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 章 总则 1
1.1 招标的概念 1
1.2 招标的立法目的 7
1.3 招标的调整范围 10
1.4 强制招标 13
1.5 招标监督体制 18
1.6 招标有形市场 24
1.7 禁止非法干涉 31
第2 章 招标 35
2.1 招标内容审核 35
2.2 招标方式 39
2.3 可以不招标情形 44
2.4 自行招标能力 50
2.5 招标代理资格 53
2.6 招标从业人员 56
2.7 招标代理权 60
2.8 招标代理合同 65
2.9 公告与标准文本 70
2.10 文件发售 76
2.11 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提交时间 82
2.12 资格预审主体及依据 84
2.13 资格预审结果 89
2.14 资格后审 93
2.15 文件的澄清和修改 96
2.16 对文件的异议 100
2.17 文件的合法性 104
2.18 标段划分 108
2.19 投标有效期 112
2.20 投标保证金 116
2.21 标底编制 122
2.22 踏勘现场 125
2.23 总承包招标 128
2.24 两阶段招标 131
2.25 终止招标 134
2.26 不得排斥或限制投标人 137
第3 章 投标 144
3.1 投标人参与投标的权利和限制 144
3.1.1 投标活动不受地区或者部门限制 144
3.1.2 投标人投标资格限制 148
3.2 投标文件的撤回与撤销 155
3.3 投标文件的拒收 162
3.4 联合体投标 166
3.5 投标主体变化 171
3.6 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75
3.6.1 禁止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 176
3.6.2 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的情形 178
3.6.3 禁止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投标 183
3.6.4 禁止投标人弄虚作假投标 184
3.7 资格预审申请人应遵守投标人的规定 190
第4 章 开标、评标和中标 194
4.1 开标程序和要求 194
4.2 评标委员会的组建 198
4.3 评标程序与要求 207
4.4 评标结果公示与中标 230
4.5 合同的签订 237
第5 章 投诉与处理 249
5.1 异议与投诉制度 249
5.2 投诉及其处理制度 254
第6 章 法律责任 260
6.1 招标人违法发布公告的法律责任 260
6.2 招标人违反招标程序的责任 262
6.3 中介机构利害冲突责任 264
6.4 招标人违反规定收取保证金的责任 266
6.5 串通投标和以行贿手段谋取中标的责任 267
6.6 投标人虚假投标的责任 269
6.7 出让出租证书的责任 271
6.8 违法组建评标委员会的责任 272
6.9 评标委员会成员违规的责任 273
6.10 评标委员会成员受贿的责任 275
6.11 招标人违法行为的责任 276
6.12 中标人违法订立合同的责任 277
6.13 违法签约的责任 278
6.14 中标人违法分包转包的责任 279
6.15 恶意投诉和违规答复的责任 280
6.16 招标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员违法行为的责任 281
6.17 招标投标信用制度 282
6.18 行政部门违法行为的责任 283
6.19 国家工作人员干涉招标投标行为的责任 284
6.20 招标、投标、中标无效的处理 286
第7 章 附则 288
7.1 行业自律 288
7.1.1 行业协会 288
7.1.2 行业自主与自律 289
7.2 适用例外 291
7.3 施行时间 293
招标投标是建设工程领域中主要的合同订立方式。招标投标活动的顺利实施是建设市场良好运行的基本保障,不但对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有重要的意义,对社会公共利益、公众的生命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颁行,是招标投标立法活动中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对于衔接《招标投标法》与大量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起到了关键作用。《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施行三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为便于读者更好地将《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运用到招标投标实际工作中去,我们深入总结经验,撰写了本书。
本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全书的落脚点在于条款的把握与理解,通过正确分析条款的内容与立法原意,试图消除招标投标活动实践中对条款的不同理解;
第二,在分析中结合实际,在条款分析中尽量辅之以招标实践中的代表性案例;
第三,尽量吸收近年来招标投标理论与实践中的最新成果。
本书的大纲由主编、副主编与中国电力出版社的王晓蕾编辑共同商定,因此要对王晓蕾编辑的劳动致以深深的感谢。本书的作者都对招标投标理论与实践有深刻的理解,都是长期从事招标投标活动的教学、研究、监管、法律服务等工作的人员,大部分作者同时具备工程和法学的复合教育背景。
本书由南开大学何红锋任主编,天津城建大学李德华、广东工业大学方媛任副主编。编写分工如下:第1 章:何红锋、李德华;第2 章:上海百通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张志军和天津职业大学付大学;第3 章:天津医科大学王伟;第4 章、第5 章:方媛;第6 章:天津唯睿律师事务所陈涛;第7 章:李德华。最后,按照惯例似乎是套话,但同时也是我们的心里话:本书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欢迎对解读与案例进一步深入讨论。
何红锋、李德华、方媛
2015 年6 月
我发现这本书在对法律条文的“溯源”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解读现行的《实施条例》,还会追溯到上位法,比如《招标投标法》本身,甚至更上层的《合同法》或《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是如何影响和塑造这些细则的。这种“寻根究底”的学术态度,让读者能够理解每一个规定的合理性和出台的时代背景,从而避免了死记硬背的弊端,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种深层次的理解,对于我们进行法律论证和争取己方权益时,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能在每章末尾增加一个“与其他相关法律的交叉引用索引”,方便读者快速定位到其他法律中与之相关的条文,那么其作为综合性法律工具书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逻辑非常清晰,这一点对于理解复杂法律条文带来的最大困扰——逻辑混乱——起到了极大的缓解作用。作者似乎非常懂得法律初学者的痛点,总是先陈述一个核心概念,然后立即引入相关的法律条文原文,紧接着才是深入的白话解释和情景模拟。这种“提出问题—展示依据—深度解析”的结构,让人可以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深入理解法律的内在结构。这种递进式的叙述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招标投标法》体系的读者,也能很快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判例时,不仅告知了判决结果,还重点剖析了法院在考量证据和适用法条时的“心路历程”,这比单纯罗列案例更有启发性,它教导的不是“记住答案”,而是“如何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的没得挑,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扎实,绝对是那种可以长期放在案头参考的工具书。尤其是纸张的选择,摸起来很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太累,这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查阅法律条文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封面设计虽然不算惊艳,但很沉稳大气,很符合法律书籍应有的严肃感。不过,说实话,我本来还期待它能有一些更现代化的排版设计,比如加入一些图表或者思维导图来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法律关系,但整体来看,它还是走的是比较传统的教科书风格,这一点可以理解,毕竟内容为王嘛,但如果能在一页的侧边留出空白区域供读者做笔记,那就更完美了。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讲,这是一本制作精良、值得信赖的实体书,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还是下了功夫的,这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简直是惊喜连连,尤其是在对那些细枝末节的条文进行“拆解”时,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专业度。很多我原本觉得模棱两可、在网上搜索也找不到清晰解释的概念,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非常细致的论述,仿佛作者是亲身参与了这些法规的制定过程一样。比如,关于“关联方”的认定,不同情形下的边界在哪里,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界定和不同法律意见的对比分析,这对于我们日常操作中规避风险至关重要。唯一让我略感不足的是,虽然案例分析部分非常详尽,但如果能增加一些跨年度的司法解释变动对案例判决结果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那就更具有历史纵深感了,这样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是如何在实践中自我修正和发展的。
评分这本书在实操指导性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它远不止于停留在理论的阐述,而是真正将法律条文与日常工作场景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例如,在涉及保证金退还的时限问题上,书中不仅引用了法规,还列举了不同省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操作细则差异,并提示了潜在的行政复议风险点。这种“理论+地方实践差异+风险预警”的三位一体的分析模式,对于我们项目管理人员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不过,如果能增加一个专门的“常见合同范本瑕疵”的对比章节,指出哪些条款因为不符合最新法规而可能无效或存在争议,那就更具前瞻性了,这样我们可以提前自查合同文本,避免不必要的后期扯皮。
评分正版图书。
评分给家里买的 应该是正品 纸张包装都不错
评分正是我所需正是我所需
评分正版图书。
评分给家里买的 应该是正品 纸张包装都不错
评分图书质量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还没开始看,希望实用。
评分好
评分还没开始看,希望实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