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水文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in Hydrology]

遙感水文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in Hydrolog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勝天,趙長森 著
圖書標籤:
  • 遙感
  • 水文
  • 水資源
  • 環境科學
  • 地理信息係統
  • 地球科學
  • 流域管理
  • 水循環
  • 遙感應用
  • 環境監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34913
版次:3
商品編碼:11670202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in Hydrolog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3
字數:32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遙感水文是當前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領域。《遙感水文》從水文學和遙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曆史齣發,闡述瞭水文學發展過程中空間數據獲取的重要性,介紹瞭遙感科學與水文學的基本原理,詳細論述瞭在水文學應用中所需要的基本遙感技術及其處理方法,並從不同尺度闡述瞭遙感水文模型的構建與應用。
  《遙感水文》適用於高等院校水文學、地理學、環境科學和生態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學習,也可供從事水文水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科研和管理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水文學發展
1.1.1 水文學基本概念
1.1.2 水文學發展階段
1.1.3 水文學發展趨勢
1.2 水資源學與分布式水文模型發展
1.2.1 水資源學基本概念
1.2.2 分布式水文模型發展曆程
1.2.3 國內外主要的分布式水文模型
1.2.4 分布式水文模型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
1.3 遙感水文發展現狀與趨勢
1.3.1 遙感與地理信息係統發展曆程
1.3.2 遙感信息耦閤的水文模型
參考文獻

第2章 水文學基本原理
2.1 水循環與水量平衡
2.1.1 水循環過程
2.1.2 水量平衡
2.2 降水
2.3 蒸發與散發
2.3.1 水麵蒸發
2.3.2 土壤蒸發
2.3.3 植物散發
2.3.4 區域蒸散發
2.4 下滲
2.5 徑流
2.5.1 徑流組成
2.5.2 流域蓄滲過程
2.5.3 坡麵匯流過程
2.5.4 河網匯流過程
參考文獻

第3章 水文遙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
3.1 遙感科學基本原理
3.1.1 遙感的概念與特點
3.1.2 電磁波譜和輻射定律
3.1.3 自然介質的反射和發射特性
3.1.4 遙感係統與遙感分類
3.1.5 遙感應用概況
3.2 地理信息係統基本原理
3.2.1 地理信息係統的特徵
3.2.2 地理信息係統的應用
3.2.3 遙感與地理信息係統的綜閤應用
3.3 遙感圖像目視判讀
3.3.1 目視判讀原理
3.3.2 判讀的方法與步驟
3.4 遙感圖像的數字處理
3.4.1 幾何糾正
3.4.2 圖像的增強處理
3.4.3 圖像的分類處理
3.5 遙感數字圖像處理軟件
3.5.1 PCI
3.5.2 ERDAS
3.5.3 ENVI
3.5.4 eCognition
參考文獻

第4章 水文因子遙感信息反演
4.1 降水遙感計算
4.1.1 降水遙感計算原理
4.1.2 滑動視窗降水遙感反演
4.1.3 多源遙感降水數據産品
4.1.4 遙感降水數據降尺度
4.2 地錶能量參數遙感反演
4.2.1 地錶反照率
4.2.2 地錶淨輻射71 4.2.3 地錶溫度
4.2.4 近地麵氣溫估算(GLDAS氣溫數據空間降尺度)
4.3 植被參數遙感反演
4.3.1 植被指數
4.3.2 植被覆蓋度
4.3.3 葉麵積指數
4.3.4 植被截留
4.4 蒸散發遙感估算
4.4.1 Priestly�睺aylor潛在蒸散發遙感估算
4.4.2 Ts�睳DVI蒸散發遙感估算
4.4.3 能量餘項法蒸散發遙感估算
4.5 土壤水分遙感監測
4.5.1 熱慣量法
4.5.2 作物缺水指數法
4.5.3 植被指數法
4.5.4 條件溫度植被指數
4.5.5 微波遙感法
4.6 融雪量估算技術
4.6.1 冰雪覆蓋
4.6.2 SNTHERM模型
4.6.3 度日因子融雪估算
參考文獻

第5章 次降水小流域水文過程遙感計算
5.1 次降水小流域計算發展現狀
5.2 LCM模型
5.2.1 LCM模型原理
5.2.2 LCM模型分布式構建
5.3 分布式LCM模型結構
5.3.1 産流模型
5.3.2 匯流模型
5.3.3 參數優選模型
5.4 分布式LCM模型參數
5.4.1 模型參數
5.4.2 數據獲取
5.5 分布式LCM模型開發與實現
5.6 次洪降水水文過程遙感模擬案例
5.6.1 案例概述
5.6.2 水文氣象數據離散化結果
5.6.3 下墊麵數據疊加分析結果
5.6.4 流域地形數據空間分析結果
5.6.5 小流域次降水水文過程模擬結果
參考文獻

第6章 缺資料區流域水文過程遙感計算
6.1 缺資料流域水文研究進展
6.1.1 缺資料流域傳統水文研究方法
6.1.2 缺資料流域水文研究發展
6.2 DTVGM模型
6.2.1 DTVGM模型原理
6.2.2 DTVGM遙感驅動
6.3 MS�睤TVGM模型結構
6.3.1 植被截留模型
6.3.2 融雪模型
6.3.3 蒸散發模型
6.3.4 産流模型
6.3.5 匯流模型
6.4 MS�睤TVGM模型參數
6.4.1 模型參數
6.4.2 數據獲取
6.5 MS�睤TVGM開發實現
6.6 流域水文過程遙感模擬案例
6.6.1 案例區概述
6.6.2 融雪量遙感估算
6.6.3 蒸發潛力遙感模擬
6.6.4 植被參數遙感估算
6.6.5 土壤水分參數遙感提取
6.6.6 雅江徑流過程遙感模擬結果
參考文獻

第7章 區域水循環過程遙感計算
7.1 水循環過程遙感監測
7.1.1 遙感信息在水循環地錶因子獲取中的應用
7.1.2 遙感信息在水循環能量因子獲取中的應用
7.1.3 遙感信息在水循環水分因子獲取中的應用
7.2 區域水循環遙感模型原理
7.3 模型結構
7.3.1 植被截留降水量
7.3.2 蒸散發模型
7.3.3 土壤水運動模型
7.3.4 區域水量平衡方程
7.4 模型輸入、輸齣與參數獲取
7.5 模型程序開發與實現
7.6 區域水循環過程遙感計算案例
7.6.1 案例區概述
7.6.2 計算結果驗證
7.6.3 計算結果分析
參考文獻

第8章 社會經濟用水與水脅迫指數遙感估算
8.1 社會經濟數據空間化與水脅迫指數研究進展
8.1.1 社會經濟數據空間化概述
8.1.2 社會經濟要素空間化基本方法
8.1.3 水脅迫指數研究現狀
8.2 人口與生活用水空間化估算
8.2.1 人口數據空間化方法
8.2.2 人口數據空間化迴歸模型
8.2.3 人口數據空間化多源數據密度融閤模型
8.2.4 生活用水空間化估算
8.3 GDP與生産用水空間化估算
8.3.1 GDP數據空間化方法
8.3.2 GDP數據空間化迴歸模型
8.3.3 GDP數據空間化多源數據密度融閤模型
8.3.4 社會經濟用水空間化估算模型
8.4 水脅迫指數計算
8.4.1 水脅迫指數的基本定義
8.4.2 水脅迫指數計算方法
8.5 模型開發與程序實現
8.6 社會經濟用水遙感估算案例
8.6.1 案例區概述
8.6.2 人口數據空間化結果
8.6.3 GDP數據空間化結果
8.6.4 社會經濟用水空間化估算結果
8.6.5 水脅迫指數計算結果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遙感水文》:
  第1章 緒論
  水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社會生産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是生態係統中最重要的單元要素(劉昌明等,2001)。水資源數量的多少、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社會的工農業生産發展,同時水資源狀況還會改變地球的環境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控製著全球環境的變化。
  21世紀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國際化更進一步深化瞭資源利用的全球化進程,同時全球氣候變化也將對水循環的認識提升到社會、經濟和政治層次的高度;水作為重要的資源和生態環境要素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2002年8月在約翰內斯堡舉行的“關於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明確要重視地球上的水循環,參加的國傢決定通過聯閤製定觀察水循環要素來改善水資源管理,並針對發展中國傢和經濟轉型中的國傢,鼓勵和促進其資源共享和利用,提供空間技術應用條件。全球觀測戰略夥伴計劃(Integrated Global Observing Strategy Partnership�瞤lan,IGOS�睵)製定瞭“全球水循環集成觀測”(Integrated Global Water Cycle Observation,IGWCO),IGWCO從全球到地方多時空角度改進觀測水循環演變能力,其確定的全球水循環主題,既保持瞭全球水循環觀測係統的連續性,又能將不同來源(衛星係統、原地網絡、野外實驗、新的數據平颱)的數據與新興數據進行同化和模型化,嚮水循環綜閤觀測係統的戰略方嚮發展。為瞭保持和推進全球水循環觀測戰略並提供導嚮框架,IGWCO全球水循環主題緻力於支持氣候變化監測、世界水資源有效管理和可持續發展、資源開發和環境管理的社會應用、數字天氣和水文預報,以及水循環關鍵問題的研究,包括瞭降水、土壤含水量、流量和地錶蓄水量、冰凍圈變量(積雪覆蓋、雪水當量、冰和地錶冰)、雲和水蒸氣、蒸發和蒸散發、地下水、水質,以及觀測係統和數據庫等專題。
  當前遙感技術廣泛應用於水文變量和參數的獲取,主要包括氣溫(Klemen and Marion,2009)、降水量(Huffman and Bolvin,2009;Michaelides et al.,2009)、積雪(Hock,2005)、蒸散發(Dominqu et al.,2005;Markus and Michael,2008)、土壤水(McCabe et al.,2008)等,以及地錶覆被狀況、地形地貌、河網水係等水文下墊麵因子。20世紀6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迅速發展,形成瞭比較完整的科學與技術體係;然而遙感技術目前還難以直接觀測河川內徑流量,製約瞭遙感技術在水文學中的應用。為瞭突破這一瓶頸,遙感科學和水文學相結閤,研發瞭許多耦閤遙感信息的水文模型,這些模型通過結閤遙感提供的下墊麵條件信息(土地利用、地形、植被等),以及降水、蒸散發等氣象水文參數,可使遙感技術在分析流域産匯流特性和確定水文模型參數等方麵發揮巨大作用。此外,應用遙感信息傳輸模型和生態水文參數反演算法,還可以獲取一些傳統水文方法難以獲取或觀測不到的信息。同時遙感具有周期短、同步性好和及時準確、分布式等特點,能夠很好地滿足水文模擬實時、空間分布的需求。
  然而,也正是因為遙感技術不能直接探測傳統水文學所關注的河川徑流量和水文情勢,學術界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不斷探索遙感技術在水文學中的應用潛力,力求迴答“遙感在水文研究中究竟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Schultz和Engman(2005)總結瞭兩種遙感技術在水文學中應用的觀點,一種認為“如果你瞭解遙感,你就可以在不存在數據,甚至是不具備地麵測量條件的地方獲得水文數據,因此,發展中國傢就能夠根據需要的容量設計齣一個飲用水供水水庫”;另一種則認為“由於不可能通過遙感數據估計地麵水資源和地錶徑流,因此遙感並不是十分有用”。
  幾十年來,遙感技術在水文中的不斷應用錶明,盡管遙感技術不能直接探測到徑流量,但是它獨有的特點使得遙感在水文應用中的優勢凸顯,包括時空分辨率高,可以提供長期、動態和連續的數據資料;探測範圍廣,可以獲取偏遠地區的信息;提供的信息為麵狀信息,並具有周期短、信息量大和成本低的特點。這些優勢使得遙感技術在水文學上的應用不斷深入,可以直接或間接測量常規手段無法測量到的水文變量和參數。
  隨著遙感科學與技術的不斷發展,在遙感科學與技術和水文學之間逐漸形成瞭一個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遙感水文。遙感水文不同於水文遙感,水文遙感重點是研究水文要素遙感獲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而遙感水文則是將遙感技術與水文模型相結閤,構建遙感信息驅動的水文模型(Schuurmans et al.,2003;Simon et al.,2008),直接或間接地應用遙感數據獲取流域空間尺度的水文因子、生態環境因子和社會經濟因子數據,開展水文狀況和水資源利用的空間計算與分析,完成流域水文概況模擬、洪水過程監測預報、水資源估算和水資源配置等方麵的任務。
  1.1水文學發展
  1.1.1水文學基本概念
  水文學是研究地球錶層中水體的形成、演化、分布、運動和變化規律的一門學科。當前有多種水文學的定義,1962年美國聯邦政府科技委員會把水文學定義為一門關於地球上水的存在、循環、分布,水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環境(包括與生活有關的事物)反應的學科;1987年《中國大百科全書》給齣的水文學定義為關於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環運動等變化規律和運用這些規律為人類服務的知識體係。還有定義認為,水文學是研究各種水體的形成、分布、理化性質、運動變化規律以及水體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科學。上述定義在水文學的研究對象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都將水文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地球上自然界中全部的水或一切形態的水體,似乎過於寬泛。實際上,目前水文學僅限於對地錶水體和地下飽和水體的研究,即對包括河流、湖泊、沼澤、冰川、積雪等在內的陸地水體、海洋和地下水的研究,尤其集中於對陸地水體的研究。水文學以自然界的水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任務是揭示水的形態、演化、分布、運動、質量等規律,分析水與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探討人類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
  1.1.2水文學發展階段
  人類在防禦水旱災害和水資源開發利用中,不斷認識水文現象,積纍水文知識,逐步形成和發展瞭水文學。1674年Perrault和Mariotte定量研究瞭降水形成的河流和地下水量大小,標誌著水文學的産生。1856年達西(Darcy)提齣瞭著名的地下水達西定律,這是水文學發展的重要標誌,隨著水文學的知識逐漸豐富,水文觀測實驗儀器不斷被發明和使用,水文學理論體係逐步完善。
  水文學的發展過程可以劃分為以下4個階段(管華,2010)。
  (1) 知識積纍時期(16世紀末以前)。人類自從在地球上齣現,為瞭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就開始與水發生關係,開展瞭大量利用水資源和防禦洪澇乾旱災害的活動。中國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大約發生於5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人為瞭開墾土地而在尼羅河上修築水壩,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也開挖瞭灌溉水渠。在中國,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21年李冰父子修建瞭都江堰,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開挖瞭京杭大運河。
  這一時期開始齣現原始的水位、雨量觀測和水流特性觀察,並對水文現象進行瞭定性描述和推理解釋。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開始觀察尼羅河水位,公元前2300年古代中國人開始觀測河水漲落,公元前4世紀古印度人開始觀測雨量。公元1500年,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提齣瞭浮標測流速的方法,發現瞭過水斷麵麵積、流速和流量之間的關係,提齣水流連續性原理。
  古代哲學傢對水的循環運動及其起源等問題也産生瞭極大興趣,提齣和發展瞭相關思想。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350年,柏拉圖(Platon)和亞裏士多德(Aristotle)就已經提齣瞭水循環的假說;公元前27年,維特魯維厄斯(Marcus Vitruvius)提齣瞭具有現代概念意義的水循環理論;到15世紀末,達·芬奇和伯納德·帕裏希(Bernard Palissy)對水循環已有較高水平的認識和理解。
  這一時期,尤其是早期,人們對水循環等水文現象的瞭解和認識還是很不全麵的,主要是基於猜想和假說,而沒有基於觀測數據的推理,缺乏對水文現象的理論解釋。因此,這一時期尚未齣現科學意義的水文學。
  (2) 學科形成時期(17世紀初~19世紀末)。17世紀,水文觀測實驗儀器不斷被發明和使用,各國普遍建立起水文站網和製定瞭統一的觀測規範,使實測水文數據成為科學分析水文現象的依據,從而使水文研究走上瞭科學的道路,促進瞭現代水文學的形成。當時,佩羅(Perrault)、馬略特(Mariotte)、哈雷(Halley)等開展的一係列研究工作,被認為是現代水文學誕生的標誌。佩羅應用他對塞納河流域降雨和徑流進行3年觀測所獲得的降雨徑流數據和流域麵積數據,說明瞭徑流的降雨成因,首次將對水循環的認識提高到定量描述的高度。馬略特在塞納河上,建立瞭基於流速和河流橫斷麵麵積的流量計算方法。哈雷通過對地中海海水蒸發率的觀測,提齣瞭蒸發是河流徑流的主要支齣途徑的觀點,發展瞭水循環理論。
  18世紀,水文學理論和水力學理論不斷湧現;19世紀,實驗水文學逐漸興起,地下水文學得到很大發展。1738年,伯努利(Bernoulli)提齣瞭水流能量方程,即著名的伯努利定理。1775年,謝纔(de Chezy)提齣瞭明渠均勻流公式,即著名的謝纔公式。1802年,道爾頓(Dalton)提齣瞭闡述蒸發量與水汽壓差比例關係的道爾頓定理。1856年,達西基於實驗提齣瞭地下水滲流基本定律,即著名的達西多孔介質流動定律。1871年聖維南(de Saint�睼enant)推導齣瞭明槽一維非恒定漸變流方程組,即著名的聖維南方程組。1889年,曼寜(Manning)提齣瞭計算謝纔係數的曼寜公式。1895年,雷諾(Reynolds)提齣瞭描述紊流運動的雷諾方程組和紊流黏滯力的概念。1899年,斯托剋斯(Stokes)推導齣瞭計算泥沙沉降速度的斯托剋斯公式。這些卓越的研究成果的齣現,為水文學的形成奠定瞭豐富的理論基礎。
  18世紀以後相關研究發展更為迅速,為水文學定量研究的發展提供瞭深厚技術基礎,同時水文觀測也取得瞭重大進展。1610年聖托裏奧(Santorio)研製齣瞭流速儀,1639年卡斯泰利(Castelli)研製齣瞭雨量筒,1732年皮托(Pitot)發明瞭新的測速儀皮托管,1790年沃爾特曼(Woltmann)研製齣瞭轉子式流速儀,1870年埃利斯(Ellis)發明瞭鏇槳式流速儀,1885年普賴斯(Price)發明瞭鏇杯式流速儀。對河流的係統觀測始於19世紀。19世紀初,歐洲部分國傢開始對萊茵河、颱伯河、加龍河、易北河、奧得河等開展水情觀測,並結閤理論推算等綜閤方法,建立瞭流量資料序列,並於1865年開始觀測死海水位。在中國,1742年北京開始記錄逐日天氣和雨雪起訖時間和入土雨深,1736年黃河老壩口開始設立水尺並觀測水位和報汛,1841年北京開始以現代方法觀測降水量。
  這一時期實現瞭對水文現象的定性描述嚮定量錶達的轉變,初步建立起瞭水文學的理論基礎,但是很多成果都是經驗性的,水文學基本理論尚未完全建立起來。
  (3) 應用水文學時期(20世紀初~60年代)。進入20世紀,為滿足世界上大規模興起的防洪、灌溉、水力發電、交通運輸、農業、林業和城市等建設事業的需要,服務於社會和水利工程建設的水文預報和水文水利計算技術得到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瞭水文學研究方法的理論化和係統化。
  1914年黑曾(Hazen)提齣瞭應用正態幾率格紙選配流量頻率麯綫的方法,1942年福斯特(Foster)提齣瞭應用皮爾遜Ⅲ型麯綫選配頻率麯綫的方法,至此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理論與方法開始被係統地應用於水文研究。1930~1950年,水文現象理論分析得到發展並開始取代經驗分析,這一進展的具體體現是謝爾曼單位綫、霍頓滲透理論、泰斯方程、彭曼水麵蒸發計算公式等的提齣。
  這一時期的水文觀測也得到進一步發展,美國等西方國傢開始實施水文研究方案,水文站逐漸在世界範圍內發展成為國傢規模的站網。
  ……

前言/序言


《大地之脈:水文觀測與智慧之源》 我們腳下的大地,並非沉寂無聲,而是流動不息,承載著生命的脈搏。這脈搏,便是水文——地球上最寶貴的資源,生命的基石,也是影響人類社會方方麵麵的重要因素。從浩瀚的海洋到涓涓的溪流,從豐沛的雨林到乾旱的戈壁,水文現象以其復雜多變的麵貌,塑造著我們的星球,也牽引著我們的命運。 《大地之脈:水文觀測與智慧之源》是一部深度探索水文世界,揭示其奧秘,並展望未來應用的書籍。它並非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引領讀者認識水文的深刻內涵,理解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觀測與分析,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慧與力量。 第一篇:水的蹤跡與循環——生命的呼吸 本篇將帶領讀者深入瞭解水在地球上的形態與運動。我們將從宏觀視角齣發,探討全球水循環的壯麗畫捲,理解蒸發、凝結、降水、徑流等各個環節如何精密協作,維持著地球生命的平衡。我們會追溯河流的源頭,感受它們如何匯聚成江海,又如何滋養著廣袤的土地。同時,我們也將關注地下水的神秘世界,揭示它們如何儲存、流動,成為許多地區重要的生命綫。 水的形態變幻: 從固態的冰川、雪蓋,到液態的江河、湖泊、海洋,再到氣態的水汽,水的存在形式如何影響著地球的氣候與生態? 生命的驅動力: 水在生物體內的作用是什麼?植物如何吸收水分,動物如何維持水分平衡?水如何孕育瞭地球上豐富多樣的生命? 氣候的調節器: 海洋的蒸發如何影響全球氣候?降水分布的不均又為何會導緻不同地區截然不同的生態環境? 第二篇:傾聽大地之語——水文觀測的智慧 水文的復雜性要求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去觀測和理解。本篇將聚焦於水文觀測的技術與方法,展現人類如何通過不懈的努力,去“傾聽”大地的聲音。我們將迴顧曆史上水文觀測的演變,從簡單的雨量器、水位計,到如今日益精密的自動化監測網絡。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觀測數據背後蘊含的寶貴信息,它們是如何幫助我們認識洪水、乾旱等自然災害的規律,又是如何為水資源的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傳統觀測的基石: 降水量、蒸發量、徑流量、水位、地下水位……這些基礎的水文要素是如何被測量的?它們的準確性對研究有何影響? 現代觀測的革新: 傳感器技術、物聯網、大數據……新的觀測手段如何提升效率與精度?它們如何幫助我們構建更全麵的水文信息係統? 數據解讀的藝術: 觀測到的原始數據如何轉化為有意義的水文信息?統計分析、模型模擬等方法在水文研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第三篇:水文的挑戰與未來——智慧的水資源管理 認識水文並非終點,而是為瞭更好地管理和利用這一寶貴資源。本篇將探討當前水文領域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運用科學的智慧,應對這些挑戰,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我們將討論氣候變化對水文循環帶來的影響,以及極端水文事件頻發的嚴峻形勢。同時,我們將深入探討智慧水資源管理的概念,包括如何利用水文信息進行洪水預警、乾旱預測,如何優化灌溉係統,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以及如何協調區域水資源分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氣候變化的水文足跡: 全球變暖如何改變降水模式?冰川融化與海平麵上升將帶來哪些水文上的連鎖反應? 應對極端事件: 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洪水預警係統?乾旱監測與響應機製需要哪些改進? 智慧水資源管理: 如何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優化水資源配置?“海綿城市”理念如何與水文科學相結閤? 水與發展的協同: 水資源短缺如何製約經濟發展?如何平衡農業、工業、生活用水需求? 跨界河流的治理: 國際河流的水文監測與管理麵臨哪些挑戰?閤作與共贏的模式為何至關重要? 《大地之脈:水文觀測與智慧之源》旨在通過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案例,讓更多人瞭解水文科學的重要性,激發對水文研究的興趣,並促使我們以更負責任的態度,去保護和利用我們賴以生存的水資源。這本書是獻給所有關心地球、熱愛生命、追求可持續發展的人們。讓我們一起,傾聽大地的脈搏,汲取智慧的源泉,共創一個水資源豐沛、生態和諧的美好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遙感水文》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認為,水是生命之源,而對水的理解和管理,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同時,我也對現代科技,特彆是遙感技術,在解決現實問題方麵的能力充滿好奇。這本書名恰好將兩者完美地結閤起來,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遙感技術在水文科學中的各個應用領域。它是否會講解如何利用衛星圖像來監測全球範圍內的降雨分布,以及如何通過分析這些數據來預測洪水和乾旱?我尤其對它在地下水資源探測和監測方麵的應用感到好奇,因為這部分信息往往是最難以獲取的。我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遙感技術如何幫助我們更有效地管理河流、湖泊和水庫,如何監測水體汙染,以及如何評估氣候變化對冰川和積雪融化的影響。這本書是否會觸及到遙感數據處理和模型構建的復雜性,以及如何將這些數據轉化為實際的決策支持工具?對我而言,這本書不僅是對一項技術應用的介紹,更是對如何運用科技手段來更好地認識、保護和利用我們星球上寶貴的水資源的深刻探討。

評分

《遙感水文》——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科學探索的魅力,它將我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水”與“遙感”這一前沿科技巧妙地結閤在一起。作為一名對自然科學和技術應用都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渴望瞭解科技如何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認識和解決地球麵臨的挑戰。我猜想,這本書會帶領我走進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看見”那些肉眼無法直接觀測到的水文信息。我設想,它會詳細介紹各種遙感技術,比如衛星遙感、航空遙感,以及它們是如何被用來監測地錶水、地下水、土壤水分、降雨、蒸發以及冰雪覆蓋等水文要素的。是否會提供一些具體的實例,比如如何利用遙感數據來繪製詳細的流域水係圖,監測湖泊的富營養化程度,或者評估乾旱對農田的影響?我尤其期待它能夠解釋,遙感技術是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氣候變化對全球水循環的長期影響,以及如何為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遙感數據的獲取、處理、解譯和應用過程,並介紹一些先進的遙感模型和分析方法?對我而言,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技術書籍,更是一扇通往理解我們星球水資源動態演變、應對水文挑戰的窗口,它將激發我對科技在守護地球生命綫方麵的作用的更深層思考。

評分

這本書名《遙感水文》一齣現,就深深吸引瞭我。作為一名對水資源管理和環境變化領域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總是期望能找到那些既能觸及前沿科技,又能讓我這種非專業人士有所領悟的書籍。這本書的英文副標題“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in Hydrology”更是明確瞭其主題,這讓我對它寄予瞭厚望。我設想,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些隱藏在宏大地理尺度下的水文過程,是如何通過衛星、無人機等先進的遙感技術被“看見”和理解的。想象一下,那些曾經隻能通過實地勘測纔能獲得的水量、水位、降雨分布等數據,如今可以通過一張張衛星影像圖,以一種更加直觀、全麵、高效的方式呈現齣來,這本身就足夠令人興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羅列技術名詞和專業術語,而是能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或是清晰的原理闡述,讓我理解遙感技術是如何在監測洪水、乾旱、冰川融化、土壤濕度變化,甚至地下水資源的勘探等方麵發揮關鍵作用的。它是否會講述一些令人驚嘆的成功案例,比如如何利用遙感技術預測和應對大規模的洪水災害,或者如何評估氣候變化對區域水資源的影響?我希望能讀到關於數據獲取、處理、分析以及最終轉化為實際應用的全過程。此外,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思考,在日益嚴峻的水資源挑戰麵前,遙感技術究竟能為我們提供怎樣的解決方案,它在可持續水資源管理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將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我們寶貴的淡水資源。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對未來科技助力人類應對環境挑戰的信心和期待。

評分

《遙感水文》這個書名,立刻吸引瞭我。作為一名對地球科學和環境問題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總是希望能找到能夠連接前沿科技與我們現實世界聯係的書籍。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願望。我設想,這本書會是一扇窗,讓我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科技驅動的角度去理解水文現象。它是否會深入講解,如何利用衛星、無人機等遙感技術來獲取關於降雨、地錶水體、地下水、土壤濕度、冰雪覆蓋等方麵的寶貴數據?我期待它能用詳實的案例,來展示遙感技術在監測洪水、乾旱、水土流失等方麵的實際應用,以及它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評估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例如,是否會介紹一些利用遙感數據來預測水文災害、優化水資源配置、甚至指導農業灌溉的成功案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介紹遙感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原理,並解釋這些技術如何能夠幫助我們做齣更明智的水資源管理決策。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項技術,更是關於如何運用科技的力量,來更深入地理解、更有效地管理和更妥善地保護我們寶貴的“生命之水”。

評分

《遙感水文》——光是這個書名,就激起瞭我無限的遐想。我一直對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及它如何被水所塑造和滋養充滿興趣。而“遙感”二字,則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如何從高處、從遠處,用科技的眼睛去“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流動的、變化的“水”。我猜想,這本書會詳細介紹各種遙感技術,比如光學遙感、雷達遙感、熱紅外遙感等,是如何被應用於水文監測的。它是否會解釋,不同類型的遙感數據如何幫助我們瞭解地錶水的分布、水位變化、冰雪覆蓋的範圍,甚至土壤的濕度?我期待它能用生動的案例來展示,比如如何利用衛星圖像來監測一次大規模的洪水,如何評估乾旱對農作物的影響,或者如何追蹤冰川的消融速度,這些信息對於理解氣候變化至關重要。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遙感數據如何被轉化為可用於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的“水文信息”?我更希望它能夠引發我對如何利用這些科技手段,來更好地規劃水資源、應對水旱災害、保護水環境的思考。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技術的介紹,更是關於如何通過科技的進步,來更深刻地理解和守護我們星球的“命脈”。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遙感水文》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它巧妙地將“遙感”這一高科技名詞與“水文”這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聯係起來。作為一名對自然科學懷有濃厚興趣但又非專業背景的讀者,我總是試圖尋找那些能夠橋接前沿科技與大眾認知之間的橋梁。我猜想,《遙感水文》或許正是這樣一本書,它有望以一種深入淺齣的方式,嚮我們展示如何利用先進的遙感技術來觀測、監測和理解地球上的水文現象。我好奇這本書將如何具體闡述遙感技術在水文領域的應用。例如,是否會涉及利用衛星圖像來繪製地錶水體分布圖,監測湖泊和河流的水位變化,甚至評估土壤水分含量?我設想,它可能會詳細介紹不同類型的遙感手段,比如可見光、紅外、雷達等,以及它們在捕捉不同水文信息上的獨特性。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生動的案例研究,展示遙感技術在應對實際水文挑戰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如何利用遙感數據進行洪水預警和災害評估,如何監測長期乾旱對植被和農業的影響,或者如何追蹤冰川和積雪的融化速度,從而為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有力支持。這本書是否會引導我們思考,在水資源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遙感技術如何幫助我們更有效地管理和保護這一寶貴資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遙感水文學有一個更宏觀、更深刻的認識,並激發我對未來科技在環境監測和可持續發展中作用的進一步思考。

評分

對於《遙感水文》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它可能蘊含著一些關於地球係統科學的深刻洞察。我一直對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星球的運作機製非常感興趣,而水文現象無疑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水在地球上的循環、分布以及其對環境和氣候的影響。我聯想到,遙感技術,這種從遠處觀察和測量物體而不接觸它的技術,是如何能夠捕捉到那些肉眼難以察覺的水文信息。它是否能讓我們“看”到大氣中的水汽是如何流動的,海洋中的洋流是如何變化的,河流和湖泊的水位是如何升降的?我尤其對它能否揭示地下水的分布和動態變化感到好奇,因為這部分信息往往是最難以獲取的。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類型的遙感傳感器,比如光學遙感、雷達遙感、微波遙感等,在水文監測中的具體應用及其各自的優缺點?我設想,它可能會通過大量的圖錶、影像和數據分析,來展示遙感數據是如何被轉化為可解讀的水文信息,比如降雨量估算、蒸散發量計算、地錶徑流模擬等。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觸及遙感水文學的前沿研究,比如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來提升遙感數據的處理精度和分析效率,或者探索如何將多源遙感數據進行融閤,以獲得更全麵、更準確的水文信息。它是否會討論遙感技術在水資源管理決策中的作用,比如如何為水資源規劃、災害預警、水環境監測提供科學依據?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技術的書籍,更是一扇通往理解地球水循環復雜性的窗口。

評分

《遙感水文》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它可能是一本關於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來“看見”和理解水循環的著作。我一直對地球上水的動態過程,從大氣中的降雨到地下的徑流,再到海洋的流動,都充滿好奇。而“遙感”這個詞,則暗示著一種從遠處、非接觸式地獲取信息的方式,這讓我覺得它可能揭示瞭許多傳統水文學方法難以觸及的奧秘。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詳細介紹各種遙感技術,比如衛星、航空攝影、無人機等,以及它們如何被用來收集關於水文的各種數據。它會如何解釋不同波段的遙感信號如何反映地錶的水體、土壤濕度、冰雪覆蓋甚至地下水信息嗎?我期待它能用一些直觀的圖例和案例來說明,例如,如何通過分析衛星影像來監測全球範圍內的湖泊麵積變化,或者如何利用雷達遙感數據來估算降雨量,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預測洪水和乾旱。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遙感數據如何被處理和分析,轉化為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水文模型和預測結果?我尤其好奇它是否會觸及到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嚮,例如如何利用遙感技術來評估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或者如何通過遙感手段來輔助地下水資源的勘探和管理。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瞭解一種技術,更是希望能夠通過它,更深入地理解我們這個星球上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所麵臨的挑戰,以及科技能夠為我們提供哪些有效的解決方案。

評分

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遙感水文》這本書名時,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些從太空俯瞰地球的壯麗景象,以及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水文信息。作為一名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領域略有關注的讀者,我深知水資源對於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也一直對利用高科技手段來解決環境問題充滿期待。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對這一交叉領域的求知欲。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詳細介紹遙感技術是如何被應用於監測和研究各種水文現象的。它是否會涵蓋利用衛星數據來估算降雨量、監測河流和湖泊的水位變化、分析地錶徑流以及評估土壤濕度等內容?我期待它能夠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來展示遙感技術在應對極端水文事件,如洪水、乾旱和泥石流等方麵的能力。例如,它是否會講述一些利用遙感技術進行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的成功故事?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理解,遙感技術如何在區域水資源管理、水環境監測以及氣候變化對水循環影響的研究中扮演關鍵角色。它是否會介紹一些先進的遙感數據處理和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將這些數據轉化為可用於決策支持的水文模型?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關於技術的介紹,更是一次對如何運用科技力量來更好地理解、保護和管理我們賴以生存的水資源的探索。

評分

《遙感水文》這個書名,立刻激發瞭我對地球上水循環奧秘的好奇心,尤其是它如何與現代科技——遙感技術——相結閤。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從宏觀角度揭示自然規律的學科充滿興趣,而水文作為地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復雜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遙感技術的引入,更是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非接觸式的觀測手段,這讓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來怎樣的驚喜。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淺齣地介紹遙感技術在水文領域的廣泛應用。例如,它是否會講解如何利用衛星傳感器捕捉地錶水體的動態變化,比如湖泊麵積的增減、河流的寬度和流速,甚至是海洋的洋流模式?我尤其好奇它是否會探討遙感技術在監測地下水資源方麵的潛力,以及如何通過分析地錶形變或微重力變化來推斷地下水的分布和動態。我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引人入勝的案例研究,展示遙感技術在應對諸如洪水、乾旱、冰川融化等水文災害中的實際應用,以及它如何為氣候變化研究提供寶貴的數據支持。這本書是否會觸及到遙感數據處理和模型構建的復雜性,並解釋這些技術如何幫助我們做齣更明智的水資源管理決策?對我而言,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技術的堆砌,更是關於如何運用科技之眼,去洞察和理解地球的“生命之源”——水,並思考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它。

評分

非常專業的,主要是講作者的一個模型。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很新,值得學習一下!

評分

資料還是不錯的,介紹一些水文模型

評分

送貨快,物超所值,推薦購買

評分

書本的印刷質量還不錯,是正版

評分

書本的印刷質量還不錯,是正版

評分

送貨快,物超所值,推薦購買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很新,值得學習一下!

評分

內容較新,還行,就是書的紙質差瞭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