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消毒原理与应用

土壤消毒原理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坳程,王久臣 编
图书标签:
  • 土壤消毒
  • 土壤健康
  • 农业防治
  • 病虫害防治
  • 植物病理
  • 土壤微生物
  • 消毒技术
  • 农业技术
  • 园艺
  • 土壤改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84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25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35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土壤消毒原理与应用》分成13章,其中第一章主要论述溴甲烷基础知识及相关公约行动;第二章主要论述土传病害的发生与危害;第三章主要论述土传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方法;第四章主要论述土壤中线虫的分离、鉴定及研究技术;第五章主要论述土壤消毒技术;第六章主要论述熏蒸剂的土壤消毒技术;第七章主要论述非熏蒸剂土壤消毒技术;第八章主要论述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第九章主要论述种子及种苗消毒技术;第十章主要论述控制土壤熏蒸剂散发损失技术;第十一章主要论述熏蒸剂在土壤中的归趋;第十二章主要论述熏蒸土壤中的氮循环;第十三章主要论述土壤消毒设备;附件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溴甲烷基础知识及相关公约行动1
一、溴甲烷对臭氧层的破坏2
二、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4
三、中国保护臭氧层淘汰溴甲烷的行动5
第二章 土传病害的发生与危害6
第一节 番茄土传病害的发生与危害6
一、番茄晚疫病6
二、番茄枯萎病8
三、番茄绵腐病9
四、番茄根结线虫病10
五、番茄疫霉根腐病14
六、番茄立枯病15
七、番茄黄萎病17
八、番茄青枯病18
九、番茄菌核病19
十、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21
第二节 黄瓜土传病害的发生与危害22
一、黄瓜枯萎病22
二、黄瓜根结线虫病23
三、黄瓜疫病24
四、黄瓜立枯病25
五、黄瓜菌核病26
第三节 生姜土传病害的发生与危害27
一、姜瘟病27
二、姜枯萎病28
三、姜腐霉病29
四、生姜根结线虫病31
第四节 草莓土传病害的发生与危害32
一、草莓枯萎病32
二、草莓疫霉果腐病32
三、草莓根腐病33
参考文献34
第三章 土传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方法35
第一节 土传病原菌的分离方法35
一、镰孢菌属真菌的分离方法35
二、疫霉属、腐霉属真菌的分离方法36
三、丝核菌属真菌的分离方法36
四、轮枝孢属真菌的分离方法36
第二节 土传病原菌的鉴定与定量方法37
一、土传病原菌的鉴定方法37
二、土传病原菌的定量方法43
第三节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鉴定技术46
一、青枯菌分类学地位46
二、平板划线分离47
三、致病生物学测定48
四、血清学检测技术48
五、分子检测49
六、国外青枯菌检测相关技术规程54
七、实际应用案例55
参考文献56
第四章 土壤中线虫的分离、鉴定及研究技术61
第一节 植物线虫的采集和分离方法61
一、线虫标本采集61
二、线虫的分离63
第二节 线虫标本的保存和制片技术67
一、线虫活标本的保存67
二、线虫的杀死和固定方法67
三、线虫的制片技术69
四、线虫死活的鉴别方法72
第三节 根结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73
一、DNA的抽提74
二、基于DNA的鉴定方法74
三、结论和讨论80
第四节 杀线虫剂药效评价方法80
一、植物线虫的培养80
二、植物线虫的接种技术81
三、杀线虫剂药效评价的初步试验83
四、杀线虫剂药效评价的高级试验85
参考文献89
第五章 土壤消毒技术95
第一节 溴甲烷土壤消毒替代品/替代技术95
一、溴甲烷土壤消毒替代品及替代技术95
二、减少溴甲烷用量和散发的技术研究进展97
三、我国溴甲烷替代品登记和使用概况98
第二节 土壤消毒施药方法99
一、化学消毒法99
二、非化学消毒法107
第三节 土壤消毒技术要点109
一、深耕土壤109
二、土壤温度110
三、土壤湿度110
四、薄膜准备110
五、气候状况对熏蒸效果的影响111
第四节 熏蒸后的田园管理措施111
一、无病种苗的培育111
二、熏蒸后田园卫生的管理114
三、熏蒸后种植时间114
参考文献115
第六章 熏蒸剂的土壤消毒技术116
第一节 氯化苦116
一、氯化苦特性116
二、施药技术117
三、安全措施118
四、应急措施119
五、药品储存及运输119
第二节 威百亩120
一、威百亩特性120
二、施药技术121
三、安全措施122
四、应急措施122
五、消防措施122
六、药品储存及运输123
第三节 棉隆123
一、棉隆特性123
二、施药技术124
三、安全措施125
四、应急措施126
五、消防措施126
六、药品储存及运输126
第四节 1,3-二氯丙烯126
一、1,3-二氯丙烯特性126
二、施药技术128
三、安全措施129
四、应急措施130
五、药品储存及运输130
第五节 硫酰氟131
一、硫酰氟特性131
二、施药技术132
三、安全措施133
四、应急措施133
五、消防措施133
六、药品储存及运输133
第六节 二甲基二硫133
一、二甲基二硫特性134
二、施药技术135
三、安全措施136
四、应急及消防措施137
五、药品储存及运输137
第七节 碘甲烷137
一、碘甲烷特性138
二、施药技术138
三、安全措施140
四、应急措施141
五、药品储存及运输141
参考文献141
第七章 非熏蒸剂土壤消毒技术143
第一节 氰氨化钙143
一、氰氨化钙特性143
二、施药技术144
三、安全措施145
四、应急措施146
五、消防措施146
六、药品储存及运输146
第二节 阿维菌素147
一、阿维菌素特性147
二、施药技术148
三、安全措施149
四、应急措施149
五、消防措施149
六、药品储存及运输149
第三节 噻唑膦149
一、阿维菌素特性149
二、施药技术150
三、中毒急救150
四、药品储存及运输151
第四节 土壤厌氧消毒技术151
一、技术简介151
二、试验研究152
参考文献153
第八章 土传病害生物防治155
第一节 木霉菌155
一、木霉菌的防病机制156
二、木霉菌的拮抗范围156
三、木霉制剂的种类156
四、木霉制剂的生产157
五、木霉菌的应用157
六、注意事项157
第二节 芽胞杆菌158
一、芽胞杆菌的作用机制159
二、芽胞杆菌制剂159
三、芽胞杆菌的应用159
四、注意事项159
第九章 种子及种苗消毒技术160
第一节 种子消毒技术160
一、非化学方法160
二、化学方法161
三、小结163
第二节 种苗消毒技术164
一、对苗床土壤消毒164
二、无土育苗技术165
参考文献165
第十章 控制土壤熏蒸剂散发损失技术168
一、物理方法168
二、化学方法172
三、物理和化学方法结合173
四、展望173
参考文献174
第十一章 熏蒸剂在土壤中的归趋178
一、1,3-二氯丙烯178
二、棉隆与威百亩179
三、氯化苦180
四、溴甲烷180
参考文献180
第十二章 熏蒸土壤中的氮循环182
一、熏蒸对氮矿化和固持作用的影响183
二、熏蒸对硝化作用的影响183
三、熏蒸对反硝化作用和氧化亚氮释放的影响185
四、熏蒸剂与氮转化功能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86
五、展望187
参考文献188
第十三章 土壤消毒设备192
一、机动土壤消毒机192
二、手动土壤消毒器201
附件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5
索引224
彩图

精彩书摘

  第一章溴甲烷基础知识及相关公约行动
  甲基溴(methylbromide),又名溴甲烷,分子式为CH3Br。纯品在常温下为无色的气体,工业品(含量99%)经液化装入钢瓶中,为无色或带有淡黄色的液体,沸点3.6℃,熔点?93℃。
  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溴甲烷属高毒农药,大鼠急性经口半数致死量(50%lethaldose,LD50)为100mg/kg,急性吸入LD50为3120mg/kg,在试验条件下,未见致癌作用。溴甲烷对人体有害,直接暴露下,能导致人眼和皮肤刺激,神经系统破坏,甚至死亡。由于溴甲烷属高毒农药,且本身无味,为安全起见,溴甲烷中均加入2%氯化苦作为警戒剂,商品名为溴灭泰。
  溴甲烷是一种卤代烃类熏蒸剂,在常温下蒸发成比空气重的气体,同时具有强大的扩散性和渗透性,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真菌、细菌、土传病毒、昆虫、螨类、线虫、杂草、啮齿动物等。广泛应用于土壤、仓库和运输工具消毒,建筑物熏蒸,以及植物检疫等。
  溴甲烷作为熏蒸剂具有下列显著优点:①生物活性高、作用迅速,很低浓度可快速杀死绝大多数生物;②沸点低,低温下即可气化,不受环境温度限制;③化学性质稳定及水溶性小,应用范围广,可熏蒸含水量较高的物品;④穿透能力强,能穿透土壤、农产品、木器等,杀灭位于深层的有害生物;⑤使用多年后,有害生物的抗性上升很慢;⑥用于土壤消毒,可减少地下部病虫害的发生,并可减少氮肥的用量,显著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品质。因此,溴甲烷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应用以来,一直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熏蒸剂。据联合国报告,1991年,全球溴甲烷在受控用途的年用量为644180t,2005年,用量降低到20752t[2006年溴甲烷技术选择委员会(MBTOC)评估报告]。
  溴甲烷土壤消毒的施药方法主要有3种:①小罐“冷法”施药法(图1-1),溴甲烷小罐重681g,放在一硬物上,然后搭建小拱棚,盖上塑料薄膜,四周用土埋实。然后隔着塑料薄膜将溴甲烷小罐压向开罐器,溴甲烷即释放出来。②大钢瓶“热法”施药法(图1-2),
  图1-1罐装溴甲烷“冷法”施药法
  先将分布带铺设好,然后用一根防腐蚀管道接到分布带上,另一端连接到加热器中,加热器另一端连接到溴甲烷钢瓶上,然后用塑料薄膜埋好,四周用土压实,在确认没有泄漏后,将加热器温度加热到80℃,然后轻轻打开溴甲烷钢瓶阀门,溴甲烷将通过分布带施入土壤中。③注射施药法,采用专用的施药器(图1-3),将溴甲烷注射到土壤中,目前中国尚未采用这项技术。
  图1-2钢瓶溴甲烷“热法”施药法
  图1-3注射溴甲烷机械
  一、溴甲烷对臭氧层的破坏
  1.臭氧层的概念
  在平流层中,一部分氧气分子可以吸收小于240μm波长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分解形成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与氧分子相结合生成臭氧,其中离地22~25km臭氧浓度值达到最高,称其为臭氧层。
  2.臭氧层的作用
  臭氧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主要有3个作用。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波长300μm以下的紫外线、一部分UV-B(波长290~300μm)和全部的UV-C(波长<290μm)。其中UV-B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形式的生物都有伤害,在封锁太阳辐射的过程中,臭氧本身也会发生相应的分解,这些分解的产物又可以成为下一步臭氧形成的必要原料。这种臭氧的生成与分解循环使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受UV-B的伤害。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宇宙服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其二为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正是由于臭氧的存在才有平流层的存在,而地球以外的星球因不存在臭氧和氧气,所以也就不存在平流层。大气的温度结构对大气的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的起因也来自臭氧的高度分布。其三为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极其重要。
  3.过多的UV-B对人类的影响
  臭氧层耗减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太阳光中的UV-B辐射量达到地面的数量增加。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的健康是有益的,它能增强肾上腺机能,提高免疫力,促进磷钙代谢,增强人体对环境污染物的抵抗力。但是长期反复照射过量紫外线将引起细胞内的DNA改变,细胞的自身修复能力减弱,免疫机能减退,皮肤发生弹性组织变性、角质化以致皮肤癌变,以及诱发眼球晶体发生白内障等。对陆生植物的生理和进化过程都会产生影响,可能间接地影响植物形态的改变和植物各部位物质的分配,对植物的竞争平衡、食草动物、植物致病菌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都有潜在影响。已有确凿的证据证明,UV-B辐射对水生生态系统有害。同时,臭氧层的破坏还会使城市环境恶化,引起光化学烟雾污染。因平流层臭氧损耗而使阳光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加速建筑、喷绘、包装及电线电缆等所用材料,尤其是聚合物材料的降解和老化变质,全球每年由这一破坏作用造成的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4.溴甲烷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
  在平流层当溴甲烷吸收高能的太阳辐射后,它就会释放一个具有高度反应态的溴自由基。这个溴自由基通过结合臭氧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进而形成溴的单氧化物和一个氧分子的方式来攻击臭氧分子。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中,溴不断地破坏其他的臭氧分子(图1-4)。这一过程扰乱了平流层中臭氧自然的生成-分解循环,并且促使臭氧的破坏速度大于它的修复速度,最终结果就是臭氧层的防护作用被削弱。
  图1-4溴甲烷对臭氧层破坏的示意图(另见彩图)
  尽管溴甲烷的应用程度比不上氯氟烃,但它对臭氧层的破坏性更大。高比例用于熏蒸的溴甲烷使这一过程成为人为排放物进入大气层的最为重要的全球来源。凭借这一过程及使用的方法,溴甲烷的排放量可以占到30%~85%。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溴甲烷替代技术委员会估计,在全球范围内,用于熏蒸过程的溴甲烷的平均排放量为64%。排放主要发生在熏蒸过程中的3个阶段。
  1)处理过程中的泄漏。
  2)处理完后,通风或者是揭膜过程中。
  3)处理后,当溴甲烷被土壤颗粒或者是其他物质吸收后,慢慢地被释放出来。
  二、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
  197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理事会第1次讨论了臭氧层破坏问题。在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设立臭氧层协调委员会(CCOL)定期评估臭氧层破坏后,1977年召开了臭氧层专家会议。1985年3月由21个国家的政府和欧洲共同体签署了《维也纳公约》。《维也纳公约》敦促缔约国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不受臭氧消耗效应的影响,参与国政府加强在研究、观测和信息交流方面的合作。该公约缔约国承诺针对人类改变臭氧层的活动采取普遍措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维也纳公约》是一项框架性协议,不包含法律约束的控制和目标。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197个缔约国签署了该公约。中国于1989年9月11日加入《维也纳公约》。
  1987年9月,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保护臭氧层公约关于含氯氟烃议定书全权代表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36个国家、10个国际组织的140名代表和观察员,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9月16日,24个国家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议定书》规定了各签约国限制受控物质——最初为5种氯氟烃(CFC)和3种哈龙(Halon)的生产和消费必须采取的步骤。《议定书》及作为其基础的《维也纳公约》是第一个保护大气层的全球性条约。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197个缔约方签署了该公约。中国于1991年6月14日加入《议定书》。
  《议定书》的修正与调整如下:
  《伦敦修正案》。1990年6月在伦敦会议所作的《伦敦修正案》采取了补充受控物质的方法,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经济援助。《伦敦修正案》增加了10个CFC、四氯化碳和三氯甲烷,并对受控物质的限制规定了期限。生效日期:1992年8月10日。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197个缔约方签署了该修正案,中国于1991年6月14日加入该修正案。
  《哥本哈根修正案》。溴甲烷是1992年在《哥本哈根修正案》上被列为受控物质的。生效日期:1994年6月14日。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197个缔约方签署了该修正案。中国于2003年4月22日加入该修正案。
  《蒙特利尔修正案》。《蒙特利尔修正案》规定了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的一些措施。该修正案要求缔约方对所有受控物质建立进出口许可证制度,还规定了在缔约方和非缔约方之间禁止溴甲烷贸易。《蒙特利尔修正案》于1997年9月17日在蒙特利尔签署,1999年11月10日生效。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197个缔约方签署了该修正案。中国于2010年5月19日加入该修正案。
  《北京修正案》。《北京修正案》增加了一种新的受控物质即溴氯甲烷,要求从2002年起各缔约方禁止生产和消费(必要用途除外)此种物质。同时《北京修正案》第1次对氢氯氟烃(hydrochlorofluorocarbon,HCFC)的生产规定了控制条款。此外,《北京修正案》增加了很重要的一条,即禁止缔约方和非缔约方之间进行HCFC类物质贸易。《北京修正案》于1999年12月3日在北京签署,2002年2月25日生效。截至2013年2月15日,共有187个缔约方签署了该修正案。中国于2010年5月19日加入该修正案。
  三、中国保护臭氧层淘汰溴甲烷的行动
  2003年4月,中国政府正式签署《哥本哈根修正案》,成为世界上第142个签署该修正案的国家。
  为顺利实施《议定书》规定的淘汰行动,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执行委员会于第41次会议批准了中国的《甲基溴消费行业淘汰计划(消费一期)》,于第44次会议批准了中国的《甲基溴消费行业淘汰计划(消费二期)》。根据中国溴甲烷消费行业计划,2015年前要淘汰1087tODP吨溴甲烷的消费。溴甲烷消费行业淘汰主要涉及粮食仓储、烟草及农业3个行业。
  1.粮食仓储行业溴甲烷的淘汰
  中国粮食仓储行业淘汰溴甲烷项目从2004年年底正式启动,国家粮食局与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6年5月签署了工作备忘录,由双方共同负责粮食仓储行业溴甲烷淘汰计划的实施和管理。经论证,粮食行业采用磷化氢膜下环流熏蒸技术和磷化氢与二氧化碳混合熏蒸技术作为溴甲烷替代技术。2007年1月1日,粮食仓储行业全面淘汰溴甲烷的使用。
  2.烟草行业溴甲烷的淘汰
  中国烟草行业淘汰溴甲烷项目从2004年年底正式启动,国家烟草专卖局与环境保护部于2005年10月签署了工作备忘录,由双方共同负责烟草行业溴甲烷淘汰计划的实施和管理。烟草上溴甲烷的替代技术较成熟,普遍采用的是漂浮育苗技术。2008年1月1日,烟草行业全面淘汰溴甲烷的使用。
  3.农业行业溴甲烷的淘汰
  中国农业行业溴甲烷淘汰项目于2006年启动,农业部与环境保护部于2006年6月签署了工作备忘录,由双方共同负责农业行业溴甲烷淘汰计划的实施和管理。2008年农业部成立了农业行业溴甲烷淘汰项目管理办公室,由其负责实施农业行业溴甲烷淘汰,并在河北省和山东省成立了省级项目管理领导小组。
  中国农业行业溴甲烷的淘汰进度如图1-5所示。截至2013年1月1日,中国已淘汰597t溴甲烷的使用。
  图1-5中国农业行业溴甲烷的淘汰进度示意图
  第二章土传病害的发生与危害
  土传病害是指由土传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属根病范畴。侵染病原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线虫等。其中以真菌为主,分为非专性寄生与专性寄生两类。非专性寄生是外生的根侵染真菌,如腐霉菌(Pythiumspp.)引起苗腐和猝倒病、丝核菌引起苗立枯病。专性寄生是植物维管束病原真菌,典型的如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黄萎轮枝孢(Verticilliumalbo-atum)等引起的萎蔫、枯死。土传病害多发生在温室大棚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瓜果类疫病、根腐病、枯萎病、绵腐病、绵疫病、菌核病、蔓枯病、苗期猝倒病、
  ……

前言/序言


绿色农业的基石:现代作物营养管理与土壤健康维护 图书简介 书名:绿色农业的基石:现代作物营养管理与土壤健康维护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两大支柱——作物营养的精准调控与土壤生态系统的长效维护。在当前全球对食品安全、环境可持续性以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管理模式已难以为继。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科学化、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帮助农业生产者、科研人员及政策制定者实现从“高产追求”到“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第一部分:作物营养的生理学基础与精准诊断 本部分从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详细阐述了宏量元素(氮、磷、钾)、中量元素(钙、镁、硫)以及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硼、钼等)在作物生命周期中的生理功能、吸收机制及其相互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 元素需求动态模型: 结合不同作物生长阶段、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建立精准的需求预测模型。详细解析了叶片光谱分析、根系分泌物检测等前沿技术在实时营养诊断中的应用,强调从“经验施肥”向“需求导向”转变的必要性。 营养失衡的分子机制: 深入剖析了营养过剩或缺乏状态下,植物体内信号转导通路、激素平衡以及次生代谢产物(如抗氧化剂)的分子响应机制。这部分内容为理解和解决隐性营养障碍提供了理论支撑。 土壤养分有效性调控: 探讨了土壤pH值、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含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如何影响矿质元素的解吸、络合与生物可利用性。重点介绍了利用土壤缓冲能力理论优化施肥时间和地点的策略。 第二部分:可持续的养分管理策略与技术集成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营养学知识转化为高效、低投入、环境友好的田间管理措施。 缓释与控释肥料技术: 全面回顾了化学包膜技术、溶剂阻释技术和控释矩阵材料在肥料开发中的最新进展。分析了不同控释技术在特定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对养分利用率的提升效果及经济性评估。 生物固氮与养分活化: 详述了根瘤菌、游离固氮菌等关键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接种技术和优化环境条件来最大化生物固氮效率。同时,重点介绍了生物源解磷、解钾技术的应用方案及其与化学肥料的协同施用策略。 精准灌溉与水肥一体化: 详细阐述了滴灌、喷灌技术如何与测土配方施肥深度融合。通过讲解水势平衡、养分质量流和扩散过程,指导读者制定基于作物蒸腾拉力和养分移动特性的水肥配方,最大程度减少养分淋失和挥发损失。 有机质循环与土壤肥力提升: 强调有机肥(堆肥、绿肥、粪肥)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阳离子交换量(CEC)和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性。探讨了规模化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径。 第三部分:土壤健康维护与生态修复 土壤健康是作物持续高产的根本保障。本部分将视角从养分转移至土壤的整体生态功能。 土壤物理性的改良: 深入分析了耕作方式(免耕、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容重、通气孔隙度和入渗率的影响。提供了针对不同土壤质地(砂土、黏土、壤土)的物理性改良方案。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阐述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定量关系。重点分析了微生物在养分矿化、有机质分解、病原菌拮抗以及重金属钝化中的关键角色。介绍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土壤健康评估中的应用。 应对土壤退化: 系统梳理了酸化、盐渍化、板结化等主要土壤退化问题的成因、监测指标与综合治理技术。例如,针对酸化问题,详细对比了不同石灰材料(石灰石、电石渣、水渣)的改良效率与成本效益分析。 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 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出发,探讨了通过优化农业实践(如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碳)来增强农田土壤碳汇能力的方法学,为实现农业的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读者对象: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大中型农场管理者、设施农业从业者、农业院校本科生及研究生、农业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关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政策制定者。 本书特色: 本书结合了最新的田间试验数据和前沿的实验室分析成果,内容结构逻辑严密,理论深度足够,同时配有大量实际案例分析和操作流程图示,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指导现代绿色农业生产的权威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对可持续农业和生态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偶然间看到了《土壤消毒原理与应用》这本书。我一直认为“消毒”这个词似乎与“化学”和“杀戮”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理解了土壤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而消毒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且并非一定意味着“杀死一切”。书中关于土壤生态系统复杂性的描述,让我惊叹于土壤中微生物世界的奇妙。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生物防治和物理诱导抗性的章节。它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几种生物制剂,而是深入讲解了它们的作用机理,是如何通过竞争、寄生、诱导植物自身防御机制等多种方式来控制病原体的。这让我看到了“以菌制菌”、“以菌促长”的科学奥秘。同时,书中对非化学消毒方法的探讨,如轮作、覆盖种植、生物诱导剂的应用,都为我提供了一些在小范围实践中可以尝试的方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它让我意识到,在追求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保护土壤的生态功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多么重要而又可行。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令人惊喜了!我之前对土壤消毒这个领域几乎是一无所知,只知道它很重要,但具体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我完全没有概念。而《土壤消毒原理与应用》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把我从一个门外汉,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土壤消毒方法的科学原理。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名称,而是讲解了它们是如何破坏病原体的细胞结构,或者抑制其生长繁殖的。我还学到了不同消毒剂的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阐述这些原理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对土壤消毒的重要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进行科学的病害监测和风险评估的部分,这让我明白,土壤消毒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管理过程。通过这本书,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农作物会出现连作障碍,为什么有些病害会反复出现,这背后都与土壤的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把解锁土壤健康问题的金钥匙,对未来的农业实践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最近在为我的小花园寻找一些关于病虫害防治的实用技巧,无意中翻阅了这本《土壤消毒原理与应用》。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土壤消毒”这个词有点望而却步,觉得可能太专业,离我的日常园艺有点远。但读了几章之后,我完全被这本书吸引住了。它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把我带入了一个关于土壤微生物世界的奇妙旅程。书中不仅讲了如何“消灭”坏东西,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如何“培养”好东西。我了解到,健康的土壤不仅仅是没有病原体,更需要拥有丰富有益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能够帮助植物抵抗病虫害,促进养分吸收。 这本书对各种非化学消毒方法的介绍尤其让我感兴趣,比如太阳能消毒、生物防治等。我之前一直觉得消毒就意味着使用化学药剂,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温和、环保的解决方案。它详细讲解了这些方法的工作原理,以及在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的适用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堆肥发酵过程的描述,原来通过控制温度和发酵时间,可以有效地杀死土壤中的病原体,同时还能产生有益的微生物。这让我对DIY有机肥料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循环利用”在土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保护我的花园,更让我对土壤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评分

我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开始阅读《土壤消毒原理与应用》。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农业技术知之甚少的外行人,原本以为这本书会非常晦涩难懂。但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接地气,而且逻辑清晰,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初学者。它从最基础的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组成开始讲起,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各种土壤病害的发生原因和传播机制。我之前对植物为什么会生病,以及土壤在其中的作用,一直是一知半解,但这本书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 书中对各种消毒方法的介绍,不仅仅是罗列名词,而是详细阐述了每种方法的科学依据,以及在不同作物、不同病害情况下的应用效果。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如何预防土壤病害的章节。它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介绍了如何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品种等多种措施,来构建一个健康的土壤环境,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这本书让我明白,土壤消毒并非仅仅是“杀灭”,更重要的是“调养”,是构建一个能够自我抵御病害的健康土壤生态系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农业生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如何科学地管理土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在温室大棚从事多年育苗工作的技术人员,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切实提高幼苗成活率和抗病性的方法。《土壤消毒原理与应用》这本书,可以说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它没有那些空泛的理论,而是直击生产中的痛点,为我们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书中关于不同病原体在温室土壤中传播途径的分析,以及它们对幼苗造成的具体危害,都与我多年的工作经验不谋而合。这让我对问题的根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更让我激动的是,书中对不同消毒技术的详细对比和分析。我一直困惑于在实际操作中,究竟哪种消毒方法效果最好,成本最低,对环境影响最小。这本书为我一一解答了这些疑惑。它详细介绍了物理消毒(如蒸汽消毒、微波消毒)的原理、设备要求、操作要点以及优缺点,还对化学消毒剂的种类、用量、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深入剖析。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土壤消毒后的二次污染和抗药性问题,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消毒方法都不是完美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和搭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掌握了更先进的土壤消毒技术,对于提高幼苗品质,减少病害损失,充满了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