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綫移動通信係統(第四版) [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and Mobile Systems,Fourth]

無綫移動通信係統(第四版) [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and Mobile Systems,Fourth]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Dharma P.Agrawal(D.P.阿格拉沃爾),Qing-An Zeng(曾慶安) 著,譚明新 譯
圖書標籤:
  • 無綫通信
  • 移動通信
  • 無綫移動係統
  • 通信工程
  • 信號處理
  • 無綫網絡
  • 移動網絡
  • 4G
  • 5G
  • 通信原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85974
版次:4
商品編碼:1203221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係列
外文名稱: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and Mobile Systems,Fourth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以作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電子工程等電子信息類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移動通信、無綫通信的教材,也可以作為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無綫移動通信理論知識闡述係統、全麵,無綫移動領域的新技術、新發展有所涉及。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全麵地介紹瞭無綫移動通信的基本理論。在闡述瞭概率論、數理統計、排隊論與話務理論之後,逐步分析瞭無綫移動通信所涉及的各個主題,包括無綫移動信號的傳輸、信道編碼技術、蜂窩的基本概念、多路無綫接入、多址技術、調製技術、信道分配技術、通信係統的設計、網絡協議、現有的蜂窩係統、IEEE 802係列技術、Ad Hoc網絡與傳感器網絡、無綫網絡的安全性問題與隱私問題、衛星通信係統,並在*後一章介紹瞭近年來無綫移動領域的*新進展。為瞭加強對書中概念的理解,各章都給齣瞭開拓思維的實驗與開放性項目。

作者簡介

譚明新,博士,畢業於哈爾濱工程大學,現在華中師範大學信息技術係任教授。從事《現代交換技術》、《通信原理》、《信息論與編碼》、《移動通信》、《數據通信》、《微波通信》等課程的教學工作。艦載數字程控交換係統國産化的技術骨乾;主持國防科工委基金項目《turbo碼在艦載通信係統中的應用研究》。

Dharma Prakash Agrawal 博士,美國俄亥俄州教育局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專業傑齣教授,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係分布式移動計算中心的創辦主任。他獲得瞭IEEE計算機學會的眾多證書和奬勵,並被選為核心成員,他還是ACM、AAAS和WIF會士,美國國傢發明傢科學院的資深會員,2008年獲得哈裏榖德奬(IEEE CS Harry Goode Award)。

Qing-An Zeng(曾慶安) 1997年於日本靜崗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進入日本電氣株式會社(NEC),從事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的開發和研究,曾作為NEC的兩名專傢代錶之一參加瞭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的數據層和網絡層的標準製定工作,還作為NEC的專傢代錶參加瞭香港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的選定工作。1999年,他被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還是IEEE高級會員。


目錄

目 錄
第1章 緒論
1.1 蜂窩係統的發展史
1.2 蜂窩係統的特點
1.3 蜂窩係統基礎
1.4 蜂窩係統的基礎設施
1.5 網絡協議
1.6 IEEE 802.11
1.7 Ad Hoc網絡
1.8 傳感器網絡
1.9 無綫MAN、 LAN、 BAN和PAN
1.10 無綫網絡的安全性和隱私
1.11 衛星係統
1.12 近年來的研究進展
1.13 本書的章節安排
1.14 參考文獻
1.15 習題
第2章 概率、 統計與話務理論
2.1 引言
2.2 概率與統計的基本理論
2.2.1 隨機變量
2.2.2 纍積分布函數
2.2.3 概率密度函數
2.2.4 期望值、 n階矩、 n階中心矩、 方差
2.2.5 一些重要的分布
2.2.6 多個隨機變量
2.3 話務理論
2.3.1 泊鬆到達模型
2.4 基本排隊係統
2.4.1 什麼是排隊論
2.4.2 排隊論的基礎
2.4.3 肯德爾記號
2.4.4 利特爾法則
2.4.5 馬爾可夫過程
2.4.6 增消過程
2.4.7 M/M/1/∞排隊係統
2.4.8 M/M/S/∞排隊係統
2.4.9 M/G/1/∞排隊係統
2.5 小結
2.6 參考文獻
2.7 習題
第3章 移動無綫信道的傳輸特性
3.1 引言
3.2 無綫電波的種類
3.3 傳輸機製
3.4 自由空間的傳輸特性
3.5 地麵傳輸
3.6 路徑損耗
3.7 慢衰落
3.8 快衰落
3.8.1 信號包絡的統計特性
3.8.2 瞬時幅度的特性
3.9 多普勒效應
3.10 時延擴展
3.11 碼間乾擾
3.12 相乾帶寬
3.13 同頻乾擾
3.14 小結
3.15 參考文獻
3.16 實驗
3.17 開放性項目
3.18 習題
第4章 信道編碼與差錯控製
4.1 引言
4.2 綫性分組碼
4.3 循環碼
4.4 循環冗餘校驗
4.5 捲積碼
4.6 交織器
4.7 Turbo碼
4.8 ARQ技術
4.8.1 停等式ARQ方案
4.8.2 返迴N幀的ARQ方案
4.8.3 選擇性重傳ARQ方案
4.9 小結
4.10 參考文獻
4.11 實驗
4.12 開放性項目
4.13 習題
第5章 蜂窩係統的相關概念
5.1 引言
5.2 小區所屬的範圍
5.3 信號的強度與小區參數
5.4 小區的容量
5.5 頻率復用
5.6 如何構成簇
5.7 同頻乾擾
5.8 小區分裂
5.9 小區扇形化
5.10 小結
5.11 參考文獻
5.12 實驗
5.13 開放性項目
5.14 習題
第6章 多路無綫接入技術
6.1 引言
6.2 多路無綫接入協議
6.3 競爭型協議
6.3.1 純ALOHA
6.3.2 時隙ALOHA
6.3.3 CSMA
6.3.4 CSMA/CD
6.3.5 CSMA/CA
6.4 CSMA/CD與CSMA/CA的比較
6.5 小結
6.6 參考文獻
6.7 實驗
6.8 開放性實驗
6.9 習題
第7章 多址技術
7.1 引言
7.2 多址技術的概念與模型
7.2.1 FDMA
7.2.2 TDMA
7.2.3 CDMA
7.2.4 OFDM
7.2.5 SDMA
7.2.6 多址技術的比較
7.3 調製技術
7.3.1 幅度調製
7.3.2 調頻
7.3.3 FSK
7.3.4 相移鍵控
7.3.5 四相相移鍵控
7.3.6 π/4-QPSK
7.3.7 正交幅度調製
7.3.8 16QAM
7.4 小結
7.5 參考文獻
7.6 實驗
7.7 開放性項目
7.8 習題
第8章 信道的分配
8.1 引言
8.2 靜態信道分配與動態信道分配
8.3 固定信道分配
8.3.1 簡單的信道藉用方案
8.3.2 復雜的信道藉用方案
8.4 動態信道分配
8.4.1 集中式動態信道分配方案
8.4.2 分布式動態信道分配方案
8.5 信道的混閤分配方案
8.5.1 信道的混閤分配方案
8.5.2 信道彈性分配方案
8.6 特殊係統結構的信道分配
8.6.1 一維係統的信道分配
8.6.2 復用分區時的信道分配
8.6.3 各個小區重疊時的信道復用
8.7 係統的建模
8.7.1 基本建模
8.7.2 預留信道的建模
8.8 小結
8.9 參考文獻
8.10 實驗
8.11 開放性項目
8.12 習題
第9章 移動通信係統
9.1 引言
9.2 蜂窩係統的基礎設施
9.3 注冊
9.4 切換參數與基本支持
9.4.1 影響切換的參數
9.4.2 切換的基本支持技術
9.5 對漫遊的支持
9.5.1 歸屬地代理、 異地代理、 移動IP
9.5.2 骨乾路由器中的路由變更
9.6 組播
9.7 超寬帶技術
9.7.1 UWB係統的特性
9.7.2 UWB信號的傳輸
9.7.3 UWB技術的現狀及其應用
9.7.4 UWB與擴頻技術之間的區彆
9.7.5 UWB技術的優點
9.7.6 UWB技術的缺點
9.7.7 UWB技術麵臨的難題
9.7.8 未來的發展方嚮
9.8 毫微微蜂窩網絡
9.8.1 技術特性
9.8.2 棘手的問題
9.9 小結
9.10 參考文獻
9.11 實驗
9.12 開放性項目
9.13 習題
第10章 網絡協議
10.1 引言
10.1.1 第1層: 物理層
10.1.2 第2層: 數據鏈路層
10.1.3 第3層: 網絡層
10.1.4 第4層: 傳輸層
10.1.5 第5層: 會話層
10.1.6 第6層: 錶示層
10.1.7 第7層: 應用層
10.2 TCP/IP協議
10.2.1 物理層與數據鏈路層
10.2.2 網絡層
10.2.3 TCP
10.2.4 應用層
10.2.5 采用貝爾曼福德算法的路由選擇
10.3 無綫TCP
10.3.1 對無綫TCP的需求
10.3.2 有綫TCP的局限性
10.3.3 無綫環境的解決方案
10.3.4 鏈路層協議
10.4 第6版網際協議
10.4.1 從IPv4轉換到IPv6
10.4.2 IPv6的頭部格式
10.4.3 IPv6的特性
10.4.4 IPv6與IPv4之間的區彆
10.5 小結
10.6 參考文獻
10.7 實驗
10.8 開放性項目
10.9 習題
第11章 現有的無綫係統
11.1 引言
11.2 AMPS
11.2.1 AMPS的特性
11.2.2 AMPS係統的運行
11.2.3 AMPS電話係統的一般流程
11.3 IS-41
11.3.1 簡介
11.3.2 支持的各項處理過程
11.4 GSM
11.4.1 頻帶與信道
11.4.2 GSM的幀結構
11.4.3 GSM係統采用的識彆號碼
11.4.4 GSM係統的接口、 平麵和層
11.4.5 切換
11.4.6 短信服務
11.5 IS-95
11.5.1 功率控製
11.6 IMT-2000
11.6.1 國際上的頻譜分配方案
11.6.2 第三代蜂窩係統提供的業務
11.6.3 統一的第三代係統無綫移動通信
11.6.4 多媒體信息服務
11.6.5 通用移動通信係統
11.7 小結
11.8 參考文獻
11.9 習題
第12章 IEEE 802.11技術與無綫接入點
12.1 引言
12.2 信息的下行傳輸
12.3 上行鏈路的信息傳輸
12.3.1 上行鏈路上含有RTS/CTS的信息傳輸
12.4 802.11係列協議的變體
12.4.1 IEEE 802.11b
12.4.2 IEEE 802.11g
12.4.3 IEEE 802.11n
12.4.4 IEEE 802.11ac
12.5 飛機上的WiFi接入
12.6 小結
12.7 參考文獻
12.8 實驗
12.9 開放性項目
12.10 習題
第13章 Ad Hoc網絡
13.1 引言
13.2 MANET的特性
13.3 應用
13.4 路由選擇
13.4.1 路由選擇的要求
13.4.2 路由選擇的分類
13.5 錶驅動式路由選擇協議
13.5.1 目的節點序列距離矢量路由
13.5.2 MANET中簇的構成
13.5.3 簇首的選擇
13.5.4 簇首網關交換路由
13.5.5 無綫路由協議
13.6 按需路由選擇
13.6.1 Ad Hoc按需距離矢量路由選擇
13.6.2 動態源路由協議
13.6.3 臨時排序路由算法
13.6.4 基於聯閤的路由選擇協議
13.6.5 基於信號穩定性的路由選擇
13.7 混閤式的路由協議
13.7.1 區域路由選擇協議
13.7.2 魚眼狀態路由協議
13.7.3 具有組移動性的MANET的路標路由選擇
13.7.4 位置輔助路由選擇
13.7.5 方位輔助定嚮泛洪
13.7.6 相對距離微發現Ad Hoc路由選擇
13.7.7 能量感知路由協議
13.8 多徑路由選擇協議
13.8.1 移動Ad Hoc網絡中的按需多徑路由協議
13.8.2 Ad Hoc按需距離矢量備份路由
13.8.3 分離多徑路由
13.8.4 緩存和多徑路由協議
13.8.5 鄰接錶多徑路由
13.9 車域網
13.10 網絡仿真器
13.10.1 ns-2和ns-3
13.10.2 其他的網絡仿真器
13.11 小結
13.12 參考文獻
13.13 實驗
13.14 開放性項目
13.15 習題
第14章 傳感器網絡
14.1 引言
14.2 無綫傳感器網絡固有的自適應動態特性
14.2.1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所做的WSN工作
14.2.2 WSN的其他應用
14.3 WSN的功能單元
14.4 感應區、 通信範圍和傳感器的配置
14.5 隨機部署的傳感器網絡
14.6 在固定位置安放傳感器
14.6.1 定期部署的傳感器網絡
14.7 網絡特性
14.7.1 傳感器網絡的分類
14.7.2 WSN中MAC協議的基本原理
14.7.3 傳感器網絡中的平麵路由選擇協議
14.7.4 定嚮擴散
14.7.5 信息協商傳感器協議
14.7.6 COUGAR
14.8 傳感器網絡中的分層路由選擇
14.8.1 分簇式路由協議
14.8.2 低能量自適應分簇層次結構
14.8.3 門限敏感能量有效網絡
14.8.4 周期性門限敏感、 能量有效傳感器網絡的自適應協議
14.9 設計傳感器網絡時碰到的問題
14.9.1 傳感器的數據庫
14.9.2 協同信息處理
14.9.3 傳感器信息係統中的低功耗采集
14.9.4 傳感器網絡中的多徑路由
14.9.5 服務差異化
14.9.6 多徑路由差異化服務
14.9.7 能源洞問題
14.9.8 數據匯聚
14.9.9 操作係統的設計
14.10 小結
14.11 參考文獻
14.12 實驗
14.13 開放性項目
14.14 習題
第15章 無綫LAN、 PAN、 BAN和MAN
15.1 引言
15.2 ETSI高性能局域網
15.3 傢庭無綫網絡
15.4 Ricochet
15.5 無綫個人局域網
15.6 IEEE 802.15.1(藍牙)
15.6.1 藍牙係統的結構
15.6.2 IEEE 802.15.3
15.6.3 IEEE 802.15.4
15.7 ZigBee
15.8 無綫體域網
15.9 微波接入全球互通
15.9.1 MAC層
15.9.2 MAC層細節
15.9.3 特定業務會聚子層
15.9.4 公共部分子層
15.9.5 物理層
15.9.6 物理層細節
15.10 采用網狀網絡的WMAN
15.11 采用3GPP與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 LTE)的WMAN
15.12 采用長期演進和長期演進增強係統的WMAN
15.13 小結
15.14 參考文獻
15.15 實驗
15.16 開放性項目
15.17 習題
第16章 無綫網絡的安全性與隱私
16.1 引言
16.2 加密技術與解密技術
16.2.1 加密技術
16.3 無綫通信係統的安全性
16.3.1 蜂窩電話的安全性
16.3.2 LTE網絡的安全性
16.3.3 基於WiFi的AP網絡的鑒權
16.3.4 Diffie-Hellman協議
16.3.5 橢圓麯綫加密算法
16.4 防火牆與係統的安全性
16.5 移動自組網的安全性問題
16.5.1 安全性方法
16.5.2 入侵檢測
16.5.3 MANET中IDS的指標
16.5.4 MANET中入侵檢測與響應的移動代理
16.5.5 基於靜態數據庫的入侵檢測體係結構
16.5.6 MANET中的簇入侵檢測係統
16.5.7 記錄模塊
16.5.8 MANET中的自私
16.6 無綫傳感器網絡的安全通信
16.6.1 隨機配置的WSN中兩個傳感器節點之間建立共享對稱密鑰
16.6.2 用二元多項式在兩個傳感器之間創建共享密鑰
16.6.3 入侵檢測方案
16.7 分布式DoS攻擊檢測
16.7.1 協方差分析法
16.8 小結
16.9 參考文獻
16.10 實驗
16.11 開放性項目
16.12 習題
第17章 衛星係統
17.1 引言
17.2 衛星係統的類型
17.3 衛星係統的特性
17.4 衛星係統的基礎設施
17.5 呼叫的建立過程
17.6 全球定位係統
17.6.1 GPS的局限性
17.6.2 GPS的受益者
17.7 高級GPS與增強型911
17.8 利用衛星接入因特網
17.9 小結
17.10 參考文獻
17.11 實驗
17.12 開放性項目
17.13 習題
第18章 無綫技術的最新進展
18.1 引言
18.2 SIM卡
18.3 按鍵通話技術
18.3.1 PTT的網絡技術
18.3.2 iDEN蜂窩網絡中的PTT
18.3.3 非iDEN蜂窩網中的PTT: PoC
18.3.4 目前業務的局限性
18.4 RFID
18.5 認知無綫電
18.6 綜閤業務係統的移動性與資源的管理
18.6.1 移動性管理
18.6.2 資源管理
18.6.3 資源管理的最新進展
18.7 雙層可視化傳感器網絡
18.8 多媒體業務的各項要求
18.8.1 媒體編解碼器
18.8.2 文件格式
18.8.3 超文本傳輸協議
18.8.4 媒體控製協議
18.8.5 會話發起協議
18.8.6 多媒體短信服務
18.9 定嚮天綫與智能天綫
18.9.1 天綫的類型
18.9.2 智能天綫與波束的産生
18.9.3 智能天綫與空分復用多址
18.10 無綫多節點網絡中編碼的應用
18.11 時滯容錯網絡與移動機會網絡
18.12 第五代及以上的蜂窩係統
18.13 低功耗設計
18.14 可擴展標記語言
18.14.1 超文本標記語言與標記語言之間的關係
18.14.2 WML: 將XML用於無綫手持設備
18.15 安卓、 iOS、 iPad、 iPhone和iPad
18.16 物聯網、 萬維物聯網和社交網絡
18.17 小結
18.18 參考文獻
18.19 開放性問題
18.20 習題
附錄 愛爾蘭B錶
縮略語

前言/序言

  在這裏很高興也很榮幸地介紹本書。無綫與移動通信技術正以齣人意料的速度發展, 為瞭讓讀者瞭解這方麵的最新發展, 齣版社及時推齣瞭第四版。
  新增內容
  根據讀者對第三版廣泛的評閱意見修訂瞭第四版的內容。由於接入點快速地進入應用, 所以專為該內容設計瞭一章。其他的主要變化包括: 為傳感器網絡單設一章, 並將各種無綫技術的安全性處理單獨安排一章。在將第三版的一些熱點問題融入各章的同時, 還新增瞭3GPP、 WiMAX和LTE的介紹。而且通過添加如下新概念的分析完全更新瞭最後一章: ①兩層可視化的傳感器網絡; ②編碼在多節點無綫網絡中的應用; ③時延自適應網絡與移動機會網絡; ④5G技術及後續發展; ⑤安卓係統; ⑥iOS; ⑦物聯網。
  本書的教輔包括原版習題解答和PPT, 采用本書作為教材的教師可通過郵箱申請獲得。
  緻謝
  本書第四版的修訂花費瞭大量的時間, 這裏要感謝幫助修訂第四版的眾多朋友。深深地感謝Yang Chi、 Vaibhav Pandit、 Hailong Li、 Peter Jun、 Rupen Mitra和David Chung博士, 他們在本書再版的過程中提供瞭直接或間接的幫助。真誠地感謝第三版的所有評閱者, 正是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使得第四版比以往幾版更令人滿意。感謝的評閱者有JunghwanKim、 Hermann J. Helgert和Sarvesh Kulkarni。還要真誠地感謝Cengage Learning齣版社的員工, 包括Hilda Gowans和Eavant Cully。
  最後, 還要感謝我們各自的妻子在本書修訂過程中的耐心與支持。
  Dharma Prakash Agrawal
  Qing-An Zeng



《現代通信網絡:原理、技術與應用》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今信息時代至關重要的通信網絡領域,勾勒齣其發展脈絡、核心原理、關鍵技術以及廣泛的應用場景。全書力求從宏觀視角和微觀細節相結閤的角度,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認知框架。 第一部分:通信網絡基石 本部分著重闡述構成現代通信網絡的物理基礎和理論框架。我們將首先迴顧通信發展的曆史足跡,從早期電報、電話的誕生,到無綫電的齣現,再到現代光縴和衛星通信的演進,追溯通信技術如何一步步改變人類社會。隨後,深入剖析通信的本質,包括信號的産生、編碼、調製、解調和解碼等基本過程,介紹不同類型的信號(模擬與數字)及其特性。電磁波的傳播規律,包括傳播損耗、多徑效應、衰落等,是理解無綫通信的關鍵,本書將進行詳細講解。我們還將探討信息論的基本概念,如信源編碼、信道編碼和信息傳輸速率的極限,為理解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奠定理論基礎。 第二部分:有綫通信網絡 本部分聚焦於構成現代互聯網骨乾和數據傳輸主體的有綫通信技術。首先,我們將詳細介紹傳統的電話交換網絡,包括電路交換的原理、PSTN(公共交換電話網絡)的演進以及IP電話(VoIP)的齣現,解釋電話通信如何從模擬走嚮數字化和網絡化。接著,重點闡述數據通信網絡,包括局域網(LAN)和廣域網(WAN)的架構。在LAN方麵,將深入講解以太網技術,包括CSMA/CD協議、交換機的工作原理以及虛擬局域網(VLAN)的應用。對於WAN,我們將探討分組交換技術,如TCP/IP協議棧的層次模型、IP地址分配、路由選擇算法(如RIP、OSPF、BGP)以及數據鏈路層協議。光縴通信作為高速數據傳輸的基石,將進行專題講解,包括光縴的種類、光傳輸的原理、光收發器、光放大器以及WDM(波分復用)技術,為理解當前高速互聯網的傳輸能力提供支撐。 第三部分:無綫通信網絡 本部分是本書的重頭戲,將係統性地介紹支撐我們日常移動通信的無綫網絡技術。我們將從蜂窩通信的原理入手,解釋其從1G到5G的演進過程。1G的模擬技術、2G的數字通信(GSM)、2.5G(GPRS、EDGE)、3G(WCDMA、CDMA2000)以及4G(LTE)和5G(NR)的關鍵技術,如多址技術(FDMA, TDMA, CDMA, OFDMA)、擴頻技術、信道編碼、交織、調製解調方式(PSK, QAM)等,都將得到細緻的解析。特彆是在5G時代,我們將探討其核心特徵,如更高的數據速率、更低的延遲、海量連接能力,以及關鍵技術如毫米波、大規模MIMO、網絡切片、邊緣計算等。此外,本書還將涵蓋其他重要的無綫通信技術,如Wi-Fi(802.11係列協議)的演進和應用,藍牙等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以及衛星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應用場景。無綫信道的特點、乾擾和頻譜管理問題也將是探討的重點。 第四部分:網絡演進與未來趨勢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通信網絡的未來發展方嚮和前沿技術。我們將探討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如何改變傳統網絡架構,實現網絡的靈活性和可編程性。物聯網(IoT)通信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包括低功耗廣域網(LPWAN)技術(如LoRa, NB-IoT)以及相應的通信協議棧也將被介紹。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ML)在通信網絡中的應用,例如智能路由、資源優化、故障預測和自愈網絡等方麵,將是重點分析的內容。最後,本書還將展望未來通信網絡的可能形態,如6G的願景、空天地一體化通信、量子通信等,為讀者描繪通信技術未來的宏偉藍圖。 本書特色: 理論與實踐並重: 既有對核心原理的深入剖析,也有對實際技術和應用場景的詳細介紹。 體係結構清晰: 內容組織循序漸進,從基礎到前沿,邏輯嚴謹。 涵蓋廣泛: 覆蓋瞭從有綫到無綫,從傳統到新興的各類通信網絡技術。 語言通俗易懂: 避免過於晦澀的術語,力求使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理解。 本書旨在為計算機科學、通信工程、電子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學生、研究人員以及對通信技術感興趣的從業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學習資源。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深刻理解現代通信網絡的運作機製,掌握其核心技術,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清晰的認識。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任何一本技術類書籍,我最關注的往往是它的結構和內容是否能夠與時俱進,並且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雖然不算是非常炫麗,但卻有一種沉穩的科技感,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醒目的標題,給人一種專業且可靠的印象。我拿到這本書後,首先會仔細地翻閱目錄,瞭解其整體的章節安排,看看是否覆蓋瞭從基礎到進階的各個方麵。第四版這個標簽也讓我對內容的更新程度有瞭初步的信心。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闡述無綫移動通信係統的基本原理,例如信道編碼、多址技術、移動性管理等等,並且能夠深入分析當前主流技術(如4G、5G)的架構和關鍵技術。同時,我也期待它能夠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所展望,為我提供一個前瞻性的視野。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吸引人,整體色調偏嚮科技感,一種深邃的藍色搭配簡潔的銀色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專業性。雖然我拿到的是第四版,但不得不說,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書籍,也絲毫不會感到畏懼。封麵上“無綫移動通信係統”幾個大字,配上英文原名,顯得既權威又國際化。我個人比較注重書籍的整體呈現,從紙張的質感,到印刷的清晰度,再到裝訂的牢固程度,這本書都做得相當不錯。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書香撲鼻而來,這種感覺在如今電子書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排版上,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也閤理,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插圖和圖錶的運用也恰到好處,雖然還沒有深入閱讀內容,但僅從外觀和初步的翻閱體驗來看,這本書就已經給我留下瞭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讓人充滿瞭期待,想迫不及待地去探索其中蘊含的豐富知識,感受作者在編撰此書時所付齣的心血和對學術的嚴謹態度。

評分

作為一名在通信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從業者,我對這類綜述性的教材總是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因為它往往能夠幫助我們梳理行業發展的脈絡,洞悉技術演進的趨勢。拿到《無綫移動通信係統(第四版)》這本書,我首先關注的是它是否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幫助我理解當前無綫移動通信技術所處的地位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從封麵和目錄的初步瀏覽來看,這本書似乎涵蓋瞭從基礎原理到最新的前沿技術,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希望它不僅僅是技術手冊的堆砌,更能展現齣作者對整個生態係統的深刻理解,包括標準製定、産業格局、以及未來用戶需求的變化。一本好的教材,應該能夠將復雜的概念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同時又能引發讀者更深入的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獨特的見解,幫助我跳齣日常工作的局限,從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我們所處的行業。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雖然低調,卻有一種沉甸甸的專業感。深邃的藍色基調,配閤銀色的文字,給人一種科技感和權威感,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在無綫移動通信領域的專業定位。我拿到這本書時,手感很紮實,紙張的厚度和質感都恰到好處,翻頁時沒有廉價感,這一點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這意味著我可以放心地反復翻閱和做筆記,而不用擔心它會輕易損壞。我非常看重書籍的排版和設計,清晰的標題、閤理的段落劃分、以及流暢的行文,都能極大地提升閱讀體驗。從初步的瀏覽來看,這本書的排版似乎做得相當不錯,字跡清晰,間距適宜,這對於長時間的學習和鑽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它的外觀一樣,內容也同樣充實、嚴謹,並且能夠以一種清晰、係統的方式呈現,幫助我深入理解無綫移動通信的方方麵麵。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雖然樸實,卻透露齣一種穩重和專業。封麵上“無綫移動通信係統”這幾個字,字體端莊,顔色沉靜,如同通信技術本身一樣,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石。英文原名“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and Mobile Systems”則展現瞭其國際化的視野。當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它的重量就讓我感受到瞭一股紮實感,仿佛裏麵承載瞭厚重的知識。我通常會先翻閱目錄,看看章節的劃分是否邏輯清晰,內容覆蓋是否全麵。對於這類技術書籍,我非常看重其內容的更新程度,畢竟無綫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看到“第四版”這個字樣,我對其時效性有瞭一定的信心。另外,我還會留意書籍的印刷質量,字跡是否清晰,圖錶是否準確,這些細節往往能反映齣作者和齣版社的嚴謹程度。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從這些外部觀察來看,這本書給我留下瞭一個專業、可靠的印象。

評分

一本好的技術書籍,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它能夠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全新的知識領域。拿到《無綫移動通信係統(第四版)》這本書,我首先就被它簡潔而富有科技感的封麵所吸引。深藍色的背景如同浩瀚的星空,暗示著無綫通信的無限可能,而白色的標題則如同一顆顆閃亮的星辰,指引著探索的方嚮。我深信,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一本易於理解、邏輯清晰的書籍至關重要。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無綫通信原理娓娓道來,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術語,或者在首次齣現時提供清晰的解釋。同時,閤理地運用圖錶和示例,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從書籍的厚度和章節的劃分來看,它似乎有著詳實的講解,我期待它能夠覆蓋從基礎的信號傳播到復雜的網絡架構,再到前沿的5G甚至6G技術,為我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以深邃的藍色為主色調,搭配銀色的標題,給人一種科技感十足的專業印象。我拿到這本書時,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紙張質感,觸感細膩,厚度適中,翻頁時順滑且沒有雜音,這讓我感覺非常舒適,預示著一次愉快的閱讀體驗。我通常會先快速瀏覽一遍目錄,瞭解書籍的整體結構和內容安排。對於像《無綫移動通信係統》這樣一本綜述性的教材,我非常看重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其邏輯結構的清晰性。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涵蓋無綫通信領域的核心概念,並且能夠以一種由淺入深的方式進行講解,使得初學者也能輕鬆入門,同時又能滿足有一定基礎的讀者深入學習的需求。從其“第四版”的標注來看,我對其內容的更新性和前沿性也有一定的信心。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采用瞭深邃的藍色調,配閤銀色簡潔的字體,傳遞齣一種沉穩、專業的科技感。我拿到這本書時,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分量,這是一種知識厚重的象徵。我通常會在拿到一本新書後,先瀏覽一下它的目錄,看看章節的劃分是否清晰,內容覆蓋是否全麵。我尤其看重教材的時效性,畢竟無綫移動通信技術發展迅速,所以我對“第四版”這個字樣抱有積極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介紹無綫移動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信號的傳輸、編碼、調製解調,以及移動通信網絡架構的演進,例如從2G到5G的曆程。我更希望它能深入分析當前最新的技術和標準,並且能夠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體現。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優秀的教材,其價值不僅僅在於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更在於它能否激發讀者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獨立思考。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雖然沒有花哨的裝飾,但那種沉靜、專業的風格,本身就透露著一種引人探究的氣息。我特彆喜歡它采用的字體和字號,閱讀起來非常舒適,不會有壓迫感。在翻閱的過程中,我留意到瞭一些圖錶的呈現方式,它們似乎並非簡單的信息羅列,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旨在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復雜的概念。這讓我對書中內容的組織和呈現方式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一個思想的啓迪者,能夠引導我不僅僅是“知道”,更是“理解”和“會用”。它的存在,應該能夠讓我對無綫移動通信係統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並且能夠觸類旁通,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

評分

這本書的外觀給我一種專業、嚴謹的感覺。封麵設計簡潔大方,深邃的藍色和銀色的字體搭配,透露齣一種科技感和厚重感。我個人比較注重書籍的紙張和印刷質量,因為這直接影響到閱讀的舒適度。這本書的紙張質感很好,印刷清晰,字跡銳利,沒有模糊或重影的現象,翻閱起來也很順滑。我尤其喜歡它采用的字體大小和行間距,看起來非常舒服,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這些細節上的用心,往往能反映齣作者和齣版社在內容編撰上的嚴謹態度。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這本書的內容,但僅憑這第一眼的印象,我就覺得它是一本值得認真學習和研究的書籍。我期待它能夠以清晰的邏輯和深入的分析,為我打開無綫移動通信係統的知識大門。

評分

這本書很實用,是正版,很喜歡

評分

正版教材,印刷質量沒有問題,內容經典,慢慢學習瞭。

評分

京東購物,方便快捷省心!

評分

這本書很實用,是正版,很喜歡

評分

京東購物,方便快捷省心!

評分

這本書很實用,是正版,很喜歡

評分

京東購物,方便快捷省心!

評分

這本書很實用,是正版,很喜歡

評分

正版教材,印刷質量沒有問題,內容經典,慢慢學習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