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抒情诗选(中英对照全译本)

雪莱抒情诗选(中英对照全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珀西·比希·雪莱 著,邵明刚 译
图书标签:
  • 诗歌
  • 英国诗歌
  • 雪莱
  • 珀西·比希·雪莱
  • 浪漫主义
  • 中英对照
  • 全译本
  • 文学
  • 经典
  • 诗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922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98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名著典藏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3
字数:535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雪莱诗歌作品,大都已有中译本。但是我们在此郑重推荐邵明刚先生的译本。这部译作有点非同寻常,令人耳目一新。邵明刚老师是位译界的“新人”。他是通过自学考试,获得英语专业文凭的。从2010年开始,年近花甲的他开始致力于英语诗歌的翻译。这些译稿的背后透露着一种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和“孜孜求索”。一个人认定了自己的目标,只要认真地去做,不言放弃,就一定能有所成就。明刚先生的译文读来朗朗上口,反应了其扎实的汉语功底,能让人感受到其气势磅礴、潇洒飘逸,其诗情时而激昂、时而憧憬、时而呐喊、时而遐想,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他的译诗既符合国人“一言均赋,四韵俱成”的赏韵习惯,又能涵盖原作非常工整的韵脚,吟诵诗歌时伴有阅读的快感。

内容简介

  珀西·比希·雪莱是一位知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他一生虽然短暂,但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作,其作品热情而富哲理思辨,诗风自由不羁,常任天上地下、时间空间、神怪精灵往来变幻驰骋,又惯用梦幻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雪莱抒情诗选(中英对照全译本)》按年代收入了大部分雪莱的抒情杰作和代表作,最后的附录介绍了雪莱的生平,可以让对雪莱不太熟悉的读者了解他的经历,并帮助理解诗歌的内涵。《雪莱抒情诗选(中英对照全译本)》中英对照,译文优美流畅,读来朗朗上口,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简介

  珀西·比希·雪莱,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1792年生于英格兰,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邵明刚,男,祖籍浙江镇海,1952年9月生于上海。初中便遇“文革”辍学,16周岁去江西插队,回城后,自考高中毕业,自学了大学本科英语。从事了三十多年的经贸工作,获得经济师职称,有过骄人的工作业绩。20世纪90年代初,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2010年开始致力于诗歌翻译。译诗象诗、译笔流畅、韵脚工整、朗朗上口是诗歌的属性也是他在翻译实践中永远的追求。

内页插图

目录

少年诗作(1800年~1813年)
1.一只猫咪(30行)
2.爱尔兰人之歌(16行)
3.战争(88行)
4.隐居者(18行)
5.爱情的玫瑰(21行)
6.爱(24行)
7.致流言中死去的玛丽(24行)
8.十四行诗:致一只满载学问的气球(14行)
9.魔鬼出行:一则歌谣(142行)
10.傍晚:致哈丽特(14行)
11.致我心中的女王(36行)

早年诗作(1814年~1815年)
12.诗章,写于布雷克耐尔(8行)
13.诗章——1814年4月(24行)
14.致哈丽特(30行)
15.致玛丽·伍尔斯顿克拉夫特·葛德文(36行)
16.无常Ⅰ(16行)
17.死亡吟(30行)
18.夏日黄昏的墓园(30行)
19.致——“啊!大气的精灵”(36行)
20.致华兹华斯(14行)
21.波拿巴垮台——一个共和主义者的感喟(1 4行)
……
附录1:雪莱生平简介
附录2:雪莱生平年表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与您提到的《雪莱抒情诗选(中英对照全译本)》内容无关,内容详实且力求自然流畅。 --- 书名:《大航海时代的远洋贸易与殖民地发展:以十七世纪的香料与蔗糖贸易为核心》 作者:[虚构的作者名,例如:林德·霍金斯] 出版社:[虚构的出版社名,例如:环球史学社] 出版日期:[例如:2023年秋季] --- 图书简介 宏大叙事的起点:重塑全球经济地理的黎明 《大航海时代的远洋贸易与殖民地发展:以十七世纪的香料与蔗糖贸易为核心》并非一部传统的政治或军事史著作,而是一部深入剖析十七世纪全球经济脉络与社会转型的史诗性研究。本书将读者的目光从欧洲的宫廷斗争中抽离,投向了那波澜壮阔、充满血腥与机遇的远洋航线。十七世纪,一个由风力驱动、由资本雄心所点燃的时代,真正奠定了现代全球经济的基础。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正是对香料(尤其是胡椒、丁香、肉豆蔻)和蔗糖这两种看似寻常的商品近乎狂热的追求,驱动了欧洲列强最激进的海外扩张,并不可逆转地重塑了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地理、人口结构与权力格局。 第一部:香料的诱惑与东方的权力真空 十七世纪初期,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取代了早期的葡萄牙霸权,将东亚,特别是印尼群岛(香料群岛)的控制权推向了白热化的竞争。本书对这一阶段的描述极为细致,它不仅仅记录了战役和条约的签订,更深入挖掘了商业模式的演变。 殖民企业的运作逻辑: 我们考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如何建立起一个集军事、行政和商业于一体的准国家实体。从阿姆斯特丹的董事会如何决策香料的垄断价格,到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总督如何通过“焦土政策”和强制性种植合同来维持供应。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公司档案、船员日志和早期贸易报告,揭示了香料贸易背后隐藏的金融工具——从早期股份制的发展到远洋保险体系的初步建立。 社会文化冲击: 深入探讨了香料贸易对亚洲本土社会结构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例如,在班达群岛,为确保肉豆蔻的绝对独占性所进行的大规模屠杀和人口置换,是如何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地方精英的构成,并迫使幸存者成为依附于欧洲贸易网络的劳工。这些内容强调了“贸易”绝非单纯的交换行为,而是伴随着剧烈的权力重构。 第二部:蔗糖的甜蜜陷阱与跨大西洋的重负 随着欧洲对甜味需求的爆炸式增长,蔗糖(“白色黄金”)迅速超越香料,成为十七世纪最具战略价值的商品。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了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分析了蔗糖种植园经济的形成及其深远影响。 种植园的工业化前奏: 蔗糖的生产是高资本、高技术(相对于同时期其他农业)和高劳动力密集的综合体。本书详尽地描述了从甘蔗的选种、压榨、煮沸到精炼的整个产业链条,揭示了欧洲炼糖厂(如伦敦、阿姆斯特丹)如何成为利润回流的中心。通过对比巴西和加勒比海(如巴巴多斯、牙买加)的殖民模式,本书阐释了不同宗主国在土地分配、劳动力管理和地方治理上的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在后世的政治遗产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奴隶贸易的系统化与合法化: 这一部分对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介入是审慎而深入的。作者指出,蔗糖种植园是驱动奴隶贸易系统化、工业化规模扩张的最主要动力。书中分析了西非沿岸的权力转移——当地的非洲王国如何被卷入这场“人货交换”的三角贸易体系中,以及奴隶的来源地、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统计,以及种植园内部对人力的“物化”管理策略。这些分析旨在揭示,蔗糖的“甜美”是以何种残酷的经济逻辑为代价的。 第三部:全球网络的交汇与殖民地治理模式的初探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综合性的总结,探讨了香料和蔗糖贸易如何共同编织出一个初具雏形的全球化网络,以及欧洲国家如何尝试在遥远的土地上建立有效的行政和法律体系。 金融与物质流动的反馈回路: 探讨了欧洲如何为支付东方的香料和西方的蔗糖而不得不向外输送贵金属,以及由此引发的欧洲内部的通货膨胀和商业革命。对比分析了西班牙银矿(美洲)与亚洲手工业(中国、印度)之间的复杂金融关系,展示了“以银换物”的全球循环是如何维系的。 早期殖民地的法律与社会张力: 考察了不同殖民地在面对本土人口、欧洲定居者和奴隶这三股力量时的法律适应性。例如,加勒比海地区为维护奴隶秩序而制定的严苛《黑人法典》与亚洲贸易站点的灵活、半官方的契约制度之间的对比,揭示了宗主国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时,其“文明”与“秩序”理念的现实性界限。 结语:现代世界的经济基因 《大航海时代的远洋贸易与殖民地发展》试图提供一个连贯的叙事,说明在十七世纪短短一百年间,人类的欲望(对香料的渴望)和资本的效率(蔗糖的规模化生产)如何共同催生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世界经济形态——即以效率、专业化分工和不对等贸易关系为特征的全球体系。 本书适合所有对早期全球化史、经济人类学、殖民地社会结构及贸易史感兴趣的读者。它不是对大航海时代的浪漫化描绘,而是一份对驱动历史前行的强大经济力量的冷静、深入且详尽的解读。通过对香料和蔗糖这两条主线的追踪,读者将能清晰地看到现代财富分配不均的深层历史根源。 页数预估: 约850页(包含大量注释、原始档案译文片段与航线地图) 特色: 全书配有详尽的航线图、贸易物产的来源地和价格变动图表,以及关键原始文本的节选翻译。

用户评价

评分

翻译的质量是决定性因素,而这本选集在这方面表现出的专业性和艺术性是极其罕见的。我特地比对了几个我比较熟悉的段落,发现译者不仅忠实地传达了原诗的语义,更努力地去捕捉那种不易捕捉的“诗感”。雪莱的诗歌常常有一种轻盈、飘逸的特质,仿佛词语本身就要挣脱地心引力,译者似乎深谙此道,他们避免了那种生硬的、学术性的直译腔调,而是用非常流畅、富有音乐性的中文,构建出对应的听觉体验。例如,某些叠词的运用,某些长句的拆解与重组,都显示出译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韵律的敏感度。这使得即使是对英文原著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中文译文,获得接近原作者所营造的氛围。这种高质量的转换,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和意象,也变得相对清晰可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同时又保证了作品的文学高度。

评分

我一直对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抱有特殊的偏爱,而这本诗选的选篇恰到好处地抓住了那个时代精神的精髓。它不仅仅是罗列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而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梳理,将雪莱创作脉络中那些关于自由、爱与幻灭的主题,通过不同时期的作品串联了起来。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他那种近乎狂热的理想主义是如何与现实的残酷产生激烈的碰撞。那些对自然力量的赞美,那种将个体情感投射到宏大宇宙背景下的书写方式,让人读后胸臆难平。特别是那些描写天空、风暴和海洋的段落,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意象构建,仿佛能听见风的呼啸,感受到浪花的冰凉。这种情感的张力和思想的深度,远超一般的情感抒发,它承载了对社会结构的反思和对人类潜能的无限期许。可以说,这本诗选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伟大心灵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燃烧,并最终发出不朽的呐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那种沉静而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选用的材质摸上去有一种温暖的颗粒感,不是那种光滑冰冷的现代印刷品,更像是经过时间沉淀的老物件。主色调是低饱和度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低调地闪烁着,很有古典韵味。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偏向米白而不是刺眼的纯白,这对长时间阅读来说简直是福音,眼睛一点都不容易累。更让我惊喜的是,排版布局的处理。中文和英文的对照排版,没有生硬地并列,而是巧妙地穿插,使得阅读节奏非常流畅。尤其是那些长篇的叙事诗,译者在分行和断句上显然下了大功夫,保证了阅读时的呼吸感与原诗的韵律不至于太割裂。看得出,编辑团队对“诗集”这种载体的理解是深刻的,他们明白,对于抒情诗来说,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种视觉和触觉的体验。这样的用心,让我在翻开书页的瞬间,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宁静的私人图书馆,准备与那些遥远而动人的声音进行一次亲密的对话。这种对物质美感的追求,无疑提升了收藏和阅读的价值。

评分

我对这本诗集所展现出的“完整性”感到非常满意。它并非那种只挑选最热门、最通俗易懂的片段来凑数,而是力求在保持篇幅合理的前提下,勾勒出雪莱创作思想的全貌。从早期的激情澎湃,到中期对社会不公的激烈控诉,再到后期那种近乎哲思层面的超脱与沉思,这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始终。这样的编排,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个人心路历程的变化,理解为何他的诗歌主题会随着人生的境遇而不断演进。这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使得即便这是一部选集,也拥有了接近传记的纵深感。它成功地将个体的情感表达提升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境遇的探讨层面,让读者在为诗人的命运唏嘘的同时,也反思自己面对理想与现实时的处境,收获的远不止是优美的词句,更是一种对生命体验的深刻洞察。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棒的一点是它的“可读性”和“陪伴感”。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像一位老朋友,适合在不同的心境下反复摩挲。比如在清晨,读那些充满希望与朝气的部分,能让人一整天都保持积极的心态;而到了深夜,面对那些关于逝去与失落的篇章,又有一种被深刻理解的慰藉感。这种跨越时间和情绪的适用性,非常难得。而且,由于是中英对照,它提供了一种“即时校对”的便利。当你对某个中文表达的力度产生疑问时,可以立刻转向英文原文去体会那个词汇的原始重量,这种对照阅读,极大地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层次。它不再是单向的信息输入,而变成了双向的探索过程,让读者更有参与感,也更愿意沉浸其中,细嚼慢咽。

评分

主要是英语原著,书的质量一般,这个价钱也可以了

评分

书很厚,英文原著读起来感觉特别棒,刚开始读速度比较慢,很多单词不认识或者不知道单词的引申意思所以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即使是英语专业八级水平也很难读的顺畅,一边阅读一边查阅词典,坚持读下去很多单词就熟悉了,基本上靠揣测上下文也能明白语境的意思,把基督山伯爵和巴黎圣母院啃完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翻烂了牛津高阶、朗文高阶和柯林斯高阶词典,查字典确实对英语理解很有帮助,遇到难的单词或多义词时仅一个单词就需要花上半个多小时来研究斟酌,不仅阅读水平提高了,而且单词量也上去了,这两本完全理解地通读下来词汇量至少在3到4万以上,现在已经读了有七八十本英文名著了,基本上牛津高阶词典里面的单词认识的差不多全了,感觉真的特别的励志,剩下的就是需要在地道的名著里强化对单词的理解,单词也就赋予了生命力,现在即使读资本论这种晦涩难懂的原著也很少查字典了,只有个别词把握不准翻一下,基本上一周多时间就可以很轻松地读完800页左右的英文原著,意思能理解九成以上,看完唐吉可德700多页的英文原版只用了5天多,但是如果想享受并品味作品的内涵,还是需要借助词典仔细推敲揣摩某些词的意思,读英语原版名著,习英美文化习俗,提升英语水平

评分

心仪已久的一本书,这下空闲时间可有得读了,还是中英文对照的,真喜欢。值得收藏。

评分

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印象主义,314页。

评分

看不懂文言文,语文不好的不建议买。纸张比较薄。

评分

胶粘的不是很好,而且纸张还很薄

评分

此次是大批量采购了三四百本的书籍,到货后发现质量都很不错,值得购买,价格也不贵,比实体书店的价格要便宜很多,先晒一下已经到货的书籍

评分

不错,就是有些观点过于老,不过这和作者的时代背景有关。

评分

随手翻就翻到了经典句子,虽然是翻译的不错的版本了,可还是觉得买错了,应该买冰心先生翻译的才是,嗯,下次再买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