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反讽答辩:《苏格拉底的申辩》义疏 [The Lronic Defense of Socraces Plato's Apology]

苏格拉底的反讽答辩:《苏格拉底的申辩》义疏 [The Lronic Defense of Socraces Plato's Ap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莱波维兹(David M.Leibowitz) 著,刘小枫,甘阳 编,蒋明磊 译
图书标签:
  • 苏格拉底
  • 柏拉图
  • 古希腊哲学
  • 反讽
  • 申辩
  • 哲学史
  • 古典文献
  • 西方哲学
  • 伦理学
  • 政治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06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22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典与解释 西方传统
外文名称:The Lronic Defense of Socraces Plato's Apolog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正文语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苏格拉底的反讽答辩》是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的最新诠解。作者试图表明:《苏格拉底的申辩》是柏拉图全集的钥匙。

内容简介

  《苏格拉底的反讽答辩:<苏格拉底的申辩>义疏》经由不同寻常的密切关注,留心苏格拉底就其反讽的含义与范围表示了什么,获得了不落俗套的结论,涉及苏格拉底关于德性、政治和诸神的教导,苏格拉底从自然哲学到政治哲学的著名转向的意涵,还有苏格拉底傲慢无礼的“答辩辞”的意旨。
  作者的主旨是要表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不只是一位来自遥远过去的丰富多彩而离奇古怪的人物,而是无可比拟的指导好生活——慎思的生活——的教师,他在今日就像在古代雅典一样有直接意义。基于对整篇对话、特别是对德尔斐神谕故事的理解,作者还试图表明:《苏格拉底的反讽答辩:<苏格拉底的申辩>义疏》是柏拉图全集的钥匙,标示了其他对话中的许多毫不相干的主题和表面上看来矛盾的结论是怎么契合在一起的。

作者简介

  莱波维兹,曾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教授政治哲学,2003-2004学年以布拉德利博士后研究员的身份加入凯尼恩学院,教授“寻求正义”及政治哲学史的课程。目前他在研究柏拉图的《斐多》、《帕默尼德》和《会饮》,追溯苏格拉底从年轻的自然科学家到成熟的政治哲学家的发展。
  
  蒋明磊,译者,自由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古典哲学与德语文学(荷尔德林和里尔克),译著有《苏格拉底的反讽答辩》、《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即出)。

目录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标题与初步考察
《苏格拉底的申辩》的重要意义和扑朔迷离的品格
柏拉图的意图

第二章 开场白(17a1–18a6)
真诚的疑问
有关苏格拉底式的反讽的争议
苏格拉底的答辩辞

第三章 前导词(18a7–19a7)
第一拨控告者的指控
苏格拉底演讲的意旨

第四章 针对第一拨控告者指控的答辩(19a8–24b2)
驳斥他们的指控(19a8–20c3)
第一段离题之言:第一拨控告者的指控是怎么来的(20c4–23e3)
过渡到现在的控告者(23e3–24b2)

第五章 针对现在的控告者的答辩(24b3–28b2)
驳斥败坏的指控(24b3–26b2)
答复不虔敬的指控(26b2–28a2)
针对现在的控告者之答辩的结论(28a2–b2)

第六章 第二段离题之言(24b3–28b2)
高贵与死亡(28b3–33a1)
离题之言的走向
教导和败坏青年(33a1–34b5)

第七章 结语(34b6–35d8)
苏格拉底的修辞策略

第八章 处罚段落(35e1–38b9)
最大的好

第九章 诀别辞(38c1–42a5)
对判其有罪者的演说(38c1–39d9)
对赦其无罪者的演说:有关死亡的故事(39e1–41e1)
对判其有罪者的间接演说:苏格拉底的儿子们(41e1–42a5)

第十章 结论
苏格拉底的人之智慧和德性知识
灵魂的活力
苏格拉底之死

标题缩写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苏格拉底的反讽答辩:<苏格拉底的申辩>义疏》:
  《苏格拉底的申辩》的重要意义和扑朔迷离的品格
  [2]三十五篇柏拉图的对话是作为真本传给我们的。苏格拉底至少出现在三十三篇对话中,他至少在二十七篇对话中是主要发言者。可是,只有这次才在标题中提到了他。然后,映入眼帘的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他有辩要答,他面临惩罚。这或许就是柏拉图的说法:我们如果想要理解苏格拉底,就应该从思考他和雅典的争执开始。如果是这样,这一争执就绝不只是落到他头上的恶运打击(对观《书简七》[Seventh Letter]325b5-c5);也许还提供了一个有利位置,可以让我们对其人生的核心获得最好的理解。无论如何,这个标题都在召唤读者由此开始研究苏格拉底。这篇对话的重要意义的另一表征在于,其中不仅包括了苏格拉底对其生平最详尽的阐述,还有他允诺讲出有关其生活方式的“全部真话”的唯一阐述(20c4-d6)。对走近柏拉图、力求清晰地[3]理解最佳生活方式或德性生活的读者来说,还有什么更好的起点吗?况且,在从《泰阿泰德》(Theaetetus)起至《斐多》(Phaedo)的八篇对话的年代序列中,《申辩》占据的位置就是那篇虽曾允诺但看起来好像未成文的论哲人的对话(《智术师》[Sophist]216c-217c;《治邦者》[Statesman]257a-258b,311c)。或许《申辩》就是缺失的《哲人》[Philosopher]。如果是这样,那么,柏拉图就必定把苏格拉底和雅典之间的争执当作不仅是苏格拉底的最佳导引,还是像他这样的哲人的最佳导引。此外,苏格拉底说得很清楚,他的言词所指不单是审判团:他期望言词传出法庭之外。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借审判之机引导他与整个城邦的唯一一次“交谈”(37a6-7;对观《高尔吉亚》[Gorgias]474a7-b1)。故此,只要时间允许,他大概就会在这里说出要对雅典说的一切。接着,柏拉图千方百计鼓动读者对他或她会从《申辩》中学到的东西要抱有高度的期望。
  然而,上述期望不是直截了当地实现的。在一定程度上,就本篇对话对大多数读者的影响而言,这一点被遮蔽了。苏格拉底的言词慷慨激昂而毫不妥协,传达了一种印象,即他的尊严、他的勇敢、他对神的侍奉和对雅典人的奉献以及他在逆境中的镇定自若,要不使这篇对话让人感到兴奋甚至激动都难。只有在这一起初的影响减弱之后,我们才能明了,根据苏格拉底自己的阐述,他的一生表面上看来好像彻底地失败了:他把时间花在寻求智慧上;他落得空手而归;而今他即将因自己的努力而被处死。说得更准确些,苏格拉底声明他不能够回答那个看起来至关紧要的问题——什么是德性?苏格拉底甚至没说他在回答这个[4问题上取得了进展。恰恰相反,苏格拉底声称只拥有他所谓的“人的智慧”,而这绝不是德性的知识,而主要是关于人对德性无知的觉知。
  现在十分清楚,如果德性的知识就像苏格拉底一直述说或默示的那样重要,他自己的生活必定令人大失所望。从《王制》(Republic)中借用一个比喻,他是名从未挖到金子的采矿者(336e4-9)。更糟的是,他提出这个失败不单是他的失败:通过称他的智慧为“人的智慧”,他看起来默示了,对凡人来说,更大的智慧是不可能的。其实,他说得很明白,德性的知识会是某种“超人的”智慧,他不只拥有不了,还不能够发现拥有这种智慧的人,即使最艰苦的寻找也是枉然(20b4-5,20d9-e2,21a4-7,21e5-22a1,22e6-23b4)。但是,我们对德性的信念——对什么是公正的或值得钦佩的信念——指引着我们。这些信念是我们自重的基础,或许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对幸福之希望的基础(对观41c8-d2)。不过,如果苏格拉底是对的,这些信念就毫无根据,经受不了省察,全都是大话而已。每个人都处在有关如何生活的黑暗之中。如果是这样,难道那就是绝望的原因?这是不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的绝望的忠告?
  可是,苏格拉底说话不像一个绝望透顶的人。在全部对话中,他都显得对自己异乎寻常地满意,尤其在《申辩》中,他有时看似颇为大言不惭(20e3-5,36d1-37a1;对观色诺芬,《苏格拉底在审判团前的申辩》[Apology of Socrates to the Jury]1)。再者,在说明人的智慧的限度之后,他甚至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归为好人(28a8-b2)。然而好人和有德之人不是同一回事吗?抑有进者,在对话的下文中他说他把所有时间都花在敦劝人们关心德性上,这隐含了存在某种要关心的可知的德性(29d4-30c1,31b1-7)。继而,他又说“每天谈论德性和别的你们听我讲的事情[5]——听我对自己和别人的省察,这对人而言是最大的好”(38a2-5)。但对人而言最大的好难道不是我们所谓的德性的意思吗?抑或德性不至少是这种好的一个部分、一个条件或达到这种好的一个手段(30b2-4)?如果是这样,苏格拉底就不可能和他看起来的那样对德性茫然无知了。接着,他提出一个谜题,邀引我们对他就德性认识和不认识什么所做的评议给予最密切的关注;他还邀引我们反思他为什么这样莫名其妙地呈现他所认识和不认识的东西。
  ……

前言/序言



《雅典的智慧回响:哲学之父的最后的辩词》 在西方哲学思想的璀璨星空中,苏格拉底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巨星。他的智慧之光,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至今仍照亮着我们探索真理、认识自我的道路。而记录他生命最后时刻的《苏格拉底的申辩》,更是哲学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场充满勇气与智慧的法庭辩论,更是一部关于哲学精神、个体良知与社会责任的深刻寓言。 这本书,将带你走进古希腊最辉煌的雅典城邦,置身于苏格拉底被控诉的庭审现场。在那庄严而充满压迫感的法庭上,面对着指控他“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的严苛审判,苏格拉底并未选择卑微的辩解或虚伪的认罪。相反,他以其特有的、令人敬畏的智慧,以及那种不容置疑的道德勇气,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申辩”。这场申辩,与其说是为了洗刷罪名,不如说是为了捍卫他一生所坚守的哲学信念,为了向世人昭示何为真正的智慧,何为有价值的人生。 本书的叙述,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苏格拉底在庭审中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我们将一同审视,这位被誉为“最智慧的男人”是如何巧妙地运用他的詰问法(Elenchus),一步步揭示对手论证中的矛盾与谬误。他的辩论并非剑拔弩张的口舌之争,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又犀利的姿态,引导着听众,甚至是他的对手,去审视那些他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过的观念。他没有直接反驳指控,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对话,让人们自己去发现那些指控的荒谬之处,去认识到他所做的事情——那个孜孜不倦地探寻美德与真理的活动,恰恰是维护城邦健康与公民灵魂的必要之举。 阅读《雅典的智慧回响》,你将体会到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他坦承自己“一无所知”,但这并非是消极的自嘲,而是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清醒认识,是对那些自以为是的“智者”的有力批判。正是因为认识到自身的无知,他才得以保持一颗开放、探求的心,去追寻那更高层次的智慧。他将这种哲学探究视为一种“神圣的使命”,一种对公民灵魂的关怀,即使这意味着要触犯权威,甚至招致死亡。 本书将详细解析苏格拉底在申辩中对于“美德”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美德并非外在的荣誉或财富,而是灵魂的纯洁与健全。他通过对那些被指控的“罪名”的回应,展现了他对正义、虔诚、勇敢等品质的深刻洞见。他质问那些指控他的人,他们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是财富,是权力,还是真正的灵魂的提升?他认为,一个不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而他所做的,正是引导人们进行这种必要的自我审视。 同时,本书还将深入探讨苏格拉底所面临的社会环境。雅典,这个民主的摇篮,为何会对一位以智慧和美德为己任的哲学家施以死刑?这其中折射出的,是对异见的排斥,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固守,以及民主制度下可能存在的“多数暴政”的危险。苏格拉底的命运,是对所有时代、所有社会的一种警示:真正的进步,离不开思想的自由和对不同声音的包容。 《雅典的智慧回响》不仅仅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的解读,更是一次对哲学精神的致敬。它将引导你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实践苏格拉底的哲学?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保持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如何在群体压力下,坚持个人的独立思考和道德良知? 本书的内容,将力求还原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以现代人的视角,剖析苏格拉底思想的普适性与永恒性。它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让你感受到古希腊哲人的智慧光辉,领略那份超越时代的勇气与担当。无论你是初次接触哲学,还是资深的哲学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丰富的思考。 让我们一同走进苏格拉底的最后时刻,聆听他掷地有声的申辩,感受那份对真理的执着,对智慧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灵魂的不懈塑造。这本书,将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一次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探索,一次对我们自身思想和灵魂的深刻唤醒。它将让你看到,即使在生命最黯淡的时刻,智慧与勇气也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评价: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似乎遵循着一种递进式的展开,从基础的文本梳理开始,逐步深入到对论证策略的解构,最终导向对历史情境下个体精神状态的深刻体察。我特别赞赏作者对细节的执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词汇选择或语序调整,在作者的笔下都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力,成为了解开整个辩护体系的关键钥匙。它要求读者付出相当的专注力,因为它拒绝任何形式的肤浅浏览,你必须慢下来,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每一次呼吸和蓄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作品,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复杂论辩的工具箱。它让我对人类理性思辨的复杂性和美丽,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仿佛是进入了一个精密构造的迷宫,每一步都需要仔细辨别路径,否则很容易被表面的装饰所迷惑。作者显然对那个时期的修辞学和法律背景有着极为扎实的功底,他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用一种近乎侦探般的细致,将文本中的每一个转折、每一个停顿都进行了标注和分析。这种分析的深度,远超一般导读性质的读物。我欣赏它那种不满足于表层叙事的态度,它迫使读者放下固有的偏见,重新审视那些被历史光环笼罩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在探讨某些关键论断的构建逻辑时,作者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性,抽丝剥茧地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或其为达成特定目的而设置的陷阱。对于任何一个对古典哲学辩证法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观察那些伟大思想是如何在实战中打磨和成型的。

评分

第四段评价: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对“表达的艺术”的深度沉浸。它让我意识到,在那些严肃的哲学论辩背后,隐藏着极其高超的心理操控和公众舆论引导技巧。作者没有停留在“说了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如何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背后的深层动机。他仿佛在教导我们,如何从那些看似无懈可击的陈述中,找出其最脆弱的支撑点,或者反过来,如何构建一个看似滴水不漏的防御体系。这种对修辞策略的透彻剖析,使其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哲学史研究,而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逻辑学和沟通理论领域。我感觉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分析信息的新视角,它教会我在面对任何具有说服力的言论时,都要保持一份警惕和探究的热情,去审视其构建的底层逻辑和情感诉求。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充满着晦涩的术语堆砌,反而有一种面向读者的引导性和启发性。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越一片茂密的思想森林,准确指出哪些是真实的古树,哪些是后世添加的藤蔓。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观点时的那种平衡感,他似乎在扮演着一个“中间人”的角色,既尊重文本的原始意图,又不回避现代视角可能带来的质疑。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活力和思辨的空间,而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涌现,仿佛每一次打开的都是一幅动态的图景,而不是一张静止的旧照片。对于那些渴望在哲学阅读中找到对话感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智力旅程。

评分

第一段评价: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古希腊哲学的书,它的名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深邃和挑战性。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在于剖析那些经典文本背后的“潜台词”,挖掘那些言说者看似坦荡的表述下,究竟隐藏了怎样一番精心构建的论辩策略。我尤其对那种在看似谦逊或无知的外表下,实则暗藏锐利逻辑的辩驳手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简单解读,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拆解”游戏,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去触碰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在言语的战场上进行博弈的。那种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智慧的张力,让人不禁想象当年法庭上剑拔弩张的氛围,以及那种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修辞力量。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引人入胜地展示了思想如何成为一种武器,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语言艺术来重塑听众(或读者)的认知框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辩论”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单纯的口舌之争,而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渗透。

评分

很好的书,书很好的 很好的书,书很好的

评分

还没看,应该还行吧

评分

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评分

主要著作有:《权利意志》 《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评分

读完这本恐怕就会陷入柏拉图式的苏格拉底哲学中了吧

评分

很不错,全新,正版

评分

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评分

柏拉图义疏一种,帮朋友买的,他很喜欢

评分

柏拉图注疏集还不错,每出必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