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建筑文化100讲

道家思想与建筑文化100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付远 著
图书标签:
  • 道家
  • 道教
  • 中国哲学
  • 建筑史
  • 文化史
  • 传统文化
  • 风水
  • 园林
  • 哲学史
  • 宗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0095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34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字数:25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道家思想与建筑文化100讲》道家思想以其深邃的世界观,在让我们领悟人生时,还影响到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道家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发展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道”即是根本的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阐述。人们耳熟能详的“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是道家养生的观点。人的生命活动只有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健康长寿。道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构成了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骨架。“上善若水、得意妄言、宁静致远、大器晚成、大巧若拙、见素抱朴、知雄守雌、洞天福地、移天缩地”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建筑文化观。

作者简介

  付远,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毕业,建筑师。多年来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建筑策划工作。在工作中体会到,作为一名建筑师,只有挖掘道家思想才能设计出体现东方韵味的建筑,实现天人合一的梦想。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道家思想与建筑文化
第1讲 紫气东来——比喻祥瑞从天而降
第2讲 五德终始——影响建筑的色彩观
第3讲 东方文明——牛与道家的不解之缘
第4讲 驾鹤西游——黄鹤楼的千古传奇
第5讲 万乘独尊——武当金殿的皇权思想
第6讲 堪舆之道——中华建筑文化之魂
第7讲 道家八宝——建筑装饰的吉祥纹样
第8讲 气运图谶——最早的环境科学理论
第9讲 神秘符板——隐匿于太和殿屋顶
第10讲 山岳崇拜——高台建筑与山形建筑
第二篇 皇城布局与城市规划
第11讲 天地交泰——阴阳和谐的皇城规划
第12讲 五位四灵——神兽守护的城门
第13讲 象天设都——仿效宇宙 规划城池
第14讲 九五之尊——建筑规划的数字玄机
第15讲 卦象布局——拘泥形式 得不偿失
第16讲 寻龙觅砂——龙脉与城市风水
第17讲 上善若水——打造“八水润长安”
第18讲 八卦古城——入选吉尼斯纪录
第19讲 小国寡民——人文尺度的城市
第20讲 九宫格局——打破雷同的城市布局
第三篇 传统民居与特色村落
第21讲 藏风聚气——土楼演绎太极文化
第22讲 虚极静笃——从窑洞到掩土建筑
第23讲 五岳朝天——徽州民居的独特韵律
第24讲 坎宅巽门——四合院大门的讲究
第25讲 清静无为——院落文化与隐居思想
第26讲 八卦古村——迷宫布阵保平安
第27讲 身国互喻——宏村的牛形图腾
第28讲 见素抱朴——水墨风格的东方民居
第29讲 依水而居——风水文化 中西推崇
第30讲 神仙居所——与世隔绝的山里人家
第四篇 标志建筑与个性建筑
第31讲 意境之道——上海环球金融大厦
第32讲 大巧如拙——香港地标的诞生
第33讲 风水轮转——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第34讲 少就是多——东方之冠 言简意赅
第35讲 观形察势——门形建筑要注意尺度
第36讲 高不胜寒——奥运双塔 终被取消
第37讲 长生不老——福禄寿星大酒店
第38讲 以柔克刚——金茂大厦抗震法宝
第39讲 盖天学说——方圆大厦 取象于钱
第40讲 寄直于曲——中央电视台的震撼
第五篇 住宅规划与住宅设计
第41讲 高台近仙——台阶提升住宅气势
第42讲 影壁萧墙——现代消防的奠基石
第43讲 洞天福地——封闭住宅区的特色
第44讲 曲径通幽——尽端式的道路设计
第45讲 南面之术——住宅朝向的渊源
第46讲 太极空间——居住区要有归属感
第47讲 玄同世界——风水形煞的实质
第48讲 守中致和——Town house的风水
第49讲 阴阳平衡——“过白”与日照间距
第50讲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终结
第六篇 景观设计与园林建筑
第51讲 一池三山——园林中的道教痕迹
第52讲 九宫八卦——圆明园的风水布局
第53讲 群仙荟萃——道教特征的八卦亭
第54讲 曲水流觞——暗示人生不是坦途
第55讲 遁世归隐——逍遥思想与园林山水
第56讲 惟恍惟惚——意境美是核心追求
第57讲 峰回路转——登名山大川启迪人生
第58讲 培龙补砂——叠山理水的堪舆表达
第59讲 有无相因——园林的空间观
第60讲 合德之术——八大“道术”手法
第七篇 公共建筑与学校建筑
第61讲 五行相生——生生不息的奥运场馆
第62讲 大方无隅——国家大剧院的造型
第63讲 周庄梦蝶——演绎梦醒的影剧院
第64讲 善工助运——元宝造型的银行设计
第65讲 天上人间——北京西站古亭浮想
第66讲 虚极静笃——道家风格主题酒店
第67讲 点石成金——开启智慧的学校建筑
第68讲 知白守黑——玻璃幕墙少建为宜
第69讲 五行五色——华夏民族的吉祥色彩
第70讲 创造祥瑞——“雷人”建筑惹争端
第八篇 商业建筑与商城定位
第71讲 太极无边——商厦大门有讲究
第72讲 抽水上堂——拉气入穴 财源滚滚
第73讲 变换门厅——扩大气口 利于经营
第74讲 八卦迷阵——沈阳特色商业城
第75讲 知鱼之乐——天津劝业场的成功
第76讲 明道若昧——商业街的“魂与味”
第77讲 乘气而生——风水宝地的风水问题
第78讲 移天缩地——世界公园 一天逛世界
第79讲 流水不腐——养生会馆暗流涌动
第80讲 玄之又妙——茶道文化与茶城兴起
第九篇 办公建筑与养老建筑
第81讲 阴阳之道——行政建筑的阳刚之美
第82讲 知雄守雌——行政建筑要人性化
第83讲 为天下先——“白宫书记”成为笑柄
第84讲 道韵之楼——凝聚力量的建筑
第85讲 心怀乾坤——皇帝办公室的“靠山”
第86讲 虚以致静——养老院选址及定位
第87讲 松柏龟鹤——养老院的景观规划
第88讲 外丹理论——养老院的建筑意境
第89讲 道法自然——养老院的建筑设备
第90讲 形神相悖——八卦造型 弊大于利
第十篇 陵园建筑与纪念建筑
第91讲 依托龙脉——地宫偏角与争抢靠山
第92讲 万年吉壤——帝王陵园的选址规则
第93讲 天道承负——现代陵园规划设计
第94讲 远人近天——天子祭天的意境
第95讲 天地合德——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第96讲 泰山封禅——岱庙石刻 五岳独尊
第97讲 铲断龙脉——墓碑被砸 繁塔被毁
第98讲 松柏同春——纪念建筑的材料寓意
第99讲 器以象制——中华世纪坛的乾坤
第100讲 道不可言——文化遗产与道家思想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道的诞生让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抹理性的光芒,这是东方文明在思想文化上的一次觉醒。道家思想的本质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古人根据自然现象推导出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行为规范。道家思想的魅力在于“天人合一”,天是指“天道”,天道就是宇宙运动的规律,先民把人类的生存环境同自然、宇宙的发展变化相结合,表达了顺应自然的核心思想。
  有的人误将风水学与算命混为一谈,这是因为算命的逻辑起点也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算命先生”根据主顾的生辰八字进行推演,生辰八字是指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按天干和地支排列,通过四柱五行、六爻八卦、奇门遁甲对每个人运程做出判断。然而世界是多样的,用生辰八字的唯一性对应世界的多样性就会让人茫然。《易经》是预测学的圣经,“易”字是“易变”的意思,就是说人世多变、世事弄人。“算命”的目的在于人要认识自己、防微杜渐、遵从天道。古人在遵循天道的路上犯过“形而上”的错误,帝王痴心妄想象天法地,百姓盲目追求八宅风水。有的“风水大师”利用人们改变运程的诉求兜售所谓的“镇物”,这种做法好比刻舟求剑、缘木求鱼。
  风水学也称堪舆学,是与建筑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风水在选择自然环境、规划建筑房屋时用“天人合一”的建筑语言表达中国人的生存意识观。现代风水学汲取道家思想之精髓,将“天人合一”发展为“以人为本”,目的在于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本书从古今城市规划、传统特色民居、当代标志性建筑、住宅区规划、园林景观以及公共建筑(包括:行政办公、银行、商业、写字楼、酒店、养老院)的建筑设计规划入手,试图揭示道家思想与风水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作者付远


《道家思想与建筑文化100讲》的图书简介,不包含此书内容,详细且力求自然,旨在引导读者领略中国传统建筑的深邃意蕴,而非直接阐述书中的具体章节或论点。 标题: 建筑的呼吸:天地自然的对话与人文精神的凝结 导语: 在中国古老的山川河流之间,隐藏着无数诉说着时光故事的建筑。它们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凝聚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理解、对生命哲理感悟的物质载体。当我们漫步于古老的庭院,仰望巍峨的宫殿,穿梭于精巧的园林,是否曾感受到一种超越视觉的宁静与和谐?这种和谐,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种深植于中华民族精神深处的智慧——对“道”的体悟,对自然规律的尊崇,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本书试图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世界。我们不直接剖析每一处梁柱的结构,也不拘泥于具体的风格流派,而是着眼于那些贯穿于建筑设计、空间布局、材料选择乃至装饰细节之中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东方哲学意蕴。我们将一起探索,是什么样的思想,塑造了这些千古流传的建筑瑰宝,又是什么样的精神,让它们在岁月的洗礼中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主体内容: 第一篇:自然的节律与建筑的呼吸 中国传统建筑,与生俱来地便与自然肌理紧密相连。当我们审视那些依山傍水而建的村落,或是坐落在平原沃野上的宏伟宫阙,不难发现,它们并非突兀的存在,而是如同自然界的一部分,与之融为一体。这种融洽,体现在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对气候环境的适应,以及对自然元素的巧妙运用。 “天人合一”的理念: 试想一下,当一栋建筑并非以征服自然的姿态出现,而是以谦卑的姿态融入自然,它便拥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力。传统建筑的选址,往往遵循“藏风聚气”的原则,既考虑了防风避雨的实用性,也蕴含了对生命能量流动的感知。山脉成为屏障,河流成为脉络,建筑巧妙地成为山水画卷中的点睛之笔。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建筑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汲取自然精华,又反馈自然和谐。 四季的流转与空间的意境: 建筑空间的设计,也深刻地映照着自然的节律。春日里,窗外的绿意盎然透过棂格,为室内带来勃勃生机;夏日里,廊道的深邃与庭院的阴凉,抵御着炎炎烈日;秋日里,金色的阳光洒满庭院,构成一幅宁静的画面;冬日里,室内温暖的炉火,与室外萧瑟的景致形成对比。建筑通过对光影、通风、视线的精妙控制,让居住者能够随着季节的更迭,体验不同的生活情趣,感受时间流逝的诗意。 五行相生与建筑材料: 东方古老哲学中的“五行”理论,并非仅限于玄学,它在建筑实践中也有着有趣的体现。木、火、土、金、水,这些构成我们物质世界的元素,在建筑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木材的温润,土的厚重,石的坚韧,金属的锐利,水的灵动,它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构建出丰富多样的建筑空间。建筑师们深谙材料的特性,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结构、装饰和功能之中,使建筑不仅坚固耐用,更富于生命色彩和变化。 第二篇:人文的秩序与空间的秩序 除了与自然的对话,中国传统建筑更是承载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社会秩序。它们是家族的载体,是礼仪的场所,是道德的象征。建筑的空间布局,往往蕴含着等级、尊卑、亲疏等观念,体现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结构的构想。 礼制与等级的体现: 宫殿、庙宇、官署等公共建筑,其规模、形制、装饰,无不彰显着国家的威严与等级秩序。同样的,在住宅建筑中,主次分明、内外有别的空间布局,也体现着家族的伦理关系。正房、偏房、耳房,前院、后院,内宅、外院,每一个空间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意义,共同维系着家庭的稳定与和谐。这种严谨的空间秩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划分,更是文化观念的凝固。 “道”的体悟与居所的哲学: 居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个理想的居所,应该能够“养人”,能够提供心灵的慰藉与安宁。建筑的设计,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也注重营造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庭院的设置,既是空间的过渡,也是精神的休憩场所,一花一草,一石一水,都经过精心布置,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种对居住环境的哲学追求,使得建筑成为人精神世界的延伸。 空间的流动与人文的流动: 传统的建筑空间,并非封闭的盒子,而是通过门、窗、廊、道等元素,形成有趣的渗透与流动。游廊连接着不同的院落,屏风隔而不绝,使得空间在视觉上得到延伸,也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这种空间的流动性,也象征着人际关系的互动与情感的交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 第三篇:意象的寄托与象征的语言 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还在于它所寄托的丰富意象和深邃象征。建筑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处装饰,都可能蕴含着古人对美好事物的期盼,对吉祥如意的追求,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忆。 吉祥图案的寓意: 从龙凤的尊贵,到蝙蝠的“福”,再到牡丹的富贵,以及莲花的“连年有余”,这些吉祥图案遍布于梁枋、斗拱、门窗、雕刻等各个角落。它们并非简单的美学装饰,而是古人向往美好生活的直观表达,是祈求家族兴旺、国泰民安的精神寄托。 建筑构件的象征意义: 即使是看似简单的构件,也可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屋脊上的脊兽,不仅是为了固定瓦片,更是被赋予了驱邪避灾、镇宅守卫的神话意义。斗拱,这一精妙的结构,不仅支撑着屋顶,其层层叠叠的形态,也可能被解读为层层递进、步步高升的寓意。 园林中的山水意境: 中国园林,是建筑与自然的极致结合,更是意象的集中体现。一池春水,几块假山,一株古松,都仿佛浓缩了天地万物的精华。园林通过借景、叠石、理水、植物配置等手法,营造出“步移景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将观者的情感引入自然,引发对人生、对自然的无限遐思。 结语: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的建筑,不再仅仅是欣赏其宏伟的体量或精美的工艺,而是试图去聆听它们穿越时空的低语,去感受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畏,对秩序的追求,对和谐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 “道家思想与建筑文化100讲”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它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古人精神世界的深度交流。通过对建筑文化的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体悟东方哲学的精髓,并从中汲取启示,去思考当下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内心世界的沟通。 愿这趟建筑文化的探索之旅,能为您打开一扇窗,让您看到建筑背后,那更辽阔、更深邃的精神天地。让那些静默的砖石木瓦,再次焕发出属于“道”的生机与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特定流派或历史时期的简单罗列上,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知识网络。作者似乎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潮有着极为全面的掌握,他不仅清晰地梳理了老庄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还巧妙地将其与其他诸子百家(如儒家、墨家在空间观念上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使得道家的独特性得以凸显。更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将视角延伸到了技术和艺术的交叉领域,例如,他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水利工程中对“势”的理解与道家“顺应自然”思想的内在联系,以及书法、诗歌艺术中“气韵生动”与“虚实相生”的哲学根源。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我意识到道家思想绝非束之高阁的玄学,而是渗透在中华文明骨髓里的底层逻辑。我感觉每读完一个章节,我的知识版图就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了一圈,这种充实感和知识被串联起来的豁然开朗,是阅读体验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毕竟“道家思想”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门槛,但读下来才发现,作者的叙事功力简直可以用“化腐朽为神奇”来形容。他没有采用那种堆砌术语、佶屈聱牙的论述方式,而是将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道德经》章节,用极其生活化、贴近现代人经验的语言娓娓道来。举个例子,他在解释“无为而治”时,竟然引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授权与放手”的哲学困境,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瞬间拉近了阅读距离。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无论是对古代园林布局的微观剖析,还是对当代城市规划中“留白”艺术的探讨,都非常扎实有力,逻辑链条清晰可见。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总是保持着一种谦逊的姿态,他提供的是一种思考的框架,而非唯一的真理,这给了读者极大的解读空间,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自我反思和拓展,而不是被动接受。这种深入浅出、充满启发性的写作风格,让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和智力的激发。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组织和逻辑推进上,体现出一种近乎完美的韵律感,读起来有一种步步为营、层层递进的快感。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典籍顺序来展开,而是遵循了一种由内而外、由抽象到具象的内在逻辑。开篇迅速切入核心的“道”与“德”的本体论阐释,建立起思想基础;随后,逻辑自然过渡到“虚静”与“知足”的个体修养层面;再进一步,探讨了“辩证法”在人际关系和处世哲学中的应用;最后,才落脚到最直观的“建筑文化”这一具体应用领域。这种由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渐进结构,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难度,确保了读者在接触到复杂应用实例之前,已经牢牢掌握了其背后的哲学支撑。每当我觉得某个概念即将变得复杂时,作者总能精准地用一个恰当的古代建筑实例来锚定它,使得思想的“流”能够稳定地“安放”下来。这种精妙的编排,使得阅读过程充满连贯性和探索欲,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座被剖析的建筑,将如何印证前文的哲学思辨。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环保纸张,触感上就给人一种朴实、回归自然的联想,与“道家思想”的主题完美契合。色彩搭配上,主色调是那种低饱和度的墨绿色和米白色,既沉稳又不失清雅,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处的烫金字体,虽然低调,但在光线下会反射出微弱的光芒,既提升了整体的质感,又没有落入俗套的奢华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字迹清晰锐利,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大量高质量的黑白手绘线条图和老照片,这些视觉元素与文字内容形成了很好的互补,让抽象的哲学概念通过具象的图像得到了生动的诠释。这种对实体阅读体验的重视,在当今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拿在手里,仿佛就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和匠人的温度。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仪式,让人不自觉地放慢呼吸,准备进入一个更深邃的精神世界。整体而言,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在实体呈现上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展现了出版方对文化载体本身的尊重与敬畏。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文化”类书籍抱有一定警惕心的读者,因为很多作品常常陷入空泛的赞美或矫饰的文艺腔调中,缺乏真正的批判性视角。然而,这套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其难得的冷静与克制。作者在赞颂道家思想的智慧时,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了其在历史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局限性,比如在面对大规模社会组织和制度构建时的“无力感”,或者某些解读在走向极端时可能滑向的虚无主义倾向。这种辩证的、不偏不倚的评价态度,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无比客观和可信。它不是一个单向度的“安利”,而是一次真诚的学术探讨。通过这种平衡的视角,我得以跳脱出对“国学”的盲目崇拜,真正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吸收其中的精髓。这种严谨的学风,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通俗读物的范畴,具备了更高的参考和研究价值,真正做到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君子之风。

评分

111111111111

评分

这商品很给力,购物放心到货快

评分

好不错好不错

评分

道家才是真正的国学,不懂风水就不能天人合一

评分

这商品很给力,购物放心到货快

评分

道家才是真正的国学,不懂风水就不能天人合一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不错不错,反正我觉得还挺好

评分

这商品很给力,购物放心到货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