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水文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in Hydrology]

遥感水文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in Hydr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胜天,赵长森 著
图书标签:
  • 遥感
  • 水文
  • 水资源
  • 环境科学
  • 地理信息系统
  • 地球科学
  • 流域管理
  • 水循环
  • 遥感应用
  • 环境监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4913
版次:3
商品编码:1167020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in Hydr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3
字数: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遥感水文是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遥感水文》从水文学和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出发,阐述了水文学发展过程中空间数据获取的重要性,介绍了遥感科学与水文学的基本原理,详细论述了在水文学应用中所需要的基本遥感技术及其处理方法,并从不同尺度阐述了遥感水文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遥感水文》适用于高等院校水文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也可供从事水文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水文学发展
1.1.1 水文学基本概念
1.1.2 水文学发展阶段
1.1.3 水文学发展趋势
1.2 水资源学与分布式水文模型发展
1.2.1 水资源学基本概念
1.2.2 分布式水文模型发展历程
1.2.3 国内外主要的分布式水文模型
1.2.4 分布式水文模型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遥感水文发展现状与趋势
1.3.1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1.3.2 遥感信息耦合的水文模型
参考文献

第2章 水文学基本原理
2.1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2.1.1 水循环过程
2.1.2 水量平衡
2.2 降水
2.3 蒸发与散发
2.3.1 水面蒸发
2.3.2 土壤蒸发
2.3.3 植物散发
2.3.4 区域蒸散发
2.4 下渗
2.5 径流
2.5.1 径流组成
2.5.2 流域蓄渗过程
2.5.3 坡面汇流过程
2.5.4 河网汇流过程
参考文献

第3章 水文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基础
3.1 遥感科学基本原理
3.1.1 遥感的概念与特点
3.1.2 电磁波谱和辐射定律
3.1.3 自然介质的反射和发射特性
3.1.4 遥感系统与遥感分类
3.1.5 遥感应用概况
3.2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
3.2.1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
3.2.2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3.2.3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
3.3 遥感图像目视判读
3.3.1 目视判读原理
3.3.2 判读的方法与步骤
3.4 遥感图像的数字处理
3.4.1 几何纠正
3.4.2 图像的增强处理
3.4.3 图像的分类处理
3.5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
3.5.1 PCI
3.5.2 ERDAS
3.5.3 ENVI
3.5.4 eCognition
参考文献

第4章 水文因子遥感信息反演
4.1 降水遥感计算
4.1.1 降水遥感计算原理
4.1.2 滑动视窗降水遥感反演
4.1.3 多源遥感降水数据产品
4.1.4 遥感降水数据降尺度
4.2 地表能量参数遥感反演
4.2.1 地表反照率
4.2.2 地表净辐射71 4.2.3 地表温度
4.2.4 近地面气温估算(GLDAS气温数据空间降尺度)
4.3 植被参数遥感反演
4.3.1 植被指数
4.3.2 植被覆盖度
4.3.3 叶面积指数
4.3.4 植被截留
4.4 蒸散发遥感估算
4.4.1 Priestly�睺aylor潜在蒸散发遥感估算
4.4.2 Ts�睳DVI蒸散发遥感估算
4.4.3 能量余项法蒸散发遥感估算
4.5 土壤水分遥感监测
4.5.1 热惯量法
4.5.2 作物缺水指数法
4.5.3 植被指数法
4.5.4 条件温度植被指数
4.5.5 微波遥感法
4.6 融雪量估算技术
4.6.1 冰雪覆盖
4.6.2 SNTHERM模型
4.6.3 度日因子融雪估算
参考文献

第5章 次降水小流域水文过程遥感计算
5.1 次降水小流域计算发展现状
5.2 LCM模型
5.2.1 LCM模型原理
5.2.2 LCM模型分布式构建
5.3 分布式LCM模型结构
5.3.1 产流模型
5.3.2 汇流模型
5.3.3 参数优选模型
5.4 分布式LCM模型参数
5.4.1 模型参数
5.4.2 数据获取
5.5 分布式LCM模型开发与实现
5.6 次洪降水水文过程遥感模拟案例
5.6.1 案例概述
5.6.2 水文气象数据离散化结果
5.6.3 下垫面数据叠加分析结果
5.6.4 流域地形数据空间分析结果
5.6.5 小流域次降水水文过程模拟结果
参考文献

第6章 缺资料区流域水文过程遥感计算
6.1 缺资料流域水文研究进展
6.1.1 缺资料流域传统水文研究方法
6.1.2 缺资料流域水文研究发展
6.2 DTVGM模型
6.2.1 DTVGM模型原理
6.2.2 DTVGM遥感驱动
6.3 MS�睤TVGM模型结构
6.3.1 植被截留模型
6.3.2 融雪模型
6.3.3 蒸散发模型
6.3.4 产流模型
6.3.5 汇流模型
6.4 MS�睤TVGM模型参数
6.4.1 模型参数
6.4.2 数据获取
6.5 MS�睤TVGM开发实现
6.6 流域水文过程遥感模拟案例
6.6.1 案例区概述
6.6.2 融雪量遥感估算
6.6.3 蒸发潜力遥感模拟
6.6.4 植被参数遥感估算
6.6.5 土壤水分参数遥感提取
6.6.6 雅江径流过程遥感模拟结果
参考文献

第7章 区域水循环过程遥感计算
7.1 水循环过程遥感监测
7.1.1 遥感信息在水循环地表因子获取中的应用
7.1.2 遥感信息在水循环能量因子获取中的应用
7.1.3 遥感信息在水循环水分因子获取中的应用
7.2 区域水循环遥感模型原理
7.3 模型结构
7.3.1 植被截留降水量
7.3.2 蒸散发模型
7.3.3 土壤水运动模型
7.3.4 区域水量平衡方程
7.4 模型输入、输出与参数获取
7.5 模型程序开发与实现
7.6 区域水循环过程遥感计算案例
7.6.1 案例区概述
7.6.2 计算结果验证
7.6.3 计算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社会经济用水与水胁迫指数遥感估算
8.1 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与水胁迫指数研究进展
8.1.1 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概述
8.1.2 社会经济要素空间化基本方法
8.1.3 水胁迫指数研究现状
8.2 人口与生活用水空间化估算
8.2.1 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
8.2.2 人口数据空间化回归模型
8.2.3 人口数据空间化多源数据密度融合模型
8.2.4 生活用水空间化估算
8.3 GDP与生产用水空间化估算
8.3.1 GDP数据空间化方法
8.3.2 GDP数据空间化回归模型
8.3.3 GDP数据空间化多源数据密度融合模型
8.3.4 社会经济用水空间化估算模型
8.4 水胁迫指数计算
8.4.1 水胁迫指数的基本定义
8.4.2 水胁迫指数计算方法
8.5 模型开发与程序实现
8.6 社会经济用水遥感估算案例
8.6.1 案例区概述
8.6.2 人口数据空间化结果
8.6.3 GDP数据空间化结果
8.6.4 社会经济用水空间化估算结果
8.6.5 水胁迫指数计算结果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遥感水文》:
  第1章 绪论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单元要素(刘昌明等,2001)。水资源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社会的工农业生产发展,同时水资源状况还会改变地球的环境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全球环境的变化。
  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更进一步深化了资源利用的全球化进程,同时全球气候变化也将对水循环的认识提升到社会、经济和政治层次的高度;水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2002年8月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关于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明确要重视地球上的水循环,参加的国家决定通过联合制定观察水循环要素来改善水资源管理,并针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中的国家,鼓励和促进其资源共享和利用,提供空间技术应用条件。全球观测战略伙伴计划(Integrated Global Observing Strategy Partnership�瞤lan,IGOS�睵)制定了“全球水循环集成观测”(Integrated Global Water Cycle Observation,IGWCO),IGWCO从全球到地方多时空角度改进观测水循环演变能力,其确定的全球水循环主题,既保持了全球水循环观测系统的连续性,又能将不同来源(卫星系统、原地网络、野外实验、新的数据平台)的数据与新兴数据进行同化和模型化,向水循环综合观测系统的战略方向发展。为了保持和推进全球水循环观测战略并提供导向框架,IGWCO全球水循环主题致力于支持气候变化监测、世界水资源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的社会应用、数字天气和水文预报,以及水循环关键问题的研究,包括了降水、土壤含水量、流量和地表蓄水量、冰冻圈变量(积雪覆盖、雪水当量、冰和地表冰)、云和水蒸气、蒸发和蒸散发、地下水、水质,以及观测系统和数据库等专题。
  当前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水文变量和参数的获取,主要包括气温(Klemen and Marion,2009)、降水量(Huffman and Bolvin,2009;Michaelides et al.,2009)、积雪(Hock,2005)、蒸散发(Dominqu et al.,2005;Markus and Michael,2008)、土壤水(McCabe et al.,2008)等,以及地表覆被状况、地形地貌、河网水系等水文下垫面因子。20世纪6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与技术体系;然而遥感技术目前还难以直接观测河川内径流量,制约了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为了突破这一瓶颈,遥感科学和水文学相结合,研发了许多耦合遥感信息的水文模型,这些模型通过结合遥感提供的下垫面条件信息(土地利用、地形、植被等),以及降水、蒸散发等气象水文参数,可使遥感技术在分析流域产汇流特性和确定水文模型参数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此外,应用遥感信息传输模型和生态水文参数反演算法,还可以获取一些传统水文方法难以获取或观测不到的信息。同时遥感具有周期短、同步性好和及时准确、分布式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水文模拟实时、空间分布的需求。
  然而,也正是因为遥感技术不能直接探测传统水文学所关注的河川径流量和水文情势,学术界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不断探索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潜力,力求回答“遥感在水文研究中究竟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Schultz和Engman(2005)总结了两种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应用的观点,一种认为“如果你了解遥感,你就可以在不存在数据,甚至是不具备地面测量条件的地方获得水文数据,因此,发展中国家就能够根据需要的容量设计出一个饮用水供水水库”;另一种则认为“由于不可能通过遥感数据估计地面水资源和地表径流,因此遥感并不是十分有用”。
  几十年来,遥感技术在水文中的不断应用表明,尽管遥感技术不能直接探测到径流量,但是它独有的特点使得遥感在水文应用中的优势凸显,包括时空分辨率高,可以提供长期、动态和连续的数据资料;探测范围广,可以获取偏远地区的信息;提供的信息为面状信息,并具有周期短、信息量大和成本低的特点。这些优势使得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上的应用不断深入,可以直接或间接测量常规手段无法测量到的水文变量和参数。
  随着遥感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遥感科学与技术和水文学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遥感水文。遥感水文不同于水文遥感,水文遥感重点是研究水文要素遥感获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而遥感水文则是将遥感技术与水文模型相结合,构建遥感信息驱动的水文模型(Schuurmans et al.,2003;Simon et al.,2008),直接或间接地应用遥感数据获取流域空间尺度的水文因子、生态环境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数据,开展水文状况和水资源利用的空间计算与分析,完成流域水文概况模拟、洪水过程监测预报、水资源估算和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任务。
  1.1水文学发展
  1.1.1水文学基本概念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中水体的形成、演化、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当前有多种水文学的定义,1962年美国联邦政府科技委员会把水文学定义为一门关于地球上水的存在、循环、分布,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环境(包括与生活有关的事物)反应的学科;198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出的水文学定义为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和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还有定义认为,水文学是研究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理化性质、运动变化规律以及水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上述定义在水文学的研究对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将水文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地球上自然界中全部的水或一切形态的水体,似乎过于宽泛。实际上,目前水文学仅限于对地表水体和地下饱和水体的研究,即对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积雪等在内的陆地水体、海洋和地下水的研究,尤其集中于对陆地水体的研究。水文学以自然界的水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任务是揭示水的形态、演化、分布、运动、质量等规律,分析水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探讨人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1.1.2水文学发展阶段
  人类在防御水旱灾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不断认识水文现象,积累水文知识,逐步形成和发展了水文学。1674年Perrault和Mariotte定量研究了降水形成的河流和地下水量大小,标志着水文学的产生。1856年达西(Darcy)提出了著名的地下水达西定律,这是水文学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水文学的知识逐渐丰富,水文观测实验仪器不断被发明和使用,水文学理论体系逐步完善。
  水文学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管华,2010)。
  (1) 知识积累时期(16世纪末以前)。人类自从在地球上出现,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就开始与水发生关系,开展了大量利用水资源和防御洪涝干旱灾害的活动。中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大约发生于5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人为了开垦土地而在尼罗河上修筑水坝,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也开挖了灌溉水渠。在中国,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21年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开挖了京杭大运河。
  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水位、雨量观测和水流特性观察,并对水文现象进行了定性描述和推理解释。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开始观察尼罗河水位,公元前2300年古代中国人开始观测河水涨落,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人开始观测雨量。公元1500年,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提出了浮标测流速的方法,发现了过水断面面积、流速和流量之间的关系,提出水流连续性原理。
  古代哲学家对水的循环运动及其起源等问题也产生了极大兴趣,提出和发展了相关思想。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350年,柏拉图(Platon)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经提出了水循环的假说;公元前27年,维特鲁维厄斯(Marcus Vitruvius)提出了具有现代概念意义的水循环理论;到15世纪末,达·芬奇和伯纳德·帕里希(Bernard Palissy)对水循环已有较高水平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时期,尤其是早期,人们对水循环等水文现象的了解和认识还是很不全面的,主要是基于猜想和假说,而没有基于观测数据的推理,缺乏对水文现象的理论解释。因此,这一时期尚未出现科学意义的水文学。
  (2) 学科形成时期(17世纪初~19世纪末)。17世纪,水文观测实验仪器不断被发明和使用,各国普遍建立起水文站网和制定了统一的观测规范,使实测水文数据成为科学分析水文现象的依据,从而使水文研究走上了科学的道路,促进了现代水文学的形成。当时,佩罗(Perrault)、马略特(Mariotte)、哈雷(Halley)等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被认为是现代水文学诞生的标志。佩罗应用他对塞纳河流域降雨和径流进行3年观测所获得的降雨径流数据和流域面积数据,说明了径流的降雨成因,首次将对水循环的认识提高到定量描述的高度。马略特在塞纳河上,建立了基于流速和河流横断面面积的流量计算方法。哈雷通过对地中海海水蒸发率的观测,提出了蒸发是河流径流的主要支出途径的观点,发展了水循环理论。
  18世纪,水文学理论和水力学理论不断涌现;19世纪,实验水文学逐渐兴起,地下水文学得到很大发展。1738年,伯努利(Bernoulli)提出了水流能量方程,即著名的伯努利定理。1775年,谢才(de Chezy)提出了明渠均匀流公式,即著名的谢才公式。1802年,道尔顿(Dalton)提出了阐述蒸发量与水汽压差比例关系的道尔顿定理。1856年,达西基于实验提出了地下水渗流基本定律,即著名的达西多孔介质流动定律。1871年圣维南(de Saint�睼enant)推导出了明槽一维非恒定渐变流方程组,即著名的圣维南方程组。1889年,曼宁(Manning)提出了计算谢才系数的曼宁公式。1895年,雷诺(Reynolds)提出了描述紊流运动的雷诺方程组和紊流黏滞力的概念。1899年,斯托克斯(Stokes)推导出了计算泥沙沉降速度的斯托克斯公式。这些卓越的研究成果的出现,为水文学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18世纪以后相关研究发展更为迅速,为水文学定量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深厚技术基础,同时水文观测也取得了重大进展。1610年圣托里奥(Santorio)研制出了流速仪,1639年卡斯泰利(Castelli)研制出了雨量筒,1732年皮托(Pitot)发明了新的测速仪皮托管,1790年沃尔特曼(Woltmann)研制出了转子式流速仪,1870年埃利斯(Ellis)发明了旋桨式流速仪,1885年普赖斯(Price)发明了旋杯式流速仪。对河流的系统观测始于19世纪。19世纪初,欧洲部分国家开始对莱茵河、台伯河、加龙河、易北河、奥得河等开展水情观测,并结合理论推算等综合方法,建立了流量资料序列,并于1865年开始观测死海水位。在中国,1742年北京开始记录逐日天气和雨雪起讫时间和入土雨深,1736年黄河老坝口开始设立水尺并观测水位和报汛,1841年北京开始以现代方法观测降水量。
  这一时期实现了对水文现象的定性描述向定量表达的转变,初步建立起了水文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很多成果都是经验性的,水文学基本理论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3) 应用水文学时期(20世纪初~60年代)。进入20世纪,为满足世界上大规模兴起的防洪、灌溉、水力发电、交通运输、农业、林业和城市等建设事业的需要,服务于社会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水文预报和水文水利计算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水文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1914年黑曾(Hazen)提出了应用正态几率格纸选配流量频率曲线的方法,1942年福斯特(Foster)提出了应用皮尔逊Ⅲ型曲线选配频率曲线的方法,至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开始被系统地应用于水文研究。1930~1950年,水文现象理论分析得到发展并开始取代经验分析,这一进展的具体体现是谢尔曼单位线、霍顿渗透理论、泰斯方程、彭曼水面蒸发计算公式等的提出。
  这一时期的水文观测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实施水文研究方案,水文站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国家规模的站网。
  ……

前言/序言


《大地之脉:水文观测与智慧之源》 我们脚下的大地,并非沉寂无声,而是流动不息,承载着生命的脉搏。这脉搏,便是水文——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生命的基石,也是影响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要因素。从浩瀚的海洋到涓涓的溪流,从丰沛的雨林到干旱的戈壁,水文现象以其复杂多变的面貌,塑造着我们的星球,也牵引着我们的命运。 《大地之脉:水文观测与智慧之源》是一部深度探索水文世界,揭示其奥秘,并展望未来应用的书籍。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引领读者认识水文的深刻内涵,理解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观测与分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慧与力量。 第一篇:水的踪迹与循环——生命的呼吸 本篇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形态与运动。我们将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全球水循环的壮丽画卷,理解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各个环节如何精密协作,维持着地球生命的平衡。我们会追溯河流的源头,感受它们如何汇聚成江海,又如何滋养着广袤的土地。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地下水的神秘世界,揭示它们如何储存、流动,成为许多地区重要的生命线。 水的形态变幻: 从固态的冰川、雪盖,到液态的江河、湖泊、海洋,再到气态的水汽,水的存在形式如何影响着地球的气候与生态? 生命的驱动力: 水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什么?植物如何吸收水分,动物如何维持水分平衡?水如何孕育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命? 气候的调节器: 海洋的蒸发如何影响全球气候?降水分布的不均又为何会导致不同地区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 第二篇:倾听大地之语——水文观测的智慧 水文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去观测和理解。本篇将聚焦于水文观测的技术与方法,展现人类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倾听”大地的声音。我们将回顾历史上水文观测的演变,从简单的雨量器、水位计,到如今日益精密的自动化监测网络。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观测数据背后蕴含的宝贵信息,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认识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规律,又是如何为水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传统观测的基石: 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水位、地下水位……这些基础的水文要素是如何被测量的?它们的准确性对研究有何影响? 现代观测的革新: 传感器技术、物联网、大数据……新的观测手段如何提升效率与精度?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构建更全面的水文信息系统? 数据解读的艺术: 观测到的原始数据如何转化为有意义的水文信息?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等方法在水文研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第三篇:水文的挑战与未来——智慧的水资源管理 认识水文并非终点,而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本篇将探讨当前水文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的智慧,应对这些挑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将讨论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带来的影响,以及极端水文事件频发的严峻形势。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智慧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包括如何利用水文信息进行洪水预警、干旱预测,如何优化灌溉系统,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以及如何协调区域水资源分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气候变化的水文足迹: 全球变暖如何改变降水模式?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将带来哪些水文上的连锁反应? 应对极端事件: 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洪水预警系统?干旱监测与响应机制需要哪些改进? 智慧水资源管理: 如何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优化水资源配置?“海绵城市”理念如何与水文科学相结合? 水与发展的协同: 水资源短缺如何制约经济发展?如何平衡农业、工业、生活用水需求? 跨界河流的治理: 国际河流的水文监测与管理面临哪些挑战?合作与共赢的模式为何至关重要? 《大地之脉:水文观测与智慧之源》旨在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让更多人了解水文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对水文研究的兴趣,并促使我们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去保护和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关心地球、热爱生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人们。让我们一起,倾听大地的脉搏,汲取智慧的源泉,共创一个水资源丰沛、生态和谐的美好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遥感水文》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认为,水是生命之源,而对水的理解和管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我也对现代科技,特别是遥感技术,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能力充满好奇。这本书名恰好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遥感技术在水文科学中的各个应用领域。它是否会讲解如何利用卫星图像来监测全球范围内的降雨分布,以及如何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预测洪水和干旱?我尤其对它在地下水资源探测和监测方面的应用感到好奇,因为这部分信息往往是最难以获取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遥感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管理河流、湖泊和水库,如何监测水体污染,以及如何评估气候变化对冰川和积雪融化的影响。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遥感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实际的决策支持工具?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对一项技术应用的介绍,更是对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来更好地认识、保护和利用我们星球上宝贵的水资源的深刻探讨。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遥感水文》这本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从太空俯瞰地球的壮丽景象,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水文信息。作为一名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领域略有关注的读者,我深知水资源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一直对利用高科技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充满期待。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交叉领域的求知欲。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详细介绍遥感技术是如何被应用于监测和研究各种水文现象的。它是否会涵盖利用卫星数据来估算降雨量、监测河流和湖泊的水位变化、分析地表径流以及评估土壤湿度等内容?我期待它能够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来展示遥感技术在应对极端水文事件,如洪水、干旱和泥石流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它是否会讲述一些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的成功故事?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理解,遥感技术如何在区域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监测以及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影响的研究中扮演关键角色。它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可用于决策支持的水文模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介绍,更是一次对如何运用科技力量来更好地理解、保护和管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的探索。

评分

《遥感水文》——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科学探索的魅力,它将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水”与“遥感”这一前沿科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名对自然科学和技术应用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了解科技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解决地球面临的挑战。我猜想,这本书会带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见”那些肉眼无法直接观测到的水文信息。我设想,它会详细介绍各种遥感技术,比如卫星遥感、航空遥感,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用来监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降雨、蒸发以及冰雪覆盖等水文要素的。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比如如何利用遥感数据来绘制详细的流域水系图,监测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或者评估干旱对农田的影响?我尤其期待它能够解释,遥感技术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气候变化对全球水循环的长期影响,以及如何为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解译和应用过程,并介绍一些先进的遥感模型和分析方法?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技术书籍,更是一扇通往理解我们星球水资源动态演变、应对水文挑战的窗口,它将激发我对科技在守护地球生命线方面的作用的更深层思考。

评分

《遥感水文》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作为一名对地球科学和环境问题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总是希望能找到能够连接前沿科技与我们现实世界联系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我设想,这本书会是一扇窗,让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科技驱动的角度去理解水文现象。它是否会深入讲解,如何利用卫星、无人机等遥感技术来获取关于降雨、地表水体、地下水、土壤湿度、冰雪覆盖等方面的宝贵数据?我期待它能用详实的案例,来展示遥感技术在监测洪水、干旱、水土流失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例如,是否会介绍一些利用遥感数据来预测水文灾害、优化水资源配置、甚至指导农业灌溉的成功案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原理,并解释这些技术如何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水资源管理决策。对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项技术,更是关于如何运用科技的力量,来更深入地理解、更有效地管理和更妥善地保护我们宝贵的“生命之水”。

评分

对于《遥感水文》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蕴含着一些关于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刻洞察。我一直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的运作机制非常感兴趣,而水文现象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水在地球上的循环、分布以及其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我联想到,遥感技术,这种从远处观察和测量物体而不接触它的技术,是如何能够捕捉到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水文信息。它是否能让我们“看”到大气中的水汽是如何流动的,海洋中的洋流是如何变化的,河流和湖泊的水位是如何升降的?我尤其对它能否揭示地下水的分布和动态变化感到好奇,因为这部分信息往往是最难以获取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遥感传感器,比如光学遥感、雷达遥感、微波遥感等,在水文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各自的优缺点?我设想,它可能会通过大量的图表、影像和数据分析,来展示遥感数据是如何被转化为可解读的水文信息,比如降雨量估算、蒸散发量计算、地表径流模拟等。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触及遥感水文学的前沿研究,比如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提升遥感数据的处理精度和分析效率,或者探索如何将多源遥感数据进行融合,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水文信息。它是否会讨论遥感技术在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作用,比如如何为水资源规划、灾害预警、水环境监测提供科学依据?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籍,更是一扇通往理解地球水循环复杂性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遥感水文》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它巧妙地将“遥感”这一高科技名词与“水文”这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联系起来。作为一名对自然科学怀有浓厚兴趣但又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我总是试图寻找那些能够桥接前沿科技与大众认知之间的桥梁。我猜想,《遥感水文》或许正是这样一本书,它有望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如何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来观测、监测和理解地球上的水文现象。我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具体阐述遥感技术在水文领域的应用。例如,是否会涉及利用卫星图像来绘制地表水体分布图,监测湖泊和河流的水位变化,甚至评估土壤水分含量?我设想,它可能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遥感手段,比如可见光、红外、雷达等,以及它们在捕捉不同水文信息上的独特性。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研究,展示遥感技术在应对实际水文挑战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如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洪水预警和灾害评估,如何监测长期干旱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或者如何追踪冰川和积雪的融化速度,从而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有力支持。这本书是否会引导我们思考,在水资源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遥感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管理和保护这一宝贵资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遥感水文学有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认识,并激发我对未来科技在环境监测和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进一步思考。

评分

《遥感水文》——光是这个书名,就激起了我无限的遐想。我一直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它如何被水所塑造和滋养充满兴趣。而“遥感”二字,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如何从高处、从远处,用科技的眼睛去“看见”那些看不见的、流动的、变化的“水”。我猜想,这本书会详细介绍各种遥感技术,比如光学遥感、雷达遥感、热红外遥感等,是如何被应用于水文监测的。它是否会解释,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地表水的分布、水位变化、冰雪覆盖的范围,甚至土壤的湿度?我期待它能用生动的案例来展示,比如如何利用卫星图像来监测一次大规模的洪水,如何评估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或者如何追踪冰川的消融速度,这些信息对于理解气候变化至关重要。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遥感数据如何被转化为可用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水文信息”?我更希望它能够引发我对如何利用这些科技手段,来更好地规划水资源、应对水旱灾害、保护水环境的思考。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介绍,更是关于如何通过科技的进步,来更深刻地理解和守护我们星球的“命脉”。

评分

这本书名《遥感水文》一出现,就深深吸引了我。作为一名对水资源管理和环境变化领域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总是期望能找到那些既能触及前沿科技,又能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有所领悟的书籍。这本书的英文副标题“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in Hydrology”更是明确了其主题,这让我对它寄予了厚望。我设想,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宏大地理尺度下的水文过程,是如何通过卫星、无人机等先进的遥感技术被“看见”和理解的。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只能通过实地勘测才能获得的水量、水位、降雨分布等数据,如今可以通过一张张卫星影像图,以一种更加直观、全面、高效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足够令人兴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名词和专业术语,而是能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或是清晰的原理阐述,让我理解遥感技术是如何在监测洪水、干旱、冰川融化、土壤湿度变化,甚至地下水资源的勘探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它是否会讲述一些令人惊叹的成功案例,比如如何利用遥感技术预测和应对大规模的洪水灾害,或者如何评估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我希望能读到关于数据获取、处理、分析以及最终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全过程。此外,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在日益严峻的水资源挑战面前,遥感技术究竟能为我们提供怎样的解决方案,它在可持续水资源管理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将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我们宝贵的淡水资源。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对未来科技助力人类应对环境挑战的信心和期待。

评分

《遥感水文》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它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来“看见”和理解水循环的著作。我一直对地球上水的动态过程,从大气中的降雨到地下的径流,再到海洋的流动,都充满好奇。而“遥感”这个词,则暗示着一种从远处、非接触式地获取信息的方式,这让我觉得它可能揭示了许多传统水文学方法难以触及的奥秘。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详细介绍各种遥感技术,比如卫星、航空摄影、无人机等,以及它们如何被用来收集关于水文的各种数据。它会如何解释不同波段的遥感信号如何反映地表的水体、土壤湿度、冰雪覆盖甚至地下水信息吗?我期待它能用一些直观的图例和案例来说明,例如,如何通过分析卫星影像来监测全球范围内的湖泊面积变化,或者如何利用雷达遥感数据来估算降雨量,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洪水和干旱。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遥感数据如何被处理和分析,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水文模型和预测结果?我尤其好奇它是否会触及到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例如如何利用遥感技术来评估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或者如何通过遥感手段来辅助地下水资源的勘探和管理。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一种技术,更是希望能够通过它,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这个星球上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科技能够为我们提供哪些有效的解决方案。

评分

《遥感水文》这个书名,立刻激发了我对地球上水循环奥秘的好奇心,尤其是它如何与现代科技——遥感技术——相结合。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从宏观角度揭示自然规律的学科充满兴趣,而水文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遥感技术的引入,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非接触式的观测手段,这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来怎样的惊喜。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浅出地介绍遥感技术在水文领域的广泛应用。例如,它是否会讲解如何利用卫星传感器捕捉地表水体的动态变化,比如湖泊面积的增减、河流的宽度和流速,甚至是海洋的洋流模式?我尤其好奇它是否会探讨遥感技术在监测地下水资源方面的潜力,以及如何通过分析地表形变或微重力变化来推断地下水的分布和动态。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展示遥感技术在应对诸如洪水、干旱、冰川融化等水文灾害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它如何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遥感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的复杂性,并解释这些技术如何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水资源管理决策?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堆砌,更是关于如何运用科技之眼,去洞察和理解地球的“生命之源”——水,并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

评分

书收到了,物流挺快,纸质还不错,内容也很清晰

评分

书本纸张很好,是正版,摸起来很舒服,看起来也很舒服。

评分

内容较新,还行,就是书的纸质差了点。

评分

书本纸张很好,是正版,摸起来很舒服,看起来也很舒服。

评分

书本纸张很好,是正版,摸起来很舒服,看起来也很舒服。

评分

书的内容有点杂,不太成体系,质量还行

评分

好用!!!!!!!!!

评分

内容较新,还行,就是书的纸质差了点。

评分

还是不错的书,挺好的书。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