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5
音声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市场上乐评图书整体数量不多,可以说能写乐评的人绝对比能写影评的人少,而能将乐评集结出版的就更不多了,这其中具有竞争力的、受到读者关注的都是些较有名气的乐评人的作品,比如马世芳、辛丰年、李皖等,本书与这些乐评不同的是,书的作者是著名的作曲家,从专业学养上来说比一般的乐评人更专业,而且对音乐进行评论的角度也不同。
作者自身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因为在中央、中国、上海三大音乐学院均从事教学,这些学校的学生们对作者的认同度都非常高
近两年,中国掀起了一阵音乐会、演奏会热,各大剧院一直排期密集,激发了人们对所谓高雅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77级的曝光率很高,瞿小松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通过《音声之道》,读者会知道作曲家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音乐的,给予读者理解音乐的一种全新视角。
《音声之道》是一本音乐笔记/乐评,是音乐人瞿小松对音乐聆听及理解的笔记,它是对音乐的阐释,也是对音乐的重塑。
主要内容、主要特点。
可以通过这样一句话来理解书名:“一切音声皆含道性,道性通达一切音声。”
在《音声之道》里,作者借助自己对佛教、基督教、老庄哲学的理解,为我们阐明音乐的起源,带领读者去聆听各种类型的音乐:非洲、欧洲原生态音乐,格里高利圣咏,非暴力音乐《雨》《敦煌》(作者自己的作品),藏族歌手才让旦的雪域天籁,摇滚音乐之父崔健,福建南音等等,并表达一种非主流,广博、平等、包容的音乐态度。
解决什么问题?与当下有何种关联?读者从中能获得什么?
音声之道共一十六讲,内容不多,却提供读者一种全新的理解音乐的心界、眼界,也许读毕,大家各自可悟得自己的音声之道。
瞿小松,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最活跃和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1952年出生于贵州贵阳,1972年开始自学小提琴,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教授。曾旅居海外十年,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瞿小松的创作风格融合了西方先锋派和中国文化的意境,别具一格,主要作品有歌剧《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之死》《命若琴弦》及室内乐作品《MENGDONG》《行草》等,作品在全球广泛演出,被西方乐评称为“寂静的大师”。
作者作为国际一流的作曲家,与国内外文艺界众多知名人物,如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戏剧导演林兆华、孟京辉,电影导演田壮壮,作家韩少功,音乐人刘索拉交往甚密。作者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京报等媒体也有一定的宣传渠道。
近两年,作者主要往来于瑞典和国内,在瑞典时间多用于写作和委约创作,在国内则多用于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从事艺术教育,开设的课程和讲座颇受欢迎,因此该书出版后在大学内会有相当稳定的读者群。
作者经常在国内举办沙龙、讲座等活动,现场感染力很强,我们可以在作者回国期间(大概是三、四月)举办新书沙龙。
音乐人读经(代序)
上编 音声之道十六讲
第一讲:音乐之初
第二讲:本土与“新大陆”
第三讲:寂静之心
第四讲:跪祷
第五讲:《雨》与非暴力
第六讲:雪域天籁
第七讲:回归平常
第八讲:欧洲幸存的原生态
第九讲:当下
第十讲:无为
第十一讲:音声之道
第十二讲:尺八与禅
第十三讲:平凡的从容
第十四讲:梨园角儿曾静萍
第十五讲:琴人丁承运
第十六讲:《行草》与呼吸
下编 音乐内外
虚幻的“主流”
言与无言
音乐内外答问
附录
《古调》题记
改变听,将改变行
《故园》题记
后记
第四讲:跪祷
——波兰作曲家格勒茨基:格里高利圣咏的现代延续——
大凡提及交响乐,我们自然会联想第一维也纳乐派,尤其是贝多芬确立的格局。第一乐章,开篇,中速—快速,“维也纳古典主义”以降最复杂的“奏鸣曲式”:呈示部有主部与副部的对比,展开部有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裂变展开与冲突,再现部有主部与副部的和解,如同立论、推论、结论的严密论辩。第二乐章,中速—慢速,复三部曲式,抒情或沉思。第三乐章,快速—急速,曲式自由,作曲家有机会显示机智与幽默,癫僧有机会挥洒疯狂。第四乐章,终曲,中速—快速,奏鸣曲式:呈示部有主部与副部的对比,展开部有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裂变展开与冲突或者变奏,再现部有主部与副部的和解,是大总结、大结局,也是作曲家卖弄管弦乐技巧、展现辉煌轰鸣的用武之地。整个交响乐如同一部“大部头”的音乐戏剧,要求丰富复杂的冲突、变化与对比。最低限度,复杂多变的调性对比、快与慢的速度转换,是“必备”,也是“必须”。
20世纪,生于1933年的波兰作曲家格勒茨基(Henryk Gorecki)却不理会。他不理会先辈行家确立的规矩。他不遵行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的单碟销量超过百万的《第三交响乐》,三个乐章全部以慢速度写成,内敛,舒缓,不宏大,不急迫。他的无伴奏合唱作品,在极其缓慢的速度当中,不转换调性,仅仅使用简单的自然和声,长久地,轻声地,反复向上苍祈求:“主啊,悲悯我们!”
鉴于20世纪人类舞台频繁上演的战争、暴力、灾难与冲突,鉴于“二战”之后专制国家的反人性政治禁锢,他发自内心深处的祈祷,轻微徐缓的祈祷,现代人类无助而近乎绝望的祈祷,触动了这个星球数以百万计疲于浊乱、狂躁与暴力的心,唤醒了数以百万计的共鸣、同感与同情。
一,哀求
(唱碟Miserere,无伴奏合唱作品)
唱碟选段(歌词摘译自唱碟册页英译文):
1, 《哀求》—— 作品编号第44(Miserere Op.44,1981)32:39
“主啊我们的神,悲悯我们吧!”
2,《阿门》—— 作品编号第44(Amen Op.35,1975)6:24
“阿门!”
3, EUNTES IBANT ET FLEBANT—— 作品编号第32(Op.32,1972)8:36
“噢,来啦!让我们躬身礼拜,
让我们跪倒在造物主面前。”
“……携来珍贵的种子
将必定携带喜悦再来
……”
格勒茨基的无伴奏合唱,让我们听到现代人类无助的祈祷,近乎绝望的祈祷。此外,在极其缓慢的速度当中,我们听到仿佛发自大地深处的沉稳、从容和大气。这大气的沉稳与从容,携带无形的能量,围裹我们。
尾随格勒茨基的音乐,我们沉降,沉降,缓缓向地心沉没……
二,第三交响乐:“苦难之歌交响乐”
(唱碟Gorecki:Symphony No.3)
……格勒茨基的第三交响乐,作品编号第36:“苦难之歌交响乐”,写于1976年……
第一乐章,广板(慢速)。乐队以长时间的前奏,为一支15世纪末的挽歌铺垫。这支圣十字架修道院的挽歌,叙说一个母亲对亲子的爱。那是耶稣被放下十字架的瞬间:基督之母,与她臂膀中死去的儿子。
第二乐章,广板—柔板(慢速)。这是一首祈祷,是一个恳求,恳求圣母玛利亚的救助。
第三乐章,广板(慢速)。独唱女高音的歌词来自一首民歌,唱的是一位匍匐在死去儿子身上的母亲的悲伤……
这支民歌有一个温暖安慰的结尾:“神甜美的花朵,盛开着围绕着我,我的儿子,他将宁静地安睡。”
——摘译自唱碟册页斯蒂芬·利普卡(Stefen Lipka)所撰简介
我体会,以一个作曲家而论,格勒茨基在乎岁月,不在乎年代,在乎超越的灵魂求索,不在意急速善变的情感。他在乎心的沉潜,不在意脑的运作。
格勒茨基向内深省,不向外宣泄。
他的作品,概念上可以归入“现代音乐”。但他根本不理会“现代”观念、“现代”技法。他不理会“现代音乐”先音乐而设的体系。他不理会大脑的聪明。他不复杂,不概念,实际上,他太不“现代”。甚而,以巴赫以降的“专业”眼光看,他太简单,简单到令人联想到格里高利圣咏。
波兰作曲家格勒茨基,直接越过现代主义,直接越过表现主义,直接越过印象主义,直接越过浪漫主义,直接越过维也纳古典主义,直接越过巴洛克,直接越过文艺复兴。他直接回返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基督教文明,直接回返基督信仰与古犹太信仰,直接回返古老的格里高利圣咏传统。
不过,格勒茨基与格里高利圣咏之间,却有一个细微的差别。
聆听格里高利圣咏,我们或许可以设想一群虔敬的修士,胸前两手轻握,双目低垂,安宁地微声倾诉。格勒茨基的音乐,眼前的景象令人心碎。我们仿佛看见赤裸的大片泥土,蛮荒地漫向天际。天色铁青。广漠辽远的地平线极处,一个孤单的人形半跪,双臂向上长伸,仰面苍天,一动不动,静静地,喃喃地,无休地为苦难人类祈祷:神啊,请悲悯我们!
格里高利圣咏有宁静。格勒茨基的音乐深处,是极深的无助、极深的哀伤。
波兰作曲家格勒茨基,越过主义,叩问人之根本。他的专注,唯有心。只是这颗心,沉郁得令人欲深泣而无泪。
……
倾听印第安人粗豪无拘的狂野欢唱与无所忌惮的放肆,我整个的躯体迫切需要动、蹦、跳,迫切需要肆无忌惮地狂舞,迫切需要甩掉一切拘束的痛快。 如同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里头那条听见狼嚎便再难为犬的狗,我整个的身心,超越思索直接呼应印第安人的原始呼唤。
转而想,文艺复兴以降西式职业作曲家的作品,有不少源于民间舞蹈,却无一直接刺激神经、皮肤与肌肉,无一能够直接激起手舞足蹈的本能冲动。而人类,正是以身体而非思维,直接感应宇宙能量。
在这个星球上,几乎所有的灵修传统与崇拜自然的祭祀,都清醒地意识,“文明”人类自以为是、自以为高、自以为“进步”的“理性思维”,与基于理性思维的动作,障碍人类以自身感应、接收,进而无害地传导宇宙能量。
“文”一些说话,“知识”一些说话,这些音乐里头,我们听到印第安人对祖先的崇敬、对万物之灵的崇敬,听到与大地共舞的原生狂欢。
对祖先的崇敬、对万物之灵的崇敬、与大地共舞的原生狂欢,令我们追忆人类的童年,令我们向往仍处童年的人类,令我们向往回归人类的原初,也令我们感叹:遗憾,成年的“文明”人类,成年的“科学”人类,成年的“聪明”人类,成年的“都市”人类,老迈,枯萎。
改变听的状态,也就是改变看世界的眼。如果我们固执以自负的、学院的“我”这个视角看她、他、它,我们见到的,无非是经教化以及众多观念规范过的,局限的、狭小的、虚幻的“我”的投射。倘若能够放弃我们那点可怜的学院知识系统教给我们的鲁莽判断、规范、“总结”以及霸道的“评价”,直接面对这些音乐,直接面对这些鲜活的心,直接面对赤裸的自然,以她看她、以他看他、以它看它,以赤裸的心,触摸它们、她们和他们赤裸的灵,我们将有可能真正倾听,将有可能真正听到,将有可能直接体味她、他、它独有的世界与魅力。
换个说法,以“主流”之眼看世界,我们见到单色。即令这单色美艳,也必导致单一美色的霸道与乏味。“主流”眼中的世界,狭小、独尊、排他。以她、他、它看她、他、它,也就是以世界之眼看世界。不仰视,不俯瞰,平视万事万物,世界将还原它的广博、平等、包容。非主流也非“非主流”,大海纳众流而无流,是因其低下而深广。
事实上,我们自己就是世界。取“主流”之倨傲,狭小、独尊、排他,抑或处大海之低下,广博、平等、包容,“世界”怎样,在我们自己。
东西不错,送货也挺及时
评分挺好吧,速度挺快的,比较实用
评分代买,朋友说不错,支持京东
评分京东服务很不错,常来购买
评分学习学习学习
评分绝顶好书
评分代买,朋友说不错,支持京东
评分好书的啦~~~~~~~~~~~~~~~~~~~~~~~~~~~
评分值得一读!内容不错!
音声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