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叢書:張元濟評傳

國學大師叢書:張元濟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榮華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張元濟
  • 傳記
  • 人物傳記
  • 曆史
  • 文化
  • 教育
  • 近代史
  • 學術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50011793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207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學大師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國學大師叢書:張元濟評傳》以時代與社會環境的變化為背景,依據張元濟學術生涯的幾個主要階段,評述他確立思想宗旨後,在二十世紀新文明事業中的廣泛開拓與造就,著重探索張氏在烘托近代知識分子自由精神與獨立理想方麵取得的實質性進展及其清理民族文化遺産,為學術研究承先啓後的非凡貢獻,從中展示近代諸子春鞦中獨具特色的一章。

精彩書評

  ★《國學大師叢書》錶現瞭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瞭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規模宏大,意義深遠。  ——張岱年

目錄

總 序 張岱年/001重寫近代諸子春鞦 錢宏(執筆)/004序一 薑義華/001序二 張樹年/004英文提要/001前 言/001第1章 故園新人:時代洗禮中的年輕翰林/0011.1 傢學淵源/0011.2 從健社到通藝/0051.3 “戊戌黨錮孑遺”/014第2章 世紀之交:朝嚮民間的支點轉換/0212.1 “汲汲於教育之普及”/0212.2 國民精神的源泉及維係/0282.3 引導輿論和建立製衡機製的嘗試/035第3章 雲起龍驤:為輸導新知彆開生麵/0443.1 新式教科書的發軔/0443.2 匠心獨運於文化溝通/0513.3 公益文教事業的創舉/0583.4 近代語文新潮中的建樹/066第4章 蔚成大國:塑造學術與文化的自主精神與獨立機構/0754.1 文化企業的進退依違之道/0754.2 與社會學術團體結盟/0874.3 春雨潤物細無聲/0984.4 開拓“公共領域”的典範/112第5章 “書來自書”:學術史末篇與引言的疊閤/1265.1 涵芬於星離雨散時/1265.2 “學海之巨觀,書林之創舉”/1365.3 審美意象與逼真境界/1495.4 “掃除學術上二百年之陰霾”/164附錄 張元濟學術行年簡錶/182

精彩書摘

  這些論述反映齣張元濟站在近代民族主義立場上對國傢主權問題的重視。當時在國民意識日趨強烈之際,許多知識分子已將國傢理解為民眾的公有財産,因而當外來擴張侵略趨於急迫時,民族主義的倡導者便越來越注意到國傢主權的重要性。有一位美國學者曾對《清季外交史料》中“主權”二字的齣現概率作過統計,指齣這一名詞在1875—1894年裏每一百頁僅齣現一次,在1895—1899年間為2。5次,1900—1901年增加到8。8次,而在1902—1910年裏,每一百頁已多達22次。②這一統計數字清楚地顯示齣清末在外交上日趨重視國傢主權的傾嚮,而《外交報》則在這方麵起瞭領導潮流的作用。  比較而言,張元濟當時對民族國傢的經濟大權尤為關注。西方列強在嚮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對外擴張的要求日益膨脹,尤其暴露齣想把中國變為其商品市場、原料供應地和投資場所,並進而攫取經濟大權的野心。國人在世紀之交對這一情形已有所覺悟,如梁啓超在1899年發錶的《瓜分危言》一文中,將外國列強在中國的擴張區分為“有形之瓜分”與“無形之瓜分”。前者是指侵占國土疆域,後者則錶現為攫奪路礦開築、內河航運、海關稅務諸方麵的經濟權利,它比有形的瓜分具有更大的掠奪性和危害性。義和團運動被鎮壓下去後,在一片“黃禍論”的叫囂聲中,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野心更加急迫。《辛醜條約》尚在談判之中,日本輿論已在叫嚷要充當“東洋英國”,在中國擴張經濟勢力,“我輩深望早定和平之局,倘或和議告成,則於中國內地開鐵路、置電綫、掘礦山、墾荒畝,茫茫四百餘州,將變而為黃金世界,日本之百工業亦勃然而興,庶不愧為東洋英國乎”①。張元濟對列強擴張的經濟取嚮持有高度警惕性,並且已經注意到中國所處的世界已成為經濟實力的大競技場,因而明確主張要以“文明排外”之名,行“挽迴利權”之實。他稱這是國人應盡的“義務”和“天責”,並積極投身於維護鐵路權利的鬥爭之中,用親身行動為“文明排外”論提供清楚的釋義和例證。  鐵路是馬剋思稱之為物質生産第四部門(僅次於采掘、加工工業和農業)的主要構成部分,在一個國傢的生産和分配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不言而喻。因而外國殖民主義者來到中國後,幾乎無一例外地蓄意攫取築路權,使鐵路成為其割據中國領土的雙刃剪刀,或吮吸中國人膏血的管道。張元濟自戊戌年以後,已逐漸認識到鐵路國有化在振興實業和發展民族經濟方麵的關鍵作用,對外國列強的染指企圖深懷戒心,他斷言:“外人今日斷不能瓜分我國,事機之熟,其必在二三十年後鐵路大通之時。”②  當清政府在1903年頒布鐵路簡明章程,允許民間集資築路後,德國商人欲勾結浙江一批紈絝子弟閤資鋪築墅浦鐵路。張元濟聞訊後,“不忍目睹桑梓之邦淪於虎狼之德”③,遂多方運動,設法阻止清政府批準施行。他明確錶示:“鐵路非不可辦,而在我國是彷徨、內力萎縮之中國,則不可辦;而民智未到、物産有限之浙西,尤不可辦。洋股非不可閤,而在我主權日削、外力增進之中國,則不可閤;而強權自逞、淩厲無前之德人,尤不可閤。”④  ……

前言/序言

  中華學術,源遠流長。春鞦戰國時期,諸子並起,百傢爭鳴,呈現瞭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學成為正統;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並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於近代,可以說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並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淩侵,齣現瞭空前的民族危機,於是誌士仁人、英纔俊傑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於救國.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  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嚮,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於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於淺嘗,漸進乃達於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鑒彆能力,故能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  試以梁任公(啓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傢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雲:“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輩,……欲以構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清代學術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錶現瞭融閤中西的傾嚮,不過梁氏對西學的瞭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梁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啓濛思想傢,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誌,……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濛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彆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齣自己的學說體係,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薊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謹守樸學……及囚係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齣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之業,鞅掌餘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誌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聖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製大理,莫不孫順。”這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雲:“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亦各從其誌爾!漢宋爭執,焉用調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錶示,章氏之學已超越瞭漢學和宋學瞭。太炎更自贊雲:“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迴真嚮俗……秦漢以來,依違於彼是之間,局促於一麯之內,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誌精微,反緻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餘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太炎自負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雲:“其所自述.殆非溢關。”章氏博通華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迴到樸學的道路上瞭。  王靜安先生早年研習西方哲學美學,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學的觀點考察中國文學,獨闢蹊徑,達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後,專治經史,對於殷墟甲骨研究深細,發明瞭“二重證據法”,以齣土文物與古代史傳相互參證,達到瞭精確的論斷,澄清瞭殷周史的許多問題。靜安雖以遺老自居,但治學方法卻完全是近代的科學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學術成就,受到學術界的廣泛稱贊。  陳寅恪先生博通多國的語言文字,以外文資料與中土舊籍相參證,多所創獲。陳氏對於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見,他在對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論儒佛思想雲:“是以佛教學說,能於吾國思想史上發生重大久遠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其忠實輸入不改本來麵目者,若玄奘唯識之學,雖震動一時之人心,而卒歸於消沉歇絕……在吾國思想史上……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係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麵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實在是精闢之論,發人深思。陳氏自稱“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於鹹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曾湘鄉張南皮之間”,但是他的學術成就確實達到瞭時代的高度。  此外,如鬍適之在文化問題上傾嚮於“全盤西化論”,而在整理國故方麵做齣瞭多方麵的貢獻。馮友蘭先生既對於中國哲學史進行瞭係統的闡述,又於40年代所著《貞元六書》中提齣瞭自己的融會中西的哲學體係,晚年努力學習馬剋思主義,錶現瞭熱愛真理的哲人風度。  鬍適之欣賞龔定庵的詩句:“但開風氣不為師。”熊十力先生則以師道自居。熊氏戛戛獨造,自成一傢之言,贊揚辯證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論。馮友蘭早年擬接續程硃之說,晚歲歸依馬剋思主義唯物論。這些大師都錶現瞭各自的特點。這正是學術繁榮,思想活躍的錶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有鑒於中國近現代國學大師輩齣,群星燦爛,構成中國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躍的時代,決定編印《國學大師叢書》,以錶現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以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凡在文史哲任一領域開風氣之先者皆可入選。規模宏大,意義深遠。編輯部同誌建議我寫一篇總序,於是略述中國近現代學術的特點,提供讀者參考。  張岱年—1992年元月,序於北京大學
杏壇風華:近代教育先驅的探索與實踐 (本簡介所涉內容,旨在描繪民國時期教育思想的宏大圖景與具體實踐,與《國學大師叢書:張元濟評傳》一書所聚焦的個人傳記視角有所區彆,側重於時代背景下的教育思潮、製度建設與人纔培養的整體麵貌。) 引言:世紀之交的教育巨變 自晚清“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初步嘗試,到民國初年對現代教育體係的全麵構建,中國教育領域經曆瞭一場深刻的、結構性的變革。這場變革不僅關乎知識的傳授方式,更觸及國傢未來命運的根本。本書試圖跳脫齣對某一位教育傢的個人軌跡的細緻描摹,而是從宏觀視角齣發,梳理和解析近代中國教育體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模仿到探索的艱難曆程,展現一代知識分子為重塑民族精神和培養國傢棟梁所付齣的心血與智慧。 第一部分:舊邦新命——教育思想的衝突與融閤(約 400 字) 近代教育思想的奠基階段,是傳統儒傢教育觀與西方現代教育理念激烈碰撞的時期。本書首先探討瞭“中西會通”的艱難路徑。一方麵,以張之洞、梁啓超等為代錶的先行者,試圖在保留中國倫理道德核心的同時,引入西方的科學與實用知識。他們創立的新式學堂,如“中西學堂”、“仕學館”等,構成瞭近代教育的最初形態。另一方麵,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知識分子對教育的期望也日益提高,不僅要求“格物緻知”,更要求“救亡圖存”。 清末“廢科舉,興學堂”的決策,標誌著教育體製的根本性轉摺。本書詳細分析瞭壬寅學製、癸卯學製等一係列學製改革的嘗試,它們試圖構建一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完整教育序列。然而,學製的推行往往受製於財政、師資和地方勢力的製衡。這一階段的教育實踐,充滿瞭理想主義的激情與現實睏境的拉扯,形成瞭“西法東漸”過程中特有的教育張力。 第二部分:民國肇建——教育自主與大學精神的勃興(約 500 字) 中華民國成立後,教育被提升至“建設現代國傢之基礎”的戰略高度。教育的“化”與“治”成為核心議題。本書重點剖析瞭“教育獨立”的呼聲,即如何擺脫教會教育和軍閥乾預,建立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教育體係。 這一時期,大學精神的勃興是教育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以北京大學為代錶的幾所國立大學,不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傳授所,而是成為瞭新文化運動和思想啓濛的中心。本書將聚焦於幾所代錶性大學的建校理念和早期發展軌跡。例如,如何平衡“研究學術”與“服務社會”之間的關係?如何培養既具備國際視野又深植本土情懷的“通纔”? 我們詳細考察瞭教育部的職能演變,從早期的臨時機構到規範化的管理部門,其間的政策製定與執行過程,體現瞭中央政府對教育資源的整閤努力。同時,地方興辦教育的熱潮,如張謇在南通建立的教育體係,也展示瞭社會力量參與教育建設的活力。本書探討瞭不同思潮(如實用主義、杜威主義)如何被引入,並與中國自身的社會需求相結閤,塑造瞭獨特的“民國教育範式”。 第三部分:師資的鑄就與教育資源的睏境(約 400 字) 教育的成敗,關鍵在於師資。本書專門開闢章節,探討近代中國“教師”這一職業的社會地位變遷與專業化進程。從早期的“塾師”到新式學堂的“教員”,再到現代意義上的“教授”,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職業倫理都在重塑。我們分析瞭早期師範教育的模式,如南洋公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如何為全國培養急需的教員隊伍。 然而,資源的極度不均衡是近代教育難以迴避的陰影。本書細緻描繪瞭城市與鄉村、沿海與內地的教育資源鴻溝。在軍閥混戰和政局動蕩的背景下,教育經費的匱乏、教材的缺乏、校捨的簡陋,是無數鄉村學校麵臨的常態。我們通過對一些鄉村教育實驗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基層教育工作者在物質極端匱乏條件下,如何用堅韌的毅力和對真理的執著,維持著教育的火種。 結語:一脈相承的教育遺産 近代教育的探索,充滿瞭理想與妥協,成功與挫摺。本書旨在呈現一個多維度的教育圖景,它既有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也有腳踏實地的基層實踐;既有對西方教育的藉鑒,更有對民族未來發展的深刻反思。它留給後世的,不僅僅是一套學製或幾棟校捨,更是一種“教育救國”的堅實信念,以及一代教育傢以身作則、薪火相傳的偉大精神。通過審視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今日教育體係的由來與挑戰。 (總字數:約 1500 字)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國學大師叢書:張元濟評傳》,我內心湧起一股久違的敬意。這不僅僅是因為張元濟先生在學術上的成就,更是因為他身上所散發齣的那種人格魅力。作者在敘述中,並沒有將張先生塑造成一個高不可攀的聖人,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翔實的史料,展現瞭他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普通人的一麵。他對傢人、對朋友的溫情,他對學生、對後輩的關懷,以及他對於國傢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都讓這位國學大師的形象更加豐滿和真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張先生個人情感與傢國情懷之間的平衡。他既寫齣瞭張先生作為丈夫、父親的溫情,也展現瞭他作為一位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時刻挺身而齣的擔當。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人生價值、傢國情懷的生動教材,讀來令人心潮澎湃,受益匪淺。

評分

這本書讀起來,與其說是一部評傳,不如說是一次與張元濟先生精神世界的深度對話。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剖析瞭張先生思想形成與發展的脈絡,以及他如何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走齣一條獨特而輝煌的學術之路。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張先生如何將西方先進的齣版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閤的部分所打動。他不僅引進瞭機器印刷,建立瞭現代化的排版校對體係,更重要的是,他以開放的視野,將大量珍貴的中國古籍以現代化的方式呈現給世人,極大地促進瞭國學研究的普及與發展。書中對商務印書館早期發展中的一些具體案例的描寫,比如如何剋服資金短缺、人纔匱乏等睏難,如何引進和齣版那些影響深遠的學術著作,都讓我驚嘆於張先生的魄力與智慧。他不僅僅是一位學者,更是一位卓越的組織者和實踐者,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中國近代齣版業的繁榮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閤上書本,腦海中依然迴蕩著張先生那句“齣版之益,無遠弗屆”,深感這句話在今天依然具有振聾發聵的力量。

評分

《國學大師叢書:張元濟評傳》帶給我的,是一次對於“國學”二字更深層次的理解。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明白,國學並非僅僅是故紙堆裏的學問,它是一種活態的傳承,一種與時俱進的精神。張元濟先生的一生,正是這種精神的最好詮釋。作者通過對張先生在學術研究、教育實踐、文化傳播等多個層麵的深入挖掘,展現瞭他如何將對傳統的敬畏與對現代的擁抱融為一體,如何以開闊的胸襟吸收外來文化,並將其轉化為推動中國學術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張先生對古籍整理的嚴謹態度,以及他對學術道德的堅守。他對待每一部古籍都懷有敬畏之心,力求做到校勘精審,差之毫厘,謬以韆裏。這種治學態度,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瞭張元濟這位偉大的國學大師,更讓我看到瞭國學傳承的希望所在,也引發瞭我對自身在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方麵的思考。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沉甸甸的時代感。作者在字裏行間,巧妙地將張元濟先生的個人命運與中國近代史的宏大敘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我仿佛能透過張先生的視角,看到晚清民國時期社會巨變的縮影:從西學東漸的衝擊,到新文化運動的勃興,再到抗日戰爭的烽火,張先生始終站在時代的潮頭,用他的學識和行動,為守護和傳承中華文化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書中對張先生在戰亂時期,如何竭力保護商務印書館的圖書免遭損毀,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堅持學術研究的描寫,令我動容。他所展現齣的那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沉穩與堅毅,以及那種“斯文在否”的文化憂思,都深深觸動瞭我。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一位真正的學者,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更要有深厚的傢國情懷,以及在逆境中堅守理想的勇氣。

評分

初次翻開《國學大師叢書:張元濟評傳》,我被書名所吸引,心中便升起一股對這位國學巨擘的敬意與好奇。然而,真正讓我沉浸其中,欲罷不能的,並非僅僅是書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作者仿佛擁有穿梭時空的能力,將張元濟先生那跌宕起伏的一生,如畫捲般在我眼前徐徐展開。從他少年時代在上海求學,接觸西方新思潮的啓濛,到中年時期投身教育事業,傾注畢生心血於商務印書館的創立與發展,再到晚年雖身處亂世,仍堅守學術陣地,孜孜不倦地整理校勘古籍,每一個階段,作者都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張先生堅韌不拔、報效桑梓的理想與情懷。我仿佛能聽到他在書房中燈下苦讀的聲音,感受到他在校對古籍時一絲不苟的嚴謹,體悟到他在麵對時代變遷時的深沉思考。書中的許多細節,如張先生與梁啓超、蔡元培等學界名流的交往,他對於近代齣版事業的遠見卓識,以及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都讓我對這位“近代齣版業的巨擘”有瞭更為立體和鮮活的認知。他的一生,既是中國近代學術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一位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堅守信念、貢獻力量的典範,讀來令人感佩至深。

評分

好好好好,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

湊單買的

評分

幫爸買的,他很喜歡!!!

評分

好。

評分

好好好好,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不錯

評分

好好好好,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

張元濟在民國時期文化建設上很有功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