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留下了什么:战后一代的鹤见俊辅访谈

战争留下了什么:战后一代的鹤见俊辅访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鹤见俊辅,上野千鹤子,小熊英二 著,邱静 译
图书标签:
  • 战争回忆
  • 战后日本
  • 鹤见俊辅
  • 访谈录
  • 历史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二战
  • 日本战后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86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25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阅读日本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字数:24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战争留下了什么——战后一代的鹤见俊辅访谈》:日本战后思想史读物。

内容简介

  《战争留下了什么——战后一代的鹤见俊辅访谈》是日本战后一代著名思想家鹤见俊辅和日本思想史重要学者上野千鹤子及小熊英二的对谈集。内容涉及鹤见俊辅乃至战后日本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和问题,深受日本思想界欢迎。

作者简介

  鹤见俊辅,日本同志社大学退休教授,日本著名哲学家、文化评论家;上野千鹤子,东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著名女性学者);小熊英二,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社会学科)。

目录

第 一 日

作为原点的家庭出身 3
近代日本的“第一病” 3
严母之侧 9
父亲与鹤见家的人们 13
爪哇岛的残杀俘虏事件 19
美国归来 19
在海军武官府 25
残杀俘虏事件 30
与“随军慰安妇”的关涉 32
慰安所运营 32
与女性的关系 37
慰安所里有“爱”吗 41
对“国民基金”的评价 45
爪哇生还 49
杂谈1第一日夜 55
上野与鹤见的初次见面 55
掌握日语 58
伊拉克战争与美国 61

第 二 日

八月十五日的经历 69“那不是敌机” 69
在战败一方死去的决心 74
对特攻队的感情 78
沉默的八月十五日 82
占领改革与宪法 90
拒绝协助占领军 90
宪法前言与象征天皇制 93
关于宪法第九条 97
知识分子的责任 101
目录战争留下了什么——战后一代的鹤见俊辅访谈《思想的科学》创刊 105
源自战争体验的多元主义 105
“异类交流”的同人们 108
刊名的由来 111
丸山真男与竹内好 116
与丸山真男的交流 116
彼此的影响 119
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与爱国主义(patriotism) 123
国家(state)vs性(sex) 125
与竹内好的交往 132
五十年代的纠结 137
《思想的科学》五十年 137
大众路线与发掘作者 140
朝鲜战争与美国 146
桑原武夫与抑郁症的经历 151
人的轮廓与性 153
战争责任与“变节”研究 159
追放解除与“变节”研究 159
战争责任问题 162
跟父亲的和解 165
杂谈2第二日夜 169
所谓“全历史”(total history) 169
八卦聚集地 173
历史的文风 176
作为“纪念文集”的诗集 180

第 三 日

“60年安保” 187出乎意料的高涨 187
“无声之声”与电视的功效 189
桦美智子死去的日子 192
失败是下一次的准备 195
对藤田省三的讯问与对女性史的评价 198
对藤田省三的讯问 198
国民的历史学运动与女性史 201
谷川雁与“活动小组村”的女性们 204
对女性解放运动的评价 206
吉本隆明其人 210
少年士兵一代的思想家 210
全共斗与吉本 213
诚实的人 217
对“一根筋”的评价 220
亚洲问题与鹤见良行 224
战后思想的空白 224
与韩国的关系以及金芝河 229
鹤见良行其人 232
全共斗·三岛由纪夫·联合赤军 234
全共斗时代 234
三岛由纪夫与对死者的评价 238
联合赤军与“警探小子民主主义” 241
越平联与逃兵援助 246
遇到小田实 246
“进击”心情下的逃兵援助 249
逃兵进澡堂 252
越平联的组织运营 256
疲惫与道义 259
杂谈3第三日傍晚 266
在这儿“散伙饭” 266
超越个人的 269

后记 271

我为什么要翻译这本书(译后记) 275

前言/序言












历史的回响,时代的烙印:一部关于生存、反思与重建的深度访谈录 这是一部沉淀了岁月痕迹的访谈录,它并非聚焦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也不是描绘英雄主义的史诗。它所捕捉的,是战争结束后,那一代人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记,是他们如何在废墟之上重新拾起破碎的生活,如何在沉默与痛苦中寻找意义,又是如何将过往的经验转化为照亮未来的智慧。这本书,以一种朴实而充满力量的方式,让我们得以窥探一个民族在经历剧痛后,其精神内核如何悄然演变,又如何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访谈对象,是一位饱经沧桑却思维敏锐的智者。他的经历,浓缩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他并非一个遥远的学者,而是一个亲历者,一个观察者,一个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浮过、思考过、并最终沉淀下独特洞见的人。他的声音,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又饱含着对当下与未来的深切关怀。通过与他的对话,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的迷雾,走进那些不曾被宏大叙事轻易覆盖的个体生命体验。 这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战后一代”这一群体内部复杂性的细致呈现。战争留下的,并非只有物质的残破,更有精神的创伤与迷茫。一代人,如何在父辈留下的战败阴影中成长?他们如何在旧的秩序崩塌、新的规则尚未确立的混乱时期,摸索着前进?他们的童年,是被战争的恐惧所笼罩,还是在逆境中学会了坚韧?他们的青春,是充满迷惘与彷徨,还是在寻找新的理想与寄托?访谈深入触及了这些个体层面的困境与挣扎,展现了他们在时代巨变下的不甘与无奈,也揭示了他们如何在绝望中孕育希望。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焦点置于个体生命在历史语境下的反应与塑造。战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萧条、政治的动荡、价值观的重塑,这一切都如同一张巨大的网,笼罩着每一位普通人。访谈中的声音,便是这张网中被细密勾勒出的一个个触角。他们可能是在饥饿中排队领取救济粮的孩子,是在工厂里默默劳作的青年,是在学校里接受新思想洗礼的学生,也是在家庭中承担起重担的成年人。他们的叙述,构成了历史最生动、最真实的肌理。 其中,对“生存”的描绘尤其令人动容。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生存本身就是一项严峻的挑战。食物、住所、医疗,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种奢侈。访谈中,那些关于如何寻找食物、如何缝补衣物、如何度过严寒的片段,并非简单的生活记述,而是对人类在极端条件下顽强生命力的有力证明。然而,生存的意义,远不止于生理的满足。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尊严,如何在失去一切的情况下依然相信人性,这些精神层面的挣扎,同样是战后一代所面临的巨大考验。 更深层次的,是这本书对“反思”的探索。战争留下的伤痕,并不会随着硝烟的散去而消失。它渗透在民族的集体意识中,也潜藏在每一个个体的内心深处。战后的一代人,既是战争的承受者,也是战争的见证者。他们不得不面对战争的根源,不得不思考战争带来的教训,不得不审视导致这一切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因素。访谈中,智者的反思,并非简单的指责或道德审判,而是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是对人类局限性的清醒认识,更是对未来避免重蹈覆辙的殷切期盼。他们审视着民族的性格,审视着权力的逻辑,审视着信息的传播,这一切都是为了从历史的错误中汲取智慧,为后代铺就一条更平坦的道路。 “重建”是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当旧的结构被摧毁,新的社会秩序需要被建立。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它不仅涉及物质的重建,更重要的是精神与文化的重建。一代人如何在新的社会土壤中,培育新的价值观?他们如何在一个被战争撕裂的国度,重新寻找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他们如何让孩子们接受教育,让他们拥有更美好的未来?访谈中,关于教育、关于家庭、关于社区的讨论,都体现了战后一代对于重建的努力与希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思考,努力填补战争留下的巨大真空。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沉默的智慧”。并非所有的经验都能用言语清晰地表达,也并非所有的痛苦都能被轻易言说。战后一代的许多经历,都蕴含在他们沉默的眼神、细微的动作、以及那些欲言又止的瞬间中。访谈者以其深刻的同理心和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这些“沉默”背后的丰富内涵,并将其转化为能够触动人心的文字。这种对非语言信息的解读,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立体,更加引人深思。 此外,本书对于“记忆”的探讨也尤为重要。记忆并非一成不变的历史记录,它受到个人经历、社会环境、时代叙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战后一代如何处理战争记忆?他们是选择遗忘,还是选择铭记?他们如何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相结合,形成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历史叙事?访谈中,对于记忆的挖掘与梳理,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也让我们看到,个体记忆如何共同构筑起一个民族的历史图景。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它鼓励读者去审视自己的过往,去理解他人的经历,去反思当下所处的时代。它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个体,其生命历程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已逝的过去,而是活在我们当下,并将继续塑造我们的未来。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战争留下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废墟,更是深植于一代人心中的烙印。这些烙印,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也构成了他们独特的精神遗产。而正是这些经历与反思,在无声中,默默地为后辈铺就了一条更加明亮的道路。这本书,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一次关于生存、反思与重建的生命追问,一次穿越历史迷雾,直抵时代内核的深刻洞察。它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唤醒我们对历史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责任。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类的精神依然可以闪耀出不灭的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立刻将我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带入到一个需要高度专注和沉浸的智识空间。作者的提问方式非常巧妙,它不咄咄逼人,更像是耐心的引导,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读者探索一片未知的精神版图。这种访谈录的形式,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和不可预设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爆发出怎样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或是揭示出怎样出乎意料的内心挣扎。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安静的旁听者,见证了一场思想的碰撞与交融,那种思想火花迸溅的瞬间,总是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这种深度交流的文本,无疑是为那些渴望进行深度思考和自我审视的读者准备的饕餮盛宴,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更复杂、更丰富的问题。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极具匠心,访谈与访谈之间,虽然时间跨度可能很大,但其内在的精神线索却是清晰而连贯的。它就像一部精心谱写的交响乐,有低沉的大提琴铺陈出时代的背景,也有高音的小提琴奏出个体不屈的旋律。每一次思想的深入,都不是孤立的爆发,而是对前文观点的呼应和拓展,形成了一个自我完善的认知体系。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愉悦感,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去捕捉那些微妙的语义转移和视角转换。对于追求阅读深度的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深入思考的方法论和一种面对复杂世界的内在韧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度克制却又蕴含巨大能量的表达方式。它没有冗余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每一个停顿都仿佛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打磨,精准地落在了它该出现的位置上。阅读时,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被访者在阐述观点时,那种语速的放缓、眼神的聚焦,以及话语背后的情感重量。这种“少即是多”的叙事哲学,恰恰是处理沉重议题时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它将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鼓励我们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去填补和理解那些留白的意义。对于长期关注社会变迁和文化心理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看似朴实的对话,构建起一座理解时代困境的坚实桥梁。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身处历史转折点的人物如何看待自身存在的意义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似乎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在废墟上重建意义”的努力与挣扎。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回忆,更关乎“如何带着过去的记忆继续生活下去”这一永恒的命题。最让我动容的是其中对“日常性”的描绘,在巨大的历史洪流面前,正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构成了抵抗虚无的最后防线。这种对细微之处的关注,让宏大的历史主题变得可触摸、可理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教科书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带有体温的生命体验。它迫使我反思,在我自己的生活中,哪些看似寻常的坚持,最终会成为支撑我走过风雨的力量源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带着岁月的痕迹和淡淡的忧郁感,仿佛能透过纸张看到那个特定年代的沉重与复杂。我通常对历史题材的作品抱有敬畏之心,因为它们承载着无数真实的人生轨迹和时代变迁的重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在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之后,人们如何消化创伤,又如何在新生的土壤上重建精神家园?这本书的视角,似乎不仅仅停留在宏大的叙事层面,而是深入到个体心灵的幽微之处,去探寻那些不易言说的情感和思考的脉络。光是透过文字所能感受到的那种沉静而有力的反思,就足以让人在合卷之后久久不能平静,这种对人性深处的挖掘,远比单纯的历史陈述来得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我尤其欣赏那些能够将时代的大潮与个体的细微感受巧妙融合的叙述方式,这使得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才得以更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阅读阅读

评分

没有塑封,书略脏,有损坏。

评分

失书记·得书记 韦力 著...失书记·得书记 韦力 著...失书记·得书记 韦力 著...

评分

京东搞活动囤书还是很合算的

评分

很好,可以了解一下

评分

不错,到货很及时…………

评分

战争留下了什么:战后一代的鹤见俊辅访谈

评分

没有塑封,书略脏,有损坏。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阅读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