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导论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Peter De Jong 等 著,沈黎,吕静淑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治疗
  • 短期治疗
  • 焦点解决
  • 咨询
  • 心理学
  • 治疗方法
  • 技巧
  • 个案分析
  • 实战指导
  • 问题解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8435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16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2
字数:5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导论》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经典著作,由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领袖人物PeterDe J on g 及 InsooKimBer g 所撰写。本书从范式变迁的角度,通过与问题解决学派的比较,来介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基本精神与原则。随后,依循建构解决之道的会谈历程,详细阐述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会谈架构与核心技巧。同时,还阐述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非自愿案主和危机等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的实务运用。最后,从以证据为本的实践角度,呈现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全球不同场域中的运用成果,以反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珍贵价值。  本书的理论阐述清晰易懂,并辅以真实而详细的案例说明,值得所有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实务工作者用心研读。

目录

第一章   从问题解决到建构解决之道 1
第二章   建构解决之道的基础知识 19
第三章   未知的技巧与“慢一拍”引导 31
第四章   关注案主的需求 81
第五章   奇迹式问句: 如何拓展案主的期待 111
第六章   探寻案主已有的优势与成功 145
第七章   给予案主反馈 165
第八章   后续会谈: 发现、扩展和评量案主的进步 199
第九章   非自愿处境中的会谈: 儿童、成对者与被强制的案主 239
第十章   危机情境下的会谈 293
第十一章   实证研究基础 323
第十二章   专业价值与人类多元化 341
第十三章   机构、团体及组织的实务工作 363
第十四章   实务应用 389
第十五章   理论意义 485
附录   建构解决之道的工具 505
参考文献 529
译后记 545
内容提要 547

前言/序言

  这是一部讲述作者如何与案主进行会谈的书。它提供了一整套助人专业所需的基本会谈技巧,而这些技巧在很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第一,这些技巧旨在协助案主描绘出对未来更满意的愿景。第二,这些技巧引导案主和实务工作者更深入地觉察那些可用来实现愿景的力量和资源。这些技巧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即辅导必须在案主的参考架构中进行。  我们把这种与案主会谈的方式称为“建构解决之道”( Solution Building ),以便区别于其他许多会谈所采用的“问题解决”取向( Problem Solving A pp roach )。在“问题解决”取向中,实务工作者从案主那里收集信息,以预估案主问题的本质和严重程度,并设计出能够解决或减缓问题的介入策略。“问题解决”取向很  大程度上倚重有关预估和干预的专业知识。  从“问题解决”取向转为使用“建构解决之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的学生和工作坊成员告诉我们: 这种转变就像原来习惯用右手做事现在改成用左手做事一样,我们需要努力来习惯这个转换的过程。他们还认为,在理论上理解这两种取向的差异,比将焦点解决的技巧有效运用于实践要容易得多。因此,我们在这里期望能够提供旨在提升实务技巧的教学资料。  本书的目的是教会读者如何与案主一同来建构解决之道。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描述和说明这些必要的技巧。建构解决之道是通过实务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语言所产生的,因此本书引用了许多我们与案主的真实对话。文中引用足够长的对话,以便读者能清楚地体会建构解决之道对话的展开方式。而这些对话往往充满了起伏与转折。  原著有配套的 DVD 和《教师资源手册( Instructor’s Resource Manual )》。这些资料和原著被设计成一个整体的学习套装,供学习者参考,同时每个部分又可独立使用。让学习建构解决之道的新手能够迅速、有效地学会这一流派,是我们编写这些补充资料的初衷。补充资料包括会谈示范、授课意见、课堂(工作坊)练习、课后练习、测验样题、与案主一起使用建构解决之道的工具等。  原著配套的 DVD 包含了从 6 个访谈中截取的 22 个片段视频。这些视频根据本书所讲述的基本技巧、会谈情景类型的顺序来编排。第一批视频展示了与自愿型案主访谈的基本技巧,第二批视频则增加了在非自愿的情境(如工作对象是儿童、青少年、配偶、强制来访者)和危机情境中需要使用的技巧。视频中的访谈者由一位学生和原著作者来扮演,而案主则涉及不同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的人。视频与书上的特定技巧和谈话类型相对应,以方便查找。读者需要注意的是,视频主要根据不同的谈话情境来编排,并未依据特定的技巧来编排。因此,尽管我们选择用视频 1 ~ 7 来向读者展示基本技巧,但你会发现其实这些技巧贯穿所有视频的始终。  原著配套的 DVD 提供两种形式的片段视频。第一种形式是无间断的 22 个片段视频,供大家直接观看。读者告诉我们,配合阅读课本上对于各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巧的阐述,再看这些片段视频对他们有很大帮助。第二种形式以“引导练习”的方式来编排,在读者对这些技巧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引导练习”可以用来帮助他们在课后或工作坊外改进自己的技巧。在这部分,读者可以集中学习从 22 个片段视频中精选出来的一些片段。通过预设的停顿及对会谈提问和回应的反思,这些片段视频邀请读者进入会谈情境。更为具体的是,就某个片段视频而言,在案主分享其回应前,视频会仅播放一部分并自动停止,然后让读者写下他的回应及下个问题可以如何问,如此让读者来尝试扮演会谈者。一旦读者想好了自己的回应,他可以继续播放视频去看片中的会谈者是如何回应并提出下一个问题的。接着,视频再次停止,并指导读者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视角将自己的回应和提问与片中会谈者所做的进行比较,看哪一个更为有效。这种引导练习要求读者能够聆听( Listen )案主的看法,以找出焦点解决可能的线索;选择(Select )那些值得回应的可能性所在;通过陈述或问句的方式,邀请案主在焦点解决的方向上进行建构( Build )。这些练习让聆听、选择、建构在同一时刻进行,这个过程就如同我们真实的会谈过程一样。通过比较自己和视频中会谈者的回应及提问之间的差异,可以帮助实务工作者真正学会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思维方式。  与原著第三版一样,原著第四版没有出版配套的练习手册。作为替代,我们为本书设立了一个教师资源网站,以提供用于指导教学的《教师资源手册》。对于需要纸本练习手册的人,可以到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协会( 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 Association )的网站( www.sfbta.or g )下载电子版的练习手册,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pdejongsft @ g mail.com )向 Peter De J on g 索取。读者可以自行复制和使用这份练习手册。  想要在线获取影音资料的学生,还有另外一个选择: 圣智学习出版公司 ( Cengage Learnin g )的“社会工作课程伙伴”( Social Work Course Mate )有辅助教科书的互动式学习、研读、考试准备工具等项目,可以将课程概念带入生活之中。同时,网上还有“无间断的片段视频”和“引导练习”、电子书、小测验、其他活动等内容。该网站的网址是 www.ceng a g ebrain.com 。  使用本学习套装的同仁,还可以在配套网站上阅读和下载 《教师资 源 手册》。随着原著第四版的修订,《教师资源手册》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① 学习活动: 就课本中所涉及的概念和技巧设计了相关活动供课堂或工作坊使用。 ② 原著配套的 DVD 使用说明: 详细描述了如何运用 DVD 来提升学生的会谈技巧,包括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本书配套网站来完成 DVD 中的引导练习。 ③ 角色扮演剧本: 提供不同的角色扮演剧本,以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熟悉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巧的运用。 ④ 测验试题: 提供了本书的测验样题。 ⑤ 建构解决之道的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演练和学习。《教师资源手册》(无测验试题的部分)既可以在网站( www.sfbta.org )上下载,也可以通过电邮( p de j on g sft@ g mail.com )向PeterDe J on g 索取。  本书的章节安排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本书的第一章至第二章。本部分提供了会谈技巧的基本背景。在这些章节中,我们描述了“问题解决”取向的助人方法可以追溯到现代医学兴起的历史,以及这一方法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同时也指出在助人领域中运用“问题解决”取向的担忧,并阐述了另外一种替代性的选择——建构解决之道。第二部分,本书的第三章至第十章。本部分阐述了建构解决之道所使用的技巧,并根据这些技巧在建构解决之道初次及后续会谈时使用的顺序来一一呈现。换言之,技巧的呈现反映了建构解决之道从开始到结束的历程,以及从简单的会谈情境到更具有挑战性的会谈情境(从自愿情境到非自愿情境,再到危机情境)。我们相信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初学者将技巧运用于其自身的实践中。第三部分,本书的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本部分提供了在机构及助人领域中运用建构解决之道的相关信息。我们给出了研究成果数据,并重视建构解决之道所能反映的助人专业的珍贵价值,其中包括对多元文化敏感性实践的认同。我们通过案例说明如何调整这一方法,将其能运用于小组工作和组织实践中。我们新加了一章,用来探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概念和技巧是如何在不同项目中得到运用的。最后,我们还探讨了这些技巧蕴含的理论意义及案主对这些技巧的回应。  对于熟悉本书先前版本的读者而言,你会发现第四版有以下一些变化。首先,对于第三章中关于基本会谈技巧的组织与呈现有了较大修改。这些变化反映出我们确认了建构解决之道对话中最常使用的技巧,并依此排出优先顺序。这样的呈现是基于新的研究发现而来的,即通过“微观分析( Microanaly sis )”的方式  对每个片段的治疗对话进行分析,并结合心理语言学和对话分析领域中的实验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已提出了几十年,但却未被心理治疗领域所重视。这些令人兴奋且日益蓬勃发展的研究发现具有挑战性,因为这些研究改变了我们领域中许久以来对于“治疗性对话”本质的假设。这些研究发现证实了: 治疗性对话比较像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合作过程,是实务工作者和案主之间对事件新的理解的积累;而非大部分治疗领域书籍中所认为的: 治疗性会谈是一种两个不同个体之间信息的直接收集与交换。我们将这些成果整合在原著的第四版中,使得我们能更清楚地确认和描绘出我们在焦点解决会谈中所使用的基本技巧。我们也相信,这让我们更完整和清楚地呈现案主和实务工作者是如何建构(或共同创造)新的理解,并进而达成案主前来会谈所欲寻求的解决之道。这些资料导致第三章被大幅修订,同时也影响了随后的章节。在第十五章论述建构解决之道的理论内涵时,我们还会再次明确地回应这些概念。  其次,原著第四版的另外一个显著改变,是运用了支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新的实证研究资料。就在原著送印之前,一本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提供最新证据基础的新书出版了( Franklin , Trepp er , Gin g erich , &McCollum; , 2012 )。特别感谢此书的出版,因为它为原著第四版(较之前几版)奠定了更为充分且具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基础。我们将在第十一章介绍这些研究成果。  如同第一次在原著第三版中的做法,我们在原著第四版中也用一章(第十四章)来讨论“应用”的主题。焦点解决学派的思维模式及技巧持续在全球不同的实务领域中得以运用。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范例,让读者明白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现在是如何充满创新性并被广泛运用的。第十四章由八个不同的项目组成,它们涉及不同的组织层面,包括学校、精神健康机构、医院、监狱、儿童福利机构、机构的策划小组等;还涉及不同的应用层面,包括个人、家庭、小组及组织层面的实践。这八个案例中有三个是新增的,其他五个则做了更新和修订。有关这八个项目运用的描述,都是由项目的发起人或改良者来写的。他们分别阐述了是什么促使他们相信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他们的领域中会有效,他们实务操作的步骤是什么,他们运用了哪些实务技巧及典型案例的描述,这种革新性的方法给案主和实务工作者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他们到目前为止所收集的定性或定量的结果数据。介绍这些不同的项目,是为了帮助读者意识到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实践的发展,并且激励他们去思考如何将这些实践运用于自己的实务场域。  除了上述章节有显著的修订外,随着焦点解决取向自身的不断发展,原著第四版亦将这些新增的变化补充进来。自原著第三版出版以来,已经有数本关于焦点解决治疗的新书出版,而它们的要点也被整合及引用进本书的各章节中。  本书适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心理辅导、心理学、精神病患照顾及社会工作领域的实务课程。我们相信本书与原著的 DVD 、《教师资源手册》、配套网站一同使用会对广大读者提供帮助。我们也相信,本书对于心理辅导中心、家庭服务中心、儿童和成人精神健康中心,以及其他有兴趣培训员工使用建构解决之道技巧的社会服务机构会大有裨益。原著第四版是经广大读者使用前三版并认真考虑了他们的建议后修订而成的。  读者会发现,本书是用对话的方式写作而成的,表述偏口语化。我们尽量避免使用专有名词,常常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当提及我们中某个人过往经历的时候,我们会指出这个人是 Insoo 还是 Peter 。口语化的方式对我们而言是自然的,这种风格更准确地反映了我们与案主、学生及工作坊成员间一起工作时的方式。我们相信,这使得我们能更清楚地道出我们的经验与想法。  本书为实务工作者提供了一张地图,以便能够有效地协助案主在其参考架构内建构解决之道。我们相信,通过想象别样的未来,并努力将想象变为现实,案主就可以自我赋能。作为实务工作者,我们可以为案主建构解决之道做出贡献。当我们有目的且有效地运用本书中的技巧时,我们便能体会到实务工作者对于案主赋能的贡献。这一历程对于实务工作者而言,将是一个充满活力、身心愉悦的体验。欢迎来到这个令人兴奋的世界,在这里案主将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  我们要感谢以下的评论者对于原著第四版的贡献: 惠洛克学院( WheelockColle g e )的 NinaAronoff ,库兹敦大学( KutztownUniversit y )的 DeborahBarlieb ,乔治亚高地学院( Georg iaHi g hlandsColle g e )的 SusanClaxton ,以及布里斯托社区学院( BristolCommunity Colle g e )的 J ohnCicero 。  原著第 四 版 从 同 事 们 的 合 作 研 究 与 对 话 中 受 益 匪 浅。维 多 利 亚 大 学 ( Universit  y ofVictoria )的心理学荣誉教授 J anetBeavinBavelas 作为长期从事面对面对话( Face-to-faceDialog ues )微观分析的研究人员,成就卓越。她曾邀请 Peter与其他几位同事一起合作,对几个治疗性对话进行微观分析的研究,这些研究发现已经纳入了原著的第四版中。其他参与这些研究项目的学者包括: 瑞典的私  人执业精神科医师 Harry Korman ,以及德州理工大学( TexasTechUniversit y )的SarahSmock 等人。本版也有赖于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Universit y ofTexasatAustin )的 C y nthiaFranklin 的专业知识,她审查了本书的第十一章“实证研究基础”。我们也要谢谢我们的学生、工作坊成员和案主,他们提出的问题和付出的努力是本书大部分内容的灵感之源。  令人难过的是,在本书第四版的实际修订工作开始前, InsooKimBerg 不幸于 2007 年意外过世。尽管如此, PeterDe J ong 还是以 Insoo 与他共同修订本书的方式来写这篇序言的。他之所以如此书写序言,是因为 Insoo 曾与他讨论他们应该将什么内容纳入第四版,那时便打算写本书的第四版。此前, Insoo 与她的丈夫StevedeShazer 曾一起同 Peter 讨论该如何发展治疗对话的微观分析研究,也论及此项工作对于理解和教授焦点解决会谈技巧的潜在贡献。 Insoo 也很赞同要加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实证研究基础,并鼓励许多学者从事相关研究。因此,虽然实际上是 Peter 负责撰写第四版序言及本书的修订工作,但他觉得在写作本书时, Insoo 的精神与他同在并指引他前行。如同本书的前三版一样,第四版是Insoo 与 Peter 同心协力的成果。PeterDe J on g &InsooKimBerg;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导论》这本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并掌握一种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短期为导向的心理治疗模式。它并非一本包罗万象的心理学百科全书,也不是对各种心理疗法进行泛泛而谈的介绍。相反,它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极其精炼且高效的治疗框架,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其核心理念、实践方法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书的核心出发点在于“焦点”与“解决”。传统的心理治疗往往倾向于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病因以及过往的创伤,认为理解了“为什么”会产生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则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路径:将治疗的焦点从“问题”本身转移到“解决”的未来和目标上。它相信,客户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拥有内在的资源、能力和已经存在的解决方案,只是在某些时刻被问题所遮蔽。因此,治疗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客户发现和激活这些资源,构建他们所期望的未来。 “短期”二字也同样重要,它预示着一种效率和目的性。SFBT并非否定长期治疗的价值,而是认为在许多情况下,通过精准的介入和聚焦的努力,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成显著的改变。这种“短期”并非意味着敷衍或浅尝辄止,而是强调治疗的效率和有效性,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能产生影响的方面。 本书的结构安排,旨在为初学者构建一个坚实的认知基础,并逐步引导他们走向实践。 第一部分:理念的基石 在深入介绍具体技巧之前,本书首先会详细阐述SFBT的哲学基础和核心假设。这包括: “没有问题”的视角: 这一核心理念并非否定客户所经历的痛苦和挑战,而是强调当客户能够实现自己所期望的改变时,他们所经历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客户达到“没有问题”的状态,而不是仅仅纠缠于问题的存在。 优势视角(Strengths Perspective): SFBT将焦点放在客户的优势、能力、成功经验以及已经拥有的资源上。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个体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一定有某些闪光点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治疗师要做的,就是放大这些优势,让客户看到自身的力量。 例外(Exceptions)的重要性: SFBT认为,即使在最“有问题”的时刻,也常常存在“例外”——那些问题没有发生、或者发生得不那么严重的时刻。发现并分析这些例外,能够帮助客户理解在哪些条件下问题得到了缓解,从而为构建解决方案提供宝贵的线索。 合作(Collaboration)的伙伴关系: SFBT强调治疗师与客户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关系。治疗师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与客户并肩作战的伙伴,共同探索和构建解决方案。尊重客户的自主权和经验,是建立有效治疗联盟的基础。 关注未来和目标: SFBT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客户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才能达成?”这两个问题上。它鼓励客户描绘出理想的未来图景,并将治疗目标具体化、可衡量化,然后逐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第二部分:实践的工具箱 在理解了SFBT的核心理念之后,本书将详细介绍一套实用且易于掌握的治疗技术和提问方式。这部分内容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为读者提供可操作的工具: 奇迹问句(Miracle Question): 这是SFBT最具代表性的提问方式之一。它鼓励客户设想一个神奇的夜晚,当他们入睡后,一个奇迹发生了,解决了他们所有的问题。然后,引导客户描述这个奇迹发生后,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有哪些细微的差别,以及他们会如何知道奇迹发生了。这个问句的目的是帮助客户具象化他们的期望,并从中发现可行的第一步。 “如果……”问句("What if..." Questions): 这种问句旨在激发客户的想象力,探索当某种理想状态发生时,会带来怎样的可能性。例如,“如果你的问题少了一半,你今天会做什么不一样的事情?” “你认为……为什么?”问句("What do you think...why?" Questions): 当客户描述了他们已经采取的有效行动或他们拥有的优势时,治疗师会用这种问句来引导客户深入思考这些行动或优势背后的原因。例如,“你提到那天你成功地与孩子沟通了,你认为是什么让你那天做出了那样的反应?” 赞美(Compliments)与认可(Affirmations): SFBT高度重视对客户的积极肯定和认可。治疗师会细致地观察客户的每一次微小进步,并给予真诚的赞美,帮助客户建立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 “你做了什么?”问句("What did you do?" Questions): 当客户描述他们如何克服困难或实现目标时,治疗师会鼓励他们回顾自己具体采取了哪些行动,从而强化他们成功的经验。 “谁知道?”问句("Who knows?" Questions): 这种问句通常在讨论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时使用,旨在拓宽思路,引入外部的视角和可能的帮助。例如,“在你身边,谁可能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好的建议?” “好的部分”的提问(Probing for "Good Parts"): 即使在最消极的陈述中,SFBT也试图找到积极的线索。例如,当客户抱怨时,可以问:“在你抱怨的时候,有没有某个时刻,你觉得稍微好一点点?” 第三部分:应用与拓展 在掌握了SFBT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技术后,本书将进一步探讨该疗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其原则融入更广泛的助人情境: 个体咨询: 介绍SFBT如何应用于应对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困扰、成瘾问题、创伤后应激等各种个体心理困扰。 家庭与伴侣治疗: 探讨SFBT如何帮助家庭成员改善沟通,解决冲突,构建更和谐的家庭关系。 儿童与青少年工作: 介绍SFBT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行为问题、学业压力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与青少年建立有效的治疗联盟。 教育领域: 探讨SFBT如何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处理学生问题,促进学生成长。 组织与社区发展: 介绍SFBT如何应用于团队建设,危机干预,社区赋权等领域,激发集体的潜能。 自我成长与赋能: 强调SFBT的理念和技巧不仅适用于专业助人者,也能够帮助个人进行自我反思,发掘自身优势,积极应对生活挑战,实现个人成长。 贯穿全书的特色 本书的写作风格将力求清晰、简洁、易于理解,避免使用过于深奥的心理学术语。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将伴随着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具体的实践指导。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不仅能够深入理解SFBT的理论精髓,更能掌握一套能够立即付诸实践的治疗工具。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导论》的目标读者广泛,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工、教育工作者、人力资源管理者,以及所有对高效、积极的助人方式感兴趣的个体。它将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入门读物,也可能成为有经验的助人者拓展视野、丰富工具箱的得力助手。通过这本书,读者将有机会开启一种全新的视角,看见并激活隐藏在问题之下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探讨精神分析/动力学取向的章节,其深度和对潜意识的挖掘,着实令人感到既敬畏又迷恋。这本书没有止步于对经典理论的复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现代客体关系理论,尤其是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下,如何理解早期依恋关系对成年人格结构的影响。作者对“移情”和“反移情”的论述细致入微,强调治疗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自我觉察,才能在治疗室中安全地容纳来访者的情感投射和内在冲突。书中对“空杯”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治疗师需要扮演的角色——一个既能提供稳定容器,又能映照来访者真实自我的空间。这种对内在世界复杂运作的探索,要求治疗师具备极大的耐心和精微的洞察力。它教导我们,许多当下的困扰,其实是过去未解决的“情结”在当下的重演,只有深入理解这些根源性的动力,才能带来真正持久的心理整合,而不是表面的症状缓解。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更深层自我理解的门径。

评分

阅读完这本关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书籍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对“人”的尊重与信任。书中对罗杰斯核心条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性理解和真诚性(或称一致性)的阐述,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被细致地拆解成了可以在日常对话中实践的具体技巧。尤其是关于如何真正做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作者提出了许多微妙的观察点,比如如何识别并放下自己内在的评判,转而全然地接纳来访者的主观经验。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接纳并非意味着赞同来访者的所有行为,而是承认他们体验的真实性。书中穿插的许多对话摘录,真实得近乎粗粝,它们展示了治疗师如何在沉默、反思和澄清中,与来访者共同构建一个安全的“容器”,让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得以浮现。这种治疗范式强调的是“关系即治疗”,它提醒我们,工具和技术固然重要,但治疗师自身的在场感和真实性,才是促使改变发生的根本动力。对于寻求更深层次、更具人文关怀的治疗取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

评分

我被这本书中对叙事疗法的介绍深深吸引,它完全颠覆了我对“问题”本身的理解。作者娴 পারব地展示了如何通过“外部化”的技巧,帮助来访者将自己的困扰从身份中剥离出来,不再是“我是一个抑郁的人”,而是“抑郁这个叙事正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书中关于“独特成果”的挖掘,更是充满了诗意和希望,它鼓励治疗师去寻找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能展现来访者力量和价值的微小时刻。通过重新编织故事的实践,读者被引导去构建一个更丰富、更有韧性的自我身份。这种治疗哲学无疑是极具赋权的,它将焦点从“缺陷”转向了“潜能”,从“僵硬的现实”转向了“可塑的意义”。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我们每个人是如何被自己讲述的故事所塑造的,以及我们如何有能力去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更积极的作者。这本书提供了一种优雅而深刻的方式,去处理那些看似无法改变的生命困境。

评分

这本关于家庭治疗的书籍,在探讨结构派的理论框架时,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对家庭系统的边界、层级和运作模式的阐述,清晰而有力,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家庭内部权力动态的窗户。特别是关于“三角化”现象的分析,不仅仅是概念上的介绍,更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临床案例,展示了这种互动模式如何在家庭成员间制造出难以察觉的张力与情感困境。我过去在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时,总觉得理论的落地性不够强,但这里的案例分析,总是能精准地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家庭的结构是否健康地支撑着每个成员的成长?书中对鲍文理论中“区分化”的讨论也十分深入,它强调了个体在家庭情感网络中保持独立自主性的重要性,这对于理解成年子女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过度卷入,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模式,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视角。总的来说,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家庭动力学,并学习如何有效干预结构性问题的治疗师或学习者来说,这本书在理论的深度和案例的广度上,都表现出了扎实的功底,它让我对家庭系统的复杂性有了更细致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对认知行为疗法(CBT)的介绍,简直可以作为一本教科书来使用,它逻辑严谨、脉络清晰,将复杂的认知模型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表和步骤。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亚伦·贝克认知模型(三联结)的系统性梳理,从核心信念到自动思维,再到认知扭曲(如灾难化、非黑即白思维),每一步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如何使用思维记录表来捕捉、检验和修正不适应性的思维模式,并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材料,让人可以立即上手操作。这种强调实证、注重实效的写作风格,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效用感。它不只是在“谈论”治疗,更是在“示范”如何进行治疗。对于那些希望建立一套清晰、可量化的干预框架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方法论的严谨性,它教会我们如何像侦探一样去审视内在的证据,并用更具适应性的逻辑取而代之,实现对情绪和行为的有效调控。

评分

专业用书,指导性不错。

评分

算正版吧

评分

东西还可以,用着看吧。

评分

代买的。

评分

好书,可以细细研读,要是没有配套的录像就更好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代买的。

评分

专业用书,指导性不错。

评分

终于买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