者等。例如,在海边说“这里水真蓝”,与在沙漠里说这句话,其含义和听者感受会截然不同。 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关系、身份地位、年龄等。对上级说“请把这份报告写完”,和对下属说,语气和期望的接受方式会有很大差异。 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特定文化群体共享的知识、价值观和习俗。一个简单的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代表完全不同的意思。 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指参与者当下所拥有的知识、信念、期望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当我们试图说服别人时,需要考虑到对方已有的认知,并据此调整我们的说辞。 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即一段话语中,前面和后面的话语。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意义,往往需要参照其前后文才能完全理解。 意义(Meaning):语用学区分了几种不同层面的意义: 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 / Semantics):句子本身所表达的客观内容。 说话人意义(Speaker Meaning):说话人希望通过这句话传达的意图。 听者意义(Hearer Meaning):听者根据说话人的话语和语境所理解到的意义。 潜在意义(Implicature):未被直接说出,但可以通过推理理解的意义。 指示语(Deixis):这类词语的意义完全依赖于语境,例如人称代词(我、你)、指示词(这、那、这里、那里)、时间词(昨天、明天)等。例如,“我在这里”这句话,其具体所指会随着说话人、时间和地点而变化。 二、 语用学理论的核心模型与重要概念 语用学的研究涌现出许多重要的理论模型,它们为我们理解语言的实际运用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与会话准则(Maxims):由哲学家保罗·格赖斯(H.P. Grice)提出,合作原则认为,人们在交流中通常会合作,以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流目的。他提出了四个主要的会话准则: 数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提供必要的信息,不多也不少。 质量准则(Maxim of Quality):说真实的话,避免虚假或证据不足的陈述。 相关性准则(Maxim of Relevance):言辞要与当前话题相关。 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说话清晰、避免晦涩、歧义、冗余,并有条理。 格赖斯指出,人们有时会故意违反或“撕毁”这些准则,但听者通常会假设说话人仍在遵循合作原则,并通过推断来理解其潜在的言外之意。例如,两人对话:“A:你觉得这顿晚餐怎么样? B:沙拉不错。” 如果B真的只是想评论沙拉,那么她可能没有提供关于整顿晚餐的足够信息,违反了数量准则。但A会推断,B可能是在暗示晚餐的其他部分并不怎么样,所以才只提了沙拉。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由丹·斯佩伯(Dan Sperber)和德尔德雷·威尔逊(Deirdre Wilson)提出,该理论是格赖斯合作原则的进一步发展。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交流是一种追求“最佳关联”的认知过程。人们在理解对方的言语时,会努力寻找最容易获得的、最相关的语境信息,以最大化认知收益(即理解到的新信息或对已有信息的重构)与认知成本(即处理信息所需的努力)的比值。因此,一个陈述的关联性越高,被接受的可能性越大。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由哲学家约翰·塞尔(John Searle)和约翰·奥斯汀(J.L. Austin)发展,该理论将语言视为一种行为。我们说话不仅仅是在描述事物,更是在执行某种行为。言语行为被分为三类: 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发出有意义的语音或文字的行为,即说话的字面意义。 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说话者通过言内行为所要执行的“意图”或“功能”,如承诺、命令、道歉、提问、声明等。例如,“外面在下雨”这个言内行为,其言外行为可能是警告对方“不要出门”或提醒对方“带伞”。 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说话人言外行为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如说服、恐吓、娱乐、启发等。 塞尔还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五种基本分类: 断言(Assertives):描述事实,表达信念,如陈述、告知。 指令(Directives):试图让听者做某事,如命令、请求、建议。 承诺(Commissives):说话人承诺将来会做什么,如承诺、保证。 表达(Expressives):表达说话人的心理状态,如道歉、感谢、祝贺。 宣告(Declarations):通过说话立即改变世界的状态,如宣战、解雇、命名。 预设(Presupposition):指说话人认为听者已经知道或应该知道的背景信息,这些信息是说话的必要前提。例如,说“约翰的妻子生病了”,就预设了“约翰已婚”和“约翰有妻子”。如果约翰未婚,这句话就会显得奇怪。 隐含(Implicature):如前所述,指说话人没有直接说出,但听者可以从话语和语境中推断出来的意义。这包括格赖斯提出的会话隐含和约定隐含。 三、 语用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语用学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更在诸多实际领域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 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直接或委婉的表达方式、对“是”和“否”的理解、对沉默的解读等,都可能引发误解。语用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差异,从而促进更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语言习得: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词汇和语法,更要学会如何根据语境得体地使用语言。语用学研究有助于解释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并为语言教学提供启示。 临床语言学与病理语言学:语用学能够帮助识别和诊断与语用障碍相关的语言疾病,如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社交沟通困难。对患者语用能力的评估和干预,是这些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批评与叙事分析: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对话、人物的言外之意、叙述者的视角等语用手段来塑造人物、营造氛围、传递主题。语用学分析能够深入揭示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和艺术技巧。 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为了让机器更好地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需要借鉴语用学的原理。如何让AI理解用户的情感、意图、隐含信息,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法律语言学:法律文本的解释往往需要考虑其语用层面,例如合同条款的意图、证人证词的真实性等。语用学为法律语言的精确理解和应用提供了分析框架。 教育领域: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都涉及复杂的语用现象。理解和优化这些语用实践,对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四、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旨在捕捉语言在真实使用场景下的复杂性。 语料库分析(Corpus Analysis):利用大规模的真实语料(如书籍、报纸、对话录音、网络文本等),通过计算语言学方法,统计和分析特定语用现象的出现频率、分布规律及其与其他语言特征的关系。 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设计控制实验,通过操纵语境变量或语言形式,观察被试者的反应和理解,以检验语用理论的预测。例如,设计不同的对话情境,让被试判断说话者的意图。 访谈与问卷调查(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直接向语言使用者询问他们对特定语言表达的理解、偏好或态度,以获取主观层面的数据。 案例研究(Case Studies):对特定的语言现象、个体或群体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以期获得深刻的洞见。 民族语言学方法(Ethnographic Methods):在自然环境下观察和记录语言使用,深入理解语言与社会文化背景的紧密联系。 结语 语用学是一门充满活力且不断发展的学科。它让我们意识到,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在真实情境中的灵活运用。从日常的寒暄到复杂的学术讨论,从微妙的社交暗示到宏大的政治演说,语用学都提供了洞察语言奥秘的独特视角。通过对语用学的深入探索,我们不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他人的话语,更能提升自身沟通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从而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中游刃有余。这门学科提醒着我们,学会倾听话语背后的声音,理解言语之外的意义,是真正掌握语言艺术的关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语言学著作的视角相当新颖,它不仅仅停留于对语言结构本身的分析,而是深入挖掘了语言在实际使用场景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似乎对人类交际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尤其是在探讨语境如何影响意义生成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隐含意义”和“言外之意”的梳理,这些内容常常是传统语言学分析容易忽略的盲区。比如,书中对某些日常对话的案例分析,细致入微地拆解了那些看似随意的言语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期待与文化默认。读起来,就像是拿到了一份解读人类社交密码的说明书,虽然专业术语不少,但讲解的脉络非常清晰,足以引导一个对语言现象充满好奇心的初学者逐步建立起系统的认知框架。那种从零开始、层层递进的构建感,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满足感。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新窗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学术读物来说并不常见。它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兼顾了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内容上,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这一部分。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比单纯掌握语法规则重要得多。书中列举的那些因为语用失误导致的文化冲突案例,令人拍案叫绝,同时也让人深思。这些案例的选取非常具有代表性,跨越了地域和语言的障碍,直指人类交流中最本质的挑战。它强迫读者跳出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以一种更具同理心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日常的交流行为。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在理论深度和实用价值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点的优秀教材,对于任何想提升自己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士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资源。

评分

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语言的“形式结构”与“社会功能”这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它没有被沉溺于纯粹的语言学形式分析,也没有完全倒向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范畴,而是精准地定位于语言行为的中心地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礼貌理论”的讲解,它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负面礼貌”和“正面礼貌”的分类上,而是结合了最新的社会认知研究,探讨了在不同权力关系下,人们如何策略性地运用语言来管理“面子”。阅读时,我常常忍不住停下来,对照自己最近的聊天记录,反思自己的言语选择是否恰当,这是一种非常即时的自我矫正和学习过程。这本书的价值是复合型的,它既是学术理论的奠基石,也是提高个人情商和沟通效率的实用指南,推荐给所有对“言语的艺术”抱有敬意的人。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过程既充实又略带挑战。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在探讨“语用标记”和“篇章连贯性”时所展现出的细腻观察力。他不仅仅是罗列出“那么”、“就是”、“其实”这些词语的功能,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如何在对话的动态流程中,帮助说话者维护人际关系、表达不确定性或是引导听者的注意力。这种对微小语言片段的放大镜式的审视,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口语文本的敏感度。有时,你会发现自己过去完全没有注意到的语言“胶水”是如何将零散的句子粘合成有意义的整体的。唯一可能让部分读者感到吃力的地方,或许是某些章节对逻辑推理的引用稍显密集,需要读者集中精力去消化。但瑕不掩瑜,这份对语言“内在机制”的深入挖掘,绝对值回票价。

评分

坦白说,初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我对它是否能真正“入门”持保留态度。毕竟,“语用学”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学术的距离感。然而,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堆砌定义的教科书模式,而是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博学多识的导师的深度对话。书中对各种理论流派的介绍,处理得非常高明,既没有厚此薄彼,也没有让人感到信息过载。作者巧妙地将不同的理论支点置于具体的语言事件中进行比对,让读者自然而然地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个理论”而非“这个理论是什么”。尤其是关于“会话含义”的章节,作者运用了非常生动且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来阐释,即便我不是科班出身,也能立刻领悟到其精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们对“说话”这件事的理解深度。

评分

Corpus linguistics

评分

'Post-modern' applied linguistics

评分

SECTION 2

评分

SECTION I

评分

送货快多了,比去超市买还好

评分

6 Context and culture

评分

Literary stylistics

评分

Corpus linguistics

评分

'Post-modern' applied linguistic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